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7
回覆列表
  • 21 # 忘雪望花

    韓信必須死,我有兩點。一韓信在整個劉邦一方屬於功勞非常大的,幾乎無人可以。出現了功高蓋主的情形。二在戰爭年間武將非常有用,但是在和平年間無異於禍害。再者說韓信軍事才能以當時之劉邦手下無人可抵。無異於一個定時炸彈。

  • 22 # K1X1K1L

    11小時前

    韓信之死,根本不是功高,我以前已經說過,不想再解釋。“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段話是大漢六年韓信從劉邦從楚地羈押到洛陽的感慨之言,也是後來很多人覺得韓信死於功高蓋主的源頭。然而,劉邦羈押韓信回到洛陽之後,並沒有處決韓信,他只是降韓信的爵位,將其從楚王改封為了淮陰侯。事實上,韓信被降爵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在處理韓信事件上也不想做的太絕……難道怪呂后嗎?事實,之後……韓信的種種事蹟表明,他還是不甘心,還是想脫離劉邦集團,這才是被殺主因。

    韓信本是劉邦(豐沛)集團裡的人,要知道劉邦沒有殺豐沛集團裡的任何一個人,可韓信非要從劉邦集團裡分離出來,自己想單幹,變成和彭越,英布等這樣的軍閥;英布,彭越等人是和劉邦一起反霸王的兄弟,他們和劉邦關係說白了是群雄盟友關係。劉邦治國理念或漢初雖然保有分封制,但劉邦本就沒打算建立一個像周朝那樣的天子與諸侯國共天下的制度,劉邦與韓信在國家政治結構的構思上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不只是韓信,還有那些諸侯,只要諸侯在,那麼劉邦就寢食難安。不是劉邦不容韓信,實在是韓信走上了諸侯王的道路,這和劉邦國策相對立,所以不得不殺啊!……

  • 23 # 湖邊蕭讓

    韓信被殺真的因為參與謀反嗎?

    關於韓信被殺,司馬遷在《史記》中,寫有《淮陰侯列傳》在結論中是這樣說的: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幾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反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假如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好了。他建立的功勳可以和周公、召公甚至姜太公相比。後世子孫可以享祭不絕。可他沒能做到這一點,而在天下已經安定的情況下反而圖謀叛亂,被誅滅了宗族,不也是應該的嗎?

    既是因謀反被殺,為何韓信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大概意思是很後悔沒有聽鵬通的話,坐看項羽和劉邦相爭,坐收漁翁之利。如今被女子所殺,難道是天意嗎?

    是呀,韓信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如此聰明的一個人,在楚漢相爭時都未選擇自立為王,怎會選擇等到了幫劉邦奪取天下後再選擇謀反?對於太史公說韓信被殺是因為參與謀反,大家怎麼看呢?對此,我是不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他沒有謀反的動機。他為何要造反?想當皇帝?如果他真的想當皇帝,他為屢屢何拒絕蒯通當年勸他叛漢自立的建議?為何,劉邦巡狩雲夢,韓信寧可要了鍾離眜的人頭去向劉邦表忠心也不反叛?

    二、他沒有謀反的實力。身在京城,形同軟禁,手上無可呼叫之兵。再加之他的牛脾氣,他在朝堂上也沒有像樣的盟友。謀反可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韓信在京城沒有人事基礎,根本就不可能有像樣的謀反班子。

    三,史書上的記載太矛盾。史書上說韓信勾結外地太守陳豨謀反,具體計劃簡單地說就是,陳豨在鉅鹿率先反叛引誘高祖率軍前去平叛,韓信在京城裡發動家丁、囚徒等襲殺呂后和太子。這種謀反計劃簡直太侮辱韓大將軍的智商了。

    首先,就算韓信要謀反為何要勾結一個外地的太守,太守身在外地能給韓信幫什麼忙?為何不直接勾結當時的漢朝衛戍部隊將領?

    其次,謀反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直接殺掉皇帝,搶奪政權。在這個謀反過程中劉邦反而離開了叛亂中心,襲擊目標變成了呂后和太子。就算韓信成功的殺掉了呂后和太子,劉邦還在啊!放著皇帝不殺,只殺他的老婆孩子,這算是什麼謀反?

