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泊圖泊途
益州疲敝從劉備舉一州之力對抗全國就表現出來了 。這是劉備拼老本的一戰。
蜀中確實比較富庶,尤其是在三國混亂之時,益州在劉焉的治理下,相對來說沒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也遠離的戰火的中心。算是整片中國土地比如不錯的地方了。
諸葛亮說益州是“天府之國”也沒問題,和“益州疲弊”矛盾嗎?在我看來可以說得通,不算矛盾。
諸葛亮給劉備出謀劃策之時,劉備有什麼?他什麼都沒有,區區彈丸之地還是劉表贈給他的棲身之地。就好比天上流星,唰,說沒就沒了。劉表用劉備作為北方的屏障,劉備心理不好受但也無可奈何。
此時的益州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對於劉備來說就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國”。而且諸葛亮的意思也很明確,是用益州同其他州比較,而不是用益州和全國各州之和比較。
劉備攻打劉璋時期,讓蜀中的戰火漫天,此時蜀地也開始受到戰火的困擾,強度要高於張魯。
劉備死後,諸葛亮不忘初心,依然想用益州來對抗強大的魏國,從人口和資源上,完全佔據劣勢,這是兩國之間的比較,不是州郡之間的比較。益州拖動著龐大的官員機構還要養活眾多計程車兵,可以說非常“疲敝”了。
吳主派遣使者去出於後期的蜀國,看到百姓都是面有菜色,想必這就是疲敝的真實寫照。
-
3 # 秦皇漢武
蜀中的富庶其實是相對的。
之所以說蜀中富庶,是因為這裡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嶺天然屏障,如果發展農業,的確是一塊最佳區域,但這種地勢也決定了益州這塊地方只能作為後方基地,而不能作為主戰場。
為什麼這麼說呢?秦國得蜀中後,郡守李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得巴蜀成為了秦國天然的糧倉,而得益於先秦時期巴蜀和關中的水路暢通無阻,巴蜀的兵員糧食可以以最低成本運輸至秦國作戰的前線。比如司馬錯伐楚時,就是藉助了巴蜀地處楚國上游的便利,糧草可以直接透過水路運輸至秦軍大營。
戰國末期,秦將王翦滅楚時,之所以能夠從容的統率60萬大軍在異國他鄉與楚軍對峙兩年,除了秦國雄厚的陸路運輸能力外,巴蜀的糧食可以透過水路運至王翦大營,也是非常關鍵的。之所以一直在說水路,是因為在古代,水路運輸是最節省人力也是運輸量最大的方式。
正因如此,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巴蜀始終是作為後方糧倉的,巴蜀百姓可以從容的生產,而不用擔心戰亂侵擾。東漢末年,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這一優勢,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荊益的戰略構想。
但是這一構想的關鍵是荊州也在蜀漢手中,因為巴蜀雖然是糧倉,但道路艱險,特別是西漢初,關中一帶發生地震,導致巴蜀和關中的直通水道斷絕,想要運糧到關中或者隴西一帶,必須走陸路。如曹劉漢中之戰時,蜀漢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運輸這種近乎飲鴆止渴的方式,才打贏了漢中之戰,但代價也是慘痛的,畢竟蜀漢幾乎全民動員參與到了戰爭中,對經濟的破壞是巨大的。
而如果荊州在蜀漢手中,北可北伐曹魏,東可順流直下攻擊東吳,可以說,依託蜀漢為基地,以荊州為主戰場,可以大有作為。只不過隨著關羽敗亡,荊州戰略要地丟失,蜀漢被迫把益州作為了主戰場。這也是為何劉備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要伐吳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入蜀前,益州民殷國富,沃野千里,為何入蜀後,反倒被諸葛亮說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這個詞其實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憊不堪。諸葛亮說這話時,正是北伐前夕。當時的情況是,蜀漢連年征戰,先後經歷了漢中之戰、與吳爭奪荊州南部之戰、伐吳之戰、諸葛亮南征之戰。
