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丁丁看史書

    一 先帝舊先帝舊臣,國家柱石

    曹參是高祖起兵時的老部下,後來打仗又有功勞——下齊七十餘城,論功勞是第一位,漢初三傑如果有第四的話就應當排曹參,曹參長期帶兵在外,不在中央工作,使大家不很熟悉他。

    早年他是蕭何相國的部下,是沛公集團最核心的成員之一,在高祖進咸陽,攻項羽,垓下之戰均有參與,在建漢戰爭中主要在山東戰場取得了全勝,大小城池七十餘座。

    二 接班順序,高祖很明白。

    呂后在高祖病重期間請示了丞相的接班問題,高祖很明確,蕭何之後曹參,曹參之後周勃,周勃粗通文墨,由陳平輔佐,陳平的地位是很靠後的,陳平不是高祖的故人,他最開始是項羽的部下,不受重用才跳槽到高祖這裡的,在劉邦集團地位靠後。

    三 蕭規曹隨成就曹參

    在蕭何相國病重時,漢惠帝看望蕭何,問到接班人時漢惠帝提出了曹參,蕭何答知臣莫如君,陛下英明,等到曹參當了丞相,較好的完成過度,承繼了高祖約法三章的簡約和自然,維護了初漢的穩定。

  • 22 # 南方鵬

    曹參代替蕭何順理成章,陳平不夠資格。就算在誅諸呂撥亂反正文帝上位時,陳平的丞相位也在周勃之下,文帝問“天下歲決獄幾何”時,周勃應答不出來,陳平善變以有司負責推託,因此周勃慚愧而辭相,陳平獨任右丞相,縱然是其時,也未必是文帝劉恆對陳平的肯定,更可能是出自打擊功臣的目的進行騰挪。漢朝初建,曹參是一開始就跟從劉邦的龍從元老,陳平卻是半路加入的原楚國重臣。兩人在朝堂上的份量和代表族群也不相同。

    而陳平其人,雖然處事公平,但朝楚暮漢,得項羽看重而生二心,為人謀而不忠,投劉邦之後,所獻計策無一不是陰謀詭計,欺人殺人,有小術而缺大智,能臨機卻不能保全,幫項羽則助劉邦,幫劉邦則助呂后,助呂后則謀誅諸呂,是一個見風使舵的勢利人,如何可以託以危國時宰衡天下的丞相?後來的文帝見用,更多的是迫不得已,角力需要,連陳平也感嘆說自己陰謀過多,必禍及子孫。這樣的人當丞相,豈不是昏君所為,劉邦雖有痞氣,知人察人之能還是有的,這兩人優劣高下,蕭何更是知之甚詳。

  • 23 # 鄧海春

    提起蕭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起初只是沛縣的一個小小的縣吏,後來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可以說是劉邦奪得天下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人物。當劉邦的軍隊攻入咸陽時,別人都在搜刮珠寶和銀子,只有蕭何一人專門收集秦政府律令、戶籍、檔案、圖書,從而掌握的全國的地理分佈,人口分佈及民生情況。

    當劉邦封為漢王之後,蕭何自然就成為了丞相。楚漢戰爭期間,蕭何專門從事管理後勤工作,由於對全國地理分佈瞭如指掌,故他的後勤工作做的非常到位,漢軍在前方殺敵,蕭何則在後方提供物資且從未有過失誤。這也多虧當時他在秦皇宮收集的資料,他以此作為參考,從而能進行精準分析。

    劉邦去世後,蕭何也在不久後去世。在蕭何去世前,漢惠帝劉盈來詢問了蕭何心中適合做下一任宰相的人選,當時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武將出身並且與蕭何有過過節的曹參,另一個則是劉邦重要的謀臣陳平。而蕭何推薦了曹參,並不是陳平,這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曹參和陳平究竟何許人也,這兩人與蕭何究竟又有著怎樣的聯絡。曹參和蕭何是同鄉並且是同事,兩人算的上關係比較好的。曹參是武將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立戰功,但後來漢高祖劉邦在序定功臣時,卻將管理後勤的蕭何列為第一,曹參非常不服氣,於是從此與蕭何勢不兩立。

    陳平則是劉邦的重要謀臣之一,善於使用陰謀詭計,尤其善用反間計。他曾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使得范增出走並且病死他鄉,導致項羽少了一個得力助手。他還在韓信趁劉邦失利之際要求受封假王時,順水推舟設計韓信為齊王,藉此為劉邦爭取條件來滅掉項羽,並且智擒了韓信。而後還曾使用妙計巧妙地解決了白登之圍。可以說是一個極具政治智慧得謀略家。

    這樣看來,曹參除了打仗厲害一點以外,明顯時陳平更加有智謀,水平也更高,可為什麼蕭何偏偏就選擇了曹參呢?

