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鴻177608020
-
2 # 文舀
這要從馬服君趙奢說起,公元前270年,秦伐韓,軍駐於與。韓向趙求救,趙王問廉頗,廉頗說於與道路甚遠,難救。又問樂乘,樂乘所說與廉頗相同。當問及趙奢,趙奢說於與道遠,但兩軍交戰,猶如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於是趙王:派趙奢為將,率兵去救,趙奢佈署縝密,隱蔽作戰意圖,搶佔於於制高點,秦將胡陽率兵來到,全軍被壓制在山下,無隙可攻,趙軍由上而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 ,於與解韋。趙奢因此被封為馬服君。一戰成名。到長平之戰,廉頗為帥,堅守三年,趙王想速勝,於是想用馬服子趙括為帥,擊敗秦軍,趙括熟讀兵書,無實戰經驗,中武安君誘敵之計,全軍陷於包圍。被困46天,糧絕,軍中自相殘殺,無奈率精兵突韋戰死,趙軍失主帥大亂,40萬人投降白起。後遭坑殺。
-
3 # 貓員外
根本原因是因為趙國已經無力支援廉頗的長期對峙的對秦作戰方略了。
趙國軍事強,但是綜合國力不行。在經濟,尤其是糧食儲備上和秦國沒法比。趙國借糧於齊,但是被齊國拒絕了,才迫不得已更改戰略,以求速戰,緩解國內糧食缺乏的問題。
《戰爭論》告訴我們,打仗還要看錢,在古代,就是看糧食。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未嘗不是趙括給廉頗頂了雷。
我相信這種情況趙老夫人都是門清的,所以才一個勁給趙王說:我兒子不行,他打仗不行,吧啦吧啦吧啦吧。
-
4 # 盪漾的可樂
田單?齊國田氏。怎麼就成了趙國的人?再說樂毅。人家是燕國上將軍。不在趙國系統。而長平之戰趙國戰敗本來就不是趙括的鍋。最大的鍋是秦趙兩國國力差距,凝聚國力的能力不同決定的。秦國已經經歷了近百年的變法孝公用商鞅變法始秦國的變法就沒停止惠文王做掉復辟勢力給予貴族體制沉重打擊。昭襄王徹底幹掉了貴族體制把所有權利集中在國君手中。。這種變法的結局是整個秦國變成了一步戰爭機器。所有秦人都是戰爭機器上的一部分。國力可以完全的凝聚起來摧毀攔路者。
而趙國雖然有武靈王強軍變法。但是本質的貴族制度沒有改變貴族自治形同國中國。王權無法管理貴族封地內的人民。貴族保守而不願出力。山東六國都是如此。以山東六國一盤散沙。抗秦國泰山壓頂豈有不滅之理。
-
5 # David姚姚
也是無奈之舉,在之前的消耗戰中國內糧草幾乎消耗怠盡,繼續任命廉頗國內已經消耗不起,樂毅是名將當時在趙國也就是個客卿任命一個根本不在系統裡的外國人作為三軍統帥肯定不行的,而田單是趙國花了十幾座城池換來的齊國名將!每次作戰故意加重傷亡,有在故意消耗趙國國力的嫌疑,而趙括的父親趙奢在此前在這一堆名將也包括廉頗都不看好覺得必輸的戰役中也是跟秦國,力排眾儀親自領兵大勝,而他兒子趙括擁比他父親更牛的韜略!而且此前在他父親的賬下也有著不錯的表現!並且是趙國少的可憐的主戰派!也是唯一能領兵的主戰派!要不是秦國臨時換了白起誰勝誰敗真的不好說的!
-
6 # 風中塵埃31
田單樂毅李牧為什麼叫名將?而現在有很多人都為趙括正名,趙括不是紙上談兵等等!做為一個名將,首先評估這場戰爭的是否能取得勝利為前提來領軍!田單樂毅諸將都知道此戰趙國必敗,白起必出!所以都沒有一人應戰!而趙括一心想成名超越他的父親成為打敗秦軍的第二人!所以他不顧一切後果帶領趙軍走向死亡!為一己之私斷送四十萬趙軍,罪人也!
