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惪州元良1978
-
2 # 消失2013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得不到士族的支援,三國魏晉時期在中國是士族政治的時代,在得不到士族支援的情況下貿然陳帝只會招致內外攻擊成為眾矢之的,還會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因此曹操沒有稱帝。士族,即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等。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
3 # 早起太費勁
權利盡歸己手,做丞相和做皇帝又有什麼分別,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幕後要比站在前臺少承受很大的炮火,皇帝?聖旨?來人啊,咱給他寫一幅。
-
4 # 大魚樓閣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是有大局觀的他在執政期間不願篡漢是非常明智的下面就說說具體原因
一、大漢的餘威尚存雖經歷黃巾之亂,董卓亂政之後劉氏威嚴被嚴重打擊。但大漢王朝的威嚴還是存在的,許多王公大臣還是對漢王朝抱有希望的。雖然漢王朝日暮西山但仍有忠臣義士擁護漢王朝。
二、曹操不願篡漢曹操一生下來並不是奸雄。早年的曹操也是名忠於漢室的忠臣。他雖是宦官之後,卻沒有與宦官同流合汙,相反,曹操非常有志氣,曾用五色棒將大宦官蹇碩的叔叔打死。
曹操自己曾說過:死後得題墓道曰“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平生願足矣。曹操自己的一句話,就道破自己為何終其一生沒有篡漢自立的原因。他只想做一名漢朝的徵西將軍,為漢朝開疆擴土,討伐西域諸國,這才是曹操的畢生心願!
-
5 # 歷史齋錄
因為他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時皇帝在他手上 他敢在皇帝面前稱帝? 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這是公然造反 得不到民心 不利於曹操發展 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曹操當然不會幹 他即使殺了皇帝他也不能統一中國 所以他要等到滅了其他的才稱帝的 但是他沒有等到這一天!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的一張王牌 要是王牌都沒有了的話曹操的勝率要小的多了! 所以曹操不殺獻帝而稱帝
-
6 # 滄海一粟7528
早期不敢,後期用不著
曹操把漢獻帝從洛陽救出來後,官渡之戰前,曹操只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敢廢漢自立,因為當時漢朝的氣數還沒盡,天下諸侯多有勢力,如果貿然稱帝,必定被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袁術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後來孫策上書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火上烤啊。
從這個事也的確可以看出曹操的老謀深算和政治韜略。
-
7 # 趣談歷史五千年
曹操不稱帝是有很多歷史原因的。
第一,曹操的時代雖然已經天下大亂,諸侯割據,但東漢王朝的正統性並沒有完全喪失,天下百姓士人還是有很多支援漢室的。曹操貿然稱帝,必然會遭到天下許多人士的反對,其他軍閥也會借討伐叛逆為由,討伐曹操。
第二,曹操在營救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所採取的政治方針是“挾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可以借漢獻帝的正統大旗和自己漢丞相的身份取得政治上的巨大優勢,在討伐敵對勢力時名正言順,而且也可以獲得許多漢帝支持者的歸附,事實上,曹操帳下人才雲集,名將如雲,跟他的“正統大旗”是分不開的。
最後,曹操自己大概也想保持漢室“忠臣”的名頭,事實上曹操年輕時候也確實是想匡扶漢室的,只是在後來才認識到漢的滅亡已經是不可避免。因此,曹操把稱帝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子,也可全自己一個“忠臣”名聲吧。
-
8 # 虎嘯一生
曹操是想稱帝的,要不然也不會僭位為王,那麼為何他不直接稱帝呢,我認為核心原因有三個。一,挾天子而令諸侯。二,朝廷內反對聲音大。三,天下三分,曹操還沒有稱帝的能力。
