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秘史傳奇
-
2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十八諸侯王中只有劉邦有這個實力和膽略。
公元前206年,項羽藉著手裡的數十萬大軍,藉著他威震天下的名頭,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並以霸主的身份對全國進行分封,總共分了十八個王國,也就是“十八路諸侯”。
這次分封其實是對當時各路勢力的一次洗牌,項羽也用了一些技巧,就是將曾經的強國之地進行分割。
原秦國之地一分為四,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後三者封在秦國核心地區,合稱三秦。
原韓趙魏燕均是一分為二,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分封原韓國領地;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分封原趙國領地;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邛分封原魏國領地;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分封原燕國領地。
原齊國一分為三,分別是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原楚國一分為四,項羽自己獨領九郡,剩下的交給三個手下吳芮、共敖和英布。
按身份來分,十八路諸侯可以分成四部分:六國王室後人、非項氏部屬的反秦首領、依附項氏的將領、秦朝降將。這跟周初的分封有些類似,周朝藉此制度延續了八百年,但項羽連八年都沒熬上,屁股還沒坐穩就又要開始打仗了。
戰爭的起因很簡單,無論是封了王還是沒封王的,都有人對項羽分封感到不滿,封了王的覺得自己的領地不符合自己的功勞,比如劉邦、韓廣等;沒封王的更不用說了,覺得自己的功勞就得封王。
如果這些人手裡沒有軍隊的話,自然是掀不起什麼風浪,比如韓王韓成直接就被項羽扣留,連封地都沒去過就被項羽咔嚓了,誰敢吱聲?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可問題是,這些反對者大多數都是有兵的,不打仗就不安生,戰爭就這麼順理成章地爆發了。
最先重起硝煙的是燕地,遼東王韓廣原來是陳勝的手下,在燕地自立為燕王,項羽和秦軍大戰的時候,他派部將臧荼援助項羽。可項羽故意將臧荼立為燕王,生生把韓廣的地盤分了大半,還是最好的大半。
韓廣怎麼能忍?他故意拖著,一直不肯去遼東,結果臧荼也不是善類,殺起舊主毫不手軟,在項羽分封的同年就把韓廣殺了,將燕地合二為一,成了名副其實的燕王。
燕地實力弱,跟西楚又隔著老遠,這場爭鬥對項羽沒什麼影響,加上死的是他不怎麼看得上的韓廣,他也就沒管,但接下來西楚的兩個鄰居——齊地和趙地的動亂,項羽不能不管了。
齊地的實力派田榮是田齊宗室遺族,在陳勝起兵稱王的時候,他就和哥哥田儋帶人做掉了縣令,田儋自立為齊王。兄弟倆率兵奪取了齊國故地,接著向中原進展,在救援魏國時,田儋戰死,田榮收攏殘部東歸, 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任丞相。
項羽分封的時候,完全忽略了田榮,田榮怨氣沖天,帶著軍隊就幹,揍得齊地三王滿地找牙,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都被做掉,齊王田都跑了,田榮自立為齊王。
佔了齊地,田榮又像當年一樣向外拓展,一面支援彭越率兵在梁地搞破壞,攪鬧項羽的老巢,一面接受陳餘的建議,出兵趙地。
陳餘跟常山王張耳本來是好友,後來反目成仇,而項羽分封更是給兩人本就脆弱的關係來了一記重擊。
張耳成了常山王,陳餘卻只得了三個縣的封地,連侯都算不上,肺都快氣炸了,聯合田榮,帶兵攻打張耳。張耳打不過,投奔劉邦去了,陳餘立趙歇為趙王,趙歇投桃報李,封陳餘為代王兼趙國國相。
另一邊,劉邦也不甘示弱,他才是最有理由更項羽開撕的,明明說好的“先入關中者王之”,結果關中都被別人分了,把他塞到漢中,要不是託了關係,連巴蜀都沒有,怎一個慘字了得。
劉邦入漢中時,來了一手火燒棧道,出關中時又來了一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迅速掃蕩關中大部,把關中的三位諸侯王堵在都城裡面壓著打。
眼見東邊跟西邊都鬧了起來,項羽在想先打哪邊。這時候就是態度問題了,田榮非常囂張,一副不搞死項羽不罷休的模樣,而劉邦卻很恭順,向項羽報告自己就想要關中,對關東的地盤是沒有興趣的。
於是項羽繼續東進,一戰接一戰,打得田榮戰敗身亡。可另一邊,劉邦出關東進,直接殺入彭城。隨後項羽回師救援,彭城之戰大敗劉邦,楚漢爭霸全面開打。
