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家說史
-
2 # 歷史百貨鋪
朱棣和李世民兩人坐上皇位行為都是不正當的,可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朱棣是實打實的造反,而李世民是發動政變奪權。
李世民應該不能成為造反,皇帝李淵沒有被推翻,只是後來主動讓位給兒子李世民。李世民最多也只是算奪取哥哥李建成的太子位置,屬於奪權之爭,和朱棣相比他的情節是相對輕的。李世民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勞是大於李建成的,坐上太子之位更顯得“實至名歸”,其實造成李世民造反的最大原因還是在於李淵,李淵立李建成作為太子卻又重用李世民,給予了李世民更大的權勢,才造成了李世民心理不平衡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便主動退位讓賢給李世民。
朱棣就是完全意義上的造反。朱棣好的一點是他沒有對朱允炆斬盡殺絕,李世民卻是將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後人全殺了。雖說朱棣是由於建文帝削藩削得太厲害逼得造反的,但確是打了幾年的戰爭才從建文帝手裡奪得了皇位,造成的犧牲比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大得多,這讓朱棣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如李世民的原因。
總的來說兩人都是歷史上成就非常高的帝王,他們奪取皇位的做法違背了仁義和道德,在位期間李世民以仁治國,虛心納諫給他籠絡了許多人心,朱棣在位期間比較專政,多次討伐漠北又無功而返使得歷史地位下降了不少。
-
3 # 明太宗
0.1路線和對待家人的區別
朱棣在朱元璋時期,被朱元璋分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削到朱棣身上的時候,朱棣從北平起兵造反,一路殺到南京,篡位稱帝。朱棣篡位稱帝之後,對曾經支援建文帝的兄弟進行打壓,剝削,但不取其性命。不殺建文帝的兒子,只是將其囚禁起來。
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路線相對較好,簡單粗暴。李世民直接買通玄武門的看守,然後帶領自己的心腹埋伏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之中。等到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到,帶領心腹直接將兩人殺死。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李世民還命手下直接血洗太子府和齊王府,連襁褓中的嬰兒都不放過。
0.2造反的真正原由不同
建文元年,朱允炆開始進行削藩行動,一連削了好幾個藩王,每一個藩王的下場都慘不忍睹。好一點的,全家淪為庶人和平民百姓無異;壞一點的便是湘王朱柏,被朱允炆逼到全家自焚而死。對於藩王中軍事力量最為雄厚的朱棣,朱允炆在對朱棣動手之前,便在北平城已經部署好一切。連管理北平城的官員都是朱允炆的人。燕王朱棣一旦被捕,下場將會慘不忍睹。
征戰沙場多年的燕王朱棣,在自己人生中的生死關頭選擇了造反,這一正確選擇。發動了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成功攻入南京稱帝。
唐太宗李世民,一開始便盯住了皇位。在李淵將太子之位封給李建成之後,軍事力量雄厚的李世民心有不甘。自知軍事力量比不過李世民的李建成,對李世民的軍事力量進行打壓。深知李建成用意的李世民,選擇了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內設伏,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殺掉,奪得太子之位。
朱棣和李世民兩人都有著巨大的野心,但朱棣迫於朝廷強大的兵力,一直不敢動手,到了被逼無奈的地步才造反。而李世民則一直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在自己面臨威脅之後,手下又撮合的情況下,決定造反。
朱棣造反的時候,父親朱元璋已經駕崩;而李世民造反的時候,父親李淵並沒有駕崩,李世民還威脅李淵退位。
總結
“自古無情帝王家”,朱棣和李世民都是透過造反登上皇位,但兩人的過程都有很大的區別。兩人相比之下,朱棣比李世民仁慈不知多少倍。朱棣和李世民兩人造反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想要的都是皇位。
-
4 # 御前帶刀侍衛
事實上,對待唐太宗和明成祖,歷史評價都很高。因為中國歷史對一個皇帝的主要評價標準,就是他的政績如何,文治武功如何。而在這個標準之上,唐太宗和明成祖都不愧是一代明君。至於他們的皇位是怎麼得來的,實在不是一件重要的是。
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也是靠篡位得來的,但是由於他開疆擴土創立了宋朝,實行仁政,所以對待他的篡位行徑歷史並無過多貶低。王莽篡位當上皇帝后一連串的措施搞的天下大亂,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所以王莽到現在為止都還是亂臣賊子的代名詞。
何況李世民和朱棣還並不能叫做篡位,畢竟他們都是正經的皇子,從血統上有權利繼承皇位。更重要的,李世民和朱棣的政變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個人權力慾,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當時的處境也是被逼無奈。
李世民本身就是唐朝最重要的開國功臣,沒有之一。他在唐朝的立國戰爭中發揮的作用無人可以取代,所以李淵只得為他創造了一個空前高的職位“天策上將”來表彰他的功勳。但唐朝最重要的獎勵——太子之位卻交給了功勞遠不如李世民的李建成。所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爭端幾乎是必然的。
而在太子和秦王的鬥爭中,李淵的態度則一直是拉偏架。因為他自己心知肚明太子的能力和功勞遠不如秦王,所以在鬥爭中多是袒護太子。玄武門之變之前,秦王與太子已經是勢同水火,不共戴天。甚至還出現太子想要毒殺李世民未遂的事情。而且在長久的鬥爭中,由於皇帝態度的偏向,秦王黨已經陷入了絕對被動,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李世民如果再不發動政變,下場一定會非常慘。
而朱棣的背景更慘,他甚至連跟對手唱對臺戲的資格都沒有。
在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深感藩王威脅之大,銳意削藩,將天下的藩王一個個都削掉。而被削掉的藩王們,幾乎沒有一個能有好下場。因為他們都被皇帝安上了罪名,要麼投入鳳陽的監獄,更慘的甚至被賜自盡,家破人亡。
朱棣本來並沒有造反的打算,可是到後來,天下削藩削到只有燕王朱棣最後一個強藩,躲都躲不開。建文帝派來抓朱棣的人都到了門口,將他的王府團團圍住。朱棣實在是退無可退,才放手一搏決定造反的。
而靖難之役之所以成為中國空前絕後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因為朱棣過人的軍事才能和建文帝朝廷的一系列錯誤決策,朱棣的靖難成功,其實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
-
5 # 老寶鏟史
首先簡單瞭解一下兩個事件的過程:
1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7月1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都城長安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次流血政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而後脅迫其父李淵立自己為皇太子,兩個月後,唐高祖李淵頒佈內禪詔書,李世民即皇位,是為唐太宗。
2靖難之變:公元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不久開始削藩,時為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因不滿朱允炆和削藩政策,以“清君側”的名義在公元1399年7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發動了持續三年的靖難之役。1402年6月攻入金陵,江山易主,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一場權利爭奪的鬥爭,是一場小規模的流血政變,而非戰爭。政變前李淵長子、太子李建協助處理軍國大事,同時與四子李元吉形成了聯盟,準備除掉實力雄厚、文武雙全、功勳卓著的次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接下嫌隙後曾經採取的是避禍策略,以求自保。但是李建成步步緊逼,包括向李淵進讒言、下毒等手段,意欲致李世民於死地。可以說,形勢已經到了不是李建成死就是李世民亡的地步了。經過精心謀劃,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擊致勝,在除掉了太子、解除自己生存危機的同時,登上皇位。這次政變可以說改變了唐朝歷史的走向,從日後李世民為君後的作為,勵精圖治,用人為賢,即使是原來忠於太子的舊臣也得到重用,社會經濟繁榮昌盛,史稱”貞觀之治”。也正因如此,古今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的這場政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正如史學家柏然所言:”華人應該慶幸唐太宗李世民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之典範。”可見對李世民的高度肯定與讚揚。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帝和藩王之間的內戰,這場戰爭是建文帝為鞏固自己的權力,決定削藩引起。靖難之役是對明朝歷史影響深遠的一次權力爭奪戰,不僅改變了皇位的歸屬,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一方面為了更有效處理國務,朱棣設立了內閣制,從此內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另一方面由於朱棣造反稱帝,對大臣有所猜忌,恢復了洪武年間的錦衣衛特務機構,隨後又設立了東廠,令親信太監掌權,加強特務統治的同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也為日後宦官禍國埋下了種子,可以說,此後的明朝,特務統治幾乎貫穿始終,成為一大特色。與李世民不同的是,靖難之役後的朱棣大肆屠戮建文帝時期的舊臣,齊泰、黃子澄被誅殺,方孝孺被滅十族,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因方孝孺受牽連而死的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可以說因靖難之役造成幾十萬人死亡,朱棣基本上是踏著無數的屍骨登上帝位的,其手段之殘忍,讓人不寒而慄。 其得位不正一直在史學界爭議頗多,贊者有之,非議者眾多之。
-
6 # 詩涵解史
大傢伙,我是詩涵果果。
朱棣和李世民的造反在小果看來,最大的區別就是朱棣屬於真正的造反,李世民雖然弒兄逼父,但是嚴格的說,李世民不能算造反!