可以說,每一次戰爭,都對益州造成了極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處於全民皆兵的臨戰狀態,整個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特別是蜀漢在只剩下益州一塊地盤的情況下,每一次征戰,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運輸糧草。據粗略統計,三國時期,千里運糧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夠運到前線,其他的都損耗在了路上。
我們假設益州一年可以產100萬石糧食,如果靠水路,那麼可以把至少50萬運至前線,但如果靠陸路,那麼可能只有10萬能運到前線,其他的就白白損耗了。顯然,這種損耗是非常驚人的,對蜀漢的經濟也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蜀漢經歷了幾次大的戰役失利後,丁壯人口損失嚴重,《三國志》曾記載荊州南部數郡出現了女子為戶主的情況,荊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
劉備佔據益州時,是公元215年,當時益州人口是百萬,而到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時,蜀漢人口居然只有94萬了,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蜀漢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減少。可見,諸葛亮當年提出“益州疲弊”時,正是出於蜀漢以一州之地去對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對方逐步拖垮的憂慮。所以才急於北伐,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
4 # 平棘墨者
益州富庶不假,在古代蜀地相對封閉,在遠離戰火的情況下猶如世外桃源,秦得蜀其地位相當於糧食主產區,在興修水利,鼓勵耕種的促進下一致穩定,且水路暢通,沒有出現蜀漢千里運糧困難的局面,在加上秦渭水平原的輔助,使秦國統一六國而不疲憊的基礎。蜀漢則不同,三國時蜀漢國力最弱,人口最少,基本上沒有水路這個便利條件,也是數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原因,,再加上魏國這個對手赤壁之戰,漢中爭奪戰後,致力於國內改革,屯田這一舉措使雍州就有對抗蜀漢北代的內力。謝邀。
-
5 # 文說三國
簡單的來說 隆中對時說益州沃野千里,因為蜀中在劉焉父子統治下相對穩定 人民得以生息,雖然跟張魯有攻伐,但有點小打小鬧的意思。
說益州疲弊,是在北伐前寫在出師表中,時間是226年,所以跟以後北伐被稱為“窮兵黷武”沒有關係。
而在226年以前 蜀國經歷過連番大戰,劉備奪漢中雖取其地不得其民,關公失荊州,劉備伐吳敗於猇亭,諸葛亮南征等等,人口及兵源極大減少,百姓負擔極重,所以有了益州疲弊的說法。
這個蜀中富庶和益州疲弊 是相對的,不過更應該是從時間層面來看的相對,而非地理位置上的相對。
-
6 # 吳君逸
謝邀!看下答應才簡短說明一下,“益州疲憊",這諸葛第一次出師表,寫給劉禪,上說得清楚明白,主要是"益州派”不想再發動戰爭。據蜀的山川之險。守住蜀國,修養生息,富國強兵,等待時機。在當時蜀國狀況,這觀點是正確的!而諸葛要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統一漢室,在征服蠻夷,內修政裡,修服與東吳的聯盟關係。蜀國基本恢復原氣,在他有生之年開始北伐,不顧現實,實現統一漢室之志,再次勞民傷財,窮兵竇武!這是錯誤的!
諸葛北伐的理由,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報劉備知遇知恩。無任何條件,就是說誰反對北伐都是大逆不道。我要幫先主劉備統一天下,恢復漢室。完成劉備心願和我的承諾,我諸葛無限忠於劉備!"益州派"無話可說!事實證明,在諸葛這番操從下,使弱小蜀國從此走向不歸滅亡之路,後姜維沿著這路,斷送蜀國!諸葛的幾次出師表寫得言真意切,非常憾動人,文章措詞真摯!文筆也獨樹一角。不愧是“散文家”!但遺憾的是"唯表“忠心",違背現實!加速蜀國滅亡啊!也是一個使蜀國走上不歸路的“忠心“斷氣符!
