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北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為什麼朝中大臣沒有擁立趙匡胤的後代登基,而是讓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成功登上皇位,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這事有許多的爭論,民間更有“燭影斧聲”的傳說,趙光義是透過弒君殺兄而即位的,而且,支援這一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那麼趙光義的繼位真實的是沒有一點依據嗎?

    “燭影斧聲”的依據是什麼?

    判斷一件歷史事件的真假,一般都是透過史料記載,那麼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事件,“燭影斧聲”的來歷或者記載又是出處於哪裡?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即皇帝位,改名炅。”《續湘山野錄》“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上述這二個記載就是關於“燭影斧聲”的,從字面上可以看出來,好像宋太祖趙匡胤的暴斃其實就是趙光義一手策劃的,策劃這種事情,其實在古代是屬於弒君的,弒君的罪責有多大,大家都清楚,如果是這樣得到皇位的,那麼趙光義的繼位肯定是不合法的。

    在宋太祖趙匡胤後代尚存的時候,如果“燭影斧聲”是真的,那麼肯定會影起大亂的,但是在趙匡胤駕崩之後,北宋並沒有亂起來,這就說明,“燭影斧聲”事件只是臆測,並沒有實際的證據來證明有這個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北宋沒有亂,朝中大臣也並沒有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登基,而是默認了趙光義。

    支援趙光義登基的“金匱之盟”又是什麼?

    “金匱之盟”又叫作金櫃之盟,講訴的是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這個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在邊上侍奉,臨終時召宰相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

    《宋史·杜太后傳》“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從對於“金匱之盟”的史料記載來看,趙光義的繼位最大依據是根據杜太后的遺願,這其實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意思,從側面也就可以說明為什麼當時的朝中大臣並沒有去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繼位,也就說明了,趙光義的繼位是合法的,是名正言順的。

    總結

    從“燭影斧聲”事件上來看,趙光義弒君殺兄篡位謀逆的,但從“金匱之盟”上來看趙光義的繼位又是合情合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趙光義是否謹遵太后即太祖的“金匱之盟”了呢?沒有!趙光義既沒有傳位於其弟趙廷美,更沒有最終將皇位傳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者趙德芳,仍然還是屬於“矯旨”。

  • 2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歷史上哥哥把皇位傳給弟弟的皇帝只有宋太祖,而宋太祖趙匡胤在有兒子的情況下不按照常理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這是為什麼呢?只能說這與當時朝堂的局勢有很大關係,趙光義並不是正大光明的繼位而是搶班奪權繼位的。

    燭影斧聲,宋太祖的去世有著離奇的故事

    公元976年五十歲的宋太祖趙匡胤暴斃,本來宋皇后是安排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安排宋太祖的後事的,但是卻被晉王趙光義搶了先。趙光義搶在趙德芳之前率先入宮安排了宋太祖的後事,看到搶班的趙光義後宋皇后明白事情有變,因此不得不將承認了趙光義獲取帝位的事實。

    趙光義對皇位覬覦已久,對於這次搶班奪權可謂是籌劃良久。不僅朝中大臣被他盡數拉攏連後宮的太監也佈滿了親信,太祖趙匡胤去世的訊息他第一時間就得知了,搶先入宮繼位也證明了他的政治野心。

    在太祖子嗣健康的情況下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弟弟繼位,這在邏輯上本身就說不過去。後來趙光義為了證明其皇位的合法性竟然弄出了一份所謂遺詔的金匱之盟,只不過這份遺詔的內容也讓人覺得難以服眾。假如遺詔是真的又何必搶班奪權呢?名正言順正大光明的繼位不是更好?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宋史紀事本末》打壓皇位繼承人穩固自己的皇位

    趙光義繼位後就對太祖趙匡胤的兒子們採取了行動,先是打壓太祖的第二子趙德昭最終迫使其自殺。原因很簡單就是趙德昭在北伐的途中太宗聽到有人要擁立他當皇帝,心中大為不悅,因此就嚴加痛斥了趙德昭,最終趙德昭憤而自殺。

    緊接著太宗對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也關照有加,趙德芳也算是人才出眾少年老成,20歲就幹出了一番屬於自己的成績,可能是太過於耀眼,23歲的他就離奇的去世了。認真分析不難看出趙德芳對趙光義的帝位有威脅,不然僅在幾年間太祖的兩位傑出的皇子就相繼離世,不得不讓人驚奇。

    當然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也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對於哥哥趙光義不尊祖制僭越繼位的行為,趙廷美表現除了嚴重的不滿,雖經過太宗的多次貶謫仍不改其的反叛之心,在多次的遷居制裁下趙廷美憂鬱而死終年僅38歲。

    隨著多位皇位繼承人的相繼離世,太宗趙光義的帝位逐步穩固起來,他最終將宋朝的江山交到了自己的兒子手中,並傳承了下去。

    歷史上不傳兒子的皇帝不多,而傳給弟弟的更是天下奇聞。宋太宗強行繼位自然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這段歷史也就成了懸案,不是太祖的兒子們不想繼位而是太宗根本沒有給他們任何的機會!

  • 3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吧,我們知道趙光義登上皇位是北宋期間的一大懸案,因為在趙匡胤死前的前一夜,當時的趙光義和趙匡胤兩兄弟還在喝酒商談國事,沒想到第二天趙匡胤就突然暴斃而亡,因為當時只有二兄弟在場,所以誰也不知道是不是趙光義下了毒手,但是許多人只能根據燭影斧聲來推斷是趙光義的陰謀,但是這也不能說明趙匡胤就是被趙光義害死的。

    為什麼趙匡胤死後王位沒有傳給他的兒子呢?

    其實趙匡胤在去世的時候已經是五十歲的年齡了,五十歲在那個時候其實已經是年齡非常大的,應該定一個皇位的繼承人,我個人覺得可能趙匡胤在當時在立誰為下一任皇帝的這個事情上,也舉棋不定,畢竟北宋帝國政權還沒有穩定下來,需要一個智慧的君王來擔此大任。

    其實趙匡胤死之前是有自己的兒子的,那麼為什麼他不選擇自己的兒子當繼承人,而是選擇自己的兄弟趙光義呢?之前有人告訴趙匡胤,國家剛剛安定下來,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來穩住局面。於是趙匡胤得心裡就變得傾向於自己的兄弟趙光義,畢竟趙光義跟隨自己多年征戰沙場,具有一定的政治與軍事經驗。趙匡胤這樣想主要是在歷史上也是有過相同的經驗教訓的,特別是在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的許多國家都是短短几十年內一共換了二十幾個皇帝,主要原因還是許多皇帝還不夠成熟,皇位容易被實力更強的人奪走 ,於是朝代更替的非常的快。趙匡胤經過全面的考量之後,他雖然有兩個孩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但是他們的時政經驗還是不成熟,難以擔當大任,如果讓他們兩個孩子中的任何一個當皇帝,都可能說話沒有權威,沒有大臣會聽兩個孩子的話。那這樣的話,就會有外姓的人奪取他們趙家的江山,成為宋朝新一任的皇帝。

    所以,為了北宋朝廷的安危,就算不傳給兒子也不能將皇位讓給別人。

  • 4 # 履和齋史話

    趙匡胤、趙匡義是親哥倆,前者為宋太祖,後者宋太宗。趙匡義(939——997)是宋朝第二任黃帝,976年趙匡胤去世,趙匡義即位。為避太祖誨,更名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

    先說哥哥趙匡胤。當時後周君主昏弱,不能統領眾臣。此時趙匡胤是後周最有權力的將軍。趙匡義當年也在哥哥軍中。透過陳橋兵變,趙匡胤奪取了後周政權,然後建立宋朝。趙匡義始終是宋朝的得力干將。

    (趙光義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

    這哥倆性格不一樣,趙匡胤雖然是位將軍,但是他不擅殺。據記載,即使在陳橋兵變過程中,趙匡胤仍努力減少傷亡。手下大將王彥升作戰勇猛,殺人較多,趙匡胤都責其“專殺”要治罪。功成之後,趙匡胤對待功臣也是以“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奪回權利。范仲淹盛讚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趙匡胤曾“勒石三戒”: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嗣君即位,須“入而跪讀”。以上足見趙匡胤的為君之道和為君之德。

    相比之下,趙匡義顯得不如太祖厚道。

    (兇狠的趙光義:燭光斧影)

    且看趙匡義後來的舉動。趙匡胤擒獲了南唐主李煜,能保全其性命,而趙匡義當家不僅霸佔了李煜的小周後,還將李煜殺害。

    說到趙匡義稱帝,問題就更大了。趙匡義對待兄長、皇帝趙匡胤疑點重重。趙匡胤正直盛年,突然暴病,據傳,去世的前夜他的寢室裡有打鬥之聲。這就是歷史上的“燭影斧聲”謎團。

    一向健壯的趙匡胤為什麼突然死亡?趙匡胤是否被趙匡義謀殺?或者兄弟之間有過爭鬥?宋太祖趙匡胤死後,趙匡義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易其稿,一部起居注,何至於如此鋪張呢?

