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趣兒

    我覺得明朝最優秀的皇帝,當屬明成祖朱棣,世稱永樂大帝。

    軍事上而言,朱棣能夠從偏安一隅的北平直搗黃龍打到南京,最終奪得天下,實力非同小可。稱帝后,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基本確立了大明王朝的領土版圖。朱棣喜歡御駕親征,指揮若定,可能是朱元璋之後最優秀的軍事家。

    朱棣還曾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當時明朝在亞洲絕對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可是朱棣卻對鄰邦小國卻沒有欺壓盤剝,而是以文化交流為主,盡顯大國風範,對比後來歐洲人在美洲大陸上的野蠻行徑,高下立判。

    朱棣還主持編修永樂大典,《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只可惜這部神作大多遺失,沒有完整儲存下來。

    朱元璋是個好皇帝,但他過於殘酷嗜殺,讓人難生好感;嘉靖也算個好皇帝,但他過於注重玩弄權數,胸無大志;比來比去,大明十六帝王中,既有軍事頭腦,又有鐵腕政治,還注重文化建設,真正把明朝帶成皇皇盛世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 2 # 辛子愛自創

    明朝最優秀的皇帝當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啦。當然朱棣也是很優秀的。但是跟他老爸比起來,還是活在他的光環之下。明朝滅亡,不能怪他。衰敗從嘉靖皇帝就開始了。崇禎是個很有才能的皇帝,但是,當時內憂外患,社會矛盾突出,國運衰敗,他扭轉不了局勢。

  • 3 # 豫事不急

    要說優秀只能是朱元璋了,畢竟明朝的天下是他打下來的,其他的皇帝再優秀也只是繼承人,當然這是整體而言,並不具體到皇帝的施政方針及德行。

    說朱元璋最優秀,至少他的子孫們不會有人反對,所以也不用我們後來人論證和評判。

    一個朝代的覆滅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是這個朝代終結在他的手中,人們的聚焦點也集中在他的身上。從衰敗到覆滅可能有好幾個皇帝經歷這個過程。

    就像一個人生一場大病,身體中的細胞早在人察覺之前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當時的我們並沒有什麼感覺。

    崇禎只是這場事件的最終見證人,明朝的命運也不會因為一個人或幾個人就能改變,也不能由他一人揹負所有的責任。

  • 4 # 小靜情感bj

    縱觀大明王朝,在十六位帝王當中,要說誰是最好的最勤政愛民的,那就非明孝宗朱佑樘莫屬了。

    明孝宗朱佑樘,生於公元1470年7月30日,卒於公元1505年6月8日,年號弘治,是明朝的第9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的第3個兒子。這位大明王朝的第9位皇帝小時候並沒有太好的物質基礎,但是他的天性是比較善良的。他曾經多次被人陷害,後來又被人解救,所以養成了他知恩圖報的性格,凡事都能為別人著想,待人溫和,在明朝歷代皇帝中別具一格。如果單論明朝皇帝的能力和功績,他可能排不進前10名,但是要說為人最好的皇帝,在明朝歷代皇帝中無人可及。

    長期以來,關於明朝滅亡的最大責任人,崇禎帝一直在背鍋,可以說明朝終結的最主要責任不在崇禎皇帝,而在他的爺爺也就是萬曆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在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明朝可是十分鼎盛國庫充盈的,明朝的衰敗也就是始於萬曆皇帝的十幾年不上朝,在萬曆皇帝手裡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明朝終結。萬曆皇帝的個人缺點也很多,比如奢華無度,超級講究派場,以至於明朝慢慢的被萬曆皇帝榨乾了。所以我們說明朝結束的最大責任人是萬曆皇帝,而非崇禎皇帝。

