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火器工坊
-
22 # 談古論金
益州疲弊就是劉備、諸葛亮集團搞出來的。
劉璋時期的益州因為避開了戰亂在原有基礎上休養生息,堪稱富饒,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稱: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但是,經過劉備奪取蜀地而與劉璋作戰、劉備調動益州資源在漢中與曹操作戰、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諸葛亮五月渡瀘南征孟獲,益州或者不在劉備集團手上而待攻取因此成了修羅場,要麼被綁在劉備集團的戰車上經受著竭澤而漁的遭遇。
劉備更發行直百五銖錢這樣的大面值虛幣盤剝蜀地百姓。
諸葛亮曾經上表向劉禪申報財產。
然而劉備定成都後,就給了諸葛亮如下的賞賜:
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銅錢5000萬,錦緞10000匹。
劉備正式登基後,又賞賜給諸葛亮80萬斛糧谷。
諸葛亮得到的這些賞賜,可以一輩子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不質疑武侯的高風亮節,那麼要麼是劉備口惠而實不至,要麼是因為益州疲弊,諸葛亮把這些私財都補貼公家了。
-
23 # 源稚生
在我國,益州是漢地十三州之一。漢武帝設定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益州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那麼為何秦漢時富庶的益州,在諸葛亮北伐時卻說“益州疲敝”呢?
事實上,《隆中對》於益州的估計顯然是失之於過高。《隆中對》評價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好像預料到取得了益州之後便徹底解決了軍餉民食的問題。實際上卻不是如此的。
本來益州的富庶已久為一般人所公認,尤其是在董卓之亂以後,中原各地殘破不堪,而益州一隅距離中原過遠,沒有受到中原兵災的影響,還儲存著舊日的元氣,更是值得人們的羨慕,但是富庶也不是沒有條件的,人口的多寡常常會影響到食糧的充足與否。東漢末年,中原的亂離,愈顯得益州的安謐,因而成了中原人士避難的樂園。
劉備入蜀看似是開創新地盤,新根據地,事實上更像是尋找避難所。部曲的增多,使得益州本地人與僑姓人矛盾加劇,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多當然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這不能不使益州的富庶為之減色。這種因為人口的超過飽和點而使糧食不足的情形,大概是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陳述他的大計時所未曾預料到的事情。
當時遷徙到益州的僑民有許多都是達官將吏的部曲,這些部曲在軍事方面的意義遠超過於經濟方面的意義,所以他們都是消費者。況且蜀中對外,征戰頻仍,這行軍對壘,轉輸軍實,在在需要巨大的人力,蜀漢對於這方面常常感到不足,而有向外掠取的事實。
劉備人蜀前後,遷徙到益州的僑民雖多,對於農業並沒有什麼補助;後期的征戰頻仍,反使人口急劇的減少,而使農業愈趨於不振。在劉備初人益州的時候,益州的局面或者曾經有過小康的歲月,但這只是暫時的而非永久的。且其時劉璋初亡,益州未遭巨大的破壞,故不至於立感睏乏,然其時明眼的人士已漸體會到此種缺糧情形的嚴重。
法正的一再勸劉備北取漢中,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後主即位,諸葛亮正厲兵秣馬,準備大舉北伐,卻偏偏於這個重要關頭,“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休土勸農吣。並且還以後主的詔令,“勸分務穡,以阜民財",這其中的訊息當可不言而喻。
《出師表》說天下三分,益州疲敝,這是把益州和魏和吳那麼浩大的地盤做比較。而益州之疲,在於劉備入蜀、取漢中、東征等十年征戰,民力不太雄厚;之敝,則是地處邊陲,不比中原多人物俊傑。
隆中對的益州和出師表裡的益州雖是同一個益州,但其對蜀國的戰略地位卻不同了,前者裡它是荊州前線的重要後方,是蜀漢政權的一部分,後者裡它已經蜀漢所能擁有的全部,即使到這個時候,若僅求偏安防守,四川盆地的物產尚可滿足。奈何蜀漢在諸葛亮時期追求的不是偏安,而是北伐,六出祁山對魏國而言不過在帝國的邊緣試探,卻遠遠超出了益州物產所能承受的上限。
總而言之:隆中對是將益州提升到天下三分之中的一極的戰略地位,益州疲敝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
2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得蜀中而滅六國,是因為秦不僅有巴蜀之地,還有關中之地,而三國時期的蜀漢,僅僅只有一個巴蜀之地,連關中都打不進去,更加難以撼動天下。