    (杜太后“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的護身符)

    在這部《太祖實錄》裡,提及“金匱預盟”,這是趙匡胤的媽媽杜太后的遺訓,有關避免幼主做皇帝導致江山不固,規定“兄終弟及”的內容。這是趙匡義繼位的唯一合法依據。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剛剛35歲,身體健壯無比,怎麼會有這種遺言呢?何況趙匡義比哥哥家的兒子成熟不了多少,他也不過23歲。趙匡義登基之後,馬上更改年號,也是不合常理的。坐上皇位的趙匡義不斷剪除後患,在趙姓一門內斬除潛在的接班人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在趙匡義之後再不提及幼主不幼主的話題,事實上宋朝並不乏幼主登基。

    為什麼朝中大臣沒有人擁立趙匡胤的兒子呢?其一,有太后的“金匱預盟”;其二,趙光義始終是宋朝的二號人物,別人沒有挑戰的實力。

  • 5 # 西門不帶刀

    趙光義是宋太宗。他的哥哥趙匡胤是宋太祖。宋太祖是927年出生。宋太宗是939年出生,相差12歲。宋太祖趙匡胤49歲死的那年,趙光義才37歲。

    人哪,說啥都沒用,活的久才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趙匡胤49歲正是一個男人最好的時候,他又是習武之人。創立的太祖長拳,到現在我們後輩子孫們都還在用。他的身體也沒有什麼隱疾。當時正在領兵北伐。怎麼會?在一個最不可能的時間內暴斃呢?

    而他死後又堅定不移的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他的弟弟趙光義。而沒有選擇自己已經成年的長子趙德昭。如果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話,那宋太祖趙匡胤絕對是天底下最至公至善的一個人。

    扯淡,宋太宗是專業的。

    當所有人還沒有因為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這件事而產生疑問的時候,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詔告天下:我繼位這是有理論根據的。因為我媽和我哥在活著的時候,曾經有一個約定叫金匱之盟。

    這個約定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哥死後要將皇位傳給我,我死後再將傳皇位傳給我的弟弟趙光美,等趙光美再死了,再把皇位傳給我哥的兒子趙德昭。現在我的哥哥趙匡胤死了,那我繼承皇位,這是理所應當的。你們不信,不信可以問前丞相趙普。

    而這時的前任丞相——就是出了個杯酒釋兵權主義的那個丞相趙普,也站出來說:這個事是真的,老太后在世的時候和和先皇確實是有這樣一個約定的,而且這是我親自書寫的。

    有了趙普的背書,有了人證,又有了物證,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死了,死無對證,趙光義繼位也便順理成章了。而那個時候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手中一沒有軍權,二朝廷中沒有自己的勢力。想翻盤也翻盤不了了。

    接著這個話題,我再說以下幾個事實:

    如果這個金匱之盟成立的話,宋太宗趙光義死的時候是需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三弟趙光美的。但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想象得到:趙光美一定等不到皇位傳承那一天他就會死。事實上。趙光梅果然也是不久之後就死了。理由是經常被他的二哥宋太宗趙光義罵,自己羞愧而死。

    趙光美死了之後按照排位順序,如果宋太宗死死後那皇位還是要傳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的,所以我們所有人依然可以想得到:趙德昭也一定等不到皇位傳承那一天他就會死。果然,趙德昭不久之後因為自己愧對祖宗而羞愧自殺了。

    金匱之盟上第2位第3位順位繼承人都死光了,趙光義“不得不極不情願”的將皇位傳給他自己的兒子。

    這就是政治。

  • 6 # 仁者厚德載物

    眾所周知,宋太宗趙光義是謀殺哥哥宋太祖趙匡胤以後順利登上皇位的,至於朝中大臣為什麼沒有擁立趙匡胤的兒子,是因為趙匡胤一直暗示弟弟趙光義是自己的接班人,而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

    公元976年年底,49歲的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暴亡。 後世大都認為趙匡胤是被弟弟晉王趙光義殺害,因為趙匡胤去世之前只有趙光義一個人在場,而且發生了燭影斧聲的恐怖情景。

    根據《宋史紀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即皇帝位,改名炅。”

    《續湘山野錄》記載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意思就是公元976年11月13日夜,大雪紛飛,49歲的皇帝趙匡胤留37歲的弟弟趙光義在宮中喝酒,按照宮廷禮儀,作為親王的趙光義不可以在皇帝寢宮過夜,太監宮女也不應該離開趙匡胤的寢宮。 在只有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在皇帝寢宮的情況下,身體強壯無病無痛的趙匡胤在第二天凌晨突然暴亡,趙光義當然成為趙匡胤之死的最大嫌疑人。

    據說窗外的侍從看見晃動的燭光還有聽到斧頭戳地的聲音,趙匡胤悽聲說“你好自為之”,之後趙光義就跑了出去。

    趙匡胤的暴亡,有被趙光義用斧頭砍死與被趙光義毒死兩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對於趙匡胤的暴亡,趙光義難逃干係。

    公元976年11月14日凌晨,宋皇后發現皇帝趙匡胤去世,她派太監王繼恩召皇子趙德芳進宮,王繼恩卻把趙光義召進宮,如果不是趙光義事先與王繼恩串通好,作為太監的王繼恩怎麼敢違背皇后的命令。 趙光義讓太監通知自己,就是為了製造在趙匡胤死亡的時候,自己不在現場的假象。

    至於趙光義殺害趙匡胤的原因,除了趙光義為了奪取最高權力以外,後蜀花蕊夫人徐慧妃之死也是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反目成仇的重要原因。

    公元 965年,趙匡胤派人毒死了46歲的後蜀亡國之君孟昶,霸佔了孟昶美若天仙的寵妃花蕊夫人。

    沒想到趙光義也覬覦花蕊夫人的絕世美貌,但因為花蕊夫人已經是趙匡胤的愛妃,兄弟之間為了爭奪一個絕世美女發生矛盾,趙光義一氣之下在公元970年用箭射死了才貌雙全的花蕊夫人徐慧妃。

    雖然趙光義說是誤殺,但不可能不在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之間留下陰影。

    在趙光義繼位五年以後,趙光義才讓宰相趙普公佈了所謂的金匱之盟,就是“兄終弟及”是母親杜太后臨終的意思。

    既然是杜太后的意思,為什麼不在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堂堂正正地公佈出來呢? 一般情況下,新皇帝繼位,都在先帝去世的第二年改元,而趙光義卻把只剩下一個多月的天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只能說明趙光義心裡有鬼,迫不及待為自己“正名”。

    另外,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兒子之死也難逃干係。公元979年,28歲的趙德昭被趙光義怒斥後自殺而死。公元981年,22歲的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

    按照杜太后“兄終弟及”的遺旨,趙光義死後應該弟弟趙廷美繼位。可趙光義把趙廷美一貶再貶,從魏王貶為縣公並流放房州,公元984年,37歲的趙廷美吐血而死。

  • 7 # 青蓮夢子

    大勢已成,除非太祖能保證自己能再活十年或者宰相趙普值得託孤,史實證明太祖這時已經沒的選了!在大家與小家選了大家,比劉備差點也強點!利弊自有後人評說。

  • 8 # 錢多多讀文史

    為何沒有人擁立宋太祖的兒子?

    那是因為名面上遺詔是兄終弟及啊。

    那什麼腦袋上有洞,會跳出來反對呢?