-
7 # 使用者遵化楊哥
我說說我的觀點吧,只代表我個人意見不喜勿噴:長平之戰打到後期,秦趙兩國誰也拖不起了,為了儘快的結束戰爭,各國都會祭出自己的王牌趙國的百戰名將很多,但秦國的底牌肯定是白起!這是明擺著的事,關鍵是趙國的百戰名將所有人都算著,打誰都行,一遇到那個時代的人戰神白起就沒電!毫無疑問的就是你就算是趙括他老爹在世,遇到白起也得輸!這個問題趙括的母親能看透,所以千方百計的黑自己的兒子阻撓趙括掛帥!那些百戰名將也能看透,遇到白起誰去了也是送死!所以一個個的百般推脫!後來證明!長平之戰後,老將龐媛可以帥數萬老弱殘兵追著六十萬燕軍暴打,卻沒有面對秦國的勇氣!這就是為什麼只能是趙括掛帥的原因了!
-
8 # 太思錢想厚
請你多讀點書,多讀點書。田單是齊國人,齊國人,火牛陣的創造者。對歷史一知半解就不要出來亂忽悠人,貽害無窮。
-
9 # 天不語271
我在一系列關於長平之戰的答覆中一再強調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真正優秀的名將未戰之前一定會充分計算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說的就是戰前的敵我分析何其重要!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我們來按孫子兵法所說的計算方法對比雙方實力看看。
主孰有道?關於雙方君王的對比,很顯然趙孝成王肯定不如老辣的秦昭王。
將孰有能?趙國最優秀的大將李牧,廉頗等誰能勝過秦國百戰百勝的武安君白起?天地孰得?天時地利趙國也比不上秦國,趙國是四戰之地而秦國有秦嶺天險。
法令孰行?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的法制是最先進的,趙國無法與之相比。
兵眾孰強?秦國用雄厚國力訓練的裝備精良的秦國新軍以銳士得威名威震天下,趙國的胡服騎射雖然也練就一支強大的趙軍,畢竟國力不如秦國,裝備也不如秦國。
士卒孰練?秦軍經過車英,司馬錯,白起等名將嚴格訓練,其軍事素養冠絕天下。賞罰孰明?那就更不用比了,秦軍的軍功進爵製造就了一支聞戰則喜的虎狼之師。趙軍完全比不上。
經過以上一一比較,你會發展每一項趙國都不如秦國。
所以即使更換李牧,樂毅,田單等名將結果都一樣!長平之戰,趙國必敗!
有些人愛強調個別名將的能力,好想只要有名將就能辦打天下,就一定能以弱勝強。別做夢了,歷史上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以弱勝強的戰績就那麼幾個,微乎其微。除非秦國派出個低能兒領軍或打仗故意放水,你覺得有這種可能嗎?所以不要再爭辯了,歷史不會更改,長平之戰趙國必敗也不會更改,不管睡領軍都一樣!
-
10 # 小史微課堂
李牧在邊境防守匈奴,田單是外人,樂毅已經不在了,而廉頗是一直在防守,但是這時候壓力太大不能防守(國力不允許)。
自從商鞅變法後秦國綜合實力非常強大,秦趙的實力對比明顯,消耗戰對趙國是極為不利的,同時趙國的上層也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要求速戰速決,這時候提出出兵進攻的就是趙括了。
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虎父無犬子,這一點趙括做到了,最後戰死沙場。趙國失敗是必然的,但是他讓秦國慘勝,以四十五萬軍隊,換掉了秦軍三十五萬軍隊。此次秦國出動盡百萬軍隊,使經濟農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
說趙括紙上談兵肯定不合理的(那時就沒有紙),在那時趙國想要快速結束戰鬥,結局還算完美,使秦國很長時間沒有有大的動靜。
-
11 # 繽揚
673
9363
8天前
長平之戰(趙括用兵)
03-27 16:41
公元前264年,白起將軍率領秦國大軍攻打韓國,沿黃河北岸向東挺近,很快攻陷南陽(今河南省修武縣)。兩年後佔領野王(今河南省沁陽)。
秦軍一路東進,佔領上黨。在長平關受阻。趙國老將軍廉頗堅守長平關三年,不被秦軍攻克。
