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懸壺致用
-
22 # 趣齋文史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的看法主要有兩點:一是元兇已死,李世民沒必要也沒打算多造殺戮:二是李世民愛惜人才,想將魏徵收為己用,捨不得殺。
李世民並非殘暴不仁之輩,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迫於無奈之舉。如果他不先動手,那麼最後就是他自己死在太子和齊王手中。事後,為了絕除後患,李世民屠殺了十個侄子。
除此之外,李世民再未主動下令誅殺跟其他太子和齊王有關的人。並且,在政變結束的當日,他立刻以皇帝李淵的名義下詔:
凶逆之罪,止在建成、元吉,自餘黨羽,一無所問。由此可見,李世民其實並不打算搞大肆株連,他心裡很清楚,各為其主,窮追東宮與齊王府的黨羽沒有意義,反而會鬧得人心惶惶,於人於己都不利。
玄武門之變前,魏徵曾屢屢建議太子李建成先下手為強,誅殺秦王李世民。如果李建成採納了他的建議,說不定就沒李世民的事了,他也不至於慘死。
政變之後,魏徵被帶到勝利者李世民面前,後者質問他,為何離間自己與太子李建成之間的兄弟情義。
當時,旁觀的人都為魏徵捏了一把汗。
如果魏徵這個時候跪地求饒,大肆貶低舊主李建成,向李世民獻媚,那麼,李世民很可能瞧不上他,就算不殺了他,估計也會廢棄不用。
然而,面對秦王來勢洶洶的質問,魏徵卻是鎮定自若,反道:
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這話既不諂媚,也向李世民表示了自己,表明自己的看法與他是一致的。
李世民聽明白了他的話,再加上魏徵之前為太子獻計,不費吹灰之力安定河北,早已聞名,李世民素來愛重人才,自然也不想錯過他,於是馬上任用他為詹事主簿。
同時,李世民不殺魏徵,也是為了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向天下人尤其是原本與太子和齊王交往過密的人表明自己的誠意——自己並不打算追究他們之前的事,讓他們放寬心。
儘管李世民早已下令不予追究,但是總有一些人自作聰明,甚至挾私報復,依然趁此機會迫害以前跟太子和齊王走得近的人。
也正是如此,隨後李世民派魏徵出使山東,宣示自己寬大為懷的誠意,杜絕各地挾私報復無辜之人。
而魏徵也不負李世民重託,在路上遇到地方官押送前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去長安的時候,他以使節的身份重申李世民的命令,做主將兩人就地釋放。
魏徵此舉,讓天下都看到了李世民寬大為懷的誠意,隨後各地迅速安定下來。
魏徵後來在位列宰相,一生進諫上百次,每次李世民都對他的意見頗為尊重。可見,李世民沒有看錯人,魏徵確實是難得一見的良臣。
-
23 # 惜緣小歷史
得力的後宮外援
貞觀三年的麟德殿,李世民拿著喜報美滋滋的,心裡對長孫皇后充滿了歉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生下了可愛的長樂公主。有了女兒的李世民意氣風發,為她準備的滿月禮品之豐厚,是李世民姐姐永嘉長公主嫁妝的數倍。誰知禮品清單剛寫完,蓋印之時魏徵的奏疏就到。
原以為魏徵會說些軍國大事,不曾想他的嘴管地真寬,連天子家的私事也要說兩句。根據史書記載,魏徵舉漢明帝的故事,給自己兒子的待遇,遠低於其兄弟的俸祿。以此勸誡李世民,須降低女兒的滿月禮品,以示對姐姐永嘉長公主的尊敬!
行為受阻而氣沖沖的李世民,回到後宮對長孫皇后怒吼:“魏徵這個鄉野村夫,仗著我對他的包容,如今連我的私事也要說三道四,我非殺他洩心頭之恨。”聽完此話的長孫皇后微微一笑,安慰說:“你應該感到開心才對,自古以來天威難測,使臣子不敢直抒己見。現在魏徵實話實說,不是從另一面證明你是明君嗎!”恍然大悟的李世民會心點頭,當即將禮品清單撕得粉碎!
武德元年,冊為秦王妃。時太宗功業既高,隱太子猜忌滋甚。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九年,冊拜皇太子妃。——《舊唐書》
牝雞司晨為儒家子弟所唾棄,是故長孫皇后為魏徵求情而成,充分說明李世民對她的信任。早在李世民做秦王時,長孫皇后就殫精竭慮,彌合丈夫與李淵的父子關係,後來又支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恰是因為在最困難的時候,長孫皇后的不離不棄,使李世民帝業遂成,這才有後來救魏徵的故事!
過命的同袍戰友除了老闆娘這個外援外,同殿為臣的人幫襯他,是他屢次逆龍鱗而不死的另一因素。但凡是人都希望困難時,有人能對自己投桃報李。本段就來說道說道,李世民即位後,任命魏徵當諫議大夫,靠便宜從事特權巡視河北。
有一日他剛進入磁州的地界,隱約看到一隊千牛衛,押著兩臺囚車往長安而去。好奇心促使他驅馬追上了隊伍,開口詢問:“囚車裡是何人?他倆犯了何罪?”領頭的解釋:“他倆是建成、元吉的侍衛,前日剛從民宅搜出來。”答完話的千牛衛正打量他時,魏徵用手一指領頭人,要求將他倆就地無罪釋放。一聽此言趕忙踢皮球拒絕,魏徵語言和藹:“我是本朝的諫議大夫,現在宣佈皇上的敕令,凡原建成、元吉的下屬及侍衛,如今皆可無罪釋放,並賜他們盤纏回家!”由此而始,眾人盡知魏徵秉性善良!
