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龍集團—笨傻懶蠢
-
2 # 智7923
明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曾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明朝開國軍隊曾追亡掃北,威震大漠,將蒙古人打得聞風喪膽。然而,明朝的疆域面積比起元朝少很多,讓許多人為之扼腕。其實對於關內的掌控上,明朝實際控制的土地要多於元朝。而關外大片土地未曾納入大明版圖,則與元朝的二元帝國性質有著很大關係
明朝建立後,希望繼承元帝國所有疆土。為了拉攏蒙古人,朱元璋宣稱“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並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實際上,朱元璋對元朝是厭惡的,賜高麗國書中就聲稱“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之所以對其正統性承認,還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希望繼承元的二元帝國。
-
3 # 高小炮聊歷史
元朝的版圖過大,明朝沒有能耐去接管,也沒有辦法守住這麼大的版圖,因此沒有被繼承下來。
元朝的領土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地區,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從北部的貝加爾湖,南部的緬甸,西部的哈密和東部的北韓。明朝建立後,北方的元朝遺蹟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沙漠是元順帝的旗艦,東部是納哈出,西北是擴廓帖木兒的擴張地帶,由於蒙古並沒有放棄皇帝的頭銜,因此朱元璋繼續攻擊蒙古。
1372年,朱元璋派出5萬名騎兵部隊由徐達,李文忠和馮勝出兵進攻朝北元,這次戰爭受到了很大的挫敗。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認為難以克服蒙古,命令他們放棄侵略攻擊蒙古,並使他們的部隊駐紮在長城,並繼續築牆併成為防禦者。由於這項政策,蒙古總部沒有受到攻擊,明朝和蒙古互相戰爭了200年。
明代人無法實現繼承這麼大的地盤, 1368年,明朝驅逐了元朝將他們趕出了中原,元朝並沒有滅亡,但退到了居嶺北行省,並繼續控制著西灣的廣大地區,稱為北元。 北元反覆組織了南方軍隊,希望重新奪回首都,但未能實現,相同的原因是,北元位於北方深處,明軍反覆襲擊了該軍五次。 明成祖親自帶領他的部隊五次參加北伐戰爭,但削弱了北元的力量,未能擴大其領土。
元朝的滅亡也很明顯,他們統治的政權與漢人不相容,這些政策的殘酷也違反了漢人的傳統習俗。
-
4 # 玉潤萬古
作為皇帝,哪個不想擴張版圖、顯示強盛,在史書上大書特書一筆雄才大略青史留名。明朝也不例外,也是盼望能夠全盤接收元朝龐大的疆域,只是實力有所不足,不能擴張到元朝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罷了。
明帝國與北元
明朝始終未能直接掌控的元朝領土,首先就是北方長城之外的蒙古草原、西北的戈壁大漠。當朱元璋派出的徐達大軍逼近元大都時,元順帝眼看低擋不住,於是提前帶著皇族后妃、文武官員和剩餘騎兵跑回蒙古草原,過起了和祖先鐵木真一樣套馬、放羊的遊牧生活。
此時,元朝在政權形式上並未真正滅亡,至於忽必烈“黃金家族”的徹底斷絕,那更是皇太極的滿洲八旗才幹成了的事。大量蒙古騎兵隨同元順帝迴歸漠北草原,還是以“元”為國號保持著“北元”朝廷的完整,繼續與長城以南的明帝國對抗。此後,北元雖然經歷劇烈的分裂動盪,但終明一朝始終無法對漠北、西北蒙古人的勢力範圍實施直接的控制。
土木堡之變
蒙古人在明初時曾經被藍玉、朱棣一再打壓,遊動的部落政權落魄得如同喪家之犬。到了明英宗前期,瓦剌部落又日漸崛起興盛,其勢力不僅涵蓋蒙古草原,而且西向擴張到了新疆、青海的中亞一帶,東面直達東北威逼北韓邊境。不堪忍受瓦剌日益座大的明英宗,在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率幾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不想土木堡一戰下來全軍覆沒不說,連皇帝本人也被俘虜北去。此戰過後,明朝再也沒有制定過攻滅蒙古諸部落、將其領地納入版圖的軍事計劃,只是在長城沿線構築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並且用生鐵、茶葉等貿易手段為輔助制衡蒙古。
長城防線
在明帝國的南部邊疆,成祖朱棣倒是發兵攻佔過今天的越南一帶,這也是百多年前蒙古騎兵唯一兩處折戟沉沙的地方(另一處是日本)。只是在這塊新納入的版圖上,原住民的激烈抵抗從未中斷,明帝國受不了在這塊“蠻荒之地”的鉅額軍事消耗,於是沒過多少年就主動放棄了。
-
5 # 乏味的生活1982
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北韓,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然而,中國後來為什麼沒有能夠繼承下元朝的版圖呢?