秦國上下恨透了老將廉頗,而又無可奈何。秦國謀士範睢苦思冥想出一條毒辣的反間計。範 睢派出很多人化裝後進入趙國,到處散播謠言:廉頗太老了,沒有鬥志了,害怕秦國了,閉關不戰,遲早向秦國投降。秦國唯一懼怕的只有趙國的趙括,只有趙括當統帥才能抗衡秦國,戰勝秦國。趙孝成王終於中計,罷免了老將軍廉頗,令趙括繼任。
趙括就任後,撤除廉頗老將軍苦心經營多年的防禦工事,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向秦軍最弱的營壘進攻。白起將軍令秦軍撤退,趙括軍突破秦軍陣地後仍猛烈進攻,白起再令撤退,同時白起令少量軍隊切斷趙軍退路,又切斷趙軍糧道。趙括軍身陷重圍之中。趙括軍堅持一個多月,殺馬充飢,,,趙括無奈,率軍突圍不成,死在亂箭之下,趙軍四十餘萬全部向秦軍投降。
秦軍為防止投降的趙軍兵變,坑殺四十餘萬飢餓疲憊的降兵。
長平關一戰,趙孝成王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被殺四十五萬軍隊,從此沒落。
-
12 # jlnuaa
首先,這是一場國家綜合國力的對決,顯然趙國在實力上稍遜一籌。
其次,是將帥,不提趙國臨陣換將,秦國的將領很多都是跟白起混起來的,多次拉練配合默契。而且不能否認白起的威名對於士氣的提振。
再次將帥和,君臣睦。趙國已無相茹,秦國範睢尤公; 秦昭襄王無論是定力還是對白起的信任和支援都是趙國不能比擬的。
最後兵種的差異,趙國胡服騎射,以騎兵為主,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性都很難完全發揮。而秦朝以步兵為主,攻城拔寨或者據險而守都十分切合。
關於之前提到的名將,李牧還未出道,田單是外人,樂毅太老了或者不在了。換將最多改變過程,改變不了結局。
-
13 # 滄海拾遺錄
在長平之戰前期,因秦軍力量更為強大,趙國統帥廉頗決定避免過早地與秦軍直接交手,而是根據地形構築堅固堡壘,以逸待勞,形成僵持狀態,再尋找有利時機出戰。應該說這一戰略是切實合理的,畢竟秦國的後勤保障線更長。無奈之下,秦軍同趙軍不得不僵持一年多。
對於趙國孝成王來說,40萬精壯力量不事勞作,白白地耗費國力一年多,很想盡快結束戰爭,最終選擇趙括替代廉頗統帥長平方面軍隊。那麼,當時趙國名將如雲,如李牧樂毅田單等俱在,都是成名已久的戰將,為何不選他們,反而選擇沒有什麼亮眼戰績的趙括?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秦國散佈傳言說秦獨畏趙括出戰。趙括出身軍事世家,熟讀兵書。其父趙奢是趙國名將,趙括對其父留下的兵書討論得頭頭是道,名氣很大,但瞭解內情的人都知道其言過其實,對兵書掌握得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可是孝成王認為趙括年輕有衝擊力,把傳言當真。
二是李牧鎮守代郡防禦匈奴,不可輕動。李牧在代郡防禦有方,是趙國北部邊疆的重要閘門,一旦調李牧南下代替廉頗,趙國擔心代郡有失,畢竟李牧旗下的軍隊是李牧一手帶出來的,不到萬不得已,李牧不可輕動。再加上李牧旗下主要是騎兵,而長平前線大都是山地,不太適合李牧作戰。
三是樂毅田單畢竟是客將,趙國不放心把關係國運之戰交與他們。樂毅雖然算是趙國人,但先是出仕在魏國,後受燕昭王重用,立下率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城的赫赫戰功,幾乎滅亡齊國,後與繼位的燕王不合,逃亡至趙國,封望津君。田單也是樂毅的老對手,在齊國僅剩兩城的情況下,利用燕國換將的時機,用“火牛陣”大破燕國,立下復國大功,後因在齊國不得意,流亡至趙國。雖然樂毅田單都是名將,但畢竟是客居趙國的外國將領,趙孝成王不太放心把關係到國運的40萬大軍指揮權交與他們。
-
14 # 黎塞留的野望
首先,長平之戰開始時趙國的指揮者是廉頗而非趙括,趙括是後來才上去的。但後來趙王臨時換將換將的主要原因在於,趙王覺得廉頗表現的不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廉頗不沒有按照趙王的意願去打。由於趙軍出現後勤問題,而不久後就要到秋收的時節了。趙王下令廉頗要主動進攻並儘快的接解決戰鬥。但是廉頗覺得趙王速戰速決的念頭不切實際,他不瞭解戰場形勢,指揮徒增失敗機率。後來趙王乾脆考慮臨時換將。