挾天子而令諸侯挾天子而令諸侯是一把雙刃劍。有利的是使曹操佔據正統的位子,可以透過天子,對各路刺史發號施令,而且透過朝廷聚集民心,招攬天下士子。而曹操透過丞相之位,實際上控制了整個大漢帝國。不利的是,這就給了曹操一個標籤,他是天子的擁護者,天子在身邊,除非他願意與整個天下為敵,否則輕易不敢殺他。
朝廷內反對聲音大因為曹操是據有天子才得以建立朝廷,並招攬了天下士子為臣,這其中有很多人就是忠於漢室,忠於天子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荀彧。荀彧是曹操的第一謀士和功臣,但是因為曹操僭位為公,荀彧極力反對,從而跟曹操產生分裂。可見,曹操還沒有辦法說服所有的人,他不得不顧及朝臣的意見。
三分天下,曹操還沒有稱帝的能力曹操之所以不願意稱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下他只據有三分之一,勢力還不夠強大,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徹底認識到孫劉兩家聯合的威脅,如果貿然稱帝,會讓孫劉兩家,甚至更多的人,同仇敵愾,反對自己。直到,孫權的大將呂蒙斬殺關羽,孫劉聯盟徹底失敗。曹操才出現機會。可是,天不假年,曹操沒多久就去世了,只能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兒子。
-
9 #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
今兵以義動,遲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可能他心裡一直活著那個年少一心想復興漢室的自己吧,不想扯掉最後一點遮羞布,他可以做任何事,唯一不能做的是廢除皇帝,取而代之。
也許他一直徘徊在取而代之跟漢徵西將軍之間吧。
誰又能知道呢?他自己如何想的只有自己知道。
-
10 # 用心描繪生活
這個問題,問的好。他做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為何不稱帝。槍打出頭鳥。這正是一代梟雄的聰明之處。相比之下的袁術確忙著稱帝了。結果群起而攻之。在哪個時候,也是人才輩出的年代漢室衰微,主要是主少國疑,例如質帝,衝帝,獻帝皆是主少。如果出現像高祖光武帝哪樣的漢家天下可能會在次中興。歷史和曹操開了玩笑。
-
11 # 一隻驢的嘶吼
其一、漢朝自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學說普遍流行,三綱五常著一套倫理制度,尤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倫理思想在社會上根深蒂固。一旦違背這一套倫理制度,便被看做大逆不道。尤其以臣欺君,篡奪皇位更是天誅地滅的事情,以曹操之智,曹家又幾代享受漢朝俸祿,深蒙國恩,又有當時社會輿論的壓力,他絕不會冒此天下之大不韙。
其二、曹操又前車之鑑。在曹操之前,弒君篡位者多沒有好下場,在歷史上被罵名千古。特別是他親眼看到董卓因為欺君罔上,陰謀篡位,引得全國共討之,朝野共誅之。最後死於非命的下場。他雖然野心勃勃,但是不能沒有顧忌。
其三、曹操獨攬朝政後,竭力屠殺、鎮壓反對勢力,對於那些忠於漢朝的官員,特別是有名望的官員,他排擠、罷免、屠殺;對於試圖對抗曹操,扶持漢室的官員貴族,曹操更是瘋狂鎮壓,甚至牽連上皇后皇子。《曹瞞傳》中寫道,“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後出,……”可是曹操雖然大肆屠殺,不過反對勢力依然存在,而且前赴後繼,不僅東有孫權,西有劉備,而且他控制下的國都也是大有人在,因此曹操不敢輕舉妄動。
其四、曹操智謀超群,非常聰明,他實行的是兩全其美的策略。一方面,他自己已經把握了朝政,可以左右皇帝,實際上已經君臨天下,號令四方,只差名分而已。另一方面,他又以周公自許,還想要青史留名,得到名利雙收的結果。《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其五,出身不好,曹操宦官之後,很多的世族大家其實是從心裡看不起他這個身份的,無奈他勢力太過強大。
總其所述,不是曹操不想篡漢,而是條件不允許。他不得不瞻前顧後,考慮得失。經過權衡,他最終採取了實篡而名不篡的辦法,留下一層遮羞布。到了他的兒子曹丕當政之時,便撕下這層遮羞布,公開篡漢自立了。
-
12 # 細品歷史007
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中屬魏國的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謀士也最多,經濟也比較發達,而一代梟雄曹操佔據天時地利為何不稱帝,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自呂布刺殺董卓以後,各諸侯心懷鬼胎。公元196年曹操迎先帝自許昌並狹天子以令諸侯,自作主公封自己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丞相。而曹操一直到死卻不廢帝自稱為帝。原因不是他不想,是不能!
