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椿豔-上海清秀明澈心理諮詢

    你好。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問得挺好的。我作為一名多年專注成長的諮詢師體驗比較深。

    首先:心理學肯定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各種方法也都是前輩們自我成長以及給別人做個案時的經驗總結。

    其次:就象中醫看病問診一樣,同樣的療法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用,要有針對性的選擇

    再其次:心理療法真正起作用的是透過個案,當個案的改變動力比較強時,療法起效快;當個案改變動力較弱時,療法起效慢或無效

    然後: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改善自己問題,一個有可能在一個流派中時間較久固化了,一個“資深”是一種新的保護殼,恐懼改善了,因為改變意味著未和,有風險。

    最後:我跟著學習過的、見過的大師都是終身成長、改善自己的人。這條路無止境。我自己在這條路上也是獲益匪淺,因此熱愛這個職業,也將成長做為一件終身的事。

  • 2 # 白天不懂夜的黑嘿

    心理學並不能改變你的生活,但能讓你在現有的生存條件下儘量改變自己的心態,來適應環境,當然了心態改變了,生活狀態也能得到相應的改變,如之前心理很頹廢的一個人,整天無所事事把自己封閉在家裡,跟社會脫節,透過心理醫生的幫助調整心態,從新振作起來,找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有重新融入社會,這就是心理學起到的作用,至於很多心理諮詢師不能改變自己的心理問題,這就要用到一個專業名詞了,叫人格障礙,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出現了障礙,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人格障礙,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甚至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是完全正常的人,人格障礙比較重的人,對外部感知力很薄弱,凡事都按著自己固有的思維來做,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沒有太多的同理心,很難與人相處,很多走入心理學的人,有可能人格障礙比較重,所以沒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專業知識,他用所學的知識來指導別人是可以的,就像外科醫生能治的了別人的病,卻不能治療自己一樣。

  • 3 # 心理諮詢師盧靜

    首先很感謝你這兩個個問題,兩個很好的問題,一個演繹另外一個。

    心理學真的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嗎?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心理問題。

    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就像我國道家的太極圖,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純陽無陰的心態,樂觀度過高,也就意味對外界環境安全度過於放心,不做任何防備,很容易受傷。純陰無陽的心態,全防禦狀態,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擔心會受傷,因此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

    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態,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處於動態平衡,有時會偏離,讓我們感覺到心緒有擾動,但是我們的機體有自我調節能力,會調整過來。

    有些偏離水平偏高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心理問題,需要透過心理干預來幫助調節,回到動態平衡的狀態。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需要專業的人,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採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方式,才可能有效,之所以這麼說,還和每個人自己希望改變的強烈程度有關。

    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大腦活動規律,從而幫助有心理困惑的人調節心理靈活性,改善困惑的,但並不等於說,有心理問題去看一些心理學書,就改善了。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有改善自己的心理問題?

    這個問題要從多角度看。

    首先,很多心理工作者,確實是曾經有過心理創傷的人,甚至可能受過很深的創傷,因此會比別人更多關注心理學。心理諮詢師在最初也不是心理諮詢師,在專業人士幫助其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成了一位專業人士,如果他受傷較深,改變也是漫長的,他體驗更深,這種體驗,對新的求助者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因此,標題中提到資深心理諮詢師自己的問題為什麼沒有改善?沒有改善也是一種改善,起碼沒有加深。

    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心理諮詢師他經過多年的學習,提高了自己的心理靈活性,接納了問題,允許自己與問題同在,問題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問題才是問題,問題的存在並不是全壞,也有其積極的意義。

    最後一點,是想對廣大讀者說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室之外,是一個普通的人,有喜怒哀樂,有情緒,也就是大眾說的,也有自己的問題,請允許可以這樣。

    諮詢師是一個完整的人,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或者聖人。

  • 4 # 三隅樂活心理

    首先,我想知道的是,你是站在諮詢者還是諮詢師的立場提出這個問題?換句話說,你是懷疑心理諮詢能否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還是懷疑身為諮詢師有沒有解決他人心理問題的能力。這看是一回事,其實不然。

    心理學真的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嗎?為什麼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有改善自己的問題?

    一、我們假設你是站在諮詢者的立場提出這個問題。

    比如我有些心理困惑,我想求助於心理諮詢來解決我的困擾,但是我懷疑是否有效。就像我頭痛,我打算去掛號看醫生,但是我懷疑醫生能否看好我的病。和生理疾病不一樣,即使你不信任醫生,你有顧慮你還是能接受醫生的診治,雖然這種缺乏信任的醫患關係不利於你們的診治過程和你自身健康的恢復,但一般都不會有大礙,除卻個別極端的醫患糾紛甚至傷醫事件。

    而心理諮詢不一樣。心理諮詢不是望聞問切,不是開藥打針。心理諮詢的本質就是來訪者和諮詢師的關係。心理諮詢之所以有效,不是諮詢師技巧的高超,思維的敏銳或善於言辭,而是你們之間形成的積極連線。心理學術語講“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諮詢師藉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2、諮詢師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絡,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3、諮詢師運用諮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共情的意義

    1、諮詢師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會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諮詢關係會有積極的影響。

    3、促進了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瞭解和諮詢雙方更深入的交流。

    4、對於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求助者,有更明顯的諮詢效果。

    如果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連最基本的信賴都不存在,諮詢者不會如實的陳述事件,自我表達,暴露內心的感受,諮詢師就抓不住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也就無從下手去解決問題。