明朝是中國古代由漢人建立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者朱元璋從草根起家,參加了農民起義,在推翻元朝的過程中,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擊敗各路義軍,成功登基。朱棣作為朱元璋分封的燕王,極有才幹,朱棣的封地就在現在的北京,也許是北京城的龍脈風水保佑了朱棣,讓他可以成功推翻自己侄子的統治,建立以自己意志為帝國的大明朝!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則是因為他對權力的渴望太大,大到了他可以殺死自己的太子哥哥,長期在外作戰的李世民手握兵權,與早已脫離戰場主持朝政的李建成不同,李建成仁厚寬容,很有儒家之風,但是李世民狠辣果決,為了當上皇帝,即使是自己的親哥哥,也能義無反顧的狠下殺手。
那麼朱棣和李世民同樣是造反,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小果說李世民嚴格意義的說,不能算作造反呢,請各位小果慢看寫來:一,朱棣是真的造反
朱元璋在位時,對長子朱標非常喜愛,但是由於朱標的早逝,愛屋及烏的朱元璋選擇了長孫朱允炆來繼承他的帝位,這也是封建王朝為了避免皇子對皇位的爭奪而規定的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傳統,對於建文帝幾位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叔叔們,朱允炆的擔心與日俱增,最終終於下定決心削藩,收取叔叔手中的權利。失去了兵權就像沒有了牙齒的老虎,感到害怕的朱棣自然不甘束手就擒,選擇了造反!
朱棣是在朱允炆登基為帝后,選擇了起兵,這個從本質意義上講,就是大明朝有了既定事實的君王,也就是建文帝,朱棣作為君王的臣民,想要推翻朱允炆的統治,這就是造反了,而且是毫無反抗根據的鐵定事實!二,李世民發起的玄武門之變和造反的定義不同
李世民在羽翼豐滿以後,對李建成日益穩定的太子之位感到害怕,一旦李建成登基,作為爭奪皇位的李世民,恐怕沒有什麼好下場,這就是李世民最擔心的事情,也是他的幕僚堅定支援他殺掉李建成的原因。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樣都是李淵的兒子,做皇帝的還是李淵,李世民在殺掉李建成以後,只是留給了後世腹黑的評價,他並沒有殺皇帝,即便是脅迫李淵退位,也不構成造反的事實,更多的屬於家事的範疇。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李淵雖然在當了皇帝以後又生了幾個小王子,但他們的年齡和實力無論如何對李世民構不成威脅,年齡越來越大的李淵只能預設李世民為接班人,難道他捨得將李世民殺死,把李家的江山拱手送人嗎?
總結:雖然朱棣和李世民的性質相同,但是本質意義卻不一樣。萬幸的是不管朱棣還是李世民在登基以後,都成為了歷史上大有作為的帝王,勵精圖治和開疆擴土,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也算是一大福利!
-
7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朱棣和李世民有造反很大區別
1.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為李唐建立天下立下了悍馬功勞,可以說李唐大部分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李淵建立唐朝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徵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竇建德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這是玄武門之變的一個導火索,經過長期的鬥爭,李淵的偏袒下,功臣集團無罪被貶,太白經天李淵的猜忌愈加嚴重,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2年的“貞觀之治”,可以說李世民造反是被逼的,李世民有戰功,有威望,再加上被陷害,這樣的造反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合理,也就是有理由。
2. 朱棣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造反的,大明都是朱重八自己打下來的,朱棣沒有戰功,但朱棣有野心,建文登基後,他更加暴露了自己野心,打著靖難旗號造反,最後當上皇帝,可以說是言不正,明不順,這是真正的造反,為當時士大夫不屑,比如方孝孺,鐵鉉等始終沒有向他低頭。
比較發現,李世民造反和朱棣造反是不同的,具體表現在是否有功,是否主動,原則上看李世民的造反更加合理,更能被接受。
-
8 # 遙遠要走多遠
我想闡述下我的想法。首先說他們兩個人都不是長子或者說不是太子,按照中國曆朝歷代的規矩(周朝以前除外),基本都是立皇長子為太子,李世民排行老二,朱棣排行老四,所以他們兩人不出意外的話,都沒機會當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其次,兩個人都是傑出政治家、優秀的軍事統帥,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手下都一支強悍的軍隊,李世民隨同父親李淵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有勇有謀,手下將星雲集,被李淵封為秦王、“天策上將”;朱棣被朱元璋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多次征討北元,並且大獲全勝,巧合的是他的三位哥哥都先後去世,所以不論在軍事勢力,資歷上朱棣都是諸王之首。所以這兩位王爺的實力都是非凡的。
第三,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的背景正史說是太子李建成聯合三弟李元吉共同對李世民進行排擠、陷害,同時李淵還偏袒李建成等人,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為自保才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成為太上皇。但我認為不是這樣,就像拿破崙說的“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號士兵”一樣,其實李世民是有要當皇帝的想法的,他本來想透過戰功贏得父親,已給他創造機會,但李淵沒有,不但沒有,還處處掣肘、打壓,李世民只能鋌而走險,孤注一擲政變,成功上位,開創大唐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明成祖朱棣畫像
朱棣和李世民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不同的是在大哥皇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文為太子,並登基成為建文帝,這時燕王朱棣和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建文帝只能採納大臣之意進行削藩,已解除對朝廷的威脅。這時的朱棣已經看到諸王被剝奪王位,貶為庶人,甚至湘王自焚的殘酷現實。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對朝廷的不滿,以“誅奸臣,為國靖難”之名發兵南下,大戰於河北、山東一帶,雖取得勝利,但損失極大,而朝廷軍隊兵源豐富,如果這樣打下去,只能最終失敗。這時朱棣聽密報南京空虛,隨即改變戰略直擊南京,最終攻破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蹤。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年號永樂,世稱永樂大帝,後又遷都北平,開創大明朝輝煌的篇章。
(以上圖片載之網路)
-
9 # 一陣狂風吹過來
朱棣造反是被逼的。建文帝當時接受了錯誤的建議,採取了削番,把他的皇叔一個接一個的搞定,而且還搞死好幾個,狗急還跳牆呢,何況朱棣呢?朱棣心想橫豎都是死,還不如反了!
李世民造反,完全就是權利慾望導致的,因為他知道,他是輪不到繼位的。但是他太想當皇帝了,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太子一干人等幹掉。然後把老爹攆下去,這樣就不用朝思夢想了!
-
10 # 焚劍煮酒
導語:
區別很大!