首先,曹操希望籠絡各諸侯謀士的人心,使其霸業得以完成。眾所周知,曹操愛才,不論是一直與他的為敵的關羽、還有對他恨之入骨的徐庶,他都以禮待之,甚至為了他們,不惜犧牲重大代價。而此時的諸侯謀士大都感恩漢朝,希望光復漢業,如果曹操稱帝,則人心所背。
其次,此時的曹操霸業未完,江山未定。歷代的帝王,都希望祖國統一,江山穩定,而此時的曹操,西防蜀國,南懼東吳。曹操幾次揮師南下,就是希望統一帝國,實現霸業。再次,曹操以董卓為鑑,不想重蹈覆轍。董卓挾天子令諸侯,但其稱帝的野心暴露無疑,在眾矢之的下,各諸侯討伐董卓,而被呂布所殺,可以說是功虧一簣。
-
13 # 遠鵬科技
曹操之所以不願意稱帝,有一個原因,就是天下他只據有三分之一,勢力還不夠強大,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徹底認識到孫劉兩家聯合的威脅,如果貿然稱帝,會讓孫劉兩家,甚至更多的人,同仇敵愾,反對自己。直到,孫權的大將呂蒙斬殺關羽,孫劉聯盟徹底失敗。曹操才出現機會。可是,天不假年,曹操沒多久就去世了,只能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兒子。
-
14 # 木木大神0111
1.曹操此時的首要任務是統一全國,若過早稱帝,則會引起公憤,統一之路更加困難。反面典型就如同董卓,正面典型如田氏代齊以及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2.曹操愛惜賢能,若貿然稱帝,必將被扣上篡漢的罵名,屆時那些重視名節的賢能有多少願意真心歸附他?曹操沒稱帝,孔融、荀彧之輩就不待見他,更何況稱帝。
3.曹操掌握著實權,稱不稱帝已經無所謂,對他影響不大。
-
15 # 阿斗不讓扶
一代梟雄曹操出身卑微卻胸懷大志,憑藉對權謀與智慧的妙用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強勢崛起。到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靠此統一了黃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宏圖霸業,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曾被認為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在知天命之年達到了權力的巔峰。他最終卻沒有承接天命,登上帝位,給後世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而天下大亂,但當時倫理忠孝禮義仍在。曹操雖有雄才大略也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爭奪權利內爭外戰的血雨腥風中,一直以天子之師出名。曹操深知,如果自己一廢漢獻帝登帝位,那他將淪為千夫所指的罪人,難逃今生來世唾棄,這是一代梟雄揹負不起的重擔,曹操也不例外,他一再表明自己絕無稱帝之心絕不是篡權奪位的小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第二。雖然曹操已經取得了對漢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仍侷限於北方東南、西南有孫權、劉備亦非等閒之輩,曹操如果貿然稱帝。將成為眾矢之的,讓孫權劉備等人有了一個討伐,亂臣賊子的幌子。一旦領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他苦心經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就將葬送。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曹操又豈會為了一時的痛快而陷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呢。
第三點。看不上虛名,能夠從亂世中一路走來,靠的不止是雄心壯志,更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務實作風。稱帝不過是多得了個名號,而天子詔令由他口授。朝廷政策由他指定,官員任命,由他授意。這一切足以證明。雖未登基,實則皇帝。
-
16 # 哀嚎的狂風
南風歷史時刻,”噠噠噠”
眾所周知,我們的曹老闆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強勁的大魏集團的董事長,天下九州得起六,佔據了巨大的市場,原料,生產,包裝,出倉,一條龍服務,附帶,出生,學習,長大,下葬,等等,可見其雄厚的實力。
但就是這樣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到底是腫麼回事,南風帶大家探討,探討。
首先,年少的曹操是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好青年,無奈生活太苟且,沒有路費,去不了遠方,所以只能一點一點的籌集路費。
他曾經擔任過洛陽的北部尉,抓管違法亂紀,曹操剛到職,造赤、紫、青、黃,綠五色刑棍,明晃晃排列在衙門兩側,“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跟我讀這個字念,剪)瞧不起他這套,仗著自己上面有人,根本不放在眼裡,結果被曹操亂棍打屎。
可以說曹操從一開始,就一直想做一個治世的能臣,而非亂世的奸雄,甚至刺殺過董卓,奈何世道太苟且,他不得不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
只不過他的祖上世代為漢臣,自己受的又是忠君愛國的儒家教化,內心深處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這間接的影響到了他沒有在最後關頭,代漢自立,而是把這些項任務交給了他兒子。
第二點原因,如果說曹老闆是大魏國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那麼荀彧就是大魏國當之無愧的CEO了,這個老夥計可是為大魏國,打過仗,負過傷,哪怕兄弟都走光,我依然挺你曹孟德。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卻是堅定不二的漢臣,荀彧出身望族潁川荀氏,這樣家庭出身的人,都有些死腦筋,像孔融啊,崔琰啊,楊彪啊,他們都是一根筋,只認漢朝的皇帝,並且相當自戀。
面對這種情況,曹老闆能怎麼辦,他也很無奈啊,於是只能忍痛唱著,“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種啥都隨意。”
眼前的危險是解決了,可背後的呢,曹老闆是個十分謹慎的人,甚至謹慎的過頭了,他開始胡思亂想,連這個能在一起搓背的好兄弟,都是忠心於大漢的,誰知道朝廷裡有多少像他一樣的人,所以曹操終身沒有稱帝。
