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不沉的經遠

    因為有些人真的很閒,想象力也太豐富,劉備臨終前不可能殺死諸葛亮,反而將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了他的身上。

    現在網上有種說法,說在劉備臨終前託孤時,故意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來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應答稍有差池,那麼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就會衝出來,將諸葛亮殺死。

    有這種想法的人只能說陰謀論看多了,而且太年輕太天真。這種試探毫無意義,任何一個稍微有點政治頭腦,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這個時候該怎麼回答。不要說諸葛亮這種忠心赤膽的人回答不會錯,就算換成曹操、司馬懿在這個場合下,也肯定會表現的非常完美,做出一個正確的回答。

    劉備也是混江湖多年的人了,見識的場面多了,怎麼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諸葛亮真的有異心,這個時候做試探除了增加諸葛亮的警惕之外毫無意義,他怎麼可能會做無用功。

    而且經過夷陵之敗,蜀軍主力損失殆盡,而魏吳對蜀漢又是虎視眈眈,可以說內憂外患。而蜀漢內部派系林立,人數最多的益州集團剛剛歸附不久,人心不穩,劉備依仗的荊州集團在夷陵之戰中損失慘重,而且失去荊州以後也是後繼乏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可以選擇託孤的人選可以說除了諸葛亮之外已經沒有任何選擇,他即使真的不信賴諸葛亮,此時也別無選擇。

    所以這個時候劉備說的話,只可能是肺腑之言,而非試探。

  • 22 # 小諸葛談歷史

    諸葛之大才世所罕見,劉備在時可駕馭,劉備不在時劉禪是萬萬駕馭不了的,不然也不會讓這個兒子再認個乾爹,劉式集團里黨派之爭一直存在,這是弊病也是劉備故意扶植的,荊州派以諸葛亮為首,如果一家獨大很難不讓其有疑心,劉備攻下西川之後就開始玩起了縱橫術,黨派之爭相互壓制,所以劉備在去世之前不僅試探了諸葛亮,還安排了託孤大臣李嚴,果然李嚴沒有讓劉備失望,他直接扼住了諸葛亮的發展,雖然貴為丞相,但是也是放不開手,直至北伐時諸葛才將李嚴驅逐出政治中心,蜀國權利盡在諸葛亮之手,但是此時內憂外患,偏安一隅必失的道路他不得不懂,及時他有反意也不可為,劉禪對他是又敬又怕,蜀國所有事早已是諸葛亮掌控,對於權利他早已得到,作為一個權臣不得不說他想更進一步,人之常情也是考慮的,但是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赤膽忠心,臣本布衣躬耕於兩畝,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身於三顧草廬之事,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隨許先帝以驅馳,以二十一年已,至授命以來宿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名,故五月渡蘆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扶漢室.以匡舊都.可見諸葛之誠.所以反心也許會有,但機率真的不大,諸葛之名聞達天下,古人愛惜名聲,時勢也不允許,所以猜測孔明先生沒有意義.

  • 23 # 中國美6220

    劉備在臨終前,十分擔心諸葛亮大權在握,有篡逆當皇帝的心。劉備設下鴻門宴,忽然發難,包藏禍心,暗藏殺機。劉備感激劉備三顧茅蘆之大恩,誓死效忠劉氏政權。為了躲禍避難,諸葛亮不停地向劉備磕頭求饒謝罪說好話,以得到劉備的寬容,包容,原諒,理解,信任。諸葛亮心底無私天地寬,竭盡全力輔佐劉氏政權,問心無愧,忠心可鑑。諸葛亮在劉備設的鴻門宴裡,死裡逃生,以死明志,堅定北伐,框扶漢室。可見,諸葛亮功高震祖,差點被劉備陰謀詭計殺掉。這正是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諸葛亮為了框扶漢室盡心盡力,用盡心血,流盡血淚。劉備不感動,反而多心起異心,想為劉嬋當皇帝去掉絆腳石,攔路虎,政敵。劉備以小人之心,度諸葛亮君子之腹。劉備多疑,多慮了。劉備放心去見上帝吧!諸葛亮不負託孤之重託,一定盡心盡力讓劉嬋當上皇帝,高枕無憂,快樂幸福。

  • 24 # 史研

    若嗣子可輔,輔之;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就對諸葛亮說了這句話,大家一直以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信任,卻從來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劉備在給諸葛亮的一個考驗,如果諸葛亮敢答應的話,他必將死於亂刀之中。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他已經能夠預料到很多事情,就連蜀國的滅亡他也是知道。但是他一直都在盡心盡力的輔佐劉備,卻沒想到劉備對自己有這樣的考驗。從話語上他已經是感到知足了,所以痛苦的流涕,說自己一定不會當皇帝的,要好好的輔佐後主。

    最後劉備看到諸葛亮是這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心滿意足的離開了人世,對於其他人他也不想要繼續講下去,希望他們能夠一起輔佐劉禪和諸葛亮。然後諸葛亮開始了北伐的大業,和劉禪一起走向了人生最後一段路程。

    如果劉備真心的想讓諸葛亮當皇帝的話,就直接把地位傳給諸葛亮。

    當初劉備是說劉禪可以輔佐就繼續輔佐,如果不可以輔佐就不用輔佐。雖然劉禪是一個很難輔佐起來的人,但是畢竟是劉備的兒子,就算亡了國也應該亡在自己兒子手裡,又怎麼會真心的把所有基業給諸葛亮呢?