    最後,韓信作為一代名將、一代智將。難道會不知道漢朝正規軍的戰鬥力,率領家丁和囚徒去和正規軍作戰,這樣低智商的事情,不是韓大將軍拿得出手的。

    綜上所述韓信謀反絕對子虛烏有,但是有一個事實必須得承認,那就是韓信確實死了,死於蕭何和呂后之手,死於謀反的罪名之下,並且被滅了三族。

    那麼韓信被殺究竟是何原因呢?

    迴歸本源,我們需要從他的身世說起,關於韓信的身世,太史公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資訊。但是從其日常生活習慣來看,他應該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後代。我這一推測有兩點依據:其一,他好帶刀劍。在一個冶金水平不發達的年代裡,只有貴族才有資格獲得金屬器皿,韓信手中的刀劍很有可能是祖傳的;其二,他不從事一般的生產性職業。韓信整日既不種田,也不經商,肚子餓了就找熟人蹭飯或者死皮賴臉找中老年婦女(漂母)尋求同情,給點施捨。他的這一行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他曾經是貴族,四肢不勤,五穀不分,根本就不會做營生。也正因為他的貴族氣質,使得他不可能把象徵著貴族身份的刀劍拿去換錢做營生,後來他投奔項羽也還是帶著刀劍而去的(信仗劍從之)。

    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韓信出生於公元前231年,那一年秦始皇嬴政27歲,也正是那一年嬴政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步伐。換句話說,在韓信的童年時代(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21年),華夏大地上的諸侯國不斷被秦國消滅,最終被秦國所統一。韓信作為一個楚國貴族的子弟,他也應該是在戰火紛飛,戰報頻繁的環境中生活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中,韓信的父母尤其注重對他在軍事方面的教育,讓他在幼小的年齡裡就接受了良好的軍事教育。

    秦滅楚,讓楚國貴族的優越生活蕩然無存。大多數貴族或死於戰火,或顛沛流離。秦帝國建立了,韓信的苦日子也就來了。他從衣食無憂到寄食於人,這一落差不能說不大,所以他從小便埋下了仇恨秦國的種子。他之所以能忍胯下之辱,就是因為有滅秦的遠大理想。

    蕭何月下追韓信,千里馬終遇伯樂

    項氏叔侄起兵反秦,他欣然投靠。可惜項羽不知他,他毅然離開,因為士只為知己者死。他隨後投靠劉邦,起初他在漢營的日子裡也很苦悶,因為劉邦依然沒有見識他的才能。真正能被稱為韓信知己的人是蕭何,他改變了韓信的命運,並且改變了兩次。因為蕭何的舉薦,韓信被劉邦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拜為大將軍,這一次韓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感受到了曾經驕傲的貴族氣質重新恢復。漢王以無雙國士待韓信,韓信亦捨命報效漢王。他徹底地爆發了,在黃河以北,他用天神下凡般的軍事才能屢克強敵,迅速為漢王平定半個天下。直到韓信平定齊地之後,漢王的封賞遲遲未來。韓信開始思考了,漢王真是他的伯樂嗎?

    何謂“伯樂”?在韓信看來,起碼有兩個重要條件來判斷他人是否為其伯樂。其一,識其之才,用其之才;其二,識其之慾,欲其之慾;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稱其為伯樂。韓信對漢王只用他而不封賞他,感到了莫大的疑惑。韓信的疑惑是複雜的,也正因為他的疑惑導致了他悲劇人生的開始,小編在這裡試圖來分析分析他的疑惑。

    首先,韓信生於戰國時代,韓信作為楚國的一個小貴族,是屬於士這個階層。士這個階層在戰國時代是極其活躍的一群人,由於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生活上比不過高等級的貴族,因此他們的進取心往往十分強烈。這種進取心,也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其一,實現各自心中的社會理想,將自己所學的理論付諸實踐;其二,實現榮華富貴的人生理想。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戰國這個相對自由的時代裡,他們遊走天下為各國的統治階級服務,同時也為自己的名利而奔波。士在服務君王的過程中,展現出無比的忠誠與高超的職業水準,那麼君王也應該支付不菲的報酬。韓信也是這樣計程車,在他看來為君王作出多大的貢獻,君王就應該向其支付相應的報酬。