    心理諮詢中有個原則是熟人之間不做諮詢。因為如果之前雙方有接觸,諮詢師會帶入自己的主觀印象和經驗來看待來訪者。心理諮詢就是提供一個安全和客觀的關係氛圍,讓現實中無法表達和意識到的內容浮出水面。諮詢師對這些情緒和感受給予積極關注,讓你獲得心理成長和心理修復的機會和能力。解決心理問題的工具在你自己手中,諮詢師只是讓你看見自己手中的工具。

    如果來訪者一開始對諮詢師就抱著懷疑和抗拒的心態,那麼即使是簡單的心理諮詢也會變得很棘手,嚴重的甚至可能會造成二次心理創傷。

    二、如果你是站在諮詢師的立場提出這個問題。那麼有這種疑問的諮詢師無論學習了多久,獲得了多少證書,都還不適合接心理諮詢。

    有這種疑問的諮詢師,還需要接受心理督導,參加個人成長計劃。拿不穩手術刀,對手術方案猶豫不決,不敢直視鮮血淋漓場面的人是還不能上手術檯的,在心理諮詢中也一樣的道理。個人成長不到位的心理諮詢師,不但不能將心理諮詢的效果體現,還可能對自身造成心理問題。同時這也會對來訪者造成傷害。心理諮詢的每個開始,暫停,中斷,都是要謹慎處理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對來訪者造成不好的影響。

    心理諮詢肯定是有效的,心理學是一個講實驗,講資料的社會科學。是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時期人們就探索內心世界,但直到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才標誌著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誕生也才一百多年,而國內心理學的發展更是還處於萌芽時期。許多社會人士考了心理諮詢師證,參加過幾個工作坊就自稱心理諮詢開始接待來訪者,這是很對自己和對來訪者的不負責任。

    我們不能簡單的說,吃藥有沒有用,醫生能不能治好病。我們只能說某種藥對某種疾病有效,專業醫生可以治好大部分他專業領域的疾病。

  • 5 # 一個大懶人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先用佛陀和六組慧能事情說明一下。

    佛陀苦修時,去舍大衛城乞食,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出自《金剛經》,意思是佛陀修行時,去到城裡乞食。拿著缽去每家每戶要吃的,這個過程不容易呀!有的人給,有的人不給,有的人甚至會惡語相加,有的人甚至放狗咬,就這個修行過程,多鍛鍊人,把這個城市乞食完,就會知道這個城市的一切,經歷過世間的冷暖,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那麼六組慧能呢?傳說五祖有兩個高徒,一個是慧能,一個是神秀,兩個人都很有才華,最後六組的衣缽傳給了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詩作,五祖弘忍最後還是傳了慧能,年紀很清就開悟了,可是嘞!後半生慧能都在苦修,禪宗就是苦修。

    明白歸明白了,知道歸知道了,怎麼做卻是最重要的,六組慧能開悟很早,之後在修行。佛陀呢,那樣做也是在修行,用實際行動來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實踐,也就是知行合一。這有多難。

    心理醫生不是萬能的,自己也會遇到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自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也知道怎麼處理,但是處理的行動出現了問題,我們平時也一樣,都知道跑步減肥,但是跑的時候大吃大喝。我們退一步說,連自己的問題都沒解決好,就去給別人解決問題,這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是不對,連正心修身都沒有做好,就想治國平天下,有的不點現實。

    心理醫生還會逃避問題,去處理別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逃避自己的問題。

    處理別人的問題,幫助人,那是一種成就的感覺,這種感覺在家裡可能得不到,他也明白,可是能怎麼辦。

  • 6 #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你好,換個角度看,或許你問的是:心理學是否能解決一切問題?心理學是萬能的嗎?對不對?

    心理學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從古到今都如此,如果它真的沒有效果,不會出現如此多流派學問,也不會有後續的更多大師和學問。只要經歷過有效的心理諮詢,都會體會到我說的話。

    但是,有過非常成功的諮詢,不代表沒有失敗的諮詢,有時候確實沒有多少效果。也不能從這個角度說,有無效的諮詢心理學就不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

    什麼樣的諮詢容易沒效果呢?我給你分析一下:

    1、諮詢師功力尚淺,經驗不成熟。有的年輕人自以為考過證就可以做諮詢,no no no,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遇見簡單的問題或者能解決,只是需要陪伴傾聽的那種來訪者會有收穫,問題嚴重一點的,都比較難。有水平的諮詢師是一點點的練出來的,我考完證之後五年沒有收費諮詢,都是做公益,五年之後才開始收費,前面付出的時間精力都是成本。

    2、來訪者心存疑惑,或者不願意面對問題,一直迴避問題,反覆講很多故事,一到面對問題的時候就開始顧左右而言其他,不斷抱怨,稍微說的重一點,對方就惱了,再也不做諮詢了,這種也很難有效果。這種情況公益的諮詢較多,付費的也有。那種一開始就帶著質疑來的,覺得“說說話就能解決問題,我咋不信類”,這種人未必能坐下來,何況效果。,

    3、來訪者根本不知道來幹啥,自己沒想做諮詢,被親戚朋友勸來了,還是迷迷糊糊,既沒有主題,也說不清自己想要啥,反正就心裡難受,往下探索,又開始講故事,轉移話題。這種的效果可想而知。

    4、我遇見過一個,他人來也來了,一切不配合,讓他做什麼他不做什麼,說這麼做沒意義。說啥都不配合,然後問你來幹嘛呢?他不吭聲,再問就說改變主意了。嚴格的說這個諮詢並沒有進行,他要是一直如此,肯定不會有效果。

    比較典型的就這些吧,還有很多奇怪的人。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那種準備好的人,敢把心敞開的人,效果是非常好的,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就可以做一次及其深入的諮詢,效果非常明顯。沒有準備好的人,又不信任,帶著挑剔的眼光,質疑心理諮詢有沒有用,這樣的人最後真的沒用了也正常。

    如果跳出心理諮詢的圈子,只看心理學的效果,那更有用了。有的好的療愈讀讀書看看電影效果就很好。商業運作,懂得了人的心理,效果好的多。

    為什麼有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都沒有改變問題?因為他的問題太多,挖的不夠,但是你比較一下他多年前的的樣子,和現在比較,還是現在好的多。或許他停止了自我成長和探索,只專心賣技術賺錢了,都有可能。

    簡單的答覆到這裡吧,大家覺得理解嗎?

