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睿讀西遊
-
2 # 長嶺小明
劉備臨終前託孤,和諸葛亮說:阿斗可以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行就取代他,你來坐……這是誅心之言啊!我感覺當時諸葛亮哪怕有一點點猶豫!床幃後的刀斧手就要動手了,帝王心術,狠字當頭!
-
3 # 興海亭
劉備對諸葛亮是充分信任的,委以重任,諸葛亮也是忠於劉備的,寫了“出師表”傳世,在臨終前弄了兩句話試探,說如果我的後代不足以坐天下,你可以取而代之,潛臺詞就是問你會像忠於我一樣忠於我的後代也就是阿斗嗎?諸葛亮冰雪聰明,立即磕頭在地,意思你只要把政權的管理權交給我,我一定執行你的光復漢室的大方向和力保你的兒子的皇位。雙方遵守諾言。
-
4 # 菲凡的羊
縱觀歷史朝代,皇帝臨死的時候都要為自己的兒子鋪路!一般開國功臣和重臣都是他們年親太子無法駕馭的!皇帝要保住自己家姓的江山都會做這種考慮,劉備的擔憂也是人之常情,也是對諸葛亮的一種試探!
-
5 # 小丸子沒櫻桃小
挾天子以令諸侯,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子操心,為他鋪路,讓他不被掣肘,可以沒有顧忌的做這個王位,但是他兒子卻太弱雞
-
6 # 文史洪荒小鯰魚
劉備臨終前,有沒有想過要殺死諸葛亮,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透過劉備的為人,以及帝皇莫測的心思,應該動過殺念。
諸葛亮的聲望與權勢在蜀國已經不亞於劉備,劉備死後,他不怎麼成器的兒子劉禪被定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標籤,肯定壓制不住諸葛亮。有點擔心諸葛亮奪權。所以他以退為進,臨終前,名言,如果阿斗扶不起,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如果諸葛亮當時表現出真要取而代之,劉備可能會下殺手的。
-
7 # 平生無憾事
劉備的託孤雖然手段高明,但也是屬於一種賭博,所幸的是劉備賭贏了。除了諸葛亮懂得剋制,小皇帝本人的姿態也很重要。蜀漢是典型的軍事強人建立的割據政權,權臣各派系都是不大不小的股東(劉備的老班底豫州幫和徐州幫,諸葛亮的荊州幫,法正的益州幫,還有馬超黃忠這些外來的加盟派系),諸葛亮即使再神奇也沒辦法全部擺平各種勢力,再加上小皇帝對他也是全力支援(別說劉禪低能,他能認清自己的能力,不僅不跟權臣爭權奪力,而且還能維持住自己皇位的穩定,已經強過其他的二代皇帝太多了),所以在蜀漢篡權是成本高過收益的事,諸葛亮也不屑於去做。
所以說託孤是技術活,不是誰都能做好的。一步沒算好,後面全都亂。
你以為此時諸葛亮心裡不怕嗎?前一秒忠臣相父。下一秒可能就是亂臣賊子。
-
8 # 魁哥說歷史
劉備,一個草根階層出生的漢室宗親,堅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賣草鞋的一步步成長為蜀漢的開國之君。他為踐行桃園結義同生共死的諾言,不顧蜀漢上下群臣的反對,率傾國之兵伐吳,為二弟關羽報仇雪恨。時運不濟,演義中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舉劉備七十萬大軍。劉備僅僅率領少數親信,狼狽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過了一年,劉備心中一直思念關羽、張飛,病體日益沉重,自知大限已到,快馬加鞭,招來丞相諸葛亮,接受遺命。
有人說,此時,劉備想的是在諸葛亮接受遺詔時,埋伏下刀斧手,想要除去諸葛亮,以免自己的兒子劉禪即位後,主少國疑,大權旁落。那麼劉備真的想過殺死諸葛亮嗎?個人認為劉備應該想過,只是諸葛亮透過考驗,才沒付諸行動,依據演義及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一直滯留白帝城,沒有回到成都,可能防備著諸葛亮。劉備是蜀漢的開國之君,他在蜀漢國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說話一言九鼎。然而,他率領全國之兵,討伐弱小的東吳,卻遭到失敗,將大半輩子的積蓄一掃而空。如果換做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早崩潰了。劉備經歷了大半輩子的挫折打拼,才堅持了下來。
他沒有回到成都,在白帝城,將館驛改成永安宮,暫時在此辦公。他的理由是後悔當初沒聽丞相諸葛亮之言,才有了今天的慘敗,現在沒有面目回去見群臣,才長期居住在白帝城。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先主嘆曰:“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面目復回成都見群臣乎!”遂傳旨就白帝城住紮,將館驛改為永安宮。此時的蜀漢內部,關羽、張飛、等鐵桿已經逝去,那些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佔據主導地位。如果劉備回到成都,面對算無遺策的諸葛亮,自己威信掃地,他可能被諸葛亮架空,才沒有回去。劉備在白帝城辦公,重用名不見經傳的李嚴為尚書令,以此對抗諸葛亮相權。尚書令是一個怎麼樣的官職呢?它是一個傳達文書,傳達皇帝命令的官職,官職雖小,權力非常大,可以有效制衡丞相諸葛亮。
其二,劉備大限已到時,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讓其輔佐後主劉禪,使蜀漢欣欣向榮。劉備滯留白帝城一年後,病體沉重,下令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還有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聆聽遺命,太子劉禪留守成都。諸葛亮進入永安宮,劉備先懺悔了下自己悔不聽丞相之言,才有此慘敗。現在,我病體嚴重,不能和大家一起復興漢室了。
