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小冷在路上
-
2 # 腳踏一枝梅
漢朝要憑實際戰功來封賞,說大話拍胸脯沒用,得提敵首級或活俘說話。號飛將軍的李廣,以勇猛威震敵膽著稱,個人武力值乃萬人敵百人斬,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戰功竟遠不及20歲的冠軍侯霍去病,這讓名將李廣這塊老臉往哪擱?李廣難封的主因很簡單,戰功少小差。為什麼?同一戰場霍李同為一方主將,那戰功天高地遠,李廣就一勇將罷了,而打仗主要靠智謀。
-
3 # 中孚鑑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當時被稱為飛將軍,唐朝時李廣被供奉於武成王廟內,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廣當時被成為飛將軍,為什麼一生不得封候呢?
攻守的侷限性!李廣雖然當時被稱為飛將軍,但那是從漢景帝開始的。李廣經歷漢朝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後,於是有所名聲,後來就開始抗擊匈奴。
但這時是漢景帝時,和匈奴的形勢是以守為主。 所以說李廣前期多數是以守的方式來對待匈奴。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了飛將軍的名號,是很難有戰功的!
劉徹不敢冒險!漢景帝駕崩後,劉徹經過多年的努力,使漢朝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就決定反擊匈奴。由當時的以守為主,變成了以攻為主。所以那時的形勢是攻守易形了!
於是劉徹就派衛青等將領出擊匈奴,李廣作為有名的老將,當然也要前去的。
但是對匈奴作戰的結果,對劉徹太重要了,跟以前不同,是主動出擊,李廣雖然有名,但以往卻是以守為主。劉徹擔心形勢突然轉變,李廣不能勝任。若一旦失敗就會影響士氣,也會毀了他的名聲!
所以李廣一直不是前鋒,要麼是側翼,要麼是後衛,在這種情況下,李廣同樣很難有很大的功勞!
而他的手下因為和衛青一起,多為主力前鋒,所以多數都因功封候!
被自己飛將軍名聲所累!李廣因為有飛將軍的名聲,所以匈奴一直把李廣作為主要的對手,在後來的對匈奴作戰中,匈奴因為李廣的名聲,所以就對李廣進行合圍,或則是多李廣數倍的兵力跟李廣打。
而漢軍其他的將領,開始則不被匈奴重視。
在這種情況下,李廣不要說立功了,能保住不敗就不錯了!
失去最後一次機會!李廣一生最後一次和匈奴作戰,經過苦苦向漢武帝請求,漢武帝終於答應李廣為前鋒,讓他有一次立功的機會。
但是漢武帝又覺得李廣年老了,恐怕不能勝任,於是又暗中告訴衛青,認為李廣年老,時運不好,不可做前鋒。
後來李廣卻因為迷路,沒有及時到達地點,沒能參加戰鬥。最後李廣羞於受辱,於是自殺而死!
最後一次,李廣同樣沒有立功!
因為漢朝封候條件的規定!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除去韓信英布等幾大異姓王后,殺白馬立誓,“非劉姓不得封王,無功不得封候”!
由於上面的原因,李廣雖有飛將軍的名聲,卻一直沒有大的功勞,所以李廣一生不得封候!
-
4 # 肖虎tiger
李廣,善騎射,孝文帝時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累升至武騎常侍,秩八百石。景帝時以驍騎都尉參與平定“七國之亂”,取旗揚名,因梁王授李廣將軍印,朝延對其未進行封賞,算是拜錯了碼頭。之後,李廣歷任上谷、上郡、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地太守,主要任務就是抵禦匈奴對邊境的襲擾。因景帝時期對匈戰爭完全處於守勢,喪失戰略主動性,邊地守軍數量又有限,李廣與匈奴之間發生的戰爭屬於區域性小規模戰爭,戰功不可能達到封侯的標準。
武帝時期,馬邑之圍匈奴察覺漢軍意圖,全軍無功,其時李廣為驍騎將軍;四年後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李廣兵敗被俘,當斬,花銀子贖為庶人;元朔六年以後將軍從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未尋到戰機,無功;兩年後李廣帥四千騎出右北平,被匈奴四萬騎包圍,損兵過半,無功;元狩四年李廣以前將軍參加平生最後一次漢匈大戰,武帝以李廣年老,運氣又不好,不欲李廣充任軍鋒,衛青又欲讓哥們兒公孫敖立功,讓李廣和右將軍合軍異道出擊,結果李廣迷路耽擱了時間,趕到戰場時仗早打完了。李廣因迷失道貽誤戰機,讓匈奴單于溜了,戰後被追究責任,但罪不至死。其時李廣已六十有餘,自感再無機會對陣匈奴,同時亦哀嘆自己運數實在太差,亦憤於面對刀筆吏的責問,選擇了自殺。
終李廣一生,武帝之前無封侯的機會,武帝之時有封侯的機遇和實力,或因遭遇匈奴主力不勝、或因各種因素未尋覓到戰機而錯失封侯機遇,可以說是怪天怪人怪自己!