-
7 # 晟影2
戰國時期,總共有七個相對大的國家,小國幾十個,每個國家總體實力不是很強。秦國得巴蜀,就為秦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兵力,財力,物力都大大提升,可以直接超越大部分國家。但是三國時期,就三個國家,大漢十三州,蜀國不到一個半,益州在富裕也無法和魏吳兩國對抗,畢竟兩國就佔了天下的十之八九。
-
8 # 莫莫的跟班
這還不好理解,要看對手是誰啊。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分裂成了六個大國,還有一堆小國,戰事不斷。蜀中地勢上天然與外隔絕,避免了戰亂,足以安心支撐秦國,而且秦國不止有蜀中還有關中,有了這兩塊連在一起的地方,面對分裂的中原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了。三國時期蜀國僅佔有蜀中和漢中,中原北方被魏國統一,出川的路被堵死,靠一地對抗中原肯定無力。你換成秦國對抗整個中原也一樣玩完。
-
9 # 大東北的小豆包
秦國擁有巴蜀,而席捲天下,統一六國,劉邦據有巴蜀、漢中,而贏得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那麼劉備也佔據漢中、巴蜀,為什麼只能偏安西南一隅,最後雖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但是終究二世而亡,為何會有如此的不同呢?
其實這裡秦國、西漢與蜀漢的最大區別在於關中,也就是陝西。
秦國之所席捲天下,吞併六國,劉邦能夠贏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佔據巴蜀的富庶之地,更是因為他們牢牢的掌握著關中。
坐擁巴蜀、漢中、關中的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關中是形勝之地,人傑地靈,開發較早,而且秦人耐苦戰,有了巴蜀的糧食等物資上的支援,據有關中便可以如虎添翼,從西向東,東出函谷關,高屋建瓴的席捲天下,便可成就王圖霸業,但是僅僅佔據巴蜀之地,尤其在三國兩晉時期,巴蜀之地開發程度不高,那裡人口不多,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對於中原都偏於落後,尤其是巴蜀之地的特殊地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僅僅據有巴蜀,對外發展,特別艱難,光是糧秣運輸就是一大難題,除非據有關中,讓巴蜀作為大後方,否則單單是據有巴蜀之地,必然是難成大器。
諸葛亮北伐路線其實走的還是當年劉邦進攻關中的路線
而且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點是,在戰國時代,秦國除了佔有關中和巴蜀、漢中的地利之外,其他六國也是彼此之間矛盾不斷,秦國各個擊破,統一天下;劉邦佔據漢中、巴蜀之地時,項羽雖為西楚霸王,但是關中的三王實力不強,很快被劉邦擊敗,山東齊國、山西的趙國等地戰亂不休,項羽後防不穩,所以才為劉邦所乘。
劉邦從漢中北進關中席捲天下的路線
三國時期的蜀漢,雖然佔據巴蜀、漢中,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方向,也是首選關中的長安方向,z這和當年劉邦北進關中的路線如出一轍,只不過當初劉邦面對的是項羽在關中冊封的章邯、董蘙、司馬欣等不得關中人心的三王,而諸葛亮面對是已經統一北方的曹魏政權,所以諸葛亮的蜀漢軍隊基本上沒有佔據什麼便宜,更談上不佔據關中後,向東席捲天下了。
而且從漢中向北進攻強大的曹魏,蜀漢軍隊需要克服的益州千里運糧、運兵的難題,因為遲遲不能攻佔關中,所以偏安西南的巴蜀之地的蜀漢,相對於北方強大的曹魏,也就是“益州疲弊”了。
只不過對於蜀漢而言,蝸居與巴蜀之地,如果不進行北伐,則被北方政權滅亡是必然之事,如果北伐雖然困難重重,但還算是有成功的希望,所以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中國歷史的統一之戰,成功最多無非就是由西向東的出關中,向東席捲天下,亦或是自北向南,的統一,很少有由南向北的統一,而佔據巴蜀之地,統一全國更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
10 # 徐先森
秦國根據地本就在關中,關中平原之地,蜀地易守難攻,得了蜀地只會讓秦國更加富庶,蜀地又是險道,秦國出兵完全可以從關中打到東邊!又可在蜀地做防守!當然是百利而無一害!可是劉備的蜀地就不一樣了,他的大本營就在蜀地,雖然蜀地易守難攻!但你也打不出去啊!常言道最厲害的防守就是出擊。簡單來說蜀地雖提供了好的防守也限制了劉備擴張版圖的發展!在加上後期阿斗爛泥扶不上牆,他能和秦國比麼?