他寒暄過後,“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又說道:我和你說點掏心窩的話,丞相你的才華勝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復興漢室,如果我的小阿斗能輔佐就輔佐,如果兒子無能,你可以取而代之。這幾句話,嚇得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
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這就是劉備的聰明之處,他先把大實話說出來,將諸葛亮逼進了死路。他時刻在觀察著諸葛亮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如果諸葛亮有人任何異樣,估計下一秒就是刀斧手伺候了。這時,劉備心裡應該有除掉諸葛亮的預案,只是由於諸葛亮表現良好,透過考驗,才沒有實施。劉備的託孤,在三國之中,就是很成功的。
如漢靈帝將太子託孤給大將軍何進、魏明帝曹叡託孤於曹爽和司馬懿、孫權託孤於諸葛恪,這都是失敗的,這些都是失敗的託孤。何進引進董卓,毀掉東漢朝廷,曹爽和司馬懿都是狼子野心,諸葛恪大權獨攬。只有識人的劉備選對了託孤大臣,才保證了蜀漢的穩定。
總結:劉備在臨終前,為了自己兒子劉禪順利接管權力,心裡應該是想過除掉位高權重的諸葛亮的,只是諸葛亮的表現太好了,順利透過考驗。劉備還越級提拔了李嚴,讓其對抗諸葛亮,制衡諸葛亮,這才臨死改變了主意,沒有除掉諸葛亮。這既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也是劉備慧眼識人,選對了輔政大臣。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
9 # 中孚鑑
關羽為東吳擒殺後,劉備因和關羽情深義重,於是出兵江東,然而劉備雖為一世英雄,但最終在夷陵之戰中卻遭到慘敗,不僅蜀漢因此元氣大傷,而且就連劉備也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劉備去世後,其子劉禪繼位,是為後主,諸葛亮為託孤輔政大臣主持朝政。
因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之情、託孤之重任和知遇之恩,所以諸葛亮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諸葛亮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而亡。
諸葛亮雖然數次北伐沒能實現恢復漢室,留下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嘆息,但是他的忠心卻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深受後世的推崇,諸葛亮也成為了古代忠臣和智者中的代表人物。
曾經在劉備臨終前,劉備知道諸葛亮有大才,諸葛亮也是他非常信任的助手,故而劉備曾託孤於諸葛亮。而當時劉備不僅讓諸葛亮為託孤重臣,同時劉備還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劉禪可以輔佐則輔佐,若不可以輔佐,你可以取而自立。當然諸葛亮不僅當時沒那麼做,而且後來也沒有如劉備說的那樣做。
歷來對於劉備對諸葛亮託孤時說的這段話,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是說劉備對諸葛亮信任,若劉禪不可以輔佐,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說明劉備是信任諸葛亮的,說的是真心話。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劉備在試探、警示諸葛亮,若當時諸葛亮回答表現的稍微有些讓劉備不滿意,可能劉備就會對諸葛亮下手。
當然那段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對於這兩種說法也各有各的看法。
這裡拋開前者,而取後者,是劉備在試探、警示諸葛亮,這也就是說劉備在心裡對諸葛亮是動了殺心的。那劉備在臨終前,為什麼想要殺諸葛亮呢?
其實,這只是帝王的一種權術,劉備透過這些話,來警示、試探諸葛亮,就是讓諸葛亮知道不要有二心,要對蜀漢、對劉禪忠心。當然了,若當時諸葛亮表現的讓劉備覺得不滿意,可能諸葛亮的結局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畢竟歷來帝位都是傳給自家人,多數是父死子繼的。就算皇帝對臣子非常信任和一種,也沒有心甘情願的會把皇位讓給臣子做的。所以劉備說的這些也就覺得是試探諸葛亮的。
而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怎麼會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所以諸葛亮只能對蜀漢忠心耿耿、對劉禪盡心竭力的輔佐。
劉備之所以如此試探、警示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確實很有才能、計謀。在治國施政、用兵征伐、知人善任等方面能力很強,這的確對蜀漢、對劉禪有利,這一點是不用質疑的。然而同樣也因為諸葛亮的能力太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劉備心裡多少會覺得諸葛亮對劉禪還是存在著威脅、隱患的。
劉禪這個人的性格、能力,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這裡不需多講,所謂知子莫若父,何況是劉備這樣的英雄人物,他是深知劉禪的為人性格和能力的。劉禪和諸葛亮相比是相差不少。如此若諸葛亮後來變的飛揚跋扈、生有二心,那劉禪是很難壓的住諸葛亮的,還有可能凌駕於劉禪之上,這是對劉禪不利,也是對劉備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漢政權不利的。
故而劉備在臨終前,又提前解決這件事,所以劉備就臨終前就說了那樣話來試探、警示諸葛亮了。