這個原因只能從明朝的歷史上去尋找。在明朝建立後,對原本是元朝管轄的緬甸土司、吐蕃各部、關西七衛、徵東元帥府等地區不重視,只是滿足於名義上的冊封,最終導致版圖縮減為了400萬平方公里。
元朝擴張的版圖
1,蒙古各部的喪失:400萬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後,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主要分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順帝的主力部隊,其東部是納哈出,其西北是擴廓帖木兒。此時的蒙古並未放棄皇帝稱號,因此朱元璋對蒙古不斷進攻。
在開始的幾次戰役中,明朝軍隊均取得了勝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區。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各率五萬騎兵,三路出兵進攻北元。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至此,朱元璋認為蒙古是一時難以戰勝的,於是放棄了主動進攻蒙古,命令軍隊駐紮於長城沿線,不斷修建城牆,變為防禦。
朱元璋的這個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沒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殺殺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時期,蒙古強大,基本佔據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從此明朝和蒙古以長城為界。
瓦剌和韃靼:大約400萬平方公里
大興安嶺兩側,是蒙古高原的東部。這裡分佈著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個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納哈出20萬蒙古大軍駐紮於此,北元三大殘餘勢力之一。
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納哈出,納哈出各部紛紛投降。第二年,藍玉還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到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貝爾湖)。
1389年,明朝在此冊封這裡三大王公,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史稱“兀良哈三衛”或者“朵顏三衛”。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後,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間,因此總是在兩大勢力之間首鼠兩端,搖擺不定。最終在瓦剌、韃靼強盛起來後,兀良哈三部徹底投靠給蒙古。
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關以西,分佈著察合臺王系的7個蒙古王公貴族。朱元璋在擊敗了擴廓帖木兒後,派遣使者招撫這裡的蒙古王公,最終冊封了7個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稱“關西七衛”。
然而明朝並沒有在此駐紮一兵一卒,也沒有派遣一官一職管理,明朝還想盡辦法分化關西七部,讓其相互殘殺,壓根沒有當做自己人看待。
因此,關西七部也沒有真正服從於明朝,明朝的號令他們也不聽,還經常截殺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強盛後,關西七部就紛紛投降瓦剌了。
瓦剌衰落後,吐魯番強盛,不斷進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過一次軍隊來助戰。最終到了1513年,哈密淪陷。明朝的勢力範圍至此退縮到了嘉峪關以內。
關西七部2,吐蕃的丟失:250萬平方公里
1239年,窩端率領蒙古軍進入了吐蕃地區,四分五裂的吐蕃勢力土崩瓦解,紛紛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領薩迦·班智簽訂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該協議規定了吐蕃隸屬於蒙古汗國。
1271年,忽必烈宣佈繼承為中國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區也歸屬於元朝的宣政院來管轄,並在西藏清查民戶、設定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統一曆法和刑法。
元朝在西藏設立了烏思藏宣慰司,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這些措施正式標誌著西藏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不斷派遣使者到吐蕃地區進行了招撫,希望繼承元朝在吐蕃地區的管轄。開始,的確取得了一些效果,烏斯藏宗教首領攝帝師喃加巴藏卜於洪武六年來到南京。
明朝冊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此後明朝又冊封了烏斯藏和朵甘衛指揮使司等。1372年,朱元璋又冊封帕木竹巴僧章陽沙加監藏為“灌頂國師”。
由於這些宗教首領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回賜”,於是他們會吐蕃後,就有更多的“高僧”不遠萬里來明朝,請求冊封。永樂時期,將這些高僧冊封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護教王和聞教王,共八大法王。
永樂時期明朝版圖
然而實際上,明朝冊封的都是一些高僧,也就是所謂的“僧官”,明朝的冊封還基本沒有到達世俗層面。明朝對吐蕃地區的政治格局幾乎不瞭解,也從未派遣過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達西藏。
為了獲得吐蕃地區的馬,明朝允許內部和吐蕃進行“茶馬貿易”,為了茶馬貿易能夠通常,明朝還在川西修建驛站。
除了茶馬貿易之外,明朝和吐蕃的民間經濟交流基本是被限制和禁止的,這個和明朝對外關西七部、兀良哈三部和女真族地區的政策是一樣的。因而,吐蕃從未對明朝有過歸屬感。
因此,吐蕃可以說從來沒有納入明朝版圖。到了明朝後期,蒙古人在吐蕃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其大汗和宗教首領都直接臣服遠在東北的皇太極,對明朝直接無視。
3,黑龍江流域的放棄:200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流域,曾經是元朝遼陽行省的管轄之地,面積在200萬平方公里左右。元朝還曾經在黑龍江入海口的特林設定了徵東元帥府。在元朝滅亡後,這裡的出現了一段權力的真空期。
明朝建立後,遼陽行省的長官劉益投降於明朝,朱元璋於是在建立了遼東都司。為了控制黑龍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斷到達女真族地區招撫。
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撫,北韓則直接出兵,將疆域北移到了鴨綠江—圖們江沿線,設定“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認。
北韓北擴
永樂時期,對女真族的招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部落紛紛表示臣服於明朝。於是朱棣在1411設定奴兒干都司,位置就在元朝徵東元帥府故地的特林,這明顯是對元朝政策的繼承。
不過明朝對女真族地區的控制十分有限,到了1434年,明宣宗採取了全面收縮的戰略,奴兒干都司就被撤回遼東了。這標誌著明朝放棄了黑龍江流域。
在女真族表示歸順的時候,明朝就冊封這些女真族為衛,後來明朝冊封的衛越來越多,到後期高達384個衛。但實際上,明朝自從撤離奴兒干都司後,就沒有派遣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黑龍江流域駐紮,明朝的軍事基本退縮在遼東。
明朝還在遼東修建長達1900多里的遼東邊牆以抵禦女真族的進攻。明朝也嚴禁女真族和漢族的貿易,只准女真族首領來朝廷進行“朝貢”貿易。在明英宗時期,這些女真族就開始進攻遼東了,明朝和女真族的關係轉為了敵對關係,此後打了100多年。
4,中南半島土司被緬甸攻陷:100萬平方公里
元朝時期,忽必烈發動了兩次對緬甸的戰爭。在戰爭中,恰好遇到緬甸蒲甘王朝分裂,於是元朝在緬甸一帶設定了許多土司,如設定了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歸雲南行省管轄,這是在東南亞第一次設定土司。
除了緬甸以外,元朝設定的土司還分佈在寮國和泰國北部地區,有徹裡(車裡)路軍民總管府、蒙慶宣慰司、八百宣慰司、寮國設立老告軍民總管府。
元朝設定的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國稱為傣族,在緬甸稱為撣族)聚居區,他們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連。到如今,緬甸的這些地區依然叫做“撣邦”。
明朝建立後,於1382年平定雲南,於是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島招撫,宣佈繼承元朝的土司政策,於是,這些土司紛紛接受了明朝的冊封。
到了永樂初期,於是形成了孟養、木邦、緬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麓川、車裡、寮國、八百,共10個宣慰司。
但是明朝依然沒有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職到達這些地區。雖然這些土司名義上隸屬於雲南,但是卻被稱為“外夷”。
