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霖霖歷史錄

    群國並行,內憂外患

    在楚漢爭霸之中,項羽逆時代潮流,實行分封制。但由於其分配地區偏頗,導致各地起義,在這場起義之中。劉邦成功集結各路反對勢力,成功將項羽逼入絕境。最終項羽以"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於是劉邦就成為了漢朝的第一任皇帝,但因為各路反對勢力有巨大功勞,因此劉邦在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來穩住這些勢力。

    因為劉邦不得不這麼做,千瘡百孔的社會已經再也經不起任何動盪了。漢初由於秦末天災和各地起義造成了原本就缺少糧食的老百姓,在戰亂之中還要被強行徵收糧食。以至於導致百姓食不飽的情況已是常態化,社會上吃人的現狀已經開始出現。大量的老百姓流離失所,淪為流民餓死街頭。

    原本就處於積貧積弱的大漢王朝內部問題還沒有解決,外部騷擾又不斷髮生。秦末農民起義,楚漢爭霸這些戰爭使得眾人忙於權力的鬥爭遊戲之中而無暇顧及北方匈奴的侵擾。

    就在此時,北方的匈奴看到了良機,不斷侵擾我國北部邊疆,以至於漢朝建立之初,由於國家處於窮困和人數缺乏階段,因此也無力與匈奴對抗,只能眼睜睜看著匈奴一次次侵擾和掠奪邊疆地區,這對於原本就貧窮的大漢王朝無異於是雪上加霜。

    文景之治,七國禍亂

    漢高祖劉邦也深知仿效分封必會造成中央政局的動盪,於是其採取剪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的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原本他以為"白馬之盟"可以解除這個分封制的弊端,於是其分封九個同姓王。沒想到的是在劉邦一死後,這些諸侯王就蠢蠢欲動。

    在"無為而治"的政策之下,漢朝的經濟也有所發展,漢朝也不是那麼一擊即破的朝代了。這些諸侯掌控著七十幾個縣城,然而中央卻只控制了十幾個郡,而他們擁有著這七十幾個縣城的人民、土地和稅收,這對中央王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這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日益激化的情形下,漢景帝決定採取晁蓋的建議——削藩。然而這就給了這些諸侯國一個起兵謀反的機會,他們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因此文帝殺掉了晁蓋,課其也於事無補。

    最終漢文帝決定出徵平定七國的混亂,七國叛亂的平定使得漢景帝將官員的任命權和地方的行政權直接收歸中央,諸侯王也成為了有爵無權的貴族。此後,地方諸侯的國家相當於只是漢朝的地方郡縣而已。

    武帝繼位,強力削藩

    文景之治之後,漢朝的實力進一步增強。此刻漢武帝繼承祖制,繼續對藩國進行削弱的策略。於是漢武帝頒佈"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地方諸侯不得不將自己的領土分封給自己的後人,因此領土就被分的越來越小。而地方領土的不斷縮小就意味著中央的土地被不斷擴充套件,這樣解決了大量的割據勢力。

    同時早在漢文帝時就規定了每年八月在首都長安祭祀祖先時,諸侯王和列侯要根據自己所統領的藩國人數為依據來向中央獻黃金助祭。只要地方諸侯藩國人數每達千人就要貢金四兩,而餘數超過五百人的也就要貢金四兩,並且諸侯獻酎金時,皇帝親臨受金。

    凡是發現黃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則要受罰,諸侯王削縣,列侯免國。而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在祭祀宗廟時,繼續遵循漢文帝的制度要求獻酎金助祭。然而收到黃金之後,漢武帝卻以所獻黃金成色不好為藉口,直接廢除了諸侯106人,從此進一步削弱了割據勢力。

    以至於王侯尚存,但只能"衣食稅租",不得過問封國的政事。也就出現了封土而不治民的歷史景象,中央藉此強化了對地方的統治。

    內外朝制,強化皇權

    漢武帝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皇帝,除了徹底解決了地方割據分裂勢力。同時進一步削弱了相權,不斷強化了中央皇權。

    漢武帝時期,其開始提拔一些身邊的年輕的親信大臣,透過升官的方式讓這些人成為皇帝在政務顧問,因此皇帝將國家大事開始與自己的親信商議,從而就忽略了原本應該在朝廷商議的朝臣。久而久之,在中央朝廷就開始逐漸形成了內外朝這種情況。

    皇帝提拔的謀臣成為內朝的相關人員,這實際上就建立了除中央朝廷以外的非法定決策機構。而由丞相領導的文武百官雖然是法定一級的決策機構,但由於皇帝對相權的抑制使得其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從而使其處於被邊緣化的地位。內外朝的商議機構由於其處於不同辦公場所而被稱為內朝和外朝。

    與此同時,漢武帝強化了其對軍權的控制。為了改變漢初軍隊分散,而首都卻無重兵把手的情況,漢武帝在中央設立常備軍。先設立羽林軍、天水軍等六軍;後來又加強訓練戰亡的軍人子弟,來加強中央常備軍的勢力,這也就開啟了歷代王朝存在的內重外輕的軍隊部署情況。此後,漢武帝掌握了一支強力的中央常備軍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

    從漢初到漢武帝時期,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的鬥爭就從未消失,最終漢武帝將其結束。同時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也開始越演越烈,漢武帝建立內外朝制度就是在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同時其透過建立中央常備軍直接掌控了軍隊的控制權,形成了集軍政財於一體的強力君主。

  • 2 # 風雨都有你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你的一個問題,漢朝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統一王朝,漢朝自劉邦建國到結束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漢朝在建國之初實行了很多鞏固國家的政策,政治上實行郡國制和郡縣制,不斷休養生息,減輕賦稅,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對外和匈奴實行和親的政策,促進西域的和親與穩定,使國家經經濟不斷提高,在幾代皇帝的努力之下,出現了“文景之治”,之後的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外透過不斷對匈奴用兵,打擊了匈奴的勢力,穩定了西域地區,派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和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文化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 3 # 舊時樓臺月

    漢朝,全面承襲了秦朝的制度,但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發展。

    在政治上,漢朝初期實施郡國並行制,到了漢武帝時期頒佈了“推恩令”,削弱了各王國的實力,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得到加強。

    在經濟上,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末年,勞動力流失而、導致的耕地荒蕪生產力被破壞的教訓。實施了一系列政策,使農業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甚至還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文化上,在繼承秦朝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完善。

    可見漢朝,初期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進行了全方面的改進升級 ,這些做法也使漢朝相比於秦朝來說,更有生命力。

    一、漢朝為鞏固統治所採取的政治措施

    (1)官吏制度

    漢朝時期大致延續了秦朝時期的官吏制度,但在秦朝的基礎上,建立了更加適合專制主義的官制,這種政治體系為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並且影響著後世各朝代的官吏制度發展。

    在漢朝建立初期,採取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們分別負責,處理政務,協助軍事,負責監察。九卿則有更加細化的工作,所有官員中丞相地位最高,這種官吏制度構成了漢朝初期政治執行的主要形態。

    在三公九卿的基礎上,漸漸形成了尚書檯制。漢成帝時期的御史大夫,地位和待遇與丞相平等,在職權上也不再是過去的副丞相,而是與丞相平起平坐的御史府。

    漢朝初期的太尉是最高武將的稱呼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最高軍事長官。但到了漢武帝以後,太尉被改為大司馬,此後,太尉的權利堪比丞相,到了後期,太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與丞相相同,自此“三公”才達到權力的平衡。