——長孫無忌
再親密的君臣時間長了,猜忌之心也會油然而生。有一段時間,魏徵看李世民沒采納自己的意見,就有點鬱鬱寡歡不巧被他瞧見。於是李世民就問長孫無忌何故,得到的答案是魏徵是想下朝後,再繼續苦諫直至你同意!一句不經意間的話,就打消了李世民的懷疑。正是因為魏徵處處想到同袍,關鍵時刻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舊臣的耿直忠心作為建成的舊臣,李世民始終擔心,魏徵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能用且唯一的辦法,就是對李世民開誠佈公。不遺餘力發揮自己的才能,減輕李世民的壓力!
時高昌王麴文泰將入朝,西域諸國鹹欲因文泰遣使貢獻,太宗令文泰使人厭怛紇幹往迎接之。徵諫曰:"中國始平,瘡痍未復,若微有勞役,則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經州縣,猶不能供,況加於此輩。若任其商賈來往,邊人則獲其利;若為賓客,中國即受其弊矣。漢建武二十二年,天下已寧。西域請置都護、送侍子,光武不許,蓋不以蠻夷勞弊中國也。今若許十國入貢,其使不下千人,欲使緣邊諸州何以取濟?人心萬端,後雖悔之,恐無所及。"上善其議。時厭怛紇幹已發,遽追止之——《舊唐書》
自從突厥頡利可汗,率十萬大軍兵臨渭河畔。遭受奇恥大辱的李世民,一心一意發展大唐。十餘年後,高昌國王鞠文泰帶領數十個西域小國,千里迢迢去長安拜見李世民。出於展現禮儀之邦的面貌,厭怛紇幹領命前往迎接。
——犯言直諫的魏徵
看似一件普天同慶的喜事,魏徵卻看到了弊端。原來從漢武帝開始,朝廷都為前往京城的人提供衣食住行的服務,一陣噼裡啪啦的計算費用驚人!結尾魏徵不顧舊臣的瑕疵,力諫李世民取消了這次活動,真切的感受到了魏徵與他是一體的!
因此我們說,李世民不殺魏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長孫皇后的深明大義,二是同袍戰友的雪中送炭,三是他自己積極融入了新團隊!
——END——
-
24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再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時,有很多的人,能夠名流情史,例如房謀杜斷,國舅長孫無忌,戰神李靖,還有瓦崗寨的眾兄弟們。當然還有人鏡的魏徵。
魏徵,按道理來說是屬於李建成的人,就算當初玄武門之變時沒有殺,那麼後面的也應該殺了,或者貶了的,但是李世民為什麼沒有殺呢?
有才能的人,在哪裡都混的開在武德九年(626年)的時候,劉黑闥勾結突厥人侵犯山東,魏徵此時是李建成的人,他見太子的功績尚不如秦王李世民,於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透過戰爭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聲望,在武將那邊刷刷臉,於是李建成聽取了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時間一轉眼來到了玄武門事變,李建成被李世民殺了之後,李世民問魏徵:”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 魏徵回答道,當初太子要是完全聽了我的建議,便不會有今日之禍。”李世民聽到這裡覺得魏徵為人豪爽,所以就留下他了。
當然魏徵的出現,也填補了李世民夾帶中的空缺,那便是諫臣。君不見,李世民的夾帶中,武將不少,李績,程咬金,秦叔寶,等等。文臣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但是就是沒有一個諫臣。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李世民聽完魏徵的回答之後還留了他一命的原因。
安撫李建成黨羽,樹立榜樣還有一點,筆者認為是李世民為了安撫非嫡系朝臣,讓他們覺得,原來的李建成餘孽都可以在朝中過的好好的。談話的時候能夠讓李世民憋死自己最喜歡的鳥,看來我們的皇上還是個好皇上的嘛。
如果李世民事情做的太急了,保不齊下面就會有人打上太上皇復辟的旗號,讓李世民在歷史上在出一次醜。所以在這個時候把魏徵推了出來,其用意是來安撫建成餘孽的,同時還有太上皇李淵一黨的。
展現容人度量,安撫自己一系當了皇上,那麼就不在是當初的秦王了,就再也不能和自己天策上將府的文武官員們隨意的談論事情了,自己一黨的臣子們,保不齊會覺得自己和劉邦一樣,殺了這些老兄弟們。
所以這個時候其實玄武門的功臣們也是無比的憂慮的,君不見秦叔寶就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嗎?當然也有可能是秦叔寶身患重病了。
這個時候把魏徵推了出來,一個我哥哥的黨羽我都能夠留下來,那麼你們作為曾經和我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們,當然也會留下來,你們放心,我是不會像劉邦一樣滴!
-
25 # 聻零零捌
主要是做一個樣子,讓大家看到他可以聽的進去臣屬的聯絡,是一個善於納諫的好皇帝,同時,也是為了減少自己弒兄殺弟、逼迫老爹李淵讓位的種種不良影響,而魏徵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了李世民不少正確建議,所以李世民在魏徵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對他有太多過激的行為,但是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很快就下達了開棺戮屍的命令,可見李世民對魏徵還是有很大的恨意的,原因上主要有三個,一是魏徵原為前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還給李建成出過弄死李世民的主意,二是魏徵在對待山東士族的問題上和李世民持相反意見,三是李世民是皇帝,每個皇帝都不會喜歡天天頂撞自己的臣屬,哪怕這個臣屬在某些事情上是對的。
回覆列表
答案很簡單:唐太宗認為魏徵的勸諫,可以使他改正缺點,成為一代明君。
唐代名臣魏徵死後,唐太宗沉痛的悼念他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心胸廣闊,心懷大志,他很想成為一位建功立業的明君。而魏徵可以為他出謀劃策,減少他的決策失誤。魏徵忠心耿耿,才華出眾,可以輔助唐太宗成就大業,同時又沒有政治野心,唐太宗怎麼會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