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歷史黔
-
22 # 南方鵬
魯肅勸孫權借南郡給劉備,是時勢使然,既符合他原先的戰略規劃,也是應變的卓越化解。後來時勢大變,孫劉交惡,為了荊州以至盟友反臉,是魯肅所始料不及,不能以結果推開始。可以說,如果沒有魯肅勸借南郡之舉,也沒有孫劉交惡的機會,爭荊州,是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的矛盾,如果曹操南下時,孫劉無法聯手阻止他,就沒有後來的事的。所以,魯肅勸孫權姑息劉備是對的。
面對曹操南征,劉琮不戰而降,曹軍威逼江東,這時的形勢,已經不是圖天下的問題,而是存亡的問題。魯肅也不拘泥戰略,主動向孫權請纓,出使荊州打探虛實,隨後促進孫劉聯盟,共擊曹操。烏林赤壁之戰,幫孫權保住江東基業。從這裡看,沒有魯肅,就沒有後來的孫權,功勞極大。曹操雖暫時北返,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樂進鎮守襄陽,實力仍然雄視天下。劉備藉機收復荊南四郡,周瑜與劉備聯軍,攻打南郡足有一年之久才拿下,可見江東將士,陸戰並不佔優。劉備為擴大地盤,反守為攻,主動向孫權求借南郡,打通北上之路。江東諸臣大多不同意,認為會讓劉備坐大,只有魯肅獨力支援借南郡給劉備。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江東兩線作戰的不利形勢,增加對手的壓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對抗曹操。這又是因勢利導,權宜得當的舉措。後來的問題,是發展中碰到的問題,不比借南郡的時候。
-
23 # 漩渦鳴人yy
錯誤倒也算不上,只能夠說魯肅沒有考慮到後來劉備的發展!
其實借給劉備土地是魯肅一手造成的,這一點我是不相信!這可不是《三國演義》上面諸葛亮用計謀把南俊給拿下來那麼簡單,畢竟土地在人家手裡面,此時魯肅過去談判也只不過是順水推舟,把歷史上面的南郡是周瑜拿下來的!周瑜拿下來以後,然後東吳方面才同意把這個南郡交給了劉備!土地這方面的事情!要不是孫權這個當家人點頭,誰敢把這土地送給劉備,這可是通敵賣國呀!
所以說這個把土地送給劉備肯定是孫權同意的,孫權為什麼要同一樣的事情呢?肯定是他的幕僚團透過商議以後得出來的一個結論,說把這個土地讓給劉備是最好的結果!
簡單來說,任何一個政權都會避免兩線做成的尷尬!兩線作戰不僅分擔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而且還有可能顧此失彼,所以任何一個政權在組織自己的正面戰場收都儘可能的避免兩線作戰,譬如說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裡面的德國就一直在盡力避免兩線作戰!
你如果在長江沿岸作戰,東吳是佔據優勢的,把長江給封鎖起來你就奈何不了我了,可如果在荊州地區作戰的這個地方有陸地相連,曹操也佔據著一些重要的城市,從這些城市可以直接發兵攻打東吳的南郡!這樣的話,你的這條戰線永無寧日!你在這個地方白白損耗兵力有什麼好處?
這個時候就需要有替罪羊!就是我要建立一個緩衝地帶,我跟曹操要保持安全距離,避免我的部隊陷入永無止境的消耗之中,而此時劉備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首先劉備勢力比較小,由他佔據南俊,曹操不用擔心他來進攻,所以會放棄在這個戰線上面的努力!而且如果曹操真的想攻擊劉備,我也可以派出軍隊協助劉備進行作戰,那麼曹操再次面對二打一的情況,那他肯定會知難而退!
其次,周瑜所率領的部隊需要休整,此時應該開闢第二戰場,也就是孫權率領的10萬大軍要進攻合肥!於孫權還講,此時儘可能的結束荊州這一條的戰線是當務之急,集中所有精力進攻合肥,這樣的話才有更大的機率把合肥給拿下來!
而且我們去看當時的地圖的話,就會發現周瑜的不對,他的補給都必須得經過劉備所掌控的半個江夏!也就是說周瑜打下的南郡和東吳不相連,萬一真的出了事情那就是白給!
所以把南俊讓給劉備,這是一個很好的計謀!正所謂驅狼吞虎!讓劉備這條狼去牽制曹操這頭虎,然後自己率領部隊去摘取更大的勝利果實,大通進軍中原的道路!
當然劉備想要拿下南郡這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半個江夏郡就這樣拱手讓給了孫權,而孫權也完整地掌握了江夏,若為他接下來拿下南郡,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回覆列表
任何的付出都是有目的的,魯肅借劉備荊州恰恰也是如此
公元208年,曹操的步步緊逼促成了,孫劉的聯合,雙方軍隊在赤壁交戰,後稱赤壁之戰,曹軍皆為北方士兵,不習水性,甚至因為船隻的搖晃造成,曹軍士兵出現暈船,嘔吐的現象,有些士兵因為暈船,導致兵器都拿不起來。
如此下去曹軍必敗無疑,為了解決暈船問題,曹操手下提出建議,將船隻連結在一起,這樣晃動的頻率就會減小。
次法卻有成效,暈船計程車兵明顯少了很多,逐漸的適應。
而曹軍的這個方法,卻給了孫劉聯軍可乘之機,利用火攻的方法,大敗曹軍,曹軍損失慘重退守北方。
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曹、劉、孫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後來南郡之戰後,周瑜分南郡南岸地給劉備,劉備屯兵公安,以土地稀少不利於發展為由,向孫權借部分荊州土地,一開始孫權並不想借,畢竟土地並不是其他東西,萬一不還了呢?在魯肅的一再勸說下孫權答應了劉備。
後來劉備以荊州為跳板奪取了益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劉備和孫權後來又拼了個頭破血流。
很多人覺得魯肅不提議借荊州借錯了,如果不借荊州根本沒什麼三足鼎立。事實上根據東漢末年的局勢,魯肅沒得選,赤壁之戰之後天下還剩6個割據勢力,張魯、劉璋、馬騰、孫權、劉備、曹操。
六個勢力中曹操獨大,因為赤壁之戰孫權和曹操結下了仇恨,曹操隨時都會再次圍剿孫權,而孫權以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抗衡,所以他必須找一個盟友和自己一起抗衡曹操。
能結盟的只有馬騰、張魯、劉璋、劉備。
張魯、劉璋都是軟弱無能之輩,如果曹操來犯抗不了多久,就會開城投降,如果和這兩個人合作,開戰以後,說不定就投降曹操,從背後捅刀子,那就得不償失了。
馬騰雖然說有勇有謀,是個可以結盟的人,但是馬騰在最西邊中間還隔著曹操的地盤,一旦開戰,就是分開交戰,互相支援不了,最後就是被曹操逐個擊破。
而孫權唯一能結盟的就是劉備,劉備和孫權是同一根繩上的螞蚱,曾一起對付過曹操,所以曹操根本不會放過兩人。
唯有劉備強大了,才能對抗曹操,保江東無憂,而劉備地盤土地稀少,不利於發展,所以魯肅提議借荊州給劉備沒問題,畢竟盟友強大了對於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魯肅借荊州一點沒問題。
但是讓魯肅沒想到的是,劉備卻借荊州為跳板,一步步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