但是在換將上趙王也想過換一個經驗豐富的將領去指揮,但一想到如果被換上的這個戰場經驗豐富的將跟廉頗一樣不聽王令,自作主張該如何是好?到時候繼續換人,對趙國更加不利。何況趙孝成王才繼位不久。對於這些資格老的將領,趙孝成王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壓住他們。那這樣的話,趙王就大膽考慮讓後起之秀去頂替廉頗。那選誰呢?很快趙孝成王便想到了趙括,由於趙括在軍事排兵佈陣上說的頭頭是道,加上趙括又是名將趙奢的兒子,很快趙括成為趙孝成王的不二人選。
再有趙國實力不如秦國,秦趙這次對壘,開始時雙方是對峙了兩年多後,趙國首先就因缺糧等問題耗不下去了。趙孝成王也知道這場戰爭有多重要,開始的時候,趙孝成王也採用消耗的方式耗走客場作戰的秦軍,可誰成想秦軍後勤如此的強,面對越來越緊迫的後勤問題,趙孝成王耗不住了,在這麼對峙下去,秦軍沒耗走,自己反倒被拖垮了。
再有除了趙國不如秦國能支撐外,就是大環境問題,當時各國都很樂見秦趙之間筋疲力竭好坐收漁利。而趙括再也不能容忍廉頗的防禦行為,他甚至認為廉頗這是怯戰了。加上趙括在軍事佈陣上說的讓非軍事專業的趙孝成王感到趙括才是自己要用的人。而戰爭進入到這個地步,繼續消耗對趙國而言是得不到好處的。於是趙孝成王乾脆大膽啟用趙括讓他主動進攻秦軍。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秦軍使用反間計促使趙孝成王將廉頗換成趙括的決心。當時秦昭襄王聽取范雎的策略使用反間計向趙國散佈廉頗有多麼不可靠,趙軍要打敗秦軍非趙括不可之類聲音。本身趙括就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而趙括自幼就喜讀兵法,在軍事上很有見解。當然如果不是因為廉頗的不聽命令和趙國後勤問題的不支使趙孝成王求戰心切,趙孝成王也不會讓趙括頂替廉頗。畢竟趙孝成王也知道這場仗是關乎趙國國運的。
-
15 # 中國38564
長平這個地方山多路窄連飲水都困難莫說帶著四十五萬軍隊和戰馬戰車…還沒真正開打就被包圍了不敗才怪了。這是戰術指揮錯務趙恬責任是肯定有的。
-
16 # 瘋狂的沙
趙括本身不弱,要是真的那麼不堪秦王也不用秘密換將,直接讓王紇打完這仗就完了,秦王一定知道王紇不是對手才換的白起,白起最後也是慘勝。
-
17 # 靜說歷史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上最慘的一幕,在這場戰爭中,秦國與趙國兩敗俱傷,秦軍死傷過半,而趙軍因主帥趙括戰死而投降秦軍,結果被白起統統坑殺,據說人數有四十萬之多。
這場戰爭讓歷史記住兩個人,造成兩個人千秋萬代的汙點——一個是白起,因坑殺40萬趙軍而被稱為“殺人狂魔”,一個是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
說起趙括,不得不說他的父親趙奢,那可是一代名將,立下赫赫戰功。“虎父無犬子”,這也是趙孝成王選擇趙括的重要原因。
趙括小的時候就喜歡談論兵法,講起排兵佈陣頭頭是道,他曾與趙奢辯論,戰陣佈設之道,而趙奢也被他的口才打敗。雖然如此,但趙奢對這個兒子憂心忡忡,認為他不是名將的材料——
趙奢對妻子說:“戰爭,是關乎士兵生死存亡的大事,趙括卻說得如此輕鬆,將來趙國如果不用他便罷,如果任用他為將,讓趙軍一敗塗地的,除了趙括,並不做第二個人選。”(“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將領要愛兵如子,因為這些士兵都是替他賣命,替他送死的,趙奢為將領的時候,親手捧著飯碗伺候士兵吃飯,得到君王賞賜的財物都給了士兵,而且忙得連家都沒法回,在兵營裡和士兵同吃同住,這樣帶出來的兵,一定會為他盡全力,即使戰死也心懷感激。
趙括則不同,他沒有責任心,也沒有父親那樣的愛心,他吝嗇貪婪,不僅將君王賞賜的金帛都拿回家藏著,還到處買地。私心太重的人,勢必急功近利。
後來趙孝成王一定要任用趙括為將,換下作戰經驗豐富的廉頗,此時他的父親已經死了,母親竭力阻攔,趙孝成王不聽,其母說:“我現在只有一個要求,日後他一旦不稱職,我能不受株連嗎?”趙孝成王答應了。後來趙括戰死,其母逃過一死。
趙孝成王為何要臨時換將,他不知道比起初出茅廬的少年趙括,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對戰爭局勢更為了解,對敵人的計謀更為洞悉嗎?