    其次,韓信成長於秦帝國時代,秦帝國的成立,讓廣大的遊士們失去了舞臺,也讓大量山東六國計程車淪為了逃犯或貧民。秦帝國本身在極速擴張之後,消化不良,山東六國的人民完全無法適應秦帝國的嚴刑峻法,各國的復辟勢力也蠢蠢欲動。最後,加上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反而不如戰國時代,秦帝國便在聲勢浩大的反秦起義中迅速滅亡。韓信是完完整整地目睹了秦帝國的速興與速亡,在他的心裡秦帝國這樣實行“郡縣制”的國家形態肯定不是合理的國家形態。只有恢復到以天子為核心,諸侯王為藩屏的封建國家才是正道,高度集權的帝國,是一隻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怪獸。

    基於以上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韓信對於國家和君王的認知還處於戰國時代。韓信這樣的認知是與時代脫節的,與劉邦的政治認知力比起來差了很大一個等級。因為,劉邦早就知道秦始皇建立的帝國本身沒有錯,天下苦戰不休,百姓流離失所就是因為天下邦國太多,中央的權力無法集中,從而無法禁止戰爭。項羽的滅亡就是前車之鑑,至於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個經典概括:“秦亡於政而非制”。劉邦雖然說不出這樣高水平的話,但是他的政治認知能力卻達到了這個水平,他建立的漢就應該是一個承襲秦朝的帝國,絕對不應該是一個分封制的鬆散聯邦國家。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理想主義者走向消亡

    現在,我們可以很好地來體會韓信的疑惑了。韓信平定齊地之後,漢王的封賞遲遲未來。韓信以士人所固有的思維,去試探性地向劉邦討要分封齊王,因為他認為被分封是應得的。此時的劉邦由於前線戰事吃緊,正在賬中心急如焚,看到韓信討要分封的書信,不禁暴跳如雷、破口大罵。在張良與陳平的及時勸阻下,劉邦轉彎的速度也是十分驚人,馬上同意封韓信為真齊王。但是這一下卻觸犯到了帝王的禁忌,因為帝國時代的臣子只能等待帝王的獎賞,不可以討要,更不可以威脅帝王,任何討要與威脅都是對皇權的挑戰。分封齊王是韓信第一次敲劉邦的竹槓。但是不論如何,劉邦滿足了韓信的需求,韓信也從此時起真的就把劉邦當成了他的伯樂,不論日後多少人勸說、利誘韓信,韓信對劉邦始終忠心耿耿。

    到這裡我可以下一個結論了,那就是終韓信一生,韓信絕對不會謀反,因為韓信是一個士,是一個可以為知己者死計程車。可惜的是,這個國士卻生活在帝國的時代裡了。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打響。劉邦向韓信發出命令,要求他南下合圍楚軍。韓信未如約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最終,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韓信得到了更多的分封,又成功的敲了一次劉邦的竹槓,這一次劉邦沒有罵人。

    垓下之戰以漢軍的勝利告終,戰事一結束,劉邦立即收奪韓信的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其實這是劉邦對韓信的一次嚴重警告,警告韓信邦國時代早就結束了,不論齊王還是楚王都只是不過是一個名號而已,是帝王給臣子的一種賞賜,帝王可以給也可以奪,無所謂天經地義,給你不是必然,不給你也是應然。可惜韓信沒有明白劉邦的警告。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韓信繼續帶著他的遊士精神做起了楚王,將自己的好朋友,同時也是劉邦仇人的鐘離眜庇護在了楚國。可是此時的天下,已經進入了大漢帝國的時代。帝國的運轉必須要高度集權於中央,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已經顯得與帝國格格不入了。韓信這樣一個戰國時代養門客的行為,更是顯得與皇帝格格不入。劉邦忍無可忍,也無須再忍,於是就有了“巡狩雲夢,智擒韓信”這一出。韓信似乎還是沒明白為什麼被擒,他不但不認罪,還在囚車裡對劉邦碎碎念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看著韓信冷冷地說道:“少他媽廢話,有人告你謀反”。