-
5 # 旁觀者之2018
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幾點:
一、制度原因。西漢規定,非劉姓不王,非軍功不侯。李廣雖然有“飛將軍”之稱,但他的功勳主要在防禦和守邊上。在他參加的幾次進攻型遠征作戰中,均無大功,甚至一次被俘、一次迷路、一次錯失圍殲和追擊匈奴單于的良機。李廣因之多次受到漢武帝的處分。《史記》中司馬遷雖然很同情李廣,卻也寫不出他更多的戰功。
二、戰功不夠。李廣出生於隴西世家,善射,曾因夜裡誤認為一個石頭是老虎,搭弓射之,第二天人們發現他的箭已經沒入石頭幾分深了,可見個人力量之大。他也是個孤膽英雄,曾率十幾個人追趕匈奴偵查員,與敵人主力遭逢,竟然憑機智和勇氣全身而退。在青海(?)戍邊、雁門戍邊(沒看書,忘了是不是這幾個地方),都深得地方人民愛戴,也另敵人膽怯,贏得了“飛將軍”美譽。但這在英雄輩出的漢武帝時代,與那些追敵千里、橫掃漠北、殺敵無數的大戰役中的英雄事蹟相比,李廣的戰功只能說太一般般了!
三、政治汙點。一是七國之亂時,李廣在東征時路過汴梁,私下接受了梁王的相印;二是在青海戍邊時坑殺了800已經投降的羌族將士(大忌);三是為洩私憤,在朝廷重新起用時,採取欺騙朝廷的手段,誘殺霸陵尉。這幾件事,就是放到幾千年後看看,那會有什麼結果,大家可想而知。
應該說,漢武帝對待李廣,還是比較厚道的,只是說他“奇數”(運氣不好)。李廣犯那麼多錯誤,漢武帝也沒有真正的狠整他,遇到打仗還是第一時間起用他,但他確實沒有大的建樹。規矩在那裡放著,大家一視同仁,有功就封,無功休想,這也怨不得別人。
李廣戰功平平,為什麼卻有傳世英名呢?我想與司馬遷的推崇有關。
司馬遷因李廣孫子李陵降匈奴事件牽連,遭受腐刑,一直悲憤不平。聯想到李廣一輩子東征西殺,卻不得封侯,落得個最後自刎軍中的下場;而司馬遷為國諍諫,反被下刑,受盡屈辱,兩相對照,何其相似乃爾?!英雄末路,惺惺相惜、心有慼慼,隔空共鳴,符合人之常情。無形中,司馬遷生花妙筆,抬高了李廣的歷史地位和評價。
“李廣難封”既是一樁歷史公案,也是一段個人悲劇,更是後來者對英雄氣短的深深同情!
-
6 # A一安然
現代人評價李廣是否封侯沒有意義,封與不封那是封建社會的政治需要,帝王的所為。從古到今為國家民族做出重大貢獻未封賞加官進爵者數不勝屬
,甚致未留下姓名者不計其數
。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偉大,幾千年來沒被天災人禍擊垮,能夠繁育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提昌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歷史上為國做出突出重大貢獻名成功就後隱退者比比皆是,這樣的人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
-
7 # 八哥也有夢想
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漢代的戰功是透過砍掉敵人頭顱與手掌來計算的,且小規模衝突及防禦作戰一般不能夠被封侯,這就造成李廣的戰功雖然很多,但是不夠顯著,以漢代苛刻的戰功標準也就難以加官進爵,
二:李廣的性格孤僻,適用於戰場但不適合官場,因此他的命運也就只能是默默奉獻。
三:李廣曾被匈奴人俘虜過,最後雖然巧妙逃脫但是按照大漢軍法典武將被俘逃回已使大漢蒙受羞恥,按律當斬,念其功勳,折去抵罪,記大過一次,以觀後效。如此一來,便更不會有人保舉他了。
因此,只能說李廣生不逢時。
-
8 # 煮酒君
"飛將軍"李廣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李廣的一生南征北戰,"大小七十餘戰",才氣天下無雙,但卻際遇坎坷,一生不得封侯,甚至最後自刎以死,悲劇收場,以致"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引得無數人的同情和嘆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從此被文人志士用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和悲傷,"李廣難封"及其個人悲劇的原因也引起諸多學者的興趣。
《史記》作為千古絕唱的史學經典,在《李將軍列傳》中詳盡記敘了李廣坎坷不平的一生,表達他對李廣崇敬和同情。在司馬遷的筆下,李廣是驍勇善戰,天下無雙的名將,但卻因為"不遇時"和"數奇",最終以悲劇收場,後人則多認為李廣的悲劇原因是由於衛青的排擠和漢武帝的任人唯親造成的,其實都有失偏頗,李廣包括及家族的悲劇原因,還是其所處的時代環境所造成,然而,他們性格上的缺陷也是悲劇產生的重要原因。
元狩四年(119年),漢朝發動了著名的漠北之戰,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精騎出徵匈奴,經此一役,漢朝軍隊大獲全勝,打垮了匈奴的主力軍隊,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在漠北之戰中,年屆六旬的李廣多次請戰,想要建功立業,後被漢武帝任命為前將軍,受大將軍衛青統屬,但在臨行前,漢武帝卻私底下告誡衛青,認為李廣年老,數奇(命數不好),不要讓他和匈奴正面對戰,於是衛青將李廣的前鋒部隊併入右將軍趙食其軍中,從東道迂迴夾擊匈奴,並在和匈奴正面作戰的機會給了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公孫敖,李廣的軍隊由於繞路東道,路途遙遠,又缺乏嚮導,最後率軍迷途,延誤和大軍會合的時機,因為不願面對"刀筆之吏",最終自刎而死。
許多人以此認為李廣是受漢武帝和外戚所陷害而自刎的,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看法不恰當,王夫之認為:"衛青之令出東道避單于之鋒,非青之私也,因受武帝之戒而慮其敗也。"認為衛青不是出於私心,而是受了漢武帝的命令,出於全域性考慮,擔心此戰會失敗。
楊生民先生也認為從《史記》、《漢書》中等史籍中也無法看出衛青排擠李廣的結論,理由有三點:第一,衛青雖為大將軍,在戰爭時總領諸將,但平時並無太多的權利。對於李廣在漠北大戰中任用和使用,武帝直接掌權,衛青只是照章辦事而已。第二,戰爭結束後,衛青派人催李廣到將軍幕府中,是想急於瞭解事情經過,從而及時全面地向武帝彙報,並不是要處置李廣。第三,衛青平時小心謹慎,為人謙和,凡事講究退讓,說衛青打擊李廣顯然與他平日的性格和身份不相符合。