其實,要從當時趙國的國力說起。
在長平之戰開始之前,廉頗與王齕已經耗了三年了,城中的糧食都快吃光了,別說士兵沒的吃,再耗下去趙王的口糧也不夠了。而秦國的國力要勝於趙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庫糧食充裕,但秦國是侵略戰國,長途跋涉,糧食要從陝西運到河北,也是越來越吃力。
有人說,即使不臨陣換帥,最先崩潰的也是趙軍,因為趙國農業經濟落後,沒出現像商鞅這樣的人進行改革。
在這種情況下,趙王十分急躁,也很怨恨廉頗,在謀臣的唆使下,他認為廉頗堅守不出是貪生怕死,對廉頗的防禦戰術認為是廉頗怯戰。
對廉頗而言,這是他的一個策略,堅守不出,目的是挫傷秦軍銳氣,找個機會進行殲滅。而且廉頗做過進攻,但失敗了,他一看敵強我弱再打下去對趙軍不利,就錯開秦軍控制的小道(剛好是趙括在這條小道上被秦軍包抄的),依託有利地形建造防禦工程,堅壁清野,讓敵軍無懈可擊。
與此同時,秦國發現廉頗的戰術毫無破綻,他防禦的城池無懈可擊,就心生一計,讓奸細范雎帶著千金到秦國去收買人心,順便造謠,說——“秦國不怕廉頗廉頗老了,不中用了,秦軍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讓趙括做統帥,秦軍必然全軍覆沒。”
在平原君趙勝的唆使下,趙孝成王決定換趙括代替廉頗,趙括也信心滿滿,他說——“如果秦國派白起來,我得慎重,現在是王齕統帥,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括這番話也並不自大,可惜秦昭王就是想用白起換下王齕,來跟趙括對決,他讓秦國上下嚴守秘密,走漏訊息者格殺勿論。
當年輕的趙括帶著零作戰經驗和一顆年少輕狂的心,率領二十萬趙軍到長平戰場時,他沒想到,一隻老狐狸正等他自投羅網。
白起一開始就用計,不戀戰,假裝一觸即潰率兵逃跑,趙括以為王齕這個不中用的貪生怕死,就乘勝追擊,一直追擊到秦軍大營。
白起命令一支精銳部隊從背後襲擊趙軍,趁趙軍大亂,讓一支五千人的騎兵插入趙軍和營壘之間,將趙軍一分為二,彼此孤立,然後派人截斷趙軍的糧草和後勤援助道路。
趙括被迫就地建立防禦,等待救援,整整四十六天,士兵差點餓死,吃樹皮啃草根,糧食早已吃光了,此時救援還未趕到。
趙括險中求勝,率領士兵突然衝殺出來,想要衝出包圍圈。當時趙軍一波一波向前衝鋒,其威力讓秦軍也為之膽顫,可惜趙括不慎被亂箭射死,趙軍群龍無首,只能投降秦軍。但誰也沒想到,白起將四十萬投降的趙軍集體坑殺,此舉震驚各諸侯國,白起也得到“人屠”的罵名。
歷史將錯誤都歸咎於趙括,說他只知道死讀兵書而不懂變通,但其實言過其實,並不公允。
當趙括率兵到長平戰場時,五十萬趙軍齊聲歡呼,這說明他們都知道這個少年是個有能力的人,都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在《白起·王翦列傳》裡,白起曾對秦昭王說:“秦軍經過長平之戰,死傷過半……”如果白起沒有能力,又如何能在斷糧的情況下,以疲憊的軍隊,滅掉秦軍一半的兵力呢?值得一提的是,秦軍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而趙軍在戰爭後還剩下四十萬人,死了十萬,戰鬥力孰強孰弱呢?