李世民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一代大帝,被萬夷尊稱為“天可汗;”
朱棣是開創了“永樂盛世”,使萬國來朝的永樂大帝。
這兩位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是透過不正當、或者說非法武力手段而獲取皇位的,但不同的是,李世民的非法手段只能稱作兵變,而朱棣的起兵才叫做造反。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太極門的北宮門,玄武門發動兵變,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之後將皇位禪讓給了李世民。
在李唐的建立過程中,秦王李世民的功勞是最大的,唐高祖李淵也深知這一點,曾準備將功勞最大的李世民立為太子,最後被李世民拒絕。
《資治通鑑》:(李淵)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
因此李淵在封賞方面給了李世民極大的補償,他先封李世民為司徒(位列三公)、後又封李世民為中書令、尚書令(如同丞相),最後又為李世民創造了一個職位天策上將,地位之高,僅次於唐皇與太子之下。
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高,所以李淵對他非常信任,包括在建唐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瓦崗將領們,李淵對他們也非常寬容,這樣也引起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忌憚。
《資治通鑑》: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
於是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常在李淵身邊進諂媚之言,是時恰逢太白經天(天上太白金星移位,在故人看來這是要發生大事的徵兆),導致李淵對李世民為產生懷疑,將其生後的功臣一個個削入了權柄。
這些事情,包括李建成的逼迫,致使李世民走上最後一條道路,李世民不只是一個人,他生後還有跟隨他的武將謀臣,他們也是渴望一份從龍之功的。在這些因素下,李世民終於決定在玄武門伏擊太子。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總的來說,“玄武門之變”只是一次兵變事件,其性質也不算造反,因為不管事前還是事後,皇帝仍是李淵,而李世民兵變的目標是太子,至於李淵後來禪讓於李世民的原因或許在於其得知兒子們兄弟相殘,所以心灰意冷了吧。
朱棣,靖難之役相比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動兵,朱棣動兵就是赤裸裸的造反了。
朱棣起兵的原因在於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對於一個本來就對前任皇帝指定的皇位分配不滿的藩王,在遭到逼迫之後,只能走揭竿而起這一條路。
朱允炆決定削藩之後,就將燕王的護衛以戍邊的理由調走,然後派忠於朝廷的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領兵監視燕王府。
《明史》: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戶倪諒告變,逮官校於諒、周鐸等伏誅。下詔讓王,並遣中官逮王府傣,王遂稱疾篤。都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以兵守王宮。
在朱允炆向朱棣下手之前,已經有五位藩王被貶為庶人,特別是湘王朱柏更因不甘受辱自焚而死,這件事給朱棣帶去沉痛打擊,他終於明白朱允炆不只是削掉他們的兵權,還要削掉他們的命。
《明鑑綱目·卷二》:(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建文元年)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
於是朱棣起兵了,即使成功的機率不大,但只要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成功那都是可以做皇帝的,在這種情況下,朱棣也沒忘了給自己的造反安上一個好名頭“靖難”(清君側,靖國難)。
《皇明祖訓》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總的來說,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透過非法武力直接或者間接奪取政權的,但李世民的武力行為不能算作造反,因為他兵變的目標是太子李建成;而朱棣從兵變起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推翻朱允炆,自己當皇帝。這便是兩人本質的不同,即使他們二位都是透過非法武力這一條途徑的。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舊唐書》
《明史》
-
11 # 梁一雜說
唐王朝的開創者,很多人都認為是李世民,其實不然,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其實是他的父親李淵,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因為李世民有一段不光彩的搶奪皇位的歷史,所以唐朝史官一定是多記錄了李世民的英雄事蹟而少記載了他父親的功績,加上李世民確實也是一位好皇帝,為整個唐朝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未來盛唐創造了條件。
李世民,是次子,從封建制度來講,他是沒有繼承權的,因為封建社會是講究嫡長子繼承製,而且他哥哥李建成能力也不差,文治武功應該也是非常優秀的,但國家建立之初,更多的還是講究軍事實力,暴力和戰爭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方式。梁一認為當時的李淵也好,李建成也罷,肯定是沒有想到李世民可以如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奪權,且快速控制住朝廷各方力量,從結果導向來看,李建成的政治能力也遠遠不如李世民,性格上也比李世民更加寬厚、仁慈,這才被自己的弟弟得逞了奪權。
朱棣作為明朝第三任皇帝,他透過發動“靖難之役”的方式,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集結了自己名下的軍隊進行和朝廷對抗,最終在實力和運氣下成功,兩者都是透過某種方式取得成功,但卻有本質上的區別。李世民屬於在哥哥為即位的情況下,誅殺了哥哥,軟禁了父親,李世民本身也為唐朝的開創立下不世之功,個人有強勁實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來,當時的李淵根本沒有選擇,失去實力來選擇,而李建成死後,李世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嫡長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李世民繼承皇位那屬於符合封建制度的,至於李建成的死因,完全可以挾持李淵釋出謀反罪名,這樣就變得名正言順了。朱棣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不可能成為皇帝,因為皇位已經傳給他的侄子了,而他的侄子又有兒子,就算他是“清君側”,也應該輔佐朱允炆,如果朱允炆死了,也應該是朱允炆的嫡長子才有繼承權,而不是他朱棣據為己有,這在封建制度是不合法的,屬於霸王硬上弓的行為,即使他成為了皇帝,史官也無法串改朱棣暴力篡權的歷史真相。幸好朱棣也是一位好皇帝,文治武功都不差於他爹,給明朝也帶來強盛,“鄭和下西洋”也是朱棣的功績,很大程度上弘揚了中國國威,對建立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多的作用,也增強了民族向心力。
兩位雖然都透過不同手段奪取的皇位,但有本質上的區別,相對而言李世民的更具有合法性,朱棣的更為暴力,更不符合封建制度。
-
12 # 乾坤看世界
朱棣造的是他侄子的反,李世民是造的他爹的反。
朱棣是被動造反,李世民是主動造反。
他們的造反,都是開創了一代盛世。
-
13 # 史學蟲洞
李世民登基之後,尤為重視文治天下,滿朝的文官對他的統治歌功頌德,這樣會很少有反面聲音出來,而朱棣不是在戰爭就是在走向戰爭的路上,名聲自然不好,
還有一點是,李世民是在奪諦過程中殺掉太子的,登上帝位,而朱棣是在已經傳位給建文後,搞死皇帝,自己在做皇帝,其意義不同
-
14 # 愛麗說史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透過造反而成為皇帝的,可是,他們兩人造反的過程和原因都不盡相同。下面來分析一下李世民和朱棣造反的區別。
李世民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大唐的江山是他打下的。李世民對於大唐的建立功不可沒,讓李世民來繼承皇位應該算是民心所向的事情,可是他的父親李淵只讓李世民做一個上將,未曾有將他立為太子的想法,李淵要立的太子是李建成。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他們的關係不好。倘若讓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的日子會過得很艱難,所以,李世民不會讓李建成成為皇帝的。
李世民繼承皇位是眾望所歸的事情,多數朝中大臣和武將們都支援李世民,因此,李世民造反成功的機率相當高。李淵是個優柔寡斷的皇帝,起兵的決定都是在李世民的勸說下才執行,李世民十分擅長行軍打仗。李淵為了保住李建成,逐步剝奪了李世民手中的權力,李建成還想殺了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不起來造反,他可能就沒命了。
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要殺他,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斬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李世民知道李淵會因此而懲罰他,所以,他直接衝進皇宮,逼迫李淵禪位。