  • 7 # 過江小白龍

    因為人的眼睛長在前面,總是能看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

    有些事情放到別人身上,很容易能想明白,放到自己身上卻承受不住。

  • 8 # 不如一夜星空

    心理學確實能改變問題,到心理學也比較繁雜,好比你胃痛看了五官科,當然毫無作用,另外諮詢心理諮詢師是需要放下一切來交流,如果有所保留,就像諱疾忌醫,心理諮詢師看不到你的內心,自然無法根治。另外,由於有些人天生缺少某一特定分泌物,也會持續產生心理問題,這並不是透過心理引導能解決的。

  • 9 # 心理問診線上

    心理諮詢師首先是凡人。

    既然是凡人,不可避免地會有但凡是普通人都會存在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會上升成心理問題。

    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具備的是不同常人的能力,客觀認知存在的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始終以積極的心態與問題長期共存。

    所以,心理學更深層的意義,並非是尋求解決方案,更不是說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無瑕之人,而是透過自我成長培養出一種能力,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始終有應對的能力。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面臨挑戰。

  • 10 # 王洲蘭

    先談一下我對心理問題的看法。心理問題並不是都是負面的。我們“發展”出心理問題,往往是我們無法面對現實困境,於是“發展”出一種心理或者行為應對機制,幫助自己面對這個困境。

    從這個角度理解,心理問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應對機制。有時候這個應對機制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有時候會帶來人際交往上的困擾,有時候會給我們周圍的人帶來麻煩,於是這個應對機制被稱為“心理問題”。

    如果我們在心理學的學習過程或者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找到新的更有效的應對機制,心理問題就能得到改善。

    或者我們面對的客觀環境改善了,心理問題也能得到改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心理問題我們會鼓勵整個家庭參與治療,因為某個家庭成員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是這個家庭系統問題造成的。

    再談一下心理學能不能改善心理問題。心理學和心理諮詢有區別,心理學是瞭解人的普遍的認知、心理和行為規律。學習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人類的很多普遍規律性的知識,透過這些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這當然有助於我們找到更多有效的問題應對機制,有助於心理問題的改善。

    但是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問題有個性,而心理學講的是共性,所以僅僅學習心理學,對我們問題改善的幫助是有限的,還需要我們做更深的自我探索,發展更多的現實問題應對策略,得到更多社會支援,才能對改善心理問題有更好的幫助。

    至於心理諮詢師自己的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困境,心理諮詢師有心理問題,就跟醫生也會生病,老師也有學不懂的知識一樣,都是正常的現象,我們無須要求心理諮詢師是一個沒有心理問題的人。

    而且,心理諮詢師有某種心理問題,反而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心理問題帶給患者的感受和影響,或許恰恰是這位諮詢師的資源。

  • 11 # 心理諮詢師魏偉

    你的問題是:心理學真的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嗎?為什麼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有改善自己的問題?

    是的,心理學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我們透過心理學的學習,更能瞭解和看清自己,瞭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人格形成,還有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那樣的一些行為和想法。

    心理學也能支援到我們更接納自己、理解自己,看見自己。

    心理學能讓我們理解世界,更全面的看到世界的多樣性。

    而每個人是否能夠發生一個改變,可能需要一些助力,還有自己想要改變的心,是否有有一個足夠安全的場域能夠支援到自己願意敞開自己,向內探索,不斷的看見自己,願意做出一個改變。而在這方面,因人而異,和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養育者的對待方式,都會有一定的關聯。

    資深的心理諮詢師,能夠看見自己的傷痛,有時候是沒辦法自我療愈的,需要有一個自己覺得足夠安全的場域才好,還有,活成內外一致,是一輩子的修行,敞開自我,表達出脆弱,可能沒那麼容易。

    而可能這樣的傷痛對於自己來說,不覺得一定要療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是一種修行。

    人都是不完美的,總會有沒有被看見的一些問題,當這些問題被觸動到,才會發現自己還有這樣的一些問題在。

    所以,有這樣的一些原因,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也可能會有需要改善的問題。

  • 12 # 解憂心理醫生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心理學真的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嗎?答案是…(後面有分解,有我給的,有心理學家羅傑斯給的,我儘量說的詳細些,大家耐心看完,體驗心理學的有用好玩,總有用的著的時候,這時看就是為自己積累資源)

    為什麼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有改善自己的問題?可以這樣想,如果沒有心理學,她可能早就出問題了,而有了心理學他才有這麼多年!透過心理諮詢,最後不一定要改善和改變的,她可以改,也可以不改,這才高階!

    改或不改,你說了算!因為那時你不再痛苦了,而且有很大的心理彈性,自主性,自足感!心理症狀消失或緩解,內省力發展,自主感增強,認同感穩固,以實現為基礎的自尊心增強,認識並處理情緒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協調性增加,愛、工作及對他人適度依賴的能力擴充套件,愉悅與平和的情感體驗增加。當以上這些變化發生後,軀體變得更為健康,對應激的抵抗力增強。

    △心理治療精神分析發明人弗洛伊德

    心理學真的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嗎?答案是可以的!心理學可以改善哪些心理問題呢?什麼才算心理問題呢?怎麼看待改變改善?以下幫助大家理解!01 心理學與心理諮詢、心理治療

    心理學是大的學科,你這裡提問應是心理學應用或分支之一吧,狹義的講應該是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熟悉幾個定義!