明朝和這些土司以朝貢的方式的來聯絡,在民間聯絡上基本沒有。因此,明朝對這些土司的控制遠沒有對雲貴高原土司控制強度大,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控制。
中南半島土司分佈
在永樂時期,緬甸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其南部為勃固王朝,其北部為阿瓦王朝,兩大王朝相互混戰,長達四十年。
當時的緬甸除了這兩大王朝之外,還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他們有些名義上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是緬甸諸侯之一。而勃固王朝的興起也使得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直接和明朝斷絕了聯絡,成為了勃固王朝的一部分。
4
明朝後期的雲南
明朝後期,緬甸中部的東籲王朝崛起。1551年,東籲王朝又滅阿瓦王朝,至此,緬甸再一次宣告統一。
1556--1557年,東籲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養、孟乃、良瑞、耀紹、孟別等地,當地撣人紛紛歸順。到了1581年,東籲王朝的屬國多達51個。
此後,東籲王朝不斷嚮明朝的“外野”宣慰司進攻,明朝也派軍來戰,雙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606年,最終緬甸佔據了木邦,標誌著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
-
6 # 清風照佳人
元朝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如果算上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這四大汗國那超過3300萬平方公里,那麼大的地方憑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也不足以完全掌控,元朝與四大汗國也是宗藩關係。雖然蒙元帝國那麼龐大也不可以對所有汗國地區行成有力的管理,這是遊牧民族最高光的時刻。
至於說明朝為什麼沒有繼承的話,首先明朝是漢族政權,不是遊牧民族,北方那些地方拿來價值也不大反而有些累贅,永樂五徵漠北,但是後期就逐漸萎縮了。
-
7 # 皇上約約
元的版圖肯定繼承不下來啊,來看下規模最大時期元朝版圖,再看看都最大了元朝皇帝還在幹嘛?就知道為什麼繼承不下來了。
首先,成吉思汗鐵木真
南宋末,金朝逐漸沒落,蒙古族人鐵木真隔空出世並迅速崛起,透過戰爭統一蒙古各部,馬背上的戰鬥民族,座騎駿馬,身背大弓,手持彎刀走向征服天下的道路。善於征戰的遊牧民族以摧枯拉朽之勢掃平西北各王國包括西夏國,後遼政權。為遠征中亞,東歐掃清道路,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蒙古鐵騎兵鋒直指花剌子模帝國,征服中亞各大王國後,開始踏平歐洲一度打到東歐的伏爾加河,莫斯科的王公貴族俯首稱臣,將莫斯科以北的北冰洋沿岸納入版圖。蒙古族人如果他們的驍勇善戰和一個種族相比較的話,那就是電視劇《權力的遊戲》裡面的“多斯拉克”大軍才能相媲美。至此蒙古帝國稱大蒙古帝國,由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金帳汗國四大汗國以及中國長江、淮河以北的領土構成,橫跨亞歐大陸,鐵木真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可惜成吉思汗在遠征西夏叛亂的時候,67歲死於途中,留下三封遺詔。這是成吉思汗鐵木真時期的版圖。
再一個,元世祖忽必烈
窩闊臺遵循遺詔,滅掉金朝,平定西夏,將吐蕃收入版圖。蒙哥遠征大理,收服大理王朝,於攻打四川時在四川合川去世。阿里不哥被元世祖忽必烈打敗,忽必烈繼位南下伐宋,於崖山海戰徹底滅亡南宋漢人政權,崖山海戰十幾萬南宋將士投身南海,悲壯殉國。但是忽必烈繼位後四大汗國宣佈獨立,直到後來又承認忽必烈是統一的大汗,四大汗國為藩國,至此元朝版圖規模最大。東臨阿拉斯加對岸、西至伏爾加河、北抵北冰洋、南達越南北部。疆域估值達到2700萬平方公里。試想一下,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三大領土大國也才960萬,跟2700萬比簡直是爺孫輩的差距。
至此,元世祖忽必烈還沒有停止擴張,雖然都遠征失敗,直到他的孫子繼位,才開始息兵養民,但是很快弊端也表現的淋漓盡致。蒙古人善於征戰,善於征服,但不善於統治管理,所以很快四大汗國也分崩離析,元末農民起義遍佈江南各地。直到朱元璋打到北京。所以元朝皇帝自身難保還能管那麼大領土嗎?更何況別說東歐莫斯科以及中亞地區了。
最後,大明帝國
大明帝國鼎盛時期不僅領土龐大,綜合國力一樣強,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時,更是聲名遠播,鄭和七次下西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但是明末政治腐敗,宦官當政,朝廷內鬥特別嚴重,領土急劇縮水,西方縮至嘉峪關,東部縮至東部沿海,連臺灣都被荷蘭佔領,南部越南獨立縮水至今雲南,往北退守關內長城以南,也就是今天的雁門關一帶。所以明朝總共丟失了越南、新疆、內外蒙古、臺灣、以及北韓半島。
所以元朝版圖繼承不下來的原因:
第一,蒙古族人善於征戰不善於統治管理,不善於政治。
第二,領土太大,本來是武力征服,山高皇帝遠時,百姓不堪壓迫,容易引起叛亂。
第三,那時候的蒙古族人視他族生命如草荐,肯定會脫離管轄。
-
8 # 心事浩茫0000
歷朝歷代的版圖都是變動的,對今天版圖影響最大的只能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元朝被推翻後,後繼的明朝丟掉了外蒙和西域的廣闊領土,到清朝才又收復了大多數失地,並在西域有所擴充套件,至清末又被迫大量割讓國土,民國又失去了外蒙,這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版圖。需要說明的是,元朝不等於蒙古帝國,如果以為我們曾經擁有過俄羅斯,那就鬧了笑話。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版圖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任何國家都必須尊重現狀和國際法,這是維護國際和平的基石。中國的版圖足夠大,建設好我們的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將會成為現實,我們也不必要總是糾結於歷史上失去的領土,佔領人類道義的高地,引領人類建立新一輪更高階的文明,才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目標。
-
9 # 懸疑日誌2
中國哪個朝代的面積最大?這無疑是元朝。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北韓,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然而,中國後來為什麼沒有能夠繼承下元朝的版圖呢?這個原因只能從明朝的歷史上去尋找。在明朝建立後,對原本是元朝管轄的緬甸土司、吐蕃各部、關西七衛、徵東元帥府等地區不重視,只是滿足於名義上的冊封,最終導致版圖縮減為了400萬平方公里。
1,蒙古各部的喪失:400萬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後,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主要分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順帝的主力部隊,其東部是納哈出,其西北是擴廓帖木兒。此時的蒙古並未放棄皇帝稱號,因此朱元璋對蒙古不斷進攻。在開始的幾次戰役中,明朝軍隊均取得了勝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區。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各率五萬騎兵,三路出兵進攻北元。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至此,朱元璋認為蒙古是一時難以戰勝的,於是放棄了主動進攻蒙古,命令軍隊駐紮於長城沿線,不斷修建城牆,變為防禦。朱元璋的這個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沒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殺殺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時期,蒙古強大,基本佔據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從此明朝和蒙古以長城為界。
瓦剌和韃靼:大約400萬平方公里
大興安嶺兩側,是蒙古高原的東部。這裡分佈著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個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納哈出20萬蒙古大軍駐紮於此,北元三大殘餘勢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納哈出,納哈出各部紛紛投降。第二年,藍玉還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到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貝爾湖)。1389年,明朝在此冊封這裡三大王公,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史稱“兀良哈三衛”或者“朵顏三衛”。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後,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間,因此總是在兩大勢力之間首鼠兩端,搖擺不定。最終在瓦剌、韃靼強盛起來後,兀良哈三部徹底投靠給蒙古。