    當初劉備可是辛辛苦苦打上了江山,28歲了還在賣著草蓆,日子過得非常的辛苦。帶著他兄弟關羽和張飛一起去闖天下,經歷了無數次戰爭,最後才取得了成功。曾經也被人嫌棄過,看不起,遭受過白眼,還帶著一個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漢室宗親的名聲。你說劉備會這麼甘心的將所有辛辛苦苦得到東西,給諸葛亮嗎?

    一個人辛辛苦苦得到東西,自己珍惜都來不及。是不會給諸葛亮的,他所說的這些話,最主要的就是讓諸葛亮感恩戴德,突出他對諸葛亮信任。諸葛亮這個人最容易受到別人的感動了,本來自己想要在亂世之中隱居的,但是劉備三顧茅廬,多次的去拜訪諸葛亮,就是死皮賴臉的跟著諸葛亮。

    諸葛亮看到劉備的誠意是這麼高,所以最後也是忍不住了,要是劉備經常這樣的話,自己還怎麼活下去,最後被逼無奈跟著劉備走了。但是劉備的表面功夫還是做得很好,讓諸葛亮直接當了軍師,成為了劉備手下的第2號人物,甚至都引來了關羽和張飛的嫉妒。

    諸葛亮對於蜀國來講威脅太大,劉備早就做好了準備。

    其實要是劉備真的信任諸葛亮的話,只會讓諸葛亮一個人當託孤大臣。而且劉備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就只有諸葛亮一個人在聽,其他人都已經退了出來。這個就是劉備的心思,就是感動一下諸葛亮,要是諸葛亮不這麼做的話,外面的人可是做好了準備,只要劉備說他要殺諸葛亮,諸葛亮就立刻死於非命。

    而且當時蜀國分為三個派系,首先是跟著劉備,最初的是北方派,現在還殘留的只有趙雲等人,意思就是跟著劉備的荊州派比如諸葛亮,再然後就是蜀國派的李嚴。這些人都是相互支援的,趙雲對劉備忠心耿耿,而諸葛亮和李嚴是有矛盾。所以劉備讓諸葛亮和李嚴做託孤大臣,而趙雲就是禁衛軍統領,要是發生了叛亂的話,趙雲就可以平定。

    劉備在死的時候都已經是想得清清楚楚,就算劉備讓諸葛亮真的當皇帝的話,其他人也是不答應的。

    所以在這些原因下,很多人都是認為諸葛亮只是被劉備騙了,要是他沒有兢兢業業的去做事的話,可能就會死於非命。

  • 25 # 二辻四畫生

    說劉備臨終前想殺死諸葛亮是不存在的,事實上劉備不僅託孤給諸葛亮,還給他放權和擴權。瞭解了劉備託孤的背後意圖,就會發現劉備要殺死諸葛亮這件事根本不可能發生。

    歷來人們對於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眾說紛紜,都是因為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君可自取”這句話的含義相當有深意。陳壽在《三國志》評說這是“城君臣之至公,古今盛軌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也說“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當然除了盛讚這君臣二人的,也有認為劉備這話是“詭偽之辭”。

    其實這關鍵就在於“自取”二字,到底“自取”什麼?我們一般認為是蜀漢的皇位。可是劉備之前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難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兒子什麼樣嗎?劉禪此時已經17歲了,又不是襁褓幼子看不出有沒有才。

    事實上劉備對於劉禪什麼樣清楚的很,在《三國志》中有一段關於劉備說過的話,他說自己不久人世,一是擔心劉禪的才智和德行不能服人而治理天下,並且列出了些諸葛亮所作之書讓劉禪閱讀,二是要劉禪以子事父之禮對待諸葛亮,共同治事。

    重點就在劉禪以父事諸葛亮,和諸葛亮共同治事。既然劉備知道劉禪的平庸,又要以父事諸葛亮,和諸葛亮共同治事了,又怎麼會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呢?

    所以我認為“君可自取”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劉禪無才無德,治理不好蜀漢,那你諸葛亮可以把蜀漢政權的軍政大權抓過來,來“君臣共事”。按照這個思路把這句話再翻譯一遍就是:劉禪如果可以輔佐,你就盡力輔佐他;如果他才能不足以治理天下,那你就代他治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也就不存在劉備假仁假義,讓皇位與諸葛亮,試探諸葛亮忠心等問題。對於劉備死後諸葛亮行丞相之權,開府治事也就不是專權了,因為劉備已經對劉禪治理蜀漢的能力不抱希望了,就連另外一個顧命大臣李嚴也只是被劉備拉來平衡內部團結的,所以諸葛亮動李嚴的時候才易如反掌。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諸葛亮可以和劉禪“君臣共事”,劉備才真正能放心嗝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夜釣餌料該如何搭配?別人釣得很好,我卻沒口,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