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書堂
-
2 # 帝道老王
“上善若水”,語出自《老子》。單從表面上的意思來看:上善,也就是至善,達到非常完美境界的善。最完善境 界的善就像水一樣。
按照《老子》裡原文後面的話的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是萬物之源、萬物之本,水滋養了萬物但又不與之爭奪,只是彙集在人們不喜歡的、厭惡的低窪之處。因此老子認為這是近於大道的。
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就要明白老子所說的大道真諦。老子認為,大道是天地之母、萬物之宗,是一切事物產生的動力和最後的歸宿。道無爭無象,依靠萬物存在,人們透過萬物的變化感覺“道”。具體到這裡,“水”就是大道的體現。
“水”符合道家的“無為”思想。萬物都有自己的運作規律,順其自然不加人為干預,讓天生萬物按自己的規律執行才能達到無所不為的至高境界。水滋養萬物又能順其自然,不強加自己的意志給萬物,這就是道的至高境界。
老子以水比喻修身之道,講的就是順其自然、謙下不爭的道理。
上善,其實是大善,是最高的善,若水,就是像水一樣。
-
3 # 依楓的微博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 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上善若水,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我國先秦道家學說的創立者、哲學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意思是說人類最美好的品行就應該如水一樣。
乍一看來,似乎頗為費解,但仔細咀嚼揣摩,就能領略到其含義的深刻精妙。水對我們有哪些啟迪呢?
其一,水往低處流。
啟迪我們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權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時刻關注最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特別是那些至今連溫飽都尚未解決的群眾,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儘快使他們擺脫貧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萬物而不爭。
水與千千萬萬種物質,溶為一體,構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藥水、墨水等物質,在這諸種物質的排名中,水都居於第二位。
然而,如果沒有了水,這些茶水、藥水、墨水等還會存在嗎?水的這種不爭之德,啟迪我們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的價值體現在默默的奉獻之中。
其三,水隨遇而安。
無論石縫巖隙,還是沼澤鹼灘,水都能頑強地生存。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兒,它也會笑迎朝霞,熠熠閃光。
水的這種豁達頑強的精神,啟迪我們即使是處於艱苦的環境,也要安貧樂道,恪盡職守,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結為冰。
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變化,體現了水極大的靈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結為冰,更是啟迪我們在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增強凝聚力、向心力,萬眾一心,精誠團結,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奪取勝利。
其五,水質透明,清澈見底。
水的這種鮮明特性,啟迪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君子坦蕩蕩”,城府深不可測者很難覓到摯友良朋。我們應做一個清純如水的人,潔身自好,纖塵不染,永遠保持健康的肌體。
其六,水的公平。
水是最公平的,些許傾斜都會破壞水面。因此,我們常常希望掌權者要“把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測。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是博大精深的。
它對我們的啟迪還有許多,如“滴水穿石”,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捨;“千條江河歸大海”,啟迪我們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水對我們的啟迪是如此豐厚廣博,難怪先哲要發出“上善如水”的讚歎!
“上善如水”堪為我們的座右銘。
-
4 # 青青時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最至上的善,象水一樣嗎?
還真是!
這就是我的回答。
-
5 # 丟下臉面
做人要像水一樣有柔性,以柔克剛;做人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此乃大丈夫;做人要像水一樣能千變萬化,為達目的而懂得變通,這就是做人的道理。
-
6 # 種花喝茶
“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是老子眼裡的水,這就是老子的道“道”,他推崇的無為而治,就是這樣一種高尚而符合自然之道的思想。水包容萬物,對萬物有利,而自己不去刻意追求什麼,而自然界就是水低成海,自己不去爭,卻納百川為己用,人也應該如此啊,所以人低為王!所以水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特性就是老子所推崇的思想一個集中體現,它推崇水的精神就不難理解了。
-
7 # 高山流水gyj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小 說:《熾天使傳說》,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上善若水”是傳統文化中廣為人知的一句話,很多人將它掛在嘴邊,或者是作為QQ簽名。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具有最高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樣,那麼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也就是說,水有三大優秀品質:善利萬物、不爭、處眾人所惡,所以被稱為“上善”。善利萬物。水是生命之源,滋養了一切生物。
水是如此重要,所有古代文明都是沿河而生。我們說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尼羅河的泛濫帶來了埃及文明,兩河流域誕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切文明的產生都是因為水“善利萬物”。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不爭就是養育萬物卻不佔有它們,成就功業卻不誇耀自己。人只有不爭,天下才沒有誰能與他爭。
當然,這並不是一種陰謀權術,老子並不是要人們表面不爭暗地裡卻無所不爭。玩弄權術只是小聰明,並不是老子的大智慧。
處眾人之所惡中“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
中國有句古話:“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告訴我們,水往低處流正是一種可貴的品德。
如果以道家的角度去看,在這個世界中,人人爭著往上爬,然而失敗者固然跌得粉身碎骨,勝利者卻要時刻警惕被別人取代,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啊!