從上面可以看到,跳出來跟項羽叫板的不止劉邦,但十八路諸侯中跟項羽叫板的的確只有劉邦,這主要就是因為十八路諸侯當中,劉邦最強,其他人有那個心沒那個膽,有那個膽沒那個實力,比如韓廣,連燕地都沒掌控,怎麼跟項羽叫板?陳餘、趙歇之流,也只是項羽一合之將,只求項羽不來打自己,哪敢主動進攻。
-
23 # 金鑼山讀史
十八諸侯的形成是在滅秦之後,由軍功最大的項羽主導的對天下的瓜分和權力的分配。然而土地是有限的,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這就必然導致衝突的發生。在這之後不斷有人來挑戰現有的格局,然而笑到最後的終究是劉邦。
十八諸侯的成分構成項羽分封的十八諸侯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按照司馬遷的解釋我們可以把十八諸侯分封的原因分為秦國投降、六國後代、戰功和入關、救趙迎楚四個方面。
首先來說,秦國投降的三個王因為出身原因加上得不到關中人的支援,就失去了叫板的資格,只能投靠項羽。 第二魏王豹、代王歇、膠東王田市這些人只想維持原樣,沒有太大的政治追求。 第三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這些都是偏師,在項羽渡河救趙和入關過程中起的只是輔助作用,根本沒有實力單獨叫板項羽。 第四共敖和吳芮這類人在反秦戰爭中起的是戰略支援作用,政治上影響力太小、實力太弱。 不滿分封,挑戰項羽的諸侯王首先挑戰項羽權威的是田榮,接著是陳餘,同時期劉邦起兵,接著是魏王豹背楚,反叛一直持續。
在這之中,能量最大的就是田榮,可是田榮只想儲存原有的版圖沒有開拓的決心,根本抵擋不住項羽的進攻,所以他失敗了。但是田榮卻成功地把項羽拖入了戰爭的漩渦,讓項羽陷入多面作戰的漩渦,遲遲不能脫身,這也是項羽敗亡的原因之一。
劉邦成功的原因 格局大,秦始皇的忠實模仿者。早在劉邦喊出"大丈夫當如是"的豪言後他就準備模仿秦始皇了,這種模仿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氣派還有效法秦始皇的制度。具體表現就是實行郡縣,不滿足做一個諸侯而是吞併天下。 善於立人設,在秦末群雄中酈食其就觀察到劉邦與其他將領不同,說他是寬大長者,不濫殺。劉邦也有意識地維護這種形象,在入關中廢除嚴刑酷法,收攬人心。 佔據關中 吞併三秦,形成了秦對六國的格局。在項羽進入關中後有人就建議項羽定都關中,項羽拒絕了。到了劉邦那裡,他立馬就採取了行動,雖然失敗了但卻是走秦始皇道路的嘗試。 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比起項羽執著於對齊國的征服劉邦就看的很遠。在劉邦還定三秦之後魏王豹就反叛了他,劉邦為了迅速開啟局面就派酈食其說服魏王豹投降,說服失敗立馬派兵打下魏國。為了爭取魏國的勢力劉邦一直保留了魏王豹的姓名,這與項羽征服齊國的做法截然不同。 開闢多條戰線,形成對項羽的包圍圈。在劉邦和項羽相持在成皋一線的時候,韓信在北方相繼打下代國、趙國、齊國從北方包抄項羽;扶持彭越,讓彭越遊擊作戰,打亂項羽的後勤;南下宛葉主動引誘項羽攻擊,分散項羽的兵力 。點評: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對項羽來講是打破是十八諸侯的權力格局,挑戰項羽主導者的權威;而對於劉邦來說是新制度戰勝舊制度的考驗,這就需要他要拿出全部的資源來對付項羽,所以他用金錢、土地為誘餌把主導權從項羽那裡奪了過來。
正如金一南教授所說:多數人因為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他的成功是和他模仿秦始皇的理想是分不開的。
-
24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劉邦也不想跳出來和項羽叫板,無奈手底下有一群出色的謀士不嫌事大,非要慫恿劉邦和項羽叫板。劉邦這個人和項羽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比較聽話,項羽就不同了,誰跟他說都沒用,結果把范增給氣死了。
項羽一把火把咸陽燒了以後,一心念叨著要回到家鄉光宗耀祖(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估計這時候的劉邦心裡也沒有什麼長遠的打算,先看項羽怎麼個劃分天下吧。因為厭惡劉邦,就把他分封到窮山僻壤的漢中去了。
劉邦沒有辦法,又不敢和項羽公開唱反調,對於項羽他還是又敬又怕的。所以當時收拾收拾,就帶著自己的一群謀士和士兵到漢中去當漢王去了。進入漢中以後,還把棧道給燒了,表示一定安分守己的當自己的漢王。
先是韓信跳出來對劉邦說:“士兵們都是山東來的,久居此地,都非常思念家鄉。趁他們現在還想回到家鄉,抓緊時機東進爭奪天下,否則等他們適應了這裡,就不妙了。”