    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心理現象和行為!有很多分支,如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工業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等!在生活中,或一般情況下,人們就說的是臨床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甚至說的就是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臨床心理學(clinicalpsychology):心理學分支學科之一。它既提供相關心理學知識,也運用這些知識理解和促進個體或群體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臨床心理學注重個體和群體心理問題研究,並治療嚴重心理障礙(包括人格障礙)。

    諮詢心理學(counselingpsychology):心理學分支學科之一。它運用心理學知識理解和促進個體或群體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諮詢心理學關注個體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問題,以增進其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心理諮詢(counseling):基於良好的諮詢關係,經訓練的臨床與諮詢專業人員運用諮詢心理學理論和技術,消除或緩解求助者心理困擾,促進其心理健康與自我發展。心理諮詢側重一般人群的發展性諮詢。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基於良好的治療關係,經訓練的臨床與諮詢專業人員運用臨床心理學有關理論和技術,矯治、消除或緩解患者心理障礙或問題,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的方向發展。心理治療側重心理疾患的治療和心理評估。

    從以上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Lancy McWilliams.說:心理治療的目標應包括異常心理症狀消失或緩解,內省力發展,自主感增強,認同感穩固,以實現為基礎的自尊心增強,認識並處理情緒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協調性增加,愛、工作及對他人適度依賴的能力擴充套件,愉悅與平和的情感體驗增加。此外,研究觀察和經驗均表明,當以上這些變化發生後,軀體變得更為健康,對應激的抵抗力增強。

    我們常見的是有關症的,比如抑鬱症、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等等,而這只是小部分。

    心理學家楊鳳池也說過:心理學的主要功能是讓人擁有幸福人生,次要功能才是扭轉病態和障礙。心理學就是生活的智慧。

    心之助盧悅老師說:“寫出更多有心理學知識的乾貨文,深入淺出的幫大家分析解讀,我們可以把心理學的價值更加普世化,而不僅僅停留在諮詢室內。”也可見心理學都應用之廣!

    透過以上介紹,大家可以看出心理學與心理問題的關係!

    02 不同學派對心理問題的治療

    心理學有不同的學派,這些年,心理學學習實踐思考,怎麼做好諮詢,最大的程度幫到帶著期望來諮詢的人們。我還希望我做的諮詢有長期的效果,而不是暫時的。著名的還是流行的心理學心理學家,我都找來看他們的著作和思想,為西方很多心理學家的努力和貢獻感到欽佩,他們確實在很多方面做了貢獻。

    心理學理論和倫理守則不斷完善,一個個成功的案例,一代代平凡而熱心愛的助人者,還有無數的燦爛綻放的來訪者,讓我們今天心理諮詢越做越好。

    心理諮詢的每個理論形成,其實背後都有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經典案例。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行為,家庭治療、個體心理學、意義治療和存在分析、自體心理學、森田療法、焦點解決。

    每個流派、技術或者思想,他們都是從某一個角度去看問題,有其最佳適用的地方。 隨著我們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有的會變化。

    不變的是他的核心,就是為來訪者服務,在不違背職業倫理,最大範圍的幫助來訪者,這是不變的,或者變化也是圍繞這個變的。

    面對自己的同胞,我感覺我們中華文化,尤其中華儒釋道文化,它對世界心理學都有啟發,對中國人自己更適用。這也是明智的選擇。

    我國文化幾千年了,而且都是聖人智慧的人研究的。如果既懂東方文化又懂心理諮詢理論,那麼將會對諮詢師個人和來訪者都非常有益。

    過去這些年為許多有緣的人諮詢,協助和陪伴,關心和支援他/她們度過人生一段特殊的時光,希望他/她們都一生幸福,美滿。

    我也感到很幸福,很有價值,這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可以遇見,建立諮詢關係,這裡面充滿了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同理心、信任、包容、真誠、溫暖、智慧、愛、善行、責任...

    以來訪者為中心,實現心理諮詢的伴隨功能、探析功能、疏導功能和鼓勵功能

    那麼從上述來看,心理學能改善人的所謂心理問題!且遠不止心理問題!

    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每種治療方法都可以對人們有幫助。人們內心會感到舒適,他們的行為改變,經常會出現更好的自我調節能力。他們的人格,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別人來說,看起來都不同了。

    △人本心理學創始人羅傑斯

    03 羅傑斯在治療過程中談到9種變化

    1.表達材料的形式的改變:

    治療過程要進行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當事人說出的口語內容的變化。我們觀察到雖然當事人傾向於主要談論他們的問題和症狀,但是隨著治療的進行,這種型別的談話會由於領悟到他的過去和現在行為的關係,以及現在行為之間的聯絡而改變。此後,當事人更多地討論他對情景的理解以及相應的新的行動。這個探索過程與問題領域的情緒和態度有關,其後是領悟和自我理解的提升,再其後是對由新的領悟定位的行為的討論。

    以下是對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口頭表達材料的改變的描述:

    在臨床上很明顯有從症狀到自我的陳述重點的轉移。當事人的探索一開始圍著問題的不同部分打轉,但是逐漸越來越關注自我。我是什麼樣的人?我真正的感情是什麼?我真正的自我是什麼?越來越多的談話圍繞著這些主題展開。不僅僅有從症狀到自我的轉換,還有從環境到自我、從他人到自我的轉換。

