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邸家姑娘
-
22 # 喻亮
因為你看到的是三國演義,而真實的三國,並非大家看到的電視劇一樣那麼簡單。曹操呢如果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早早的取而代之,那也就沒有魏國了。從古至今皇帝們的戰爭都得出師有名,這樣才能不讓別人嚼舌頭。曹操採用逐一擊破的辦法,試想下,當時曹操和袁術一樣稱帝那十八路諸侯是擺設嗎?記住前提曹操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牛逼,最起碼在他活著的時候沒有稱帝,那是有原因的,其中主要的就是實力不允許啊!畢竟就像做生意一樣,誰沒有個做首富的心呢?他肯定是想當皇帝的,不然圖個啥呢?但是實力和時機不允許啊不是他不想,不是他不想,不是他不想重要的情況說三遍。
-
23 # 慕夏無名
當曹操取得北方戰役的勝利時,政治地位也不斷增加。挾天子以令天下讓曹操嚐到了不少甜頭,由此,曹操背後主導,自封丞相,名義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加上黃帝乃至自己的傀儡,曹操在漢時期的政權統治達到巔峰。
這時的曹操名義上為丞相,除了稱帝沒有辦法加官進爵,然而還有另一種辦法就是兼任,一人兼多職,這樣既不擾亂朝政,又能讓世人體會到自己的無所不能。至此,曹操列王后,漢獻帝封之為魏王。
皇帝手下的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使自己加官進爵獲取利益,曾經聯名上書給曹操,名義上代天下人之心,讓曹操自己做黃帝。夏侯惇當時立刻表示反對意見,意為此時此刻曹操成立弊大於利。曹操自己也明白,即使自己擁有絕對的權威,黃帝僅僅是個名義,他還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廢帝。漢朝皇帝受著上天庇佑,永不衰亡的信念還在百姓心中,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個願望是天下有志之士共同期盼,曹操一旦打破這層障礙,很可能隱藏處的危機全部暴露出來,輿論對自己十分不利,更害怕此時的孫劉兩家煽風點火,輕則天下人才聚往孫劉兩家,此消彼長。重則天下群起而攻之,自己內部再發生動亂,十數年的基業毀於一旦。所以不得不把這項“光宗耀祖”的計劃擱置下來。
曹操想不想稱帝,想。當初赤壁之戰曹操打敗而不敢輕易進軍南方,勵精圖治休養生息於北方,當時北方的經濟文化繁榮一時,百姓安居樂業,讚美之詞溢於言表。孫權趁機給曹操一書,大概意思是現在曹操人心所歸,萬民敬仰,應該稱帝。而曹操確實深思酌慮一番,對孫權的挑唆毫不理睬。
曹操實際上的權利就是黃帝的權利,漢獻帝只是形同虛設,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這麼一塊石頭壓在自己心頭,當實力達到一定程度,能把這種心態忍下去的人屈指可數。整個朝廷的生殺大權全在曹操,差的僅僅是一張龍椅。
當然,不稱帝對曹操的好處很多。天下什麼最多,諸侯最多。不稱帝曹操可以打著漢室正統的招牌伸張正義,在佔領城鎮之後能迅速收復民心,並且在大勢已定的時候能用正統的名義讓更多懷才不遇的人前來投奔,實現和平、兵不血刃的征服。各大諸侯對比而看,都成為叛賊,曹操討賊是天下所歸,民心所向。
劉備仁義當頭還不是靠著劉皇叔的王室血統才能鼎立於天下,當時的人們血統的理解超乎現代人的想象。
總而言之,能夠極大的權利慾望壓制在心底沒有真正實施出來,這已經非常不錯,曹操是一代梟雄,最遺憾的莫屬於鼎盛時期的曹操天下攬於己手,自始而終都沒有享受到黃帝的待遇。
-
24 # 伴讀歷史
題主好,曹操死後不久曹丕開始經營魏國,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當皇帝。曹操當時的逾制是超過皇帝的,當他殺死皇后皇子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怕。曹操不稱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認為原因如下:
身體因素,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中年頭痛(華佗治療頭痛,死於208年,推測出來曹操在208年前就頭痛)。他與這種疾病抗爭了十多年(208-220),身體是其中一個因素。
天下形勢方面,赤壁的失敗,劉備的入蜀,漢中的失陷,天下分為三個部分。曹操怎麼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急著當皇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政治因素當中,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在政治圈裡,他不知道有多少潛在的反對勢力,這是政治問題。
死前幾個月,孫權將投降書交給曹操。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卻置之不理。還是時機不對。關羽失敗之後,曹操就有了條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他一輩子經營的家業都交給了兒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沒有真的投降。雙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坦率地說,他希望關羽能轉身和孫權打。--鷸蚌相爭,他來得利。曹操很聰明。歷史事實是關羽不相信孫權的信是真的。最終,雙方都遭受了損失。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義盡。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仍然假設,如果曹操活得更長,孫權會把兒子交給曹操做人質。220年後,曹操一定會成為皇帝,因為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如果他不稱帝,與他戰鬥的大臣們就不會同意。其實,荀彧死後,曹操就決定不回頭,或者說無法回頭了
-
25 # 看著天空的貓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看一下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麼說,他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在一條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前進著。事實上,曹操的取代漢獻帝的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據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10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第二,會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三,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其次,曹操當時年歲已高,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第四,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總之,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實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使自己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了。曹操惟一沒到手的,只不過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
回覆列表
第一:曹操剛開始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名義是什麼?除漢賊,恢復漢室,打著忠臣的旗號開始的,所以才有這麼多人願意跟隨他,包括他身邊有名的荀彧,荀彧至始至終都是先忠於漢室而後忠於曹操的,即使後來曹操的勢力已經變得很強大了,但是他也明白,其中有些一直跟隨他的部下,不管是朝廷裡面的大臣,還是下面的百姓,都覺得漢朝才是正統,如果稱帝,那就是“篡權”的反賊,得不到人心的擁護了。
第二:曹操救駕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首都遷往自己地盤許昌,擔任丞相,名還是為大漢丞相的,保證了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反而他想幹什麼事都可以去做,借皇帝之名去做,做錯了,那是大漢朝廷的錯誤,沒有誰能說;做好了,則是曹操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比他自己當皇帝還要方便。
第三:在曹操奪得北方的大權後,內心還是十分膨脹的,也想著稱帝,那個時候的袁術,兵力財力於曹操不相上下,自以為可以取代漢室而代之,可是結果卻是被各路諸侯追殺,眾叛親離,袁術的結局讓曹操如同一盆涼水澆下來,他更明白,在天下沒有完全統一的時候,大家都想有心想獲得一篇天地,誰先稱帝,誰就各路樹敵,不作死就不會死,
以上幾點可以說明,在當時情況,曹操已經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可是依就沒有稱帝,當時的漢獻帝跟傀儡沒有什麼區別,無權無勢,就是一個擺設,可是曹操回頭想想袁術的後果,和當時的實際情況,至始至終,曹操直到死去,一直沒有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