起初劉邦並沒有同意,後來是田榮和陳餘公開跳出來反對項羽之後,劉邦見中原大亂,這才同意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兵去攻打三秦之王(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雍王章邯)。平定三秦之地以後,接著就是彭城之戰,由於項羽正在齊國討伐田榮,所以讓劉邦順利的偷襲了大本營。
但是項羽還是一號猛男,帶著三萬輕騎兵快馬加鞭的趕回彭城,輕鬆擊敗了劉邦號稱五十六萬的諸侯聯軍,急急如喪家之犬般逃走。逃命的途中還數次把自己一雙兒女給踢下馬車,真真是老婆多了不愛惜。
鴻溝為界以後,劉邦當時真的滿足了這種各自為政的格局,準備收拾兵馬回到漢中。還是在張良和陳平的建議提醒之下,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史記·高祖本紀》實質上你會發現劉邦的成功真的不是因為他個人有什麼出色的軍事或政治能力,基本上都是他那一群文臣武將的功勞。但是劉邦有一個最大的特長就是社交能力很強,很善於和人打交道,這和他早年在社會上游蕩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劉邦得虧是成為了皇帝,要不然大概我們多半也只會說他是一個一事無成,遊手好閒的浪蕩子而已。但畢竟他成功了,所以他的那些經歷就會被特殊的解讀,但你觀察劉邦這個人的言行舉止就會發現他並不是一個上進、富有野心的人。
當初進入咸陽宮時,看到宮中的珠寶和美女立刻就腳軟的走不動路了。雖然說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能側面看出劉邦對於自己的未來確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譬如說我要當皇帝,人有了目標就要約束自己。
但在劉邦身上你是看不到這種目標的,包括他和項羽唱反調,都是他那一群屬下的計謀。所以劉邦雖然是一個領導者,但他實際上是非常被動的,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他遠遠不如劉備、曹操,後者可遠比他聰明能幹多了,而且都有著非常強烈明確的人生目標。
但劉邦就不同,他幾乎可以說是非常被動的被命運推著走。所以得虧他成功了,要是他失敗了,估計評價可能還不如項羽,畢竟項羽這個人打仗還是很厲害,但就是性格有點問題,不願意聽取別人的建議,這也是劉邦能夠成功,他卻失敗了的原因。
當初西進滅秦時,項羽也本來想去,但是因為他性格過於殘暴,所以被變相發配到北方去救趙國,而讓劉邦擔任西征秦國的統帥。
項羽為人彊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總的來說,劉邦敢跳出來和項羽唱反調,就其內心來說多半是不願意的。但是因為有一群謀臣和武將在背後支援他,再加上劉邦自己知人善用,能夠聽從意見,所以在這群人的幫助下,最終才能夠贏得最終勝利。
其實透過這些歷史你會發現,作為一個領導者你壓根不必擁有像張良一樣的謀略,也不必擁有像韓信一樣的軍事才能。實際上真正能夠體現一個領導者能力的不在於“謀事”,而是“謀人”,只要把人用好了,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
合理的運用和駕馭人才,顯然才是一個領導者獲得成功的最大訣竅,因此這就更加要求領導者要具備一種能夠壓制眾人的氣場和大局觀。雖然很多謀士很聰明,但是他並不具備這些條件,聰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做的多好,等他自己親自操刀上陣,結果就表現的平庸無奇了。
所以有些同學疑惑為什麼這些人這麼聰明,幹嘛不自己去爭奪江山呢?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市面上的成功學、厚黑學雖然把成功描述的非常簡單,但確實是有它的一些道理和規律。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25 # 農夫說歷史
前言:項羽卻是是牛人中的牛人,靠著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家,輾轉多地,可以迅速滾雪球似的壯大自己的勢力,要知道他與叔叔項梁以復楚為最大目標,四下奔走,最後在會稽郡落腳,結果與會稽郡守的虛與委蛇,才漸漸聚攏了一幫復楚的勇士,在斬殺殷通後扛起了反秦大旗,立懷王,搶入關中,分封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項羽一路走來成就了自己,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導致最後楚漢相爭,那麼分封的的諸侯中,為何只有劉邦能和項羽對抗?原因有哪些?