李廣的家族一門數傑,都是驍勇善戰,軍功卓著之輩,但大都以悲劇收場,李廣的先祖李信為秦朝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因伐楚失利,遭到降職,永不重用,最終鬱鬱而終。李廣一生征戰無數,令匈奴聞風喪膽,最後卻被迫引頸自刎。李廣死後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被漢武帝抓住了小辮子,治罪下獄,自殺身亡。李廣的三個兒子中,李當戶和李椒英年早逝,先李廣而死,李敢因為得罪大將軍衛青,竟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射殺了。後代的李陵因兵敗投降匈奴,被族滅,李禹受到牽連,也被處死。
縱觀李廣家族的悲劇原因,主要是其所處的時代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統治者所需要的是順從於自己的奴僕,而不是個人風格和能力太過突出的將領。李廣家族雖然驍勇善戰,立功無數,但卻不懂得政治學,鋒芒太露,最終為統治者所忌,不得重用。
相比之下,衛青、霍去病不僅和漢武帝有裙帶關係(衛青是衛皇后的弟弟,霍去病是衛皇后姐姐的兒子),也更懂得為臣之道,因此更得漢武帝的信任和重用。此外,漢朝時不合理的軍功制度和將領之間的互相推諉、傾軋也是"李廣難封"的原因之一。
從個人性格上看,李廣家族雖然名將輩出,但卻自負其能,目空一切,李廣為了報私仇斬殺霸陵尉,背信棄義誘殺八百羌族降卒,也可見他心胸狹隘和性格殘忍等性格上的缺陷。
-
9 # 鴨梨山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裡的飛將指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這裡勾勒了李廣的英雄形象,然而王勃又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廣生於隴西成紀,自幼苦練射箭,打仗英勇無比,從不畏懼。漢文帝十四年參軍,在文景時期,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多次與匈奴交戰,漢武帝時期又多次帶兵出擊匈奴,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然無有大功,在最後一次漠北大戰中因為迷路而錯失戰機,最終拔刀自刎,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那麼李廣有什麼優點而被稱為“飛將軍”呢?
一、善射力強,有勇有謀:李廣之善射實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史載有李廣射石的故事,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裡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李廣做上郡太守時,一次出城追擊三個匈奴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這時突然出現了幾千名匈奴騎兵。李廣的百名騎兵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裡,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始終不敢來攻擊。
二、身先士卒,愛兵如子:史載李廣與士兵同甘共苦、同進同退,每戰必身先士卒,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因此,士兵們都願意追隨他,百姓也很擁戴他。
那麼李廣如此優秀為什麼不能封侯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白馬之盟:漢高祖劉邦曾與群臣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這對整個漢朝歷史的約束是極大的,司馬遷與李廣相似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李廣極為同情,為他單獨列傳,突出了李廣的英勇善戰,才華橫溢,然而對戰功卻大多用“殺首虜多”等模糊語言表述,而李廣無有大功,是終其一生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糊塗: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這本是李廣封侯的最佳機會,可是李廣卻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信,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梁孝王是漢景帝的政治競爭對手,此舉不過是希望李廣能支援他爭奪帝位,李廣竟糊塗到接受他的將軍印信,漢景帝不處罰他實已十分仁慈了。
三、皇帝喜好:漢武帝希望開疆拓土,本身更喜愛青年將領擔當大任。漢武帝前中期很喜歡衛青,封他做大將軍,為軍政最高統帥,而當霍去病湧現出來後,衛青就被漢武帝冷落了。而李廣多次出戰匈奴無有勝績,還有全軍覆沒被生擒的歷史,以至於最後每次有人向漢武帝舉薦李廣,漢武帝都不確信李廣的能力。
四、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從漢文帝十四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李廣歷經三朝,從軍四十七年,大小七十餘戰。文帝曾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景帝朝因私受梁孝王的將軍印信而受到景帝懷疑、打壓,武帝時多次出擊匈奴而無功有過,不得封侯。
五、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李廣在家閒居時,曾有一天外出打獵,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我們與漢初名將韓信對比一下,韓信落魄時,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後來韓信召見曾經讓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比較之下可見李廣心胸狹窄。
