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項羽在鉅鹿擊敗章邯後,劉邦便帶軍進入漢中,但因為項羽實力強大,劉邦不得不把漢中讓給項羽,項羽在漢中代替楚懷王分封諸侯。其中分封很多人例如投降而來的章邯、董醫、司馬欣等人,封地為原秦國。而列國除趙國外其他國家都被一分為二或者三。在建制上只有劉邦、項羽以及魏豹三人是獨立的,但魏豹卻沒有和項羽一爭的本事,原因是他距離項羽太近,有任何舉動,項羽都能在第一時間知道,並把他扼殺在搖籃中。而劉邦卻從其中脫穎而出最終擊敗實力強大的項羽。劉邦能夠和項羽爭鋒除了佔據地理和知人善用之外,劉邦勝利還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點:項羽認為秦國滅亡是因為,秦奮起消滅其他國家,致使招致其他國家的報復,天下人紛紛反抗,為此項羽在消滅秦後沒有建立強大的楚朝,而是分封各國,項羽這種想法就連趙高也曾經這樣想過,因此在章邯大敗後,子嬰立刻恢復秦為諸侯國。但劉邦認為這是因為秦的徭役制度太過於苛刻導致,因此劉邦這才起了和項羽爭奪之心。試想劉邦如果和項羽想法一樣恐怕是不敢和項羽爭鬥的。

    第二點:劉邦在進入漢中後,沒有和其他人一樣,禍害百姓,而是和百姓約法,和平共處。給百姓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劉邦在進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而是把人員名冊記錄在案,要知道擁有人口就等於擁有一切,劉邦能和項羽打那麼多年仗即使慘敗也能很快恢復過來,除了項羽不想殺他以外。還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這一點,知道人口的他可以快速增加兵源。

  • 2 # 小胖講歷史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了“伐無道 誅暴秦”的反秦大旗。天下豪傑之士紛紛雲集響應,一時間已故六國紛紛復立,項羽消滅秦軍主力,進入關中後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那麼為什麼,最後跳出來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是劉邦呢?

    1、關中王變成了漢中王

    陳勝吳廣起義初期,天下雲集響應,反秦士氣高昂,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後在秦將章邯的鎮壓下,陳勝敗亡,緊接而起的項梁戰死,反秦起義陷入困境,各路諸侯割地自王,不敢再和秦兵交戰。

    於是楚懷王宣佈“先入關中者王”。項羽和劉邦各帶一路兵馬從不同線路攻秦,項羽一路大戰破秦軍主力,聲威大振,而劉邦一路甚少遇到強敵大戰,率先進入關中。按照楚懷王之約,劉邦先進入關中,在關中稱為的就是劉邦了。然而項羽破秦主力後聽說劉邦已經進入關中要在關中稱王后,率40萬大軍進入關中。其謀士范增進言殺劉邦,在項梁的幫助下劉邦逃過了身死鴻門的危機,但對項羽欲殺自己已在劉邦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鴻門宴後項羽以其威勢自號西楚霸王,列土分封了十八個諸侯,與其關係近的封在富饒之地,而劉邦先入關中本應是關中王的他,卻被封在了秦發配囚犯的巴蜀之地。對此劉邦深感不滿,仇恨的種子瞬間發芽了,想率兵攻擊項羽,在蕭何、張良的勸阻下,才忍氣吞聲接受封號。

    2、同為滅秦主力,憑什麼你說了算

    與各起義勢力佔據一席之地後紛紛自立為王,畏懼秦軍而不敢出戰相比項羽和劉邦一個殲滅秦軍主力,一個攻克秦國都城,都是為滅秦主力,為滅秦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然而滅秦的果實卻為項羽獨佔,其自號霸王,分封諸侯,天下之政出於項羽,劉邦和其它諸侯一樣只得了一個王的分封,甚至感覺還不如其他和項羽關係近的封王,內心的憤懣和不滿,就驅使他要和項羽一爭了。

    3、據關中之險固,擁富饒之地

    劉邦對項羽封其巴蜀之地是憤怒和不滿的,初不欲就國,想要謀攻項羽,蕭何勸說道:“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劉邦聽後才到漢中就國,同時也為攻取關中做準備。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還定三秦,完全佔據了關中,基本擁有了和秦始皇一統天下前的疆域。憑藉關中的易守難攻、土地的肥沃、富饒的經濟,劉邦擁有了和項羽爭雄天下的實力基礎。反觀各諸侯,也有不滿項羽分封的,然而卻沒有像劉邦一樣跳出來和項羽爭奪天下,其主要原因還是實力不夠,在楚漢之爭中看哪邊強就倒向哪邊了。

  • 3 # 浮沉的歷史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在滅亡秦王朝後,項羽在關中把天下分封分成了十九個諸侯國,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印、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以及項羽自己的西楚國。

    在這個分封體系中,大部分諸侯王都是聽命於項羽的,與項羽有之間矛盾的諸侯王只有劉邦一人。

    我們先來看看,其他諸侯王為什麼不可能做出反對項羽的行為。

    其中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人是秦國降將,項羽不僅沒有將他們殺死,還給封了王,因此此三人必定為項羽馬首是瞻。

    韓王成、代王趙歇、膠東王田市是六國王室後代,其中的趙歇和田市並沒有實際的權力,而韓王成並沒有去自己的封國,被項羽帶到彭城後殺害。而趙歇曾是張耳所扶持為趙王的,實際的權力控制在張耳手裡,項羽是張耳的救命恩人(解了張耳的鉅鹿之圍),因此張耳和趙歇是不會反對項羽的。

    其他的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燕王臧荼、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都是項羽自己人或是跟隨自己作戰有功之人。

    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和殷王司馬印自身實力不強,也都是聽命於項羽的諸侯王。遼東王韓廣本是燕王,在派出大將臧荼領兵出征後,臧荼的實力越來越大且是跟隨項羽作戰有功的人,臧荼回到燕國後不顧及什麼感情就把韓廣殺害了,獨霸燕國。