朱棣出生時,明朝政局穩定。在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時,朱棣曾想過要造反,可是當時軍政大權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雖然朱棣有這種想法,可是,面對手段高明的朱元璋,他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朱元璋讓自己的兒子在封地做藩王,還給了他們實權。朱棣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因此朱棣是不會反朱元璋的。朱棣後來之所以會造反,是被朱允炆逼的。
朱元璋去世後,各藩國的勢力越來越大,這讓建文皇帝感到不安,朱允炆怕他們會威脅到自己。因此,朱允炆開始削藩,他想將所有藩王都削掉。這些被削掉的藩王下場淒涼,都家破人亡。
朱棣本無意造反,可是朱允炆的削藩將他逼上了絕路。當朱允炆派來的人將朱棣的王府包圍起來時,朱棣別無選擇,所以,他打算放手一搏。朱棣的靖難之役能成功,跟他的軍事才能和朝廷的錯誤決策有很大關係,朱棣的造反是想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從李世民和朱元璋的造反事件中我們看出,造反也是需要時機的,如果不是被逼上絕路,也許沒人敢做這種事情。中國古代流行立嫡立長的繼承製,這種制度害死不少人。也許,皇帝們只是想保證皇室血統的高貴,可是,並不是所有嫡長子都是有能力打理朝廷大事的人。因此,沒有能力的嫡長子都有可能被趕下皇位,有能力的皇子會取而代之。倘若古代立儲君能看重能力,那就不會有那麼多流血事件的發生了。
-
15 # 天道輪迴蒼天饒誰
兩人稱帝有許多相似之處,稱為造反個人感覺有點過。
唐王朝和明王朝都是建立之初兩人稱帝。都在戰場撕殺中度過 也都立過奇功。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首先是李建成為太子,但猜忌心太重,李世民兵權過重,文臣武將更是人才濟濟,為了確保自己地位穩固,想除掉李世民,但是走漏風聲,被李世民部下知道了,於是稟報李世民,李世民召集部下開會,文臣武將都極力推薦李世民稱皇,李世民也有心當皇帝,不除掉他們,他們就會除掉自己,為了自保,便發動玄武門之變。
朱棣之變,源於削蕃,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當皇帝,覺得蕃王能威脅自己的地位,開始削蕃,前面幾個都挺順利,還死了幾個,等輪到朱棣,朱棣裝瘋賣傻才躲過一劫,等回到自己的地盤,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以我不殺你你便殺我的形勢下登上皇位的,且兩人都開創了盛世,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朱棣的永樂盛世。
-
16 # 山河不變
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是透過造反奪取了皇位。但其起因以及過程和結局有所不同。
先說起因,自李淵太原起兵,李世民一直是中堅力量,其軍事力量非常強大。況且早期他和兄長李建成之間名分未定,也就是都在爭太子之位。故李世民起因是主動的。而朱棣雖也為明王朝的建立作出比較大的貢獻,但大哥朱標太子之位早定,後受封燕王也沒有非分之想,至少表面上這樣。至建文帝削藩,為自保才反,所以他是被動的。
再說過程,李世民買通玄武門守衛,領兵埋伏在宮門,相當於現在的特種作戰,沒有造成社會動盪,這場政變相對容易。而朱棣起兵相當於背水一戰,是一場持續幾年的戰爭,造成整個北方社會的動盪。
最後,成功後對待兄弟子侄的手段略有不同。李世民相對殘忍,大開殺戒,斬草除根。而朱棣相對仁慈,至少他沒有殺掉建文帝的兒子。
-
17 # 峰哥耍大槍
朱棣和李世民造反有很大區別也有相同之處,
相同點1、在官階上,都是一字並肩王。朱棣為燕王,李世民為秦王。
2、都有承繼大統的願望,都是名不正言不順。
朱棣造反的旗號是:清君側,但是當時朱允炆是朱元璋正式宣佈的皇太孫,且握有實權,削蕃在朱元璋末期實際上也是默許的。
李世民則誣陷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謀反。但是太子李建成是嫡長子,名正言順的皇帝接班人,登基是遲早的事,沒有造反必要。
不同之處:
1、明朝採取分封制,燕王朱棣早就就蕃燕地,且長年與蒙古作戰,握有兵權。唐朝雖然也封宗室子弟為王,但實際上都在京城,天子腳下,並沒有實際的兵權,這點和清朝八大鐵帽子王類似。
2、朱棣是背水一戰,朱允炆的使者帶領軍隊已經包圍燕王府準備逮捕燕王,燕王僥倖脫身起兵造反。而且是從燕地就是後來北京一路打到南京,艱難可想而知。
李世民的形勢沒有朱棣嚴峻,是在不利的情況下主動出擊,設伏玄武門,由於是在京城,政變成功的速度快,效率高,損失小。後期逼宮脅迫皇帝李淵承認政變的正面性及太子及齊王謀反的事實。
3、後事處理上,朱棣是親骨肉,遠大臣。朱允炆的後代基本上沒有殺,都是廢為建庶人,監禁圈養起來,而朱允炆的舊部則基本上殺光,想想方孝孺,黃子澄,景清,鐵鉉等。
李世民則是遠骨肉,親大臣,太子,齊王所有子嗣也就是他的侄子,侄女。無論年紀大小全部處死,以絕後患。其部下則大部分重用,比如魏徵。
-
18 # 漫步在竹林
一、李建成、李元吉步步緊逼,李世民性命堪憂。(1.)李建成、李元吉,為什麼謀害李世民?以及他們所做的那些事情。
大業十三年六月五日,唐高祖李淵在晉陽起兵,十四日在太原成立將軍府,封世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三領軍,次子為李世民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領軍,四子李元吉為太原郡守,穩定後方,李家父子,踏上了建立千古偉業的歷史征程。
李家軍刀槍箭簇,一路勢於破竹,攻臨汾,佔龍門,渡黃河,於十二月攻佔長安。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楊文在江都被宇文化等人設計殺害,隋朝明存實亡,唐高祖李淵在長安太極殿登基稱帝,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隨後,李唐又親歷了七年之久的統一大戰,李唐政權最終基本統一了中國,再現了一個大帝國的風雲盛世。
時勢造英雄,在這個過程中,李家兄弟團結對外,共同奪天下,各自建功,三人相比,李世民戰功赫赫,脫穎而出。
我們來看看李世民的戰功:
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率先佔領西河地區,開啟局面;在統一大戰中,是李世民平定隴右的薛舉、薛仁果父子;武德三年平定劉武周和宋金剛,奪取幷州;武德四年,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大對唐朝威脅極大的勢力,盡取山東地區;後征討劉和闥等部;這些戰爭李世民展現了他驚人的軍事智慧,取得了赫赫戰功,培植了強大的軍事實力,軍中威望極高!
李世民廣交仁人志士,如,謀士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他開設文學館,號稱秦王府十八學士,暗中將有才之人收為己用,如杜如晦、虞世南等人。每佔領一城,即″分散錢帛,以樹私惠″。
經過多年經營,李世民終於培養出了屬於自己的強大的勢力集團,這個集團,以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高士壤和尉遲敬德為核心,包括丁志字、孔穎達等文臣,以及侯召集、秦叔寶、鄭知節等武將在內的大批人才,秦王集團逐漸成為了天下矚目的核心。
一時間,秦王李世民威名傳天下,世人大有知秦王而不知皇上、太子之勢,其雄才偉略,已彰顯帝王風範。
而反觀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他們的軍功和威望則相形見絀。
李建成是嫡長子,根據中國古代皇家"立嫡立長″的繼承原則,李建成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所以唐朝建立之初,李建成就立為太子,成為儲君。
在舊唐書中,太子李建成是個性情殘忍的庸才,和他同屬一派的齊王也是個兇狂之徒。《資治通鑑》也記載:″太子建成性寬簡,喜好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雖然這些記載,都是由勝利者書寫,但不論是否真實,從統一大戰中身為太子的李建成長期留守京城,李元吉太原棄城而逃的敗績來看,他們二人軍功和勢力遠不及秦王李世民,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時的秦王李世民已經功高蓋主了,況太子乎?。
這樣,太子李建成就感受到了強烈的威脅,他必須要反擊!
首先,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盟,共同對抗李世民。李元吉權衡利弊,覺得太子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更大,加之李世民為人較為嚴厲,李元吉恐日後追究他的太原棄城而逃的事件,於是便加入了東宮陣營。
武德五年,李建成為了建立軍功,與李世民抗衡,請求征討劉黑闥殘部。出征後,大獲全勝,李建成的親民政策在西北地區獲得了很高的聲望,很多人才都歸納他的門下,當時的幽州總管羅藝就在其中。羅藝是隋朝末年的名將,他私自調幽州300騎兵,進京保衛東宮,李建成另外向全國招募了2000多人,駐守長林門,號稱″長林兵″,以保衛東宮為己任,這些都是為了加害和防範秦王府作的部署。
隨著秦王集團和太子集團日漸成熟,奪位大戰拉開了帷幕。
資治通鑑記載:
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當為兄手刃之!″,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護軍宇文寶寢內,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耳,於我何有!″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初,齊王李元吉勸說太子李建成除去秦王李世民,他說,我自當替哥哥親手將他殺掉。李世民跟隨高祖帝前往李元吉府第,李元吉伏護軍宇文寶在寢室裡面,準備刺殺李世民,李建成身性頗為寬厚仁愛,連忙制止了他。元吉惱怒地說,我這是為哥哥想罷了,對我有什麼好處?