觸及到劉邦的利益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簡單地說就是楚懷王定下的規則是:誰先入關中者為王!事實上呢,是自己先到的,項羽仗著自己兵強馬壯的,居然找劉邦理論,好好的關中王就因為實力不濟要拱手讓人,劉邦是什麼人?在沛縣就是好吃懶做,不喜農事,不吃虧的主,你讓他吃啞巴虧,劉邦會有不討回來的道理?這是其中的之一,另外就是自己先到漢中,聽說項羽要來,自己就退守壩上了,自己不僅得親自上門謝罪,還得腆著臉去逢迎項羽,鴻門宴上危機四伏,要不是張亮從中找到項伯斡旋,光靠樊噲的莽夫形象就想吸引項羽注意力,趁機逃走?想多了吧?
劉邦的外援多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說起來是分封諸多諸侯,細細分析除了項羽戰力比較靠前外,論單打獨鬥,誰能與之匹敵?但是這也是劉邦的優勢,他善於籠絡諸侯勢力為自己增加實力,項羽勇猛過人這是他的長處,但是他的短處也很明顯,就是殺伐太重,民心基礎差,分封不均,要知道劉邦從芒碭山小範圍擴張勢力時,可以說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缺少戰略謀劃,項羽有叔叔項伯,有謀士范增,能有龍且等武將在側,而劉邦呢,在遇到張亮,韓信之後才開始陸續轉運,逐漸打響了漢王之名,更是引得彭越,英布等人的加入,此消彼長,項羽逐漸成了孤家寡人。
楚河漢界後的機會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楚河漢界之後,劉邦有了與項羽一爭高下的實力,原本他打算以約履行,在張良於陳平的建議下才背後追擊項羽,上面已經提及,劉邦不是那種吃虧往肚子裡面咽的主,他自己也清楚,項羽能放下身段與自己達成和諧相處的約定,可不是因為什麼結拜之情,因為此時的項羽其實力已經大為削減,此時不反撲,等他有養生息後再來回折騰?所以不管這個提議真是張亮與陳平提的,還是他就有這個意思,這是張良他們順勢而為的結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機會就在眼前,於是多方的合圍之後,末路的項羽只能廝殺突圍,可惜的是時過境遷,一切都已經改變,最後只能烏江自刎。
相關史料:
1.《史記·高祖本紀 》
2.《史記·項羽本紀 》
回覆列表
首先我說一下項羽分封的十八王並不是只有劉邦跳出來和他叫板,由於各種原因出來造項羽反的諸侯王不在少數。
我們先說一下項羽都分封了哪些諸侯王:
漢王劉邦: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實力 僅次於項羽
雍王章邯: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
塞王司馬欣: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
翟王董翳:統治上郡
西魏王魏豹:統治河東
河南王申陽:統治河南
韓王韓成:統治韓地
殷王司馬邛:統治河內
代王趙歇:統治代地
常山王張耳:統治趙地
九江王黥布:統治淮南
衡山王吳芮:統治長沙
臨江王共敖:統治南郡
遼東王韓廣:統治遼東
燕王臧荼:統治燕地
膠東王田市:統治膠東
齊王田都:統治齊地
濟北王田安:統治濟北
那誰是第一個明面上造反的人呢?
這個人就是田榮,當年齊地反秦最重要的人
也可以說是齊地地區的總司令。這麼厲害的人物十八路諸王中竟然沒有他的位置,換做誰也得反他啊,要不誰咽得下這口氣,於是田榮就聯合同樣失封的彭越和陳餘反叛了項羽。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說一下其實反判項羽的人不止劉邦一人,總數超過一半以上。
進入正題說一下劉邦為什麼反抗項羽:
1、項羽分封不公,可以說在反抗秦朝暴政的過程中除了項羽就屬劉邦的功勞最大,而項羽給他分封的地方是哪裡呢,巴、蜀、漢中,這個地方在那會兒可是苦寒之地,是秦朝用來發配犯人的地方;
2、當初在秦朝滅亡之前楚懷王說過“先入關中者為王” 明明是劉邦先滅了秦朝老窩咸陽接受了子嬰投降,可是項羽確憑藉強大的實力反悔了
這種到手的王飛了誰不心裡憋屈;
3、剛才說田榮造反了 牽制了項羽的注意力讓劉邦有時間休養生息壯大自己的實力;
4、項羽分封不公造成不少諸侯王對項羽不滿;
5、劉邦手下將相和睦謀士有張良,陳平,蕭何等人。武將有韓信,樊噲,周勃等人可謂實力充足;
6、項羽人心都散了隊伍不好帶,最信任的人范增由於看透了項羽選擇出走,英布反叛投降劉邦。
所以說劉邦為何跳出來與項羽叫板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劉邦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反觀項羽眾叛親離,所以項羽最終落了個烏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