    漢朝時期的“三公”雖然位高祿厚,地位尊崇,但實權掌握在皇帝近臣尚書的手中,這就相當於掌握在皇帝手中。

    (2)地方制度

    漢朝初期,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在手下大臣的幫助下劉邦順利稱帝,為了籠絡人心,劉邦冊封了7個異性諸侯王,其中楚王韓信實力最為強大,隨後劉邦透過各種計謀,將實力強大的異姓諸侯全部誅滅,分封了九個劉氏王侯用來拱為中央統治。同時封列侯140位,用來獎勵功臣,在他死前,劉邦曾與大臣立下了“白馬誓言”,主張“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在地方上,漢朝沿襲了秦朝時的制度,推行郡縣制。各王國權力強大,在地方政治體系中設有三公九卿,除了丞相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外,其他官職可由各地諸侯王自行任命。

    漢武帝繼位後,為削弱地方勢力,實行了“推恩令”其中規定準許諸侯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將土地分封給其他的子嗣。並且漢武帝還常常對地方諸侯挑剔刁難,廢除爵位,在這種情況下,地方諸侯的實力大大被削弱。

    此外,為避免地方勢力做大,漢武帝將全國財產超過300萬的富豪遷住到京師地區,由中央政府直接監控。同時全國被分為13部,每部設立刺史,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刺史可直接上書彈劾官員。

    二、漢朝為鞏固統治所採取的經濟措施

    (1)重農抑商,以農為本

    西漢初期,剛剛經歷過秦朝末年的戰亂,全國的農業經濟幾乎處於癱瘓狀態,當時全國總人口由秦朝末年的2000萬下降到了800萬,由於勞動力的損失,出現了很嚴重的土地無人耕種的狀況,漢高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農民和土地重新結合起來。

    首先,組織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政府組織軍隊中計程車兵復員,免除這些士兵的徭役,鼓勵他們進行生產。

    之後下令全國在戰亂中流亡或者是被賣到外地的人,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生產,最後政府規定那些曾經因為飢餓而把自己賣為奴隸的人,可轉為庶民,這個政策,讓當時成千上萬的奴隸獲得了自由。

    在這些措施下,各地農民和軍隊中的勞動力重新回到了農業生產上,這些措施為之後農業生產的恢復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漢惠帝和呂后掌權時期,曾多次大赦天下。給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多的勞動力,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漢景帝時期,依然存在勞動力缺乏農業生產緩慢的狀況,皇帝曾親自下田耕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鼓勵人民發展農業生產。漢景帝的這種行為極大鼓勵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使漢朝初期的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在他統治時期,漢朝已經出現了國富民足的繁榮景象。

    在商業方面,漢初的統治者都採用了抑制打擊的措施,他們認為商業的發展必然會導致農民們捨本逐末。漢高祖在建立漢朝之後,規定商人需要另立戶籍,並且不準穿絲綢的衣服,不準騎馬,不準攜帶武器。可以說在各種方面都對商人進行了人身侮辱,到了漢惠帝和呂后時期,這些侮辱措施雖然放寬了,但依然規定商人子弟不學進朝做官。

    (2)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漢初的統治者深知天下安寧是發展農業經濟的首要前提,為了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劉邦在佔領“三秦”時就頒佈政策,鼓勵農民開荒種田,到了公元前199年,為了鼓勵生產,漢高祖下令凡是生下小孩的家庭可以免除兩年的徭役。公元前196年又規定,凡是進入蜀中漢中和關中定居的人民可終身免除徭役,之後又發展成世世代代免除徭役。除此之外在其他地方,也是採取輕徭薄賦的措施。

    這些措施在當時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因為戰爭沒有結束,所以政策沒有普及到全國各地,只在劉邦直轄的地區得以實施,而其他的地區依然是按照秦朝時的稅率,直到漢惠帝即位,漢朝大局安定,這個稅率才全面推廣開來。

    漢文帝時期繼續推行漢高祖的賦稅政策,並且還規定,凡是替政府向農民購買大量糧食的人,就可以進入朝廷做官。這個措施為軍隊提供了大量的軍糧,並且給農民增加了收入,使百姓生活富足 。

    (3)倡導節儉,約法省禁

    漢元帝十年劉邦在霸上時,就曾“約法三章”,禁止軍隊亂殺無辜,大肆掠奪,建國初期面對國家經濟困難的局面,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劉邦提出,透過對官吏俸祿官府費用的計算之後,再向百姓徵納付稅,避免徵稅過重。同時地方貴族徵收的賦稅作為個人的生活費用不用上繳國庫,這些措施減輕了當時百姓們的負擔,安定了民心。

    漢惠帝和呂后統治時期,繼續貫徹了漢高祖,休養生息的政策,廢除了妖言令等罪名,國家迅速安定下來。漢文帝時期廢除了家族連坐制度,崇尚節儉,在他統治的23年裡,極其節儉,哪怕是身為皇帝身上都會有補丁,後宮的夫人也不會穿華美的衣裳。漢景帝時期,曾五次大赦天下,減輕法令,親自耕種田地,號召全天下的百姓勤儉節約。

    三、漢朝為鞏固統治所採取的文化措施

    歷史上的所有朝代誕生後都繼承了前一個朝代的文化,文化不會因為戰爭消失,不會因為改朝換代而滅亡,秦朝時的文化深深影響了漢朝初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朝時期的集權主義,這種思想滲透到了漢朝政治文化的各個角落,並且還進行了加強。

    同時,漢朝還對秦朝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創新,漢朝時期對秦朝時期的嚴苛的法律,禁行了緩釋。

    漢朝還將秦朝“大一統”的理念進行了升級,在秦朝“大一統”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上,構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體系,其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反對諸侯分裂割據,加強中央集權,將思想統一於儒學之中,形成了“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關係,社會人際關係趨於穩定和諧,這種政治理念被一直延續了下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

    總結:

    漢朝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在政治經濟文化各種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升級,我們可以看出要想維護統治,必須要保證人民的利益。

  • 4 # 舊夢難尋MAX

    劉邦打敗了項羽之後,成為了天下共主,建立西漢政權,定都長安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郡縣制,又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來穩固政權

    一 為了強化皇權 清理異性王

    為了以後防止異性王能翻犯上作亂,劉邦先後廢殺了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諸侯王,並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二 思想方面

    劉邦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法”的做法,廢除連殺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法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

    三 監視六國貴族後代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將關東的強宗大族和名門望族十幾萬人一同遷入關中居住,置於中央集權的控制之下,使六國後裔不敢妄動干戈

    四 經濟方面

    劉邦大力發展農業,如減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釋放奴隸,解放生產力,還讓士兵門返回家鄉,以功勞來領取房屋和田地,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恢復國家經濟

    漢朝之所以能比秦朝傳世更久,皆賴能與人同利,懂得體恤民情,正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 5 # 天狼星下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佈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 6 # 史學蟲洞

    首先要知道,要穩固一個政黨政權,不能單靠政治,重要的還有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政治才能得以改革,統治才能得以推行

    漢景帝開創的文景之治,使用黃老學說,輕徭薄稅休養生息,在釋放更多勞動力的基礎上,進行重農抑商,透過法令減輕國民對於軍隊的過重義務,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推行政治改革,