    經過上述分析,一個明確的結論已經顯示出來了:那就是除了劉邦之外的這些諸侯王,都是不會反對項羽的。

    如果按照項羽的心思,其實項羽根本不希望劉邦成為一個諸侯王,但是礙於劉邦在反秦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得不讓劉邦分一個漢王。

    而正是因為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最終導致成為了劉邦成為唯一一個跳出來反對項羽的人。

    在此之前,楚懷王曾經有個約定是“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和項羽兩人兵分兩路,一個在黃河以南作戰、另一個則是在黃河以北作戰。在反秦戰爭中,項羽雖然在河北擊敗了秦軍主力,但是劉邦卻搶先一步進入了關中。

    這下問題來了,名義上劉邦成為關中王是肯定的了,但是作為實力強大的項羽必然是不服的。因此,項羽憑藉自己的絕對實力迫使劉邦承認,被改封漢王的事實,而關中則被分給了三個秦國降將。

    同樣對於項羽心懷不滿且未被分封的田榮,在齊地驅逐了項羽分封的田安和田都,和項羽大打出手。這時候,劉邦也趁勢而起攻入了關中,也主動跳出來和項羽叫板,掀起來楚漢之爭。

  • 4 # 歷史知道點

    1、項羽以兵威鎮服諸侯,劉邦不見得服從他。

    項梁戰死後楚懷王派出兩支軍隊,一支以宋義為主帥援救趙國;另一支則以劉邦為主帥西進伐秦。而此時的項羽不過是宋義的副將,不到一年的時間兩軍相見於咸陽時項羽已成為諸侯聯軍的上將軍。項羽是殺宋義取而代之的,震懾於其兵威諸侯共同推舉項羽為上將軍,當時劉邦並不在其中,項羽到咸陽後就準備進攻劉邦,如此劉邦又如何能真心服從項羽。

    再者,你項羽率軍大敗秦軍主力,我劉邦亦率軍和秦兵經過多次戰鬥才進入關中佔領了秦國國都,這滅亡秦國的功勞不能都被你項羽佔據了吧。

    2、項羽越俎代庖分封諸侯,剝奪了劉邦的權益

    秦末陳勝率先舉起了反秦起義的大旗,建立了張楚政權隨後陳勝手下到各地復立了六國政權,反秦起義實際上是以楚國為共主的。陳勝戰死後項梁立熊心為楚王,項梁戰死後楚王派出兩支軍隊:宋義和項羽領導的一支援救趙國,劉邦領導的一支進攻秦國。楚王為鼓勵將領英勇作戰提出:先進入秦國關中的人為秦王。

    兩支軍隊分別進軍,項羽一支和秦軍主力大戰,劉邦一支則沒有太大抵抗最終率先進入關中。按照楚王先入秦國關中的人為關中王,則為王的理應當是劉邦。滅秦成功後也當是楚王主持天下之政,然項羽憑藉兵威自號霸王,主持分封天下,並且違背楚王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遠的巴蜀之地,這無疑是極大的損害了劉邦的利益。煮熟的鴨子又飛了,劉邦怎麼可能會甘心呢?出兵佔領關中劉邦是有著正當的理由的。在這個過程中劉邦發現了張良、韓信等大才,恰好項羽又派人謀害了楚王這又給劉邦出兵反抗項羽予正當的藉口。佔據關中富庶之地的劉邦又有賢才相助,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已有和項羽一爭天下的勢力了。

  • 5 # 公元前

    謝邀,項羽的失敗主要和項羽的性格有關。

    項羽22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西楚霸王並且統領十八路諸侯。項羽的英勇蓋世,絕不是劉邦可比的。在領軍方面,項羽可以說是運用的爐火純青。天時地利人和,項羽一樣都不缺,但就是這樣一個蓋世英雄,卻最終輸給了劉邦。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當時項羽為了打敗秦軍,下令把所有戰船全部鑿沉,所有做飯的鍋全部砸掉,所有的帳篷全部燒掉,於是每個人只帶了三天的口糧,這樣一來全軍抱著必死的決心打敗了秦軍。這正是項羽的帶兵之道,使得楚軍異常神勇,猶如天兵天將。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定都彭城,開始了論功行賞。但是在分封的時候,他使了一個計謀,表面上看去論功行賞,實際上卻是對原諸侯的勢力進行重新組合。分封的時候,他根本沒有論功行賞,他把跟自己關係比較好的封的領土非常大;而跟自己關係不好的卻分的領土非常少。而且曾經跟隨項羽打天下,有功的卻不封賞,可見項羽對自己的手下是多麼的吝嗇,。不僅如此,項羽再封賞之後,鑄的諸侯封印,也捨不得發放到各諸侯手裡,項羽天天把這些封印拿在手裡把握,甚至封印都磨圓了都不願意發給各諸侯。

    後來諸侯們發現,項羽表面上是個慷慨的君子,實際上是個小肚雞腸的人,立了功卻不願意封賞,手下士兵打了勝仗也得不到獎賞,攻下了城池也得不到封爵。平時項羽和諸侯們稱兄道弟,禮賢下士,滿滿的情懷,但到了真真封賞的時候,項羽卻吝嗇了起來,完全是一個小人的行為。於是,很多人紛紛離開項羽,追隨劉邦去了。

    垓下之戰,項羽被劉備的軍隊包圍在烏江,最後的下場確實英雄末路,而劉邦的很多部將,都曾經是項羽的舊部,此時的項羽見大勢已去,便拔劍之吻在烏江上。

  • 6 # 芒果論史

    秦朝滅亡之後,天下有過很短一段時間的安寧之日,隨後田榮殺三齊王(項羽所封膠東王、濟北王、齊王),自立為齊王,賜彭越將軍印。陳餘借兵擊破常山王張耳,尊項羽所封代王趙歇為趙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劉邦滅三秦王(項羽所封雍王、塞王、翟王),攻佔關中,以為義帝復仇為名,糾集五路諸侯聯軍,共討項羽。