六、不善用兵,容易衝動:李廣武藝超群,英勇過人,卻愛逞匹夫之勇,做為將軍,經常一個人衝上去與敵人拼殺,置大軍於不顧,經常與部下失去聯絡,另外,李廣帶兵習慣率性而為,軍紀不嚴,對作戰沒有策略和部署,只是一味衝殺,所以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多次看到李廣在戰役中憑藉自身的好武藝和好箭法擊退敵人,卻看不到他統領軍隊集體作戰的描述。
七、無法適應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進攻的轉變:文景時期,李廣正值能征慣戰的年歲,經常打出以少勝多的漂亮戰役,但當時西漢的國力尚不足以支援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所以李廣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為主,難以建功。而到了武帝時期,西漢歷兵秣馬主動進攻匈奴時,李廣難以適應大規模騎兵作戰,習慣了陣地戰的李廣也難以適應長途奔襲,伺機殺敵的新型戰法,所以敗多勝少。在最後一次漠北大戰中竟然迷路,說明李廣不適合草原作戰,而同期的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從無迷路,而且每次都有戰功,差別顯而易見。
-
10 # 朱門內的歷史
關於李廣,記憶最多的就是王勃的那句“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以及司馬遷的“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讚美之詞。所以說及李廣,多的就是懷才不遇的情感。
不過其實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就有司馬遷關於他的記載,雖然夾雜了些個人情感,但對於機關的缺點,他都毫不隱晦的記錄了下來。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李廣在平定七國之亂時,勇奪叛軍軍旗,可是竟然沒有封賞,為什麼?因為李廣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要知道這個梁王是景帝同母弟,深得其母竇太后的寵愛,後來景帝廢太子,竇太后甚至建議讓景帝將皇位繼承權讓給梁王,可見梁王可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而李廣接受大將軍印,難道是想幫助梁王以後多權嗎?這樣還想封侯,做夢呢?毫無政治頭腦,只此一件就可以讓他翻不了身,何況後面他乾的那些事兒!
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
朝廷派來的宦官,幾十個人,被三個匈奴給幹輸了,跑到李廣這讓他幫忙找場子。作為統帥的李廣擅離軍隊,帶百來個人幫忙找場子,雖然場子是找回來了,但人家對面拉來幾千人找場子,差點把李廣給滅了,與其說這是勇猛的表現,不如說是魯莽!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在漢景帝時,李廣被調為上谷太守,每天都和匈奴打。典屬國的公孫昆邪哭著覲見皇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認為自己天下無敵,每每和敵軍肉搏,這樣下去李將軍會很危險的。”於是李廣又被調到上郡做太守。後來又轉任邊郡任太守,隻身上任。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因為作戰十分勇敢而出名,但是都沒擊敗過匈奴!
武帝時期,他又帶兵從雁門出擊匈奴,但是匈奴兵多,大敗廣軍,還把李廣給逮住了。“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然後,李廣逃跑了,回來後按漢律應該斬首,但是李廣用錢贖回了自己性命,被貶為庶人。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軍功自如,無賞。
後來與張騫伐匈奴,因為李廣的冒失輕進再加上路痴,導致幾乎全軍覆沒,而且還連累了救援的張騫差點被殺,而李廣卻功過相抵。張騫,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十三載歷經千辛萬苦,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完成了一次歷史上的文明壯舉。而因為李廣一起出兵,差點被殺。大家為李廣叫冤,張騫才覺得委屈了。
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閒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為人也不行,就因為別人一句話,李廣一直懷恨在心,找機會將人家給殺了。這種不仁之事不是隻有歷史上的奸臣才能乾的出來嗎?可是,李廣他也能做出這種睚眥必報之小人之事。
政治投機,在皇權爭鬥中站錯隊,是為不智;輕率冒進,置戰友部下安危而不顧,是為不義;瑕疵必報,因一句話而懷恨在心殺霸陵尉,是為不仁。
他如果能封侯,那天下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霸!
-
11 # 夜航船水手
李廣難封,我認為有三個原因,漢朝對功侯的抑制政策,錯過風口,政治能力弱等自身原因。
漢朝抑制功侯從漢文帝劉恆時期,賈誼就曾經上書一直諸侯王,並提出‘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策略。到了漢景帝劉啟更是直接削番,激起劉濞等諸侯王叛亂。到漢武帝,採取推恩令和嚴格實施酬金制度,幾乎把大小侯王一網打盡。總體上抑制侯王趨勢已經很明朗。
我專門檢視過《漢書》的《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景帝、武帝期間因平叛、攻打匈奴、南越立有軍功而封侯的,十之八九都很快因為犯罪被免除爵位,甚至被殺。其中包括李廣的堂弟李蔡。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到達關中的北方門戶--蕭關,李蔡跟隨李廣從軍抗擊匈奴,後來在漢武帝討伐匈奴時抓住了匈奴王,立功被封兩千戶。然而,李蔡封侯六年後,就因為私佔皇陵被問罪,自殺。
李廣因為抗擊匈奴時常以少勝多擊敗匈奴,揚漢軍軍威。然而,無論是誰,難以逆轉漢朝抑制侯王的國策,如果李廣封侯,他本人又時常藐視法紀,再處理的時候也是很棘手的,比如李廣殺霸陵尉的事,如果是在李廣封侯之後,皇帝應該怎麼處理才妥當呢?
