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行之說易聊健康
-
22 # 吳剛作文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
第一,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裡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
第二,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
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
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第三,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
-
23 # 江湖夜雨92
最好的善是什麼?老子說: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佛家說,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都強調了,一個人要立身行事,善是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能滋潤萬物生長,是生命之源。離開了水,我們就無法生存。他不但能使萬物得到利益,還不與萬物爭利。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水甘於居於都厭惡的下流,甘於藏汙納垢,正是這種謙卑,慈柔,大度的美德,水才能彙集成汪洋大海。老子在後邊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包含著水的智慧。如果我們處處斤斤計較,處處與別人爭執,有利可圖,就重逢在前,不會為別人,為集體考慮,就不會獲得人脈資源,很難有所作為。
心如大海沉靜源深,行似霖雨潤澤萬物。老子說,心善淵,與善仁。一個人的心境就應該象大海一樣深沉,靜默,不要遇到一點小事就驚慌失措,亂了方寸。事情越緊急,越要暗示自己,要沉著冷靜,才能理性地解決問題。處驚不亂,臨危不懼,是我們經常要修煉的素養。北宋一代名相寇準當今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到了濮陽之後,只見城外敵人的軍隊聲勢浩大,氣勢洶洶,一時很慌亂,戰戰兢兢,心裡沒底。就派人悄悄去看看寇準在幹什麼。回來的人告訴他,丞相正在和賓客們喝酒賭錢,毫不在乎。太宗這才安心。一個人的行為也要如水一般,助長萬物的生命,不管我們做什麼工作,都是方便別人的,要實實在在,一心一意為他人著想,我為人人,然後人人才能為我。
言語誠實守信,處世正直公平。言善信,強調了說話要誠實守信,如同潮來潮去一樣,有規律可循,不是有這樣一句詩“早知潮有信,稼與弄潮兒。”潮去馬上就要有潮來,這是一定的,哪像商人,沒有個準信兒。
正善治,強調了治理國家或者搞管理工作,都要一個標準,公平對待,不講人情,不搞特殊化。你看,水的表面,總是如鏡面一樣平坦。諸葛亮軍法嚴明,曾揮淚斬馬謖,當他死後,為什麼曾被他貶為平民的李嚴等人痛哭流涕。因為他用心公平,勸誡嚴明而已,標準一樣了,大家就沒有意見了。
慈柔蘊含剛強,內化方顯胸襟。事善能,動善事,也蘊含著做人的頂級修養。你想擔當大任,成就大業,那就要如水一樣,要有調劑,融合萬物的本領。不管什麼物質,只要倒進水中,水總是一步步侵蝕進去,把它融化在水中。有人工作能力很強,但脾氣很暴躁,很難與別人融洽相處,如果你能和他相處好,就表明你要“事善能”的本領。如果你因勢利導,引水入城,柔和的水,也會肆虐咆哮,沖毀堅固的城池,所以水也有陽剛的一面。
看來,的確是上善如水。最崇高的,最無私的善行,就應該擁有水一樣的能力,胸襟,和氣度。
-
24 # 十二十頁
格局決定出路
1、格局到底是什麼
到底什麼是格局,《一代宗師》中給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謂“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也就是說格局就是一個人的眼界、胸襟、膽識等內在品質。
李開復說過這樣一句話:“胸寬則能容,能容則眾歸,眾歸則才聚,才聚則業興。”也就是說,胸懷寬廣的人才能得到眾人的幫助,獲得明顯的成就。
2、格局大的人有何表現
格局大的人,做決定時當機立斷,行動時雷厲風行,絕不拖泥帶水。因為他們心裡明白,思考越多,顧慮會越多。大格局的人,絕對不會等到事情發生時,才想辦法補救。而是透過對局勢的觀察和判斷,將隱患扼殺在搖籃中。大格局的人,懂得讓利於人,從而籠絡人心。曾國藩對於如何駕馭人心,曾經總結出八個字——功不獨佔,利不獨享。適當放棄眼前的一些利益,從而獲得更長遠的利益。3、如何提升格局
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個性獨立,性格鮮明的人往往給人一種很有自信的感覺,同時也就會給人一種很放心的感覺,在職場中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人脈一旦擴充套件,對自己的事業就會有莫大的幫助。把眼光放長遠,有的人都是到了一定的位置之後才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這樣常常會讓自己落後於發展,成為生活的被動者。有大胸懷,對於生活中一些很瑣碎的事情是不會去計較的。胸懷大了,格局也就會跟著大起來,先有大格局,後有大事業。有大心量者,才能成大氣候【小結】
受格局影響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是渾渾噩噩的。一個人的命運不是取決於上天的安排,而是取決於他自身的人生格局。放大人生格局,成功自然就會青睞你,格局越大,你的人生就有越多的可能。
古人云:謀大事者首重格局。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有什麼樣的胸襟氣度和精神境界。
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
老子讓人們像水一樣載舟,並且是和平不衝突的載舟,水利萬物而不爭。現在生活中不爭,是不爭的是功名利祿。應造福人類造福健康。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
說到水,說到水利萬物,就不得不提到黃河,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
雖然我們不能像黃河一樣。但是要學習這種精神,黃河對人類,就像是母親一樣,養育與滋潤著大地,利於萬物。黃河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黃河浩蕩貫長虹,浪瀉濤奔氣勢雄;石障山屏難阻擋,千迴百轉總流東”。黃河之水一路洶湧奔騰,銳不可擋。透過九省、自治區,注入渤海。黃河精神主要是指“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精神。
團結他人,而不跟他人有利益衝突,有勾心鬥角,也就是所謂的不爭,順其自然,你的善一定是可以影響到他人的。
【結語】
自然界的水總是停留在世人不願去的低窪之地,這種品性最接近於“道”。上善的人總是心甘情願地身處卑劣的環境,待人和善、真誠可親、信守諾言,善於理政。為人辦事,總能發揮所長,見機行事。正因為水有與世無爭的品德,才不會因出現過失而招來怨恨。
做到海納百川的格局,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鬥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25 # 旭日東昇1013
上善若水,我的理解是,水是萬物之源,我們的行為也要像水一樣,順勢而為,做事的方式也要包容,開明,透明,真誠的像水一樣,水可以變化為多種形式和形態,可以滋養萬物,現代的我們也要去保護水資源,心態也要和水的性質一樣,柔和,尊重自然法則,去理解水的善念意境,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考慮到事物的前因後果,從心底裡去發現正念的思考,為自己的家庭民族和國家多做些貢獻,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多給自己和身邊人一些包容和時間,大家和諧共處。像江河湖海一樣,相互包容,共同成就,萬物輪轉。
回覆列表
在老子看來,最好的,最守“道”的,就是像水一樣。水善於潤澤萬物,對萬物有滋養的大恩大德,卻又什麼也不爭,而且,她又總是處在別人厭惡的又低又溼的地方,水的所作所為可以說完全合乎“道”的要求。
其實,老子在自己的《道德經》中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從居(選擇自己的位置),心(內心寬廣),與(與人相處),言(對人說話),政(當官從政),事(處理事情),動(把握時機)等多方面作出具體詳細的要求。
總之,懷不爭之心,居不爭之地,待人謙恭卑下,處事順勢應時,一心利世利人。
人善若水,何止是不會犯錯,不會樹敵,招致怨恨?
一定可以匯聚天下千川百穀,創立如大海般廣闊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