    形成了三公九卿,尚書檯制度,漢朝時期的“三公”雖然位高祿厚,地位尊崇,但實權掌握在皇帝近臣尚書的手中,這就相當於掌握在皇帝手中,漢朝初期的太尉是最高武將的稱呼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最高軍事長官。但到了漢武帝以後,太尉被改為大司馬,此後,太尉的權利堪比丞相,到了後期,太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與丞相相同,自此“三公”才達到權力的平衡。

    在地方上,漢朝初期還是沿用秦朝的郡縣制,到漢武帝為了防止地方勢力過大,其推行推恩令,如需長子繼承王位,並且將財產超過300萬的大戶前往京師附近有中央監管,並如需地方檢舉

    隨著而來產生文化的變革,從商鞅變法開始確定了小家庭制,移風易俗,重尚孔孟之道便於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 7 # 老貓談史

    漢朝成立初期,中原大地經過多年的戰爭,經濟水平急劇下降,人口數量大量減少,如果不採取措施休養生息,只怕天下又會打亂,於是,漢初多位皇帝將恢復經濟作為漢朝的首要任務。

    劉邦初建漢朝,接秦之弊,社會經濟殘破。劉邦及其大臣總結暴秦短命而亡的教訓,認為秦朝之所以失天下,“乃舉措暴政而用刑太極故也”,決定懲秦之失,改弦易轍。

    劉邦在統治政策方面做出重大調整,廢止秦朝社會經濟軍事化政策,採取了“反秦之弊,與民休息”的政策,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秩序、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

    一是組織軍隊官兵復員務農,“以有功勞行田宅”

    根據官兵的功績大小、爵位高低,賜予他們數量不等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這一政策解決了軍隊復員問題,使大量官兵轉化為擁有土地的農業勞動力,並優崇其地位,保護其權益,為農業經濟的恢復發展探尋了一條道路。

    二是招撫流亡,“復故爵田宅”。下令因秦末戰亂而流亡山澤的人迴歸原籍,恢復他們原先的爵位和田宅。

    這一政策使脫離農業生產的流民重新獲得了社會地位和土地財產,實現了勞動力與土地資源的重新結合,有力地安定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農業生產。

    三是釋放奴婢,“皆免為庶人”。下令將在秦末戰亂中因飢餓而賣身為奴婢者全部釋放為庶民。

    此舉解放了一些身陷奴隸地位的勞動力,提高了其地位和身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

    四是輕稅薄賦,減輕負擔。

    崇尚節儉節用,推行“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財政支出緊縮政策,實行“什五稅一”(即十五分之一)或“什一之稅”(即十分之一)的薄賦政策。更多地讓利於民,更多地讓民眾獲得經濟發展的實惠。

    這些政策,很好地贏得了民心,穩定了社會秩序,實現了勞動力資源與土地資源的直接結合,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恢復發展社會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鞏固了新生的王朝政權。

  • 8 # 史隅觀瀾

    漢初,由於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戰爭和楚漢爭霸戰爭,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漢高祖劉邦在對匈奴作戰中失利,由漢臣賄賂單于焉支,才使得劉邦回到漢地。

    在立國之初,漢朝統治者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制,郡國交錯,相互監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漢初統治的積極作用。一直到武帝時,頒佈推恩令,逐漸分化諸侯國,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經濟上,實行無為而治,一改秦法的嚴苛,降低政府稅收,使經濟得到恢復,人口增加。在武帝在位時實行了鹽鐵官營;

    在文化上,採用黃老思想,推崇無為而治。在漢武帝時期由董仲舒博取百家之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層面為加強君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外交上,經歷了北伐匈奴失敗後,漢朝採取對外和親的政策,使得前期得到了相對安全的發展階段,為武帝時期出兵匈奴奠定了基礎。

    總體而言,漢初承襲了秦代的法制和一些基本國策,不斷的充實人口,恢復經濟,積極調節上層建築,最終成就了武帝時期橫掃漠北,遠征西域的功業。

  • 9 # 小徐侃歷史

    漢朝建立之初,在經歷秦末暴政的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後,民生凋敝,生產活動遭到嚴重破壞,人口銳減,國庫空虛,社會資源極其匱乏,百廢待興,漢初的統治者採取了以下措施穩固證券:

    政治上,漢承秦制,中央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實行郡國並行制。

    軍事上,建立完備的武裝力量,中央設立南北軍,作為守備皇宮和京師的常備軍,地方上設立材官和騎士,作為預備軍。

    法律上,依據《秦律》制定《漢律》,廢除連坐。

    經濟上,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重農抑商,輕徭薄賦。

    思想上,重視“黃老學說”,實行無為而治。

    外交上,緩和與匈奴關係,實行和親制。

  • 10 # 國子監小祭酒

    漢初的政權鞏固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漢高祖劉邦即位時漢朝便嘗試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實現統治的維穩,但劉邦去世以後漢朝統治集團內部又發生了以呂后為首的外戚集團奪權的政治鬥爭,而呂后之亂平息後,歷經“文景之治”的漢朝又面臨地方勢力強大、社會矛盾激化的困局。可以說直到漢武帝劉徹即位以後漢朝的政治統治才算真正穩定了下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大一統”政局。我按照孔子提出的治國理應經歷“庶、富、教”三階段的思想將漢初統治維穩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政策傾向也是不一樣的:

    第一階段為“治”:完善制度,鞏固統治,增加人口

    劉邦奪得天下以後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鞏固政權。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承襲秦制,繼承秦始皇建立的一套制度,繼續實行郡縣制,同時廢除人民討厭的秦苛政,最後殺一波可能會對鞏固統治造成威脅的功臣。 在保證國家得以正常執行,不會再被戰爭推翻以後正式開始進行和平的建設。其後劉邦聽從陸賈的建議改變治國方略,用文治的方法治理天下,實現了“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社會轉軌,一舉奠定了漢初政治統治的基調:

    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 且湯、武逆取而 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昔者吳王夫差、 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 鄉使秦 以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漢書·陸賈傳》)

    在這一階段,劉邦採取措施,消除不安定因素, 恢復秩序,鞏固政權,實現了漢初的“治”。

    第二階段為“富”: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讓人民富起來

    漢代思想家總結秦亡的教訓, 認為秦始皇大喜功,濫用民力,導致民不聊生,是秦朝滅亡重要原因。 所以漢朝為了避免滅亡,就要簡化刑法,減少工程,與民休息。於是“無為而治”就是漢初具體的修養措施。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這項措施就實行了起來,哪怕是後來呂后亂政也力行與民休息的政策:

    “黎民得離戰國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無 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 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史記·呂太后本紀》)

    而其後的“文景之治”更是把這種修養政策貫徹到了極致,人民真正富了起來:

    “至武帝之初七十 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 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 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

    錢多的花不完都爛了,糧食多的吃不完也爛了,這得多有錢啊。在這一階段漢朝以發展生產為主要措施,使天下安定,人民生活逐漸提高,實現了“富”的小目標。

    第三階段為“教”:獨尊儒術,重視教育

    人一旦有錢就會躁動,古往今來都是這樣,漢朝也是一樣。“文景之治”致力於發展生產使社會富裕了起來,但同時也忽視對人心道德的教育,社會中的一些隱患再次威脅著漢朝的統治。比如人們對財富追求過度土地兼併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長期的政治放鬆,無為而治也導致了地方諸侯勢力過大,而社會人心的道德淪喪更是不必多說了不知禮義廉恥、互相攀比的現象比比皆是。所以漢朝就進入了統治維穩的第三個階段即“教”的階段,注重人心道德的建設。而這一階段的關鍵措施就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 《漢書· 董仲舒傳》)