-
11 # 秦漢來的風
益州疲弊是相對於當時蜀國的政治與經濟而言的。因為蜀漢後期主要佔據益州地區。
蜀中就戰國時期而言,就屬於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的少紛爭地區。所以,秦國借蜀中之利發展起來。所以,我們要相對分析。不能絕對的一概而論。
-
12 # 地圖中瞭解歷史
益州疲憊的時期是指蜀中經歷兩次大規模戰爭後的情景(一次是劉備入川內部戰爭,一次是劉備東征失敗)。劉備兩次戰爭給蜀中帶來了嚴重的厭戰情緒.劉蜀此時是依靠蜀中才建立的政權,這種厭戰情緒動搖到了蜀漢的統治根基。才有了諸葛亮在出師表說的益州疲憊。而秦國得蜀中的背景則大大不同,首先秦國是關中為根基的國家,它得蜀是屬於如虎添翼關中地少人多,巴蜀地多人少。秦滅古巴國,蜀國後,到李冰父子開發蜀中,給當地經濟帶來發展,所以關中和蜀地是互利互惠的關係。巴蜀擁有適合農耕的優勢,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紮實的根基,也為抵禦南方的楚提供了大大的戰略緩衝。
-
13 # 立志成蟲
這個情況是相對的,秦據巴蜀後巴蜀只是秦國的後方和大糧倉,僅僅是秦國版圖的一部分和出兵征戰的戰略方向之一。戰國時代大力興修水利的只有秦國,巴蜀有都江堰關中有鄭國渠,而且秦面對的六國先後衰弱,無力單獨抗衡秦國,秦滅六國時六國已是分裂的一盤散沙,以強擊弱以大吞小滅了六國。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之前,關羽失了荊州,版圖嚴重縮水。劉備慘敗於夷陵之戰,損失巨大實力急劇衰弱,為蜀漢政權提供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地方已經主要侷限在成都平原,再富庶也比不了曹魏和東吳的耕地多人口多,何況積累多年的大部分資源財富葬送在夷陵之戰的慘敗了。三國時代,蜀漢的實力跟曹魏比差距太大,跟東吳比沒有任何優勢,向外擴張又沒有勝算。僅以巴蜀為根據地想統一天下實在是缺乏可能性
-
14 # 浮舟聽雨1
先看秦國,北有帶鄭國渠的關中平原,南有帶都江堰的四川盆地,手握兩大糧倉,不愁糧草。
再看蜀國益州,只有四川盆地這一片地方了,但這麼點地方,上面有三大勢力:益州土著士族,劉備帶來的荊州士族,劉備發家的鐵桿下屬。蜀國最後滅國時,登記在冊的民眾94萬,官吏4萬,軍隊10萬2千(官吏和軍隊官員是三大勢力中的人),9個人養1個人,這還是經過諸葛亮治理之後的蜀國,剛建國時,人口更少。益州疲敝指的是,人太窮,收的稅,養不起那麼多軍隊和官吏。
-
15 # 春哥diao
劉邦和劉備的人物對一下號,就知道了...
為什麼一個能出來,一個出不了的原因
韓信=魏延
蕭何=孔明
張良=龐統
劉邦如果沒有韓信也是出不來的....
可惜是龐統死了,等於少了張良....
魏延要領奇兵出蜀,跟韓信出蜀一樣...
蕭何有自知之明,孔明沒有自知之明...
正史中,孔明是負責政務後勤糧草...
劉備死後,孔明還接管了軍隊大權...
劉備活著,孔明一輩子沒上過前線...
劉備死了,孔明拿什麼掛帥六次出征?
孔明這種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的才誤蜀..
孔明這凡事親力親為的,人才都埋沒了..
才導致蜀國無大將這些的笑話....
如果軍權交給魏延大將去打戰...
孔明跟蕭何一樣只負責大後方...
劉邦打仗,數次輸光部隊,狼狽逃跑...
