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看不見的角落

    當然是主戰派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左宗棠收復新疆,最可笑的是這些人還要到處甩鍋。

    清朝洋務運動之後,在國防上面分為兩個派系,分別是陸防還海防。雙方都是各持一套理論,誰都有理,誰都說服不了對面。有意思的是,當時李鴻章堅持海防論的重要依據居然是隔壁的日本已經進行了明治維新,遲早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李鴻章的觀點是有出發點的,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對外擴張的想法, 頻繁的在臺灣以及清朝的傳統番邦搞事情。但是非常巧,這個時候阿古柏侵略新疆。

    阿古柏侵略新疆背後是英國和沙俄的政治博弈,清朝方面對是否反擊爭議非常大。海防派認為應該捨棄新疆,因為新疆從乾隆時期併入清朝版圖後年年都是財政累贅,現在又是個炸藥桶,可以棄之不管(後來的百日維新也是提議放棄新疆)。同時,以左宗棠為首的陸防派以國家大義為名佔據了上風,出兵新疆。

    當時清朝國庫裡就三百萬兩銀子,全給了左宗棠還不夠,又從英華人那裡借了一千多萬兩的高利貸。海防經費,更沒有著落了,從而導致琉球被日本吞併,為其打開了擴張第一步。

    對阿古柏的軍事行動進行的異常順利,一幫烏合之眾,還鬧內訌,清軍很快就趕走了阿古柏。收尾卻沒那麼容易,因為當時沙俄藉口為了防止阿古柏侵略,託管了伊犁。後來是通過了曾紀澤在歐洲列國的斡旋,才以割地被賠款的方式基本收回了新疆。順便說一下, 左宗棠從來沒和沙俄打過,他前腳出京城後腳沙俄就增兵,立馬就被召回來了。

    清法戰爭對清朝的海軍建設又是一個大坑,現在人們只關心馮子材在鎮南關擊敗法軍,對於戰爭的局勢卻沒有一個整體的認知。首先,戰爭爆發在邊疆,軍費支出異常龐大,清政府到戰爭後期已經扛不住了。而法國在越南的陸軍,僅僅是打了個熱身賽。不信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當時雙方各個戰爭參戰軍隊的人數,法軍多少個戰場陣亡人數全加起來才四百多個(不包括僕從軍),在北越的主力部隊還沒開動,清軍已經全線壓上了。馮子材三萬多人作為防守方,依託著重重防禦工事,在兩千多法軍面前依然只能被動挨打。即便是最樂觀的看法裡,清朝陸軍也沒有半點取得最終勝利的可能(清軍根本沒有能力攻取法軍在城市的據點,宣光之戰就是最好例子,完全打不動)。

    真正要命的地方是,法國海軍將領孤拔消滅了清朝當時最精銳的福建水師,順便搗毀了當時清朝唯一能自主造船福州船政局。馬尾海戰中清軍海軍的損失,一點也不比甲午海戰中的小。搞笑的是,福州船政局好像還是法國幫忙修的。當時北洋海軍還沒有形成戰鬥力,只能縮在北方,任由法軍在東南沿海肆虐。法國新內閣透過增兵之後,李鴻章和德崔琳利用英法矛盾調停,最後倒沒賠一分錢,所以知名度遠不如甲午戰爭。

    上面兩場戰爭基本燒光了清朝的國庫,遠比北洋艦隊先進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也就不說什麼了,能夠自主自強的福州船政局被摧毀,真的太傷了。海防體系經過這兩輪打擊,一蹶不振是必然的。

    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李鴻章是當家做主的人,知道北洋海軍和日本艦隊實力差距過大,不建議開戰。主戰派又蹦出來了,居然說日本發行債券已經要破產了,不堪一擊(清流相關的奏摺很多,現在看來就是個笑話。)。

    慈禧和光緒居然信了,也不想想,當時日本財政收入和清朝持平,行政管理支出卻要健康的多,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稀裡糊塗的去打仗,自己和對手幾斤幾兩都不清楚,怎麼贏?

    晚清定律,不怕主和派投降派,就怕主戰派。說的越大義凌然,鬧得亂子越大。混在裡面沽名釣譽、紙上談兵的人太多了,完全不考慮正面戰場的壓力,拿嘴打仗的麼?

