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燕20170726
-
2 # 暴躁的小羊羔
我有個表弟,小姨的獨生子。家人從小就特別寵,他要什麼父母就想方設法給什麼,上小學三年級都是奶奶送飯去學校,什麼都不讓他做。結果,性格變得特別乖張,上二年級的時候就跟大人賭博,輸了就偷父母錢,被抓到就被吊起來打一頓,結果奶奶心疼死了,去救。有次贏錢了,自己交了三年級學費,還買了好多東西給父母,父母直誇他能幹。結果,三年級沒讀完就不肯讀書了,現在18歲了,牛高馬大,卻大字不識一個。火車站坐車都不認得一個字,只能去問人家。當年小的時候,長輩都教育他,說不能慣壞,結果他爸媽還跟我們急了,說沒資格管教他兒子,結果呢。主要就是熊父母給慣的,這個年代年輕人居然不識字,想想以後的路該多難走!
-
3 # 小羽2017
非常認同。孩子其實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熱愛閱讀,孩子不可能只沉迷於遊戲;家長性格溫和,知書達理,孩子不可能脾氣暴躁,蠻不講理;家長興趣廣泛,孩子不可能愛好貧乏……所以,“熊孩子”真正熊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經常聽見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該孩子打人罵人似乎都是要被原諒的。但是,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嗎?這些家長現在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等孩子走上社會,就讓別人用殘酷嚴格的方式來給孩子教訓吧!正是由於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所以家長首先要做好表率,然後孩子才會潛移默化地逐漸進步成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其實,家長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
4 # 維生素E56749207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觀點是十分贊同。首先我們需要界定一下,什麼是熊孩子?“熊”指的是愚鈍,不聰明,表現蠻力,看上去是個貶義詞。造就出熊孩子,一定是在有熊家長的家庭中,熊家長必然養出熊孩子,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如今孩子智商基本相差不多,現在大家都講求營養健康,在媽媽懷孕時就開始了對孩子的各種培養:胎教音樂、與腹中的寶貝談心說話、各種維生素等營養品的補充。。。。因此孩子們天生的智商區別不大,但為什麼孩子長大後卻表象迥然呢?孩子的成長是依據父母提供的環境為土壤而生長的:父母營造溫暖和諧的家庭,孩子必然也是溫暖和諧的性格; 父母提供的武力暴力的環境,孩子長大後必然也是武力暴力的性格。。。。。因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行動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當父母的就先把自己改造成什麼樣的人!
-
5 # 靜水微藍4
熊孩子最先應該說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調皮自我,不守規矩,愛和大人唱反調。而現在說起熊孩子則反映出更多的社會現象。尤其是最近引人關注的熊孩子惹禍事件。
熊孩子將花盆從樓上扔下,砸死過路人;熊孩子在飛機上打鬧引起乘客不滿;熊孩子在飯店將火鍋湯倒女孩臉上身上。太多太多的熊孩子惹禍案例,這已經不是熊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是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熊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或者幾個按雙重標準做事的家長,姑且稱他們為熊家長。他們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心滿意足為準,以滿足孩子要求為己任,不講原則,一味溺愛。拿飛機上吵鬧的孩子為例,乘客被熊孩子吵的不勝其煩,對家長提出意見,竟遭至家長打傷眼球的嚴重後果。這樣的家長本身就缺乏教育,怎能教育出講規則的孩子。而這樣的家長還不在少數。記得這樣一句話:今天你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將來社會會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
6 # 十月果子
首先,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不是絕對的。在現代社會,熊孩子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對於調皮搗蛋的孩子的稱呼。雖然熊孩子們對待一些事情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樣,他們會調皮搗蛋,但有些時候在他們自己看來可能是善意的。既然稱之為孩子,那麼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三觀,會有一些人們不理解的行為的產生,我覺得都正常。