蕭何都能給劉邦補充軍隊糧草東山再起...
這成就了蕭何不世之功,哪怕韓信擁兵自重..
魏延掛帥出征,諸葛後方提供兵源糧草....
就不會導致,戰事不利,就得撤兵回蜀....
劉邦打輸了兵打光了,就不回蜀地去....
不回蜀地,蜀地就安定,無戰事之憂...
劉邦跟項羽打,不知道敗了多少次了...
劉邦的兵輸光了,就去奪韓信的精兵...
蕭何不斷給劉邦補充兵源和糧草....
最終是活生生把霸王項羽耗成病貓的...
韓信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魏延說:成也孔明,敗也孔明...
韓信漢之名將,死在蕭何手裡...
魏延三國名將,死在孔明手裡...
-
16 # SundaySeventeen
夷陵之戰劉備帶走至少40萬年輕勞動力,回來沒剩幾個,而且大批輜重成了孫權的了,沒糧食沒人種地怎麼生,所以說益州疲敝,古代糧食都是攢出來的,補充壯的兵和農民都需要時間,一個壯年男子要16年吧至少,所以這麼一算就知道劉備犯了多大錯誤了。
-
17 # Mer86
同樣的話,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諸葛亮之所以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其實是想表達兩個意思。
第一,益州長年戰亂,確實疲弊不堪了。諸葛亮當年作《隆中對》的時候,益州是真正的沃野千里。農業、紡織、鹽、鐵,都可以達到自給自足,劉璋無作為,不愛打仗,在客觀上正好起到了養民的效果。但是劉備入蜀後急功近利,就把益州搞的疲弊不堪了。首先是長年的戰爭:
212年—214年,劉備、劉璋混戰三年,蜀中不敢說被打的稀爛,起碼正常的農業生產是受到了影響的。217年—219年,劉備、曹操大戰漢中,這是不計成本的戰爭,益州基本被掏空。這一點諸葛亮很清楚。
221年—222年,劉備、孫權大戰夷陵。益州雖然沒受到戰火侵襲,但是劉備慘敗,人力財力損失巨大。
223年—225年,南中諸郡叛亂,諸葛亮南征孟獲,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益州已然是疲敝不堪。
掐指頭算算,從劉備入蜀到平定孟獲,一共十三年,益州在這十三年的時間裡面居然就沒有過一個安定的專注發展內政的時期。不是打內戰就是打外戰。斷斷續續的打了十三年仗,益州就算再富裕,再沃野千里,那也經不住這麼折騰。
除了戰爭之外,蜀漢的經濟措施也不行。比如說徵稅,劉備將益州最大的工業、絲織業完全國有化,鹽、鐵也全部國有化。政府倒是有錢了,但這是與民爭利,老百姓被整窮了。再比如劉備重鑄小錢,這是典型的薅羊毛政策,老百姓怎能不疲弊?
事實上諸葛亮北伐前,益州只能說恢復到了戰前水平,但與中原的差距被拉大了。
第二,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漢當時的時局!
諸葛亮作《出師表》時,天下已經確定了三足鼎立之勢。蜀漢面臨的最大問題倒不是實力最弱,而是蜀漢君臣一副安逸自滿,對時局看不透、無所謂的態度。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蜀漢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益州本地人是不想與曹魏開戰的。因為不管戰爭的勝利與否,益州人都無法沾光,反倒還要承受巨大的戰爭開支。(參考四川在抗戰時期的貢獻和四川現在的經濟水平)
在這種安逸的大環境下,作為皇帝的劉禪也沒有北伐中原的志願了。試想,連皇帝都不想開戰,蜀漢本地士紳豪強哪想打仗?