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關以西,分佈著察合臺王系的7個蒙古王公貴族。朱元璋在擊敗了擴廓帖木兒後,派遣使者招撫這裡的蒙古王公,最終冊封了7個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稱“關西七衛”。然而明朝並沒有在此駐紮一兵一卒,也沒有派遣一官一職管理,明朝還想盡辦法分化關西七部,讓其相互殘殺,壓根沒有當做自己人看待。因此,關西七部也沒有真正服從於明朝,明朝的號令他們也不聽,還經常截殺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強盛後,關西七部就紛紛投降瓦剌了。瓦剌衰落後,吐魯番強盛,不斷進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過一次軍隊來助戰。最終到了1513年,哈密淪陷。明朝的勢力範圍至此退縮到了嘉峪關以內。
關西七部
2,吐蕃的丟失:250萬平方公里
1239年,窩端率領蒙古軍進入了吐蕃地區,四分五裂的吐蕃勢力土崩瓦解,紛紛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領薩迦·班智簽訂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該協議規定了吐蕃隸屬於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宣佈繼承為中國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區也歸屬於元朝的宣政院來管轄,並在西藏清查民戶、設定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統一曆法和刑法。元朝在西藏設立了烏思藏宣慰司,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這些措施正式標誌著西藏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涼州會盟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不斷派遣使者到吐蕃地區進行了招撫,希望繼承元朝在吐蕃地區的管轄。開始,的確取得了一些效果,烏斯藏宗教首領攝帝師喃加巴藏卜於洪武六年來到南京。明朝冊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此後明朝又冊封了烏斯藏和朵甘衛指揮使司等。1372年,朱元璋又冊封帕木竹巴僧章陽沙加監藏為“灌頂國師”。由於這些宗教首領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回賜”,於是他們會吐蕃後,就有更多的“高僧”不遠萬里來明朝,請求冊封。永樂時期,將這些高僧冊封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護教王和聞教王,共八大法王。
永樂時期明朝版圖
然而實際上,明朝冊封的都是一些高僧,也就是所謂的“僧官”,明朝的冊封還基本沒有到達世俗層面。明朝對吐蕃地區的政治格局幾乎不瞭解,也從未派遣過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達西藏。為了獲得吐蕃地區的馬,明朝允許內部和吐蕃進行“茶馬貿易”,為了茶馬貿易能夠通常,明朝還在川西修建驛站。除了茶馬貿易之外,明朝和吐蕃的民間經濟交流基本是被限制和禁止的,這個和明朝對外關西七部、兀良哈三部和女真族地區的政策是一樣的。因而,吐蕃從未對明朝有過歸屬感。因此,吐蕃可以說從來沒有納入明朝版圖。到了明朝後期,蒙古人在吐蕃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其大汗和宗教首領都直接臣服遠在東北的皇太極,對明朝直接無視。
3,黑龍江流域的放棄:200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流域,曾經是元朝遼陽行省的管轄之地,面積在200萬平方公里左右。元朝還曾經在黑龍江入海口的特林設定了徵東元帥府。在元朝滅亡後,這裡的出現了一段權力的真空期。明朝建立後,遼陽行省的長官劉益投降於明朝,朱元璋於是在建立了遼東都司。為了控制黑龍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斷到達女真族地區招撫。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撫,北韓則直接出兵,將疆域北移到了鴨綠江—圖們江沿線,設定“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認。
北韓北擴
永樂時期,對女真族的招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部落紛紛表示臣服於明朝。於是朱棣在1411設定奴兒干都司,位置就在元朝徵東元帥府故地的特林,這明顯是對元朝政策的繼承。不過明朝對女真族地區的控制十分有限,到了1434年,明宣宗採取了全面收縮的戰略,奴兒干都司就被撤回遼東了。這標誌著明朝放棄了黑龍江流域。
在女真族表示歸順的時候,明朝就冊封這些女真族為衛,後來明朝冊封的衛越來越多,到後期高達384個衛。但實際上,明朝自從撤離奴兒干都司後,就沒有派遣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黑龍江流域駐紮,明朝的軍事基本退縮在遼東。明朝還在遼東修建長達1900多里的遼東邊牆以抵禦女真族的進攻。明朝也嚴禁女真族和漢族的貿易,只准女真族首領來朝廷進行“朝貢”貿易。在明英宗時期,這些女真族就開始進攻遼東了,明朝和女真族的關係轉為了敵對關係,此後打了100多年。
4,中南半島土司被緬甸攻陷:100萬平方公里
元朝時期,忽必烈發動了兩次對緬甸的戰爭。在戰爭中,恰好遇到緬甸蒲甘王朝分裂,於是元朝在緬甸一帶設定了許多土司,如設定了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歸雲南行省管轄,這是在東南亞第一次設定土司。除了緬甸以外,元朝設定的土司還分佈在寮國和泰國北部地區,有徹裡(車裡)路軍民總管府、蒙慶宣慰司、八百宣慰司、寮國設立老告軍民總管府。元朝設定的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國稱為傣族,在緬甸稱為撣族)聚居區,他們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連。到如今,緬甸的這些地區依然叫做“撣邦”。
明朝建立後,於1382年平定雲南,於是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島招撫,宣佈繼承元朝的土司政策,於是,這些土司紛紛接受了明朝的冊封。到了永樂初期,於是形成了孟養、木邦、緬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麓川、車裡、寮國、八百,共10個宣慰司。但是明朝依然沒有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職到達這些地區。雖然這些土司名義上隸屬於雲南,但是卻被稱為“外夷”。明朝和這些土司以朝貢的方式的來聯絡,在民間聯絡上基本沒有。因此,明朝對這些土司的控制遠沒有對雲貴高原土司控制強度大,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控制。
中南半島土司分佈
在永樂時期,緬甸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其南部為勃固王朝,其北部為阿瓦王朝,兩大王朝相互混戰,長達四十年。當時的緬甸除了這兩大王朝之外,還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他們有些名義上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是緬甸諸侯之一。而勃固王朝的興起也使得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直接和明朝斷絕了聯絡,成為了勃固王朝的一部分。
明朝後期的雲南
明朝後期,緬甸中部的東籲王朝崛起。1551年,東籲王朝又滅阿瓦王朝,至此,緬甸再一次宣告統一。1556--1557年,東籲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養、孟乃、良瑞、耀紹、孟別等地,當地撣人紛紛歸順。到了1581年,東籲王朝的屬國多達51個。此後,東籲王朝不斷嚮明朝的“外野”宣慰司進攻,明朝也派軍來戰,雙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606年,最終緬甸佔據了木邦,標誌著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
-
10 # 心向青山
在工業文明到來之前,遊牧民族可以輕鬆佔據農耕地區,或來去匆匆,或轉變為農耕民族;反之則不然,與遊牧民族不同,農耕民族是定居的社會,所以對佔領遊牧地區並沒有興趣。
這便是明朝無法完全繼承元朝版圖的根本原因。
與元朝相比,首先由於北元(韃靼和瓦剌)的存在,明朝的版圖肯定沒有蒙古;
其次,明朝再建立之初,對東北(奴兒干都司)和西藏(烏斯藏都司)是實行了羈縻統治的,換句話說,明朝確實是西藏的宗主國。
只不過,明朝的奴兒干都司存在時間很短,永樂之後很快便退回了遼東,這與漢唐是一樣的,因為遼東已經是當時能夠進行農耕的極限了。
至於西藏,則一直是名義上的羈縻統治。
另外,元朝和明朝均沒有統一西域(新疆),西域在元朝之時屬於察合臺汗國,在明朝稱為別失八里(即東察合臺汗國)。
明朝,是一個漢民族建立的傳統的中原王朝,其與宋朝相比,收復了燕雲和遼東,又在河西和西南進行了擴充套件,但整體來說明朝版圖依然只是長城以內的地區,這是事實。
明朝皇帝中,除了朱棣,也沒有人對大漠草原有興趣,他們要的只是蒙古人不南侵、想的只是穩定邊疆而已。
這一局面,最終被清朝所打破,清朝的版圖之所以大,便是因為同時統一了明朝和蒙古,又收復了西域。
-
11 # 顏醜文良吖
這個問題問的我腦瓜嗡嗡的!