其次,熊孩子背後一定是熊家長,這樣未免偏頗。孩子也許是熊孩子,倒是家長可能明事理,但是他們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溺愛孩子,也或者沒有好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使得孩子沒得到正確的教育。
最後,雖然有些孩子看來是熊孩子,但是我們也不需要過分焦慮,只要掌握了好的方式方法,相信我們的孩子,會好好長大,最終不再是“熊孩子”。
-
7 # 寶貝寶貝萱
我是不贊同這樣的觀點,熊家長一定會教壞熊孩子,但是熊孩子不一定是熊家長教壞的,怎麼說呢,父母的素質涵養不夠高,那麼教出來的寶寶可能會比較容易給人添亂添堵,但是給人添亂添堵的熊寶寶,也有可能父母是素質涵養較好的。因為每個寶寶會有自身的個性,也會受環境及身邊人的影響。比如說寶寶有對嚴格要求自己行為舉止的父母,卻又有愛護寵溺放縱他的爺爺奶奶,當這些矛盾的要求放到一起,寶寶會變得混亂,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真真意義上的對,什麼行為是真真意義上的錯。
-
8 # 黛西琳
部分認同這個觀點。一、家長的言行舉止是孩子主要的模仿物件,父母在公共場所大聲講話,亂扔垃圾,孩子就不知道在地鐵上不能吵鬧,不能吃東西。二、家長過分溺愛孩子,養成孩子以自己為中心的習慣,在家裡會直呼家長大名,沒有禮貌,在外不會給老人孕婦讓座,成為人們討厭的熊孩子。三、家長是焦慮型的,也容易培養出熊孩子。焦慮帶來的是恐懼,恐懼就會讓人沒主見,沒有原則,意見左右搖擺。怕管得嚴了,孩子膽小;放鬆管理,孩子放縱。四、再就是家長是專制型的,孩子或明或暗地會熊給你看。家長說一不二,在人前也不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孩子小的時候不敢反抗,但是到了一定年齡,會叛逆;或者在家長面前很乖,但是在背後會做一些出格的事。綜上來看,除了第一種家長,其餘的家長都不一定是熊家長。
-
9 # 十五相伴
首先,我對於“熊孩子”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不贊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不要過早地給他們貼上標籤。我們口中經常提到的“熊孩子”可能只是喜歡搗亂、可能只是在公共場合喜歡大聲喧譁、可能只是不那麼講道理等等。這些都是小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那麼這些行為表現的產生,確實也是跟家長有關。所以,或許有那麼一群“熊家長”,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會在某些方面行為不得體,但這些孩子本身並不是所謂的“熊孩子”。因此,我們應該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那麼,我們家長平時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熊孩子”的產生呢?
第一、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育兒觀念中有一條“當你發生改變時,你會發現你的孩子的改變是那麼容易。”這就充分說明了家長自己的行為重要性,孩子天生就有很好的模仿能力。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每天下班回家就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希望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寫作業、閱讀,可能麼?所以,不要一直想著如何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第二、放養孩子,給予他們行為自由。小孩子生來就喜歡探索、喜歡操作。在生活中,家長不要給他們太多限制,不讓做這個、不許做那個。只要是保證安全和道德範圍內,應該讓孩子多嘗試、多實踐,給予他們行為上足夠的自由與信任。當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的時候,孩子反而會懂得規矩、接受規矩。
第三、多與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選擇。真正的平等交流,除了眼神上的平視,還有語言上的平等。我們不要經常使用“應該”、“必須”、“不許”等命令性詞彙,而應該多使用“為什麼?”“你覺得呢?”等開放性詞彙。給孩子機會把內心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同時對等地感受孩子的想法,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往往願意和家長做朋友,也願意與家長分享秘密,因為他們知道,他的“秘密”,我們會重視、會理解、會尊重。
-
10 # 魚兒遊兒遊
我是很贊同這種說法的。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單純的善良的,它們很聰明,很會學習大人,大人們的言行會影響孩子,正所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你做什麼,孩子都看在眼裡,不要以為他們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非常聰敏,一學就學!
所以說有什麼樣的孩子,就有什麼樣的家長,至少在道德教養上,是這樣的!