    PS:這裡說的是海軍失敗的原因,甲午戰爭包括陸戰和海戰兩個部分,其實陸戰輸的更難看,只是損失和海軍比起來相對較小。

  • 22 # 文史墨客

    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當然是清朝當時的統治者慈禧和戰爭決策者李鴻章等人承擔。同時,實際作戰的將領也脫不了關係。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古語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就是說戰爭對於一個國家是非常大的事情,是會死人的,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必須慎之又慎。 我們都知道,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軍隊數量,還有戰略戰術、武器裝備、戰鬥意志等等。尤其是近代海洋技術的高速發展,在歐洲和亞洲誕生了很多航海強國,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海軍實力迅速壯大並對腐朽的清王朝虎視眈眈。而此時的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仍然實行閉關鎖國的愚民政策。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隨著時局的發展,在飽受欺凌之下,清朝統治者也認識到了建立和加強海軍實力的重要性,開始支援一批洋務派購買軍艦,整頓軍備。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在清朝後期不得已接受了一些外國思想也開展了一些洋務運動,但是腐朽的封建思想沒有任何改變,落後的封建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保守勢力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和洋務派人士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慈禧太后表面上支援海軍建設,其實暗地裡仍然荒淫無度、貪圖享樂、鋪張浪費、甚至挪用海軍軍費修建戲樓,守舊派對於海軍建設時刻刁難,偷工減料、剋扣糧餉,以至於大戰之中炮彈居然無法打響。艦隊軍官紀律鬆懈、貪汙成風、中飽私囊、戰鬥意志消沉,有的在作戰過程中居然貪生怕死私自逃離,再加上戰爭決策者對戰爭形勢和爆發時間的估計錯誤,準備不足,導致開戰之後戰術運用失當,倉促迎敵之後應變不及,在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之下,最終導致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綜合來看,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整個清朝政府在沒有充分的準備之下和裝備精良有備而來的敵人進行的一場從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的戰爭。

  • 23 # 道法自然7757

    晚清時期,隨著西方國家的進入,晚清政府看到了在其科技上和軍事上和西方眾多國家都有很大差距,於是以清政府為代表展開了一場洋務運動,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而在爆發了甲午戰爭之後,晚清政府正式進入到了被西方國家侵佔的時候,在這兩件事中都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人,這個人就是李鴻章,很多人認為這兩件事之所以會失敗跟李鴻章有很大關係,確實這兩件事的帶頭人都是李鴻章,而且甲午戰爭失敗後,跟日本簽署條約的也是李鴻章。

    李鴻章從小就生活的十分優越,是一個官二代,因其家庭的原因,李鴻章進朝為官,而且最終成為了清朝的首相。洋務運動和甲午戰爭李鴻章則是主要領導人。而很多人認為這兩件事以失敗告終是因為李鴻章。

    甲午戰爭失敗是當時很多人想不明白的,因為在當時清政府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師,讓其在當時成為了亞洲一支強大的海軍。但是卻被日本的海軍輕鬆擊敗,而至次失敗也使得清政府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也使得清朝的大門向外界打開了。而這次失敗很多人都把原因都推向李鴻章,畢竟李鴻章是當時的領導人。很多人認為李鴻章在用人時都是重用自己的親屬。而且當時很多部分軍官甚至在港口租房包養小妾住下,經年累月不上船一次。艦隊巡視洋麵時,每到碼頭,北洋士兵們就紛紛聚集在一起嫖娼、賭博,軍官也貪汙軍餉,因其都是李鴻章的部下所以很多人都不敢過問。導致其軍隊十分混亂。並且軍餉不夠很多,所以這支北洋軍隊在戰爭爆發時堅持了4個小時就全軍覆沒,使其日本佔據了黃海的佔有權。而戰爭之後清政府和日本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導致清政府的很多領土都背其佔有,還為其做了鉅額的賠款,而簽訂的《馬關條約》則使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隨著這次戰爭失敗,導致其其他國家加快了對其的侵略導致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戰爭之中,而且國家的經濟一直十分落後。如今很多人把問題的原因都歸結於李鴻章身上。其實李鴻章的表現正是當時清政府的表現,與其說是李鴻章的問題倒不如說是是當時清政府的問題

  • 24 # 香茗史館

    爆發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最終以清朝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那麼,誰該為這場慘敗負責呢?我認為責任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決策層面和軍事層面。

    決策層面

    戰爭的勝負雖然最終體現在戰場上,但戰爭的責任卻並不能全部歸咎於戰場之上,對於甲午戰爭來說,決策層面的責任同樣極為嚴重。

    1、朝廷決策嚴重失誤。雖說清廷在建設北洋水師時投入不菲,然而這種支援不僅時斷時續,而且自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後,戶部尚書翁同龢竟然因為私人恩怨而阻礙水師建設,並對淮系文武大員開始重點打擊,御史李念茲甚至說出了“淮將除聶士成外,無一善良”這樣的話,此舉直接導致北洋水師的經費被大幅度削減,這令北洋水師的後續發展可謂舉步維艱。要知道,在那個海軍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北洋水師雖然一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投入中斷之後,便已經開始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隨後,水師船隻的燃煤、鍋爐、炮彈等各方面問題開始層出不窮,不僅正常維修訓練無法保證,甚至連保養都難以為繼。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戰爭前夕卻採取“以國賭運”的方式,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海軍力量實際上已經開始發生逆轉。