    其一,我們設想一下,假如自己是劉邦和蕭何,死後最擔心得應該是什麼?當然是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不能永固。所以蕭何出於為國家的穩定考慮,選擇了曹參。因為他知道當時的呂后已經開始慢慢專政了,如果讓陳平當丞相,他肯定會向漢惠帝劉盈諫言說應當如何挾制呂后,但當時呂后勢力已經很大了。如果漢惠帝接受了陳平的諫言採取措施來制裁呂后,國家肯定會再次發生內亂,他不願看到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他不想農民再飽受戰亂之苦,也不願漢高祖劉邦好不容易穩固的江山再起霍亂,讓他們的努力付諸東流水。

    其二,曹參有遠見並且不會亂折騰。就是說,蕭何瞭解曹參的性格,他猜到了曹參不會給劉盈諫言說要挾制呂后。事實也正是如此,曹參當上丞相以後,並沒有去搞什麼大改革,一切都是維持原狀,基本上沒有什麼功績。但正是這樣的做法,不僅後人經常稱讚他,當時的呂后也對此十分的滿意。甚至人們還稱他的做法為“蕭規曹隨”,意即誇讚他沿用蕭何的做法,以此幫助劉盈穩固了江山,圓了劉邦的夙願。

    從蕭何選擇曹參為相而非陳平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蕭何看事情的眼光:任何事情都不能但從眼前所看到的來進行考慮,也並不是說誰適合誰就可以當丞相,更應該從長遠的發展上來判斷事物的對錯。不得不說,蕭何確實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能人。

  • 24 # 國史春秋

    蕭何病重期間,惠帝劉盈前去探視,問蕭何:“丞相百年之後可由誰擔任丞相一職?”蕭何說:“知臣莫若君王!”惠帝又問:“曹參怎麼樣?”蕭何說:“陛下既然有了正確的人選,臣死也瞑目了!”

    可見惠帝心裡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只是來徵求一下蕭何的看法,結果與蕭何的意見不謀而合。所以說,其實並不存在蕭何大力推薦曹參一說。蕭、曹二人曾經是親密無間的好友,但是後來由於利益紛爭而互生間隙,於是就有了蕭何與曹參素來不合的說法。蕭何之所以贊稱曹參為相,只不過是平心而論沒有比曹參再合適不過的人了。

    那麼,惠帝為什麼要選曹參呢?其實這還是劉邦的遺願,他只不過是套用現成而已。無獨有偶,劉邦在病重期間與呂后也有一段類似的對話。呂后問劉邦:“蕭何去世後,該由誰接替丞相一職?”劉邦說:“曹參。”呂后又問:“曹參之後呢?”劉邦回答說:“王陵,不過王陵為人魯莽,可以由陳平協助”。曹參去世後,惠帝特設左右丞相一職,王陵為左,陳平為右,可見惠帝劉盈徹底貫徹了劉邦的遺願。

    那麼,蕭何為什麼不推薦陳平呢?

    一、不敢違背劉邦的遺願。

    用曹參為相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劉邦在識人用人上都要高於蕭何,所以他不可能凌駕於劉邦之上而指手畫腳,更不可能為惠帝做主選用別人。再說惠帝只是用他的意見做個佐證罷了,即便蕭何推薦陳平,惠帝也不見得用。蕭何不可能連這麼點人情世故都看不出來。

    二、陳平是半路出家

    無論蕭何也好,還是曹參也罷,他們都是豐沛集團的老班底。尤其曹參為劉邦出生入死,立下漢馬功勞,而且還在齊國輔佐齊王劉肥多年,治國理政的經驗非常豐富老道。而陳平最初投靠的是魏咎,後又投奔項羽,劉邦出三津攻佔殷國後,項羽打算治罪於他,陳平只好投靠劉邦避禍。所以陳平的履歷和根基要淺很多,再說陳平雖為劉邦出了不少計謀,但在治國安邦方面還是欠缺不少。

    三、陳平的人品有問題不能服眾

    這是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早在楚漢之爭的時候,周勃與灌嬰最看不慣的人就是陳平,說他“三易其主、盜嫂授金”。不過這些指控最後都被劉邦給否了,其實陳平的一些做法和經歷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陳平為人太過圓滑,尤其在奉命斬殺樊噲那件事上,陳平把投機取捨發揮到了極致。所以用這樣的人做丞相,不會大公無私的為國家利益考慮,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德不配位。