    多少年了,人們總在懷疑,趙光義得位不正。

    但在當時情景下,趙匡胤傳位給弟弟,是有可能的。

    當初趙匡胤自個兒導演黃袍加身的時候,欺負的正是孤兒寡母,如今自己坐位,天下尚未平息,兒子們也不及叔壯,不論內外,都不是鐵板一塊。

    倘若為自己這一系著想,傳位給兒子,恐怕小處會子孫受殃,大則趙宋易主。

    所以,傳位給經驗豐富的弟弟,未嘗不知趙匡胤的真心選擇,這從他把趙光義放到開封府尹的位置上就可以窺知一二。

    那麼既然現實如此,群臣也就沒必要跳出來當炮灰了。

  • 9 # 劉大Guo帶小情人遊玩

    趙光義繼位合理,合法,合規。

    首先,由於正史《宋史 太祖本紀》只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這寥寥幾筆,所以後世人們對宋太祖的死,宋太宗的繼位產生了很多疑問,其中流傳最廣的“斧聲燭影“來自於北宋僧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內容大家基本都清楚了,這裡不再贅述。但是司馬光在《涑水紀聞》裡卻是另一番說辭“宋太祖駕崩後,宋皇后派使者召趙德芳入宮,但使者卻徑直去了晉王府,趙光義見到使者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入宮”,根據司馬光的記載,太祖死時,趙光義並不在宮中,因此不可能弒兄。而畢沅的《續資治通鑑》也力主這一說法。一邊是僧人的記載,一邊是兩位歷史學家的觀點,到底誰更可信相信大家一目瞭然了吧!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金匱之盟”,據記載當年杜太后有感於趙匡胤皇位得益於後周主幼臣強,因而為了趙氏江山的穩固,避免宋朝再次步入後周的後塵,令趙匡胤定下死後傳位給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位給趙廷美,最後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德昭的皇位傳承順序,由趙普記錄下來,藏於金匱之中。由於“金匱之盟”在《宋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篇》中都有記載,所以,這一說法比較可靠,這再次印證了,趙光義皇位得來之正。

    第三,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仁德之君,在他的身上可以發現作為一個男人應該有的所有好的一面,比如他心懷大度,勇於納諫,崇尚節儉,對母親杜太后更是出了名的孝順,而且對待自己的弟弟們也很好,有記載趙光義有次生病,趙匡胤陪在床側,親自喂送湯藥。再有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擁立有功,而且本身也很有能力,趙匡胤登基後,封他為殿前都虞侯,泰寧節度使,征討李重進後,又封他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加中書令,後晉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可以看出來,趙匡胤在位期間是很重用趙光義的,這種重用並不是簡單的任用,而是大有傳位之心,為何這樣說?這就不得不提趙光義眾多官職中的一個很特殊的官職——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在五代,宋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因為五代時期,各地烽煙不斷,一國之君大多要經常外出征戰,所以他們選定的接班人一定要有強大的勢力能夠震懾住朝廷上下,因而接班人基本都會出任京兆尹(北宋定都開封就是開封府尹)這一高階行政長官,還有的會加上宰相銜和親王,所以這一時期的儲君大多都是集京兆尹,丞相銜和封王於一體,那麼我們再回過頭看看趙光義當時的一身官銜,開封府尹,晉王,同平章事(宰相銜),三位一體,標準的北宋初儲君模式。所以我認為雖然宋太祖沒有明說,但在形式上應該已經承認了趙光義儲君的地位。像之前的周世宗,之後的宋真宗即位前都曾擔任開封府尹,也都是親王,所以這一說法是可信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秦王趙廷美也擔任過開封府尹,所以這從側面也可以印證“金匱之盟”的真實性,當年趙廷美可能真的也是趙匡胤和杜太后約定的繼承者,只不過,趙光義登基後,私慾太大,不想傳位給弟弟和侄子,而是想直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所以趙光義後來貶謫趙廷美,訓斥趙德昭,使得趙廷美憂憤而死,趙德昭自殺身亡。想來也是趙光義最想見到的結果吧。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趙光義並沒有弒兄,只不過他也並沒有按照當年“金匱之盟”的約定進行傳位,但不管怎樣,趙光義的即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更不存在謀反一說。

  • 10 # 香茗史館

    歷史上關於趙光義繼位,其實一直以來都存在“弒兄”的說法,其實從整個事件發展過程來看,我更傾向於趙光義名正言順的繼位。那麼問題來了,趙光義到底是如何順利登上皇位的呢?朝中大臣為何始終沒人擁立趙匡胤的兒子呢?

    趙光義其實就是既定繼承人,故而能夠順利繼位

    關於趙光義的繼位,我們還得從“金匱之盟”講起。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之時,曾與宋太祖趙匡胤、宰相趙普立下“金匱之盟”,而這則成為了趙匡胤兄終弟及,趙光義順利登上皇位的一個重要保障。

    △趙匡胤和杜太后

    由於當時北宋初立,尚未完成統一,再加上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10歲)和趙德芳(2歲)年紀尚幼,為了防止主少國疑的慘劇再度上演,故而立下了“金匱之盟”。關於這紙盟約,《宋史·杜太后傳》和《宋史·魏王廷美傳》均有記載。

    雖然一直以來始終存在對於“金匱之盟”的質疑,且始終沒有發現“金匱之盟”原文,但自古以來關於“金匱之盟”的存在爭議其實並不大,現今的學術界也普遍傾向於盟約的存在。唯一的爭議在於,到底是三傳還是二傳,即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趙光義繼位,再由趙光義傳給趙光美,最後由趙光美傳給趙德昭,還是趙匡胤傳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趙德昭。

    △趙光義符合“親王+京尹”的儲君標配

    此外,關於趙光義的順利繼位,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有力證據,那便是他的地位。自五代十國以來,“親王+京尹”便是皇儲的標配。而趙光義自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征討李重進之後,便被封為了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此後便長期擔任著開封府尹(京尹)的職位。

    到了開寶六年(973年)8月,一直主張父死子繼,反對趙光義被立為儲君的宰相趙普被罷相,出為河陽三城(治今河南商孟縣)節度、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而僅僅一個月後,即同年9月,趙光義便被封為了晉王,從而正式擁有了“親王+京尹”的身份。

    可以說,趙光義其地位不僅完全符合皇儲配置,而且自陳橋兵變起,便一直位高權重、大權在握,且常年參與朝中事務,再加上“金匱之盟”的緣故,基本可以斷定,趙光義就是趙匡胤選定的繼承人,而這也是趙匡胤去世之後,趙光義能夠順利繼位的原因。

    趙匡胤始終沒有培養兒子,因而其子始終沒有大臣擁立

    與趙光義的境遇截然相反,趙匡胤對於兩個兒子幾乎從未進行培養,要知道趙匡胤於開寶九年(976年)去世之時,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也已經18歲,如果他想要傳位給兒子,這種現象顯然極不正常。

    按照常理,皇子一旦出閣,往往便會被封王,即使不加封為親王,也至少會加封為郡王。然而,趙匡胤在位期間,他的兩個兒子始終沒有封王,趙德昭和趙德芳被封王均發生在趙光義繼位之後。此外,趙德昭於乾德二年(964年)出閣起,便於同年六月初五授任貴州防禦使;而趙德芳於開寶九年(976年)出閣後,則被加封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

    此後,直到趙匡胤去世,趙德昭和趙德芳的職位始終沒有變化,要知道這兩個職位不過是掛名而已,不僅沒有實權,而且無法直接參與朝政。正如前文所說,如果趙匡胤想要傳位於兒子,他有足夠的時間對兒子進行培養,但他顯然沒有這麼做。

    △反倒是宋皇后的表現極為奇怪

    另外一個可疑點在於,趙匡胤病逝當晚為何單獨召見了趙光義,雖然無從得知兩人交談的內容,但從透露出的隻言片語來看,病重的趙匡胤顯然是在交代後事,讓趙光義“好好做”。如果趙光義不是趙匡胤中意的繼承人,那麼此後必然會再度召見趙德昭或者趙德芳。而且,趙德昭和趙德芳從未直接參與朝政,如果趙匡胤要傳位兩人,豈能不召見顧命大臣行託孤之事?