趙王和趙括誰都不知道,他們的對手是60歲的白起,而非王齕,趙括初出茅廬,敗給白起並不丟人,也不能說他能力低下。
趙括不是低能,只是差了時運。
那麼趙孝成王為何不用經驗豐富的李牧對付趙軍,這樣不是更穩操勝券嗎?
因為李牧早被安排在代郡防禦匈奴,這個地方戰略位置重要,一旦有失,趙國危矣,所以趙王不敢動李牧。
而田單樂毅,兩個都是客將,是逃跑到趙國求收留的,樂毅曾經為燕國立下大功,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差點讓齊國亡國。他們剛到趙國,其心未歸附,趙孝成王怎能放心將趙國壓箱底的兵力交給兩個來歷不明的人?
無論如何長平之戰是歷史的悲劇,其勝負榮辱,是非功過,只能留待後人評說了。而那長埋在異國的年輕的四十萬趙軍的魂魄,卻時時刻刻在想念自己的祖國,他們又何其無辜?或許實他們才是歷史真正的主角。
青山有幸埋忠骨。
-
18 # 明月缺
個人覺得趙王之所以臨時換將,用年輕的趙括將老將廉頗換下,我們看到的表層原因是秦國使了反間計說:廉頗要投降秦國了,而秦國最怕的是趙括,趙括才是趙國人民的大救星。於是趙王一聽,就按秦人的想法,把廉頗換了下來。這簡直比兒子還聽話,這也就太低估趙王智商了。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趙國的國力已經不支援廉頗再這樣打持久戰消耗戰了,趙國已幾近崩潰邊緣,所以必須要主動出擊速戰速決,這也是為什麼趙王對廉頗不滿,多次責令他主動出擊的原因。但是廉頗老成持重,知道主動出擊就是死路一條,所以才一直深溝高壘,避而不戰。在趙王面對廉頗對自己命令的置之不理和國力不濟的情況下,換將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可是換誰呢?就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趙國是全世界名將最多的國家,比秦國還多。有廉頗,樂毅,田單,李牧,但李牧那時還小,他是在十多年後才逐漸從趙國北部邊界崛起的,所以他不可能上,樂毅,田單雖然也是名將,但是他們是從敵人軍營從過來的,而且此時的樂毅已經年老了,田單剛來沒多久,把幾十萬軍隊交給他們是各種不放心。即便是趙王放心讓他們領兵,但就他們的風格很可能會採取跟廉頗一樣策略,這樣一來換了等於沒換。
最後之所以選中趙括,首先是因為他是名將趙奢之子,正所謂虎父無犬子,老子英雄兒好漢,趙奢是名將,那兒子趙括自然也差不到哪裡。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趙括作戰計劃,完全迎合了趙王的心裡。趙王的心裡就是主動出擊,速戰速決,而年輕氣盛的趙括,對於廉頗的那種堅壁不戰的老年人打法,也是不屑一顧。他也覺得主動出擊速戰速決,瀟瀟灑灑轟轟烈烈才符合年輕人的作戰風格。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於是趙括上了,廉頗下了。至於說什麼秦人使詐挑撥,這是表面的原因,只是更加堅定的趙王換人的決心。
-
19 # 須陀洹
在這回答的全在扯淡,當時廉頗在,田單,樂毅都死了,李牧還是個小兵,廉頗是打齊國出的名,一直反對和秦國開戰,李牧當時在燕趙的邊境,還沒出頭,這是什麼問題啊
-
20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隨著趙國在長平戰場的失利,宣告了昔日曾稱霸北方威震諸侯的軍事強國也逐漸落下了帷幕,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戰役以前的趙國仗著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這一強軍方針路線打下的良好基礎,可謂兵強馬壯國力雄厚,其地位在諸侯國中僅次於齊楚,影響力不容小覷。