    漢武帝貫徹了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使儒學教育發揮了移風易俗的作用,更以太學、察舉制等措施給儒者至高的地位,一時間社會人心安定,人人鑽求儒學,封建道德深入人心,實現了長治久安。漢朝完成了統治維穩的最後一個階段即“教”的階段,從此國家進入正軌,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人心各方面都無法撼動漢朝的統治。

    結語

    綜前文所述,漢初統治鞏固的三個階段具有一種普遍性意義,任何新生政權都要以“治”排除制度上、軍事上的威脅,以“富”解決民生凋敝、社會動盪而有人造反的威脅,以“教”來孵化人心,實現長治久安。正是因為很好的完成了這三個階段,漢朝才能達成“大一統”的恢弘局面,其制度為歷代王朝所延續。

  • 11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漢朝,不僅有自己的發展,還全面的繼承了秦朝的制度。

    在政治上,漢朝實施了郡國並行制是在漢朝初期的時候,但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各國的實力,釋出了“推恩令”,鞏固中央的統治權力的政治體制得到了加強。

    在經濟上,因為勞動力的流失而導致了耕地荒涼,在秦朝末年的時候統治者也因此得到了生產力被破壞的教訓。他們為了拯救生產力,列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然而這政策不僅讓農業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還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文化上,在繼承秦朝文化的基礎上被改造的更加完善。由此可見,漢朝的生命力更旺盛一點。

    一,漢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的政治措施:

    1,官吏制度:秦朝時期的官吏制度被漢朝時期大致延續了,漢朝建立的官制更加適合專制主義,這種政治體系在鞏固中央的的統治權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漢朝推行郡縣制度。每個王國的權力都非常強大比如在三公九卿在地方政治政治體系中,丞相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而其他官職員都是由各地諸侯任命的。

    二,漢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的經濟措施:

    1、重農抑商,以農為本:在西漢初期,因為秦朝剛經歷過戰亂,使全國的農業經濟處在了無法前進的狀態,當時的人口從兩千萬降到了八百萬,導致勞動力損失嚴重,出現無人耕種土地的情況,為了讓農民和土地重新結合起來,漢高祖當時為了讓勞動力回到農業生產上,採取一些措施,這些措施在農業生產恢復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輕徭薄賦,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措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當時這些政策沒能普及到各個國家,因為那時戰爭還沒有結束。但是劉邦管轄的地區得以實施,而其他地區還是老樣子。直到漢朝的大局安定下來,稅率才得以全面推廣。

    3、倡導節儉,約法省禁:劉邦在霸上漢元帝十年時,就有“約法三章”,不讓軍隊的人濫殺無辜,不讓掠奪百姓的東西,在建國初期,看著國家經濟困難,為了讓財政負擔減輕一點,劉邦採取了一些措施使百姓的生活負擔減輕了不少,安定了民心。

    三、漢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的文化措施:漢朝初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被秦朝時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在這其中秦朝時期的集權主義是最重要的,並且還加強了這種思想,因為這種思想滲透到了漢朝政治文化的各個角落。

    漢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這都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保證人民的利益,才能維護統治。

  • 12 # 稚氣大人

    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汗初,經濟一片蕭條,百姓流離失所。漢朝之所以這麼快就發展起來,最關鍵是採取與民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其中最有名的是“文景之治”。

    首先是統治者自身起榜樣作用。漢文帝的生活是十分節儉,自己的衣服很少增添,能穿就穿,帷帳也不施文繡,非常樸素。他還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在皇帝自身作為的影響下,貴族官僚也不敢奢侈揮霍。這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節省出大量銀兩,也慢慢得到民心。

    在經濟方面,文景時期,統治者非常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定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還下令減輕田租,讓農民都能有土地耕作,因此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的發展也使糧價大大降低,百姓都能吃得上飯。在工商業方面,漢文帝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後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的經濟交往。

    在文化方面,漢景帝不再嚴厲禁止其他學派的發展,採取黃老之學,遵循“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養生息。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在這還有講到一個故事。蕭何是汗初一位很有作為的丞相,在他死後,曹參為相。曹參整日喝酒,無所事事,他對蕭何定的規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變。這引起惠帝的不滿,曹參對惠帝說: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說:不如。曹參又說:“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蕭何,那麼他們制定的規章制度我們為什麼要變更呢?”惠帝表示贊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規曹隨”的故事。曹參的做法,就是繼續實行汗初的“無為而治”政策。

  • 13 # 寒松722

    經過多年的征戰,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劉邦積極實施各項政策。

    一、積極安撫楚國的百姓。(1)漢高祖劉邦為老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舉辦隆重的葬禮。

    (2)劉邦下旨赦免項羽的親屬。

    (3)劉邦將項羽的叔父項伯等人冊封為列侯。

    二、在政治方面,漢高祖繼續沿用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1)在中央,漢朝繼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劉邦把兄弟、兒子和侄子冊封為諸侯王。

    (3)在地方,漢朝實行封國制和郡縣制並存。

    三、在管理方面,漢高祖主張“無為而治”。

    四、在經濟方面,漢朝政府實行“重農抑商”和“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朝政府大力發展生產,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人民的負擔。

    五、與匈奴“和親”。匈奴多次入侵。漢高祖親自帶領漢軍討伐匈奴,在白登山被匈奴人包圍。漢高祖劉邦被迫向匈奴人求和,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並且籌集大量的布匹等重要物質作為陪嫁物品。漢高祖劉邦採用這種屈辱的和親政策,獲得漢朝與匈奴人之間幾十年的和平。為漢朝的發展贏得了時間。

    六、將有實力的異姓諸侯王陸續剷除。(1)劉邦以出巡為名,誘騙楚王韓信出來,然後以謀反的罪名拘捕韓信,再押送長安就近監視。呂后又派人把韓信騙進皇宮,然後安排人將韓信處死。

    (2)漢高祖以謀反的罪名剝奪彭越的爵位,準備把彭越流放到四川。在呂后的勸說下,劉邦派人直接把彭越剁成肉醬。

    (3)韓信和彭越被殺以後,九江王英布發動叛亂。劉邦親自帶兵鎮壓叛亂,打敗英布。最後,英布兵敗身亡。

    七、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安排蕭何制定《漢律》治理國家。

    七、接受張良的建議,對開國功臣們論功行賞。並且,劉邦首先將結怨最深的雍齒冊封為列侯。其他功臣們看到連雍齒都獲得封賞,都逐漸安穩下來等候封賞。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以後,愛護百姓,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和政策,恢復生產和增強國力。漢高祖劉邦制定和實施的政策有利於國家和人民,開創了大漢王朝幾百年的基業。

  • 14 # 歷史挖掘者

    漢朝在建立之初採取了以下的政策來穩固政權的統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想穩固政權,當然要使人民安居樂業。

    漢代時期,天下一統。賦稅盡輕,供養政府,尚有富餘。實際只要三十稅一。在戰國時代,孟子說:“什一而稅,王者之政。”而且漢文帝時,免收田租十一年。

    漢朝初期為了穩固政權為了威固政權穩定,減少匈奴的侵襲,採取了和親政策。文帝景帝時期,最重要的任務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同時礙於國內諸侯勢力,不能貿然大規模對匈奴用兵。

