-
21 # 真正鱷魚不哭
-
22 # 歷史紅塵
對於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如若不才,君可自取。對於這句話,我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因此便說出了這句話,很可能諸葛亮的回答如若有一絲的不堅決便會被殺死,劉禪的才能如若有諸葛亮的一半,讓劉備早死十年他也安心,可惜他沒有,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就是劉備真的心存漢室,根本沒有一點私心,如若能夠讓漢室重整雄風,劉備寧願將大位交給諸葛亮。
1、劉備這句話的兩種含義,我更加傾向於第一種文章開始我便為大家解釋了劉備說這句話的兩種可能,個人觀點認為劉備這句話就是為了威懾諸葛亮,諸葛亮何等聰明怎能看不出劉備的雕蟲小技呢?立馬跪倒地上說:臣就算是也會輔佐幼主。
這句話說完劉備的心最起碼有一半是安定下來了,但劉禪的能力絕對讓劉備產生了質疑,就算是自己潛龍劉備以及臥龍諸葛亮盡心竭力的配合都沒有將天下奪下來,也只能偏安一方,劉禪與諸葛亮配合會不會將自己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丟了呢?
劉備這一個顧慮是有的,但我認為他的私心大於對大漢復興的忠心,劉備就算是成功奪取天下,那麼由誰來做皇帝呢?是飄飄半生的漢獻帝還是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的劉皇叔,這些都是潛在的問題,實際面臨的問題是劉備將要撒手人間。
劉備這一走,天下又要回答群雄割據的年代嗎?諸葛亮肯定是不會同意的,甚至他在掌握蜀國各種大權後,屢次發動北伐,次次大勝卻次次無果而歸,這些都是諸葛亮一生都存在心裡的愧疚。
首先他對劉備這句話的理解可能與我一樣,包括他事後做出事情,窮兵黷武,就是想要在自己生前讓天下重新實現一統,讓後主劉禪無憂無慮的做上皇帝,劉備在九泉之下也就能瞑目。
2、劉禪就劉備這句話的理解很可能劉禪對諸葛亮是有戒備之心的,不光劉備說的這種話,劉禪說過:軍國大事全部交由諸葛相父處理,寡人只管祭祀等皇帝必須要做的事情,因此可見他對諸葛亮的信任程度還是非常高的。
但這都是表面現象,在諸葛亮死後,他大大的表現出對諸葛亮的不滿,例如不準人祭祀諸葛亮,查抄諸葛亮的家產,這些都是對諸葛亮的報復,對諸葛亮掌管蜀國這麼多年劉禪沒有什麼愧疚。
不過真正讓劉禪生氣的是,諸葛亮沒次討伐都會對劉禪提到先帝這兩個字眼,不要說是劉禪就是一個人每天都說你的父親何等的優秀,你沒有什麼建樹時就會想到劉禪,你就會體會到劉禪的心裡,他對劉備是非常尊敬的,但到了後來由於諸葛亮對劉備也沒有什麼好感,雖然他是劉禪的父親。
總結來說:劉禪的能力不弱,只不過是被諸葛亮強大的光芒覆蓋了,劉禪對於父親劉備更多的是一種不滿,包括這句話,毫無疑問的否決了劉禪的才能,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23 # 曉東筆談
這就是高手之間的較量,電光火石之間,看似短短几句話及動作,已經決定了今後蜀國及劉禪、諸葛亮的命運。一、三國志對劉備託孤時的記載
《三國志》是研究三國時期歷史最權威的資料之一,而在《三國志》中對此事是這樣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二、劉備試探、諸葛亮應對得體我個人傾向“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是在試探諸葛亮是否忠心,是否會盡心竭力輔佐幼主劉禪。
有理有三:
第一、劉備雖然立了劉禪為太子,但他還有另外兩個兒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
劉備的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如果劉禪不適合當皇帝,請諸葛亮從劉永、劉理再選一個做皇帝。而劉備還沒有說出來的話就是:諸葛亮你還是好好做你的丞相,總攬全國朝政,別的你就不要多想了。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絕不是所謂的“諸葛亮可以自行取代劉禪稱帝”,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刀頭添血半生、九死一生打下的江山,怎麼可能會拱手讓給諸葛亮?換做是你你會同意嗎?