當然,劉備臨終對諸葛亮之言,畢竟歷來看法不一,但不管是哪種說法,現在看來都已經是一段歷史,因為無論當時劉備說的真心與否,後來諸葛亮都沒有取代劉禪,同時還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不僅讓諸葛亮深受後世的推崇,而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也可謂是一段佳話。
-
10 # 股俠007
你好,這個問題由《午夜鑑史》來回答。
諸葛亮對於劉備相當於什麼,這點應該都是很清楚的,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後來,更不能三足鼎立。在劉備內心是非常感謝諸葛亮的,這點毋庸置疑,可是劉備的身上存在太多的缺點,最後竟然為了為結拜兄弟報私仇,舉全蜀國之力量卻對付東吳,可見劉備的心胸和眼光還是太狹隘,註定難以成就大業。
劉備最擅長的就是哭戲,有人說他的江山就是哭出來的,當年假意摔兒子劉禪就是一出好戲,劉備利用這種方式籠絡了不少的人才,這些人為了感激劉備甘願犧牲。劉備很清楚諸葛亮的才華,以及兒子劉禪的無能,從人性自私的角度來說,劉備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儘管他臨終前假惺惺地對諸葛亮說,一旦自己的兒子不爭氣,丞相可以取而代之,這是因為劉備太瞭解諸葛亮了,他明知道諸葛亮不會這樣做,諸葛亮想要的是一個留名後事,做一個忠誠,反而故意這樣說,明顯是在給諸葛亮施壓。
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屠殺功臣的例子,按照常理來說,自己即將死了,兒子又無能,劉備肯定會擔心諸葛亮搶奪兒子的江山,從這點說劉備心中肯定也是考慮過除掉諸葛亮的,可是,劉備更加明白,一旦除掉諸葛亮,他建立的蜀國滅亡的會更加迅速,蜀國人才嚴重匱乏,唯有諸葛亮還能支撐一段時間,這也是劉備先殺諸葛亮,而沒有動手的主要原因。
-
11 # 劉一千五
劉備臨終前沒說要殺死自己的軍師諸葛亮,至少正史上沒記載,野史上也少這樣說。
劉備不可能,也沒必要要除掉諸葛亮。自從聽到臥龍鳳騅的訊息,他後就心嚮往之,必得之而後快。三顧茅廬最後一次得見,孔明一席話,讓劉備敬佩不已,之後關羽張飛都不高興。劉備馬上叫停,認為大哥與孔明是魚水關係,離開了一方,誰都活不了。關張心下不服,但孔明一把火燒博望坡,就讓劉備左右服了,再燒新野,沒有人不服。這二把火,把孔明燒得火了起來,誰都聽他的排程,不服不行。
劉備在得到孔明之前,四海為家,但就象是旅遊,再好也住不長久。曹操,袁紹,呂布,陶謙,劉表等都收留過他,只是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更過不長久。孔明來後,這日子才有了改觀。住荊州,攝成都,取漢中,然後又稱帝。這一切大部分是孔明的功勞。
這些劉備是再明白不過了。
劉備不聽孔明等人的勸告,執意要去教訓孫權,不想在夷陵之戰慘敗,逃回白帝城,蒞幸永安宮,臨終託孤孔明及諸老部下。以劉備對孔明的瞭解,劉備堅信孔明不會亂來。但他的弦外之意已經讓孔明汗流滿身。他退為進的明白告訴孔明:太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萬一不行,你作成都之主,朕不會怪你。劉備這是退讓,退到臨死前的最後幾步。孔明敢答應嗎?除了表忠心,汗流渾身淚流滿面。還有什麼表示?
這叫殺心,孔明因此死了一回,不敢萌動一點壞心。事實上,孔明智有餘,而幹大事還得有得力之人衝鋒才行。而孔明也知道他沒這方面的野心,也就沒有培植華歆,賈充這樣的奪權先鋒。三國中,吳之魯肅,蜀之孔明,是本分之人,他們不是司馬懿,後世也沒人妄議孔明如何如何,而白帝城劉備託孤,劉備也沒心思要殺孔明。他明白蜀漢政權在成都是客居,沒孔明,別說新政權,恐怕連幾個娃兒也保不住。
總而言之,劉備在永安宮託付諸葛亮以蜀漢大事,劉備沒有要殺諸葛亮的意思,點到為止,弦外之音,當臣子的聽不懂,最好滾遠點。
-
12 # 一半秋色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周圍是否埋下刀斧手了呢?
畢竟,諸葛亮大權在握,集軍權、財權、人事權於一身,假如他效仿司馬懿,來個鳩佔鵲巢,簡直是易如反掌,比起他的老謀深算,劉禪最多隻能算是個小學生。
劉備對諸葛亮是否有過懷疑呢?
答案是一定的。
劉備當時人在白帝城,而諸葛亮、李嚴以及諸位皇子都遠在成都。
劉備發覺自己不久於人世之後,急忙派出大使星夜趕往成都送信,緊接著諸葛亮、李嚴、馬謖、馬良、趙雲,以及劉備的兒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星夜趕了過來。
請注意,沒讓劉禪前來,劉備此舉何意呢?要知道,託孤託孤,“孤”卻沒有來,“孤”是未來的皇帝,是絕對的主角,主角都沒有來,那麼這個戲唱著有啥意思啊?
劉備此舉非常有深意,至少包含以下幾層意思:A 蜀國內部勢力複雜,有荊州幫、東州幫以及益州幫,劉備擔心他們趁機搞事情,所以留著太子劉禪鎮守。
B 劉備把兩個皇子叫過來,也是擔心這哥倆有非常舉動,畢竟皇帝之位,皇子們都是“有所期待”的。
C 劉備不放心諸葛亮,想把諸葛亮叫過來試探一番。
隨後,劉備開始了試探動作。
劉備讓孔明坐於龍床旁邊,然後拉著孔明的手,一邊哭一邊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一般,差一點震破了孔明的耳膜,劉備一眨不眨地盯著孔明,兩位皇子也盯著他,李嚴也盯著他,大家都在盯著他。
這明顯是試探之語,試想,劉備辛辛苦苦操勞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打拼了點家業,連益州都是死不要臉的從皇室宗親劉璋那硬搶過來的,劉備怎能忍心把“大蛋糕”拱手讓人呢?
時間似乎在這一刻停止了,空氣中似乎可以聽到孔明砰砰的心跳聲,以及他因為緊張而略顯急促的喘息聲。
這個時候,孔明哪怕有一點點接受的動作,那麼他會立馬血濺當場,旁邊或許沒有埋伏刀斧手,因為也沒這個必要,孔明乃一介書生,兩位皇子就能輕易殺掉孔明瞭。
孔明是如何表現的呢?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臣不敢,臣不敢,孔明頭都沒敢抬起來,只是拼命磕頭,最後頭都磕出來血了。
劉備這才放心,孔明順利通過了考驗,他剛從鬼門關走了一遭。
-
13 # 史海尋蹤
設身處地,如果你是劉備,心裡會怎麼想?
