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計程車小胡

    我家孩子也愛打人,慢慢教育,現在好多了。作為大人,自己做好榜樣,多和孩子溝通,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鼓勵和支援,做什麼事,父母要做榜樣,讓孩子懂禮貌!

  • 2 # 簡約程

    小孩子怎麼會動手打大人呢?

    如果小孩子真的動手打大人的話,說明在他的生活中,他肯定看到了打人的這件事情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大人是小孩子最好的榜樣

    也是小孩子最好的老師,你可以教導他,不可以動手打大人,這樣子是不禮貌的,

  • 3 # 一個人的風景cherry

    要以同樣的方式輕輕打回去,要讓孩子親身感受到被人打是會疼的!只有讓他感受到被人打的疼痛他才會明白受害者的痛,教育他以後不能打人!一定要及時改正小孩子這個陋習,不然長大後出社會自然會有人教他怎麼做人!

  • 4 # 鴕鳥阿採

    我認為小孩子打大人這種事情一定要引起重視,把小孩子及時板正回來!孩子從小看到大!若不及時制止,以後的事情無法預測

  • 5 # 吃貨只有想不到

    孩子愛動手打大人,可能他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又或者覺得動手打你了才能最有效快速的讓你意識到他情緒的不滿。這個時候大人要自省,自己是不是經常簡單粗暴的教導孩子。孩子是模仿小天才,思維比較簡單。有沒有多和孩子溝通,陪伴,培養情感的語言表達能力。

    每個孩子剛生下來,都一樣不會動手打人的。為什麼現在愛動手。作為家長要注意觀察下寶寶這段時間的變化。放平姿態耐著性子問下寶寶為什麼打人,找準原因,及時改正。

  • 6 # 湖南仔阿富

    孩子還小,對大人不和他玩,或不感興趣都會沒意識的打鬧,思維還沒那麼想很多,就直接做了很多大人不喜歡的事。有條件的話嘗試報下親子班,和大人和小朋友們一起歡樂和諧的氣氛,留下好的場景,這樣就會慢慢改正,知道打人是不對,養成好習慣。

  • 7 # 嘟媽Sally

    hello,我是Sally,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

    說到這個問題,到現在我都很後悔我家娃第一次大人的處理方式。

    我家娃第一次打人是在早教課上,那時候他不到一歲,但是對方媽媽反應很過激,大叫你這孩子怎麼大人呢。叫的我當時一下子就蒙圈了,因為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所以腦子裡只剩下我家孩子打人了,對方媽媽不願意,怎麼辦怎麼辦?當時我的處理方式是嚴厲的讓娃去道歉,導致孩子一度不敢去社交了,後來我引導了很久才轉變過來。現在想想,不到一歲的孩子當時有什麼意識呢?他沒有!所以,應該是大人積極的去道歉,事後跟孩子講道理比較好。當然,這種方式適合無知小兒,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懂事且可以表達,就需要先了解他為什麼大人,知道原因後按照原因處理!

  • 8 # 雨瑞的幸福生活

    我家兒子今年3歲,疫情其間宅在家裡久了,總是時不時打姐姐的頭,姐姐很生氣就把他抱起來站到門口,罰站十分鐘,兒子嚇得哇哇哭,我估計以後再也不打人了

  • 9 # 劉敏育兒

    當看到孩子某個時期的行為時,可以接納,理解,抱持,而不是焦慮地放大到未來,對於這個孩子講是幸運的。

    一個母親最可敬的行為,是她能夠被自己的孩子深深傷害,而她自己能深深憎恨孩子卻不會向孩子報復。

    其實這一幕我們家裡也經常會發生。由於弟弟現在小,目前說話還不多,所以表現的行為就只能是肢體,有時候會拍媽媽爸爸姐姐,更搞笑的時候是從陽臺拿著棍子出來。奶奶看到後會很著急的,這麼小就打人,長大以後怎麼辦?

    我們受傳統教育,開始也認同奶奶說的話。老人說什麼我們也不變直接產生衝突。但實際我們小時候也經常遭受這樣的冷落,批評。

    但卻沒有出自己的憤怒,只是陌陌的接受別人的批評,指責,最終成為父母眼中的自己,一個不敢表達喜怒哀樂,擁有雙重性格的人。

    透過看一些書,真正瞭解到孩子出現這些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我們不要簡單的認為孩子是在打人,應該多瞭解,恰當的給與迴應。那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攻擊行為?