    還有一個材料的轉變是從過去轉變到現在。在考慮任何特殊的衝突或者關係,特別是它們是有威脅性或痛苦的時候,當事人傾向於開始討論某些過去的部分,然後逐步地面對現存的關鍵的、常常是令人不快的事件。當一個人能夠處理他現存的情感、態度、情緒、價值觀、目標時,治療就可以結束。他學會了不過多考慮他的症狀、他人和環境是不是危險的等問題,而集中注意力於發現“此時此地的我”。

    2.指向自我的態度和感知的改變:

    他把自己看作一個充分的人,帶著更多的價值感和自信來面對生活。他允許更多的經驗資料進入意識中,從而達到對他自己、他的關係、他的環境更加現實的評價。他傾向於把判定的標準建立在自我之上,認識到任何經驗或知覺客體的“好”或“壞”不是客體與生俱來的,而是他自己賦予客體的價值。

    3.臨床描述的改變:

    當事人在進入治療的時候,傾向於嚴厲地看待自己,感覺到或多或少的無價值感,很大程度上用別人設定的標準來判斷自己。他有一個自我理想,但是把這種理想看做是與現存的自我相差很遠的。自身平衡的情緒在向負性的那邊擺動。

    隨著治療的進展,他常常為對自我的批評感到更加沮喪。他常常體驗到和他自身矛盾的態度,但他探索這些體驗的時候,他對自我的知覺逐漸變得更加現實,更能夠接受自身的本來面目。他對自己現在的情緒和態度更加關注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能客觀地看待他們,既不把它們體驗為自責情緒的基礎,也不體驗為自我讚賞的基礎。這些就只是他在行動的自我而已。這種自我的本來面目是被看作有價值的,被看作他可以與之共生的東西。這個過程絕對不是順利完成的;可能在有些訪談中他對自我的評價下降到極低的程度,而他感覺到自己十分沒有價值而絕望。然而,一般來說,他會在他的體驗中發現更少的恐懼。他不再那麼害怕別人會怎麼評價他,不再花更多的時間來決定什麼是他的基本的價值觀。這些改變發生後,他會感覺到他的態度和行為更加自然了,把自己更多地體驗為一個真正的人,更加統一的人。他慢慢發現他想要的轉移成了一個可實現的目標,而實際上是他自己改變了,讓自我和自我理想能夠保持協調。他的內心生活變得更加舒適了,少有緊張的情緒。這看起來就是被客觀研究發現的、治療中自我改變的臨床描述。

    4.知覺方式的改變:

    治療中運動或改變的現象都與治療中知覺域提高了的分化過程有關。治療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在本質上就是知覺域提高的分化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治療的關鍵點是當事人在其現象域中察覺客體的方式——他的體驗,他的自我,他的情緒,其他人,他的環境——在提高分化力的方向上經歷的變化

    他會體驗到他的功能是變化的——總而言之,是一個既不是全黑又不是全白的人,而是一個有趣的在灰色邊緣變化的人。他會發現接受這個高度分化的人更加容易

    幾乎從所有的當事人那裡都能觀察到這個過程。它是由治療關係的特殊條件所促進的——當事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特別提供的條件是,只有噹噹事人完全自由來探索知覺域的每個部分的時候,自我才完全擺脫威脅。

    我們可以說當事人帶著一張地圖過生活。在治療中他首先發現這張地圖本身不是那麼可怕,而體驗到可怕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也十分複雜。他也發現即便是作為一張地圖,這張地圖也有一些嚴重的錯誤。治療給了他一個被保護的機會,讓他能夠從他的地圖的較高水平的概括性中走出來,去探索初級體驗的可怕性。到這個時候他就在建構一張新的地圖,重新認識到這不過是一張地圖,而不是體驗本身,而治療就準備結束了。

    應該解釋清楚的是“分化”這個術語,在這裡運用這個術語不僅僅是對現象域的正在提高的微小部分的知覺。它意味著把任何至今沒有認識到的明顯的知覺要素分離出來,形成新的形態。

    5.朝向意識到否認體驗的運動:

    治療中一個最有特徵性也許是最重要的改變是,迄今為止沒有被意識到的體驗被當事人帶到了意識中。

    在實踐中,揭開這些材料的第一步往往是不一致的知覺。當這樣的矛盾被清楚地認識到之後,當事人不能置之不理。他們會發現這些矛盾的原因的動機,無論原因是沒有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感受(經常都是這樣)還是沒有準確地描述他們的行為。

    雖然這個把體驗帶到完全符號化意識的過程被很多治療流派認為是治療中重要的、基礎的要素,但是對此還是需要一些客觀的調查。然而,從臨床描述的觀點看,我們可以說,成功的治療必須以充分分化和準確符號化的方式,使那些當下與當事人自我概念相矛盾的體驗被帶入到意識中。

    6.關係發展的特徵:

    治療的過程是治療師和當事人間的內涵相同的體驗關係。治療由以廣泛的體驗到的在和治療師有情感意義的關係中的自我組成。

    我們怎麼用關係來解釋治療過程呢?一種假設是,當事人一開始感覺到他是一個沒有價值、不被接受、不可愛的人,然後轉而認識到在和治療師有限的關係中,他是被接受的、被尊重的、被愛的。這裡的“被愛”的意義是最深刻、最廣泛的愛的意義——被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另外一個臨床的假設稍微有些不同。噹噹事人體驗到治療師對他的接受的態度,他也能同樣如此對待和體驗自己。在他如此尊重、接受、喜歡、愛自己後,他也能夠體驗到對別人的這些態度。

    7.價值判斷過程的特徵性運動:

    看起來在治療的早期,人們生活在他們從別人、從他們的個人文化環境那裡內化的價值觀中。隨著治療的進展,當事人意識到他們是在試圖帶著別人的想法生活,他們不是在成為真正的自我,他們對這種情況越來越不滿意。但是如果要他們放棄這些內化的價值觀的話,用什麼來替代它們呢?隨之而起的是一段對價值的困惑和不確定的時期,一種特殊的不安全感,沒有基本的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逐漸地,這種困惑被一種明瞭的認識替代,他們認識到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感覺、自己的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認識到長期和短期的滿足,不是透過別人的話語,而是透過檢查一個人自己的經驗來實現的。價值體系沒有必要是外來強加的,而是體驗到的某些東西。個體發現他的內心有能力掂量體驗的重要性,並決定那些導致自我提升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也會導致別人的自我提升)。

    在治療的初期,看起來好像評價是外在於當事人的,被看作是來自父母、文化、朋友、諮詢員的功能。關於諮詢員這邊的情況是,很多當事人費盡力氣讓治療師承擔起評價的責任,以為他們提供行動的指導。然而,在當事人中心療法中,對諮詢員行為的一個描述是他總是讓當事人自我評價。這種方式的例子是諮詢員總是如此表述他的反應:“你對______感到憤怒。”“你感覺到______。”“你認為你不好,因為你______。”這些對態度的每一個反映,每一個表述都是為了提示當事人對情境的評價被接受了。慢慢地,當事人發現接受評價的軌跡植根於自己的內心不僅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令人滿意的、可靠的。這種體驗內化以後,當事人開始以自身的經驗為基礎作出判斷。

    在治療中價值判斷的過程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的一個特徵是,個體從被評價者和他人的期望對行為、情感、思維的控制狀態中擺脫出來,朝著依靠自己的價值和標準的體驗的狀態發生改變運動。

    8.人格結構和組織的特徵性變化:

    任何一種治療的治療結果都可以造成基本人格的改變。

    研究調查隨機選擇了一些當事人中心療法的案例,普遍發現的結果是人格基本結構有顯著的變化。改變的方向是:人格的統一性和整合型提高了,神經症傾向程度降低了,焦慮減少,更多的自我接受和把情感看作自我的一部分,處理情境時客觀性提高,面對應激情境時更多有效的防禦。更多建設性的情感和態度,更有效的理智功能。在有限證據的基礎上,顯示出這些人格改變是持久的,並總是在上面描述的方向上保持下去。

    9.行為的特徵性改變:

    2)在成功的當事人中心治療中,所有的檢測都發現,在訪談過程中,當事人的行為從相對不成熟的行為向相對成熟的行為改變。

    3)在成功的當事人中心治療中,當事人的口頭報告的心理緊張度有明顯的降低。

    4)在成功的當事人中心療法中,有現存的防禦性行為的減少和對這些現存的防禦行為的意識的增加。

    5)作為治療的結果,根據測量的軀體指標,當事人對挫敗的忍受性增強。

    6)當事人中心療法的一個行為結果是生活任務的功能改善;對學生來說是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成人來說是職業技能和工作表現的適應性提高。

    參考文獻《當事人中心治療理論運用和實踐》,感興趣可以看完整版,我只摘錄部分。

    透過介紹,大家更能理解心理學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或不叫問題。

    以上是人本心理學的,還沒說其他!整體的心理學,我們可以想象!

    為什麼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有改善自己的問題?可以這樣解釋,這樣看!

    可以這樣想,如果沒有心理學,她可能早就出問題了,而有了心理學他才有這麼多年!盡在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最後不一定要改善和改變的,她可以改,也可以不改,這才高階!

    心理諮詢師有心理問題怎麼辦?

    有心理問題要找治療,治療好了再做諮詢

    心理諮詢師也是人,也有心理問題,他們也可以做心理諮詢。就是沒有心理問題也可以做自我體驗和自我探索。有心理問題肯定要做心理諮詢。作為心理諮詢師先知先覺,自己肯定知道去做!

    沒有心理問題也需要找人給自己諮詢的!

    心理諮詢師在自己執業前都需要做自我體驗一下,把諮詢當做來訪者找其他諮詢師累諮詢諮詢,行業裡叫自我體驗!

    心理諮詢師平時也可以繼續找人給自己做諮詢的!心理諮詢是一種健康優雅的生活方式,每個人一生應該至少接受一次心理諮詢。

    總結

    心理學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且不止心理問題!已經引用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治療中對人的9大改變,改善!心理專家曾奇峰也說過:心理學有用好玩

    當然有心理問題找心理師是專業的選擇,在發達國家,律師和心理醫生是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顧問!

    在西方,外部困擾找律師,內心困擾找心理醫生。心理學家楊風池老師說:在發達國家,有自己的牙醫、律師和心理醫生是身份的象徵。我們也越來越做多人有條件做心理諮詢,大學本科到博士都有心理學專業,在為這方面儲備人才!就是心理學有他的價值!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有許多專業的心理工作者志願者,為人民提供心理援助,參與的心理諮詢師和服務物件都能感受的心理熱線對人們心理改善作用!

    各個醫院、學校、機構、私人執業,都有心理科心理醫生,也在為需要的人提供心理學服務,要是沒用就不會有這些了!你可以找他們體驗!

    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有改善自己的問題,可以這樣想,如果沒有心理學,她可能早就出問題了,而有了心理學他才有這麼多年!透過心理諮詢,最後不一定要改善和改變的,她可以改,也可以不改,這才高階!

    心理學是生活的智慧!

    心理學有用好玩!

    你可以去體驗!

