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軍武直觀
-
22 # 滄海一粟7528
那我們先來捋捋明朝這十六位皇帝:
太祖: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趕跑蒙古人,推翻元朝,收復元大都。建立明王朝,登基後懲治貪腐,與民休息,國家迅速繁榮。但殺伐太重,把開國功臣幾乎屠戮殆盡。
惠帝:朱允文,朱標薨逝後被朱元璋立為儲君,一登基就大肆削蕃,被朱棣推翻,不知所蹤。
成祖:朱棣,篡奪侄子皇位,派遣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抗擊蒙古。
仁宗:朱高熾,在位僅10個月,由於朱棣在位時期常年征戰在外,國內政務多由仁宗處理,深的百官信任。開創了仁宣之治。
宣宗:朱瞻基,從小聰明伶俐,深受朱棣喜愛,登基後關心民生疾苦,國力持續上升。但他在位時期教宦官讀書的做法,間接導致了後來的宦官亂政。
英宗:朱祁鎮,年幼登基,早期得“三楊”輔佐,加之張太后管束,沒出亂子,親政後寵信太監王振,盲目親征被蒙古瓦拉擒獲,史稱“土木堡之變”,後被放回,被立為太上皇,囚禁於南宮之內。在景打擊泰帝病重期間,在石亨等人的幫助下被複位,復位後誅殺民族英雄于謙。駕崩前廢除了人殉制度。
代宗:朱祁鈺,宣宗庶子,朱祁鎮被俘後先被立為監國後繼位稱帝,在於謙等人的幫助下打退瓦拉也先,後勤於政務,恢復生產,最大限度的彌補了“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的創傷。
憲宗:朱見深,繼位之初為于謙、代宗平反,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撲滅流民作亂,鎮壓東北女真人作亂。但由於早年悲慘的童年經歷,寵通道士,任由萬貴妃的人敗壞朝綱。
孝宗:朱祐樘,勤政愛民,驅逐憲宗宗朝的奸佞,重用馬文升等人,政聲不錯。
武宗:朱厚照,在位時期荒唐任性,重用大宦官劉瑾,興建豹房,爆發安化王、寧王叛亂。稍微拿得出手的政績是親自打敗蒙古小王子對邊境的襲擾。
世宗:朱厚熜,本是藩王,但因武宗無後,被迎立為帝,登基後耍小聰明,非要給自己的生父加帝號,造成與百官對峙,空耗國力。十幾年不上朝,迷通道教,寵信嚴嵩,國家陷入危機。
穆宗:朱載垕,本人身體資質平平,但能任用賢能,依靠高鞏、張居正等人,改革弊政,國力得到提升。
神宗:朱翊鈞,著名的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在位期間,為扶鄭貴妃之子上位,鬧出了明朝長達30多年年爭國本,然後又是萬曆三大徵耗費不少國力,女真做大,埋下了滅國的種子。
光宗:朱常洛,也許是在萬曆朝過於壓抑,登基一個月就駕崩了。
熹宗:朱由校,沒什麼愛好,就想當木匠,在位期間不思朝政,專幹木匠活把朝政委託給魏忠賢,放任女真繼續做大。
思宗:朱由檢,可以說生不逢時,雖然他極力復興大明,但他登基的時候,明朝已經積重難返,再加上他性格的原因致使明朝最終滅亡。
綜合而言,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朱元璋文韜武略當排第一,朱棣雖比不上其父但也是一代雄主,仁宗、宣宗也是難得的好皇帝,代宗任用賢能,挽狂瀾於既倒,憲宗、孝宗父子政績尚佳,英宗、武宗昏聵,世宗、神宗混蛋,光宗、熹宗無語,思宗可惜。
-
23 # 老餘侃大山
我個人認為明朝最優秀的皇帝是太祖朱元璋,明朝滅亡的責任不能全歸於崇禎,王朝興衰不可避免,而且明朝由盛轉衰是從明英宗土木堡之變開始的,明朝一步一步走向衰敗,宦官專權,吏治腐敗,邊事不修,土地兼併嚴重等等都是明朝滅亡的原因,實際上明朝實亡於萬曆。
-
24 # 歷史飛凡觀
明朝的皇帝之中,最優秀的肯定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了,至於原因很簡單,起點最低成就最高,這八個字就足以讓明朝的後世皇帝們自嘆不如。
當然這說的是文治武功,如果是其它方面的話?止不定明朝皇帝們會有不同見解。
明朝皇帝之中宣宗時期的國力可能是最強的,宣德年間鑄造的香爐是舉世珍品,在明朝末年就開始出現仿造的了,但是也盛極而衰,他兒子朱祁鎮就差點給明朝禍害亡國了。
書法可能算萬曆皇帝最好,當然他收拾老師的能耐也強,繪畫可能還是明宣宗朱瞻基,他的存世畫作比較多,這甚至影響了明朝宗室的文化細胞,清朝初年的著名畫家朱耷、石濤都是明朝宗室。
說到特長怎麼能少了木工皇帝朱由校呢,天啟皇帝的木工手工精巧,與元順帝的設計才能相得益彰,相信若是在現代兩痊皇帝應該有不少共同語言。
至於亡國的責任,崇禎要負30%的責任,萬曆背30%,剩下40%由嘉靖來背,因為繼嗣與繼統的大禮議開始,明朝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黨爭,再加上長年累月的不上朝,為孫子萬曆開了個壞頭,致使國力開始下降,讓關外的女真人撿了個漏。
-
25 # 史曉生
大明十六帝,要說誰最優秀,這個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評價了?但是若是綜合評價,明太祖朱元璋算是首位,次之為明成祖朱棣,再次之則為明仁宗和明宣宗了。
為什麼這樣排呢?首先,朱元璋自貧寒之身起家,從一個小乞丐走到了開國皇帝 的位置,中間的的艱苦是歷代皇帝無法想象的。縱觀歷代王朝,基本都是軍閥或者世家接替皇位,就連自稱一介布衣的漢高祖劉邦,也是一個亭長,大小也算個官員。而明太祖朱元璋,因為饑荒,自小全家基本死絕,剩下的親人逃的逃,散的散。自己也被逼無奈出家為僧。只為吃飽不被餓死。在這樣困苦的情況下,朱元璋生生的創出一片天地。