以上所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太子集團已經開始準備刺殺秦王了,文中所說太子李建成仁愛,制止了李元吉,這是掩詞,只不過是不敢當帝上之面殺戮而已。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父子四人相約到長安以南的郊外狩獵,李建成有一匹高大健碩的烈馬,狩獵時,李建成故意對李世民說:″此馬甚駿,能超數丈澗,弟善騎,弟試乘。″李世民本來就是熱愛武藝之人,對良馬甚愛,他絲毫沒有猶豫,就騎上去了。在追逐野獸時,這匹烈馬時不時發狂,總是要把李世民摔下馬背,但最終被李世民馴服。事後李世民說:″他們想用馬來取我性命,一匹馬又能奈我何呢?″
此語傳至李建成耳中,李建成利用自己在後宮關係,讓后妃們向高祖進言,稱李世民口出狂言,說自己是天下之主。唐高祖聞後大怒,嚴厲斥責李世民,說他居心叵測,想謀取皇位,李世民百口難辨,橫遭斥責。
武德七年六月,唐高祖帶領皇子前往仁智宮避暑,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則奉命留守長安。李建成認為機會來了,因為李世民離開長安就是單槍匹馬一人,臨行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要他與當時慶洲都督揚文幹聯合,在仁智宮奪取李世民的性命。
隨後,李建成派手下的郎將橋公山和爾朱煥去慶州給楊文幹送盔甲和兵器,但這二人在去慶州的途中出賣李建成,他們向當地官員告發了此事,慶州地方官將他們帶至仁智宮,告之皇上,唐高祖大怒,馬上傳喚李建成,李建成知事已敗露,只好去面對父親的責難,他努力自辨,″奮身自擲,幾至於絕",唐高祖下令把他軟禁起來,傳揚文幹前來對質,誰知楊文幹在慶州真的起兵了,處在在危險之中的唐高祖招來李世民並許諾:
″還,立汝與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但是平定叛亂後,高祖還是沒能兌現自己的諾言,還將李建成放了出來。
隨著時間的發展,太子集團愈發加快了謀害李世民的步伐,鬥爭也漸漸的激烈起來。
太子集團針對秦王的打壓是全方位的,對秦王集團的核心人物採取排擠和拉攏的手段。尉遲敬德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員大將,對秦王可謂是忠心耿耿,為了收買尉遲敬德,李建成暗中派人送了一車金銀給他,但沒想到這個武將根本沒將錢財放在眼裡,不僅拒絕了,還將此事上報給李世民。李世民聞後說道:″公心如山嶽,雖積金如鬥,知公不移,相遺但受,何所嫌也!且得以知其陰計,豈非良策!不然,禍將及公。″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知道你的心,像山嶽那樣堅實可靠,即使他贈送給你的金子堆積得頂住了北斗星,你的心還是不會動搖的。他贈送給你什麼,你就接受什麼,這有什麼值得猜疑呢?況且這樣做能夠了解他的陰謀,難道不是一個好的計策嗎?否則,禍事就要降臨到你的頭上了!
不久。李元吉指使勇士在夜間行刺尉遲敬德。
為此,尉遲敬德將門戶敞開,自己安然躺著不動,刺客屢次來到院中,終究不敢進屋。刺殺不成,李元吉又向高祖誣陷尉遲敬德,把他關進牢中,準備殺掉,由於李世民再三請求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一時間,秦王集團謀臣、武將如程知節、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紛紛被誣陷,遭至外放、斥逐,對李世民本人的迫害也在加緊進行。
《資治通鑑》唐紀記載:九年,丙戍626年,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譯文:李建成在夜間叫來李世民,與他飲酒,用經過鴆羽浸泡的毒酒毒害他,李世民突然心臟疼痛,吐了幾升血,淮南王李神通攙扶著他返回西宮。
適逢空厥鬱射設帶領數萬騎兵駐紮在黃河以南,進入邊塞,包圍烏城,李建成便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督軍北征突厥,高祖聽從了他的建議,命令李元吉率右衛大將李藝,天化將軍張瑾等人前去援救烏城,李元吉請求讓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以及秦叔寶等秦王府的武將一同前往,並挑選秦王軍中精銳將士來增強他的軍隊,並密謀在昆明池將前來踐行的秦王殺害,將他的武將活埋。
幸好此計謀,被探子密報給了李世民。
等等這些,太子集團對秦王集團,從外部到內部,以及對秦王本人的迫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可謂是苦苦相逼,欲致人以死地而後快!
(2) 李世民的反撲面對又一次即將對李世民的謀害,眾將士一致請求起事造反,李世民嘆息道:″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很清楚自己已危在旦夕,但我想等他們起事後,我再以仁義之師來討伐他們,不知這樣是否可以。″手下人見他如此猶豫,心底都暗中著急。
首先是尉遲敬德站了出來,他對李世民道:″事已至此,大王若還是猶豫不決,臣轉身回到草莽之中,不想留在大王身邊等死。″
長孫無忌等文臣武將紛紛表態,催促秦王予以反擊。秦王還想用占卜的方法來決定,被張公瑾制止,在眾人的勸說下,在形勢的逼迫下,本想後發而動的秦王,只好先發制人了。
就在萬事俱備的時候,一件小事,歷史差點改寫。古代帝王們十分注重天象,他們自稱天子,上天的旨意便是他們奉行的準則,所以歷朝歷代都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幫助皇帝觀察天象,以此探查老天的暗示。
這天,太史令傅奕向唐高祖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三日,唐高祖召見李世民,斥責李世民想謀權篡位,欲加處置,李世民一邊表白,自薦軍功,一邊舉報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唐高祖聞後大怒,決定次日將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召入宮中對質,徹查此事。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高祖召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入宮,在李建成、李元吉入宮前,李世民帶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張公瑾、公孫武達、劉師立、杜君綽等將士,早早的埋伏在玄武門,等待著他們二人的到來。
當天毫無防備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樣,騎著馬從玄武門入宮,當一行人走至臨湖殿的時候,覺得情況異常,立即準備退回東宮,但為時已晚,李世民縱馬而出,追了上來,眼見李世民追來,騎著馬的李元吉回過頭來張弓就射,幾次沒有射中,相比之下,沉著冷靜的李世民,一箭將李建成射下馬來,這時秦王府的伏兵盡出,李元吉寡不敵眾,也在亂箭中摔下馬來。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意外,李建成當場斃命後,玄武門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李世民的坐騎也受到了驚嚇,可能李世民在一箭射殺了自己的親兄弟後,一時間沒有回過神來,所以身經百戰,弓馬嫻熟的他沒有控制好胯下的駿馬,這匹受驚的馬帶著李世民跑進了樹叢,隨後一人一馬,都被困住,不得脫身,李元吉見迴轉的機會來了,便準備用弓弦勒死李也民,就在這生死一線的關鍵時刻,尉遲敬德趕了過來,一箭將李元吉射死,解救了李世民,然後又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砍了下來。這一年,李建成38歲,李元吉只有24歲。
聞得太子在玄武門被殺,東宮的兩千將士在薛萬徹和馮立的帶領下,趕到了玄武門反擊,經過一陣搏殺無果,後來看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首級,無奈大勢已去,紛紛散去。
就在玄武門發生慘案之時,完全不知情的唐高祖還在宮中與宰相們泛舟,準備稍後審理太子等人淫亂後宮之事,但是,當他看見身穿鎧甲、手持長矛前來的尉遲敬德時,大吃一驚!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尉遲敬德稟報道:″太子和齊王作亂犯上,秦王已舉兵誅之,現在特地派臣前來保護殿下的安全。″
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後,唐高祖是李世民最顧忌的人,他派尉遲敬德這樣的武將前來,表面上說是為了保護唐高祖的安全,其實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逼宮篡位。
驚慌無奈的唐高祖便問旁邊的大臣裴寂和陳叔達等人,道:朕不曾想發生今天的事,現在該如何是好?″陳叔達和蕭踽都說:″建成和元吉二人本是無義之人,又無功於天下,他們嫉妒秦王的功德,共為奸謀,如今秦王已經將他們除去,更是令天下歸心。殿下如果立他為太子,將國事交予他就無事了。″
見已成事實,朝中大臣已倒向李世民,唐高祖自知無力挽回,只好表示同意,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三天之後,李世民因"救社稷有功″被立為皇太子,唐高祖還頒佈一道詔令,內容是:自今後軍機、兵仗、凡厥庶政,事無大小,悉委太子斷決,然後奏聞。
實際上李世民已經掌握了國家大權。
不久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們全部被誅殺。兩個月後唐高祖下詔禪位,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成為大唐王朝第二任君主,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3)、秦王集團與太子集團奪位之戰之比較回顧爭奪過程,我們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設計打擊李世民,皆不成體系,相互孤立,缺失致命一擊。反觀李世民,出手就是″玄武門事變″,計劃周詳,部署得當,將士英勇,直接奔″索命″而去!李世民以一種軍事家的眼光,政治家的氣魄,對全域性進行把握與控制,將奪權之事當作打仗,焉能不勝!