李廣錯過風口李廣出道之後很快得到漢文帝的賞識,時常帶李廣在身邊參加圍獵。然而,文帝要的是休養生息,自然沒有多少機會給李廣發揮。到景帝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看到李廣常常以少勝多擺脫險境,然而,難以取得過硬的量化成果---比如取得敵將首級記功。而漢朝將領的封爵,一部分是諸侯王反叛時不從,被殺,兒子被封爵,另一部分的封爵,都是由硬指標的,典型的就是兩種:重要戰鬥中率先攻下目標;俘虜敵軍重要人物,如匈奴王、閼氏等。所以,李廣雖然有功績,卻沒有達到量化指標。
等到漢武帝出征匈奴的時候,因為李廣的名聲太大,一上戰場立刻能吸引敵軍圍攻,反而要做適當的保護,不能讓他對戰敵軍主力,以免有失動搖軍心。
都說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不讓李廣冒風險,他也就沒有多少收益。
李廣的政治素養低別看李廣對待手下很好,但是他政治能力比他堂弟差太遠。漢文帝時,李廣深得賞識,本來是有個好開端。景帝時平定叛亂有功,本來應該要封賞,但是,李廣接受了梁王給的將軍印,封賞就泡湯了。為啥?因為當年梁王深受太后喜愛,漢景帝身體不太好,竇太后經常提議讓漢景帝百年之後將皇位讓給梁王。但是,有史以來,兄終弟及,為兄的子孫沒啥好下場,而且容易引起爭位大亂,商朝、春秋時期的吳國都出現過這種情況。所以,漢景帝一直很頭疼這件事,李廣正好就撞槍口上了。
再有一點,李廣是靠自己的能力來領導軍隊,不是靠強有力的管理。這樣的團隊,瘋起來誰都怕,不在狀態弱得沒底線。李廣就曾經因為一次敗仗,把手下兵幾乎丟了個乾淨,自己也被俘虜,幸虧身體素知變態,反應機智,才逃回漢朝。但是,按照法律,損失這麼多兵馬要處斬,李廣交了贖金才免死,但是職位也沒了。只是,當時邊患不斷,後來又被啟用。
所以,李廣難封,確認天下志士都知道李廣大名,如果被封,很可能就是一個淹沒於歷史當中的眾多因罪奪爵被殺的功侯而已。總之,漢朝初期,抑制王侯貫穿始終,被封侯的,也是上餌的魚而已。
-
12 # 老四劇說歷史
因此,後人時常感慨李廣難封,其實為什麼會難封?主要原因還是功勞不夠大,過錯反而很多。
《史記》對李廣的事蹟記載非常詳細,其中包括李廣射殺匈奴射鵰手、下馬解鞍騙過匈奴和箭羽射入石頭等多件事件,也包括了別人對李廣的看法,《史記》的記載也顯示了司馬遷對李廣的命運的感慨。
正是《史記》對李廣的事蹟記載的過於詳細,多有吹捧,那會導致後人對李廣產生崇拜心理,對李廣的命運產生同情。唐朝詩人王勃更是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寫道:“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我認為,李廣其實是盛名難副。
1.李廣功勞不大,反倒是過錯很大。李廣早在吳楚七國之亂時立下戰功,一戰成名,之後開始鎮守邊境抵禦匈奴數十年。李廣雖多次與匈奴交戰,但都是一些小戰鬥,殺敵不多,戰功並不大。數十年鎮守當然是勞苦功高,但這只是後人的想法,在漢朝是以殺敵計算戰功的,不殺敵守多久都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當然也沒封賞。
反倒是李廣的罪過不小。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帶領1萬軍隊從雁門出擊匈奴,結果戰敗,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後來自己逃了出來。後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稱李廣為飛將軍,畏懼不敢進犯。對於匈奴而言,李廣不過是敗軍之將而已,有什麼好畏懼的?
漠北戰役時,李廣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結果中途迷路了,後李廣自殺謝罪。
李廣在其與匈奴作戰的幾十年生涯中,從未打過一場漂亮的勝戰,這也是他難以封侯的主要原因。
2.李廣射殺匈奴射鵰手、下馬解鞍騙過匈奴和箭羽射入石頭這些事件只是表明了李廣的具有較高的武力和急智,但這些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大的幫助,李廣缺乏作為一名軍事統帥應該具備的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
司馬遷在《史記》吹捧李廣,李廣命運多舛,下場讓人同情,但他是幸運的,至少在史書裡面他是光輝,他得到後人的稱讚和敬仰。相比之下,與李廣齊名的程不識鎮守邊疆,抗擊匈奴,生平未嘗敗績,但在《史記》中關於程不識的記載連100個字都沒有,很多人可能連程不識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更令人感慨?
-
13 # 古墓派掌門君
中國人常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形容一個人的懷才不遇。事實上,就漢朝飛將軍李廣的一生經歷來說,李廣一輩子未能封侯,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原因主要如下:
一、生不逢時,沒遇上好的時機。李廣所處的時代為漢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統治時期,更多講究休養生息,統治者儘量避免發生內外戰爭,特別是和匈奴,即使被迫發生戰爭,最多也只算的上是小規模軍事衝突,國家的剋制政策,令李廣空有一身武藝和卓越超群的戰鬥能力,始終得不到應有的發揮。所以,李廣大半生都處於一個很尷尬的時代。待到漢武帝中後期,國家積蓄夠了實力,漢朝終於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在這個時刻,李廣也已經老了。而且,李廣這一戰還悲劇性的迷路,錯失了戰機,最後悲憤自殺。和衛青、霍去病相比,李廣錯生了時代,所處的時代註定了他沒有大的建功立業機會。用漢文帝評價李廣的話來說:“可惜!你沒遇到好時機,假如你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萬戶侯又豈足道哉!”