但是諸葛亮不一樣,他的理想是恢復漢室的江山,扶持劉禪做天下的皇帝,而不僅僅是一個四川省省長。
這就好比我是一個煤老闆,靠挖煤賺了很多的錢,在我們當地是首富。但是我的目標是全國首富,甚至是世界首富。為了實現這個首富目標,只靠挖煤肯定是不行的,我還要把錢投到其它行業,繼續賺錢。只有把盤面做大了,才能當首富。簡單點說,我並不否認挖煤能賺到錢,但是也要承認挖煤跟別的行業比,確實有很大差距。
總的來說,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這是事實。但是也要承認益州與中原的差距,起碼在當時來說,由於劉備入蜀、取漢中、東征夷陵等十年征戰,益州的民力已經不太雄厚了;而且益州地處邊陲,比不上中原那般富庶,就連人物俊傑也與中原有差距。這也都是事實,必須要承認。
因此諸葛亮說益州疲弊,這與益州本身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並不矛盾。關鍵是要看說這話是站在什麼立場上說!如果統治者只想當一個益州的土皇帝,益州是好地方。但如果胸懷天下,益州是不夠的。
-
18 # 低調由o我演繹
蜀中其實是富足的,要不諸葛亮也不會隆中對裡建議去蜀中了,可劉備到了後常年大招,沒有發展時間,尤其是夷陵之戰更是動搖了根基,劉備死後就剩下一片爛攤子,諸葛亮無賴的收拾殘局,一邊要發展經濟一邊要防止魏國壯大,忙的累死了
-
19 # 牛牛21265362
這個簡單吖。對比的目標不同,戰國時秦國佔關中地區,得到蜀地當然就覺得蜀地富庶,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比;諸葛亮時期為了統一中國,將蜀地與中原地區比當然是蜀中疲敝。對比的目標不同。
-
20 # 小鴻哥
諸葛亮說益州疲憊是公元227年時出師表跟所說。益州這個地方是東漢最大的州,領縣上百。
益州自秦國兼併開始經營,帶去先進技術和興修水利。憑藉漢中成都兩大平原,江河灌溉。成為天府之國能媲美關中糧倉。諸葛亮在隆中對講: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龐統對劉備講: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法正也對劉備講: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公元227年諸葛亮講益州疲憊,我認為原因有以下:
第一連年征戰(主要講劉備入蜀後的)
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劉備攻劉璋奪蜀地,征戰三年。公元214年劉備圍成都,城中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這也說明了蜀地的殷。但攻戰三年使蜀中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劉璋決定投降,並講富: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公元215年張飛在巴西郡宕渠郡跟張郃交戰兩月,巴西郡讓張郃遷走不少人口。劉備率軍支援荊州。蜀地休養不到兩年,又爆發漢中之戰。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劉備跟曹操爭奪漢中,可以說是傾國之兵。劉備曾寫信給諸葛亮讓再發兵,諸葛亮猶豫不決。楊洪講:漢中是蜀地咽喉,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地。現在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說明此時蜀漢的青壯年都上前線了,要女子來運輸糧草。這時犍為郡發生暴動。據三國志: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
蜀漢百姓休養不到兩年,劉備又傾國之軍東征。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六月,劉備率八萬軍隊東征。
從公元212年至公元222年,十一年間處於戰爭狀態就八年。只有三年是休養的,可以說是蜀漢耗盡府庫。
從公元212年—公元222年,十年間。只有公元216年、公元220、兩年的完全沒有戰事。其間九年都是勞師動眾的,所以蜀漢軍民皆疲憊
第二:犒賞將士功臣