人哪怕居於高位,也只有保持謙卑才能天下歸心。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他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願意做,這樣讓人人都心悅誠服。大江大河總是奔流到海,那是因為大海最為低下。
水正是由於具有上述三種優秀品質,才被老子用來比喻具有最高道德的人,即“上善”。上善之人具體而言就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善於居於卑下之位,善於保持心胸平靜,善於待人真誠,善於言而有信,善於精簡政務,善於發揮所長,善於掌握時機。做到了這些,才是如水一般的上善之人。
-
8 # 梅心清骨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溼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迴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裡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轉自《都江堰》(餘秋雨):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為人領悟了水,應順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便是道。
-
9 # 偉哥談古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給我們的啟示有以下三點:
一、與人為善,利人利己
“上善若水”告訴我們用一顆善心對待他人,學會分享、學會分擔。社會充斥著物慾橫流,充滿了急功近利,已習慣爾虞我詐。為官者只知道彰顯權利,為民者熱衷於追名逐利,基本的社會道德不斷地受到挑戰。“上善若水”的道理讓我們每個人道德得到昇華,讓社會凝聚更多的正義,重塑我們的社會風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為人低調,處事豁達“水往低處流”是水的另一個重要特點。許多人認為,如果想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全力爭取,一點也不能讓步。爭取使事業成功的上進之心是好的,但是,為人處事卻處處好強,只不過使自己事半而功倍罷了。我們經常聽到一些關心我們的老同事勸我們說:低調做人,高調事做。就其本質來說,也就和上善若水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多做事,少說話,把自己資態放低,把工作情緒高漲。
三、學會變通,人情練達水沒有固定的形態,隨遇而安;水可深可淺,淺灘可見底,深淵則深不可測。一個人如果不會聽話,就不能通盤瞭解人事、人情,甚至不能瞭解人心;如果懂得善聽、會聽,則家人、親戚、朋友、上司、下屬甚至整個社會民情風俗、政經脈絡,就都能瞭然於心。
-
10 # 天下熱文
上善若水 這詩一般的語言出自《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8章
達到上善若水的境界,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 利萬物;2 不爭;3 處眾人之所惡
利萬物為有本事,不爭為不貪功,處眾人之所惡為不好名。

一個人有本事、不貪功、不好名,才能說是達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
不論是在公司還是在體制裡工作的人,想想身邊的好領導,他們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特點呢?

古往今來達到這種境界的大人物多少呢?
我能想到有這三個人:
古聖人老子,漢留侯張良,近現代的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
舉報/反饋
-
11 # 易決策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出自老子道德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一時之
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
12 # 松樹lasabc
也可以是樹
也可以是草
也可以是風
就是個比方
任何事物都本具善的一面
看你從什麼角度發現
老子喜歡拿水的
處於卑下 善利萬物而不爭 來說事
不必拘泥
思維開放
也是老子點撥的我們一個方向
-
13 # 一支半夏
水,至剛至柔。
剛柔一念之間,善惡一念之間。
剛者,如海嘯,如洪水,瞬間覆滅所有;柔者,如細雨,如清泉,緩緩滋潤萬物。
上善若水,若的是柔情似水的水罷!其不爭,如春風化雨,滋養心田。
人亦如此,希望每個人都如海水一般,常納百川,包容萬物。不卑不亢,你若犯我,我也有巨浪!