不聽勸告,吃了大敗仗,悔恨交加。自己的兒子是塊什麼材料,自己最清楚。把西蜀這份家業託付給劉禪,又放不下心。當時長子劉禪才16歲,另外兩個劉永、劉理更是幼小。
於是劉備把託孤的物件定為諸葛亮和李嚴。李嚴是劉璋舊臣,如此安排,也是出於制衡的考慮。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領軍人物,而李嚴則是昔日劉璋手下文武百官——東州集團的代表。
不單單託付諸葛亮一人,這是作為君主再正常不過的想法。不說後世的趙匡胤、朱元璋,為了留下一個安定的國家,不惜剷除一切有威脅的勢力。即使如同時代的曹操、曹丕,也是如此安排,臨終讓司馬懿和曹氏宗族共同掌政,這是出於安全考慮的一貫做法。
只是劉備臨終遺言給了眾人極大的想象空間:“諸葛先生才能勝曹丕十倍,阿斗若可輔之,則輔佐他。如不可,則可自代之”。這番話真是“驚天地,泣鬼神”,語驚四座。諸葛亮當場就懵了,直接跪那,“臣當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其實諸葛亮跟了劉備那麼多年,他是個何等人物,劉備是十分清楚的。說這番話,當然不是真心想讓諸葛亮自立為西蜀之王,要是那樣,江山改姓,還談什麼復興漢室之夙願。
個人認為劉備此言有兩種用意:
一、想試探下諸葛亮的反應。身為一國之君,豈有心思簡單之人?隨時都會觀察試探周圍的重臣。一看諸葛亮涕淚滿面的表忠心,他懸著的心又放下一些。
二、故意如此,好讓諸葛亮死心塌地的感恩圖報。劉備之前不是沒幹過這種事,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救出阿斗,血染戰袍,劉備接過孩子直接往地上一丟,把趙雲感動的不要不要的。這種駕心馭人之術,正是老劉家的傳統,從高祖那就有。
因此說,劉備對諸葛亮並沒有殺心,但是防備之心總是有的。
-
14 # 潘不安講究史
劉備託孤發生在漢末三國,具體時間是公元223年,距離現在已經有將近1800年,世事變遷,隨著時代的不同,人的想法也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就像現代人無法理解前秦時期俠客舍生取義的想法一樣,我們現在更多的是用現代人的內心揣測古人的想法。
尤其是現在資訊發達,為了能夠在眾多資訊中脫穎而出,難免就會有一些斷章取義的內容,再經過現代邏輯的加工,出現很多與傳統相悖的觀點。劉備臨終前想要殺死諸葛亮便使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段歷史的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段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就一句話: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光出處,其實就有很大的可究之處。無論古今傳記中,都有一種習慣,就是本人傳記記載的內容一般都是偏向於本人的,會弱化甚至直接刪除負面內容的記載。但這段話卻是記載在《諸葛亮傳》中,而非其他地方,可見至少在陳壽等當世人所收集的資料中,這段內容是有利於諸葛亮的。
換個角度來說,什麼埋伏刀斧手一類的說法,史書即每記載,在當時更是沒有證據!然後我們再結合歷史前後的記載來進一步分析一下。
按《三國志·劉曄傳》中的說法:
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夷陵一戰,劉備一共損失兵馬八萬有餘,已經超過了劉備入蜀之前的兵力。而損失的將領方面馬良、傅肜、張南、馮習等不是出自荊州,就是一直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元老。益州將領損失最大的是黃權投降曹魏,但他是由劉備提拔,益州勢力中支援劉備的派系。
所以經過夷陵之戰,同劉備一起南征北戰的元老已經所剩無幾,荊州勢力損失最大,益州損失最小。因此,劉備最擔心的是代表荊州的諸葛亮嗎?不是,最大的威脅是佔領時間不長,無數勢力蠢蠢欲動的益州本土!其次是東吳。
如《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所以這時候,劉備如果殺諸葛亮,那麼荊州勢力群龍無首,必然全面被益州本土勢力打壓,運氣好點劉禪成為劉璋第二,運氣差點,史書上就會記載,“季漢,享祚三年。”
劉備作為漢末梟雄,對局勢判斷自然不會那麼的幼稚,殺死諸葛亮有百害而無一例。
既然殺諸葛亮沒有好處,劉備信任他嗎?我們來看《三國志·諸葛亮傳》:
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在東漢時期,為了防止大臣權利過大,取消了丞相的職務,改由尚書檯代替,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便稱為了削弱版的丞相。但在蜀漢很奇怪,即保留了東漢的尚書檯制度,又恢復了丞相制,以諸葛亮為丞相,同時錄尚書事。
很多人便認為劉備旨在削弱諸葛亮的權利,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在之前,尚書令是法正,可以說是削弱了丞相的職權。但是在法正死後,劉備一直沒有任命新的尚書令,而是由諸葛亮錄尚書事,那麼就是說明劉備並不是單純為了削弱諸葛亮的權利。而是希望在蜀漢建立一種新的制度,用尚書檯削弱丞相一職的權利,又用丞相約束尚書檯,強化行政的效率,只是還沒達成,先是法正去世,後是劉備。
另外,在張飛死後,劉備以諸葛亮擔任司隸校尉,如果是不信任他,那跟是不可能。在漢代,司隸校尉,負責整個成都地區的安全,相當於把自己的命脈交給了諸葛亮。
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劉備如果真想要殺死諸葛亮,這邊卻又讓諸葛亮把軍隊安營於成都的南北郊,難道不怕這邊沒動手,諸葛亮先把劉禪給挾持了?
至於劉備臨終任命李嚴為尚書令,併為和諸葛亮同為託孤重臣。我們來看這段記載,《三國志·李嚴傳》:
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皇帝在成都,然後把尚書令遠遠的扔到了永安去。一個不在老闆身邊的秘書有什麼用?所以究竟是劉備用李嚴和尚書檯制約諸葛亮,還是劉備直接把尚書檯制拋棄了呢?
只能說,劉備以李嚴為託孤重臣,是為了安撫和拉攏益州本土偏中立的勢力,分化他們內部。但是又讓尚書檯遠離蜀漢的行政中心,給了諸葛亮集中權利處理蜀漢內部問題的機會,並在政權穩定後逐漸取代尚書檯,所下的伏筆。
在理清楚這些後,我們在分析劉備臨終託孤的話,與其說是試探諸葛亮,還不如說是一是在道德上約束諸葛亮,二是在在為諸葛亮加權!