二、自身性格的原因。李廣箭法超群,作戰勇猛,戰場上經常以少勝多,性格行為是迷人的,他手下計程車兵都擁戴他,李廣死時,軍中將士都為他痛哭。特別是司馬遷,作為李廣的粉絲,更是不惜筆墨在《史記》上為他大書特書,但這也不能掩蓋李廣自身性格方面有問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了李廣治軍不會做表面文章。司馬遷在《史記》上也承認:李广部隊駐紮時,找個水草豐美的好地方,士兵自由散漫,怎麼舒服怎麼來,不做任何戒備,只派少數偵察兵遠遠的轉悠。用當時官運亨通的名將程不識話來說:“李廣帶兵方法極簡易,假如敵軍突然襲擊,根本沒法抵擋;而他計程車卒因為跟他覺得安樂,也願意為他去死。我的部隊雖然各種條令戒備過多,然而匈奴沒有機會襲擊我。”《史記》上透露的這些內容,註定了李廣可以打勝仗,也有可能打敗仗。另外,李廣這人話少,對下級好,對上級不會來事兒。雖然李廣和程不識不同的駐軍方法都保證了部隊沒有受到損失,但是在領導眼裡,明顯程不識更會來事兒。有一條職場千古不變的真理:會來事兒的人,更容易受上級青睞。
三、政治上的敏感性不夠。李廣雖然在戰場上是把好手,但是在政治素質上,和他的軍事素質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平定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但因私下接受梁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要知道,梁王是有實力和皇帝爭位子的人,連屌絲司馬相如都知道:“梁園雖好,終非久留之地。”李廣做為一名軍事官員,政治上不敏感,居然做出讓外人看來是“勾結梁王”的事,影響前程也是理所當然的。
四、德行有虧。李廣退隱住在藍田縣的時候,曾在一天夜裡因為和人在田間飲酒,回來晚了,被霸陵尉呵斥阻止,不讓進城。霸陵尉還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透過,何況是前任的呢!”就讓李廣住宿在霸陵亭下。後來匈奴入侵遼西,李廣重新掌權任右北平太守。就調霸陵尉與他一起赴任,霸陵尉來到後李廣就殺了他,然後上書自行謝罪。這樣因為私怨先斬後奏,在仕途上沒有影響才是怪事。另外,李廣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李廣曾誘騙了八百多人投降,然後一天把他們殺光。這件事情乾的不光彩,連李廣自己心裡也充滿後悔,他做的這些事情,在上級考評升遷時,估計也都考慮在內,令李廣一直沒有機會封侯。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沒有封侯,是李廣一輩子的遺憾。但是瑕不掩瑜,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將軍之一,每當國家危機的時候,都有人想念“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川”的李廣式人物出現。飛將軍李廣身上,永遠閃爍著王侯都沒有的光芒。
-
14 # 凡人jie有一死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一、白馬之盟漢高祖劉邦曾與群臣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這對整個漢朝歷史的約束是極大的,司馬遷與李廣相似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李廣極為同情,為他單獨列傳,突出了李廣的英勇善戰,才華橫溢,然而對戰功卻大多用“殺首虜多”等模糊語言表述,而李廣無有大功,是終其一生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糊塗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這本是李廣封侯的最佳機會,可是李廣卻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信,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梁孝王是漢景帝的政治競爭對手,此舉不過是希望李廣能支援他爭奪帝位,李廣竟糊塗到接受他的將軍印信,漢景帝不處罰他實已十分仁慈了。
三、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從漢文帝十四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李廣歷經三朝,從軍四十七年,大小七十餘戰。文帝曾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景帝朝因私受梁孝王的將軍印信而受到景帝懷疑、打壓,武帝時多次出擊匈奴而無功有過,不得封侯。
-
15 # 傾一世榮耀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一生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也就是李廣一生未得封侯,李廣號稱“飛將軍”,其兒子李敢因跟隨霍去病徵戰匈奴被封為關內侯。李廣卻難以封侯,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政治糊塗李廣一生中最接近封侯的一次應該就是漢景帝時,當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兵討伐武楚七國之亂的叛軍,戰鬥中,李廣奪取叛軍帥旗,名聲大震,卻由於私自接受與景帝為政治對手的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景帝便取消了他的封賞,無賞無罰,也算比較公平了。這也體現了李廣沒有政治頭腦,錯失了封侯的機會。
戰功不足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重視軍功的漢朝,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但都是小規模戰役,並且敗多勝少,達不到封侯標準。
作為西漢著名將領,李廣為何在戰場頻頻失利?李廣武藝超群,力大無窮,英勇過人,著名事例如李廣殺猛虎,李廣射石虎,李廣被匈奴俘虜後奪槍奪馬逃出等,都可以證明李廣武藝高超,但這並不代表李廣擅長用兵,據記載李廣的部隊缺乏記律約束,沒有嚴格編制、佇列和陣勢,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邏自衛,僅在遠處佈置偵察兵,這樣鬆懈的管理不利於嚴肅軍紀、提升整體作戰能力,打仗時敗多勝少也是有原因的。