-
14 # 明志弘
“上善若水”是傳統文化中廣為人知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具有最高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樣,那麼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道德經》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也就是說,水有三大優秀品質:善利萬物、不爭、處眾人所惡,所以被稱為“上善”。中國有句古話:“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告訴我們,水往低處流正是一種可貴的品德。
如果以道家的角度去看,在這個世界中,人人爭著往上爬,然而失敗者固然跌得粉身碎骨,勝利者卻要時刻警惕被別人取代,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啊!
人哪怕居於高位,也只有保持謙卑才能天下歸心。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他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願意做,這樣讓人人都心悅誠服。大江大河總是奔流到海,那是因為大海最為低下。
水正是由於具有上述三種優秀品質,才被老子用來比喻具有最高道德的人,即“上善”。上善之人具體而言就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善於居於卑下之位,善於保持心胸平靜,善於待人真誠,善於言而有信,善於精簡政務,善於發揮所長,善於掌握時機。做到了這些,才是如水一般的上善之人。
-
15 # 柴米由言
我覺著我還是比較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本人中國哲學碩士。發現好多人都是百度查來貼上一段兒,說一堆沒有營養的。
水在老子的哲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總結出了水有七種德性。我記不太清了,簡略的給你說一下。
水,利萬物不爭,滌盪萬物不髒,智慧萬物不可擋,鋒利可穿石。或動或靜無為處之。百度下:水的七德。老子關於水的德行的描寫非常的精彩。這也是他對道的領悟。
眾所周知老子的道是玄妙無比的,而水的特性近乎道,所以老子喜歡水,也常常用水比喻道。所以要理解上善若水,就要理解水的七種德性。
-
16 # 笑看古今來往客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黃老哲學的基礎就是“道法自然”,因而老子的很多論述和道理就是透過自然現象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這條“上善若水”的著名理論,就是透過水的自然屬性而生髮由來的。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水:沒有生命體,清澈透明,與萬物無爭;卻能自然地由高處流往低處,也可以安靜自然地彙集於一處。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
17 # 恭川
在《道德經》第八章,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哲學智慧,透過對水的深入觀察和感悟,總結出一個“善”字。這個“善”可以作善良,也可以作擅長,那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做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或者你想知道如何做一個擅長的人,那麼你就不得不來了解一下老子帶給我們的智慧。這其中所蘊含的修心修身修行之法堪稱絕妙,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和“道”很像。最善的人,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治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和憂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掌握並運用了“道”的人,就會像水一樣,水生萬物而不與萬物爭。
有人會說洪水猛獸不也是水嗎?說到這一點我就更覺得把“善”看作“道”是一種相當合理的安排。
第五章的時候我們看到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不就是自然規律嗎,而且是毋庸置疑公平的存在,雖然對於個體來講是不公的,但世間萬物正是由於個體的不同才會變得多元而精彩嗎?所以看待“道”同樣如此,雖然它是沒有情緒的,公平的,按照自然規律執行的,但它滋養萬物而不爭也是事實。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做事不可能對得起全世界所有人,但是隻要保持一種平和和公正的態度,順勢而為,不爭不搶,自然可成。
與趨勢的對抗以及對結果的執念只會毀了你自己。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有隨遇而安的能力,而且永遠是在低處找水平,都是人類本能裡所不喜歡的。我們人類本性裡有的是爭強好勝,貪婪無度、驕傲狂妄等弱點,有的是計較得失、計較結果,導致內心失衡,情緒波動大等等。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即克己修心修行修性,修煉可以自我控制的強大內心。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一句告訴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能夠清楚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心胸沉靜而不宜波動待人仁義說話守信為政懂的治理之道(這裡對於普通個體來講應該是要明白順勢而為的道理)做事能夠發揮所長行動會把握時機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經常提到不爭,到底說的是什麼?