巴蜀並非一開始就是天府之國,而是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秦國治理巴蜀之前,蜀中並不算特別富庶。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令司馬錯攻伐當時的蜀國,將巴蜀及漢中全部納入秦國國土,自此巴蜀成為秦國的後院,當東方六國與秦國混戰成的幾百年間,作為秦國後院的巴蜀之地,沒有經受戰亂波及,而秦自商鞅變法後,在秦地實行變法,獎勵農耕,極大的調動了農業的發展,巴蜀之地由於得天獨到的自然環境,再加上秦國獎勵農耕的政策,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而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都江堰興修水利,完美的解決了岷江水患,並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用水灌溉工程,成都平原地形之利,秦國政策的獎勵,農業用水的解決,再真正讓巴蜀開始富庶起來,成為天府之國。
秦滅亡後,巴蜀成為劉邦的後院,在為劉邦爭奪天下時,提供了極大的後勤保障,成為劉邦統一天下的後院,在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戰爭期間,也沒有經受戰亂的影響。
到了東漢末年,各地黃巾起義,導致中原大亂,而劉焉、劉璋父子治理下的益州,相對來說,比中原地區安寧,於是當時的長安三輔地區及與益州接壤的荊州地區,有大量的流民來到益州,尋求安寧,躲避戰亂,益州人口大增,而且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此時的成都平原已成為天下最大的糧倉,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到劉備奪取益州,佔據漢中,東據荊州時,蜀漢在劉備、諸葛亮的領導下實力達到頂峰,之後由於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導致國力大大受損,蜀漢僅有益州一地,而為了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欲以益州為根據地,而大舉北伐。
這個時候的益州,早已不是後院基地,變成了戰場,年年征戰。首先是從212年開始,劉備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打了3年,以劉備佔據益州而結束。之後,劉備為了爭奪漢中,以益州為二線基地,與曹魏打了2年的漢中之戰,以劉備的慘勝告終。再後來,劉備傾盡蜀中精銳,東征孫權,進行夷陵之戰,打了一年多,以劉備的慘敗結束,到諸葛亮平定南中,準備北伐時,益州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已經導致了蜀中人力疲憊,民生凋敝,而諸葛亮也為了北伐進行了兩年多的準備,但此時的蜀中已經不是那個許多年前的天府之國了,飽受戰爭影響,所以諸葛亮才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敝。
-
25 # HUAERDD
戰國時說蜀中富裕是扯淡, 蜀中的糧食又運不出來! 對秦國沒啥幫助。 從蜀中運一斤糧食出來,恐怕要花費十斤糧食的代價
回覆列表
戰國時蜀中富庶,原因有幾個:第一是古蜀國巴國地理位置比較偏,在秦滅蜀之前,成都平原幾乎就是與世隔絕的狀態,周圍的山林成為天然屏障,將古蜀國牢牢的保護起來,從而保證了蜀地基本上不會被外界侵略。第二就是蜀地內部也沒有戰亂,成都平原降水量充沛,土地肥沃,糧產量很高。因此當秦國從楚國手裡奪了漢中之後,就一定要奪取蜀地作為自己的大糧倉。在長平之戰時,秦趙兩國都遭遇大旱,糧食減產,最後秦國憑藉蜀地運出來的糧草,成功的靠過了趙國,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三國時期的蜀地卻是另一種情況,從益州刺史劉焉來到蜀中後,當地的益州集團就和劉焉的東洲集團發生著激烈的政治鬥爭,後來劉璋子承父業,卻是昏庸無能之輩。張魯在漢中自立,經常和西川發生摩擦,這就使的蜀地資源被慢性消耗。劉備入川之後,因為憑巧計奪得西川,因此蜀中人心未附。接著又和曹魏在漢中對峙了4年,消耗頗多。得漢中後卻是空地,只能用西川人口填漢中,使得人力資源分散。接著關羽兵敗,劉備用新徵集的4萬人口去討伐孫權,最後幾乎全軍覆沒,又是一大波損失。等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蜀漢也就是剛剛恢復了幾年,人口甚至還沒更新一代,所以諸葛亮這才說益州疲弊。也的確蜀漢這邊人口才剛剛100萬不到,而曹魏和孫吳是蜀漢的倍數人口,怎麼打得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