二、玄武門事變的特點
(1)、短平快的宮廷政變玄武門事變,玄武門這個位置選得好,它是上朝必經之門,且在宮中,李建成萬萬沒想到宮中設有埋伏,所以沒有幾個回合,李建成、李元吉就身首異處,命歸西天,接著,連高祖皇帝都被鉗制,等到太子兵趕到,無奈大勢已去,雖有戰鬥,終而散去。整個事變平穩快捷,非常成功。不像朱棣靖難之役,打了幾年,來來回回折騰。
(2),盲目自信麻痺大意的李建成枉丟性命其實老天還是給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後一個逃生的機會,但是因為李建成疏勿大意,最終沒能抓住這一線生機。因為就在李世民等人在玄武門積極準備的時候,後宮的妃子張婕妤就察覺到了異常,並派人告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說秦王府有異動,要他們多加防範。對此訊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態度截然不同,李元吉非常重視,認為應該託病不要上朝,靜觀其變,並讓東宮軍隊做好準備,以防不測,但是李建成認為:″皇宮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訊息。″
李建成之所以這麼認為,因為京師本來就是他的久居之地,皇宮守將都是他的親信,殊不知自己的人,早就被秦王策反了,所以他連著李元吉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3)、差距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因素太子集團與秦王集團的差距非常大,雖然三兄弟都是從小就跟隨父皇南征北戰,但文韜武略、軍功戰績、運籌帷幄等各方面,李建成、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無法比較,從上面所講的李世民的赫赫戰功中就可以分辨。
再例如武德四年,李世民滅王世充和竇建德的這兩大勢力後,高祖封他為天策上將,天策上將是前所未有過的官職,就是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沒有什麼可以封了,才專門設了這個官職。李世民門下的文臣武將更是人才濟濟,且忠心不二。反觀李建成,空有太子之名,李元吉更是與太子表面結盟,實在是利用太子打倒李世民,然後他再滅太子奪偖位,李元吉結盟之利還沒有成功,就開始心懷詭計,這樣的結盟,又有什麼力量?
李建成謀略差之甚遠:
第一次李元吉在府中要殺李世民,李建成一時心軟,恐高祖在場,沒有殺成!
第二次李建成邀李世民到家中飲酒,鴆酒竟然未將秦王毒死。
第三次,聯合楊文幹謀害李世民,但是被自己送武器的人告發。
第四次,計劃在大軍送行時,謀害李世民,也是被手下人密報。堂堂東宮連生死相托的心腹之人都沒有,可見太子李建成確實是個庸才。
再說李元吉派勇士去刺殺尉遲敬德,看見房門洞開,尉遲敬德躺在床上,到了院中而不敢進屋,這是什麼勇士?!
而秦王手下尉遲敬德,李建成送他一車金銀,他都不要,誓死效忠秦王,其他文臣武將也都是這樣,不受拉攏,不怕打壓。等等這些,說明秦王李世民威望極高,深得人心。這就是差距,差距決定太子集團最終滅亡。
三、玄武門事變帶來了貞觀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制定了尊祖崇道的國策,並加以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百姓生息修養,以身作則,雖犯有氣疾,仍居潮溼的舊宮殿,他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採取以農為本,勵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到貞觀八年,牛馬遍野,百姓生活有所好轉。
(2),唐太宗親眼目睹了隋朝的滅亡,認識到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他常教育部下,警誡自己,發展農業,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皇權國本得以穩固。
(3),唐太宗在政治上加強了對西域管轄,外交上廣交亞洲各國友好往來,軍事上平定四夷,團結少數民族,貞觀年間,唐代的版圖空前遼闊,超過了漢獻帝在位的時期。
這就是玄武門事變的特殊意義。
下面我們進入明朝,看看朱棣的造反經過。
四 、 削藩之勢,逼迫朱棣不得不反。(1) 削藩是造反的起因
自古以來,想當皇帝就只有兩條路,要麼真刀真槍幹出來,要麼就是幸運地成為上一任皇帝心目中的繼承人。
朱允炆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
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而逝,一時間,舉國震驚。朱標的死對他父親朱元璋而言,那是揪心的痛,他不能從喪子之痛中走出來,他把對朱標的愛,轉到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當即決定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大明朝的下一任接班人。
為了朱允炆以後的皇位穩固,朱元璋利用各種理由,殺了一批文臣武將,例如:李善長和藍玉等人。他還封他的兒子們為各地藩王,替朱允炆守衛江山,朱元璋認為,這樣朱允炆就可以坐擁天下,皇權得以延續。
然而,朱允炆皇位能坐穩嗎?
朱允炆登基後,面對過去的藩王,那些他的叔叔們,那是″魚梗在喉,芒刺在背,憂心不已。″如果讓這些藩王肆意妄大,談何中央集權?朱允炆從小耳濡目染朱元璋殺功臣殺貪官,他自己現在已經當了皇帝,他的血液裡流淌著爺爺朱元璋的血,他樂觀的認為,削藩並不是一件很複雜的事,他也可以像他爺爺一樣,輕易就能夠把那些藩王全部搞下來。所以,登基不久,在一邦庸才的鼓動下,朱允炆迅速開始了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允炆將手伸向了周王朱橚,將他貶為庶人,流放雲南,然後,又雷厲風行的削去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博以及岷王朱楩的爵位,將這些叔叔統統貶為平民,再無半點權利可言。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下一個是誰?燕王朱棣坐不住了。
朱棣何許人也?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出生於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4月,出生時,朱元璋正與陳友良激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北平。
生在戰爭中,長在邊關的朱棣,也是透過戰爭錘鍊出來的,是個嚴肅直接的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命燕王朱棣和晉王朱楓分率部隊出征漠北,目標為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爾不花。
漠北的三月和中原完全是兩個季節,漠北此時滿天大雪,第一次率軍遠征的朱棣,處在兩難境地,進退不得,許多將領提出停止前進,但是,堅毅剛強的朱棣,堅決前行,暴風雪中明軍將乃爾不花的營地包圍,然後派觀童前去勸降乃爾不花,面對突如其來的明軍,好似天兵天將,乃爾不花只好投降。
從以上戰例說明,朱棣是個有勇有謀意志堅定的人!是個被沙漠狂風打磨出來的將王!
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在太子朱標病逝後,也曾幻想過登太子位,後無奈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只好作罷。現在朱允炆大肆削藩,這把火馬上就要燒到他了,他不能不防,何況朱棣也有徵服天下的雄心,他對皇位也是趨之若鶩。
在削藩的形勢逼迫下,朱棣的燕王集團,決定起兵造反。
首先,朱棣沒有盲目行動,因為他明白,和朝廷比起來自己沒有絲毫意義上的優勢,軍事力量也都不值得一提,為了造反,他必須擴充軍隊,提高武裝。
謀士姚文孝獻策,將流民、散兵遊勇全部招進來,這樣一來,朱棣的軍隊就充盈起來了。
光有人不行,要有兵器,為了掩人耳目,姚文孝把朱棣王府後院,變成了練兵場,又挖了一個很大的地下室,用來鍛造兵器,用幾十口大缸隔音,在上面還辦起了養雞場,家禽的叫聲,覆蓋了打鐵和操練的聲音,沒多久,朱棣就擁有了一支有力量的軍隊,且兵丁彪悍,裝備精良。
至此,削藩帶來的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2),歷盡艱辛的″靖難之役"
公元1399年7月,朱棣殺了前來逮捕他的中央使者張昺、謝貴和葛誠等人,他的燕王府,也衝出了一隻彪兇悍比的軍隊,他們以閃電般的速度,眨眼間就佔領了北平的九道城門。
朱棣以″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明史)宣佈起兵。
很快,居庸關被攻破,懷來被攻陷,大將宋忠被殺,燕軍首戰告捷,氣勢大增,不到20天,就聚集了幾萬人。朱允炆萬萬料想不到朱棣的速度如此之快,萬分驚恐,他調三十萬大軍給老將耿炳文,耿炳文是朱元璋的同鄉,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可以說是身經百戰,完全有實力,有能力打敗朱棣,但是朱允炆再三提醒耿炳文,不能傷害他的叔叔朱棣,因為他不想背上殺害叔叔的惡名,這樣耿炳文就不敢放手去打。