心胸狹窄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在做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李廣誘降他們後又殺死了他們,這件事反映出李廣胸襟氣度不足,這很可能是阻止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還有一件小事也反映出李廣心胸狹窄,李廣在雁門關兵敗被貶為平民的兩年,一次,李廣與隨處騎馬外出打獵,回來時霸陵亭尉因現在是夜間不讓李廣通行,隨處說道:“這是前任將軍李廣!”,霸陵亭尉則是說:“連現任將軍也不能過,別說前任將軍!”李廣對此事心懷芥蒂,李廣再度被起用後,找了一個機會便殺了這個亭尉,可見其心胸狹窄。
這三個原因應該也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了李廣也成為了一位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代表。
-
16 # 遊史無終
曾經,有一次封侯的機會,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
李廣,出身軍人世家,其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其家族世代學習弓馬騎射。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進犯,李廣參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射,在戰鬥中表現導常突出,被提升為郞官,這對剛出道的新人李廣來說,是一個很高的起點,也許這時的李廣已經把封侯做為人生的最高奮鬥目標了。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不久,李廣出任隴西都尉。後來又改任騎郞將。兩年後,七國之亂爆發,一場逐鹿中原的史詩大戲上演,對於職業軍人的李廣來說,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七國之亂期間,李廣以驍騎都尉的身份,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叛軍。正值壯年的李廣披荊斬棘,立下赫赫戰功,名震天下。然而,被勝利衝暈頭腦的李廣居然接受了漢景帝胞弟梁王授予的將軍印信,惹得皇帝極為不悅。待到班師回朝後,其他戰友紛紛加官晉爵,只有他平級調動,李廣白白浪費掉了一次封侯的大好時機。
“封侯”--我為你痴狂七國之亂平定後,雖然沒封侯,李廣還是衝在與匈奴作戰的最前線,轉任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各邊郡太守,還贏得了“飛將軍”之名。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衛尉,位列九卿,統領未央宮禁衛軍。這一年,李廣50歲,他多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年老之前建功立業。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發起第一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李廣為領軍將領之一。結果,李廣軍遭遇匈奴主力,1萬騎兵全軍覆沒,李廣本人被生俘後逃回。
公元前123年,李廣以偏將軍身份隨衛青出征。結果無功而返。
公元前120年,李廣領兵4000,與匈奴左賢王的4萬騎兵遭遇,又一次全軍覆沒。公元前119年,漢武帝集結10萬鐵騎,派遣衛青、霍去病對匈奴發起漠北總攻。這一年,李廣60歲,他一再請求皇帝給他最後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漢武帝經不住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將軍老淚縱橫的傾訴,最終任命他為前將軍跟隨衛青出征漠北。這是漢朝對匈奴的最後一戰,也是李廣的最後一戰。
漠北之戰中,衛青得知匈奴單于本部就在自己的正前方,於是自率精兵,追擊匈奴單于,令前將軍李廣自東路迂迴策應。此役衛青穿越大漠奔襲千里,大敗匈奴伊雅斜單于。
然而,擔任迂迴策應任務的李廣,卻因迷路,未能與衛青的主力會師,導致合擊計劃破產,未能完成活捉匈奴單于的作戰目標,伊雅斜逃往漠北。李廣貽誤戰機,按律當受罰。李廣心灰意冷,回想起自己馳騁彊場的戎馬生涯,縱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亦死而無憾。如今卻又是錯失良機,晚節不保。
於是,李廣拔劍自刎,含恨而終,留下了“李廣難封”的典故,令後人嘆惜。 -
17 # 腦洞歷史觀
因為時代在變,李廣沒變。
李廣成名於文景時代,也算是一名宿將了,他的特點是驍勇、敢於出擊,缺點是沒有章法。
同時期,有一位將軍跟他形成明顯的對比,就是程不識。程不識跟李廣齊名,但特點完全不同。李廣多用騎兵,打仗靠臨場發揮,非常隨性,也不搞什麼軍陣,什麼斥侯也沒有。對士兵要求不高,沒有什麼軍法,大家跟著我衝就對了。
程不識就完全不同,他出戰多用步兵,行軍時前有斥侯,左右有護陣,紮營有章法,一步一步往前推,對士兵的要求也很嚴格。
所以,大家都願意跟著李廣,沒有約束,不願意跟著程不識,太辛苦了。
不同的風格造成了不同的結果,李廣要麼是大勝要麼是大敗,程不識是永遠不敗,人稱程不敗,但很難取得大勝,因為太謹慎了。
具體到李廣,他這種風格在文景時代,很好的適應了文景的防守國防策略,就是我不主動大規模出擊,但偶爾冷不丁用騎兵襲擊你一下。李廣又特別勇敢,所以經常打匈奴一個措手不及。匈奴人都怕了李廣。因為他不按套路出牌啊。人稱飛將軍。
但同時,李廣這種模式並不適合大軍團對決,程不識就說了,李廣要是碰到匈奴大軍衝擊, 一定大敗。
不幸言中。
漢武帝第一次出擊,兵分四路,李廣的一支不走運,碰上了匈奴主力,結果全軍覆沒,自己被俘。
有人常說李廣難封是運氣不好。但你的大敗人家早就算死了,說明不僅僅是運氣問題。就是風格的問題。
最後一次李廣出征,好不容易找到了匈奴主力,漢武帝早就知道他的風格不合適大兵團作戰。給衛青打了招呼,說李廣數奇,你別讓他衝。
有人說漢武帝不厚道。
說這話的人就是不懂社會,不懂國家,不懂大局。
漢武帝思考問題,他是從帝國全域性考慮的,不可能是為了你李廣封不封侯去考慮。十萬大軍是為了帝國的勝利而流血,不是為了李廣的一個侯位去流血。
漢武帝這樣做,完全沒問題,反而顯出他是一個清醒的領導者。當領導不能講私情,不能感情用事。
衛青就把他從前衛調到後衛,讓他去包抄。結果李廣又迷了路。
有人又說是運氣不好。這個真不能讓運氣背鍋。做為一名將領,對地形的掌握也是必須的,迷路不能怪運氣啊,只能怪自己功課做得不到家。其實還是因為李廣的作戰太隨性,想一出是一出,打到哪裡算哪裡。這種風格,你搞偷襲行,搞大決戰這是不行的。
後面李廣乾脆自殺,人家覺得李廣冤,認為李廣迷路是不走運,不應該受到指責。