公元212年劉備率軍攻劉璋,跟諸將約定: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造成的後果: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當時劉備還跟諸將商議把城中房子和城外的田賞給諸將,因趙雲諫勸不要這樣做,劉備才沒有這樣做。據三國志奪蜀後給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四人的獎賞: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要知道公元263年阿斗向魏國投降,蜀漢府錢居連當初的四人賞錢都沒有。其他將士數目詳,但總數應該是非常大的。公元219年六月劉備打贏漢中之地,接著又稱漢中王。必然是大嘉封賞,三國志雖然沒有記錄。但我推測數目是巨大的。所以蜀漢有錢糧的疲憊。
第三內憂外困
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 公元223年漢嘉郡太守黃元反,南中諸皆反。這是內憂。
蜀漢內部也是矛盾重重。跟龐統齊名的楚之良才廖立不滿人事安排。諸葛亮以其誹謗先帝,疵毀眾臣免官。荊州人來敏(派系是東州集團),因其亂群諸葛亮罷其職。諸葛亮講:來敏亂群,甚於孔文舉(孔融)。李嚴不斷的要求再成立一個州他當刺史開府。
蜀漢是三國中國力最弱小的,這時又是蜀漢最為虛弱的時候。魏國隨時會來征伐,東吳也可能趁機西進。公元227年魏明帝就曾下詔詢問趁機攻蜀漢可不可行。東吳雖然重新聯盟了,誰知道會不會像當年關羽北伐時在背後擁一刀。所以出師表中講: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蜀漢根基動搖
蜀漢的根基是人才、人口、精銳軍隊。
人才:蜀漢頂級謀士法正劉巴先後去世。五虎大將已去其四,剩下趙雲已年老。失荊州丟掉了荊楚多俊傑這個人才基地,也損失了不少人才(戰死,投降東吳)劉備東征大敗損失了三分之二的人才(戰死,投降。據三國志參加東征有名字的人回到蜀地的不足三分之一)
人口:蜀漢所據荊州讓東吳偷襲,失去了數十萬人口。公元220年據漢中東部(上庸房陵西城)的孟達投魏,損失十萬以上人口。
軍隊:失荊州至少損失五六萬軍隊、失漢中東部在一萬以上、東征大敗損失七左右軍隊。(陸遜首斬數萬,然後再斬萬數、五溪蠻給斬了萬人。黃權投降魏國所部在一萬人以上。這樣就有六萬人。魏國人傅子記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應該包括零陵武陵郡響應劉備的地方豪強武裝)
要知道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統計人口只有九十萬,失荊州漢中東部人口相當於益州的一半。軍隊損失在十五萬,這些都是隨著劉備南征北戰的精銳。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復的。諸葛亮在後師表講:蜀漢人才都是集四方精銳,非一州所有。(雖然很多人講是偽作,但道理是對的)一下子損失那麼多人才,光憑一州是難恢復的。蜀漢人才有4類:1從北方隨劉備南下的,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陳到等。這些人才死的死老的老2荊州的人才,如龐統劉巴黃忠魏延馬良等。3北上南下避戰亂,如吳壹吳班法正等。4益州本土人才,如馬忠王平張翼等。123都不能再補充人才了,只剩益州一地難以補充。
回覆列表
益州這個地方的確是很富有這個毋庸置疑。諸葛亮兩次說到益州問題。一次用沃野千里,一次用益州疲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呢?聽我慢慢說。
劉備剛剛進入蜀地的時候,就被蜀地的富庶吸引了,劉璋是個大財主,送給他億萬錢財,糧食,軍械,士兵,把劉備壯大了。劉璋雖然很無能,但是蜀地當時還是很富有。
劉備跟劉璋打了幾年,劉璋投降,此時蜀地還是富有,因為從劉備獎賞給手下的金額可以看得出。但是沒過多久蜀地經濟崩潰掉了,劉備出禁止釀酒令。這說明糧食不足了。接著跟曹操進行爭漢中,當時諸葛亮就說這樣打下去撐不下,但是楊戲說,蜀之門戶,漢中。從當時的對話中可以看得出,蜀地已經到了婦女都要上戰場搞運輸了。經濟就不用說了。
經過連年的戰亂,蜀地的經濟其實已經被掏空。所以孫權突然襲擊了荊州,劉備也沒有辦法報仇。自己稱帝之後,才組織了一部分人去進攻東吳。很多人在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劉備明明可以擊潰東吳,為什麼還要紮營。其實並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劉備的部隊跟東吳的部隊對峙好幾個月,他推進不了,所以才紮營。這裡也說明劉備的部隊的實力,不足以去擊敗東吳,但為什麼他要這樣做,理由跟這個問題無關就不展開。
那麼劉備這一支組織的部隊可以說把蜀漢的所有的潛力全部榨乾了,最後失敗了。所以劉禪繼位,諸葛亮接手,益州疲弊。也是正常,因為從劉備與劉璋開戰到此刻,一直處在戰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