耿炳文率領大軍駐紮真定,分軍三路,成品字形,互為犄角之勢,等著朱棣來攻。
燕王朱棣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繼而採取圍點打援戰術,於滹沱河北岸大敗耿炳文的軍隊,一時間血流如櫓,屍積如山,耿炳文帶領殘兵敗將,躲入真定城。
建文帝聞聽耿炳文兵敗,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領兵五十萬,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紈絝子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
他是曹國公李文忠之子,保薦他的是謀臣王子澄,王子澄保薦他,是為了自己升官,可是,國家遭了殃,朱棣高興,也說明皇帝朱允炆無能昏庸。
算起來,為了清剿叛軍,中央已派出80萬大軍,燕軍兵力盡管勇猛,但是人數太少,隨後朱棣命長子朱高熾堅守北平城,自己隻身前往大寧拜見寧王。透過智取,在寧王那裡收編了寧王最精銳的朵顏三衛部,朵顏三衛部是一隻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朱棣如虎添翼。
九月,李景隆至德州,進抵河澗駐紮,為了誘敵深入,朱棣決計姚文孝協助長子朱高熾繼續留守北平,自己率大軍去援助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果然,李景隆聽說朱棣率兵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然而,李景隆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進攻,皆告失敗。
後,南軍(中央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入張掖門,但是愚蠢的李景隆貪功,競下令停止進攻,要等他到來再進攻,這樣,就錯失了良機,燕軍得以喘息,他們連夜往城牆上潑水,天冷結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後,又率師攻佔大寧,合併了寧王部屬和朵顏三衛的軍隊,回師北平郊外,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龍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燕軍大勝。
五十萬大軍竟然打不過叛軍,李景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特別是制止瞿能攻破北平城的命令,以及一打就逃的沮喪心理,這樣的人怎能為帥?可是昏康的建文帝,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4月還是派郭英、吳傑兩老將協助李景隆,再次領兵六十萬進攻燕軍。
朱棣命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率軍十萬迎戰南軍於白溝河,戰鬥打得異常激烈,李景隆軍中有員大將叫平安,此人原來屬於朱棣的部下,深知朱棣的用兵之道,平安在白河溝戰鬥中,利用詐敗誘燕軍追擊,燕軍招致″火雷陣",死傷無數。
第二天,還是這個平安協助李景隆,將朱棣圍困,中央大軍如潮水般湧來,朱棣無計可施,無力可逃,遂登高處,揚起鞭子,假裝調動軍隊,這樣,李景隆被迷惑了,他堅信朱棣在調動軍隊,於是就出現了很滑稽的一幕:李景隆疑有埋伏,命令全體撤軍,燕軍得以喘息。
戰鬥剛剛停息,瞿能又開始進攻燕軍,這時,
″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趁風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明史)
天助燕王,南軍兵敗如山倒,退至德州,燕軍追擊,李景隆逃到濟南,燕軍在濟南打敗南軍十餘萬人,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才得以保住,朱棣圍攻三個月未攻下,恐糧道被斷,遂回撤北平。
建文二年十月,替換李景隆的平燕將軍盛庸,率軍北伐,十月至滄州,被燕軍打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濟寧一帶,被南軍大敗,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才得以突圍。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這時,南京宮裡太監密報,南京城空虛,朱棣便放棄攻城,繞過山東,直趨金陵。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軍突破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遭到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至瓜州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南京,十三日進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朱棣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建文帝下落不明,在群臣的擁戴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歷史三年多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3),關於這場戰爭的總結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多,燕王朱棣起兵時與朝廷的軍事勢力根本無法相比,建文帝朱允炆依靠全國的力量,完全是有可能平定燕軍,只可惜他是個庸才,登基之初,國本未穩,急於削藩,對形式估計嚴重不足,且無後續手段,逼迫朱棣造反。平判即是一場戰爭,打勝了,他幾代無憂!無奈,他自己昏庸,身邊盡是王子澄這樣的庸臣謀士!早在建文元年,有兩次機會可以致朱棣死地或者是遏制他;一次就是新帝即位,藩王入京覲見:
朱棣,″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明史紀事本末)
朱棣的不敬已經流於形,大臣戶部侍卓敬上密摺說道:″燕王是所有王爺中最像先帝的,如果現在不趁機解決,恐怕後患無窮。″朱允炆居然說:″燕王骨肉之親,何得及此。″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就白白的放走了。
第二次,幾個月後,適逢朱元璋忌日,按例王爺應該赴京前去祭拜,朱棣懼怕,派三個兒子前去,齊秦立即建議將三人扣為人質,王子澄表示了強烈反對,他的理由是:″不能讓燕王有所防備,還是應該讓他們回去。"就是這個王子澄一邊鼓動朱允炆削藩,一邊盡出餿主意,君臣都昏庸。
在任命軍隊統帥上,朱允炆先用只會守勢的老將耿炳文,然後一再用紈絝子弟李景隆,致使戰爭初期,八十萬中央軍遭到失敗,燕軍逐步壯大。
還是朱允炆的腐懦,他對每個將帥一再叮囑:″切勿傷害朱棣性命″。
這是沽名釣譽,人家都造反了,你不殺他,他現在要殺你,你還下這樣的聖旨?由於有了這道聖旨,導致將土畏首畏腳,有幾次都可以致朱棣死地,均未下手,導致朱棣一人一騎入南軍偵探,如入無人之地,真是滑天下大稽!
也正如此,朱棣在戰爭進行了兩年半的時候,繞開山東,直奔南京。這原本是兵家大忌,如果遇到京城固守,各地將領勤王,朱棣孤軍對峙,必遭滅亡。但是,說到底,這是″靖難之役″,是皇家內部事務,又有建文帝“不傷朱棣性命″的聖旨,大多將領都不願前來勤王,萬一傷了朱棣性命,得不償失。
最後造成了燕王朱棣有恃無恐,直逼金陵!
"靖難之役″這場戰爭,南軍(中央軍)之所以失敗,歸根到底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昏庸造成的。
五,靖難之役的歷史影響″靖難之役″的勝利,迎來朱棣走上歷史舞臺。從振興大明朝的角度分析,朱棣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在大明歷史上,凡是影響後世的歷史偉績,幾乎都出自朱棣之手,《永樂大典》的編撰就是傑出代表。《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一部大型類書,凡是被收錄進《永樂大典》的著作,都沒有遭到一字的刪改,到現在,《永樂大典》已經上升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另外,遷都北平、五徵蒙古、平定安南、鄭和下西洋、疏通大運河等等這些,使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民族團結各方面得到提高。
六、朱棣的造反與李世民的造反之比(1)、造反的起因比較
朱棣當時面臨的是削藩,親王變庶民,還可能被流放,他為此奮鬥的榮華富貴,既將付諸東流。
李世民不同,李世民面臨的是性命之憂,一次又一次,秦王集團文臣武將都遭到了太子集團的打擊,秦王本人幾次差點喪命。
(2),造反的過程比較
朱棣的″靖難之役″打了三年多,其中艱難,上面已有所表,可謂是困難重重,屍骨如山,戰爭很殘酷,很不容易!
李世民的玄武之變,發生在宮內,時間一天,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太子集團群龍無首,李世民隨後逼宮高祖,迅速地就登上了皇位,整個政變短平快!