元朝是個例外好不好,蒙古人打的亞歐大陸所有人都哇哇叫。不是隻有漢人失去國家!!!
宋朝是這樣的(圖一)看見我大宋沒,這是北宋,這麼大!
再看看南宋(圖二)袖珍的嘞!
然後再看看蒙古地圖(圖三)不僅僅元是蒙古帝國,所有帶顏色的都是!
明朝那會屬於起義吧!收我河山,收哪?收南宋,好像有點少,最起碼收個北宋這麼大的吧!
來看看明朝(圖四)和北宋一比,是不是還大點!先不說那時候全世界都在和元朝打仗,就說收復國土收復成這樣,打了好幾年仗,累不累,還有錢沒?再打人都死沒了!
先說長城以北,種不了地,遊牧名族不好管理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因為蒙古女真都是硬骨頭!真要玩命,受不了!而且我們一直都是窮寇莫追。
啥,新疆西藏!首先,語言不通,其次,地廣人稀,最後,去了高原反應呀!我都有富庶的江南和華中平原了,要哪裡幹嘛?流放犯人嗎?
安南這種小國,語言不通,又窮,歷朝歷代都看不上,收個小弟也不錯!
中國疆域初具規模那還是清朝(圖五)為啥這麼大!
明朝時北邊是女真和蒙古,清朝他兩聯手打敗了明朝,蒙古騎兵多厲害,再把新疆和西藏這兩個肘腋之患解決了!當然想的是江山萬年!
-
12 # 大江大河遇見收藏
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北韓,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然而,中國後來為什麼沒有能夠繼承下元朝的版圖呢?這個原因只能從明朝的歷史上去尋找。在明朝建立後,對原本是元朝管轄的緬甸土司、吐蕃各部、關西七衛、徵東元帥府等地區不重視,只是滿足於名義上的冊封,最終導致版圖縮減為了400萬平方公里。
1,蒙古各部的喪失:400萬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後,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主要分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順帝的主力部隊,其東部是納哈出,其西北是擴廓帖木兒。此時的蒙古並未放棄皇帝稱號,因此朱元璋對蒙古不斷進攻。在開始的幾次戰役中,明朝軍隊均取得了勝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區。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各率五萬騎兵,三路出兵進攻北元。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至此,朱元璋認為蒙古是一時難以戰勝的,於是放棄了主動進攻蒙古,命令軍隊駐紮於長城沿線,不斷修建城牆,變為防禦。朱元璋的這個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沒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殺殺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時期,蒙古強大,基本佔據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從此明朝和蒙古以長城為界。
瓦剌和韃靼:大約400萬平方公里
大興安嶺兩側,是蒙古高原的東部。這裡分佈著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個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納哈出20萬蒙古大軍駐紮於此,北元三大殘餘勢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納哈出,納哈出各部紛紛投降。第二年,藍玉還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到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貝爾湖)。1389年,明朝在此冊封這裡三大王公,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史稱“兀良哈三衛”或者“朵顏三衛”。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後,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間,因此總是在兩大勢力之間首鼠兩端,搖擺不定。最終在瓦剌、韃靼強盛起來後,兀良哈三部徹底投靠給蒙古。
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關以西,分佈著察合臺王系的7個蒙古王公貴族。朱元璋在擊敗了擴廓帖木兒後,派遣使者招撫這裡的蒙古王公,最終冊封了7個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稱“關西七衛”。然而明朝並沒有在此駐紮一兵一卒,也沒有派遣一官一職管理,明朝還想盡辦法分化關西七部,讓其相互殘殺,壓根沒有當做自己人看待。因此,關西七部也沒有真正服從於明朝,明朝的號令他們也不聽,還經常截殺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強盛後,關西七部就紛紛投降瓦剌了。瓦剌衰落後,吐魯番強盛,不斷進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過一次軍隊來助戰。最終到了1513年,哈密淪陷。明朝的勢力範圍至此退縮到了嘉峪關以內。
關西七部
2,吐蕃的丟失:250萬平方公里
1239年,窩端率領蒙古軍進入了吐蕃地區,四分五裂的吐蕃勢力土崩瓦解,紛紛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領薩迦·班智簽訂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該協議規定了吐蕃隸屬於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宣佈繼承為中國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區也歸屬於元朝的宣政院來管轄,並在西藏清查民戶、設定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統一曆法和刑法。元朝在西藏設立了烏思藏宣慰司,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這些措施正式標誌著西藏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涼州會盟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不斷派遣使者到吐蕃地區進行了招撫,希望繼承元朝在吐蕃地區的管轄。開始,的確取得了一些效果,烏斯藏宗教首領攝帝師喃加巴藏卜於洪武六年來到南京。明朝冊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此後明朝又冊封了烏斯藏和朵甘衛指揮使司等。1372年,朱元璋又冊封帕木竹巴僧章陽沙加監藏為“灌頂國師”。由於這些宗教首領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回賜”,於是他們會吐蕃後,就有更多的“高僧”不遠萬里來明朝,請求冊封。永樂時期,將這些高僧冊封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護教王和聞教王,共八大法王。