  • 5 # 降龍十巴掌掌門人

    最優秀的無疑是朱元璋,可以說是白首起家,做過和尚,父母和哥哥都是餓死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明朝也是最好的王朝之一。明朝的滅亡可以說是天災人禍一起作的,但是崇禎還是負有很大責任的。第一就是沒有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袁崇煥,孫傳庭,等等立了一點功勞就把他們拿下,非常害怕他們功勞過大。這是做為君王最大的缺點,不信任手下你還用他們不是自相矛盾嗎。再就是卸磨殺驢,識人不明,魏忠賢雖然壞,但是看史書魏忠賢對百姓還是不錯的,魏忠賢主要是針對文人的東林黨。木匠皇帝在的時候重用魏忠賢收的都是商稅,國內幾乎沒有老百姓起義。國內稅收一年有四百多萬兩白銀,而且哪裡大天災魏忠賢還對災區免稅。可是崇禎上臺後竟然一面聽信東林黨的一面之詞把魏忠賢給廢了,還聽信東林黨不收商稅去收老百姓的稅,還加了兩倍。結果造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國內急缺錢的時候崇禎要大臣捐款來給守京城的將士發糧餉結果幾百位大臣竟然只有幾萬兩。崇禎老丈人那麼有錢才捐幾千兩銀子,還哭窮崇禎竟然沒辦法,要是朱元璋或者朱棣直接把你抄家。國家危難之時錢都不肯出 還留你幹嘛?最後李自成要崇禎封官就退軍崇禎竟然要大臣開口才走死要面子活受罪造成京城守軍兵變走也走不了。或許最後崇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說出了莫傷我百姓算是個好人吧,但是做為皇帝就不合格了。

  • 6 # 三月的豬鼻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中興,並且一生實行一夫一妻制)[弘治]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勵精圖治,勤於政事,重用賢良,尊敬大臣,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力求節儉,體恤民生,輕徭薄賦。

    或許我心目中他是明朝最好的皇帝沒有之一。另外兩個值得稱道的是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但朱祐樘因為是中興之主,我認為要更高一籌。。

    畢竟, 從朱見深同志手中接過來的江山肯定沒法跟從朱棣手中接過來的比啊。從百姓的角度講,好皇帝,就是要能夠休養民生。

    朱見深時期的泥塑六尚書的文官集團,溺愛導致專權的萬氏等等,朱祐樘能夠上任即廢除,而且保證了自己絕不再犯。這一點上,嘉慶要是能學個一半兒,清朝也許還能續些命。朱祐樘時期,連宦官都非常勵精圖治,比如何鼎及其小弟們。

    而且另一個壯舉,是朱祐樘一輩子只娶了一個張皇后。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各種怕老婆的楊堅還有幾房小撒。

    唯一可惜的,是由於自己的童年陰影以及缺乏父愛(被萬氏惡整,很遲才被朱見深立儲),導致朱祐樘對自己的兒子百般溺愛,各種放縱。養出了一個名垂千古的朱厚照。不過也算是可以理解的錯誤了吧

  • 7 # 文史小學生

    明朝的皇帝大家平常都說有兩個半好皇帝,一個是洪武,一個是永樂,半個是萬曆。

    為什麼這麼說呢,朱元璋不用說,開創大明,整肅吏治,一生勤儉,努力學習,從一個要飯的到皇帝,簡直是歷史上最勵志的楷模。

    朱棣呢,雖說是從侄子手上搶來的江山,但是工作上還是比他侄子強不少,修著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還有提出君王死社稷,上臺之後國家各方面也都治理的不錯。

    萬曆為什麼算半個好皇帝呢,到了萬曆朝,其實國家已經千瘡百孔,但是前半截,他很信他老師張居正的,改革制度,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但是後半截,他長大了,要親政了,越來越討厭他的老師,先是弄倒張居正,後來呢又罷工,長期不上朝,致使他老師辛苦一生的成果慢慢消失了。

    最後說說崇禎吧,雖然說明朝滅亡不能全怪他一個人,因為到他上臺,國家實在是也快沒得救了。但是一是他才能平庸,沒有撥亂反正力挽狂瀾的能力,二是他本身的性格缺陷,導致整個朝廷人心崩塌。他是一個極其刻薄寡恩之人,有最必罰,有功不賞,整個朝廷沒有可用之人,群臣誤朕其實都是被他逼出來的!