在登基後,體恤百姓,使經過戰亂的中國,迅速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雖說在執政上有所偏差,但瑕不掩瑜。所以,明朝最優秀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屬。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開國時代,以王爺身份造反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個人。並且在登基後,勤於政事,在朱元璋的基礎上,使明朝的影響力以及國家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明仁宗和明宣宗,這兩位放在一起的原因,首先是兩位執政的時間確實太短,加一起也就十一年左右。但是開創了明朝著名的“仁宣之治”。經過太祖朱元璋的開荒,以及成祖朱棣的擴張,到了仁宗宣宗爺倆兒,真正的把百姓放在首位,使民間得以休養生息,各行各業得以蓬勃發展。並且改變了父輩嚴政的方針,使官員真正的人盡其用。所以,按照優秀程度,可排第三。
明朝滅亡的責任全部在於崇禎帝嗎?
肯定不是全部在於他,俗話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崇禎帝朱由檢接到皇帝這個位置的時候,大明已經病入膏肓。官員腐敗,軍力渙散。各級官員互相推諉,再加上努爾哈赤虎視眈眈,整個大明,基本上是內憂外患。即便是朱元璋再世,也未必能逆轉當時的局面。
民間很多傳說講到崇禎帝有道無福,登基18年,是旱九年,澇九年。這就講到明朝末期所處的時代,是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再加上人禍。所以,明朝末年的局面,實在是無力迴天。
但是崇禎帝是要對明朝的滅亡負有一部分責任的,他生性多疑,在用人上,優柔寡斷。殺了不該殺的人。雖說魏忠賢罪大惡極,但是殺他不是時機,殺完魏忠賢后,沒有實幹派,剩下只會空談誤國的東林黨,結果在李自成起兵後,大臣們紛紛自保,無一向朝廷出力。這若是在明朝初期,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明朝的滅亡,雖說不能全部算是崇禎帝的責任,但是崇禎帝用人失誤,疑心病重,不雷厲風行,也是負有很大責任的。
回覆列表
明朝歷時276年,共16個皇帝,然而在這16位皇帝當中,最好的皇帝竟然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而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
原因一:在明朝這個宦官當政最厲害也是最嚴重的朝代裡,能做到在位期間不任用宦官,不寵信宦官的皇帝很少,明孝宗皇帝就是一個。繼位後首先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當時的朝政煥然一新,弘治一朝,名臣輩出,孝宗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後來人們把孝宗統治時期稱讚為“弘治中興”。要知道當時的明王朝在經歷“土木之變”後國勢已經開始下滑,明孝宗皇帝非常勤勞,勵精圖治將明王朝在次送上了一段時間的巔峰。
原因二:孝宗皇帝的個人修養非常的好,他6歲就被父親憲宗立為太子。9歲的時候,就出閣講學了。皇太子出閣講學,是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擔任教育職責的官員一般都是學養深粹之人。同時孝宗可以算是中國曆代皇帝中為數不多的痴情皇帝,他一生只有一位皇后,沒有一妃一嬪。後宮中只有自己的結髮妻子皇后張氏。
原因三:孝宗皇帝非常仁慈,在明代皇帝中堪稱之最。他對於救荒的工作非常重視,要求各級官府都要設立常平倉,以應付災荒。在刑罰方面,他要求慎重施刑。在他的這種要求下,一些素以殘酷聞名的特務機構如錦衣衛都變得仁慈起來。所以,弘治一朝,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上則出現了李東陽的茶陵詩派、邱濬的理學,號稱太平盛世。
但是,在孝宗統治後期,由於他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他希望透過佛道之術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因此一些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宦官李廣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寵信。後來李廣畏罪自殺,孝宗以為李廣家中有天書,命人搜尋,卻搜出了李廣貪汙、受賄的賬本,孝宗這才醒悟。李廣事件喚醒了那個沉睡多年的勵精圖治的孝宗皇帝,他開始了生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勤政時期。朱祐樘開始不斷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重新遠佞臣而重用劉大夏、戴珊等賢臣,大力整頓朝綱,可是過大的工作強度也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 。