-
11 # 瑤媽成長
不完全認同,熊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呢?是指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嗎?那我們想要一個什麼的孩子呢,一個聽話,懂禮貌等等,按照我們家長要求去做的孩子,什麼都聽家長的,沒有自己想法,真要這樣的孩子?熊孩子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一個稱呼,不代表是貶義詞,有人說我家熊孩子這次考了第一名,什麼比賽取的了好成績等等,這時候的熊孩子好像和我們想像中的熊孩子不一樣呢。個人覺得熊孩子背後不一定是熊家長,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
12 # 楠楠ma
對於這個觀點,我覺的蠻認同的。
現在關於熊孩子這個詞,已經不單單是玩笑話對孩子的稱呼了,最近看了不少新聞都說了熊孩子的所作所為,有個新聞說,一個熊孩子和父母去吃飯,因為想要玩鄰桌姐姐的手機,孩子媽媽居然說“你去叫姐姐給你吧”,熊孩子不疑有二,直接愣愣的去問,自然是未果,熊孩子居然直接往鄰桌火鍋裡吐口水,姑娘驚呆了,而孩子的母親居然說“哎呦,這有什麼的,孩子還小不懂事嘛”。你們還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嘛。
都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沒錯,可是天使是純潔無暇的,流落這人間,會否一如既往的純潔下去,就要看父母的教育了。有很多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可是沒聽說過三歲看大七歲老老嘛,那還是老一輩人的說法,現在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古靈精怪,你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比誰都精。都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縮影,像上述那個熊孩子,在聽到他的媽媽那句孩子還小就不以為然,甚至連道歉也沒有教會給孩子,就能知道熊孩子會長成什麼樣了,這很正常啊,平時在家在外可能也就是這樣了,他們家孩子還小,理所應當,所有人都要讓著他。不好意思,熊家長們,這不是你們的童話世界,你的孩子教育不好,總有人會幫忙教育的。
-
13 # 萌媽小施
熊孩子背後不一定都是熊家長,但一群熊家長背後一定有熊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模仿的待人處事的方式大多都是從家長身上習得的。家長若不知所以,那孩子也會深受影響。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榜樣人物來示範規則和生活方式的,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全方位的老師,不僅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所有的一切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脾性。孩子主觀上沒有錯,他只是習慣模仿,你們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和標準,孩子就會習得怎樣的教養,所以養出熊孩子,家長就該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在孩子的面前,你是如何待人接物的。
-
14 # Sicily16
對於這個說法不能完全認同。
首先,“熊孩子”這個詞語對於孩子來說充滿了貶義。怎樣才叫“熊孩子”,怎樣又才是好孩子呢?每個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有無限的可能性,即使調皮活潑,好動有個性那也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出現錯誤的行為時應該加以引導改正,而不應該被貼上所謂“熊孩子”的標籤,被片面地作負面的評價。
其次,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僅只接受到家長和家庭的影響。家長固然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家長和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但是孩子的成長除了有來自家庭的教育,還有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每天都透過各種渠道學習,看電視、看書、上幼兒園、與鄰居小朋友玩耍……這些日常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他們,成為他們學習的一部分。孩子年幼沒有分辨能力,對於接觸到的資訊是無條件接受的,因此,當孩子受到錯誤的行為影響時,不可避免的會效仿這些行為,成了成人眼中的“熊孩子”。
-
15 # 旻兒2
世上本沒有熊孩子,熊家長多了,也便有了熊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在出生的那天就由家長塗抹,你塗了很多的黑色,孩子就會烏雲密佈,你塗了漂亮的彩色,孩子也自然是美麗的彩虹,所以,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孩子就是家長價值觀人生觀的投影儀,會對映,會放大。
你希望孩子不做熊孩子嗎?那麼,自己先努力不做熊家長吧。
-
16 # 郝小蕾1
盧梭的教育著作《愛彌兒》中寫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孩子就是一臺影印機,原件是什麼,他就影印出什麼。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的背後其實就是家長的一言一行和所作所為。
子不教,父之過。
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就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並影響孩子一生。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處理的結果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也會不同。若父母不作為,不管教,甚至做出壞的示範,孩子就很容易學到不好的習慣,成為所謂的熊孩子。
-
17 # 柚子媽媽愛分享
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群熊家長,我個人是特別認同這個說法。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生個老鼠會打洞。”孩子的身上就會折射出家長是什麼樣的。而且我覺得熊孩子的家長才是背後更可恨的“毒瘤”。每當自家孩子犯錯 ,他們的口頭禪永遠都是孩子還小,和他一般見識什麼,或者他懂什麼呀,連個孩子都不能包容下!有的甚至會覺得是你在欺負個孩子,動手的也大有人在,不能不讓人氣憤!
我相信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正是有些大人的不作為,才讓孩子變成了令人討厭的“小惡魔”,從小不好好管教,長大自有社會這個大課堂來替你管教。所以熊家長們都長點心吧,到時可不要後悔!
-
18 # 與三個兒子一同成長
曾經遇到過這麼一個小孩,我兒子在遊樂場玩一個像汽車方向盤的器材,當我兒子玩得起勁的時候,突然一個比我兒子高一個頭的大孩子搶上並用力轉了我兒子玩的那器材,我兒子大概手也被弄痛了,而且被突然闖入的大哥哥嚇到了大哭起來!我一邊抱起我兒子一邊對著那男孩說:"小哥哥,剛剛弟弟還在玩呢,你要玩你得問一下弟弟⋯⋯。"我的話還沒說完,身邊這個男孩一股氣轟轟地說:"這裡是公共場所又不是你家,你們玩也沒問我,憑什麼我玩就要問你們,你當你們是誰啊!"