    天下大亂從此又開始了。

    其實帶頭反項羽的這幾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分封中沒有撈到足夠的好處,其中田榮、彭越沒有被項羽封王,陳餘被項羽封了個縣太爺,劉邦從關中王被改封成了漢王。對於項羽這種有失偏頗的分封,幾人心中自然是非常不滿,但迫於鉅鹿之戰後項羽的神威,劉邦等一干人等只能選擇忍氣吞聲。在剛被封到巴蜀之地的時候,劉邦是非常絕望的,巴蜀和關中可以說是天差地別,關中有良田沃土,有八百秦川,而巴蜀只有蠻荒落後,蜀道艱難。更不要提謀士張良已經離開劉邦回韓國覆命,劉邦如猛虎失蹄,一蹶不振。劉邦擁有野心,這一點無可置疑,但是剛剛被封到巴蜀之地的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本就沒有實力與項羽抗衡。

    可是呢,事情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來自項羽軍營一個不被重用的小卒透過夏侯嬰、蕭何二人的力薦進入了劉邦的視野之中。蕭何在劉邦面前誇下海口,稱天下唯有韓信一人可被稱之為“國士無雙”,在蕭何的要求下,劉邦壓住了將士的怨氣,直接拜韓信為大將軍,一代兵仙的傳奇人生從這裡開始,一代帝王的璀璨大業也將從這裡出發。

    韓信為劉邦獻上了著名的“漢中對”,劉邦聽完大喜,重新燃起了對抗項羽的信心。與此同時,項羽謀殺韓王成,張良連夜投奔劉邦,漢初三傑齊聚一堂。北邊的田榮率先帶頭反楚,由於齊地與楚地接壤,田榮的軍事行動自然帶給了項羽極大的軍事壓力,讓項羽再無餘力估計西方的戰爭,劉邦藉此良機還定三秦。

    韓信兵仙之名實非浪得虛名,劉邦用他的計謀輕而易舉的擊敗雍王、塞王、翟王,重奪關中之地,劉邦以為“義帝”報仇之名,成功與諸侯達成盟約,率領五十六萬大軍直搗楚都彭城。田榮兵敗生死,劉邦風頭正盛,一時間劉邦就成為唯一有實力,有威望與項羽正面作戰的大諸侯。回到問題本身,項羽封了十八路諸侯,為何跳出來反他的會是劉邦?

    第一,劉邦對項羽有怨氣,對項羽不服氣

    第二,劉邦有實力,有機遇,有運氣

    諸侯入關之前,楚懷王與他的將領定下了盟約,“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很幸運,他幾乎是暢通無阻的進入了關中,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他甚至已經在幻想未來的美好生活,幻想自己如何將這一片土地治理得欣欣向榮。於是他抵抗住了輝煌的秦宮,抵抗住了美豔的宮女,抵抗住了數不勝數的財富,他和秦人約法三章,他得到秦人的歡呼擁戴,他以為,他會是這片富饒土地的主人,他以為,他會是關中王。

    可是啊,項羽帶兵來了,鉅鹿之戰一鳴驚人的項羽就如一支鋒利的長矛,讓人不敢直視,在他的面前,劉邦如“孫子”一般的卑躬屈膝,終於避開了一場生死劫難。然後,他被項羽封到了窮苦的巴蜀之地,關中再富饒,也不是他的歸宿了,如果不出意外,他會帶著他的子弟兵們,在巴蜀這塊蠻荒之地紮根。你說,劉邦能不恨項羽嗎?從他後來數落項羽“十大罪”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恨項羽簡直是恨到了骨子裡啊!

    有了恨,就有了復仇的動機,可是光有動機還不夠,還需要有實力。

    劉邦的運氣真的可以說是“否極泰來”,被封到巴蜀之地的時候,他的軍隊少,將領更少,謀士張良遠走韓國,唯一可靠又有大才的僅剩下一個蕭何,可是蕭何擅長的是治國理政,要復仇,蕭何很難發揮大作用。可是很快,蕭何為他帶回來了一個叫做“韓信”的小夥子,這個人用兵如有神,簡直上天派來幫助劉邦的“天使”。

    韓信的“漢中對”燃起了劉邦復仇的焰火,緊接著,張良來投奔他了,因為項羽不守諾言,謀殺韓王成,張良無處容身,只能投奔劉邦。再得子房,劉邦簡直是喜不自勝,北邊的田榮搞了一波大事情,和項羽真刀真槍的幹了起來,為劉邦吸引了項羽的注意力。從一無所有到應有盡有,劉邦知道他的機遇到了,實力的充分增長極大的助力了他復仇的野心,此時不挑事,何時挑事?所以,劉邦會反項羽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啦!

  • 7 # 根285927616

    早先劉邦和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在蕭何等的幫助下,率先佔領了關中,並與民約法三章,深得關中民心,這時項羽不信守承諾,把劉邦改封漢王,鑑於項羽勢大,只得屈從。劉邦到了四川與張良,韓信,蕭何,曹參等商議,認為項羽雖然人多,但其剛愎自用,能臣只范增一人為懼,所以定下了明修棧道,暗渡陳滄之計,拉開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楚漢之爭。

  • 8 # 婷婷愛歷史

    其實從當初約定“先入關者為王”開始,劉邦就顯露出他的雄心壯志,並且從蕭何勸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所說的話,也可以看出,不管項羽封劉邦什麼,劉邦都會出來和項羽一決雌雄。

    先入關者為王

    因為秦朝的暴政,使得各地百姓紛紛起義,在各路起義軍中推舉楚懷王―熊心為起義軍的首領,而楚懷王為了激勵大家,說出了先入關者為王的口號,而劉邦在蕭何、樊噲、季布等人的幫助下,終於第一個先到達了咸陽,從中也可以看出,劉邦是個有野心的人。