    攻擊性的釋放伴隨孩子的成長攻擊是孩子成長的訊號

    攻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溫尼科特說,最早形式的攻擊從子宮中就已開始,那就是嬰兒的胎動。成長的動力本身包括攻擊性的釋放,《如何應對孩子的憤怒和攻擊》一書中提到,當孩子經歷一個成長節點時,攻擊性情感就會浮出水面。

    剛會爬的嬰兒喜歡亂扔東西,學步期的兒童有咬人打人的行為,到兩歲左右孩子突然脾氣大增,處處跟父母對著來,這些攻擊性的釋放都伴隨著成長的重要節點發生著,孩子會享受制造混亂與激怒父母所帶來的快感,他試著用新的方式和父母溝通,這個行為的背後是他對於分離在做進一步的準備。

    攻擊的同時孩子也有和父母保持連結的複雜心情,所以孩子會非常關注攻擊之後父母的反應。

    ❷ 攻擊是孩子試探邊界的表現

    弟弟一歲多的時候喜歡抓媽媽和姐姐頭髮,不經意的時候抓一下,媽媽和姐姐都喊疼,你越反抗。他越抓的緊。後來他抓的時候,媽媽會和他那溫柔的說,媽媽現在很疼,希望寶石放開,弟弟就像哪吒一樣,也溫柔的看著媽媽,好像感受到媽媽的疼痛,手也慢慢放開了。

    媽媽會反覆和他說媽媽和姐姐很疼,其實他嘗試控制自己,也在試探邊界在哪裡。

    大一點的孩子會因為搶奪玩具攻擊其他小朋友,這其實也在試探自己和別人的邊界,只不過透過搶玩具表現出來,所以攻擊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在學習怎麼和他人打交道而已。

    ❸ 攻擊是無法表達的親密

    為人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和你玩得正開心時,會突然抓一把你的頭髮,或者摳你的鼻子,戳你的眼睛,看見你假裝發怒還會笑個不停,這些行為都是在表達他有多想和你親近。

    遊戲中的一個小孩突然打了另一個小孩的行為,也可能是為了表達親密,因為他還沒有學會其他表達方式,比如說語言。

    前幾天我帶姐姐弟弟一起出去,就在我和姐姐說話時,一轉頭,弟弟一個耳光打在我臉上,當時旁邊的人在笑,原來他一直想和我表達,只是語言上的欠缺,所有就用這種方式表達了。

    我家裡兩個寶寶,每天姐姐和弟弟都會因為一些遊戲產生衝突,我和媽媽也會參與其中。在他們真正打急的時候,我們會把對方拉開,讓他們先冷靜。我們不會強化這次的相爭,會告訴她兩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們都愛對方,我們是一家人,然後他們兩會相互擁抱,繼續做遊戲。

    我愛人也經常說,對於小孩來說,攻擊哪個,或者在哪個身上用力就表示喜歡哪個。

    小孩子還分不清楚他的攻擊是喜歡還是純粹的攻擊,因為這兩者可能本身就是聯絡在一起的。

    ❹ 攻擊為了引起父母關注

    我們談論孩子的攻擊行為,實際上在談孩子是如何建立關係的,攻擊也是關係建立的一種方式,在他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或者他還沒有完全被社會化之前,攻擊是孩子能選擇的建立關係的為數不多的一種方式。

    透過觀察父母在自己攻擊行為後的反應,形成關於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是可以被接納的還是不被接納的體驗,這樣的反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自我認知和自我如何在關係中存活的經驗。

    理解了孩子的攻擊性,迴應的方式就有了

    ❶ 意識到孩子的攻擊性是在經歷一個成長節點時,接納他的攻擊性,陪他度過這個節點。

    如果媽媽不能承接住孩子的攻擊,她的反應是劇烈的,指責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願意打人咬人的標籤,孩子要麼認同這個標籤,攻擊行為越來越多;要麼被自己的攻擊性嚇住了,感覺自己可以摧毀母親,而需要把攻擊性隱藏起來或攻擊轉向自身。