  • 8 # 在浙江的湖北人

    我認為是嘉靖皇帝,能做到20多年不上朝,是多麼的昏庸無道。這勢必造成外戚干政或者宦官專權。國家權力落入部分官僚階級之手。

    結束不完全在於崇禎,他本身還是特別勤於政務的皇帝。不過他接手的江山,本已經是江河日下,內憂外患之際。還有他心胸狹隘,性格多疑。是一個陰謀家,卻缺乏帝王的智慧和魄力,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9 # 螞蟻歷史觀

    明朝皇帝最優秀著為朱元璋和朱棣。

    朱元璋為明朝開國皇帝,他推翻元朝殘暴統治,讓漢家重掌江山。他休養生息,勵精圖治讓明朝在很短的時間就重建秩序,使國家的經濟得到良好的發展,為明朝後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永樂帝朱棣雖然是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但在位時,在政治上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使邊境獲得幾十年的安寧,為“仁宣盛世”創造了安寧的外部環境。他收復安南,並於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特殊管理機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

    明朝滅亡最大的責任我認為不是崇禎皇帝而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他十歲即位,初年由張居正執政,改革政治,清丈全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理黃河,國勢漸強。但是親政後,立即廢除張居正改革措施,並且長期不理朝政,大事營建,揮霍無度。他還特別愛財,從萬曆二十四年起,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礦監、稅監,蒐括無厭,激起人民反抗。

    他在位期間正是女真崛起的關鍵時間,他沒有積極的制定政策應對,沒有利用張居正改革的契機革除利弊,而是一味地不理朝政,最終導致女真做大,成為大明朝的最大禍患。萬曆皇帝死後,女真已建國,明朝各種弊端已經積重難返,崇禎皇帝雖有心勵精圖治但是已經無能為力了。

  • 10 # 我是312

    分享一下我的觀點。明朝哪個皇帝最優秀,我覺得沒有絕對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答案,看你從哪些方面評判。各個時期皇帝遇到的事情是不一樣的。天下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到了末年,各種農民起義,政府腐敗,官員墮政問題接踵而至,不是哪個皇帝可以解決的。迴歸到崇禎皇帝,相反他還是一個很勤奮,刻苦的皇帝,從某些方面他是優秀的,因此,只能說歷史是進步的,任何阻擋歷史前進潮流的行動都必將失敗,這個不是哪個皇帝或者某個人可以決定的,明朝結束我個人認為是歷史潮流,崇禎只不過恰好處在這一過程。

  • 11 # 車輪浩蕩

    先說答案,明朝十六任皇帝,除開開國皇帝明太祖,表現最優秀的當屬永樂大帝朱棣。

    1、在大統一王朝,唯一以王爺身份造反成功。

    縱觀中國歷史,造反的王爺不計其數,但是在大統一王朝,而且還是開國初期,能夠造反成功的只有朱棣。像司馬炎、曹丕、劉裕這些雖然都是以王爺身份篡位成功,但是都是屬於王朝末期,滿朝文武都被他們掌控在手裡了,事實上已經是皇帝了。 但是朱棣不一樣,他是以一城對抗一國,建文帝實力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造反能成功雖然和建文帝軟弱有關,但是朱棣優秀也很最要。

    2、永樂一朝,文治武功都取得輝煌成就。

    評價一個皇帝是否優秀,首先得看他在位期間取得的成就,在政治上,清除了藩王,加強了中央皇權;軍事上,朱棣五徵漠北,清楚蒙古殘餘,而且將帝都遷到北京,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同時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文化上派遣鄭和下西洋,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編纂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永樂大典”。

    這些成就隨便拿一件放在其他皇帝身上,都可以讓之名垂千古,但是朱棣在位期間都完成了,所以從取得成就上來看,朱棣是明朝最優秀的皇帝。

    至於第二個問題,明朝的結束責任雖然崇禎要付很大責任,但是也不能全部怪崇禎。明朝傳到崇禎時,已經是千瘡萬孔,大廈將傾,結束只是時間問題,崇禎正好這個時期在位,而且採取了現在來看很多錯誤的政策,只能說加速了明朝的結束。

  • 12 # 無史不丈夫

    明朝十六帝,性格,做事風格都不同。

    太祖朱元璋,自幼家貧,無奈出家,抓住元末亂世,叱吒疆場,最終建立大明王朝。推行改革,大興農業,恢復生產。但是其多疑性格讓後世詬病,晚年誅殺功臣,開國元勳多不得善終。

    建文帝朱允炆,性格柔弱,寬仁孝義。但是執政能力不行,做事著急,最終被朱棣奪去皇位。

    成祖朱棣,生性好武,透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統治期間五次北征,奠定明朝版圖。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疏通運河,對藩王進行限制。這一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明朝比較強大的時候。