    拜韓信為大將軍

    在蕭何向劉邦推舉韓信時說:“如果你想永遠做關中王,你用不用韓信無所謂,但是如果你要開創屬於自己的基業,必須要用韓信”劉邦聽從蕭何的勸告,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也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從這兩段事情當中也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不會貪圖享樂,一心想著完成自己的宏圖大業。

    其實第一個跟項羽叫板的是齊王―田榮

    其實這件事情跟項羽有直接關係,而齊王田榮反叛的原因也是因為分封不公,所以第一個站出來跟項羽叫板,項羽立刻帶兵攻打齊國,田榮大敗,逃到中原,被中原難民所殺。

  • 9 # 歷史隨筆

    項羽和劉邦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人。

    項羽個人能力神勇,戰略戰術都不賴,但是這種個人能力過於強悍的人往往只能逞匹夫之勇,做不了大boss,不懂得用人,駕馭人才,更留不住人才。

    而劉邦,他自己戰鬥不行,家世背景不行,但是就具備一種大家都願意跟隨他,擁護他的人格魅力,他天生就具備了吸引人才駕馭人才能力。劉邦才是真正適合做大boss的人!

    正是兩人性格上截然不同,所以最終楚漢相爭結果是註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決定他們勝負的關鍵人物韓信就是棄項羽從而轉投劉邦的,也正是韓信的加入,使得劉邦有個跟項羽叫板的能力!

    為何項羽分封之後,出來叫板的只有劉邦呢?

    首先,這次分封的前提是楚懷王心在項羽和劉邦出征之前約定在先:先入關中者為王

    雖然項羽戰勝了秦軍主力,功勞更大,但是確實是劉邦先入關中,遊戲規則早就有言在先,項羽最後卻無視事先約定,要自稱霸王,自作主張給其他人分封,這裡面最吃虧的就是劉邦,因為按規則來說劉邦先入關中,運氣好也罷,實力強也罷,項羽是不是該願賭服輸呢?所以劉邦自然是極度不爽的

    其次,此時的劉邦也具備和項羽叫板的能力,儘管他沒有項羽那麼能打,但是他手下個個死心塌地,他有韓信,張良,蕭何等蓋世奇才輔助,而項羽身邊多的是面服心不服的人。

    所以無論從心態上,還是能力上劉邦都最有理由跟項羽叫板!

    其它諸侯嘛,一沒有直接叫板的理由,二沒有實力,自然選擇性站隊。

  • 10 # 莽原文士

    項羽分封天下,18位諸侯王中有西魏王魏豹、膠東王田市這樣的六國後裔,有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這樣的秦朝降將,有九江王英布這樣的喑嗚叱吒的豪傑——英雄各有出處。漢王劉邦出身平民,且年過五旬,最不具備上述人等的優勢,卻勇敢地向不可一世的項羽發起挑戰並最終成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請聽小牛一一分解。

    一、18人中,只有劉邦具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擁有最澎湃的動力去挑戰項羽。

    陳勝起義後,天下英雄雲集響應,到了咸陽分封時,那裡彙集了他們當中的最優秀者。他們雖然說是最優秀,但比起漢王劉邦還是差了一大截子。他們都揣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做個諸侯就知足了,沒有更長遠的打算。唯有劉邦不然,他志在天下。劉邦早年雖只做了個泗水亭長,可絕不是泛泛之輩。別人見了威風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嚇得匍匐地上,抖似篩糠。劉邦從容自若,拈出一句慨嘆來: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啊!一語洩露天機,他想要像秦始皇一樣,做一個手執長鞭駕馭天下的帝王。出身農民家庭,反倒使他沒有了其他人的思想包袱。他不是六國舊貴族,不必操心復辟之事,再建某個諸侯國;他要建,就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大一統王朝。這種思想一以貫之,貫穿於劉邦起義到封侯封王得天下的全過程,是他人生事業的最大動力。有了奮鬥目標,有了澎湃動力,他九死一生,卻堅定執著地攻下咸陽。他忍辱負重,冒著巨大風險去赴鴻門宴。他從長計議,率部前往南鄭赴任漢王。他高舉為義帝復仇的大旗,討伐楚霸王。劉邦做這些事,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做新的帝王。

    二、先破秦入咸陽卻遭受不公正對待,使劉邦擁有了別人不具備的道德優勢。

    與殘暴兇狠的項羽形成鮮明的對照,劉邦得到了一個仁義愛民的好名聲,這使他在義軍中佔有了一個有利位置。在分兵滅秦時,楚懷王派項羽去啃硬骨頭,去救邯鄲之圍;派劉邦向西走捷徑,直搗秦朝老巢咸陽。項羽自負,沒有反對,各路英雄明白,沛公賺了大便宜。不過,言歸正傳,楚懷王與各路義軍有約——誰先打敗秦國攻入咸陽,就讓誰做關中王——這相當公平。劉邦不負眾望,一路征戰,攻破道道雄關,終於攻克咸陽,實現了天下人滅秦的夙願。出人意料的是,劉邦沒有大肆殺伐略搶,快意復仇,而是與秦人約法三章,維護關中和平安定和百姓的利益,然後,主動撤出咸陽,退軍霸上。劉邦一系列的舉措,深得民心,讓他迅速贏得了秦人的支援擁護,百姓唯恐劉邦不做關中之王。項羽違背民意,撕毀盟約,做了一件倒行逆施的事情。他拒不按照楚懷王的指示,封劉邦為關中王,反而把劉邦分封到遙遠的巴蜀,卻把秦地一分為三,分給章邯等人。要知道,章邯等人不僅是殺害項陳勝梁鎮壓義軍的劊子手,而且是秦地百姓的罪人。短時間內,劉邦是項羽瓜分天下的受害者;從長遠角度看,他又是一個受益人。項羽的卑劣之舉,無疑把劉邦推上了制高點,讓他具有了別人不具備的道德優勢,可以感召世人,號令天下。此後,唯一一個可以繼承義帝衣缽號令天下的人,就是漢王劉邦了。