對於第一點來說,劉備都要死了,用這個辦法試探諸葛亮有什麼用?看看《晉書·帝紀一》,在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表現的不比諸葛亮還要忠臣嗎?之能說劉備是出於對諸葛亮性格的瞭解,在最後時候又施加了一道“知遇之恩”!
第二,此時蜀漢內外交困,外有吳魏虎視眈眈,內有益州各勢力蠢蠢欲動。只有諸葛亮可以重新修復和東吳之間的關係,團結荊州和元老勢力,重新穩定益州內部的局勢。但是,蜀漢的皇帝是劉禪,如果別人利用他阻撓諸葛亮,諸葛亮應該如何反制呢?
所以劉備最後的話,相對於賦予諸葛亮可以獨斷國事的權利。不然的話,劉備何必又在試探後,“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留下這種書面的憑證呢?不是給了諸葛亮獨權的機會嗎?
不要說以父子關係來約束諸葛亮,歷史上為了皇位親兄弟,親父子相殘的還少嗎?更不要說,只是“事之如父”了。
所以綜上所述,在臨終託孤這件事上,想要殺死諸葛亮是一招庸手。像劉備這樣,在臨危之際,利用諸葛亮在外重新修復東吳關係,在內整合荊州勢力和元老勢力,以及益州中的激進派組成丞相派,壓制蠢蠢欲動的本土派,這才是權謀上的大國手!
-
15 # 探尋歷史的足跡
劉備,為了給關羽和張飛報仇,悍然發動了夷陵之戰,率領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東吳進發。沒想到,陸遜是個厲害的角色,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和謀略家,他火燒八百里連營,將劉備大軍幾乎全部燒死。
劉備悲痛欲絕,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白帝城,在永安宮住了下來。劉備真的沒有臉面回到成都,去見蜀國的老百姓,想當初,要不是他不聽任何人的勸阻,一定要舉全國的兵力,討伐東吳了,會遭此慘敗嗎?這下敗了,劉備沒有臉面見任何人!
自從兵敗後,劉備是心力交瘁,以至於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不久就要離開人世,這個時候,蜀漢政權交給誰,成了他的當務之急。毫無疑問,劉備肯定要將皇位傳給劉禪,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然而,劉禪當初畢竟才十七歲,是個未成年人,也沒有多少才能,肯定鎮不住蜀漢那些大臣和將軍。所以,劉備想起了諸葛亮,他想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北伐中原,興復漢室,完成他未完的願望。不久,劉備將成都的諸葛亮召到了永安宮,把劉禪託付給了他。
很久以來,很多人都說,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是想考驗他有沒有不臣之心,如果他有的話,就直接將他給殺了。
那麼,劉備臨死前,真的懷疑諸葛亮,有想過要殺他嗎?對此,答案毫不意外:劉備肯定想過要殺死諸葛亮。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如下。
首先,劉備並沒有完全信任諸葛亮,他讓李嚴為副就是證據。據《先主傳》和《諸葛亮傳》記載,劉備死前,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並讓尚書令李嚴為副。劉備還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勝於曹丕十倍,一定可以治理好蜀國,完成我沒有完成的遺命。我那個孩子呀,有用你就輔佐,如果沒有用,你就取而代之。”諸葛亮聽到後,立刻哭得一塌糊塗,並對劉備發誓:“臣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好幼主,就算天崩地裂,肝腦塗地,也絕不敢生非分之想。”正史中相關描述如下: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尚書令是有軍權的。也就是說,劉備死前,將蜀漢的軍權交給了李嚴。諸葛亮只是宰相,管理蜀漢的具體事務。劉備的那一安排具有深刻用意,他是在暗示諸葛亮,不要動歪腦筋,否則李嚴會收拾他。與此同時,劉備也是在逼諸葛亮表態,要他誓死效忠劉禪。
其次,劉備畢竟是一個帝王,他有帝王心思,不可能做到傳位給諸葛亮。我們仔細站在劉備的角度想問題:劉備憑藉自己幾十年的努力,才終於建立了蜀漢,是有多麼地不容易,其中的心酸和艱辛,只有他知道。劉備說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能是真心話嗎?劉禪可是他的親生兒子,不將皇位傳給他,難道還傳給諸葛亮一個外人嗎?
不管怎麼說,我都不相信劉備說的是真心話。我認為,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是言不由衷,也是不得已的。原因很簡單。其一,劉備不那樣說,不能逼諸葛亮表態,發誓效忠劉禪;其二,劉禪只有十七歲,還是一個未成年人,不能獨當一面,壓不住那些蜀漢舊臣,也沒有能力將蜀漢的事業發揚光大。因此,必須要得到諸葛亮的輔佐。
易中天先生,在談到劉備永安託孤一事時,這樣說道:
無論劉備之的秦皇漢武,還是劉備之後的唐宗宋祖,從來就沒有一個皇帝會因為自己的兒子不中用,就把江山社稷讓給別人的。他們日之所思夜之所想 ,都是如何保證自己家族的統治,子孫萬代綿延不絕。最後,就連力挺劉備的羅貫中,也懷疑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番話,居心不良。大家都知道,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明顯表露出“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在他看來,劉備是漢室之胄,是“英雄”,是“漢臣”,曹操是“奸雄”、“漢賊”。劉備始終代表著正義,曹操則始終代表著表邪惡。可是我們會發現,羅貫中在記敘劉備永安託孤一事時,有多處語言在暗示我們,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番話,居心不良。
羅貫中記敘,諸葛亮在聽到劉備的遺命時,汗流浹背,手足無措。緊接著,他發誓會永遠效忠後主。說完,連頭都磕出血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總結種種跡象表明,劉備是在試探諸葛亮,看看他有沒有異心。如果有,埋伏在暗中的刀斧手,會立刻衝出來殺死諸葛亮。
那麼,大家認為劉備想過要殺死諸葛亮嗎?