  • 25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帝王均以開疆拓土為已任,幻想江山千秋萬代,劉邦自然不能免俗,他恨太子劉盈寬厚仁弱,欲廢重立,因蕭何、張良等重臣多次諍諫,呂后請來商山四皓等原因作罷,劉邦為保江山永固,為兒子選定一位合格的宰相,成了劉邦最大的心願。

    前195年,劉邦去世前,呂后問道:“您百歲之後,蕭何要是去世,誰能接替他呢?”劉邦回答道:“曹參。”

    前193年,蕭何病危之際,漢惠帝問道:“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蕭何答道:“知臣未如君”,惠帝又問:“曹參如何?”蕭何聽後竟掙扎起病體,頓首道:“陛下英明,臣死而無憾了。”

    劉邦與蕭何都默契選中曹參,而非陳平,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曹參與劉邦是老鄉,劉邦舉起義旗第一天起,曹參就緊隨其後,打東郡、敗王離、奪二關、平三秦、捉魏豹、敗夏說、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戰功卓著、資歷甚老。

    前202年,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群臣曰:“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征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劉邦左右為難之際,關內候鄂君的一番言論,劉邦得以順水推舟,才將蕭何排為第一,曹參排為第二。

    當時朝中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灌嬰等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這些驕兵悍將,只有曹參這位資歷和能力能夠鎮得住,他人上去也很難坐穩位置(王洪文點名許世友,許大將軍不應,同為一理)。

    陳平是半路加入的原楚國重臣,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但他先歸魏王,又投項羽﹐後降漢,朝楚暮漢,為人謀而不忠,讓人難敢重用。

    漢朝初期,齊國是最大、也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諸候國,諸侯王在軍事、行政、財政、人事等基本上完全自主,所以劉邦將自己的私生子劉肥封為齊王,劉肥當時年幼,劉邦任曹參為齊國國相,完全是對心腹才有的高度信任。

    曹參擔任齊國相9年,尊膠西蓋公為師,以黃老之術治國,齊國社會井然、人民安居樂業,賢相美譽實至名歸。

    曹參與蕭何曾同在沛縣共事,共同志向讓他們追隨劉邦,蕭何為相後,詳立規章,克盡辛勞,曹參獨服其能,任齊相後,凡蕭何所訂規章,曹參無不全力推行。蕭何明白自己的修養生息的政策,唯有曹參能夠繼承併發揚光大。

    當時必須由開國功臣擔任宰相的潛規則之下,曹參對此心知肚明,所以蕭何死去的訊息傳到齊國,曹參馬上做好任帝國丞相準備。這如同五年一屆,國家XX換屆,我等小民,都能看出一、二,就是因為資歷,履歷。

    蕭何,威高位崇的丞相,曹參,戰功顯赫的大將,二人因功臣名次,將相生隙,誰又能保證這不是為了自保,演給劉邦看的呢?

    陳平以奇謀見長,治國非其所長,為劉邦所獻全是陰謀詭計,欺人殺人,自己都感嘆說自己陰謀過多,必禍及子孫。

    劉邦命他殺掉樊噲,他陰奉陽違,在劉邦靈前如喪考妣,邊嚎邊說:“您讓我就地斬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樊噲押解回來了。”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談什麼聊齋,呂后聽後,心中冷笑,此貨可利用不可重用。

    呂后為立自己的侄子為王,徵求丞相陳平、王陵的意見,王陵以高祖劉邦“白馬盟約”一口回絕,陳平卻說誰掌權誰說了算,給予放行。

    幫項羽時助劉邦,幫劉邦時助呂后,助呂后又謀誅諸呂,這樣一個有奶便是孃胎的勢利小人,如何可以託以危國時宰衡天下的丞相?哪天會不會為了蠅頭小利,將槍頭對準自己的子孫兒?

    劉邦雖有痞氣,但知人善任,兩人優劣高下,蕭何更是知之甚詳。

    曹參出任帝國宰相後,他將在齊國實施的那一套黃老之術又搬到了朝廷,整天就是一醉三倒,無所事事,因循苟且,惠帝召見問其緣故,便有了這段流傳千古的對話:

    曹參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誰強??

    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

    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

    惠帝恍然大悟,曹參位相3年,遵照蕭何所定製度,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富民強。

    “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一語畫龍點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半個喜劇》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