永樂時期明朝版圖
然而實際上,明朝冊封的都是一些高僧,也就是所謂的“僧官”,明朝的冊封還基本沒有到達世俗層面。明朝對吐蕃地區的政治格局幾乎不瞭解,也從未派遣過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達西藏。為了獲得吐蕃地區的馬,明朝允許內部和吐蕃進行“茶馬貿易”,為了茶馬貿易能夠通常,明朝還在川西修建驛站。除了茶馬貿易之外,明朝和吐蕃的民間經濟交流基本是被限制和禁止的,這個和明朝對外關西七部、兀良哈三部和女真族地區的政策是一樣的。因而,吐蕃從未對明朝有過歸屬感。因此,吐蕃可以說從來沒有納入明朝版圖。到了明朝後期,蒙古人在吐蕃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其大汗和宗教首領都直接臣服遠在東北的皇太極,對明朝直接無視。
3,黑龍江流域的放棄:200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流域,曾經是元朝遼陽行省的管轄之地,面積在200萬平方公里左右。元朝還曾經在黑龍江入海口的特林設定了徵東元帥府。在元朝滅亡後,這裡的出現了一段權力的真空期。明朝建立後,遼陽行省的長官劉益投降於明朝,朱元璋於是在建立了遼東都司。為了控制黑龍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斷到達女真族地區招撫。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撫,北韓則直接出兵,將疆域北移到了鴨綠江—圖們江沿線,設定“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認。
北韓北擴
永樂時期,對女真族的招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部落紛紛表示臣服於明朝。於是朱棣在1411設定奴兒干都司,位置就在元朝徵東元帥府故地的特林,這明顯是對元朝政策的繼承。不過明朝對女真族地區的控制十分有限,到了1434年,明宣宗採取了全面收縮的戰略,奴兒干都司就被撤回遼東了。這標誌著明朝放棄了黑龍江流域。
在女真族表示歸順的時候,明朝就冊封這些女真族為衛,後來明朝冊封的衛越來越多,到後期高達384個衛。但實際上,明朝自從撤離奴兒干都司後,就沒有派遣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黑龍江流域駐紮,明朝的軍事基本退縮在遼東。明朝還在遼東修建長達1900多里的遼東邊牆以抵禦女真族的進攻。明朝也嚴禁女真族和漢族的貿易,只准女真族首領來朝廷進行“朝貢”貿易。在明英宗時期,這些女真族就開始進攻遼東了,明朝和女真族的關係轉為了敵對關係,此後打了100多年。
4,中南半島土司被緬甸攻陷:100萬平方公里
元朝時期,忽必烈發動了兩次對緬甸的戰爭。在戰爭中,恰好遇到緬甸蒲甘王朝分裂,於是元朝在緬甸一帶設定了許多土司,如設定了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歸雲南行省管轄,這是在東南亞第一次設定土司。除了緬甸以外,元朝設定的土司還分佈在寮國和泰國北部地區,有徹裡(車裡)路軍民總管府、蒙慶宣慰司、八百宣慰司、寮國設立老告軍民總管府。元朝設定的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國稱為傣族,在緬甸稱為撣族)聚居區,他們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連。到如今,緬甸的這些地區依然叫做“撣邦”。
明朝建立後,於1382年平定雲南,於是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島招撫,宣佈繼承元朝的土司政策,於是,這些土司紛紛接受了明朝的冊封。到了永樂初期,於是形成了孟養、木邦、緬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麓川、車裡、寮國、八百,共10個宣慰司。但是明朝依然沒有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職到達這些地區。雖然這些土司名義上隸屬於雲南,但是卻被稱為“外夷”。明朝和這些土司以朝貢的方式的來聯絡,在民間聯絡上基本沒有。因此,明朝對這些土司的控制遠沒有對雲貴高原土司控制強度大,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控制。
中南半島土司分佈
在永樂時期,緬甸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其南部為勃固王朝,其北部為阿瓦王朝,兩大王朝相互混戰,長達四十年。當時的緬甸除了這兩大王朝之外,還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他們有些名義上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是緬甸諸侯之一。而勃固王朝的興起也使得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直接和明朝斷絕了聯絡,成為了勃固王朝的一部分。
明朝後期的雲南
明朝後期,緬甸中部的東籲王朝崛起。1551年,東籲王朝又滅阿瓦王朝,至此,緬甸再一次宣告統一。1556--1557年,東籲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養、孟乃、良瑞、耀紹、孟別等地,當地撣人紛紛歸順。到了1581年,東籲王朝的屬國多達51個。此後,東籲王朝不斷嚮明朝的“外野”宣慰司進攻,明朝也派軍來戰,雙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606年,最終緬甸佔據了木邦,標誌著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
-
1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如果套用甄嬛傳的一句臺詞,那就是“臣妾做不到啊”。所以大明王朝也無法做到,元朝版圖中的長城以北到北冰洋的地區都沒有被繼承。元朝國土的廣袤遠超出歷代王朝,元朝的皇帝不但是王朝的首腦還是“蒙古帝國”的共主-蒙古大汗。如果這樣算的話元朝版圖和傳統大一統王朝版圖還不一樣,畢竟元朝版圖是大蒙古國大汗領地加中原王朝版圖的總和(比如忽必烈之前蒙哥汗時西亞還是蒙古大汗的領地,只不過被賞賜給了旭烈兀建國)。況且元朝不是被滅而是保持建制的退回了故地草原,北元政權依然存在。在這這種情況下大明王朝作為農耕為主的王朝,版圖已經接近中原王朝的極限。
說道明朝丟掉多少並不恰當,因為元朝版圖中蒙古草原以及北部西伯利亞到北冰洋的領土是元朝入主中原後帶來的嫁妝。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達,那就是元朝版圖=中原版圖+草原政權+更遙遠的西伯利亞(原來還有西亞,後來賜給了旭烈兀建立了伊利汗國)。元朝相對傳統中原王朝唯一版圖上的缺陷,是西域的察合臺汗國的領地。因為西域屬於成吉思汗時代諸王分封時,賜給兒子察合臺一系的封地。如果說明朝相比其他大一統王朝丟掉的領土,也就是西域這一塊。當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北奴兒干都司納入版圖也算彌補了西域的缺憾。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對於完全繼承元朝版圖顯然有心無力如果按照朱元璋起兵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來說,明朝已經基本達到了目的。對家天下形式的明朝來說,皇帝的意志基本上就是國家的意志。所以朱元璋起兵的目的可以解讀為把元朝驅逐會草原老家,恢復漢家在中原的統治。我們以最具代表性的漢唐兩代版圖來看一下中原王朝傳統的版圖範圍:
唐朝版圖構成如下:西域+草原+中原+高句麗+交趾,當然草原佔據了不長的時間就給回紇建立政權了。而滅掉高句麗後,也沒有長期佔據。我們根據明朝版圖可以看出,除了西域外明朝增加了烏斯藏和奴兒干都司區域。顯然明朝在成祖時期經過對東北奴兒干都司的拓展,超過千萬平方公里的鼎盛版圖相對漢唐來說也僅僅少了西域。
唐朝版圖中的高句麗從漢四郡納入中原版圖後,在魏晉時期還能作為中原王朝版圖。但自從高句麗崛起就脫離了中原版圖,直到唐高宗時期滅高句麗重新拿回。但是和交趾一樣,從唐朝滅亡後就脫離了中原版圖,所以也不好算在傳統版圖範圍內。從這方面說,明朝在朱棣時期已經完成了自己在版圖方面的歷史使命。
明朝的國力相對於漢唐來說實力相差甚遠,所以終明一朝也沒能平定草原。再看漢唐時期的匈奴和突厥,都被漢唐擊潰後被迫西遷。而明朝顯然做不到這一點,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過是暫時解除了草原對明朝的軍事威脅。而且這種不徹底根除威脅的策略還有很大的投機取巧性,那就是熱兵器在明軍熟練應用起到的作用。缺乏漢唐時代斬將奪旗大量精銳的騎兵,以步兵和神機營為代表的明軍對待蒙古軍隊只能打成擊潰戰。面對蒙元軍隊來去如風的戰術,如果大明還在幻想西伯利亞和北冰洋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軍隊機動性部族和決心都不夠堅決以及明朝對草原政策的不連貫都是造成明代草原沒能納入版圖的原因。明朝對漠北蒙古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北元國號存在,黃金家族統治力依然堅挺。第二階段:明朝冊封草原諸王,蒙古各部嚮明朝稱藩階段。第三階段:土木堡之變後,明蒙攻守態勢逆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當中最有可能平定草原的是第二個階段,但是明朝軍隊機動性部族嚴重製約著戰略目標的實現。
第一個階段:北元保持相對健全的軍隊、政治體制、國號退回草原,此時忽必烈的黃金家族在草原上依然保持著絕對的統治力。此時還沒有韃靼和瓦剌的分裂,北元帝王依然在北部國土上過著帝王般的瀟灑生活。直到捕魚兒海之戰藍玉俘虜了北元皇子、公主宗室等數千人以及玉璽印信等物,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隻身逃走。
第二階段:天元帝和太子逃走後威信跌落谷底,不久北元去帝號韃靼重新稱汗屬於元朝的時代過去了。在韃靼和瓦剌崛起後,成祖朱棣數次親政成功壓制了草原並透過冊封韃靼瓦剌的族長維持了宗藩關係。
第三階段:從明宣宗時期的明朝君臣的短視,造成了瓦剌部得以重新統一草原。結果土木堡一戰明軍失敗草原重新確立了主動權,大明再也沒有能力把草原收入版圖。
小結:
從太祖朱元璋這個開國君主就沒有那麼大志向全盤繼承元朝的版圖。明成祖朱棣做了積極嘗試雖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最終功虧一簣。成祖後代的不肖子孫(仁宗、宣宗、英宗)徹底讓這種可能化為了泡影,所以明朝也始終沒能完成繼承元朝版圖的歷史重任。
-
14 # 百年白話
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北韓,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明朝建立後,版圖縮減為了400多萬平方公里,比元朝縮小了1000萬餘平方公里。其中:北方蒙古各部約失去400萬平方公里,西南的吐蕃約丟失250萬平方公里,東北的黑龍江流域約200萬平方公里,中南半島約100萬平方公里,其他地方約50萬平方公里。
-
15 # 使用者泰松望
謝謝邀請,首先中國或者乃至世界各國各個時期的領土主要是靠自己實力打下來的,所謂繼承只是次要因素還是最後靠實力因為各朝末期都是分崩離析的。元明清都是一樣的。至於明朝國土也不是想象那麼少。明朝首先領土包括了東北和外東北直至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因為努爾哈赤有明朝冊封的職務龍虎將軍所以整個東北無疑是明朝領土這毋庸置疑。另外山海關外漢人在明中期後數量最多達到三百萬以上超過任何一族好幾倍。所以關外絕對不是國外。但新疆地區明朝只有哈密衛相當於現在新疆的四分之一強。在1523年以後明朝不在經營哈密衛了。另外西藏地區也是明朝領土都受明朝冊封,但西藏在隆慶年間被蒙古貴族佔領所以明朝失去西藏是在隆慶年間。所謂當代國際邊界線理論是清中期才有的所以明朝時期世界各國都以勢力範圍來說國土面積。再說南方明朝一度佔領越南雖然宣德時失去但在嘉靖年間越南北部再次內附直至明末。另外明初至弘治之前整個南海是明朝的內海。自鄭和下西洋後記載有至少兩萬左右明軍駐紮在南海周邊以馬六甲周邊最多但由於很多原因這些軍隊在幾代後伊斯蘭化了。直至歐洲人在15世紀末來到南洋明朝才正真失去對那的控制。所以明朝並不像很多人想的只有所謂的漢地。再說這漢地二字查查歷史清朝之前有無此稱呼?所謂漢地十八省完全是清朝的說法。因為清朝建立後不允許漢人過長城怕玷汙所謂的他們自認為的東北龍興之地。最後 也成為當時溥儀率領大多數滿清貴族舉族投靠日本建立滿洲國一個重要理由。
-
16 # 一起愛上內蒙古
從維護領土完整角度講,明朝是不圖大作為的,明朝不搞"民族大團結",而是用“長城"進行“封閉”,當然會失去大片元朝打下的版圖,
明朝的真正領土在600萬平方公里左右,按照96O萬平方公里算,明朝沒有完成大中華的統一。
明朝丟掉了大東北、蒙古高原、西域部分地區、南亞部分地區。
應該感謝蒙古族政權承認明朝為中央政府,將內蒙古、青海、外蒙古大量土地“保留"承認與明朝的關係,感謝後來的滿族,沒有分裂大東北,而是帶著大東北入主中原,同時,"滿蒙聯姻”讓長城外400多萬土地成為中國領土。
中國由56個民族共同締造,單一民族是不會創造大版圖的,
元朝、清朝儘管少數民族當權,但也是漢族佔主導的朝代。民族大團結才能有大作為
-
17 # 不瘦的瘦瘦瘦
你這個問題有問題。明朝的版圖並不是繼承元朝,因為明朝建立時北元還存在。即使是遷都北京後,黃金家族還統治著蒙古部落。所以不能說是明朝繼承了元朝的版圖。元朝是佔領了南宋的版圖,而明朝比南宋版圖大的多。所以也不存在明朝丟失了多少土地。反而是明朝比兩宋版圖大了不少,雲南,東北,安南。後期萬曆年間只剩漢地十三省,也比宋朝多不少,至少燕雲十六州在明朝手裡。
-
18 # 1234那些年那些事
元朝在中央直轄的領土之外,還存在著“四大汗國”。這四大汗國不是四個“大汗”的國,而是四個“大的”“汗國”。
四大汗國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在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走向分裂後,在蒙古帝國基礎上建立的幾個主要汗國。
四大汗國包括兩種說法,一是:元朝(又稱大汗汗國)與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構成的四國,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又稱“兀魯思”,分別是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在看明朝版圖
疆域領土範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除了嶺北行中書省外,明繼承了元朝實際統治的全部疆域,又談何丟掉土地?