    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十個月,但是寬政愛民,與民休息,赦免建文舊臣,廢黜苛政,善於治國,在永樂朝的基礎上將明朝推向更高的頂峰,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宣宗朱瞻基,多次隨朱棣北征。平定漢王之變,整理財政和吏治,繼續實施仁宗的仁政,緩解社會矛盾,經濟空前發展。同時他還是一個傑出的書畫家。創造仁宣之治。

    英宗朱祁鎮,英宗的命運是明朝皇帝中最坎坷的。繼位時年幼,後聽從宦官之言,導致土木堡兵敗被俘。之後又透過奪門之變,重新當上皇帝。雖政治上不足,但晚年也實施仁政,廢除了殉葬制度。

    代宗朱祁鈺,本是逍遙王爺,奈何被形勢所迫登上帝位。代宗,知人善任,使大明江山轉危為安,可算是挽大廈於將傾。然而,晚年的無奈讓他最終含怨而終。

    憲宗朱見深,因幼時其父被俘,祖母派一宮女照顧他,在最困難的時候遇到照顧自己的人,就會產生特殊的感情。在位時,為于謙平反,任用賢臣,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經濟逐漸恢復。有好自然有壞,他也任用奸邪之人。

    孝宗朱佑樘,幼時被眾人接濟,在位時為人寬厚仁慈。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大開言路,勵精圖治。有“弘治中興”之兆。另外他還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為後人稱讚,他算是明朝最勤勞的皇帝了。

    武宗朱厚照,明朝最能鬧騰的皇帝。對他的評價好壞不一。好的方面說他處事果斷,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亂。與蒙古軍正面交鋒,多次賑災,可見他廟號武的來歷。另一方面說他荒淫無度,喜好玩樂,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昏君。

    世宗朱厚熜,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智慧,入京門事件,大禮議事件可見。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稅,寬以治民,開創了一片繁華景象。然而後期沉迷煉丹修道,荒誕朝政,用奸臣導致後期國力日衰,倭寇入侵。但是權利卻始終在他手裡抓著。

    穆宗朱載垕,登基前就關心朝政。登基後依靠大臣們的輔佐實行改革,上下得到大治。但是,他沉迷媚藥,導致政事荒廢。最後早逝。

    神宗朱翊鈞,起初由張居正執掌大權,對內外改革,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鞏固國土。後期不理政事,國本之爭,二十多年不上朝。實在是讓人想不通。

    英宗朱常洛,在位時間很短,關於他還有很多謎團。他很大可能是擔驚受怕,之後又服用了一些特殊的東西導致早逝。

    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不理朝政,閹黨專政,自己則沉迷木工。黨爭,冤獄一直持續在熹宗期間,用人不專,導致遼東問題日趨嚴重。

    思宗朱由檢,上位後,除閹黨,勵精圖治,力圖中興。明末有很多厲害人物,由於他用人不專,多疑,再加上宦官文官掣肘,沒有有效對農民起義軍進行打壓,不能更好地抵抗清軍,以致亡國。

    個人覺得開國之後的幾位皇帝比較厲害,其中最優秀的是朱棣,他在位時期發展外交航海,遷都,五次北征,奠定疆土,修《永樂大典》,改革機構。這些政績足夠他留名青史,但是因為靖難之役為人詬病。

    有人說明實亡於萬曆,其實這話也有道理。萬曆多年不上朝,對國內外造成很大損害。就說一點,國本之爭,他一心想讓朱常洵繼位,對朱常洛不喜歡,而朱由校和朱由檢又是朱常洛的兒子,朱常洛自己都顧不了,更顧不住兒子們的學習了。以至於熹宗很晚上學,從小沒有受到好的教育。而朱由檢,朱常洛在的時候繼位是輪不到他,他就自然沒有接受皇子該接受的教育。還有,很多弊政和隱患都是從萬曆時期就有的,因此萬曆對明朝滅亡也是有很大責任。

    然而崇禎也是有責任的,他別的優點沒學到,把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學到了。用人的時候,總是懷疑,頻繁換將。與農民軍和清軍兩線作戰,最後亡國。但是他君王死社稷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明朝滅亡的責任並不全在他。

  • 13 # 李家如山

    功勞最大的肯定是朱元璋和朱棣,但是也最殘暴。最仁德的是朱瞻基和朱佑樘,但是壽命都比較短,而且都有一個敗家的兒子。看比哪方面吧?明朝的巔峰應該是在朱瞻基,我選他,可惜只活了三十歲!