第二、這句話裡還提到了曹丕,而往往被大家忽視。劉備提到曹丕,肯定不是隨便一說而已,這就已經在敲打諸葛亮了。
曹丕幹了什麼事全天下都知道,曹丕的江山怎麼得來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權傾天下、逼迫漢獻帝“禪讓”。劉備就是在警醒諸葛亮:我話都說到曹丕這裡了,什麼意思你應該知道了,你可別幹這種事。同時也是告訴其他的大臣:我是託孤給了諸葛亮,但他如果有不臣之心,各位都可以作證。
醜話說完之後,劉備也就安撫了諸葛亮:只要你忠心對我劉家,你還可以當你的丞相,我把全國的大權都交給你都行。
第三、諸葛亮立即表忠心應對。向諸葛亮這麼聰明、同時追隨劉備多年的人,怎麼會不知道劉備話中有話呢?於是馬上向劉備表忠心:
“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讓劉備安心的把大權交給諸葛亮,也向其他大臣說明:我諸葛亮是忠於劉家的,你們也不必猜疑我。
三、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也許還有朋友們不認可我的觀點,認為劉備是真心想讓諸葛亮當皇帝的,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第一、歷史上皇帝權力的交替從來都是血腥的:
王朝更替的時候就不用說了,看似和平時期的權力交替背後也是刀光劍影:秦二世假詔殺死哥哥扶蘇、呂后為漢惠帝繼位屠戮劉氏子弟無數、唐太宗的皇位也是殺兄逼父得來的,種種如此,數不勝數。
就算是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舜帝放逐堯帝、大禹奪帝位也是暴力手段得來的,完全不是神話中的和平美好。
第二、唐太宗託孤時,也是同樣的例子,只不是李世民把話給李治說更清楚更明白:
徐世勣這個人本事很大,但我擔心你繼位後壓不住他。我死之前,會找個機會把他貶到外地做官,你要看他的表現,如果他沒有意見就去外地做官,你就重用他;如果他有意見發牢騷,你就殺了他。
果然,當李世民貶徐世勣時,徐世勣二話不說,連家都不回,從辦公室收拾了簡單的行李,就直接去上任了。後來李治按照父親的話,提拔徐世勣並更加重用。
這說明什麼,說明帝王心術的可怕,在他們心中:君是君臣是臣,臣就應該為君服務,決不可有二心,我可以把權力給你,也可以讓你頃刻間一無所有。結尾時再說一句,劉備託孤時是在白帝城,把千里之外的諸葛亮隻身一人找來,肯定是留有後手,諸葛亮要是回答不遂劉備的心意,很可能當場就身首異處。
-
24 # 隔壁老王說三國
民間有個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因為傳說劉備手長,雙手過膝,摔不壞孩子,做做樣子罷了,讓趙雲死心塌地跟著他。
於是,有人認為他讓孔明取代阿斗,也是收買人心,是讓孔明死心塌地為劉家賣命。
但我認為,劉備的話,更多地包含威嚇的意味。原因如下:
一、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在出兵東吳之前,在留守四川的人選上是有所考慮的。出兵之前,趙雲是反對打東吳的,於是,劉備出兵時就沒帶上他。
表面上看,這是對趙雲的懲罰,實際上,他對四川老家是有所擔心的,怕他帶兵出征,大本營被人端了,於是正好藉機留下這員大將來提防不測,而這其中,是否包括諸葛亮呢?難說。
二、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後,退守白帝城,而不是退至成都大本營,尤其是在白帝城駐紮達十個月之久,這很耐人深思。表面上看,他是怕東吳趨勝追擊,直搗成都,於是,橫下一條心,親自扼守四川東邊門戶白帝城,而孫權在聽說此事後,果然派人求和了。
但是,他是否也對老巢不放心,不敢回成都呢?劉備大敗,成都肯定人心惶惶,而這時如果有人想取而代之,必定是最好時機。
所以,劉備在白帝城的十個月,一方面是防著東吳,另一方面,肯定也沒閒著,必定在成都暗地裡清除異己,安定後方。
原打算,一旦安定後就回成都,可是,誰曾想,一場大病打亂了計劃,於是才有了“白帝城託孤”。
三、劉備託孤時,有幾句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話有奧妙。自己的兒子如何,心裡還沒數?果真想讓位於諸葛亮,那就直接讓,何必前面加個前提?
所以,所謂的“君可自取”,不過是試試諸葛亮,你若表態死心塌地地效忠阿斗,那就罷了,否則,嘿嘿,你諸葛小命恐怕難保。
四、劉備你真想讓位於孔明,那你先私下向人家說啊,何必在那麼多人面前說?這是讓眾人作證,我劉備不是直接讓位,是有條件的,而我的兒子是否有才,不是你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的。你真想取而代之,其他人可以群起而攻擊你。
得了,這下算是牢牢套住諸葛亮了。
-
25 # 胖虎5697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到底如何解讀?我們通常解讀為,他不行,你上。有沒有可能是“他不行,你自己另選一個”?劉備的義子劉封、親兒子劉禪我們都很熟悉,他其實還有兩個兒子,劉永、劉理。那為什麼諸葛亮馬上叩首表決心呢?想自家人上位,廢掉能力強的,換個羸弱的上去,給自己孩子掃清障礙,是慣用手段。所以也是劉備間接鼓勵諸葛亮謀反,逼他表忠心。哈哈 有點繞,其實結果是一樣的[我想靜靜]
回覆列表
劉備原話是“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當然有權術成分,主要是打感情牌,指望用道德約束諸葛亮走到篡逆這一步。從另一方面看,人死如燈滅,劉備其實也管不了身後事,於是他退而求其次,說這話留一個因果:假如事態真發展到那一步,諸葛亮可以擺明說先帝有言在先,這樣大家對奪位的反彈會小一些,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斬草除根做得太絕,更有可能保全劉家血脈。
至於說劉備暗自埋伏刀斧手,一旦諸葛亮回答不對,立即摔杯為號……那是想多了,病危的劉備絕不敢殺諸葛亮,那樣荊襄集團會分崩離析的,排外思想嚴重的益州土著一定會鬧事——“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三國志·先主傳》)
年輕沒有經驗又是孤家寡人的劉禪根本不可能壓住大盤,只會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