    壓抑的攻擊性等待日後的爆發,比如成年後的暴怒、肢體攻擊,甚至是犯罪,這種爆發就是嬰兒期的攻擊性沒有得到轉化的集中顯現。

    攻擊性轉向自身就會變成自我攻擊,典型自我攻擊的行為是有很多自我否認,總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也會有不配得感。

    如果媽媽接納了孩子攻擊性,孩子的經驗是“你接受了我本然的樣子,或者我可以成為的任何樣子。”這種對自我的認可使得攻擊性獲得日後昇華的機會,比如透過正當競爭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社會成就等。

    ❷ 給孩子一個清晰的邊界

    接納並不是一味地縱容,接納的同時也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一個清晰的邊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設定邊界的時候要溫和而堅定,溫和的意思是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厭惡和懲罰的情緒,讓孩子理解到不當的是行為,而不是他本身,堅定的意思是規則明確,不是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也可以。

    比如當他咬你的時候,你可以和他說:你咬媽媽的時候媽媽會很痛,咬人不是一個好的行為,下次你想咬媽媽的時候,可以輕輕地親媽媽一下,或者在媽媽手臂上吹一口氣。

    讓孩子逐漸意識到他和你是兩個個體,他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的影響,他的邊界感就此慢慢建立。

    ❸ 言說孩子的衝動

    孩子非常容易認同他人的評價,因為他的自體還非常弱小,他需要透過他人的反饋來建立和認識自己。

    當你的小孩因搶玩具打人時,你可以問他:你是不是想和這個小朋友一起玩啊,那你可以擁抱他一下,或者和他握握手。

    先解釋他的衝動是什麼,再告訴他一個替代攻擊的行為,而不是直接打壓他的攻擊。

    應對孩子攻擊性的目的是幫助他學會自控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首先意味著孩子從中認識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自己。父母的負面評價不但不能制止住攻擊行為,也給了孩子一個不好的暗示,這是最得不償失的地方。

    說到父母的負性評價,實際上和父母的投射有關。

    父母一輩的人迫於社會環境和養育環境的惡劣,很多攻擊性都被壓抑了,在看到孩子打人時攻擊性被啟用,透過訓斥孩子來緩解自己的攻擊慾望。

    相對父母而言我們的攻擊性壓抑得沒那麼厲害,還是有一些地方可以釋放攻擊性的,不會把過多的攻擊性投射給孩子,覺得一個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就是一個暴力的孩子,所以孩子的攻擊行為不會引起我們激烈的情緒反應。

    在一個情緒穩定的狀態下更容易運用智力,也就是可以運用上述我們介紹過的那些理解和應對攻擊的方式。

    除了這些出現攻擊行為後採取的方式之外,平時我們也可以安排孩子透過繪畫、運動和遊戲的方式來釋放攻擊性,尤其是繪畫,簡單易得,有時悅寶大發脾氣或亂扔東西時,我就會把他帶到小桌子旁給他幾根畫筆讓他畫畫,很容易安撫他的情緒,屢試不爽。

    說到底,父母應對孩子攻擊性的目的不是控制他,而是幫助他學會如何自控。當孩子情緒爆發或出現破壞性行為時,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怎麼做實際上是在給他做示範,讓他意識到他的攻擊慾望是可以被接納的,也是可控的。

    最後,想用溫尼科特說的一句話做為結尾:一個母親最可敬的行為,是她能夠被自己的孩子深深傷害,而她自己能深深憎恨孩子卻不會向孩子報復。

  • 10 # 黃珊珊的重生記

    首先在你提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的時候,在這裡先恭喜你,以恭喜你的小孩,祭掃,這裡可以證明你是一位有責任的母親,或者說你發現的問題,及時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這已經說明了你對孩子的愛和責任。孩子在你這樣的母親的關懷下,我想他的未來是不會錯的,最怕就是小孩現在愛打人你還認知遊資,所以他任由發展,那就很可怕了,因為很多監獄裡邊的青未成年人都是由於小時候這種壞習慣和這種壞毛病所造成了他在青少年叛逆時期,無法管住的原因。