-
16 # 段輝時
劉備為報關、張之仇,御駕親征,率軍伐吳。不想被東吳陸遜在夷陵一把火燒了七百里連營,大敗而歸。他又不願意回成都,暫居白帝城,不久病重,託孤於丞相諸葛亮。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三國演義》載:先主請孔明起,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一言以告知!”孔明曰:“願陛下勿隱,臣當拱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願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言訖,以頭叩地,兩目流血。
以上兩段劉備託孤的描寫,我反覆閱覽多遍。恕我愚鈍,怎麼也找不到劉備想殺諸葛亮的蛛絲馬跡,怎麼也看不出劉備有殺諸葛亮之心。
現在社會上對劉備託孤諸葛亮,分為兩種觀點。
一是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親密,充分信任,完全依託,如魚得水。是古代君臣關係的典範。
二是劉備猜忌諸葛亮,防著他,故意以言試探,其實帳外早就埋伏下刀斧手,諸葛亮只要一言不慎,立即就有性命之虞。
我看三國,發現劉備有一項本事,無人能及,就是“識人”。
劉備與關羽、張飛結拜,二人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與趙雲交好,趙雲一生赤膽忠心。長坂坡之戰,糜芳向劉備報告說:“反了常山趙子龍,投曹去了。”劉備叱之說:“子龍是吾故人,安肯反也?”張飛說:“他知我等勢窮力盡,反投曹操,以圖富貴,此乃常理也,何故不信?”劉備說:“子龍與我相交於患難之時,他心如鐵石,豈以富貴能動搖乎?”糜芳說:“我親眼見他引軍投曹操去了。”劉備說:“子龍必有事故,再說子龍反者,斬之!”後,果如其言,趙雲捨身忘死,七入曹陣,保得幼主歸來。
又,劉備曾問諸葛亮:“丞相觀馬謖之才如何?”孔明答道:“此人乃當世之英傑也。”劉備說:“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可深察之!”後,諸葛不明,以馬謖守街亭,致有街亭之敗。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相助,朝夕與共,拜為軍師。自言“如魚得水”,引得關、張二人都嫉妒。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完全信任,託孤之言正是發自肺腑。劉備看人從來沒走過眼。
現在有些無聊文人,為了標新立異,時不時發出驚人之語。偏偏還有些小人,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非說劉備跟自己一樣,也是小人,他們“語不驚人死不休”。
我希望中國文壇風清氣正,多些正能量的文章。
-
1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完全就是胡說八道,簡單玷汙了諸葛亮和劉備一生的清白,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是從地攤文學上流傳出來的,說劉備在託孤之時,安排了刀斧手埋伏在帳後,而在帳前劉備對諸葛亮說: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諸葛亮一旦表達了纂逆之心,或稍有言語上的不敬之意,劉備就會立刻命令刀斧手砍了諸葛亮,也就是說劉備有試探諸葛亮之心。
如果你這麼想,就是把託孤這麼一件嚴肅的事件,想成陰謀論了,我就只說一句:砍了諸葛亮,你劉備託孤給誰?難道是那個特不靠譜的李嚴?難道託孤還有備胎?
如果你回過頭去看一下,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託孤,都是皇帝早早就選擇好了託孤大臣,真到了臨死前的那一天,所有的人事都已經安排好了,如果真需要考驗託孤大臣的人品,就得在選擇人選前考驗好,而不是等到最後來考驗。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典範,如同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周公旦輔佐周成王一樣,君臣關係的和諧達到了典範。
何為典範?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彼此互相信任,彼此互相尊重,坦誠相待,惺惺相惜,劉備以國士待之,諸葛亮以國士報之。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天下第一奇才,劉備以年過半百的年齡,以身經百戰的經驗,以善於識人的用人原則,去請一個小自已20歲毫無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出山輔佐自已,這本身就需要勇氣,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劉備身為一代梟雄,難得可貴放下身段,為了事業,為了理想,為了雄心,劉備算是委屈求全,也毫不為過,他在乎的是諸葛亮這個千年一遇的人才。
劉備以國士相待諸葛亮,諸葛亮以國士回報劉備。
劉備請出諸葛亮後,其政治生態很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有理想無藍圖,有事業無規劃,有雄心無戰略,在請出諸葛亮之後,劉備首次有了政治規劃和戰略藍圖,有了隆中對,有了荊州這塊根據地,有了立足天下,爭奪天下的資本,這是兩人惺惺相惜合作而來的成果。
劉備在前方征戰,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糧,劉備對待諸葛亮,如同劉邦對待蕭何一般,甚至更加親密,劉備出征益州,荊州的大後方交給諸葛亮,劉備出征漢中,成都的大後方交給諸葛亮,要知道劉備在前線作戰,最重要的大本營就是後方的基地,要劉備眼中,諸葛亮就是自已的大管家。
有人說,劉備打仗不帶著諸葛亮,就是防備諸葛亮,不重視諸葛亮。還有人說,劉備更重視法正,法正的地位比諸葛亮還高。
而我只想說,說這話的人根本不懂劉備,也根本不懂用人。在劉備眼中,諸葛亮的特長是治國與內政,在後方足兵足糧,而龐統、法正等人的特長是擅長奇謀計策,所以劉備把諸葛亮放在後方,將龐統和法正帶在身邊,這是把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位置,這是正確的用人之道,難道帶在身邊就是重用?那劉邦沒把蕭何帶在身邊就是不重用了?那蕭何怎麼是西漢開國劉邦法定的第一功臣?從沒上過戰場的功臣?
這就是用人之道,劉備的用人之道,並不弱於曹操和孫權,只是因為劉備手下的人才不多,但是劉備提拔起來的人才,基本上是人盡其用,比如說魏延、黃忠等人,尤其是魏延,從部曲提拔為鎮守一方的將軍,部曲可是家奴啊,曹操有這個氣魄嗎?
