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瞧不不瞧
-
22 #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生死攸關的大決戰,雙方都投入了舉國之兵,總兵力超過百萬。不過,在選將上秦國棋高一著,以常勝將軍白起對陣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戰而勝,坑趙卒40餘萬,掃清了統一天下的最後障礙。
當時的趙國將星如雲,扶持微弱之燕國攻克齊國70餘城的樂毅、以即墨彈丸之地完成齊國復國大業的田單,此時都已經離開故國,彙集到了趙孝成王麾下,趙國本土還有李牧、廉頗等戰國名將,但為什麼最後卻選用了一仗未打的趙括呢?
樂毅、田單不能託付重兵
長平之戰,趙國出動大軍30萬,加上隨上黨太守投降的15萬韓國軍民,總兵力45萬人,誰掌握了軍權,就等於掌握了趙國的命運。
樂毅雖然受到新燕王猜忌而入趙被封為望諸君,但燕國上下當時已經悔悟,多次派人請其返回,雖然樂毅拒絕了,但為了燕趙結盟長期兼任燕國客卿。
田單幾乎以一己之力就挽救齊國覆亡之危,能力絕對是有的,但他是趙國給齊國割地換來的國相,心中始終考慮的還是齊國利益,趙國主力大軍當然不能託付給這類外人。
李牧資歷太淺,名聲不顯
李牧雖然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有著崇高的威望。但長平大戰(公元前260年)爆發時他還名聲不顯,最多隻是趙國北部邊疆的一員邊將,又沒有如趙奢一般聲震列國的父親。
他雖然生卒年不詳,但臨死前即(公元前229年),他仍然能夠帶兵禦敵、縱馬持刀,可見當時他的年齡不會太大,在與廉頗這樣的百戰老將比較時,自然敗北。
廉頗老成持重,因讒言被換
廉頗在長平大戰初期曾經是趙國主帥,可惜太過剛直,侍奉上任趙王赴澠池會時,曾經和趙王約定“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此等一心為國之人,非大胸懷不能包容,不幸的是趙孝成王不似其父有胸懷,對於這種忠君但更忠心於國的良將,終究心有芥蒂。
同時,廉頗雖然是戰國良將,但能力方面有偏科,善攻不善守,加上趙軍實力稍遜於秦軍,在交戰初期連遭敗績,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還損失了多名將校。本來,廉頗準備以逸待勞,待機出擊,可惜趙國君臣不能理解這種穩守持重的戰略。
以趙孝成王為首的一幫人,高居邯鄲廟堂,不知戰場險惡。他們看不到秦軍日漸乏力的攻勢,只看到廉頗首戰失利的報告,只看到45萬大軍每天都耗費數以萬計的錢糧。再加上秦國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最終,趙國臨戰換將,鑄成大錯。
趙括身負盛名,又久居邯鄲
趙括雖然年紀輕輕,但畢竟是“官二代”。其父趙奢是東方六國將領中,獨戰秦軍並獲得大勝的第一人,用兵如神,聲名顯赫。按照當時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傳統思維,良將的兒子一定也是良將,趙奢能夠戰勝秦軍,那他的兒子一定也能。
趙括與李牧等人相比的一個大優勢,就是他從小生活在趙國都城邯鄲,一舉一動都在權貴圈子的視野裡。加上他從小就學習兵法,熟讀兵書,論戰談略,即使他的父親趙奢也難不倒他,如此光輝的經歷,一定給趙孝成王等年輕一代貴族留下深刻印象。
長平大戰時,趙孝成王登基將近5年,正處於政權穩固需要吐故納新的時代,但身邊全都是廉頗等前朝老臣,心中一定急需培養自己的新班底。將門虎子、聞名邯鄲的趙括無疑就是這個新班底負責軍事的最佳人選,加上秦國到處散佈謠言,讓趙國民間推崇趙括,與趙孝成王所想不謀而合。
-
23 # 沉睡中的夢
趙括第一聽話,第二,趙括主戰。其餘幾個名將都有自己的事情,比如李牧在防禦邊境。趙括輸在糧道被斷,假如糧道不斷,就算是敗也能64開,趙軍這次雖然戰敗,但是秦國損耗也很大。
-
24 # 嘿瞪嘿眼
長平大戰初期,趙國任用廉頗為將抵擋秦軍,由於長平地區的地形複雜,廉頗利用地形組織了嚴密的防線,只守不攻,秦軍曾攻破第一道防線,廉頗繼續退守,以後便是漫長的對峙。
長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秦趙糧草供應都很困難,秦國相對更困難,為保證前線補給,秦昭王親自趕赴前線督運糧草,而趙國國力不如秦國,糧草供應同樣是問題,趙王決定要速戰速決,所以有了臨陣換將的念頭。
趙國當然能拿的出手的將領真不多,趙括的老爹趙奢已經駕鶴西去,廉頗年紀也不小了,平原君雖然有威望,作戰指揮不行,樂毅和田單這家老對手,同樣的功高震主被排擠,年紀也都不小了,被迫跑到趙國,基本處於養老狀態,而且長平大戰那會,田單估計還在齊國做丞相吧,他和新王的蜜月期還沒結束。