    小孩愛打人,如果是習慣性的動作,他首先是一種心理問題,他這種心理問題是有根源的。心理學家透過對一組愛攻擊人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在環境中模仿、學習。人類生活的環境可以說充滿了暴力,大到戰爭,小到鄰居打架,再小到父母經常性地責打孩子,這都成為他學習的內容,更何況還有電視上各式各樣打鬥劇烈。所以,這裡我可以肯定,你的家庭環境,或者你們夫妻兩個人塑造的家庭環境肯定是有問題的。小孩是有樣學樣好的樣子寫好的,樣子壞的樣子會學壞的樣子,這就是小孩的模仿能力,就像語言模仿一樣,你把它放在美國,它是美國話,它放在中國說中國話,你放在狼群裡邊,他就隨著狼去生活,這就是說明的,孟子他媽媽給他搬家的原因,這就是我們千古流傳的孟母三遷的來源,一個偉大的母親會為孩子的成長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既然打小就喜歡愛打人,那說明他的成長環境是有問題的,他在模仿一些不好的現象。

    你現在知道問題的根源在於你的家庭環境或者是他成長的周邊環境,那你就要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為他打造一個成長的淨土,至少從你夫妻兩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行為上可以改造你們自己,你別想著去改造孩子或怎麼的,首先你要給他塑造一個環境,塑造一個榜樣,改變你們的行為和習慣,讓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給他樹立一個價值觀和引導的標向,好的表現可以相對應的,肯定表揚褒獎,壞的習慣,壞的導向,壞的行為該懲罰懲罰該打打小孩子,不要寵,任之遊之

    ,青少年犯罪大多都是家庭長期或者父母溺愛過多所造成的,對小孩子的教育要嚴之以厲,要寬之以愛,讓孩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在你的引導上形成。

    這裡的問題跟人在你們夫妻兩個人的行為習慣上,所以你們夫妻兩個人的行為習慣是重中之重,你跟你的愛人是,如何相處的,你們兩個人相處的氛圍其實就是一個家庭環境和成長空間,就是孩子的成長樂土和沃土,如果你們夫妻兩個人和睦相處,恩恩愛愛,孩子也會看得到,感受得到你們的溫馨家庭的溫暖。如果你們夫妻兩個人吵吵鬧鬧經常打經常罵,那孩子他無法阻止你們的行為和習慣,他沒有這個能力去阻止,但是他會以一種厭食,生病和其他方式來對抗你們的行為,這就是家庭環境的意義,相對應的反應,所以他們,以生病或者是厭食的形式,來逼迫你們停止戰爭,把注意力和關愛投放在他們身上,獲得一種和平的生活環境。所以對於夫妻之間的相處,也是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孩子是一張白紙,上面寫什麼畫什麼是你們兩個人造成的。

    問題已經給你們找出來了,給予你們相應的建議和方式方法。

    建議。第一,首先你們兩夫妻要處理好夫妻關係,夫妻哪怕感情不和,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和和睦睦,表現的恩恩愛愛,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第二,你和孩子或孩子的父親都要換一個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來塑造新的家庭環境,比如帶孩子,和父母一家老小外出旅遊一段時間,在一個和和美美,家庭關係中,享受時光,讓孩子感受人間的溫暖。

    第三,要提高自身的情商和素養和胸懷,興趣愛好。把自身的情商提高,既可以處理好周邊的各種環境,各種關係。那給孩子做的榜樣就是一個慈祥有智慧的母親,那一個有智慧的母親影響到的一定是一個有智慧的孩子,所以你自身的成長和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是溝通。家庭環境中要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避免不了溝通,很多瑣碎的事情會讓人心煩,或者是產生家庭矛盾,所以如何溝通和平和協調好家庭的紛爭和矛盾也是一種智慧,如果把所有的問題和矛盾都透過溝通解決好了,平衡好了,家庭就會和睦,家庭和睦,小孩自然就感受到好的成長環境,小孩自然就不會出現這種叛逆的心理。