當然我也沒繼續和他理論下去。帶著兒子在旁邊的椅子上休息。沒過多久,那男孩帶著哭腔地跑過來對著坐在在玩手機遊戲的爸爸說:"爸爸,我要玩那些哥哥的陀螺,他們不給我玩!他們還打我呢!"那位爸爸一聽到孩子被打,氣急敗壞:"你窩囊廢,平時怎麼教你,可以打別人但不可以被人家打,走,我帶你理論去! "孩子理直氣壯地說:"我把他們打哭了,他們都跑了!爸爸我是不是很厲害!"他爸摸著孩子的頭說: "這樣才是我的好孩子!"看到這樣的一個爸爸,也就明白了這熊孩子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一出生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用盡心思在上面認真勾畫描繪,他就成為一幅賞心悅目的畫。如果父母隨意糟蹋,即便材質多好的紙也是一張廢紙。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還不能夠分辨黑白好壞,孩子更多的是模仿,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關係最密切,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底。
-
19 # 一滴水的關薪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熊孩子”這一稱呼來源於北方,指對調皮孩子的愛稱。“熊孩子”的好處是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壞處就是會幹出一些驚天動地的事。“熊孩子”的好與壞要分開而論,並不是所有的“熊孩子”都能幹出驚為天人的事情,一般的“熊孩子”也就是調皮搗蛋,不服管教,同樣對“熊孩子”的家長更要分別而論。 在我看來孩子只要不幹出特別越格的事情,孩子“熊”一些要比乖巧好的多。“熊孩子”不害怕承擔後面,即使頻繁的捱打,還是敢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熊孩子”教育的好與壞和家長的水平密不可分,教育的好不僅可以保留孩子天性的純真,還能充分的發揮他的聰明,思維活躍等優點。這就需要家長懂得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使用恩威並濟的策略。
-
20 # 羅家傻妞兒
某種程度來說熊孩子的這些行為跟熊家長有一定的關係。班杜拉學習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透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透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透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透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從這角度來看,熊家長對熊孩子的行為存在一定的影響。首先,孩子在不停的模仿家裡所有人的行為,他們有的時候並不能區分出來這些行為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便會在自己的後期社會交往中使用,而且這樣的學習孩子們會學習的很快,言傳身教在家庭的教育中有著巨大的魔力。
其次,孩子們還在不停的觀察著自己的家長,當他們出現這些熊行為時家長的態度情緒和行為。家裡有熊孩子或者孩子有熊行為的時候不妨想想你做了什麼?現在很多的家長,尤其是老人都喜歡逗小孩,比如醫生打針是不是疼了,下次去打醫生好不好?這樣的話語,大家可能只是逗孩子的專利,但是卻是這樣的逗正在培養著熊孩子。
當然,孩子的行為也有很多來自除了家庭成員之外的影響,比如同伴,鄰居,老師,甚至是陌生人的影響,孩子會模仿他們的行為和語言,但是我們的家長可以在看到孩子第一次有這些不良行為的時候進行干預和教育。
“龍生龍,鳳生鳳,生個老鼠會打洞”。“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兩句老話從心理學角度闡述“熊孩子”的基因和後天受到的教養方式是形成了“熊”樣的原因。追根溯源都和“熊”家長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絡。“熊”家長“堅決”的培養了“熊”孩子。基因角度,孩子繼承了父母的性格,脾氣和對待問題的一些內在特徵,他們的一顰一笑都深刻反映了“熊”孩兒是“熊”爹媽親生的;外部環境,教養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三種情況,孩子沒有能堅持學習,家長替孩子找藉口,不能幫孩子找好歸因,家長不重視,孩子想不付出還要高回報,這種機會主義思想是家長們潛意識種下的種子,影響擴散到每一門課甚至是其他生活習慣,他能不“熊”嗎;一種是急功近利型。這種家長應該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專制型家長,自己是個“笨”鳥,下個”蛋”,完成自己完不成的夢想,根本不在乎“蛋”的感受。不論TA怎麼努力,父母永遠都是一副板著的“熊”臉說“你做的還不夠”,導致孩子將來“熊”的不一般;第三種,家庭分裂型,父母沒處理好自己的關係,導致孩子處於關係的邊緣,兩種極端表現,一是多數放縱,一是多數膽小不自信,處在生存焦慮的邊緣,報各種班都是虛置光陰和金錢。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我認同。
因為很多時候家長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兒女。
不是有俗話說:“行大於言,以身作則!”的說法麼。孩子雖小,不要以為他們不知道不懂,其實孩子們都看在眼裡的,到一定的時候就會體現出來了。特別是6歲前的孩子,他們學習模仿力很強。
就比如我自家兒子,3.4歲的時候很乖很討人喜歡的,愛看書愛學各種有趣新鮮的事物。可是到了5.6歲明顯地跟著他堂哥,好的壞的,啥樣都學,愛跟人反抗、反駁。
很多時候家長帶著孩子出門時,大家會說這母女倆好像,不管長相還是神似都是那麼的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