    2、慈禧統治責任重大。作為彼時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這口鍋無論如何也是甩不掉的。就在日本圖謀發動戰爭之時,恰逢慈禧六十壽辰,她竟然不顧當時的緊張局勢,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綵棚經壇,舉行慶典”,不僅為此挪用海軍經費修繕頤和園,佈置點景、廣收貢獻,而且希望“北韓事求速結”,主張對日採取妥協投降政策。此外,面對主戰派停辦“點景”,移作軍費的請求,她更是怒不可歇的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慈禧太后的這種政治主張,直接導致清廷對日全面處於被動,造成戰場接連失利,一敗再敗,不可收拾,最終全盤皆輸。

    3、水師質量嚴重下降。朝廷決策失誤的直接影響就是,北洋水師在質量上早已落後於日本,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虧,日軍裝備的反後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5到6發,而北洋水師裝備的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其次在艦船的航速上同樣吃虧,北洋水師根本沒有與日本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隊形轉向不利便是受此影響。最後北洋水師彈藥儲備也嚴重不足,還有炮彈擊中敵艦而不爆炸、所用炮彈“不合式”的情況。此外,由於軍艦買買停停,導致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新舊不一,艦艇質量參差不齊,直接導致海戰爆發之後,由於艦船航速不一,不僅無法維持有效陣型迎敵,定遠艦竟然因為年久失修的原因,導致艦橋被震塌、指揮旗落地,直接導致丁汝昌受傷,進而導致整個艦隊失去指揮。

    雖說決策層面的問題是客觀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客觀原因卻直接導致了軍隊在戰場上的劣勢。

    軍事層面

    如果說決策層面的客觀原因導致了軍隊的劣勢,那麼軍事層面的錯誤,便是直接導致戰敗的直接因素了。

    1、李鴻章責任無法推卸。雖然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有自身實力不足的客觀因素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李鴻章對戰爭形勢的錯誤判斷,同樣是造成甲午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方蓄謀已久的情況下,仍然給陸軍下令“彼斷不能無故開戰,切勿自我先開釁”,給北洋海軍下令“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令靜守”,更是認為“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了事。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誰先開仗誰先理詘,此萬國公例。”而在戰爭爆發之後,他又認為英國不會允許日本強佔臺灣,俄國不會允許日本強佔北韓,俄國陳兵海參崴,寄希望於英、俄等國的調停,結果導致全面陷入被動。

    2、官兵素質極度低下。清朝末期,軍隊從上到下已經極度腐朽不堪,官兵素質嚴重低下,縱觀整個甲午戰爭,戰事未開,避戰自保,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先輸一步。甲午戰爭中海陸幾十次戰役,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個勝仗,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艦,這些可以說都是軍隊綜合素質低下的直接結果。雖然偶爾有悍不畏死、勇猛作戰的將領和官兵,但在總體局勢如此的情況下,僅憑一個將領,一支軍隊,根本無法扭轉大局。

    3、部分將領貪生怕死。清末時期,不僅官兵的素質低下,而且有大量官兵缺乏愛國主義、民族觀念和英雄主義觀念,沒有視死如歸、敢於勝利的精神狀態,而這直接導致戰場上個別將領出現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情況。例如甲午海戰交戰伊始,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不僅遲遲未能就位,而且在致遠號與敵人殊死搏鬥之際,更是直接脫離戰場、逃之夭夭,進而導致廣甲號隨之逃走,此舉直接導致北洋艦隊左翼完全喪失戰鬥力,間接導致右翼的經遠號陷入日艦圍攻之中,最終被擊毀沉沒。從平壤到東北到大連到旅順到威海衛,一連串的戰鬥中可列長長一串不戰而逃的將領、士兵,一支如此軍紀腐敗、貪生怕死的隊伍,如何打勝仗呢?

    除了以上幾點主要原因之外,才是將領的臨戰指揮失誤問題,但這卻是清末軍隊腐朽的共性問題,已經不能歸咎到具體的將領身上了。

  • 25 # 週週笑容

    一是慈禧太后昏庸無能,把一個大清帶向了墳墓,二是中堂李鴻章領導不力,北洋水師中看不中用,三是北洋水師訓練不力,主要領導指揮不力,四是水師官兵思想不統一,不勇敢的,有怕死的,有投降的,所以造成大清北洋水師大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公外婆把外孫“搶過來”帶,號稱是自家孫子,甚至還要跟女方姓,這樣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