懷著這樣的心理,趙孝成王在平原君趙勝的提議下決定接受被秦軍圍困的韓國上黨地區。既然戰略已定,那麼下來就是要挑選領兵將帥以面對秦軍的進攻,老將廉頗當然是不二人選。大戰前期廉頗一方面固守城池暫避敵軍鋒芒,一方面還要迎接從上黨郡逃向長平的韓國百姓。恰恰趙王視廉頗的這種策略為膽怯,秦軍在廉頗面前佔不到便宜且又屬於長途作戰,軍需消耗嚴重的情況下,向趙王喊話:我們怕的是你們的趙括,只要不是趙括領軍,廉頗當然好對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面對這樣拙劣的激將法趙王居然真的撤掉了廉頗更換趙括為大將。那麼趙王在以藺相如、虞卿、趙勝等一干名臣的輔佐下為什麼還要重用一個從未獨自帶兵打仗的年輕人呢?至少史書上沒有記載過任何關於趙括在長平之戰前的作戰經歷。
我想原因有二。1.趙王對自己國家軍隊的戰鬥力有著相當的信心,這也源於當年的軍事改革,使得趙國人人皆兵。2.趙王對馬服君趙奢的兒子有著絕對的信心。與其說趙王對趙括有信心,倒不如說是他對自己在識人看人的方面上有信心。
鑑於著兩大信心,被人說成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走馬上任。上任後的趙括一邊將趙王賞賜之物往家裡搬運,一邊又忙著接受文武貴族的宴請,忙的不亦樂乎。在軍事上趙括將原來的編制打亂重新調配,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發揮軍隊戰力。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這句話沒有錯。但錯就錯在了趙括對於時局的把控上,他沒有認真分析敵我局勢,便把兵力全部投入戰鬥,結果秦軍臨陣換將,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使四十多萬趙軍被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困境中全軍覆滅。
分析長平之戰的失敗,一方面是由於趙國的情報工作做的實在太差,一方面是由於趙王的剛愎自用造成的。最重要的是在之前還向秦國提出過和談的要求,這就更讓本來還願意出兵救援趙國的國家放棄了打算。
趙王不用李牧、樂毅、田單其實很簡單,他壓根就不相信這些人。李牧雖然一直為趙國守衛邊境,但他的能力併為被趙王認可,而且李牧本人也很低調,之前也沒有什麼光輝戰績,偶爾還和趙王唱個反調,所以他不被重用也在情理之中。樂毅雖然有連克齊國七十城的輝煌歷史,但他終究還是被燕王猜忌。田單在當時任趙國國相,也只是名義上的,估計不會有什麼實權,因為他終歸不是趙國人。趙王之所以收留樂毅和田單是因為那點殘存的禮儀思想在作怪,用以向天下顯示其禮賢下士,吸納人才的崇高品德而已。像這種關乎國家命運的大型軍事行動還輪不到他們上陣。況且並不是每位君王每個國家都能向秦國那樣不分貴賤不分國界的重視和重用人才,趙孝成王也不會像燕昭王那樣的求賢若渴重用樂毅,更不會像齊襄王那樣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禮敬田單。說到底戰國時代的鬥爭就是法家和儒家等思想的鬥爭。
趙括雖然沒有為自己的國家贏得這場至關重要的一戰,但他在軍中斷糧46天,軍隊處於奔潰邊緣的狀態下,依然組織部隊向秦軍發起五次突襲,最後自己親自上陣遇箭身亡。他雖然不是一位出色的將領,但絕對是一個可以敢為自己祖國獻出生命的人,總比一些苟且偷生之輩要強得多。
回覆列表
田單,齊將也,在趙並不受信任,且在伐燕中表現平平,廉頗,長平之戰中堅守4年,無良策擊退秦兵。而趙已不堪後勤重負。樂毅於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後避禍於趙,至前260年長平之戰已有近20年,既使人還在世,恐也在遲暮之年,且長期遠離軍政事務,難堪重任。當時趙國名將李牧還在北地抗擊匈奴,尚未能脫穎而出,若能使若能使李牧代廉頗為將,則趙勝秦有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