    三、旗下有漢初三傑和眾多武將謀士,劉邦擁有巨大的人才優勢。

    從起兵開始,劉邦就著意於建立自己的人才隊伍。在沛地,他手下就擁有了蕭何、曹參、滕公、周勃和樊噲等義士,奠定了他帝王事業的基本盤。此後,他在戎馬倥傯之中,依然不忘尋找人才,吸納人才,重用人才。張良、韓信、彭越、陸賈、酈食其、婁敬等一大批俊傑先後投奔劉邦,使他擁有了天下最為威武雄壯的武將群體和最具深謀遠慮的謀士團隊。其中許多人是從項羽陣營棄暗投明而來的,此消彼長,項羽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只能獨唱霸王別姬了。劉邦人才隊伍的核心是“漢初三傑”,他們是劉邦大業的中流砥柱。韓信在劉邦最困難時投奔而來,後來被破格提拔為大將。韓信不負眾望,率領漢軍破趙國,滅齊國,斬龍且,最終與漢王會師,一舉全殲西楚大軍。張良運籌帷幄,為劉邦指點迷津,排憂解難,決勝千里。丞相蕭何坐鎮漢中,安定大後方,抓生產,促軍糧,訓練後備軍,為前方源源不斷地輸送人員物資。沒有這三位戰略級的人才輔助,劉邦想打贏一場統一天下的戰爭,是絕對不可能的。除了三傑之外,劉邦旗下戰術級的專才更多: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居然幫著劉邦攻下了多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原本做屠夫的樊噲臨危不懼,計上心頭,毅然闖帳,緩解了沛公鴻門宴上的危機;彭越關鍵時刻敢於跟項羽硬碰硬,使後者無計可施……

    四、佔據漢中巴蜀,因禍得福,劉邦有了戰略優勢。

    項羽當初把劉邦封到巴蜀做漢王,明顯帶有懲罰性和預防性的特點——懲罰劉邦搶得頭功之舉,預防劉邦北進秦地。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搭送了漢中,最終賠送了西楚霸業。項羽自鳴得意,自己作為西楚霸王,主宰分割天下,實際就是瓜分中原,不能讓沛公劉邦分得一杯羹,否則,跟自己爭霸天下的就是劉邦了。他錯誤地判定,巴蜀漢中遠離中原,地處偏遠地方,又有秦嶺阻隔。漢王在那裡,很難發展,更談不上北上逐鹿中原了。再說自己已分封章邯等人稱王關中,就是為了阻擋劉邦的。想到這些,項羽為自己暗自叫好。劉邦受封后,確實是很失意的,甚至自暴自棄,打算髮兵與項羽決一死戰。多虧有張良開導,劉邦才堅定了信心——立足漢中,反攻項羽。漢王君臣發現了自身的優勢:在最困難的時候,依然有大批民眾軍士投奔漢王,讓人看到了民心所向;漢中地勢易守難攻,在這裡休養生息,可以迷惑敵人,使軍隊迅速恢復壯大;漢中巴蜀物華天寶,是天下糧倉,可以籌措充足的軍糧……劉邦高瞻遠矚,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成功地扭轉了戰略頹勢。不久後,他暗度陳倉,消滅關中三王,進而東出函谷關,與項羽一決雌雄。

  • 11 # 小也會飛

    項羽搞了一個異地封王,怕這些諸侯在故鄉根深蒂固不好管理。結果那些有實力的人不服,馬上跳出來反叛。齊國田氏出山,立馬趕走了項羽封的王,齊地百姓呼應者眾多,各地管理分分改弦易幟望風而降。其他各王也是心懷鬼胎。一時間天下大亂。

  • 12 # 方城闕

    這個問題從廣義上來說不夠全面,因為第一個起兵,與項羽叫板的並不是劉邦,而是齊地的田榮。

    田榮原為齊相,是齊國的實力派人物。因為和項羽鬧彆扭,沒有派兵跟隨項羽渡漳河擊王離,隨後也沒有率眾隨項羽入關,因而在戲水分封時,由於項羽的刻意打壓,有大功於齊國的田榮,未能獲得任何分封。

    有了第一個造反之人,就有了第二個,接著造反的便是身處趙國的陳餘。陳餘原是趙國的大將軍,因為救援邯鄲的事,和與他有著刎頸之交的趙國相國張耳鬧翻了,棄趙國的將軍印負氣離去,因而沒能隨項羽入關。陳餘和張耳一樣,在秦未素有賢名,對趙國的復立有功,項羽把他現在居住的地方南皮縣及周邊的兩個縣分封給他。

    項羽還從今後長遠考慮,將齊國一分為三,分別分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同時也將趙國南部地區劃分出來,封張耳為常山王,以達到弱齊,削趙的目的。

    同時項羽始終對劉邦高度戒備,在戲水分封時,他不顧懷王當初與眾諸侯的約定: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做王。而是把先入關中的劉邦分到巴蜀偏僻之地做漢王。後來張良把劉邦給自己的封賞,全部轉送給了項伯,劉邦聞訊後,又給項伯贈送了價值不菲的金銀財寶,透過他又為劉邦求來了漢中之地。

    項羽為防備劉邦,還將整個關中之地分為三塊,分別封給秦朝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試圖以此阻斷劉邦南下。漢軍將士聞知各個是氣憤填鷹,紛紛攘攘的要去和項羽的楚軍拼命,最後在蕭何、張良的一再勸說下,冷靜下來的劉邦只好率軍悻悻而去。

    項羽因為在反秦運動中功勞最大,而且主持此次戲水分封,因而獨得9郡之地,佔當時46個郡中的五分之一。志得意滿的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天下共主,而把義帝熊心晾在了一邊。