    與以上這些比起來,宋皇后得知趙匡胤去世之後,派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的行為反而更為奇怪。而且,當得知王繼恩並未召趙德芳入宮,反而將趙光義召入宮中後,宋皇后的表現竟然是“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司馬光《涑水紀聞》)這顯然就是一種做賊心虛的表現,而宋皇后的這種作為,恐怕也是趙光義繼位後對其較為冷淡的原因所在。

    如上所述,正是由於趙匡胤始終沒有對兩個兒子進行培養,且未給予其較高的地位,從而導致兩人始終沒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勢力,而朝臣們也知道這一情況,自然也就無人擁立他們了。

  • 11 # 孔六十三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去世,三天以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就是宋太宗。關於趙光義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後世基本上存在兩種說法。

    一種是“燭影斧聲”,《湘山野錄》中對這有記載,說趙光義與哥哥趙匡胤一塊喝酒,有人看到燭影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躲避狀,聽到斧子戳地的聲音。大概意思就是趙光義謀哥哥,自己篡位當了皇帝。這種說法比較流行,畢竟中國古代的皇位傳承都是傳給兒子,很少出現這種兄終弟及的情況。三國時期東吳的掌權人孫策臨死前把他的位子傳給了弟弟孫權(孫策雖然不是皇帝,但權力傳承的意思差不多),是因為孫策年輕早逝,兒子還太小,在東漢末年那麼複雜的局勢下,立幼君確實不是明智之舉。可趙匡胤的情況跟孫策不同,趙匡胤去世時他的次子(長子早夭)已經25歲了,並不年幼,所以沒理由放著兒子不傳,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且這一說法並不是傳言,而是記錄在《湘山野錄》中,所以可信度就更高了。

    另一種說法是“金匱之盟”,這也是正史的說法。說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前把趙匡胤叫到身邊問他:“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能成為皇帝嗎?”趙匡胤說:“當然是您跟我爸的福澤庇護。”杜太后說:“你之所以能當上這皇帝,是因為周世宗(即柴榮,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逼他兒子禪位)立了年幼的兒子當皇帝,所以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在大宋,你死後要讓你的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趙光義死後立弟弟趙廷美為帝,趙廷美死後再立你的兒子趙德昭為帝。”趙匡胤答應了,太后還把宰相趙普請來記錄她的遺言,並把遺詔藏在金匱裡,所以才叫“金匱之盟”。

    這種說法其實是漏洞百出的,先說杜太后擔心的怕有年幼之君,你太后怎麼知道你兒子什麼時候死呢,好像說的趙匡胤肯定會早逝,等不到兒子長大一樣。事實上趙匡胤死時,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了,根本不會出現幼主登基、社稷危險的現象。再說了,杜太后又不是什麼掌權的太后,她說話趙匡胤完全可以不聽,趙匡胤就是再孝順,也不會把自家江山讓給弟弟的,這裡根本說不通。但是我卻認為“金匱之盟”比“燭影斧聲”更有說服力,可信度也更高。

    我認為“金匱之盟”不是趙光義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捏造出來的,應該是真有這個遺詔。首先,趙匡胤960年稱帝,一直到976年去逝,這中間16年的時間裡,他卻從未立太子。封建君主制下,太子乃是國本,趙匡胤有兩個兒子,而且年齡也不小了,他不但不立一個為太子,甚至兩個兒子都沒有被封王,這種現象實在是不尋常。而與之相反的,趙匡胤卻非常重用趙光義,封他為晉王,在宰相之上,所以彼時的趙光義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按照正常的帝王家,皇帝對於自己的兄弟大都多有忌憚,不肯予於重用,趙匡胤對趙光義卻是恩寵有加,並無防備。一個皇帝讓自己的兒子沒什麼實權,而重用自己的弟弟,這在歷史上恐怕很少見吧!如果有“金匱之盟”那麼這一切就說的通了,趙光義將來是要繼承皇位的,所以既便他權力很大,趙匡胤也不猜忌了。

    那麼問題又回到了上面,如果真有“金匱之盟”,趙匡胤為什麼會答應呢,他為什麼情願把皇位傳給弟弟呢?我猜測這可能跟“陳橋兵變”有關。因為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有擁立之功,所以杜太后才會提出讓趙光義繼位的要求,而趙匡胤也是這個原因才答應的。歷史上也確實出現過類似的事情,那就是西漢漢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太后就曾經要求過漢景帝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梁王劉武,原因是劉武在七王之亂中立有大功。只不過這個事情只是說說,並沒有實施行動,但顯然趙匡胤是真的做了。而且如果“金匱之盟”是趙光義捏造的,那他大可不必把趙廷美也寫上去,直接寫趙匡胤傳位給他,他再傳位給趙德昭豈不是更好。趙光義繼位之後,下令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子女跟他的子女一樣都是皇子皇女,而且還以各種手段讓“金匱之盟”上的繼承人都先於他去世,也間接證明了確有此事。

    由於有“金匱之盟”的存在,趙光義又權大勢大,幾乎把朝臣們都拉攏到自己麾下,所以可以非常順利的登基,而趙德昭、趙德美兄弟倆勢單力薄,自然沒人敢擁立他們。

    趙匡胤是位仁善之君,“陳橋兵變”之後雖逼後周恭帝禪位,卻一直厚待廢帝及家人。“杯酒釋兵權”雖然奪了功臣們的兵權,卻沒有像其他開國皇帝那樣大肆誅殺功臣。就算是有“金匱之盟”,他其實也完全可以和弟弟趙光義一樣使些手段,讓兩個弟弟先於自己去世,那麼皇位還是可以傳到他兒子的手裡的,可是趙匡胤仁德,沒有那麼做,也難怪世人提起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總少不了宋祖。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一般來說,古代的傳位方式都是“父死子繼”,很少有“兄終弟及”的情況。如果老皇帝死了,老皇帝的兄弟想要依仗權勢奪取皇位,老皇帝的大臣們都是不會答應的。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皇太極死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想繼位。結果,皇太極的舊臣們都不答應。他們說,皇位只能傳給皇帝的兒子,不可能傳兄弟,所以要誓死守衛。為此,他們不惜和多爾袞拼個魚死網破。而多爾袞最終也不得不讓步,把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扶起來當皇帝。雖說那時候福臨只有9歲,實際軍政大權依然掌握在多爾袞手裡,但好歹多爾袞不敢隨便稱帝。

    不過,歷史上也有老皇帝去世,其兄弟奪老皇帝兒子的皇位,而大臣們一言不發的情況。這事發生在宋朝時候的趙匡胤、趙光義身上。

    (趙匡胤)

    那麼,趙匡胤去世,趙光義作為兄弟奪位,為什麼大臣們沒有一個站出來表達不同的意見呢?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都是趙匡胤自己造成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趙匡胤極大地削弱了大臣們的權力,讓大臣們沒有能力站出來說話。

    當年皇太極的部下鰲拜們,之所以敢於和多爾袞抗爭,最主要的原因,是鰲拜們手下有兵,他們掌握著軍隊。如果當時多爾袞硬上,不聽鰲拜們的意見,鰲拜們就會舉兵攻打多爾袞。多爾袞兄弟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鑲白旗。憑藉他們的實力,是無法和鰲拜等大臣掌握的軍隊抗衡的。所以多爾袞才不得不讓步。

    但是趙匡胤上臺後,害怕大臣們權力太大,做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舉動。這個舉動,只能讓趙匡胤那些忠心耿耿的義社兄弟們,只能在家裡當富家翁。手裡沒有兵,他們想和趙光義抗衡,也辦不到啊。

    而文臣們呢?也都不怎麼親附趙匡胤。一是因為趙匡胤只喜歡趙普,二是趙匡胤的文臣們很多都是後周的舊臣,三是趙匡胤不大能籠絡人心,反而是趙光義比較能籠絡人心。

    (杯酒釋兵權)

    有一次,趙匡胤看見趙光義在大街上走,身邊前呼後擁一大群人。他當時就感嘆說:“好一條軟繡天街!”由此可見,趙光義多麼會籠絡人心。

    總之,趙匡胤實際上在最後階段,並沒有非常忠心的大臣。因此趙光義想奪權,誰會幫趙匡胤的忙呢?