-
19 # 味哎兒
真實的華人是群:
一個和尚擔水吃,二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窩裡鬥者,因此強調和合統一。
即,提倡處必短板。
這是因為,華人是你追我趕互比的,笑人無,氣人有,爭能賭勝,欲達萬事不求人,全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者。
源因是,隨時隨即隨地遷徒.遷移.遷居者,從而僅一個人時也可保命生存的習氣使然。所以農業時代幼童四歲帶看弟弟妹妹,6歲習烹簡單飯菜,7歲隨父兄入山拾柴採蔬果,8歲習漁獵,9歲為富戶牧牛馬羊驢,10歲習販運,11歲不拜師者打短工,12歲不在家裡吃白食可為家賺帖補錢了。
名將子弟可帶兵入戰了。所以16歲統將軍,24歲成元帥。
這正是文人相輕,武者相蔑,技者相爭的原因。歸互不服氣。
有人述為一盤散沙。
但認真看,不偷不盜不搶,一切自制自產,才顯我比你強,從而喜安逸厭打鬥。從而練製造生產,不練打打殺殺,因而有人打來不經一擊的。
這是人群巨大,常被小人群戰敗奪了執政權的原因。
然而,尚戰的小人群執政後,被大人群產的精美之物腐蝕,終自人群消失溶於大人群之內,也講究自做制,不再尚戰,也不堪一擊了。
自做制,僅練做,不練打打殺殺的,因打殺練習,就練不成自做了。戰須東躲西藏顧不上做制了,因厭惡戰。
事實上有史以來,全地球人一直是中塬或中華人的人口最多,但北寒苦之地,南溼熱之鄉,東海連天,西風沙迷漫,中塬人只遭犯罪違法的流放才到那地的。好人是不去其地的。
只不過史書上寫成:北狄.西戎.東夷.南蠻了。
所以,不論東西南北是一國否,中廓人不入四夷族之地內的,甚至有時尚武一時擊入其地,嚇唬一番又撒返回中原了。
殤殤中國史細究就如此。
而實質則是由西.西北.北.東北的南向,遷居遷移遷徒的,包括現代,入臺灣駐浙福廣,從沒間斷過。
僅秦始皇前入西南,秦始皇開通四川福建通路後開始漸入東南,泛於正南,涉及西南了。
蔣家入臺灣沒多久的,又琛圳旺起的。
縱觀史,北人南下,南人不北進,而入海的海外的,滾滾歷史僅如此。
所以純漢族執政的明朝,不收元曾居用之地,很常態,不應奇怪。
-
20 # 草竹道人
元朝和明朝之間不是“繼承”的關係,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元末農民起義說起了。
一、元末起義軍“由南向北”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軍起義的路線,是“自南向北”的“北伐”,而起義軍內部,也是以“南宋漢人”為主,所以在明朝起義軍攻下“元大都”之後,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功德圓滿”了,進而沒有繼續向北拓展疆域的“慾望”。
二、漠北蒙古軍仍然“軍力強悍”
雖然元末的蒙古軍被明朝打到“退居漠北”,但是仍然是一支比較“強悍”的軍事力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明朝軍隊沒有足夠的力量繼續把疆域向北推進。
三、明朝不屑於“大漠草原”
對於中原肥沃的農耕土地來說,已經退居漠北的蒙古軍所佔據的土地,是廣闊的戈壁草原,而這對與收復了大片中原領土的明朝來說,已經“心滿意足”了,進而也就沒有“奢求”漠北的疆域。
回覆列表
元朝版圖為什麼沒有被明朝繼承明朝打敗元朝後,為什麼沒有繼承全部土地
總結是國力原因,你可以理解為能力不夠,所以沒辦法繼承全部土地
名義上,元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對四大汗國擁有最高的宗主權,但是實際上各個汗國都各自為政,甚至有時互相交戰,因此元朝的疆域實際上只包括中國和蒙古本土,而並不包括各汗國領土
統治全國的元朝被推翻之後,蒙古貴族企圖收復中原,於是不斷組織力量反擊。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蒙古採取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明在二十多年間,對北元進行了一系列軍事征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然而他們知道,這離徹底消滅撤離中原的中央王朝元朝所謂殘餘勢力還差得很遠。蒙古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元朝後期一度衰敗,但迴歸到了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復了昔日剽悍勇武的素質再次表現出吃苦耐勞、能征慣戰的特點。同時,明軍儘管三五次深入北方作戰,可是由於後勤、生活習慣諸方面原因,並未能佔據草原地區多久。北元一蒙古終始是明王朝的巨大威脅。《明史·兵志》說:"終明之世,邊防甚重",主要就是指對北方蒙古防禦而言的。為了保障北方邊境的安全,明朝在一系列軍事勝之後,在能夠控制的蒙古地區和蒙明邊境建立了許多設定。這些設定,有的旋設旋滅,有的長期存在並有所變化。
(一)設立羈縻衛所
這類衛所以降附明朝的首領為都督、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百戶、鎮撫等官職,自己管理內部事務定期嚮明廷朝貢。蒙古地區最著名的是泰寧衛(今吉林洮安一帶),初以遼王阿札失裡為指揮使;福餘衛(今齊齊哈爾一帶),以海撒男答奚為指揮同知;朵顏三衛(今綽爾河流域),初以脫魯察兒為指揮同知。泰寧、福餘、朵顏三衛統稱兀良哈三衛或朵三衛,一直存在至明朝末年。在三衛的的西北面還曾設立斡難衛(今鄂嫩河流域)、堅河衛(今額爾古納左旗根河一帶)、海剌千戶所(今海拉爾一帶)、哈剌孩衛(今哈刺哈河流域)等,這些衛所在設立後不久都消亡了。在今包頭、呼和浩特、集寧地區一度設立官山、失寶赤、五花城、斡魯忽奴、燕只、甕吉剌等千戶所,隨著蒙古勢力的逐漸南下,這些千戶所也很快消亡了。 在明朝的西北地區,即今甘肅、青海西部,以及東察合臺汗國地區先後設立安定、阿端、曲先、罕東、罕東左、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八衛,以蒙古族首領為指揮使等官,有的還封以王號。
(二)修築長城壕垣
從鴨綠江起,沿著今撫順;昌圖,遼河下游、黑山、義縣、山海關一線,修築了壕垣。東從山海關起,西至嘉峪關,經過十八次大興土石,修築了長城,稱為邊牆,其中宣化、大同之南還修築了內長城,稱為次邊,這就是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這些化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而修築的長城和壕垣,基本上都是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南下。
(三)沿長城壕垣設定重鎮,派駐重兵
自明初至中葉,明朝先後設定了九個重鎮統領前線軍士,這九個重鎮統稱九邊鎮,即:遼東鎮(治廣寧,今遼寧北鎮)、薊州鎮(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西北)、宣府鎮(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山西鎮(治所在今山西寧武)、延綏鎮(治所在今陝西榆林)、寧夏鎮(治所在今銀川)、固原鎮(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甘肅鎮(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各鎮都有總兵官、巡撫,數鎮之上還有總督。這些封疆大吏統領的兵力,多時達百萬,少時也有幾十萬,約佔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二。如此眾多的兵力,當然基本上也是為了阻止剽悍的蒙古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