    具體的方法,對小孩要有對小孩的方式方法,小孩他跟大人不一樣,大人可以透過治理法律或者是手段去迫使他改變,但小孩他跟大人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小孩他只能在一種關懷的環境下改變他的行為和習慣,以一種鼓勵的形式去引導他做出一些正確的反應,從而改變他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心理上的引導和感情上的安撫,是作為小孩成長中無法避免的,所以你要做好,對小孩的引導方法從心裡撒手,讓小孩敬畏你和尊敬你,愛戴你,小孩對你有愛戴和敬畏的心理,他不可能動手打你或者動手打其他人,小孩對周邊的一切都充滿著敬畏,那他的行為習慣就是處於一種以周邊環境相對於和諧的關係中。

    建議給你了,具體如何實施你在生活中不斷的探索,也希望你能在一種好的建議上,能夠改變家庭環境,能夠引導好小孩,讓小孩健康成長。

  • 11 # 樹人繪玩家Echo

    孩子愛打人背後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不知道孩子一般是什麼情況下愛打人,只能大概泛泛地幫您分析一下:

    一般原因大概分下面幾類:

    1)打人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如果孩子學會告訴別人“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你這樣我很傷心很生氣;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能xxx嗎?我希望你能那樣做”,ta透過打人來解決問題的行為就會少很多。

    2)孩子愛動手打大人,大人要先想一下,過往的相處過程中,大人是否也是經常用打孩子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呢?孩子是大人的鏡子,很多時候,孩子有可能只是見樣學樣,因為ta覺得爸爸媽媽打我好用,那我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也要用打人的方式。如果是這樣,作為大人就要先改變行為模式,以身作則,做好好的榜樣才可以奧~

    3)孩子打人有可能只是想透過這種方式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權利感。潛在是說我也想說了算,我也想有力量。

    不知道孩子多大了,如果是4歲往上的大一些的孩子,就該有基本的情緒認知與處理能力了,該知道主動打人是不對的,家長要把是非觀和情緒處理方法給到孩子。比如透過情緒認知類繪本和孩子認識一下情緒,討論一下情緒,學習一些表達情緒和處理情緒的工具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多鼓勵,孩子很快就能更好地用語言處理問題解決問題,而不再只是用拳頭。

    而如果是小寶貝,則更多應該給孩子做好示範,示範給孩子可以怎麼好好說話,好好積極地解決問題,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情,從小身先示範,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能積極表達情緒,遇事不著急,能積極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透過吵鬧打人解決問題的人。

  • 12 # 忒忐忑的大鳥

    這個問題應該結合兩方面去解決。第一,適度懲罰,當然不能過度體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第二,適當引導,但不能一味遷就。“人前教子,背後相夫”,這是前輩們總結的真理。中西結合去解決吧!

  • 13 # 察秋毫

    我家孩子也有這樣的壞毛病,我也正在幫助他改正這個壞毛病。

    我分析孩子養成這個大大人的壞毛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大人過度寵愛孩子,在孩子面前和孩子一樣,可以說沒有自尊和威信。我家孩子媽媽在孩子面前就是沒有威信,可以說他是孩子的好朋友,更可以說他是孩子的奴僕。他對孩子的任何要求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而且孩子經常會試探他的底線,做出更多破格的事情。在孩子眼中,他大概就是一個沒有沒有底線的人,可以任意得罪,他真的很溺愛孩子。

    第二,孩子有打人的習慣,而且還是孩子有欺負弱小的習慣。在家裡面孩子還有個妹妹,當然妹妹是打不過她的,所以孩子經常欺負她。按他媽媽的表現讓他認為媽媽和妹妹一樣好欺負,所以當有不如意的時候,他就會打媽媽。

    第三,孩子有自大的毛病。自打讓孩子認為自己非常的厲害,比家裡面所有的人都厲害,而當家里人寵他的時候,讓著他的時候,更加助長了他自大毛病。讓他敢隨意打人而沒有顧忌。