    其二,趙匡胤沒有給自己的兒子們權威,反而給了趙光義權威。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一直在培養趙光義。給了他非常高的權利和地位。不但封他為晉王,而且還讓他京兆尹,朝廷排位上,也把他排在眾臣之首。朝中的大事小事,趙匡胤都會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商量。

    而他的兒子們呢?則基本上沒有給他們什麼封賞。

    一般來說,皇帝的兒子肯定都是天然的王。但是,趙匡胤卻沒有給他任何兒子封王,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現象。而且,那時候他最大的那個兒子都滿20了,也沒獲得重用鍛鍊。

    所有這些做法,都讓大臣們產生一種感覺,似乎趙匡胤就是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是傳給他的兒子們的。

    (趙光義)

    史料記載,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去把趙德芳喊來繼位。但是王繼恩出去以後卻想,趙匡胤平常都在培養趙光義,要繼位,也只可能是趙光義繼位,怎麼可能讓趙德芳繼位呢?所以他擅作主張,去把趙光義喊來了。

    後世有些專家認為,這個王繼恩是趙光義安插在趙匡胤身邊的臥底。不過這只是一種猜測,也有可能王繼恩並不是什麼臥底,而是趙匡胤的做法,確實讓所有的人都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

    當然了,也不能說,沒有人支援趙匡胤的兒子們。趙光義當了皇帝以後,發動了對遼國的戰爭。但是那場戰爭打敗了。打敗以後,趙光義路往南狂奔,跑得不見了蹤影。這時候,眾大臣以為趙光義已經遭遇了不測。於是大家商量著,把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扶起來當皇帝。但是還沒來得及實施,又尋到趙光義了。因此,這件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大臣們其實還是傾向於趙匡胤的兒子們的。畢竟當時作為皇帝的趙光義如果去世了,大臣們本來應該扶立趙光義的兒子,而不是趙匡胤的兒子。他們最終扶持了趙匡胤的兒子,這也說明,他們心中是比較支援趙匡胤兒子們的。

    只不過他們只是淺嘗輒止,態度並不那麼堅決而已。

    (參考資料:《宋史》《宋太祖實錄》)

  • 13 # 錦衣乞丐

    在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之後,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這場統一戰爭,在前期很順利,繁華的南方腐蝕了割據統治者的進取之心。所以南方很快就平定了,但當統一戰爭是進行到一半時,趙匡胤就突然暴病,此時南唐剛剛平定一年,內部並不平靜。並且經歷了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朝代,誰也不知道這個剛剛建立的統一王朝能否堅持下去,基於這些考慮,新的繼任者必須有足夠的威望和手段才能使北宋延續下去。

    而當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已經被封為晉王,並且此前還是開封府尹,自從柴榮以晉王和開封府尹當上皇帝之後,這個模式基本就是在暗示儲君就是趙光義。趙光義小他哥哥12歲,少年時就聰穎異常,跟隨哥哥南征北戰,可以說他有足夠的實力和智慧穩定趙匡胤撒手人寰之後留下的帝國。所以在趙匡胤死後,就由趙光義登上了皇位,並且有金匱之盟來證明他正統的合法性。事實證明趙光義做的確實不錯,他在政治上延續趙匡胤的政治策略,限制了節度使的權利,用文官來抑制自唐朝以來一直遺留的武人當政問題,維護了內部的穩定。

    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徳昭和趙德芳,在趙匡胤生前就一直沒有遵從皇子出閣必定封王的規定,在趙匡胤死的時候兩個兒子雖然成年了,但是官職和爵位都太過低微,並且都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政治手段也太過薄弱,權力和地位都遠遠比不上他們的叔叔,自然得不到別人的支援。

  • 14 # 月古史話

    關於宋太祖傳位弟弟趙匡義而不是自己的兒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燭光斧影”,一種是“金匱之盟”,下面我們來逐一看一下這兩種說法:

    燭光斧影,趙光義弒兄奪位

    《宋史紀事本末》和《續湘山野錄》中對“燭光斧影”都有介紹,大概就是趙匡胤病重邀請弟弟趙光義議事(也有記載邀請來喝酒),宮裡的人隱約見到斧影,後來被解讀趙光義和趙匡胤刀兵相見,趙匡胤被殺,時任晉王的趙光義登上帝位。

    如果趙光義是透過這種方式得到的皇位,那很難解釋為什麼朝廷沒有大的波動,趙匡胤對朝廷的掌控不至於被謀殺篡位也沒有人支援他的兒子,而且雖然趙光義上任也沒立即殺了他大哥的子嗣。

    金匱之盟,趙匡胤遵杜太后之命傳位於弟

    《宋史》記載趙光義獲得皇位是因為趙匡胤在杜太后勸說下,立下了金匱之盟,內容就是趙匡胤傳位弟弟趙光義,這就是“獨傳約”;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傳約”,就是趙光義以後再傳位給三弟趙廷美,趙廷美以後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

    如果是按金匱之盟的說法,趙光義登上皇位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了,也能解釋為什麼在他登位之後證權比較順利的交接。不過從後來趙廷美和趙德昭的死來看,“三傳約”的可能性比較大,後來趙光義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不想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來了。

    不過關於金匱之盟有個疑點就是這個盟約是在趙光義登上皇位後6年才拿出來的,為什麼之前沒有拿出來就不得而知了。

  • 1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趙匡胤死得很離奇。去世的前一夜,召兄弟趙光義飲酒作樂,留趙光義宿在宮中,第二天凌晨,趙匡胤死了。

    頭天晚上發生了什麼就成為人們的疑問。後世的史學家有種推測,趙匡胤是猝死,即突發急病離世。但我不太認同。

    因為趙匡胤除了是皇帝,他還是武學宗師,所創的太祖長拳流傳至後世,少林寺都公開承認太祖長拳是少林武功最大的別枝。還有“太祖盤龍棍”,也是後世各大門派極想學習的奇技。

    習武之人,通常都身體健康。就算不和活了兩百多歲的張三丰相比,趙匡胤也不會這麼短壽。而且之前也沒什麼預兆,所以不太可能是猝死。

    頭晚和他相處的趙光義就成為了最大的嫌疑。

    無論是當時的宋朝,還是後世,一直都有“燭影斧聲”的傳說,懷疑是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那他為什麼還能登上皇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趙匡胤生前沒有立太子

    不知道趙匡胤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在位十六年始終沒有立太子。不,別說太子了,他連王都不封。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夭,他在世時,次子趙德昭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子趙德芳(八賢王的原型)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都不是王。

    他活著的時候,兩個兒子不是王也沒什麼要緊,反正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皇子;等他死了,兒子們的處境就尷尬了。

    如果沒有趙光義,大臣們必然擁立趙德昭,但趙光義站了出來,事情就不一樣了。

    二、趙光義早有準備,及時即位,提出“金匱之盟”,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趙匡胤是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去世的,二十一日,趙光義即位為帝。這是一大疑案,他也沒說皇兄傳位於自己,更沒有什麼遺詔,反正他就是即位了,有點類似自立為帝。

    此時的趙德昭和趙德芳正沉浸在父親去世的悲痛中,聞此訊息有點懵,也沒有什麼應對措施,眼睜睜看著叔叔登上皇位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趙光義早有準備。

    如果多給趙家兩子一點時間,事情一定不會這樣發展,他們也有自己的擁護者。但趙光義速度太快了,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大事已定,趙光義已經是皇帝了。

    當然啦,趙光義也知道大家有疑惑,所以後來推出了“金匱之盟”,說是母親杜太后去世的時候安排好了,兄終弟及,趙匡胤死後傳位於他,透過這樣的方式避免幼主繼位國朝動盪。這份遺書藏於杜太后的金匱(金櫃)中,所以稱為“金匱之盟”。

    可問題是,這份遺書誰都沒見過,趙光義也沒有拿出來。

    三、趙光義和趙匡胤一起打天下,極有威望

    趙光義並不是文弱書生,一直跟著趙匡胤打天下,陳橋兵變就有他。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有他很大的功勞。

    趙匡胤對這個得力的兄弟也非常信重,登基後封他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後來一路高升,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是宋朝初期的實權重臣。

    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威望與日俱增,成為趙匡胤之下的第二人,身邊聚攏了許多親信。

    也就是說,趙光義在朝中有遠勝於侄兒們的龐大勢力,這是他順利登上皇位的最主要原因。

  • 16 # 吾味雜譚

    宋太祖趙匡胤如何死的到如今仍然眾說紛紜,史學界也未有定論。不論趙大是被斧頭砍死的(機率基本為零),亦或是如和尚文瑩出的“故事會”《續湘山野錄》中記載的被毒死(不排除有這可能),還是趙大自己酒後心血管病發作猝死的,總之宋朝開國皇帝是正值壯年之際(49歲)於一個祥瑞的雪夜悄悄地離開人間,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個如風如謎一般的男子走後,他留下的孤兒寡母就悲催了。據史書記載不僅是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得到了太監王繼恩的獨家爆料,而且還因為趙二跑的比較快,所以宋皇后首先見到的不是自己兒子德芳而是她小叔子。這時候的宋皇后只能接受趙二成為第一名的現實,於是對小叔子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趙二自然要發表獲獎感言,於是激動的哭著對嫂嫂說:“共保富貴,不需擔憂。”就這樣趙光義順利接棒成為大宋國第二位皇帝。