    從韓信的言語中,我們看到的是滿懷的憤懣與不平。其實他最想表達的應該是,他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反而成為了階下囚。可是他卻未曾想過,當年屢次要挾劉邦時,劉邦所承受的巨大苦悶;他數次挑戰皇權,讓劉邦也開始懷疑自己能否駕馭韓信,韓信是否是自己親手提拔地韓信?他也未曾想過,為何漢初三傑中蕭何、張良安然無事,只有他韓信為何落得如此下場?種種的一切,他都不會去想,他認為他曾經向劉邦所提的要求都是合理,因為他還是一個戰國時代計程車。

    劉邦對韓信的感情是複雜的,韓信對劉邦的態度卻是簡單的。韓信被捕後,劉邦還並未就想馬上處死他,只是將他由楚王貶為淮陰侯,並且讓他參與朝政。但是韓信始終憤憤不平,經常稱病不上朝,不給劉邦面子。即便在人事複雜的京城,他韓信還是如遊士一般放蕩。他在京城裡,仰仗著自己勞苦功高,看不起周勃、灌嬰等劉邦的嫡系元老;即便是劉邦的連襟--樊噲,他對韓信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與佩服,韓信依然心高氣傲地羞辱樊噲。更要命的是,韓信始終不明白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他與劉邦之間的君臣談話,其態度也表現得極其隨意。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言之所為陛下擒也。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段話以十分明瞭的態度表達了韓信對自己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也透露了他對劉邦軍事才能的不屑一顧。韓信在面對帝王時的態度,也像極了遊士在面對諸侯王時的態度。只說心中想說的話,不顧君王的任何感受。殊不知時異則事異,戰國時代那是諸侯王有求於士,天下平定後那可是大把計程車有求於王了。就這樣韓信在京城裡,將上至君主,下到朝臣得罪了個精光。失去君王的信任,又沒有同僚相幫,再加上不軌之人“呂雉”陷害,最終只能落得個身首異處。

    韓信的一生讓人感嘆良久,他悲劇性人生的根源在於,他是一個孤獨計程車。他與蕭何、樊噲、周勃、曹參們比起來,他太有格調了。他堅持士的信仰,堅持著戰國時代的遊士精神,君王只是他服務與效忠的物件,而非他的主宰。

  • 24 # 雜言彙編

    韓信之死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本質。韓信是一個相當有天賦的軍事指揮家,但他在政治上相當不敏感,絲毫沒有為人臣子的謹慎,自負才志不屈於人,不安於已有地位,不知收斂以至於最後被呂后處死的下場。

    韓信為漢王朝的建立所作的貢獻是決定性的,司馬光認為:“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然而,楚漢戰爭結束後,韓信的不幸也來臨了。

    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還至定陶,只帶了幾個隨從,在韓信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衝進他的軍營,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繳。韓信一下就成了光桿司令。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對幫助他得到天下的功臣,猜忌心很重,韓信功高至偉,尤其被猜忌。被奪印後的第二年,劉邦大封功臣,把韓信封為楚王,理由是,那裡是你的家鄉,你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但並沒有給他任何兵。此時,韓信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只能聽從劉邦的擺佈。

  • 25 # 老森

    漢十年(前197年),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討伐陳豨。韓信託病沒有隨從。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訊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

    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

    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擴充套件資料:

    韓信運籌帷幄,逐鹿中原,為劉漢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削了他的兵權。

    漢十年,劉邦親征陳豨。韓信稱病未出,卻暗中派人與陳聯絡,家臣告密,坐鎮京城的呂后想召見韓信,又怕他擁兵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計策。

    解鈴還須繫鈴人,畢竟蕭何老謀深算,他派人傳旨韓信,聲稱陳豨已經被捉拿斬殺了,列侯、群臣都要進宮朝賀。蕭何欺騙韓通道:“你儘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強進宮朝賀,以免皇上生疑”。

    可憐韓信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一踏進宮門,即被呂后預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綁,架至長樂宮懸鐘室,身首異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