    為了改正孩子這個毛病,我和他媽媽也約法三章。

    第一,孩子媽媽必須有原則,不能無限度的寵愛,讓著孩子。答應孩子的要求必須辦到,但是不能無限度地答應孩子任何要求。

    第二, 當孩子又在誇誇其談的時候,媽媽必須糾正他。這樣大概可以糾正孩子自大的毛病。

    第三,當孩子有打人的行為時,媽媽必須提出斥責,要求孩子改正。

    經過一段的實施,孩子的打人行為有所收斂。他也意識到打人的行為不是不被鼓勵的,需要什麼懲罰的。

    結束語:改正是需要時間的,希望孩子儘早改掉這個壞毛病。

  • 14 # 雲上5621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今天發生在自己家的事。我兒子今年3歲3個月,吃過午飯,兒子在他玩具堆裡玩,我在一邊吃橘子。兒子看見了,跑過來找我要橘子,我逗他說不給,小傢伙跑到玩具堆裡找了一把玩沙子用的塑膠鏟子一邊打我一邊嚷嚷著要吃橘子。我首先制止他打人的行為,拿走他的鏟子,然後一本正經的問他,你想幹什麼?兒子說我要吃橘子。我說你一邊吵一邊打我,我為什麼要給你橘子吃。兒子說因為我是你兒子呀。我又說你是我兒子我也不給你,我不喜歡打人的寶寶。兒子說,那我不打你了,我們做好朋友吧。然後我說你要親我一下我才跟你做好朋友。兒子踮起腳在我臉上親了一下。我表現的很開心,把橘子分給他一半,一邊吃一邊往我身上蹭,顯得很親熱。

    關於這個問題,對於3歲的孩子,首先一個就是不能讓他養成強烈的佔有慾,看到別人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就想要,要讓他明白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東西,那怕你是我兒子也不能搶我的東西。2、我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你能得到我的東西,我跟你是朋友我才願意跟你分享。3、我告訴他怎麼才能讓別人成為你的朋友,你要付出,要讓別人從你這得到他需要的東西。4、要明確的告訴他,打人是不行的。打人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沒有人願意跟你分享。

    作為家長對孩子一定要有原則,當孩子做的事情違反了你的原則,一定不能遷就他。孩子是很敏感的,會一再試探大人的底線,嘗試著突破。

    還有一種觀點,大人不能事事遷就孩子,有時要做孩子的絆腳石,適當給他製造難題讓他去解決,即能給他教育又能鍛鍊他適應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 15 # 土豆George

    把他一個人關在臥室裡,你陪著他,讓他反省,想想自己哪裡錯了,然後情緒穩定了問他為什麼打人,大打人是出於好玩的心態還是發洩,主動和孩子溝通,就沒關係了。

  • 16 # any安逸的夏天

    寶寶現在還不會說話,當他想要一個東西,可能會透過揮舞手臂“打人”來表達。如果你明白了他的意圖,給了他想要的東西,他就形成了用打人來表達意願的習慣。

    要及時地協助寶寶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用跟寶寶說“打人不對”、“不要打人”這樣的話,直接拉著他的小手,教他用手指一指,替他說出想要的東西,然後再把東西拿給他,多次練習,讓他把“用手指”和“得到東西”聯絡起來。下一次,寶寶想要什麼的時候,就知道用手指一指,而不是用打人來表達需要了。

  • 17 # Ellen天天向上

    孩子打大人這個習慣是非常不好的,我們要意識到它的嚴重性。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愛打大人,它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在他幼兒的時期,我們大人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可能大人覺得現在孩子還小,沒什麼要緊,等他大了就知道了,如果我們大人是這種思想的話,那麼對孩子是百害無益的。

    第二,可能我們讓小孩子給老人家帶,自己沒有去意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也是很大的問題。

    至於這樣情況,我建議家長從現在開始要制止他的行為。接下來分享幾個語言的溝通方式:

    第一,親愛的孩子,你這個行為不文明,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行為,警察叔叔是非常不喜歡的。

    第二,兒子,你覺得你打別人打的疼不疼?我打一下,你試一試看好不好?孩子疼嗎?疼,那你打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疼的。別人也會傷心的,我打你的時候你也覺得很傷心是吧?

    第三,孩子你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如果你生氣了,你可以說我生氣了,請你不要這樣跟我說話,請你這樣跟我說話行嗎?