  • 14 # K辰子

    說起明朝可真是一個有意思的朝代,為什麼呢?因為,明朝皇帝們都太有料了,真的是各有特色,部分說是奇葩也不為過,因此最優秀的只能是開朝皇帝朱元璋了。

    其實結合歷史上的各朝代發展規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一個壽命上百年的朝代,至少會出現兩次鼎盛,一次就是開國之時,由開國皇帝創立,一個就是中興,在第一代皇帝打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達到興盛的巔峰。如漢朝,漢高祖劉邦打下江山,經過文景的積累,漢武帝才能創造漢武盛世。再如唐朝,唐朝由太祖太宗打下江山,一樣到唐玄宗李隆基處到達頂峰,甚至清朝也是這樣,乾隆帝時期達到繁盛巔峰。

    而明朝就不一樣了,似乎一直都是在走下坡路,期間偶有小興也是早早夭折。下面我們一一來看。

    為什麼說朱元璋是最優秀的呢?

    其實朱元璋的優秀不只是和明朝的其餘的皇帝對比出來的,即使把他和歷史上諸多開國皇帝進行對比,他也絲毫不會遜色。因為他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其難度難以想象。

    我們經常會把朱元璋和劉邦進行對比,似乎兩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典範。事實真如此嗎?其實朱元璋的情況比劉邦差多了。雖然劉邦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但至少他還是有家的,有一個泗水亭亭長的職位,雖然職位不高但也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地方派出所所長,因此負責徭役的他在這過程中他積累了不少人緣。

    朱元璋呢?小小年紀父母雙亡,窮得連飯都吃不上因而還做過和尚,做過乞丐,因此他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後來25歲參加地方豪強郭子興隊伍,一步步從基層做起,軍隊沒有陳友諒多,錢沒有張士誠多,然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打敗了前者,建立漢族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就憑這些,他就能夠在眾多開國皇帝中有一席之地。

    朱元璋的後代們

    朱元璋之後要說真有能力的恐怕也只有朱棣了,搶了侄兒子的皇位,遷都北京,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開創永樂盛世,創立內閣等,使得萬國來朝。也算可以了,但同樣他的弒殺性格比之父親朱元璋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一個嬪妃,大鬧後宮殺數千人種種行為都在為他減分。

    除了這二位,其餘的可真是有的奇葩了。明仁宗朱高熾沉迷美食,不能自已,最後肥胖到不能獨立走路,後猝死。明宣宗朱瞻基,偏愛蛐蛐,奮發圖強成了一個鬥蛐蛐的大神,甚至於軍臨城下還在鬥蛐蛐。

    再看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後發動“奪門之變”搶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皇位,兄弟相爭。

    再如,有戀母癖的朱見深;喜愛動物至極的朱厚照,修建動物園甚至住於其中,而且還極好武功,一言不合就御駕親征,還自己封自己為“大將軍”;還有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帝等等。

    因此,比之先祖朱元璋,後代的皇帝們表現得確實很一般。

    背鍋的末代皇帝

    要是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莫過於那些歷時百年而一朝結束的末代皇帝了,皇朝百年來積累的弊端達到頂峰,即使有心改變往往也是有心無力,最終卻揹負了亡國之君的罵名。

    似乎從宋朝以來,文官的地位越來越高了,即使是朱元璋也是大力支援文官,因此漸漸的那些思想觀念早已腐朽的文官們佔據了朝堂最重要的地位,逼瘋了多少君王,剛剛提到的萬曆怠政就是和萬曆對文官集團的反抗,結果證明萬曆輸了,那麼崇禎又能贏嗎?答案是否定的,崇禎也輸了,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文官鬥了十多年的崇禎輸的徹徹底底。終而成了明朝的亡國君王。

    所以,明朝的結束不能全部推給崇禎,這是一個朝代弊端的積累,他其實也是一個受害者。

    辰子:這裡說一下,因為我個人是比較推崇認可朱元璋的,所以在分析後代的君主的時候都只找了那些人的缺點,而沒怎麼說優點。而事實上,還是部分皇帝勤政愛民的,如蛐蛐皇帝明宣宗就任用賢臣使明朝的國力達到頂峰,明英宗復位後也偶有新政,甚至廢除了殉葬制度,還有明孝宗朱佑樘創立的“弘治中興”,一度讓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等等。這個回答是帶有個人情感的,大家看著打法時間就好,切莫認真。