    那麼趙光義能順利當上了第二任皇帝真的就是因為有獨家爆料和腿長跑得快麼?我們先倒帶回五代去看看。

    五代皇帝更替紀實

    五代時期的皇位繼承,除了後周郭威傳柴榮成功,後晉石敬瑭傳石重貴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敗,差的身死國滅,好一點的孤兒寡母被欺。

    後梁的三個皇帝兩個被殺一個自殺,後唐四個除了明宗善終,兩個死於兵變,一個亡國自焚。後晉高祖石敬瑭雖然是善終,但也算是被契丹嚇死的。悲催的石重貴則被契丹擄走了。後漢的劉知遠善終,兒子被殺亡國。後周郭威柴榮善終,柴宗訓禪讓。這麼算來,十四個皇帝裡,安安穩穩地善終且沒亡國的也就五個。

    武將勢力的惡性膨脹,文官集團過分邊緣化,藩鎮割據擁兵自重,禮法廢弛,綱紀頹壞。這些就是五代時期的主旋律。

    雖然趙匡胤奪取後周天下的手段是“和平演變”,但本質上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沒跳出五代以來武將擁兵自重就容易造反的圈子。

    五代“隱皇儲制”

    五代的時候是亂世,禮法廢弛。亂世裡什麼仁義道德,倫理綱常都是假的,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對在位的皇帝來說,一旦立了太子,那必定會出現第二個權力中心,如果這個太子是個野心家,沒事就天天琢磨如何幹掉在位的皇帝,那皇帝的風險就太大,立個太子得不償失。但是在那個動不動就要御駕親征的時代,不立皇儲萬一自己打仗掛了家裡分分鐘就又是一次改朝換代的節奏。大家在反覆研究權衡下,隱皇儲制就誕生了。

    所謂隱皇儲制,就是說我中意誰來接班的話不立皇儲——但是我讓你來做親王兼京兆尹。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大家雖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這個位置上以後是要接班的,但是你畢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因此名義上咱們還是君臣之份,我就不用太擔心你哪天急著上位悄悄的毒死砍死砸死燒死我了;二是雖然名分上沒將你立為皇儲,但封你做了親王,使你的地位凌駕於群臣之上,又讓你做京兆尹,相當於把首都地區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給了你,這樣也讓你安了心,在緊急時刻接班也不至於手忙腳亂了。因此這個方法風靡一時,大家都覺得十分科學。

    以下是五代各朝採取隱皇儲制的案例:

    後梁:朱友文為博王加開封尹為朱溫之儲(沒成功上位,被弟弟朱友珪所殺)

    後唐:李從榮以秦王加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沒成功上位,兵變被殺)

    後唐:李從厚以宋王加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成功上位)

    後晉:石重貴以鄭王加開封尹為後晉高祖石敬瑭之儲(成功上位)

    後漢:劉承訓以開封尹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儲(沒成功上位,病逝後追封魏王)

    後周:柴榮以晉王加開封尹為後周太祖郭威之儲(成功上位)

    宋初二趙實況

    趙匡胤立國的時候,天下可不是太平盛世,周圍其它割據勢力南唐、北漢,後蜀等都虎視眈眈。當時趙大和趙二也忙著四處征戰搶地盤。國內也是有不少野心家念念不忘五代優秀的傳統,趙匡胤當皇帝第一年,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就造反了,太祖各御駕親征一次,才算搞定了他們倆。而那會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還未成年。

    公元973年趙光義加封晉王兼領開封尹,老三趙廷美在那年是永興軍節度使領京兆尹,而時年22歲趙匡胤的大公子德昭還只是山南西道節度使領興元尹,仍然沒有被封王。

    趙光義封晉王后,又兼著開封府尹,在皇帝眼皮底下是大肆培植勢力,籠絡朝臣和禁軍將領。

    趙光義在開封勢力坐大後,趙匡胤曾提出遷都洛陽但被老二一句“在德不在險”頂回去而作罷。

    實況分析

    因為五代以來的風氣,幼子繼位大將必篡權。這篡權的行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以至於不受篡位者意志所支配,趙匡胤自己就是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皇位。

    經常御駕親征的趙匡胤要想避免這種事情就必須要有一個成年有能力的皇儲,但是畢竟自己有兩個兒子,所以在宋立國之初,根據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趙匡胤是用五代沿襲下來的潛規則選擇了趙光義作為皇儲以備萬一自己意外了的皇位繼承人。當時趙光義也確實是趙匡胤以下的第二個實權人物,按照史料也是按照繼承人培養的。

    結論

    趙匡胤睡夢中死去後並未留下傳位遺詔,當時最有實權和勢力的是晉王加開封府尹的趙光義。而且按五代以來的潛規則和趙匡胤在實際上對他身份的認可,他即是朝廷上下預設的皇儲。

    分析到此,結論就很清晰了,在趙匡胤突然離奇的死了後趙光義順利登上帝位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以當時的實力對比自然也不會有人去擁立趙匡胤的兒子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趙大兒子當了皇帝,估計也坐不穩那個龍椅。

    當然趙大如何死的不在分析之內,也無法得出結論。他死後最大的受益者是趙光義,而且趙二對大哥的後人並未善待,所以後世才有那麼多“謀殺論”和“陰謀論”。

  • 17 # 國史記聞

    宋太宗趙光義登上皇位的途徑究竟是“金匱之盟”還是“斧聲燭影”歷來都是個懸案,一千多年來大家都爭論不休,各有各的理,到底哪個更可信只能大家自己做選擇了。我本人是偏向於相信宋太祖趙匡胤有意於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駕崩之後,趙光義即位,朝廷中並沒有誰站出來反對,這還真說到點上了——趙光義在即位之後不久就在朝廷中來了一次大換血,曾經支援趙匡胤稱帝的“義社十兄弟”,凡是依然在世並且掌權的,都被趙光義調走或者貶官,甚至有的人在被貶幾個月之後就突然去世了。這說明了啥——趙光義自己也覺得他繼承兄長的皇位,有點說不過去。畢竟自己的大侄子已經26了,小侄子也17了。太祖皇帝早年的結拜兄弟,既然能擁立太祖,那也很有可能再來一次“黃袍加身”,讓自己的兩個侄子成為新的皇帝啊,那豈不是又立了一次擁立之功?

    別說,還真的有這麼一齣戲——太平興國四年的北伐中,趙光義的部隊被契丹打得落花流水,他本人也在戰爭中失聯了。群龍無首的大宋部隊中就有人暗中商議,擁立太祖長子趙德昭為帝,後來因為得知了趙光義的下落而作罷。但是這也表明,太宗即位,是有人不滿意的。

    為了消除隱患,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先後“不得其死”。

  • 18 # 柚子愛歷史

    這其實是一個問題。涉及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繼承,大多都是父死子繼,但是宋朝的前兩位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卻是兄終弟及。為什麼趙匡胤沒有選擇的兒子作為接班人?作為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又是如何上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趙匡胤的死亡是突發性的,在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的情況下,趙光義入主宮中是趁虛而入

    關於趙光義繼承皇統的問題一直牽扯到“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兩大歷史謎案。

    1、燭影斧聲

    “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 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 天地陡變, 雪雹驟降, 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 宦官宮妾悉屏之, 但遙見燭影下, 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 禁漏三鼓, 殿下雪已數寸。 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 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瑩然如出湯沐。” ——文瑩《續湘山野錄》

    根據這段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是被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所弒殺從而篡奪帝位的。

    《續湘山野錄》是北宋神宗時期一位叫文瑩的僧人所著,《續湘山野錄》並非正史著作,僅僅是一部史料筆記,可信度有待商榷,而“燭影斧聲”的記載也僅見於此,所謂孤證不立,在沒有其他正史佐證的情況下,“燭影斧聲”的說法很難被採信。

    2、金匱之盟

    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 ” 上嗚咽不能對。後曰: “吾自老死, 哭無益也, 吾方語汝以大事, 而但哭耶? ” 問之如初。 上曰: “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 後曰: “不然, 政由柴氏使幼兒主 天下, 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 汝安得至此? 汝與光義皆我所生, 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 能立長君, 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 “ 敢不如太后教。” 因謂 (趙) 普曰: “ 汝同記吾言, 不可違也。” 普即就榻前為誓書, 於紙尾署曰: “ 臣普記。” 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所謂金匱之盟就是太祖太宗二人的母親昭憲太后與太祖約定,讓太宗趙光義繼承趙匡胤的皇位,並讓宰相趙普共同見證,將約定的詔書藏於金匱之內。金匱之盟的記錄者和披露者都是趙普,近代史學家都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是為了迎合太宗繼承皇位合法性的需求,因為太宗登基既沒有太祖遺詔又沒有儲君之名。