    至於和親是不是恥辱,我感覺在漢朝人眼裡嫁妹子絕對不是恥辱,就是一種外交手段。你看漢武帝嫁到烏孫去的解憂公主,簡直是史上頭號能搞事的和親公主。

    漢代時期為了穩固政權,農田歸民間私有,收上來的稅,作為政府經費,歸大司農管理。

    而山海的所有權,由皇室來繼承。收上來的關稅歸皇室所有,歸少府管理。

  • 15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看了下其它的回答內容,都說得挺好的,老爹對於這個問題,再做一些補充。

    問題中的“漢朝”,其實描述得不夠準確。因為漢朝是後來的學者,為了更好的研究,而取得的一個統稱。實際上,漢朝應該包括了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

    01.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以及劉邦所制定的國策:無為而治

    自秦朝末期到西漢初期的這段時間裡,幾乎可以說是連年戰爭,這也就導致了,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不容樂觀。

    西漢初期社會經濟殘破,就連漢高祖劉邦的乘輿,都湊不齊顏色相同的四匹馬。更別提那些開國將相了,他們都只有坐老牛破車的分。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劉邦君臣只好輕徭薄賦、約法省禁、與民休息。

    這就是劉邦所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制定“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國策。

    02.叔孫通制定朝儀,以及蕭何督造未央宮

    除了制定“無為而治”的國策以外,劉邦還讓叔孫通主持制定朝儀,以及讓蕭何督造未央宮,藉此彰顯皇權的尊崇地位。

    我們知道劉邦未稱帝之前,只是秦朝的一個底層亭長。正因為劉邦的這種出身,使得劉邦對怎麼當皇帝,缺乏經驗。

    從兩件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這點。據《史記》的記載,劉邦做了皇帝之後,還是像以前一樣,去拜訪自己的父親劉太公,見了面依舊是行跪拜禮。兩個人,都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但是劉太公的家臣,就私下告訴劉太公,今時不同往日,劉邦不僅是你的兒子,他更是一國之君,哪有一國之君,跪拜自己臣子的道理,這樣會讓皇帝的威嚴受到影響。

    聽了家臣的建議之後,劉太公在下次劉邦來看望自己的時候,就去門口迎接劉邦,並且不讓劉邦跪拜自己。劉邦問了才知道,是這個家臣的建議,於是重重賞賜了這個家臣,並且將劉太公尊為太上皇,這樣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了。

    第二件事,也是《史記》中記載的。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封賞那些功臣。但是,那些功臣每次上朝的時候,都是沒有一點規矩。要麼喝醉了酒,亂喊亂叫,有的甚至拔劍砍庭柱;要麼大吵大鬧,爭論誰的功勞更大,這些事情,讓劉邦非常的煩惱。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讓叔孫通去主持制定朝儀。叔孫通和一些儒生,商議制定具體的朝儀,並且每日演練。在漢七年的十月,按照叔孫通制定的新朝儀,在長樂宮舉行朝會大典。結束後的劉邦,非常高興,對叔孫通說道“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劉邦還讓蕭何主持,督造了未央宮。這些都是劉邦為了彰顯皇權的尊崇地位,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採取的措施。

    03.婁敬的3條建議,幫助劉邦鞏固統治地位

    第一,放棄建都洛陽,改為西都長安。

    婁敬給劉邦分析了建都長安的好處。在關中地區建立都城,可以充分利用,關中南有秦嶺,是一道天然屏障,以及黃河如帶,環繞西、北、東三面的有利地形。關中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關中之地約佔天下三分之一,人口約佔十分之三,財富則佔三分之二。

    劉邦被婁敬的建議打動了,並且諮詢了張良之後,決定在長安建立都城。

    第二,遷徙六國王族之後的豪強大族,至關中附近地區。

    首先,可以增加中央直轄的關中地區的人口,因為人口銳減是漢初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其次,把這些人從他們勢力盤根錯節的故地遷到京畿地區,易於控制。最後,關東地區大都是諸王封國,把他們徙入關中,也就起到了弱諸侯而實京師的目的。

    劉邦採納了婁敬的建議。

    第三,與匈奴和親。

    最開始的時候,劉邦對於匈奴,是採用征討的方式。但是,這個方式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於是,採納了婁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婁敬的三條建議,非常有效地幫助了劉邦,穩固政權的統治地位。

    04.蕭何修訂秦律,制定了新漢律——《九章律》

    劉邦在進入咸陽之後,為了獲取咸陽百姓們的支援,維護當地的社會秩序,頒佈了“約法三章”。也就是,對殺人、傷人、盜竊三罪進行處罰,其餘的法律條文如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一律廢除。

    西漢建立以後,由於“三章之法”不足以懲奸,劉邦就讓蕭何修訂律令。

    蕭何在李悝《法經》之《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六篇的基礎上,增加《戶》、《興》、《廄》三篇,合為九章,也就是《九章律》。

    從“約法三章”到《九章律》,是對秦律從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的過程。並且蕭何制定的新漢律,非常有效地恢復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從而間接地,幫助劉邦穩固政權的統治。

    05.張蒼制定章程以及消除異姓諸侯王

    劉邦眾多鞏固自己政權,統治地位的措施之一,還有讓張蒼制定章程,以及消除異姓諸侯王。

    其中這個張蒼制定的章程,就是我們現在很多國家都有的統計局。專門負責統計各個郡縣的人口、土地以及其它事情的記錄。

    重點還是要說到劉邦消除異姓諸侯王的措施。比如:諸侯王不得使用皇帝禮儀;諸侯國之二千石官,由中央任命;諸侯王無虎符,不得擅自發兵;諸侯王不得擅自賜爵,赦免死罪;諸侯王不得收納亡命之人;諸侯王當定期入朝;諸侯王之間不得私自會晤,等等。

    參考文獻:《史記》
  • 16 # 讀史匯

    漢初立國之本內為“休養生息”,外為“和親匈奴”。

    劉邦和沛縣的老哥們一起以沛公名義起兵舉事,憑藉一介布衣和三尺長劍,一舉打敗暴秦和西楚成為中華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

    劉邦的大漢江山得來的過程十分不易,整天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著刀頭舔血有今兒沒明兒的日子。所幸的是江山算是搞到手,可是這個千辛萬苦得來的江山實在不咋樣。

    起初,秦朝建立以前中原地區經過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相互攻伐角逐的過程連年的戰事早就搞得天下破蔽不堪,老百姓也是整天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後來,秦朝的崛起順帶手完成統一中原。

    老百姓以為天下統一後可以過上安生的日子,哪成想秦朝根本不是省油的燈,連年的徭役負擔和邊防工事使得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所以,經過春秋戰國和秦朝數百年的折騰,劉邦所接管的江山早已經是個破爛攤子,所以劉邦覺得天下不能再折騰,群臣一番商議後,便制定出“休養生息”的國策。

    休養生息說到底是官不擾民,當官的就把官當好,不要無緣無故去打擾老百姓,讓老百姓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同時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負擔,漢朝的賦稅比較合理,30稅1的政策已經非常低了。

    休養生息最經典的是“蕭規曹隨”。蕭何去世後,曹參作為丞相接班人,成為新的大漢丞相。成天飲酒不理正事導致整個朝政官吏都無所事事,丞相府辦事處每天都是一片喝酒划拳卡拉OK的亂象。

    漢惠帝實在看不下去,便問曹參使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曹參說,陛下才能不如先帝,我曹參也覺得不如蕭何,兩位英明的君臣制定的策略,咱們照常實施就是,何必改來改去給老百姓增加負擔。