最後,在曹老闆之前有人有過稱帝的想法嗎,有的,董卓仗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稱帝,結果嗝屁了,袁術已經稱帝了,屁股還沒熱乎呢,就陪董卓下棋去了。
所以當手下勸他稱帝時,曹老闆搖了搖頭,默默道:“我還有個五歲的女兒,答應我,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
17 # 沒有翻譯字幕
曹操不做皇帝的真正原因,只有他自己的回答才是標準答案,現在的回答只是後人根據歷史揣測。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幾點,其一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也是大眾都接受的因素;其二,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血統是非常重要的,曹操的家族地位在當時是卑微的,他稱帝是一定不會被當時自認為身份尊貴計程車大夫接受,對於他吸納人才和壯大自己的實力是有損失的;其三,稱帝會讓他成為眾矢之的;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不想稱帝,而是他活著的時候,條件不成熟,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
-
18 # 孤獨的行者001
曹操,三國時期魏王,數千年來在歷史人物始終佔據頭幅,點選率最高,一代梟雄,白臉曹操,口頭禪:另讓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多麼霸氣,多麼自信。曹操實在太睿智了,把漢獻帝玩弄股掌,遠比當皇帝舒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有軍政大權在握,又有皇帝當擋劍牌,太厲害了,我估計只有曹操能想出這樣的損招,敢用這樣的損招。
-
19 # 醉宿過去
我覺得,一,儒家思想。儒家講求君君臣臣,一定要遵循尊卑的道理。曹操自己做過漢朝的臣子就永遠是臣子。二,勢力。在自己的陣營裡,當時儒生豪門士族是有很大勢力的,而曹操的出身不是豪門大族,真正可以支援他的只有曹氏,夏侯,沒有足夠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曹氏被司馬氏取代的一個方面吧。三,利益。當時的環境,不取代漢帝,可以用天子的命令去實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利用大量的儒生大族為自己做事。但是如果取代漢帝,就會使其他人都統一起來對抗自己,這是曹操所不願看到的。
-
20 # 商海問道
早期沒有能力,中期不敢,後期不能,只因為怕樹敵太多,留的千古罵名。而且留著天子給後代樹立威信。
這就是曹操的政治韜略和老謀深算。
回覆列表
相信很多人都對曹阿滿都非常熟悉,他是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是中國東漢末年最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有詩人,在他的輔佐下,原本就有名無實的漢王朝才得以繼續苟延殘喘了半個多世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既然曹阿瞞當時無皇帝之名,但卻有皇帝的權利,但是為什麼他不直接廢掉漢獻帝而自立呢?對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些歷史學家說,曹操之所以不當皇帝,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曹操雖然有很大的實力,但是他不願意冒與天下人為敵人的風險。
當時他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時候,就引起了孫權和劉備的唾棄,但是如果徹底的廢除漢獻帝的話,肯定會引起天下諸侯的反對,儘管他當時已經控制了整個北方,但是一旦稱帝后,就會必然引發內部的動亂,他還沒有把握,所以不敢貿然稱帝。
還有就是當時雖然漢朝已經衰微,天下已經大亂了,但是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是存在的,儒家思想,還是當時的主要社會價值標準,曹操一旦稱帝,那麼他所面對的最大敵人不是南方的孫權和劉備,而是天下這一群以儒家思想為自己價值計程車大夫,當時這些士大夫在社會地位中絕對是曹操不能相對抗的。
第二呢,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還有他的個人性格有關係,他那是一個十分注重實用的人,並不在於名分,這種實用主義者,從原則上可以看出來,他當時十分注重自己出身社會,很少有人像曹操一樣能夠做到,不問出處,唯才是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他身邊聚集了一群出身比較貧窮的人才,從而也使他最後取得了成功。
還有人說,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也沒有獲得當時貴族階層的支援,曹操雖然用了很多出生貧寒的才人,但是這就更加得罪了當時計程車族利益,導致他們站在了曹操的對立面。
尤其是他當時殺了士族的代表人物孔融禰衡之後,更是讓士卒對他表示不滿,而當時士族是社會的主流,所以曹操,越是接近權力巔峰,他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他一旦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他受到士族的阻力就會更大。還有人說,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是因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他想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好名聲。
如果他自己稱帝,他就會給天下人留下一個出爾反爾的大奸臣形象,而且另一方面,他當時根本還不具備廢除漢獻帝自立的條件,雖然他已經擁有了半個天下,大範圍的控制了北方,但是在南方的廣大土地上,有東南的孫權,還有西南的劉備,虎視眈眈的看著他,國家並沒有統一,天下也並不太平,所以這個時候他如果稱帝,必然會讓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對付他。我覺得曹操之所以到死都沒有稱帝,是因為他對當時的政治和經濟進行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作出的明智選擇,所以說他到最後都沒有稱帝,是上面所有原因的一個共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