其實換個角度想,李廣死得不冤。這一場大戰,幸虧衛青是取得大勝,如果萬一因為李廣迷路,最後就少了他這一支軍隊,導致大敗。那李廣不就成了千古罪人?就像格魯西導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失利。
而且李廣迷路,讓合圍沒有完成,匈奴單于又跑了啊。
此外,李廣腦子有問題的。七國之叛,他很勇敢,立了大軍,斬了叛軍軍旗,結果跑去接受梁王的將印,這就是不懂政治,所以立大功而不賞,不然,以他斬軍旗的軍功,說不定當時就封侯了。
但綜合來說,是李廣沒能改變自己,他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沒有走出來,讓自己的戰術變得更適應大軍團決戰,自然李廣難封。
那為什麼後人都替李廣感到惋惜呢?
很簡單,歷代的文人大多像李廣一樣,擁有一項特長,但又因為自身的缺點而不能成功,他們是借李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比如司馬遷就是啊,他會寫文章 ,但被宮了。他寫史記,其實是偏心的,後人就發現了,你把史記中衛青霍去病傳跟李廣傳放到一起看。讀完後你會特別同情李廣,而覺得衛青霍去病好像沒那麼牛。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講故事的人可以搖動人心,迷惑常人的心智 。其實李廣跟衛青霍去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我們讚歎李廣的勇猛 ,但不要惋惜李廣,我們更應該慶幸那個時代有衛青,有霍去病。
-
18 # 歷史控
司馬遷關於李廣的記載雖然有個人感情在裡面,有一些偏頗之處,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李廣的缺點他也都毫不隱晦的記錄下來了。可惜後人大都只記得後面一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讚美之詞了,再加上王勃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煽情,導致歷史上的李廣成為廣大懷才不遇文人騷客的代言人了。
《史記·李將軍列傳》。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分析李廣難封的原因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政治經驗不足。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時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援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看得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原因主要是李廣作為一員武將,政治經驗不足,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他的獎賞。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
第二,李廣生不逢時。李廣正直能征慣戰的年歲時,經常打出以少勝多,驚世駭俗的經典戰役,但當時西漢的國力尚不足支援大規模的對匈奴的作戰,所以李廣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守備為主。而到了西漢秣兵歷馬,有足夠的資本與匈奴作戰並能千里追擊時,李廣老矣。
第三:性格問題。他殺死在他賦閒時候藐視他的地方長官,儘管漢武帝沒有批評他,但足以見到他的心胸狹隘。程不識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王朔說:“將領的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所以李廣的性格缺陷,心胸狹窄、暴戾、缺少獨當一面的戰略才能也是難封的主要原因。
第四:時代因素。漢文帝時"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回。顯示了非凡的勇猛和才能。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文帝的一句話就註定了李廣的命運"惜乎,子生不逢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
-
19 # 太多夢總蹉跎
李廣這個人,會武功不會做人,不會和上級打好關係。還想封侯,沒殺頭就不錯了。放在現在這樣的人也不行。當紅的影星有幾個一開始就是電影學院畢業的?不是專業的就適合這個專業,要會做人。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太平盛世也不會清是清,濁是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陰一陽之謂道。做人就像打太極,陰陽調和才能活得久。
-
20 # l桂花園主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斬敵千級以上;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
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二、外界原因
張德芳認為:“李廣難封”的原因應從西漢王朝內部尋找,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始終尖銳,李廣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自然不能逃脫鬥爭的衝擊,統治階級的爾虞我詐造成了李廣悲劇性的命運“。
三、自負其能
就李廣自身的內部因素看來,李廣難封原因出自個人,概括來說就是李廣“自負其能”。表現在其領兵作戰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注意謀略,治軍方面也是如此;此外還表現在私受梁王印和殺霸陵尉兩事上。
回覆列表
於大軍全域性統籌,於個人胸襟私德,李廣是不討人喜歡的。評價一個人是全面而系統的事情,李廣是個好將軍,但是不能說他性格上沒有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對於小規模的會戰,表現出來的智慧絕對讓人佩服,但這個只是展現了他的個人的能力,但需要大規模集團作戰的時候,這種個人主義就不好用了,所以他屢戰屢敗,所以到他死,都沒有得到封候。更可惜的是,到死的時候,還不懂為什麼不被封候,性格決命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