    就在諸侯們各回封地後,齊地田榮率先發難,打跑了項羽所封的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並殺了膽小怕事的侄子,膠東王田市,自立為齊王。而南皮侯陳餘,則向田榮借兵打跑了自己的賢兄,常山王張耳,自立為代王,掛趙國相印。

    田榮與陳餘先後起兵造反,同時張良又修書一封給項羽,陳述劉邦沒有揮師南下進入三秦之地的意思,由此麻畀了項羽。缺乏政治遠見的項羽,妄自尊大,率軍北上去攻打齊國。

    而此時,對項羽分封意見最大的劉邦,在漢中秣馬厲兵,磨刀霍霍。當他聽到田榮,陳餘先後造反,於是乘著項羽北上伐齊的時機,拜韓信為將,並採納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南下攻入關中。壓抑已久的漢軍將士,數次打敗了雍王章邯,平定了隴西、北地、上郡三郡。接著劉邦乘勢向東進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都先後歸降了漢王。

    韓王鄭昌不肯歸降,劉邦派韓國太尉信打敗了鄭昌,並封他為韓王。此時劉邦並沒有公開發出戰鬥檄文,與項羽公開宣戰,而是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已防備項羽的回師西進。

    為此劉邦專門下令給各路諸侯、將軍,率領一萬人或者獻出一郡之地降漢的,封給他一萬戶。同時修築河上郡的要塞,將秦朝的皇家園林之地,提供給人們耕種,廢除原來秦朝的祭祀方式,改用漢的祭祀形式,大赦天下,內修政務,外整軍備,積極做好各項備戰工作。

    轉年,劉邦看到項羽深陷齊國,楚國無力回師西進。於是率軍從臨晉渡過黃河,魏王豹領兵響應,攻下河內,俘虜了殷王司馬卬,並向南渡過平陰津,佔據了洛陽。

    就在此時,新城縣董公向劉邦訴說了義帝熊心被項羽殺害的訊息。劉邦一聽,感到公開向項羽宣戰的時機已到,於是派使者通知各路諸侯,共同發兵,討伐弒君無道的項羽: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不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土,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終於等來了與項羽公開宣戰的機會,傳檄天下,率領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五諸侯,共計56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向彭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

  • 13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其實劉邦也不想跟項羽叫板,但確實是項羽太欺負人了。

    公元前208年,秦末名將章邯擊殺項梁後,一路攻到趙國境內。

    趙國國君因抵擋不住章邯的秦軍向楚懷王熊心發出求援信,此時熊心便命項羽、宋義等人前去救援。

    與此同時熊心在諸王面前立下誓言:“先入關中者王之”,就是誰先攻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並指定派劉邦去攻打關中,項羽雖有一百個不願意,但也拗不過當時楚懷王的命令。

    (楚懷王熊心)

    其實楚懷王派劉邦去打關中是存在自己的私心的

    當然,劉邦打不過秦軍也是一個問題。

    但是除此之外,對楚懷王熊心來說,如果真讓項羽去攻打關中的話,項羽十有八九是能夠攻下關中的,這是熊心不想看到的。

    因為當時的項羽勢力已經很大了,熊心並不想他得到那麼大的一塊地盤,這樣對熊心大有危險的事情他也是不願意乾的。

    關中,地名,是指“四關”之內,即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

    所以熊心才會如此堅持的讓項羽去救趙,劉邦去打關中。

    之後項羽分封諸侯時,劉邦跳出來與項羽叫板的原因。項羽可以實行分封的原因。

    那個時候明明楚王還是熊心,那項羽為什麼能代替楚王實行分封呢?

    這裡就要提一下楚懷王的來歷了。

    其實楚懷王熊心他之前並不是所謂的楚王,當時秦朝已經一統天下了,怎麼可能還會讓楚國的君王存在呢?

    所以這個叫熊心的人只是當時項梁起義時臨時找來的而已,當時他也不是什麼普通人,他曾經也是楚國的貴族,是六國時楚國的楚懷王熊槐之後。

    (項羽)

    也是因為熊心是諸侯們擁立起來的,所以他的權利也是有所限制的,而這個可以限制他的人便是同是楚國貴族的項羽。

    而在項羽救趙打贏章邯後(這場救趙戰爭歷史上稱為鉅鹿之戰),他的功勞也自然愈來愈大,膨脹的他便直接略過楚懷王此人,直接自己來實行分封了,楚懷王當然也是敢怒不敢言。

    項羽分封后,劉邦不同意的原因。

    話說劉邦依靠張良的“利誘秦軍之計”攻下關中後,他當然是十分喜悅的,因為這意味著他自己的地盤又擴大了,而漢中王的地位也意味著可以和當時的項羽可以分庭抗禮,但是在項羽救趙回來之後,這一切都變了,甚至超出了劉邦的想象。

    項羽回來後聽到劉邦已經打下關中時自然是非常生氣,生氣的原因便是他聽聞劉邦佔領關中後讓人守住關口,不讓他項羽進去。

    項羽一生氣自然就要動粗,想直接打進去殺了劉邦,後來還是因為項伯此人才讓劉邦得以脫險,此事件便是鼎鼎有名的“鴻門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本文因篇幅有限便不再此描述了。

    (劉邦)

    在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開始了分封諸王,而本來可以拿到漢中王的劉邦最後只分到了巴蜀兩地,為漢王。

    而原來本該屬於他的漢中則被項羽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投降於項羽的秦朝三位將軍,即被封為雍王的章邯、被封為塞王的司馬欣、被封為翟王的董翳。

    項羽如此做法自然會讓劉邦有所不滿,所以他才會想題主所說的一般,跳出來跟項羽叫板,當然,叫板項羽是之後的事情了。

    不滿項羽分封后,劉邦的所作所為

    當然,當時的劉邦自然不會因被不公平對待而當場跟項羽叫板,因為當時的劉邦還沒有可以跟項羽拼的實力。

    所以他也只能接受,並且還跟項羽多要了一塊地盤,即漢中之地,再往後便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了。