    第四,孩子你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如果你生氣了,你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表達你生氣的感受,可以畫出你內心不開心的事。可以透過運動的方式去抒發自己不開心的感受。可以透過聽歌的方式釋放自己。

    不管透過任何的方式,我們不能透過打人的這種行為去傷害別人,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可以透過更加文明的行為,這樣子的話大家都非常樂意跟你交朋友。加油吧,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是愛你的。

    透過以上的描述,我相信家長也知道一些解決的方案了,希望家長從現在開始好好的教導我們的孩子。我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得優秀。

  • 18 # 花開的聲音8241

    孩子愛動手打人,這確實不是一種好的性格和習慣。心理學家透過對一組愛攻擊人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在環境中模仿、學習。人類生活的環境可以說充滿了暴力,大到戰爭,小到鄰居打架,再小到父母經常性地責打孩子,這都成為他學習的內容,更何況還有電視上各式各樣打鬥劇烈、以力服人的卡通片或武俠片,這也是他模仿的物件。

    (2)攻擊行為可以達到某種目的。因為他知道透過攻擊會達到他的目的,所以他透過打人而讓其他孩子服從於他,聽他支配;透過攻擊別人可以取得很多小朋友的敬畏。頻頻地使用攻擊這種手段,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壞習慣。

    (3)挫折時的發洩。當他做某個事遇到大的失敗,他的憤怒無處發洩時就會透過打人、罵人、強佔別的孩子玩具等來平衡他的心境。

    (4)攻擊也是他吸引人注意的一種手段。通常情況下愛打人的孩子不會得到老師、同學,甚至包括父母的關心、注意,這時他的內心卻需要這種感覺,他就會透過攻擊別人來引起父母、老師的注意。

    (5)孩子在自己的天性中就有好勇鬥狠的一面。這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其實跟他們的年齡及認知水平有很大關係,在學齡前孩子樂於“以拳服人”。對於攻擊性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這種“好勇鬥狠”的性格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對這些孩子父母如果採取粗暴的做法比如打罵,有可能會使他的攻擊性更為變本加厲,正確的做法是:

    (1)父母應當觀察瞭解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會產生攻擊行為,然後否定他的攻擊性。比如孩子以搶的方式獲得的玩具,父母就應將搶來的玩具沒收,並告訴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以此減低他攻擊行為的內心動機。

    (2)如果孩子天性喜歡攻擊人,父母可適當讓他學習一些安靜、平和的遊戲、運動,比如教孩子下棋、教孩子練毛筆字,如果有進步就應適度地肯定、讚揚,這樣就可以轉移他的興趣,逐漸培養他有益的性格特徵。

    (3)如果孩子是由於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則應幫助孩子減少挫折感,這就要求父母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

    (4)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方式。可以身作則展示父母和鄰居、友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告訴孩子人生來應屬於群體,群體需要協作而不是敵意,比如要讓別人服你,動手動腳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聰明、友好、團結,同樣也可讓小朋友佩服你。上述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如果孩子的攻擊行為逐漸減少,則一定要給他鼓勵,增加他的信心,當然如果孩子百般勸說無效,父母就應對他進行處罰。

  • 19 # 顏如玉的顏

    孩子愛動手打人,說明孩子的動手能力強,1歲左右是寶寶的本能反應,不過3、4歲的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和行為,這個時候還動手打人發脾氣,就一定要制止,不然習慣養成,將影響以後生活,所以該教育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

  • 20 # 93年寶媽的生活

    1.孩子動手打人,可能是“友好”的打招呼,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現象,應該深入分析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如果孩子是用打人來跟大人“打招呼”,那麼做父母的不妨與孩子互換身份,用孩子的切身體會告訴他“這種過激的行為很不友好,如果想要跟其他人打招呼,不妨過去跟他們握握手,或者是揮揮手都可以”。

      2、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孩子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果孩子是因為大人做了什麼孩子不喜歡的事情,那麼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不喜歡人家這麼做,可以直接教孩子對別人說‘不喜歡做了什麼事情,我正在做什麼”然後告訴孩子,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通常孩子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3、平時也需要對孩子加強教育,特別是在行為方面上,給孩子說這樣做是完全不對的。還可以做一些獎罰分明的制度,比如說:再次動手打就得到相應的處罰,學會剋制自己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讓水瓶男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