    趙普本為太祖時宰相,是太祖的心腹,向來與太宗趙光義關係不和,連趙光義自己都承認這一點:“普事先帝與朕, 最為故舊, 能斷大事。向與朕有所不足, 眾人所知。”然而,太祖死後趙普卻力挺趙光義即位為合法,其行為著實可疑。在披露出金匱之盟的說法後,本來被太祖貶官的趙普立即官復原職,成為太宗朝的宰相。由此看出,金匱之盟的說法更多的是為了證明太宗即位合法而編織出的謊言,而趙普只不過是迎合了趙光義的心意而已。

    然而無論是“燭影斧聲”的弒君篡位還是“金匱之盟”的合法繼承,最終的直接受益人都是趙光義。而從即位的情形看,趙光義的即位也確實是非法的。太祖駕崩後,宋皇后派內侍王繼恩宣召太祖的次子趙德芳進宮,結果王繼恩違背宋皇后之命,反將趙光義召進宮,趙光義進宮直入寢殿。宋皇后一見是趙光義大驚,知道大勢已去,立即口稱官家(宋代對皇帝的稱呼),並曰:“吾母子之命 , 皆託官家。”趙光義則假仁假義的說:“共保富貴,無憂也。”說他假仁假義是因為宋皇后死後,趙光義因為她曾宣召德芳進宮,就連以皇后之禮下葬都不願意,可見器量之狹隘。

    太祖去世時年僅50歲,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趙德芳也已經十八歲,都已經成人。無論是從歷代皇位繼承的傳統看還是從皇帝的私心上講,“父死子繼”都是太祖的不二之選,然而就是因為他的猝死,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才讓趙光義趁虛而入,順利登上了帝位。

    二、對比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具備更加豐富的政治閱歷以及威望,加上其在擔任開封府尹期間,羅織了大批親信人才,在朝廷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繼承皇位不僅僅是趙光義個人的野心,更是一種大勢

    首先,陳橋兵變是趙光義與趙匡胤、趙普共同策劃的,“黃袍加身”趙光義有擁立之功,也有開國之功。同時,趙匡胤對於趙光義也非常器重,不但任命他為同平章事、開封尹,還在外出親征時任他為大內都點檢,負留守京師之重責, 位尊權重。要知道大內都點檢正是趙匡胤篡奪後周政權時擔任的職位,可見對趙光義的信任。

    其次,開封是北宋的首都,開封府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委書記,位尊權重。趙光義在擔任開封府尹期間,趁機發展個人勢力,當時的開封府幕僚將校雲集,儼然成為了候補朝廷。時人陶谷在 《清異錄》 中描述了開封府當時的盛況:

    本朝以親王尹開封, 謂之判南衙, 羽儀散從, 燦如圖畫, 京師人嘆曰: “好一條軟繡天街。”

    趙光義既是開國功臣又掌握了實權,既有資歷又有威望,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則沒有什麼建樹,更沒有掌握朝廷的實權,朝中大臣自然不會去支援兩個既沒有實權又沒有威望的皇子。

    翅膀硬起來的趙光義正如唐朝玄武門之變前的秦王李世民,一幫跟著你混的小弟,都在後面撐著你,如果趙光義不做皇帝,誰來賜予他們富貴榮華?因此,此時趙光義登基不光是他個人的野望,同時也是其政治集團的共同目標,也是長期營造出的一種繼任為帝、捨我其誰的大勢。趙匡胤死後,朝中論資歷論威望論實力沒有人可與趙光義可比。

    三、一場有預謀的皇權更替

    為什麼這麼說?有三點:一是宋皇后讓王繼恩出宮召德芳進宮即位,但是王繼恩卻找了趙光義,這是一大疑點;二是趙光義即位後對於太祖兩個兒子和另一個弟弟趙廷美的迫害;三是太祖與趙光義的明爭暗鬥。

    太祖駕崩後,宋皇后本想讓王繼恩召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進宮繼承皇位,但是王繼恩卻違命跑到了晉王府趙光義那裡,是否王繼恩早已被趙光義收買了,實際上就是安插在趙匡胤身邊的暗樁?再有,王繼恩到晉王府門前時,趙光義的幕僚程德玄卻提前等在了府門前。如果不是提前就有圖謀,何以會坐在門前等待訊息?

    (王繼恩影視形象)

    見醫官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 乃告以故。叩門, 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於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邪?”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司馬光《涑水記聞》

    無論是從程德玄提前坐在府門前等候訊息,以及進宮後迫不及待的情形,還是從王繼恩的違命來看,這都不是一起偶然性的突發應變,而是有預謀的皇權更替。

    再者,如果金匱之盟的說法是真的,那麼趙光義登基之後為什麼要接連迫害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兄弟呢?因為金匱之盟本就是趙光義為了證明其即位的合法性而編造的謊言,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芳、趙德昭以及另外一個弟弟趙廷美則成為趙光義皇位的威脅因素,因此必須除之而後快,最終趙德芳夭折,年僅22歲,趙德昭則在趙光義的猜忌威逼下自殺,趙廷美也被趙普構陷圖謀不軌而獲罪。

    第三點,趙匡胤即位是承五代之亂而有天下,為了穩定大局,鞏固統治,在其即位初期,考慮以老成之人為接班人,這種可能性也不能說沒有,再加上兩個兒子著實年幼,難堪大任,只有趙光義具備這個條件。

    但是隨著宋朝政局逐漸穩固,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也已經長大成人,趙光義又廣植黨羽, 心懷叵測。為了著意培養嫡子趙德昭同時也為了鉗制趙光義,太祖將德昭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讓趙廷美兼任侍中, 開始參與政治核心。趙光義雖仍位居宰相之上,但由於德昭、廷美的入閣, 光義的實際事權開始受到鉗制。

    德昭、廷美的入閣反映了太祖對趙光義的政治熱情下降,而對嫡子德昭的政治屬望日漸增高。這說明太祖有讓兒子繼承皇位的傾向,作為政治閱歷豐富的趙光義不可能察覺不到這一點。從太祖晚年時兩人的遷都之爭就可以看得出來兩人矛盾的尖銳。

    趙匡胤晚年時打算將首都從開封遷到洛陽,這除了從國防角度考慮,同時也有政治方面的考慮,因為趙光義長期擔任開封府尹,在開封將校雲集,勢力樹大根深。為了擺脫趙光義,同時也是為了嫡子將來即位時不受趙光義的牽制做鋪墊,所以建議遷都,結果遭到趙光義及一些朝臣的極力反對而作罷。

    遷都之爭不但反映出了趙匡胤晚年時對儲君之位的重新思考,同時也佐證了趙光義在察覺趙匡胤不再屬意他即位的思想傾向後,圍繞皇權更替而進行的一系列明爭暗鬥,也證明了太祖駕崩,趙光義立即入主宮中是一場有預謀的皇權更替。

    結語:趙光義之所以能夠順利登基,歸根結底是因為實力所致。趙光義不僅是開國功臣,同時還透過開封府尹的權力大肆籠絡勢力,建立了自己的班底,連太祖也讓他三分,何況是趙匡胤無權無名的兩個兒子。另外,由於趙匡胤沒有提前指定接班人,他的突然離世造成的權力真空便被實力更強大的趙光義接管了,這是趙匡胤的決策性失誤。

  • 19 # 小刀刀說史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

    (趙匡胤、趙光義)

    二十一日晉王兼開封府尹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趙光義登基後,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為節度使。

    以上敘述是根據《宋史·太祖本紀》而得來的。表面上看來,趙匡胤深夜召見趙光義,是為了交待身後事,而且讓趙光義夜宿宮中,是為了傳位給趙光義,這樣顯得很合情理 。

    要知道趙匡胤生了四個兒子,除了夭折早亡了兩個,皇次子趙德照(26歲)、四子趙德芳(18歲)在趙匡胤駕崩時都已成年,趙匡胤為什麼不傳位給兩個兒子呢?