    和親匈奴是大漢立國以來另一項極其重要的措施,以和親嫁公主的方式籠絡匈奴,與匈奴結為甥舅之國。

    可以說和親政策給大漢王朝的邊疆穩定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和親政策的起源是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

    話說,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是遊牧民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首領,經常給大漢邊境進行非正式友好訪問。

    劉邦一氣之下點集兵馬要討伐冒頓單于,結果遭到匈奴的圍困,因為此次戰役使得剛剛建立的大漢政權差點根基動搖。歷史上稱此次事件為白登之圍。

    自從白登之圍後,漢匈達成和親協議。漢朝定期選擇公主嫁到匈奴,也不知道這公主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反正漢朝說是真的就是真的,也沒人關心真假,估計都是些冒牌貨。

    漢匈的和親整整長達160年,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著手解決匈奴問題,經過2朝後的漢宣帝時期徹底解決匈奴帶來的邊患問題,和親也因此結束。

    漢朝立國之初,“休養生息”和“和親匈奴”政策給大漢王朝的發展贏得寶貴的時間,為漢朝400年江山奠定基礎。

  • 17 # 無敵通史

    秦朝末年,楚漢稱霸。西楚霸王項羽被逼烏江自刎,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然而新生的王朝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劉邦是怎麼採取措施穩固政權的呢?

    漢高祖劉邦

    西漢初年,新生的漢王朝面臨很多外部威脅。為了穩固政權,劉邦做出瞭如下的舉措。

    剪除異性王

    楚漢爭霸時,劉邦為了得到更多的人支援拉攏人心分封幾位異姓王。漢王朝一成立,首先的威脅就是來自於分封的異姓王。這些異姓王不單單是隻有一個王的稱號,他們在自己的封地中擁有錢糧,官員任免,最重要的是擁有軍隊。他們在封地之中,和皇帝一般無二,只不過王國不如帝國大。

    劉邦一建立漢王朝,就立馬著手清除異姓王。其中楚王韓信,劉邦找理由斥責他不來朝拜,先貶為韓王之後又貶為淮陰侯,最後韓信被呂后騙入宮中殺死。九江王英布更是直接造反,劉邦親率大軍討伐,結果還被射中肩膀。經過劉邦一系列的努力,終於清除了所有的異姓王,解除了他們對新生漢王朝的威脅。

    劉邦首先剪除西漢王朝最直接的威脅異姓王,他接下來又做了什麼呢?

    白馬之盟

    劉邦剪除異姓王之後,頒佈白馬之盟,分封宗親。異姓王一除,漢王朝最直接的威脅解除,他們的地盤又有誰來接受呢。劉邦想出了一個辦法,頒佈白馬之盟。我們來看看白馬之盟的條例: 其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這一點籠絡人心。 其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第二點前半部分就很重要,只能是劉姓宗親,才能封王,劉邦或許想不管後代怎麼打天下還是姓劉。透過這一手段,劉邦分封了大量的宗室為王,替他鎮守各地。

    劉姓諸王

    劉邦做完這兩點,西漢來自內部的威脅基本解除。他又開始考慮西漢王朝內部的威脅!

    遠征匈奴,和親求穩

    秦漢時期,漢民族政權始終在北方匈奴的威脅之中。秦朝之時,秦始皇曾派大將蒙恬領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將他們趕出河套地區,但並沒有解除匈奴的威脅,於是開始修建長城防範匈奴!

    等到西漢時期,劉邦以為自己手下的兵勇剛剛經歷過楚漢戰爭的洗禮,兵鋒正盛。於是他輕率大軍攻打匈奴,哪知道中了圈套被匈奴困在白登山。匈奴王還寫信噁心呂后,讓他跟自己! 隨後還是陳平賄賂匈奴王身邊人,劉邦才得以脫身。

    經此一戰,劉邦深刻的認識到匈奴不是好惹的,現在的漢王朝還打不過他們。於是劉邦為了國家的穩定,就只有認慫,派遣女子和親。大家做個兒女親家,都是一家人可別打來打去。他和親的做法為後世歷代帝王所效仿,穩定了新生的漢政權!

    西漢與匈奴

    漢高祖劉邦經過以上的努力,將漢王朝成立初期內部與外部的威脅一一解除。漢王朝經過隨後幾代帝王的努力,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大盛。不僅鎮壓內部七國叛亂,更重要的是打的匈奴聞風喪膽。大漢,從此走向世界之巔!
  • 18 # 海浮人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擊敗項羽之後,在諸侯將相的推舉下,開國稱帝,建立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王朝建立初年所採取的措施、政策,猶如基石,後世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更新,以維護王朝統治。漢朝在建立之初,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如六國遺少)在威脅著新生王朝,所以在王朝初年所頒佈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顯然,劉邦、呂后等漢初掌權人做到這一點,使兩漢延續達四百多年。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漢朝在建立之初所採取的措施。

    在法律方面,廢除秦朝嚴刑峻法,主張德主刑輔,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

    秦朝時期,思想是以法家思想為主,主張嚴刑峻法約束人民。導致官吏在執行國家政策時,對待人民過於嚴苛,結果就是導致人民對政府產生逆反心理,在秦朝建立不久,就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秦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不過是二世而亡。

    而《新語》就曾指出秦國覆滅之原因就是:“秦非不欲為治 , 然失之者 , 乃舉措暴眾 ,而用刑太極故也 。”秦朝動用“太極刑罰”約束人民,反而激起民怨,人民發動暴動推翻了暴秦,而漢朝作為新生政權,必然會汲取秦朝滅亡之教訓。

    所以,漢初在法律編寫時,採用儒家與法家相結合,以儒家教化為主,法律約束為輔。因此,蕭何在編寫漢朝法律時,仿照秦朝法律,作漢律九章。其中漢初的法律中保留了法家思想的精華,也注入儒家義理。達到了寬柔相濟的效果。法律上寬和,漢初整個環境就相對寬和,環境寬和才使得漢朝初期的戰後重建任務就相對順利。

    在地方區劃方面,採取郡國並行制

    雖說郡國並行製造成了後世七國之亂,打擊了漢朝的發展,並於最後被推恩令所淘汰。但是浮人還是想給這條制度單獨拿出來說明,郡國並行制這項政策恰好在漢初那種特殊環境很好的鞏固了漢朝的統治。

    秦朝在統一全國時,朝中大臣關於採用分封制和郡縣制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終秦始皇決定採用能夠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顯然中國集權制度的發展史上,分封制到郡縣制是一次質的飛越。但是秦始皇並沒有讓這種先進制度為天下百姓所接受,推行郡縣制的時候,採用“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的弱民政策,這樣的做法反而使人民與秦朝離心離德,郡縣制的作用沒有發揮,反而出現巨大的反作用力。

    所以,劉邦認為秦亡是孤立而亡,在此基礎上,決定推行郡國並行制。其作用意義如下:

    一、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經濟是國家之命脈,尤其是漢初,剛剛經歷過長年戰亂洗禮,戰後重建尤其重要。要知道劉邦在剿滅異姓諸侯國後,全國共有十個諸侯國(九個同姓、一個異姓),直接歸中央管轄的只有十四個郡,可以說諸侯國掌握著西漢初期大量的土地,所以諸侯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也極大的推動了西漢初期戰後重建任務的進展。郡國並行制對於全國的諸侯國經濟發展有以下幾點作用:

    1、調動諸侯國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諸侯國之間的界限,大多以歷史、地理等因素為基礎來劃分。所以各諸侯國的經濟特點,跟戰國時期尤其相似,所以各諸侯國能夠成為各具特色經濟區域。且諸侯國具有高度的財政自主權,從這一點來看,郡國並行製為當地政府發展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極大的調動了各諸侯國發展本地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有利於各國能夠因地制宜發展,充分開發當地自然資源。

    如齊國有黃河之利,黃河帶來大量有機土壤,齊國膏壤淺裡,適宜種桑麻,因此齊國的布業發達。靠近渤海,漁業、鹽業高度發達。而且齊地礦產資源豐富,可以採挖銅礦鑄錢。吳國,東臨大海,鹽業發達,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趙國鐵礦豐富,冶鑄業發達。燕國、代國地處邊境,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半農半牧經濟。長沙國,水資源充沛,多大湖平原,故水稻種植業發達。各地諸侯王國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能夠充分因地制宜開發本國資源,促使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保護皇嗣,使政權不至於異姓被篡奪。為什麼是郡國並行制保護了皇嗣,劉邦死後,呂后掌權,隨即出現了諸呂亂政的現象。呂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上的地位,惠帝劉盈死後,便對劉邦其他兒子展開殺戮,劉邦共有八子,呂后就殺害了四位,將他們的封地分封給呂氏子弟。

    而在郡國並行制的背景下,諸侯國擁有軍隊,且實力不遜。所以呂后殺害劉邦四子多采取誘殺的做法,所以諸侯王一般不輕易離開封國。而中央政府迫於地方諸侯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也不敢強行徵召。所以,居於這一點,諸侯國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很好的保護了皇嗣。就拿後來即位的漢文帝來說,漢文帝劉恆到了封地之後,呂后礙於諸侯國的軍事實力,便不敢拿劉恆怎麼樣。因此,呂后死後,周勃等大臣剿滅諸呂勢力後,才可以擁戴代國國君劉恆為皇帝,是為漢文帝。所以,這一點上,郡國並行制很好的保護了皇嗣,不至於政權被呂氏所篡奪。

    三、拱衛皇室,維護國家統一。漢朝初期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既要滿足中央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又要防止六國勢力的反撲。分封制的弊端是導致諸侯國實力膨脹,尾大不掉;而郡縣制雖然有利於中央集權,但是秦末漢初時,六國勢力依然很大,秦末就是孤立無援而亡。所以分封制到郡縣制這一次飛越中,郡國並行制就很好的在那個時期發揮的很顯著的過渡作用。

    漢初,六國遺少尚在,這些勢力依然企圖東山再起,重演戰國割據局面。雖然郡國並行制導致了之後的七國之亂,也給漢王朝造成了經濟損失,但是在漢初時,郡國並行制相對打擊了原六國勢力,所以在那個時期,郡國並行制是必要的,否則,必然會導致新生的大一統政權夭亡。

    所以,郡國並行制在漢初這一特定時期,是拱衛了皇室,加強漢朝在地方上的統治。

    在經濟方面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實行什五稅一制度;劉邦時期採取重農抑商,發展農業,呂后時期,復弛商賈之律,減輕對商人打擊,發展商業,調動社會經濟發展

    對於經濟的發展,漢朝初期的統治者是遵循黃老思想,採取相對無為而治的政策,為人民減輕稅負,充分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漢初承接秦朝末年經濟崩潰的局勢,且人民經過多年戰亂,漢初的經濟形勢已然不容樂觀。

    《漢書 .食貨志》這樣記載:“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漢初,天子、功臣的供養儘可能節儉,量入為出,都是為了給人民減輕負擔。為了戰後重建,劉邦讓士兵復員;釋放奴婢為庶人;招撫秦末流亡人士,復故爵田宅,盡一切措施解放生產力。

    劉邦時期,劉邦極為重視農業,採取崇農抑商政策,特備在通知後期,待商人極為嚴苛。而到了呂后時期,農業相對繁榮一些,便對商人相對寬和一些,這就促使商業的繁榮,而商業的發展則調動整個社會的活力,是漢初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後漢武帝時期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在學術思想方面,採取相容幷蓄政策,使漢初思想界再度出現百家爭鳴大好局面,使思想界出現復甦期

    在中國的學術思想發展史上,漢初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因為學術思想在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化呈現多樣性發展,思想界也是高度繁榮。而後秦朝統一六國,便出現了法家獨霸、焚書坑儒等思想專制主義局面。而漢初黃老學說的盛行,無為而治造就了寬和的環境,同樣促進了諸子百家的共同發展。所以漢初的思想局勢,便是儒法並存、雜家林立。

    漢初劉邦實行相容幷蓄的政策,對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都採取容納,這一政策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均在沿用,所以漢初時,是思想界經過秦末打擊後的一次復甦時期。劉邦的這一政策得到諸子百家的肯定,得到了文人階級的支援,使人才不斷流入漢朝官僚階層,為政治集團出謀劃策,這對漢初的政權建設、吏治整頓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對待異族方面,實行和親政策,保障和平,有利國內的戰後重建

    秦朝末年,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秦朝政府,無暇顧及北方匈奴。匈奴趁火打劫,重新佔領河套地區,而漢初時,匈奴不斷利用其騎兵優勢,騷擾邊境,殺害邊民,對漢王朝的邊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叛漢朝,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興兵三十二萬討伐匈奴,由於輕敵冒進,劉邦與其先頭部隊被匈奴三十萬騎兵圍困於平成白登山,最後還是靠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可以說,白登之戰是漢朝與匈奴第一次的軍事交鋒,也是第一次軍事試探,在見識過雙方的軍事實力後,雙方也是保持了剋制。

    劉邦為了保證國內戰後重建任務的順利開展,使百姓免於戰亂之苦,採取對匈奴和親政策,開放邊境城市,與匈奴開展貿易,保持了漢、匈兩國幾十年的和平,為漢武帝北擊匈奴、封狼居胥奠定了基礎,贏得了發展時間,保證了新生王朝不被兵禍拖垮。

    浮人語

    漢初所採取的各項政策,是有開創性的,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漢民族的形成、國家的統一強大是有決定性的貢獻。漢初制定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還促使了“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帝北擊匈奴的見識基礎。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新語》、《資治通鑑》等。

  • 19 # 狼君歷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西漢初年,從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武繼位初期,期間共歷五帝,前後約70年。這七十年,是西漢政權從建立到鞏固再到加強的一個過程,基本上解決了漢初存在的各種問題,使西漢向著一箇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邁進。

    漢初的大約70年時間裡,西漢政權的鞏固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劉邦建國之後的政權鞏固和社會穩定時期,而後文帝、景帝的發展經濟,提升國力的時期,漢武帝即位初期解決遺留問題,加強中央統治的時期。

    漢朝建立之初面臨的威脅

    從公元前209年開始波及天下的農民起義,到楚漢爭霸項羽失敗自刎,劉邦建立漢朝的公元前202年,長達七年的戰亂,民不聊生,經濟發展停滯。漢朝建立之後,作為一個新生的大一統政權,漢朝在伊始就面臨著三大方面的問題。

    ①經濟困頓,民生凋敝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幹,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漢書》

    秦朝因為暴政,剛剛傳到二世的手上,就爆發了農民起義,第一個興起的中央集權王朝,就這樣亡於百姓之手。漢初,要想立國得以長久,穩定好被連年戰爭摧殘的百姓,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成了漢王朝的當務之急。