曹操用人的魄力遠不如劉備,曹操鎮守一方的軍事大將全是自已的曹家及夏侯家宗親,劉備則不同,要不然是關羽、張飛,要不然就是提拔起來的新人,比如魏延,還有諸葛亮,劉備將自已的整個家底都交給了諸葛亮,從這一方面來說,劉備的用人魄力遠大於曹操,而且劉備的自信心更強,這叫敢用人,敢用外人。
如果劉備懷疑諸葛亮?會將行政大權交給諸葛亮嗎?會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總理大權嗎?要知道丞相這一官職由於職權太大,在東漢已經不存在了,只是西漢初期,丞相的權力非常大,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是想恢復西漢初期的政治格局,讓丞相總理大權,皇帝只做名義和背後簽字的工作。
再看劉備的託孤人選是諸葛亮與李嚴,而這個李嚴居然只是個形象工程,花架子。在劉備託孤完畢,李嚴身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居然留在永安鎮守,政治中心是成都,你李嚴一個託孤大臣留在邊境鎮守,這叫託孤?這叫遠離政治中心!
而這一切都是劉備的安排,劉備要是對諸葛亮不放心,不會找一個人制衡嗎?既然要制衡又為何把李嚴放在政治中心之外?這樣看的結果就是,劉備是完全相信諸葛亮的,壓根就不想制衡,而李嚴這個花架子託孤大臣,無非就是劉備做做樣子,拉攏東州派而已,免得蜀漢內部說劉備只讓荊州派掌權。
最後就是劉備託孤諸葛亮那段話的理解了,很多人把劉備的那段理解為試探,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如果一定要試探,不會放在託孤時試探,平時就能試探,而且也不會在託孤時安排刀斧手,如果覺得諸葛亮不行,劉備分分鐘就能幹掉他,何必等到託孤?
劉備那段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
諸葛兄弟啊,我不行了,將來由你輔佐我這個不成器的兒子,如果他可以輔佐,你就安心輔佐他,如果他的才能不足於輔佐,你就自已看著辦吧!
劉備沒有試探,沒有懷疑,沒有起殺心,有的只是臨死前的實話,因為劉備實在顧不了之後的事了,只能將自已的兒子、整個蜀漢政權、未完成的理想和事業,一股腦的託孤給諸葛亮,真情的希望諸葛亮能夠安心輔佐,至於將來會如何,劉備真的顧及不了了,也無法顧及,只能說看著辦吧!
劉備與諸葛亮相處16年,以劉備識人的水平,他不會不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劉備完全清楚諸葛亮是一個正直、忠誠、完全能夠託付江山社稷的人,是不容懷疑的!
如果你不能明白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坦誠的君臣關係,請不要以小人之心、以陰謀之論去揣測君子之腹!
-
18 # 江雨燕
我不支援這樣的觀點,退一萬步說,劉備就算冒出一點想要殺死諸葛亮的念頭,他也不會這麼去做,因為弊大於利,太得不償失了,一個稍微有一點正常判斷能力的人,他都不會這樣去做。讀者不妨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劉備,你會去殺諸葛亮嗎?
之所以要殺諸葛亮的理由無非一點:即功高震主,就像劉邦一樣為了穩固大漢江山,所以他大殺功臣。而劉備之所以要殺諸葛亮,也無非是因為諸葛亮太聰明,劉備害怕後代子孫鎮不住。
但相比較於這一點,劉備卻有兩個理由不能殺諸葛亮:
一、為了自己的名節如果劉備真的像地攤文學造謠說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在暗地裡埋伏了刀斧手,當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句話時,劉備察覺到諸葛亮暗中流露的喜色就會殺掉他。
那麼劉備用一輩子所經營的“仁德君子”的形象就會立馬化為烏有,這將會讓他在歷史中永久的留下無法抹去的汙名,他也會淪落成為像曹操一樣的奸雄,那麼估計羅貫中也不會在《三國演義》中把他塑造成為一個“仁德君子”。
恰恰會因為他的虛偽反而淪落到連曹操也不如的地步,並且在歷史上留下一片罵名,曹操雖然奸詐,但他貴在真實,並不刻意的去偽裝自己,所以為了自己的名節,劉備也不會去殺諸葛亮。
二、用人之際,除了籠絡諸葛亮,劉備別無他法劉備一生的願望就是統一三國,但他死的時候正是三國鼎立的局勢,蜀國又是根基最弱,正需要像諸葛亮這樣的主心骨來維持蜀國的穩定,以及幫助蜀國強大起來。劉備如果不傻,他斷不可能去殺諸葛亮,因為這等於自毀長城,而且諸葛亮對他表現的忠心耿耿。
他有什麼底氣為了一個將來不確定的隱患而殺了諸葛亮呢?劉備考慮到諸葛亮專權的隱患了嗎?我認為他肯定考慮到了這一點,諸葛亮那麼聰明,換做是誰都會擔心自己的後代子孫無法鎮得住諸葛亮,就連劉備都只能透過大打感情牌的方式來維繫他們之間的關係。
所以劉備斷不可能去殺諸葛亮,最壞的結果劉備肯定考慮到了,那就是諸葛亮把蜀國取而代之,但如果殺了諸葛亮所面臨的最壞的結果就是蜀國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蜀國太需要諸葛亮了,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他蜀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蜀國都需要諸葛亮的扶持,所以劉備沒有理由殺諸葛亮。
劉備臨時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我認為不是這樣,而是劉備在給諸葛亮託底,其言外之意當然是說:諸葛亮你很厲害,是安邦定國之才,我現在就要死了,也拿你沒有辦法,我的後代子孫如果爭氣的話,你就輔佐他們,如果不爭氣,你就自己取而代之。
劉備說這番話絕不是在試探諸葛亮,他有什麼值得試探的?劉備當然擔心諸葛亮專權,所以他給了諸葛亮兩個選擇:你要麼取而代之,要麼忠心輔佐。
這是劉備說這番話的兩層意思,其第一層意思當然是劉備考慮到的最壞的結果,那就是後代子孫沒有能力,壓制不住諸葛亮,所以劉備乾脆給他託底說,如果我的後代子孫不值得你輔佐,那麼你就取而代之,誰叫咱們是兄弟呢。
這是劉備打出的感情牌,實際上他相信諸葛亮是忠心的,但他不免還是擔心出現這種結果,但這番話最厲害的地方在哪裡呢?就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其言外之意是說:這是我留給後代子孫唯一的產業,你怎麼好意思取而代之?