  • 15 # 大聖觀歷史

    明朝,實亡於萬曆,其實這話並沒有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實際上是有很大缺陷的,所謂明代的宦官專權也無非是君主權力達到頂峰的一種表現罷了,來說說一條鞭法此法雖有良好初衷,卻最終殘民害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官方兩稅收的是白銀。民間在交稅的時候會將穀物等產出折算成銀子,所以要在繳納兩稅的時候集中向商人兌換,而商人藉此將銀價抬高,這是明清延續的一大弊政,又被稱為殘民一條鞭。

    一條鞭法施行還滋生了另一個以後影響非常久遠的問題,即火耗問題,因稅法規定納銀,而銀兩熔鑄過程就產生了所謂“火耗”。熔鑄碎銀的實際火耗為平均每兩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但實際徵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兩達二至三錢,有時甚至更多。火耗成為地方聚斂的一個巧妙的手段,也成為納稅人沉重的負擔

    當地政府在一條鞭法之外另行增加徭役賦稅,擾民非常厲害。大體上在萬曆末天啟初,一條鞭法已不遵守

    再加上萬歷三大徵,那個萬國開朝的大明其實早已經是粉飾太平了

  • 16 # 熊家溝的老熊

    有明一代,共有皇帝十六位。創立者為朱元璋,此人野心勃勃,精力無限,在他治下,皇權達到顛峰。結束者為朱由檢,此人上吊而亡,死前涕淚長流,其遺旨稱:“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在十六位皇帝中,歷史對朱元璋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化。明代是他創立的,但他在創立的同時,提前埋下了毀滅的禍根。 要給十六位皇帝打分,得分最高者應該是朱棣。此人顏值高,智商情商過硬,能“上馬打仗,下馬治業”,就因為這一點,歷史原諒了他“篡位者”不仁不義的行為。

    燕王朱棣本不安分,擁兵自重,多行不法。侄兒朱允炆當上皇帝后,開始削藩。朱棣舉兵反叛,他打出的口號為“靖難”。一番拳打腳踢,得到江山之後,他沒有懶政、怠政,而是學父親朱元璋的樣子,愛崗敬業,任勞任怨。他改變了朱元璋的某些作法,提出“為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完善了文官制度,利用科舉籠絡地主及士人,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還親自帶兵出征,讓韃靼、瓦剌臣服。他找來解縉、姚廣孝等人編撰了《永東大典》,還派鄭和出使西洋。為了穩固北方,他大興紫禁城,把都城遷至北京。

    明代之滅,表面是滅於崇楨,其實,明代的禍根始於朱元璋。此人用屠殺的手段加速改變土地的持有人,以後接手的皇帝無力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處境。嘉靖時期,為了緩解壓力,實行一條鞭法政策。這個政策其目的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同時讓地方官員難於作弊。但在實施過程中,政策走祥,農民負擔反而加重。朱由檢繼位時,明朝已是一堆爛攤子,國力大不如前,內外交困,左衝右突不得出。朝中無人做事,官僚們為了一己之私利,可以出賣一切。民間苛稅日重,農民成為流民。明帝國的軍隊兩面戰爭,既要和農民起義軍幹仗,又要防清兵襲擊,而戰爭的動員的能力,已經弱不禁風。總督熊廷弼親見士兵裸體穿甲,光著身子作戰,搖頭嘆息。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叛明,就成了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眼看朱元璋起高樓,眼看朱棣添磚加瓦,眼看朱常洛、朱由校們宴賓客,到了朱由檢手裡,只能眼看大廈嘩啦啦傾圮了。

  • 17 # 長弓靜室錄

    我認為明朝最出色的皇帝是仁宗朱高熾,為什麼呢?因為朱高熾這個皇帝在繼位以後,雖然當皇帝的時間不長,只有短短10個月時間,但是呢,在這10個月裡面他以自己的仁慈寬厚體貼下屬性格,為明朝今後的統治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也為他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統治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在朱高熾以“仁”治國的國策統治下,才有了歷史學家們稱讚不已的“仁宣”之治。

  • 18 # 印平凡

    朱棣,永樂大帝,功勳卓著是明朝一位優秀的皇帝。

    朱棣在位22年,幹出了不少可圈可點的事業。

    五徵漠北、佔領如今的越南、遷都北京、下令編修永樂大典、動用國家力量、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開創了永樂盛世。