    其實吧,可不單單就劉邦對此分封有所不滿,還有很多諸侯也不滿意,比如從魏王降為西魏王的魏豹、從趙王降為代王的趙歇等。

  • 14 # 文嶄

    在劉邦之前,已經有好幾個王出來,齊王,代王,魏王,燕王,都是在劉邦至少開始反楚的,沒有他們,劉邦出不了關。

  • 15 # 朱銀貴

    這個劉邦因為是18王之中最有潛力的王,他的實力,他的潛力,他的能力有這個能力挑戰項羽,是人麼都不願意,去屈人之下,都想,當王上王人上人

  • 16 # 大秦鐵鷹劍士

    項羽分封有十八王,其中漢王劉邦實力最為強勁,劉邦有統一天下之志,其餘諸王只想做一個國王,並沒有當皇帝的想法。項羽武功蓋世,諸侯皆畏懼項羽,唯有劉邦認為項羽之勇不過匹夫之勇,項羽之仁不過婦人之仁,滅之雖難,但可為也。另外,劉邦功勞最大,但是被封在偏遠的巴蜀和漢中,且有三秦王防守他,因此劉邦不打回關中,他這個漢王也當不長。

    自古有關中者,可統一天下,劉邦任韓信為大將軍,率軍擊滅三秦王,恢復了老秦國的統治範圍,佔有秦國而統一天下,這給了劉邦底氣與信心。齊國的實權人物田榮起兵反楚,項羽親率大軍平叛;楚懷王被項羽尊為義帝,然後在長江中將其擊殺,這給了劉邦藉口。劉邦打著為義帝復仇的旗號聯合諸侯反楚,壯大了反楚勢力,增加了戰勝項羽的勝算。

    當年劉邦去咸陽服役,見到秦始皇車駕,劉邦心嚮往之,不禁說到:大丈夫生當如此!因此從造反的第一天起,劉邦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像始皇帝那樣統一天下,自己也要當皇帝。有了這樣的心態,劉邦當然不會安於現狀,接受項羽的安排,僅僅做一個漢中王,他至少也要做一個秦王。當了秦王后,劉邦自然要統一天下,再次恢復秦國的榮光。值得一提的是,漢高祖二年,劉邦才下令移除秦社稷,建立漢社稷。

    項羽屠戮咸陽,劫掠秦人,發倔秦陵,其罪惡滔天,劉邦統治了老秦國的地盤,自然得為秦人伸張正義,攻滅項羽,再次統一天下。劉邦曾歷數項羽十惡不赦之罪,其中有三條罪狀跟秦國有關:其一、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其二、殺秦降王子嬰;其三、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由此可見,劉邦已經以皇帝自居,他當然不願意屈居項羽之下,天下得自己去打,不能等別人去打自己撿現成,因此劉邦率先叫板項羽。

  • 17 # 如史如畫

    項羽分封十八王,為何只有劉邦敢和項羽叫板?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劉邦先入關

    當初,許多諸侯都在楚懷王手下辦事。楚懷王曾放話“先入定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到達目的地。

    項羽打敗章邯大軍後,又帶領了一些新的諸侯闖入關中,他們不把楚懷王的話當一回事,更沒把劉邦放在眼裡,項羽甚至想把劉邦滅掉。劉邦感受到恐懼感的同時,也覺得受到了羞辱,明明是自己先到關中,卻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在羞辱中萌生非凡的志氣,只為日後做到最強,不再受其他人壓迫。

    二,劉邦得到了韓信

    韓信是秦末漢初最卓越的將領,這種軍事天才在蜀中被劉邦得到了,也許就是劉邦最為幸運的地方。韓信為劉邦解析了天下形勢,然後教他怎樣去完成統一天下的使命。同時,韓信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華幫劉邦掃平了中國大部分的土地,為劉邦的基業提供了穩固保障。

    第三,劉邦自身的魅力無窮

    劉邦是一個很受人喜歡的人,第一個原因源於他的大氣,第二原因源於他的知錯能改,第三個原因源於他會用人。

    因為這些原因,不同的人才不斷的湧入劉邦的陣營,包括敵方的人才。劉邦聽從張良意見,為楚懷王發喪,吸引了許多諸侯來投,聚集了極大的兵力,雖然後面彭城慘敗,但劉邦的名氣還是當時最大的。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劉邦自然而然成為了帶頭跟項羽叫板的人物。

  • 18 # 史學達人

    項羽分封的十八個諸侯王中,之所以跳出來給項羽叫板的是劉邦,是因為劉邦對項羽的分封不滿。

    當然了和劉邦一樣不滿的還有田橫、張耳和彭越等人。

    可以說正是他們幾個,聯合起來弄的項羽不知道該去打誰,才有了韓信帶領劉邦殺出關中這一處戲的。

    我們先說為何劉邦要跳出來反抗項羽。

    本來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是一起滅秦的,按照懷王之約不管是誰,只要先進關中者就是關中王。