    人生就是階段性的調整!

    最後,改或不改,你說了算!

  • 13 # 沐恩心理教育

    心理學確實可以改善並治療人的心理問題,同時心理諮詢師能改善自己的部分問題,就如醫生可以治療自己的部分疾病一樣,不少時候諮詢師需要督導來更多的治癒或發現自己

  • 14 # 雁過無痕2020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躁狂症以及雙向情感障礙等所有所謂心理疾病的真相

    心理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來越多,讓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絕望,多少家庭瀕臨崩潰,而大多數人還矇在鼓裡,不知道真相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型別,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症狀多麼複雜,其實根本都不存在。這些所謂心理疾病為什麼很難治癒?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解決一個本身並不存在的問題,這怎麼可能解決呢?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道理一說都明白,所有負面情緒本來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大家如果非要去解決的話,只能把生命解決掉,這就是很多人最終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負面情緒很快就放下了,但我們不行,非要解決它,哪怕魚死網破,結果越來越嚴重。殊不知,不去解決問題,轉而放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的。無論生活中多麼艱難,沒有什麼放不下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

    人生就是一場戲,何苦這麼認真,何苦與自己過不去。

    其實,現實中比你情況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沒有當回事,沒有拿起來,咱們不但拿了起來,還不願放下。只要放下了就沒有痛苦了。要說放不下,誰也沒有辦法。但痛苦有辦法,痛夠了自然就放下了,話糙理不糙。

    我要告訴大家,選擇結束生命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結束生命這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無盡痛苦的開始。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義。

    言歸正傳,這些所謂心理問題的本質和真相又是什麼呢?如果如果我們弄明白了這個,所有所謂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當然也就沒什麼要解決的。

    有人說,怎麼會不存在呢?我們內心煎熬的痛苦多麼真實,我們現實面臨的問題實實在在,我們就是睡不著覺,我們身上的症狀和疾病也是真實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說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嗎?

    是的,對你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我想說的是,這些所謂真實情況都只是結果而已,並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現象,並非本質。它們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解決這些所謂心理問題,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大家無論透過心理諮詢還是藥物治療,都是在用現象解決現象,用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不斷加重問題。

    所有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會表現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思維,想個不停,吃不下,睡不著,身心疲憊,就想去想明白,結果越想越多,惡性迴圈,無法控制,直至崩潰。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量會逐漸被耗盡,就越來越失去了對自己思維的控制能力,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棄,那是低能量狀態的幻想。在那種能量狀態下,就是一個芝麻都變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壓垮。

    這種情況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變。這個能量,不光是吃飯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負能量(負面思維)的侵蝕,不斷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須打破惡性迴圈,停止思考(你是永遠想不完,也永遠想不出結果的),並轉向正向思維,積聚能量。有了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維,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過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就由西瓜變成了芝麻。

    那麼,如何停止頭腦思維呢?我們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實,控制不了頭腦就是因為負能量(表現為所有負面情緒)太強大了,我們被負能量所控制了。由於不同人負能量所表現的負面情緒不一樣,軀體症狀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種所謂心理問題的病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只要抓住了本質,所有所謂心理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決,因為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無論你是什麼情況,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現實問題多麼真實和難以解決,無論軀體上有任何嚴重,哪怕得了絕症,根源都只有一個,解決辦法也只有一個。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問題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在於錯誤的三觀,追求了錯誤的價值。當前,可以說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錯誤的。追求物質,各種慾望,色情,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而非索取、壓力大(非要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或要求)。由於這些錯誤的三觀,導致我們心裡每一個念頭、所說、所行都是衝著慾望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個負面情緒後面都一定有一個慾望。還有很多家長自己還把這些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還怨天尤人,還埋怨孩子。我們所有的慾望和負面情緒都是負能量,都會不斷糾纏與放大,最終正能量越來越少,甚至發展到我們以負能量為榮,以正能量為恥。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活得很痛苦?這就是總根源。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有的身體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災難等等。

    你活在夢境裡,唯有醒來。誰能把夢境解決了?醒來就是,有啥好解決的?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自己錯在哪了,要明白沒有誰在懲罰你,都是自己的錯。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錯了還能快樂,那才真是沒天理了。其實,外面誰都沒有錯,都是你自己的錯,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麼原生家庭理論,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論。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做主,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不要以為是家庭環境原因、是別人欺負你你害你、是人際關係緊張、沒有錢、壓力大、身體疾病等等一切現實問題造成的。錯了,這些問題也都是現象,都是錯誤三觀的結果,和你的心理問題一樣都是同一根源的結果,都是表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的根。即便這些問題被解決,你的心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來提醒你。

    每一個痛苦,都是來提醒你錯了,讓你趕快回頭。一旦回頭,痛苦就失去了存在價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一天不回頭,痛苦就會如影隨形。每一個痛苦的背後,都有一個執著,都有一個慾望。唯有放下執著,放下慾望。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沒有人傷害過你,也沒有人能夠傷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當前面對的一切,這是自己過去所做的果實,已經無法改變。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知錯改錯,從當下開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語言、和行為,不再傳播和釋負能量,包括家裡和網際網路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做起,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慾望,放下物慾執著,孝敬父母,愛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這些本來就是人生的真諦,迴歸人的本性,這些正能量越來越多,你的未來自然就會改變,幸福快樂就已經上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哪裡還有什麼人生問題需要解決?哪裡還有痛苦?哪裡還有不平?

    還有,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求您放過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教育,還孩子自由,別給孩子過多壓力。網際網路一代,少接觸電子遊戲和色情網站等成癮東西,也別再用藥物殘害孩子了!!!