    這也是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一直被人質疑詬病的原因所在。因為坊間一直有‘燭影斧聲’的傳聞,認為趙光義有弒兄奪位的嫌疑。

    (趙光義)

    後來答案終於浮出水面。太平興國六年,宰相趙普聲稱杜太后遺命本來就是預定傳位太宗。

    根據《宋史》——《杜太后傳》記載:“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

    這是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和趙匡胤的一番對話,杜太后認為,五代國土四分五裂,皇帝更是平均每幾年換一個,而且大多都早死,像周氏政權滅亡是因為傳位於不成熟的幼君,宋朝才能取而代之得了天下,特叮囑趙匡胤死後也應該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樣宋朝才能長治久安,並讓當朝宰相趙普記錄在案,藏於宮中‘金櫃’,史稱‘金匱之盟’。

    按史料的說法,‘金匱之盟’修訂於杜太后駕崩那一年(961年),當時趙光義並不場,所以並不知情,而趙普一向反對‘兄終弟及’,後來遭到政敵打壓,才讓宮中拿出杜太后的遺詔來討好趙光義,讓趙光義的繼位顯得更加名正言順。

    看起來一切都那麼合理。961年杜太后死後,趙匡胤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而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封府尹就是作為儲君的人選;趙光義繼位之後,也馬上封了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立他為下一任儲君人選。

    (趙匡胤)

    趙光義的登基很順利,也有很多很詭異的地方

    首先便是夜宿皇宮的問題,按照當時的禮數,除了皇帝以及未婚的皇子,任何男子都不能留在皇宮過夜,所以趙光義喝酒後夜宿皇宮一說並不可信。

    而且趙匡胤是召趙光義入宮喝酒,既然能喝酒,就不是什麼病重、人之將死傳位、交待後事之類的事了。

    這兄弟倆喝酒時是遣散了左右侍從的,就算有心傳位交侍後事,也不會連個見證的大臣也沒有啊。

    另外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載: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按照《涑水紀聞》記載,趙匡胤死後已是深夜四更,宋皇后使宦官王繼恩召皇四子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認為趙匡胤有傳位趙光義之意,便不去傳召趙德芳,轉而去傳召晉王趙光義入宮。

    這種說法咋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趙匡胤死前確有傳召趙光義,但趙匡胤並不是病入膏盲,他怎麼知道自己當天會死?除非他自己會算命。

    另外,宋皇后是想傳召趙德芳入宮,一旦趙德芳登基成功,那宋皇后就是太后了。王繼恩一個小小宦官怎麼有那麼大膽敢公然抗命?實在是匪夷所思。

    接下來還有更詭異的地方,王繼恩到達晉王府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御醫程德玄。

    據《涑水紀聞》載:“又遇醫官程德玄,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

    這程德玄身為一名醫官,半夜四更天站在晉王府門口想幹什麼?那只有一個解釋,他知道有事發生,難道他也會算命?事先知道趙匡胤當晚會駕崩?

    而晉王的反應也不正常,按照正常情況下,咋一聽說自己的哥哥駕崩,首先大吃一驚,然後會快點去皇宮看情況。而不是‘猶豫不敢行’,除非是心虛心有鬼。

    另外,王繼恩說的‘事久,將為他人有’,這句話除了很讓人耐人尋味之外,也成功的說服了晉王進宮。那麼,皇宮裡有什麼東西值得堂堂晉王這樣身份的人稀罕的?就只有皇權了。

    由此可見,趙光義的登基之路充滿了詭異,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他也成功的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那麼朝中那麼多大臣,為何沒有人擁護趙匡胤的兒子登基?

    趙光義登基上位太快,像是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朝中大臣根本來不及反應

    趙匡胤是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四更駕崩。宋皇后第一時間使王繼恩召皇四子趙德芳進宮。

    可惜事與願違,王繼恩公然違抗了宋皇后的命令,直接跑去晉王府通知了晉王趙光義,還在晉王門口遇到了御醫程德玄,等到趙光義走進皇宮寢宮的時候,《涑水紀聞》是這樣記載的:

    “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宋皇后想讓趙德芳繼位的意圖很明顯,誰想得到宦官王繼恩背叛了她,把晉王趙光義帶進了宮。宋皇后以看見趙光義,就已經知道了事不可為,所以才說無奈說出‘吾母子命,皆託於官家’的話來。

    在宋代這‘官家’是相當於皇上的尊稱了,既然皇位已經沒有了,宋皇后為了儲存母子的性命,只好稱趙光義為‘官家’。

    這王繼恩公然違抗宋皇后指令,事關皇位繼承權,這可是殺頭的大罪,而王繼恩還堅持這樣做了,說明他就是晉王趙光義的內應,有所依仗才這麼膽大包天。

    綜上所述,非是朝中大臣不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登基,實在是趙光義的下手太快,連宋皇后想扶持趙德芳繼位也來不及,更別說朝幣的大臣了。

    另外,據《宋史·程德玄》記載,程德玄精通各種藥性、醫術,就憑他三更半夜站在晉王府門口等訊息來看,程德玄實在是趙匡胤突然暴斃,以及趙光義能順利登基中的靈魂人物。結合上面所有的材料,這應該是最貼近歷史事實的所在。

  • 20 # 剛日讀史

    說起這個千古謎題,相信很多人心裡都已有答案了。

    鑑於元朝人編寫宋史,是照抄宋人實錄的態度,咱們看看,《宋史》裡怎麼說宋太祖駕崩的: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十二個字,言簡意賅,似乎,宋朝人的實錄裡,不願意提及此事呢。

    在宋太祖駕崩之前,發生了千古懸案——“斧聲燭影”。其實正常人,稍微有點邏輯,就能猜到是趙光義動的手。因為趙匡胤素以仁德示人,篡位後,連周世宗的子孫都不忍心殺絕。(對比一下李世民)

    無緣無故,毫無理由的發生“斧聲燭影”這事,解釋不過去。因為趙匡胤是皇帝,沒啥可圖趙光義的。但是趙光義就有——圖他哥的皇位。

    趙光義幹掉了哥哥,為了爬上皇位,煞費苦心弄出了個“金匱預盟”,就是為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這預盟怎麼公佈於世的呢?是在趙光義登上皇位後,曾有三次親自對《太祖實錄》修改,才被發現的。

    這個預盟怎麼來的呢?《太宗實錄》裡記載:杜太后臨終前,把趙匡胤和趙普叫到跟前,親自立下了一份遺囑,為了避免周世宗幼子被篡位的悲劇上演,要兄終弟及,老二死了,老三上,老三死了,老四上。

    根據記載,立這個遺囑的時間是961年,趙匡胤才登基第二年,只有35歲,兒子趙德昭11歲,趙德芳3歲,趙光義22歲。35歲的趙匡胤身體強健,完全有可能再活上二三十年,杜太后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呢?等到趙光義登基時,趙德芳都17歲了,所謂的幼子被篡位可能根本不存在。好耐人尋味啊。

    而這個預盟提倡的兄終弟及。並未真的兄終弟及,因為老四趙廷美,和趙匡胤的兒子們都被趙光義弄的不是死,就是殘。

    為啥要這樣幹?因為對皇位有威脅啊。

    趙光義為了堵住天下眾口,必須弄出個“金匱預盟”,如果真的按照這個來傳承皇位,那下一位皇帝就應該是四弟趙廷美了。

    趙光義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繼位,肯定就策劃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弄垮了趙廷美,用的是“陰謀篡位”嫁禍小手段,趙廷美被迫害的憤恨吐血而死,壽38歲。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早亡。次子趙德昭,在叔叔趙光義登基3年後自殺。三子,趙德林,早亡。四子趙德芳,叔叔趙光義登基後5年,病死。

    如此,太祖一脈,在趙光義看來,至少不會威脅到皇位了。終於可以高枕無憂的傳位給他第三個兒子趙恆。

    再來捋一捋思路:

    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深夜裡在同一房間內,發生了“斧聲燭影”事件,然後太祖趙匡胤就死了,接著是弟弟趙匡義順利繼位,繼位後,親自修改《太祖實錄》添加了“金匱預盟”。

    並且在3年後,侄子趙德昭自殺,5年後,侄子,趙德芳病死,8年後,四弟,趙廷美,吐血死。皇位再無威脅。

    為何滿朝大臣不在趙匡胤死後,擁立他的兒子呢?武將被杯酒釋兵權後,已經沒有了兵變能力,沒資格參與擁立了。

    文臣之中威信最高的宰相趙普,太祖在世時,因為發現他貪贓枉法,以權謀私,憤怒的把他踢出了京城,外放去了。但是,趙光義一登基,趙普不久後,就被恢復了宰相之職。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啊。

    (趙普劇照)

    既然趙普都帶頭承認了趙光義的繼位合法性,其他的群臣,誰敢反對?誰又有資格反對,而擁立太祖的兒子呢?

    歷史啊,總是被有心人改來改去。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小時候被叫做“神童”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