至於李牧,那會還是個帥小夥,估計還是小兵,他的傳奇人生才剛剛開始。李牧兩次大敗匈奴聲名鵲起的時候,白起的墳頭草估計都一丈高了吧。
趙括就不一樣了,老爹牛逼,打敗過秦軍,軍隊裡好多將領都是他爹的部下,趙括又從小聰明,熟讀兵法,與其父辯論,說的他啞口無言。然趙奢對他評價很低,輕言兵事,沒有經驗,帶兵必敗,事實證明,知子莫如父。
趙王臨陣換將用趙括,客觀上講,趙國國力不行,趙王沒信心耗下去能贏,主觀上,又想主動進攻破局,我大膽猜測一下,趙國廟堂召開開戰前會議,趙括舌戰群臣,力主進攻,談兵事論謀略說的趙王心花怒放,然後趙王大筆一揮,好,就你了。
長平大戰,秦趙各40萬精兵,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倍責擊之,趙括熟讀兵書,估計心裡想,敵我雙方都是40萬,就算有陷阱,我也能衝出去,沒十倍的兵力,怎麼包圍我。
可惜,趙括的對手是白起,而且白起是秘密掛帥,後來,事情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
說起廉頗,老爺子也是個悲劇人物,後燕趙打戰,趙王又臨陣換將,以樂乘替廉頗,廉頗氣的帶兵攻打樂乘,樂乘不敢應戰,後廉頗逃到楚國去了,後來就有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也不知道是廉頗人員不好,趙王老和他過不去。
-
25 # 歷史微探索
長平之戰,趙國最為重要的一戰,甚至說是戰國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之一,也是秦統一還是趙統一中國的轉折之戰,那麼這麼重要的一場戰役,雙方都已經心知肚明,也為此拼勁了全力,趙國為何放著國內的李牧,田單,樂毅這些名將不用,卻啟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趙括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以下幾點:
趙括劇照
其一就是忠誠度,我們知道輪名聲,輪實戰經驗,田單,樂毅這兩位名將在戰國的地位是肯定要高於趙括,但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然君主不會完全放心,而且又是一場這樣的國運之戰,最為重要的是這兩位雖然有本事,但卻是客卿,不是趙國人,忠誠度大打折扣,即便再厲害,但是很少會有君主有這麼大的魄力敢去重用他們(當然放在秦朝或許還有可能),而趙括呢,趙氏宗親,名將之後,忠誠自然沒問題,還聽君主的話,又名聲在外,加上虎父無犬子,自然放心。
其二,對於為何不用李牧,而用趙括,這是因為當時的李牧名聲不顯,比起盛名在外的趙括大大不如,自然也就不會想到後來的李牧原來會這麼厲害,所以在當時的那麼條件下,可能壓根就沒把李牧這個人當做選擇物件之一來考慮的。
其三,趙括的選用也並不是趙王一時的頭腦一熱決定的,也是經過朝臣的討論推舉,以及諮詢樂毅等名將後的一種決定,畢竟如果大臣們都反對的話,後世也不會僅有說藺相如與趙母反對的聲音了,可以推測到,在當時這可能是一種大眾的選擇,這可能也是趙括的一種名聲和能力的體現吧。
當然,畢竟是成王敗寇,贏了自然就是萬世之名將,輸了自然人人唾棄,還是再無翻身之日的那種,就如同李牧,若是當初那場預謀一戰滅十萬匈奴之戰失利的話,那誰還會再去公正的去評說這樣一個人呢。
回覆列表
紙上談兵說的沒錯,趙父識子,趙括用兵不嚴謹。面對秦,廉頗被打的按兵不出,趙括上來,誘敵深入都沒看出來,計謀比廉頗差的不止一點!
至於說趙兵聽其號令,不亂這些都不是證明,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你現在隨便讓一個人去當軍區司令,保證一兩年,令出必行!
至於殺傷秦軍這一條,其實趙軍傷兵都歸於降軍裡了,而且投降時趙各將領會誇大資料,甚至報滿編。白起早就打定主意要殺降,也不會細查。四十萬虛高成份,但死十萬基本是真的死了,傷兵未統計,秦是傷兵也統計了。否則包圍戰,秦守趙攻,不可能秦比趙傷亡多。
戰力這一說,從最後趙親自上陣可看出,後期趙突圍時一定死傷慘重,各部隊戰力大減,甚至各將抗命不上,所以趙不得已,才帶著部隊完整的親兵上陣,否則哪裡有帥上陣突圍的!
而最菜的是他被圍時,沒馬上組織全力突圍,而且還有一段時間等待救援,直到秦包圍圈穩固下來。開始就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立刻全軍突圍,還是可能的!參照平津淮海戰役!
另外對戰況不瞭解就盲目出擊,自己說只怕白起一人,實際上是因為其他人愛正面攻擊,以趙騎兵對秦步兵,確實佔優。可是,他對戰區多山地形瞭解不深,山地是騎兵的剋星!廉頗佔的地方應該平坦,秦不敢攻,秦佔的地方應多山,廉頗不敢攻,所以雙方才能僵持!而偏偏趙括敢攻!
所以千年來,沒幾人為趙括平反,還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