這其實就是劉備給諸葛亮施加的道德包袱,這句話明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劉備真情流露,是對諸葛亮的一種大方承諾,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巧妙的道德陷阱。劉備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才叫“可輔”,什麼才叫“不才”?
劉備自己當然不會說,這是他留給諸葛亮的問題和包袱,也是對諸葛亮的考驗,什麼情況下才能繼續輔佐,什麼情況下才能取而代之?其實這就從道德以及君臣等級上斷絕了諸葛亮的後路,這其中的邏輯其實就是說“子不教,父之過,君有過,臣子罪”。
孩子沒有教育好是父親的責任,君王有過失是臣子沒有盡到勸諫的責任,所以紂王雖暴,尚有比干挖心,君王出現了過錯,臣子就要儘自己的本分去輔佐和糾正他——所以劉備這番話實際上是非常厲害的,漢獻帝沒有什麼權力和能力了吧?但還是有一群臣子忠心於他,董卓和曹操都試圖取而代之卻遭到天下人的唾棄,那麼什麼才叫“不才”呢?
可見諸葛亮很難說可以把蜀後主取而代之,但是劉備打出這張感情牌,讓諸葛亮感動的稀里嘩啦,他當然不會再做非分之心,只會一心輔佐他的後代子孫,當然這張感情牌也不是萬能,但已經是劉備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了,那就是拉攏諸葛亮。
他給出的條件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但是絕大部分人聽到這種承諾肯定都不會真的這樣做,說到底這就是信任的力量啊,被一個人如此的信任,當然會忠心耿耿的替他賣命了。
-
19 # 瘸哥說史
這多是後人加於劉備的,其實在三國時期的這種情況之下。劉備有任何想法都說得通。因為此時阿斗還小,沒有任何威望,結義兄弟都走了,自己也要命歸黃土。只剩諸葛亮了,軍中威望極高,又位極人臣。他要奪權輕而易舉,如果殺了諸葛亮,蜀國也會在瞬間土崩瓦解。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臨終託孤才會上演這一幕,曹操說劉備是小人也不是不無道理。
-
20 # 小信鴿兒
謝謝誠邀。劉備白帝城託孤,《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對孔明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你的才能高過魏國之主曹丕十倍不止,肯定能安邦治國,匡扶漢室心願,若我的後代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吧,若是沒有才能,你可以自己做君主。有人說,此時劉備並非真心的,而是在試探諸葛亮,要是此時諸葛亮有半點異心,恐性命不保。筆者認為非也。
1.此時是兵荒馬亂年代,非統一大王朝。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君主的話,只會讓蜀國破滅殘敗。此時蜀國勢力大不如前,五虎上將只剩趙雲一人,大量一線骨幹戰死,如:馬良,關平,張南等,荊州三郡丟失,南中三郡叛反,大將謀士殘敗凋零。正如《出師表》中諸葛亮說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說的一點也不誇張。
事實證明,劉備死後,蜀國接近一半勢力造反,諸葛亮帶兵平反。更別提還有魏吳兩國在外虎視眈眈,劉備的州牧也是從劉表和陶謙那裡禪讓而來,迫於戰亂情況的無奈之舉,劉備一生心願是匡扶漢室,而諸葛亮對自己忠心耿耿,兩人的理想一致,並非是偏安一隅,呆在蜀地享受榮華富貴,但劉禪是否也是想匡扶漢室呢?劉備對自己兒子幾斤幾兩還是心知肚明的。此時蜀國現在的老弱病殘實力,別說是復興漢室,不要被魏吳滅國就很不錯了。
2.劉備足夠了解諸葛亮,知道他是不會答應成為蜀國君主的。像司馬懿直到死也不會去篡位,讓自己留下個千古罵名。諸葛亮亦是如此之人,劉備死後,諸葛亮為蜀國丞相,手握兵權,要是想篡位輕而易舉,但諸葛亮至死也盡忠盡職,這就是古代人最看重自己的身後名節表現。劉備的“君可自取”其實也算是給諸葛亮一個正當做蜀國君主的理由,不至於讓諸葛亮落個遭世人唾罵的人。其次也反應了劉備深知阿斗的無用,不想自己辛苦半輩子的江山落到曹魏手裡。
當然,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想做蜀國皇帝,但是也不希望在自己死後,諸葛亮重回草廬隱居,想讓他繼續幫助劉禪匡扶漢室,也正是這番話讓諸葛亮受寵若驚,決定盡忠盡職後主劉禪直到自己病死。與其說劉備要殺諸葛亮這種陰謀論?還不如說是劉備為了留下諸葛亮,輔助劉禪繼續匡扶漢室而使出的一招苦肉計。
回覆列表
劉備沒有殺諸葛亮。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能夠達到這種魚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因為主張連吳的諸葛亮不贊成劉備對東吳用兵,被劉備留在成都,而且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來蜀國的人才就少,加上關羽敗亡,張飛被刺,鳳雛龐統、法正早死。 他留居成都除了監護太子劉禪,也有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的作用。若是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師,情況或許不一樣。
因為劉備是常敗將軍,他連營七百里的排兵佈陣,連軍事水平並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敗。劉備小瞧了吳國年輕的統帥陸遜,以致遭到慘敗,在永安白帝城一病不起。 劉備章武二年,召益州犍為太守李嚴到永安,拜尚書令,章武三年二月,劉備急招諸葛亮到永安;四月,劉備對託孤於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