但從孝宗執政的整體來看,在政治上,他剷除奸佞,重用賢良,待臣寬厚,嚴管宦官,廢除苛法;在經濟上,輕徭薄賦,興修水利,力求節儉;在軍事上,他維護統一,愛護武將,和平政策。雖然朱祐樘一生無大作為,但是卻很穩定,不胡來,比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為民的善政。這樣的皇帝雖然沒有名聲遠揚,但是能夠讓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安樂,這樣的皇帝在明朝還真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啦。
說到明朝滅亡的原因,不少人會歸罪與農民起義,清兵入關,東林黨爭等等事件。但其實在這些原因只是明朝滅亡的次因。真正讓明朝走向覆亡的是明朝歷史上出現的小冰河時期。正是這個在明朝歷史上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小冰河時期,徹底給大明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從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開始,大明的氣候便出現了極端的變化。嘉靖年間發生的災情僅明史記載就高達106處,隆慶年間發生的災情有15處,萬曆年間有139處,天啟年間發生的災情有19處。崇禎年間有34處。其中絕大多數發生的都是旱災,蝗災,以及水災。
尤其是在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以後,明朝的災情開始不斷加重,北方多以旱災和蝗災為主。南方的水災雷災頻繁。由於頻繁的氣候變化,給大明朝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大量的百姓因為莊稼顆粒無收,紛紛選擇造反和起義。據不完全統計,明朝的農民起義運動,從弘治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期間從未間斷過。究其本質還是主要因為沒有足夠足的而選擇造反。
明朝嘉靖年間,災情發生比例最大的兩個省份——陝西和山西。在嘉靖統治時期,成為了重災區。經常能在明史中看到“振山西飢,振陝西飢”的描述。山陝地區作為明朝重要的邊防重地。不僅在地利位置上需要優先照顧。在經濟待遇上更是不能怠慢。所以明朝政府一而再而三的選擇賑濟這兩個省份。目的就是起到維護兩地穩定的作用。
到了崇禎年間,就已經不能用免除明年田賦的幾分之幾來穩住老百姓。史書記載:崇禎十三年崇禎下令“免河北三府逋賦”,後來到了崇禎十五年,乾脆直接來了個“免天下十二年以前逋賦”,直接就不收稅了,真可謂是下了大血本。
你不要以為這是崇禎皇帝心地善良,也不要以為大明危在旦夕,崇禎為了穩住民心而做的舉措。其實崇禎很明白,當時已經收不上來多少賦稅了。排除人為的因素影響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根本就收不上來賦稅。
雖然到了明朝時期,已經有了土豆,玉米等等抗飢的食物。但是當時明朝末年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如果只是單純的旱災,蝗災,或許對於崇禎來說,尚且可以應付。還不至於鬧到滅國的地步。但另外一個災難,對於大明來說,就具有毀滅性打擊了。
那就是明末鼠疫!
明末鼠疫爆發與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一直到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經起源地山西,傳入河北,北京,一路跟隨起義軍部隊以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趨勢,害死了一批又一批無辜的百姓。如果說僅僅是沒有吃的,導致大明軍隊慘敗,那麼這些可以傳播瘟疫的移動載體,便成為了推到大明的一把尖刀。
之所以明朝末年爆發大規模的鼠疫,其實還是和小冰河時期有關。因為氣候的不斷惡化,導致山陝地區連年出現旱災和蝗災,致使流民人數上升。不僅人吃不飽,就連老鼠也吃不飽。特別是在崇禎執政的最後幾年,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區發生了“人相食”的無奈局面。這種情況也使得鼠疫會如此瘋狂的在北方進行蔓延。
除了北方因為旱災和蝗災引發的人吃人和鼠疫問題之外。南方的情況也相當不樂觀。甚至一度出現了極其罕見的大雪天氣,氣溫瞬間驟降。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南方地區的水災也比之前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的爆發程度更加厲害。到天啟和崇禎時期,南方的水災經常伴有大規模的雷災,不僅給老百姓帶來了財產的損失。更為生命安全的保障帶來了嚴重的隱患。
崇禎在位期間,江蘇,浙江等地經常發生大暴雨致海水泛漲危及百姓的記載。而這種極端天氣在崇禎在位時期,屢見不鮮。甚至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順治年間依舊存在這樣的極端天氣情況。
所以來說,明朝的滅亡,並非只是單純的氣數已盡,再度降臨的小冰河時期也是擺在大明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明朝滅亡這個鍋,不能只讓崇禎皇帝一人來背,怪只怪他在不恰當的時候當了這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