那我們先說說人為什麼會爭?因為想得到,卻又覺得不是很穩。
那麼如何不爭?克服內心的不安和慾望!但是前提是要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如果沒有把事情做好,爭的行為是妄為,如果事情做好了,還去爭,那是執念。不爭和無為就是要我們放下執念和妄為,這樣才能專心把事情做好,才更有可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
18 # 真人無名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的基本思想。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的屬性是柔、處下,如果一板老闆能人性化的管理,處處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必然會受到員的擁戴,必然會極大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上善若水”也是為人處世的智慧。如果我們不爭強,處處低調,處處謙讓,和周圍的人柔和相處,關鍵時候自然會有眾人扶。
-
19 # 後山悟道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是以水的特性來引喻:一個高尚的人應該具備像水一樣的特質或品德。
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說水能滋養萬物,確從來不與他們相爭。我們都知道水是有好處往低處流,最後匯入大海,可在這過程中,水遇到了多少山石,樹木……等很多障礙,可它從未改變方向,只是改變了自己的形態繞道而行,一路向下,也一路滋養著萬物,最終奔向大海。
第二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我們可以看到,水停留的地方都是地處,而水底也是很沉靜的,“居善地,心善淵”,就是告訴我們要擇低處而居,心靜才不起波瀾,因為高處不勝寒,風起有漣漪。“與人善,言善信”就好理解了,就是與人相處要恭敬和善,信守承諾。“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意思是說,理政治世要仁懷天下,無我而為,才能善得其道,為人處事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懂得把握時機。
最後,“夫唯不爭,故無尤”。一個人具備了上述這些修為,又不爭名奪利,他怎麼會有憂愁困惑呢?所以說具備水一樣特質的人是“上善如水”!
-
20 # 笑星好彩弟
理解使人豁然開朗,使人覺悟,理解不僅是和書的作者心意相通,更是掌握書中精髓的技能。
上善若水出自道家老子著作的《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想理解這段話,光看註釋還不行,必須結合實際,做到知行合一,否則是沒法真正搞懂這段話的精髓。
因此,我覺得要從為人處世這個角度去理解上善若水這句話。
第一,世間萬物太多,如動物,人,植物,這些物種都依靠著地球生存。而水是最純淨的東西,它不僅給萬物帶來了生機,更保護環境,卻又不求萬物回報,經常呆在萬物都厭惡的地方,因此,孔子把君子比作水,可見水確實是偉大,純潔。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在職場,做人上都可以用到,而且有極大的幫助。
比如你是公司裡面新進的職員,同事們看你是新來的,故意欺負你,為難你,把髒活累活丟給你幹,相信你一定會火冒三丈。
這時候,你就得想想上善若水。
自己得像水一樣,柔順,平靜,不管大風大浪,都得沉著面對。不管同事們如何刁難,自己都得順他們心意,儘量和他們打成一片,卻又不損害他們的利益。
平常儘量多幫同事一些忙,做一些他們不愛做的事,久而久之,你必定會受到大家的喜歡,得到大家的青睞。
這就是上善若水用在現實中最好的辦法,如果你覺得這樣憋屈,無能,你大可以和對方大吵一架,但事實永遠不會利於你,反而會讓你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事實上,上善若水說的就是順應自然,順道。而任何一個逆反天道,違背自然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希望你讀道德經的時候,讀完要自己去摸索,去思考,尤其是在現實中。
比如你看到某個人惹了大禍,你就要想想,如果用上善若水這個方法,會不會處理的更好一些?
你不需要去背誦,不需要去多看註解,就像道家說的那樣,順其自然就行。畢竟死記硬背,那是沒法理解的。
最後建議你讀一讀整篇的道德經,你可以去幽靜無人的地方閱讀,這樣有利於你吸收領悟。
這個方法如果使用恰當,我相信對上善若水的理解,一定是如虎添翼。
你自己要一步一個腳印,每天去找不同的事情,用上善若水去理解。
以上就是我對你的建議,希望你能多多參考,總結出自己的思路,早日理解上善若水!
回覆列表
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周易》中也有坎卦與此義相同!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恩澤萬物而不爭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