    ②裂土封侯,王侯割據

    西漢建立之初,並沒有完全傳習了秦朝的郡縣制,而是在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基礎上,將二者合二為一,獨創了漢朝的郡國並行制,裂土封侯,大封天下,其中異姓王就得封八位。分封這些異姓王,是劉邦的不得已而為之,有的為開國立下汗馬功勞,有的則勢力強大,不王之則不附。

    除了分封異姓王,漢初高祖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王,這些諸侯王,無論是同姓還是異性,在分封制度下,都具有極高的獨立性,對中央王朝的權威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威脅著國家的統一。

    秦朝統一天下後,對匈奴接連採取強硬的手段,以重兵暫時解決了匈奴問題,並且修築長城,將匈奴阻擋在了長城之外。但隨著中原地區陷入內亂,原本被平息的匈奴又趁機崛起,給新生的漢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西漢建立之初,高祖劉邦攜滅西楚霸王項羽的餘威,對匈奴用兵,企圖解決匈奴問題,結果在作戰中失敗,劉邦自己被圍於白登山七日,險些命喪匈奴之手。後劉邦雖然脫險,但是匈奴一直是威脅漢王朝安全的一大隱患。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史記》漢初解決問題鞏固統治的手段

    1.發展經濟與修養民生

    ①總結秦王經驗,行“無為而治”

    漢王朝是在秦末農民起義中,經過長期的鬥爭最終建立的政權,高層統治集團大都出身寒門,對百姓的疾苦有著深刻的體會,對秦朝時暴政也有深刻的體會,並將秦亡的教訓總結為四點。

    這四點分別是“秦行繁法嚴刑”、“秦多忌諱之禁”、“不施仁義”和“賦斂無度,天下多事”。漢朝透過對秦亡的總結,認為民不聊生,最終官逼民反是秦亡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治國之策上選擇了順應民意的“無為而治”。

    ②連續推行仁政,且持續時間長

    從漢高祖起,就大力推行仁政,實施了一系列休養民生的政策。對統治階層實行了嚴格的措施,推動普通百姓恢復生產生活,使社會重現生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滿足百姓對生產生活的需求。

    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漢書》

    高祖之後的文景二帝,繼續推行仁政,以發展經濟,休養民生,推行輕徭薄稅。在漢文帝前期,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租稅;在文帝后期與景帝前期,稅收也非常低,只佔收成的大約三十分之一。

    2.國家制度與加強中央集權

    ①沿承秦制,設三公九卿

    在官吏制度上,漢朝的制度基本上延續了秦朝的制度,繼續採用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為首的三公九卿制,並結合漢朝的實際加以改進,將“三公”的權利平衡,逐漸形成了一個更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官吏制度。

    ②除異姓王,大封同姓王

    在漢高祖初建漢朝之時,其總結秦亡一大原因就是廢除了分封制,所以劉邦在建朝之初大封天下。但是分封異姓王是劉邦迫於戰爭時的形勢,不得已給手下功臣的承諾,並不是劉邦自己的本意。

    為了避免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分裂,諸侯國之間相互攻殺的景象,劉邦從開國的第二年就開始著手鏟除異姓王,並大封劉氏宗族子弟,使漢朝的天下變成了劉氏一族的天下,並與各諸侯殺白馬為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經過劉邦的前期操作,全國的諸侯王大體上都已經是劉氏宗族,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好轉,諸侯王的實力迅速擴張,對中央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從漢文帝開始,又著手進行削藩以鞏固中央統治。

    到了漢景帝時期,由於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景帝很快將其平息,並以此加快對諸侯國實力的削減。將諸侯的封地收回,使諸侯王的封地與郡縣大小無異,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進一步增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經濟,漢武帝開始推行“推恩令”,將諸侯王本就不大封地近一步分割縮小,並以各種藉口奪爵削藩,還強制將諸侯王在封地的行政權收回,將諸侯國僅留虛名而行郡縣之實。

    3.對待邊患問題

    ①以“和親之策”換取時間

    漢高祖劉邦在試圖擊敗匈奴受挫後,劉邦認識到以當時的國家實力,還不足以用軍事手段解決匈奴問題。為緩解匈奴對漢朝北部邊境的壓力,開始同匈奴和親,與匈奴約為兄弟之國,達到穩定自身,發展經濟的目的。

    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在整個漢朝初年一直存在,從漢高祖時期一直延續到漢武帝初期,前後和親達十餘次。透過和親,漢匈雙方約定邊界,停戰互市,形成了雙方相對穩定的和平局面。

    “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漢書》

    ②主動出擊,以絕邊患

    漢初的“和親政策”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且在和親的這一時期內,匈奴時常違背約定,縱兵侵入漢境搶掠,使得主動和親的漢王朝備受屈辱,匈奴每每興兵,漢王朝就要求以和親,並以棉、酒、米等物供之。

    經過漢初近七十年的發展,到漢武帝中期,國家實力強勁,國庫充足。國家的錢財“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中的糧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王朝有了同匈奴一較高下的實力。

    漢武帝因此下令主動出擊,在長城以北尋殲匈奴主力,求擊敗匈奴,以絕邊患。經過多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在河南之役、河西之役和漠北之役等數次大型戰役去匈奴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後,匈奴對西漢的威脅基本消除,此時對西漢王朝威脅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因素得以解除。

    結語

    漢朝在歷經70餘年的努力之後,透過一代又一代帝王的勵精圖治,將威脅漢朝統治的因素一個個解決。終於將一個權力並不集中,對全國控制還十分虛弱的帝國,治理成了華夏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強盛王朝。

  • 20 # 舟舟說歷史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劉邦打敗項羽。在楚漢戰爭中獲得了勝利。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漢朝初期主要是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實力迅速增強,經濟繁榮。開始改變了對外政策。漢武帝時期的實力強盛離不開漢朝初期的鋪墊。

    郡國並行制

    劉邦因為在楚漢之爭中為了戰爭需要分封了異姓諸侯王。所以在建立漢朝以後,劉邦為了防止異姓諸侯王的權力過大,開始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並實行郡國並行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制度。在地方採取郡縣制,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維持大漢王朝的穩定。

    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朝建立以後,由於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國家混亂不堪,於是漢高祖劉邦決定實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到了漢文帝漢景帝的時候繼續實行與民休息的無為政策。最後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廢除秦朝嚴苛法律

    漢朝時期,沒有了秦朝嚴苛的法律。秦朝的法律主要以法家作為指導思想,所以非常嚴苛。百姓苦不堪言,早在劉邦進入關中的時候就和咸陽的百姓約法三章,把原來繁雜的法律改成了只有三條法律,殺人者處死,傷人者抵罪,盜竊需要判刑。當時秦朝老百姓都非常高興。建立漢朝以後,劉邦也沒有繼續沿用秦朝嚴苛的法律,實行法制和禮制並用的手段。

    劉邦開始重視儒家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劉邦發現一群鄉野村夫都不懂得尊卑,於是叔孫通給劉備提出建議要實行儒家的禮儀制度。叔孫通經過改革以後,第二天上朝的時候,群臣都非常遵守禮儀。劉邦開始重視儒家的禮儀穩定了漢朝內部。也為漢武帝獨尊儒術打下了基礎。

    總結

    漢朝經過漢高祖劉邦和漢惠帝、文帝、景帝的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漢朝在初期就穩定了政權,也為漢武帝時期的軍事實力的強盛打下了基礎。漢武帝一改漢初的和親政策,開始攻打匈奴,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過年是陪男方父母過,還是陪女方父母過?怎樣做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