    認為自己存在所謂心理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開始,隨著解決的過程,痛苦越來越大。這就是正常人與所謂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區別。人生中所有現實問題都一樣如此,不解決是最好的解決。無為而無不為。大多數人活反了,所以痛苦。

    很多人都說放不下,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時候都的放下,沒有誰能把它帶走。不放下就得繼續揹著,繼續痛苦,沒有選擇,也沒人能幫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納,接納別人和自己經歷的一切,接納一切可能的發生!

  • 15 # 忘憂堂文化

    學習任何知識,如果不能把它內化,真正的去滋養自己的身心、改變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那麼這種知識也只能是徒有虛名的身份符號。

    學習了心理學,不等於就立刻改變了自己的習性。有的人學習心理學只是為了考證、或者賣弄這些知識去謀利,並沒有真正的運用在自己身上,去改造和提升自己。出發點是功利的、表面的,自然不會呈現出良好的生命狀態。

    心理學能夠改善人的心理問題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放在每個具體的人身上,就要看這個人的動機和投入程度了。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並不一定要做到一點心理問題都沒有的程度,但是一定是一個首先能夠運用所學解決自身問題的人。如果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說去幫助別人就是自欺欺人了。

    好的心理諮詢師,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還要能夠運用工具去幫助個案,並且要有高度的覺察和領悟力。只有不斷提升完善自己,才能具備高超的與個案互動、準確的體會和判斷的能力。如果說從事多年心理學工作卻不能改善自己的問題,只能說這個人是人、學問是學問,根本就沒有入心。

  • 16 # 國泰民安盛世情

    心理學真的不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也是平常人類,人是可以帶著問題生存的!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發現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只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關於研究與認識人的心理發展規律與心理執行機制的學科。

    人可以透過學習心理學有關知識與人類心理發展變化的執行機制原理,可以用於指導自己處理好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和諧地與自己相處,不斷地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更有利於自己心理健康與有關自己問題的處理。

    說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存在心理問題,並多年沒有改善自己的心理問題。我覺得這是個人認識的問題,你覺得人家有心理問題,也許在你眼裡是問題,對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本人來講,這也許是問題,即使存在問題,這也不是問題,更不值一提,因為問題存在本身,並不能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與生活。

    人存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心理問題。正是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才會激發人去探索與認識自己。透過不同的渠道,去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斷地嘗試著與自己對話,有意識或無意識善待自己的問題。

    存在的心理問題是消除不了的,只是換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問題,尊重問題的存在,與問題和平共處,讓心理成長地更強大起來。

  • 17 # 罈子裡的空氣

    個人認為心理學是能改善人的心理問題同時要看問題的程度,但是不能徹底解決,因為心理學並不究竟,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很多諮詢師也沒辦法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應該多接近善知識,提升認知,有了正知正見就能解決好多心理問題

  • 18 # 正心十五

    你好,我是學習過心理學的,我就簡單的描述一下吧(畢竟已經有有回答的很長了)

    1、其實這個問題就類似於體育鍛煉了就不會生病麼?或者說學了醫以後就不會生病了一樣。學習心理學後確實會有較大的幫助,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學習之後我們會對心理現象去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也就說我們可以看到行為背後的規律。

    2、心理彈性的增加。認識規律後,你對人行為的認識比較客觀,所以自身思維邏輯也會比較清晰一些,但是人始終是人,不會跳出這個規律之外啊,只能說改善一部分,但是我們對於事情的接納程度更高了,產生較多的中性情緒。

    3、其實心理科學的認識也是不斷髮展的,就還比這次疫情的爆發,是一個新事物,需要認識適應的過程。學習心理學和學醫後也是一樣,可能會出現新的疾病,而且本來原來的一些並精神障礙本身就難以解決,但是學習心理後可以幫助自己的同時去幫助其他人,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途徑。

    4、精神障礙也會有生理基礎的,有時候其實就是大腦的器質性病變,光靠心理只是說保持一定的接納態度,而障礙自身還是存在。其實就是一句話,客觀現實都存在,看你選擇如何去對待或者解決。

    總之呢,無論是心理學還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本身就是人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的一種互動過程。

  • 19 # 小小琦兒

    心理學,概括很多的,不是說你學了心理學專業,就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者,也不是說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就能解決所有心理上的問題.資深的心理諮詢師,肯定有專業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方面的知識,對於大部分的心理判斷和解決都是依據專業的角度去分析,給方法.

    心理,本來就是一個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一個思維模式.就跟人的情緒一樣,變化多端,很難琢磨透.心理學分兩種:

    專業知識強透過學習的心理學,靈活運用到實踐案例中來,從而解決問題善於觀察,敏感思維,角度寬而深,對於一件事情會透過聽,說,看,觸,多角度的切換去思考,結合專業知識分析,透過不斷的推理和實踐,最終達到需求者心理治療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因為本人是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

  • 20 # 董樂心理師

    確切的說是心理諮詢可能促進人的人格發展,尤其是長程心理動力學流派的心理諮詢,可能增強人的抗壓能力,改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增強人的自尊,讓人體驗到生命的活力和意義。關於第二問,為什麼有些資深心理諮詢師多年沒有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我們把這個問題先具體化,這裡所指的心理問題具體是什麼?是誰認為ta有心理問題?有些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沒有解決心理問題,這又是從哪裡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的出處在哪裡?我提的以上問題清晰了之後,就得考慮這些諮詢師是否經過長程的心理諮詢。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做個人分析是必要條件,尤其是動力學流派,假如沒有做過個人分析,那也真不能稱為資深心理諮詢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教師把當天應該在學校完成的作業,變成家庭作業讓家長看著並檢查,這種教師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