    劉邦很幸運,因為他是第一個進入到關中的人,而且秦王子嬰也是投降於劉邦的。

    按理說劉邦當關中王於情於理都是說得過去的。

    可是,項羽打了鉅鹿之戰,在鉅鹿之戰他一戰成名了。也正是因為他打了鉅鹿之戰,所以,才耽擱了時間讓劉邦搶了先機的。

    項羽打了鉅鹿之戰後,他也要進入關中,這時候劉邦已經拿下關中了,項羽在進入關中的時候,劉邦的人就和項羽人起了爭執。

    項羽和部下商量了一下,說要滅了劉邦。這個訊息被項伯洩漏給了張良。張良告訴了劉邦,才有了鴻門宴這個故事的。

    鴻門宴上劉邦去給項羽賠禮道歉,承認項羽老大的地位。項羽算是饒過了劉邦,這時候執掌天下的人就是項羽了。

    在項羽分封諸侯王的時候,他把劉邦封為了漢中王。

    劉邦心心念唸的關中被項羽分給了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人。

    那個時候的漢中當然沒有辦法給關中之地相比了,關中畢竟是帝王住的地方,這個地方肥的流油,反觀漢中之地,正所謂是雞不拉屎,鳥不生蛋的皮毛之地。

    所以,劉邦對項羽這樣的分封是極其的不滿的,因為對項羽不滿,所以,他要反抗項羽。

    在漢中劉邦得到韓信之後,就開始要去打項羽了。

    正好劉邦要反抗項羽的時候,齊地的田榮,田橫兄弟二人,他們也在因為項羽的分配不均而在齊地反抗了。

    另外,田榮還拉攏了同樣對項羽不滿的陳餘和彭越,讓他們到項羽的地盤上去鬧事。

    眼看著天下又要大亂了,項羽只好去齊地滅田榮和田橫兄弟去了。

    可是這個仗一打就是幾個月的時間。韓信正是在這個時候,帶領劉邦打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戰,這一戰他們勝利之後,從漢中到達了關中之地。

    章邯被打敗之後,帶領劉邦開始逐鹿中原和項羽爭霸天下去了。說實話若是項羽不去齊國滅田榮,劉邦和韓信肯定是出不了漢中,進不了關中的。

    就是因為章邯勢單力薄,關鍵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他,才致使他吃了敗仗的。所以韓信一戰成名,帶領劉邦打了一次又一次勝仗,最後連項羽都打敗了。

    這就是為何劉邦要跳出來反項羽的原因。

  • 19 # 楓葉滿山4

    說起十八王,我們想起了有許多。隋朝有十八路反王討楊廣,三國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朝廷單和十八之數過不去啊。我們看項羽分封的十八王都是有誰呢?劉邦挺進咸陽,項羽火燒阿房宮後,在楚漢元年春二月,大會諸侯於戲下(地名),論功行賞,分封諸王。分別是:漢王劉邦,定都南鄭,雍王章邯,都廢丘。塞王司馬欣,都櫟陽。翟王董翳,都高奴。常山王張耳,都襄國。河南王申陽,都洛陽。殷王司馬卬,都朝歌。九江王英布,都六安。衡山王吳芮,都邾城。臨江王共敖,都江陵。燕王臧荼,都薊縣,齊王田都,都臨淄。濟北王田安,都博陽。魏王魏豹,都平陽。韓王韓成,都陽翟。代王趙歇,都代郡。遼東王韓廣,都無終。膠州王田市,都即墨。這就是項羽分封的十八王。最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權勢在十八王之上。在楚漢元年四月份時,各王在戲下拜別,各自赴任去封地了。至於後期的發展,先跳出來和項羽叫板的是齊王田榮而非劉邦。只不過項羽給平定了。劉邦為何公然敢叫板項羽呢?這就是題主所問的問題了。劉邦早晚都會跳出來的,當然不僅對項羽還包括任何和他爭天下的人。早在秦皇時,劉邦服兵役於咸陽見始皇出入華麗,眾星捧月般,心生嗟嘆:大丈夫自當如此啊!這就是劉邦的初心。後劉邦任亭長,押囚徒在到芒,碭山,斬白蛇起義正勢揭開了反秦序幕。後來隨著勢力的壯大,文臣武將趨之若鶩,發展到了和項羽相抗衡的實力。劉邦是個志向遠大的人,會用人,會搞政治,在眾謀士策劃下,意欲一統天下。他看清了項羽的短處,摸清了項羽的套路,挺進咸陽約法三章和項羽屠城殺義帝和秦少帝火燒阿房宮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邦取得了民心後,所以更敢叫板。在韓信拜將後,節節勝利從叫板到了大決戰。總而言之,劉邦跳出來和項羽叫板的主要原因就是爭天下。當然是信心和實力的結合。謝邀了。

  • 20 # 畫素說

    這個要從項羽身上找問題,劉邦項羽一個攻克秦朝都城、一個消滅秦朝主力,但項羽違背諾言在先,打壓劉邦在後,換作任何人都會跳出來和項羽叫板!

    所謂厚此薄彼,項羽做的太過分了

    按照“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劉邦一路上並未遇到強敵,自然也就先入關中,自然在關中稱王的也應該是劉邦。

    但項羽親率40萬大軍進入關中,奪走劉邦王位的同時,更是聽從范增之言欲舉鴻門宴殺劉邦,好在在項梁的幫助下劉邦得以逃過一劫。但,彼時的劉邦就項羽欲殺自己的目的,埋下仇恨的種子。

    而後,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將與自己關係近諸侯分封在天下的富饒之地,而作為滅秦主力的劉邦本應占據富庶的關中之地,卻被項羽分封到了巴蜀之地為漢中王。但,人強於己,劉邦也只能忍氣吞聲。

    面對,共同辛苦滅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其更是自號西楚霸王,大封天下諸侯,所有政令無不出於項羽,而這一切原本都是屬於自己的。反觀自己最後落得一個“發配邊疆”且甚至還不如那些不出力但和項羽關係近的諸侯所封,內心亦是憤懣,這直接驅使劉邦要跳出來與項羽一爭高低。

    這點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劉邦初不欲就國,欲謀攻項羽可以看出來。

    好在蕭何的規勸:“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劉邦這才到漢中就國,另一方面也開始為攻取關中做準備。到了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以韓信定三秦,憑藉關中易守難攻、與富饒的經濟,擁有了與項羽爭雄天下的實力基礎。

    至於其它各路諸侯,雖也有與劉邦一樣對項羽分封存在不滿的,之所以沒有和劉邦一樣跳出來和項羽叫板,則是因為實力不足與項羽抗衡,基本都是牆頭草。而劉邦則是要感謝項羽給了漢中之地,否則也有可能沒有後來的劉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知道一個人開車是不是新手?老司機一坐就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