(3)、朱棣和李世民的造反,其歷史意義各有千秋。
朱棣的政績作為影響了後世。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百姓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得以休養生息,經濟上、國力上有了提高,為唐朝″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朱棣和李世民的造反都是逼出來的,雖然過程不同,但是,都成功了,都有所作為。
參考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明史》、《唐史》。
-
19 # 九頭鳥漫談文史
中國歷史幾千年以來,自有王朝始,從夏、商、周,乃至元、明、清,最頂級的權力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歇過,包括夏朝以前的堯、舜、禹時期的部落首領禪讓都充滿著權謀和爭奪,拋開底層老百姓受不了壓迫會造反的事例,那些上層貴族也會因為權力訴求得不到承認而造反。
在皇權爭奪中,兒子造父親的反,兄弟造兄弟的反,這些都是常態,所謂“皇家無親情”,就是這麼直白。失敗者當然沒什麼可說的,只能去地下懺悔,勝利者也會因為非合法性的奪權而想方設法洗白自己,歷史上,皇族內部奪權成功後,且成功部分洗白自己的非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莫屬。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著名的開國皇二代,都因為不滿父親的皇位繼承安排而反抗,過程不同,但目的都達到了。不過,李世民和朱棣的奪權行動中,在性質上又有所不同,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事變”只能算是政變,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就是踏踏實實的造反,為何這麼說?小編略作分析。
秦王李世民和“玄武門事變”唐朝武德九年發生的這起影響唐朝最頂層權力結構變化的事件之所以不被稱之為造反,是因為事變的範圍控制在長安這一個區域,涉及到的主要家庭也僅僅只是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部分他們的支持者,沒有形成天下大亂的局勢。而且,在事變後,李世民獲得了皇帝李淵頒發的合法性檔案:
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
兩份聖旨讓李世民的殺戮行為變成合法除奸,以及合法繼位,雖然得到聖旨的方法可能略有不堪,但絕大部分唐人是認可李淵的聖旨的,所以,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事變”只能說是政變。如果李世民沒有發動政變,而是聽從李淵的安排去洛陽,等到李建成繼位後,那李世民就真的只能造反了。
燕王朱棣和“靖難之役”明初,在北平為明朝戍邊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後發動的“靖難之役”就是實打實的造反,別管建文帝登基後對各地藩王做出的不友好舉動,那隻能算是內部矛盾。從法理上來說,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認定的大明朝最合法的繼承人,繼位的手續無比完善,並且得到了全天下人的承認。
並且,朱棣是從地方起兵對抗朝廷,在“靖難之役”足足打了三年多後,支援朱棣的大明地方也僅僅只有北平及周邊,一共才三個城市,其餘的都是不認可朱元璋這位親兒子的,也因為朱棣的行為是被認定為造反,所以南方的絕大多數讀書人都寧可被滅族,也不願意支援朱棣。《明史》在評論朱棣的“靖難之役”是這麼寫的: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
不是什麼為了剷除奸佞、清君側之類的鬼話,就是實實在在的說明朱棣是為了自己的野心,遇上個好欺負的侄子,於是趕緊的奪位。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他沒有任何合法檔案,被他滅十族的“讀書種子”方孝孺就是因為不願意為他做證明才生死族滅,朱棣後來的遷都也和這個多少有些關係,江南士紳從骨子裡都認為朱棣是造反。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都是很有作為的皇帝,從繼位後獲得的功績上看,算得上是皇帝中的第一梯隊,除了自身的抱負和野心外,也是為了交份好試卷給後來人看,原因當然就是得到皇位的過程有瑕疵,不過,政變也好,造反也罷,其實都是皇族爭權的常見模式,有本事的皇帝爭到皇位總比沒本事的爭到好。
-
2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李世民、朱棣——廟號都是太宗(朱棣的廟號後來被明世宗朱厚熜改為了成祖),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登上皇位的皇帝,也都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間平定了東突厥,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王朝的下一個盛世——“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朱棣在位期間五次親征漠北、重創了退守漠北的蒙古政權,開創了“永樂盛世”,也為明王朝的下一個太平盛世——“仁宣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者有著太多地相似之處,以至於人們提到唐太宗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明太宗(成祖)。既然二人都是靠“造反”起家,那麼這其中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唐太宗是武力奪權、但不是“篡位”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是以皇太子身份接受其父唐高祖李淵“禪讓”而來。從法理層面而言,李世民是“合法”繼承皇位,不存在任何“篡位”之說。不管李淵內心是否真願意,“禪讓”的行為是完全“合法”的。
那麼,“玄武門之變”又是什麼呢?爭儲!爭儲和篡位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在中國古代,爭儲無論發生什麼、哪怕是兄弟相殘,都不算篡位,只有把皇帝拉下馬才叫篡位。李世民在玄武門內誅殺了一母同胞的兄弟——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但是他事後並沒有直接當皇帝,而是被李淵冊立為了皇太子。這是標準的“爭儲”操作,不是“篡位”。
或許有人要說了,李世民成為皇太子不久便逼迫其父李淵“禪位”了,難道這不是篡位嗎?事實上是,但理論上不是!以魏文帝曹丕篡位為例,在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禪讓”之後,漢王朝徹底沒有了,劉協也成了曹魏王朝的山陽公。但李淵的情況不同,李世民是彼時李淵唯一在世的嫡子、也是彼時李淵的皇太子,李淵的“禪讓”只是“內禪”,理論上和後來的宋徽宗趙佶禪位給宋欽宗趙桓、清高宗弘曆禪位給清仁宗顒琰沒有太大區別,李淵依然保留了皇帝身份,只是改稱“太上皇帝”而已。如果李世民接受李淵的“禪讓”叫篡位,那麼宋欽宗趙桓算什麼?清仁宗顒琰又算什麼?
當然,這一切都是理論上的,事實上李世民就是篡位!但中國古代的皇帝都很有意思,明明是篡位,卻要想盡一切辦法與“篡位”撇清干係!李世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為了撇清“篡位”嫌疑,這位開創一代盛世的帝王竟不惜親自“指導”史官工作,為後世開啟了一大惡例,以至於現而今的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真實的歷史了……
明太宗是標準的武力篡位明太宗(成祖)朱棣不同,他沒有任何“禪讓”的“遮羞布”可用!早在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標去世之後不久,明太祖朱元璋便正式冊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皇位,即後來的所謂建文帝。換言之,彼時的大宗已經正式變更為了朱標一脈,朱棣已經成了小宗旁支!朱標還有其他幾個兒子、朱允炆也有兩個兒子,比朱棣年長的秦、晉二藩同樣有後人在世,無論皇位如何“順位繼承”,也輪不上朱棣!除非大宗和秦、晉二藩都死絕了……
李世民所面對的恰恰就是這樣的情況,“玄武門之變”期間,李世民殺絕了李淵除自身以外的所有嫡脈,嫡出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全部成了“絕戶”,剩下的只有庶出的兄弟,他們根本無權與身為嫡子的李世民競爭! 李世民已經沒有任何競爭對手了,李淵無論“禪位”與否,他都是彼時唯一的皇位繼承人。之所以逼李淵“禪位”,完全是因為李世民擔心夜長夢多,這也是說李世民不是“篡位”的另一依據,因為他本來就是彼時“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朱棣卻截然不同,他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在起兵之初,連“造反”的旗號朱棣都不敢打,他打出的旗號是什麼?“靖難清君側”,誰是君?不言而喻,朱允炆是君。換言之,即便已經造反了,朱棣名義上也還是認朱允炆這個皇帝的,他也不得不認!中國古代有一條鐵律,那就是不論你出於何種原因、何種目的,只要與皇帝兵戎相見了,那你就是謀逆,沒有任何“情有可原”之說。所以,朱棣篡位是“板上釘釘”、沒有任何疑問的,即便他打出了“靖難清君側”的旗號,也依然是篡位!李世民則不同,從頭至尾他只是與李建成和李元吉兵戎相見,卻從未與李淵正面交鋒,這也是李世民與朱棣最大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朱棣攻下南京城之後,雖然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蹤跡全無,但朱允炆還有一個嫡子在,也就是後來的“建庶人”朱文圭。不僅有嫡子在,朱允炆的幾個弟弟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也都活著,而且他們都是懿文太子朱標的嫡子!既然君側清了,朱棣“靖難清君側”的任務也完成了,那麼合法繼承皇位的應該是“建庶人”朱文圭。即便不是朱文圭,也應該是朱允熥兄弟,同樣輪不上他朱棣。因此,無論朱棣如何粉飾,他篡位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即便像李世民那樣形式上的“合法”繼承皇位也無法做到!
綜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是造反,事實上也都是“篡位”。但理論上李世民僅僅是爭儲、並沒有“篡位”,因為他的皇位是來自於父親李淵的“禪讓”,是以皇太子身份“合法”繼承的皇位。朱棣則不同,無論從事實還是理論上,他都只能是篡位,沒有任何“遮羞布”可用!怪只能怪朱棣太“心慈手軟”,如果他像李世民一樣殺絕了嫡長房和秦、晉二藩,朱棣反倒是“合法”了……當然,也不是朱棣不想,而是在彼時的形勢下他根本做不到。
回覆列表
朱棣和李世民的造反,二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下面來一一分析:
1:二人造反的背景不同,李世民對於唐王朝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王朝建立的過程中,身為皇子的他也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唐王朝建立之後,李淵冊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在反隋過程中,兄弟二人之間還是沒有什麼間隙,但建立唐朝之後,二人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也就凸顯出來。唐王朝建立之後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淵曾經以太子之位允諾李世民征討竇建德王世充等人,在統一全國之後不但沒有實現諾言,而且李世民功高震主,不斷受到李建成集團的排擠。李世民集團才發動玄武門政變。
而朱棣造反的原因: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為了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大舉實行自己的削藩政策來削弱各王的實力,而朱棣又是諸王中實力最強的,所以在政策上來說針對朱棣的政策很多,朱棣自知難以從中斡旋,而且自己的勢力比較強勁,被逼造反。
2:二人造反的社會影響不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可以說是一場皇家內部的勢力爭奪,並沒有波及到平民百姓,當場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殺,政變結束,可以說此次政變是沒有什麼傷亡的,直接參與的人也均為雙方高層,對下層社會來說,只是領導人員的變更。而朱棣的造反於公元1399年北京起兵到1402年攻破南京,戰役整整持續了四年之久,波及了中國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雙方之間的反覆拉鋸戰鬥都對當地的社會經歷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3:二人造反的歷史意義:李世民發動造反,改變的是唐朝的繼承者位置,並不是推翻帝王的通知,他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朱棣造反是直接推翻建文帝的統治,直接改變了明朝今後的政治走向,而他上位之後,不斷地加強集權統治,慢慢的將中央集權推向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