    崇禎皇帝后期昏庸無能、官吏腐敗、不得民心、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和滿族皇太極軍隊的雙重打擊下,明朝土崩瓦解、最後滅亡。

  • 19 # 重武湛臺443

    太祖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北伐大都,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花了十五年時間,勘定南北梟雄,最終一統海內。完成了自五代以來漢民族的又一次大一統。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朱元璋晚年為了鞏固皇太孫之位,以一系列大案誅殺了眾多開國勳貴,在歷史也留下了血腥的一筆。他最大的功績在於驅除蒙元,使漢民族再一次雄起於東亞。

    成祖朱棣在惠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下,起兵造反,自號“奉天命,靖國難”,將侄兒朱允炆拉下皇帝寶座,改元永樂,即皇帝位。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但五次遠征蒙古,也使明王朝元氣自傷。總的來說,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仁宗以及宣宗二帝統治時期一共十一年,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明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下令息兵養民,並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皇家採辦珠寶等行為。這些做法,使社會矛盾緩和,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發展,開啟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代。明宣宗即位後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並延續明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繼續重用"三楊",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國泰民安的昇平景觀。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間,史稱“弘治中興”,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除了這五位皇帝之外也不都是無能之輩。世宗,神宗二帝數十年不上朝,但是朝政依然把持在皇帝手中。當然明後期的皇帝愛好都挺奇葩。世宗煉丹,神宗數錢,熹宗做木工。明朝的滅亡就此開始。

    一、朝廷內因。1.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2.明中後期,內宮宦官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3..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實用,軍事部署也失當,最終才導致國破家亡。

    二、明滅亡的外因1.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總之,明到後期,內憂外患,重疾纏身,滅亡是必然的。

    但是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漢民族在封建社會最後的餘暉!

  • 20 # 風在吹tmy

    第三名:明宣宗朱瞻基,代表作: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但比父親要英武很多,從小就備受朱棣疼愛,跟著朱棣幾次征討蒙古。1425年即位,成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史稱明宣宗。

    繼位後帶兵方面: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可戰功赫赫的弟弟朱高煦一直不服。隨著時間的推移,朱高熾的身體越來越胖,最後上馬都成了問題,就在明成祖朱棣臨死前還在為太子朱高熾的健康問題擔心,並把朱高煦召至病床前說,大明的江山以後還要靠他!沒想到就是這句話讓朱高煦奪嫡之心更加堅固,明成祖朱棣繼位後就被封為漢王的朱高煦,久久不肯就藩雲南,堅持留在南京,一生都在反叛中度過。明宣宗朱瞻基1426年繼位後,便親征起兵造反的朱高煦,將其平叛。

    第二名:明太祖朱元璋,代表作:建國、洪武之治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對明朝的建立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繼位後帶兵方面,他於1370年至1396年,曾8次北伐,將元兵殘餘勢力消滅殆盡,真正的統一了中國。

    在治國和用人方面,朱元璋感到莫名地不自信,他出生社會地位極低,這也是朱元璋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後,大肆殺害功臣的根本原因,因為那些功臣們的出生地位都比朱元璋要高,在他們心裡,朱元璋那樣都能夠做上皇帝,自己更加有資格坐這個位子。

    第一:明成祖朱棣,代表作:永樂盛世

    朱棣透過削藩迅速上位,一統江山,他心裡也知道,自己的皇位來的也有點不是名正言順,想要真正做好國家的主人,不拿出一點治國理政的本事出來,那是不行的。

    在治國和用人方面,大興國家之治,很快明朝就出現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盛世場景,史稱“永樂盛世”。對待百姓們,減少了賦稅,對外派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絡繹不絕,頓時明朝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中心。這一刻,百姓們全部對這位篡位的永樂皇帝心服口服,國家的強盛也激勵明朝的官員們為了官途亨通而不斷努力建功。同時附庸國也就越來越多,他們不僅每年朝貢明朝各種寶貝,還要給明朝送來他們的糧食和土地,最後明朝的國土也就隨之迅速膨脹,對鼎盛時期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並且在招募人才方面,舉行科舉制度,和朱元璋大肆濫殺功臣不一樣,朱棣更顯英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nba畫面質感比cba好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