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榆木菌

    我是野談雜論,都別搶答!我來回答!

    解縉能勝任永樂大典的主編,的確是一個大才子,明代三才子排名第一位就是解縉,不僅僅是因為他比其他兩位時代要早,更重要的是他的文采更能勝任這個稱呼。

    那麼如題主所說,解縉不貪,不壞還有才華,為什麼會被處死呢?我以為原因如下:

    一,解縉是一位文學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解縉曾為李善長喊冤,要知道李善長是朱元璋鐵了心要弄死的人,解縉居然敢為李善長喊冤,從這就能看出解縉的政治智商,解縉看不懂領導的政治方向,在硬派領導朱元璋的領導下,手下的人應該是領導指哪就往哪開炮,但朱元璋並沒有怪罪於他,而是把解縉留給繼位皇帝,因為朱元璋認為解縉是個人才。解縉畫像(圖片來源:網路)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解縉依然被委以重任,擔任了永樂大典的主編,但這個時候的解縉,已經不知不覺亂入了朝廷紛爭,具體來說就是朱高熾和朱高煦的皇位之爭,解縉顯然是支援朱高熾的,因此也被朱高煦所仇視。

    解縉具體支援朱高熾到了什麼程度呢?解縉曾因為朱高煦的禮儀超過了太子朱高熾而上書朱棣,但朱棣為此卻不領情,並說解縉這是在離間父子。不僅如此,解縉還在朱棣北征的時候私下去朱高熾的府邸,要知道朱棣為人是很多疑的,為此解縉付出了代價,被下獄論罪。

    二,性格使然

    大家都知道,解縉是一個大才子,一個大文豪,但自古才子文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桀驁不馴,性格偏執,遇到事喜歡一條道走到黑,解縉也不例外,解縉的性格非常耿直,這種性格也導致了他在政治上的種種失誤,如果說這種性格正是朱元璋提拔他的原因,那麼這種性格亦是朱棣殺他的原因。

    永樂十三年,此時的解縉已經在監獄裡待了五年了。這年冬天,朱棣在檢視錦衣獄中名單的時候,突然想起解縉,並對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說了這麼一句話:縉猶在耶?正是這句話直接斷送了解縉的性命。

    一般來說,這句話是一個疑問句,意思就是問解縉還在嗎?但到了朱棣口中和紀綱耳中,這句話就變味了:解縉怎麼還在世上?紀綱心領神會,在當天夜裡灌醉解縉,並把他埋在雪中,一代大才子就這樣被活活凍死了,年僅四十七歲,可悲可嘆!

    綜上所述,解縉雖然不貪不壞還有才華,但卻因為自身性格原因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政治前途,要知道,在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好人是不一定長命的,壞人也不一定會遭報應。

  • 2 # 安平144796971

    解縉為明朝曠世才子,也是《永樂大典》的主偏,但於朝並無實質性權柄。在朱明,才高必受忌,必死無疑。

    解縉死於“意欲”,也就是“莫須有”罪名的別稱。有一次朱棣下問解縉對立皇儲的想法,解縉直言,朱棣藉以解縉“意欲”幹予立儲,把解縉打入天牢,後令人把解縉罐醉,用雪堆悶死。曠世才子解縉,就這樣死於私刑。

  • 3 # 歷史的影子

    明代大才子解縉十分聰明,才學過人,還主持過編纂《永樂大典》的工作,可是,他卻死的特別慘。是在監獄當中度過一段暗無天日的時光後,被錦衣衛灌醉後,扔在冰天雪地裡,凍死了。

    一代才子為何如此命運悲涼,說到底,與解縉本人的性格,有著極大的關係。

    不到20歲的時候,解縉就考中了進士,名氣特別大。就連當時的皇帝朱元璋,也親自接見過解縉。當時,人們覺得,解縉猶如一顆新星,必將有所作為。

    很可惜,李善長被判決後,解縉卻大膽進言,為李善長申辯,惹惱了朱元璋,不光把解縉趕回老家,還送他一句話:十年內不用!

    回到老家的解縉七年後,得到了一個機會,朱棣當上了皇帝,當時,作為建文帝近侍的解縉,主動向朱棣投降,這一行為,令很多人不齒,但是,對於他來說,這畢竟是一種無奈之舉。

    之後,朱棣把編纂《永樂大典》的工作,交由解縉主持。一開始,解縉沒當回事,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還遭到了朱棣的痛斥。後來,解縉開始上心,認真經營《永樂大典》的工作,居然幹得有聲有色。

    那麼,解縉是如何跌倒的呢?

    就一件事——太子的人選!

    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是長子,卻是殘疾,眼睛有問題,次子朱高煦卻很帥氣,還很陽光。當朱棣徵詢意見時,解縉推薦了朱高熾,因此惹惱了次子朱高煦,後來,朱高煦果然找到了一次機會,很好地報復瞭解縉。

    什麼機會呢?

    解縉一再向皇帝朱棣打小報告,訴說朱高煦的各種不是,結果,朱棣也開始反感解縉,覺得他腳大管到了鞋子外面。後來,就直接把解縉分配到了廣西工作。

    可解縉是那種不安分的人,有次回京時,他偏偏跑去探望太子朱高熾,還沒有向皇帝朱棣打報告。結果,朱高煦抓住機會,在父親面前告狀,解縉因此入獄。

    最後,他就那樣悲慘地死在了監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一代大才子,就此殞落……

  • 4 # 月起荒原

    不是不貪,是太貪。

    作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才華是不用說的,在仕途上也是順風順水,搭上明成祖朱棣這一般車,可謂是風光無限。在他的領導下,修成《永樂大典》這部涵蓋萬物學科前無古人的書更是他人生的巔峰。

    雖然解縉不貪財,卻貪權。他在為了自己的權利慾望,參加了朱高熾和朱高煦的王儲之爭造成了他的毀滅。

  • 5 # 文青的自我修養

    解縉死於才高不知進退。

    一句“好聖孫”定鼎儲位,但參與爭儲是大忌,朱棣此時已經懷恨在心。

    而解縉並不懂得適可而止,竟進言朱高煦禮儀規格不合祖制。當初朱棣靖難時許了朱高煦儲位,而今身居皇位卻不得不食言將朱高熾立為太子,本來就覺得對朱高煦愧疚而默許其越禮行為,卻被解縉一再為難能不發怒嗎?

    但朱棣雖是暴君,卻並非沒有雅量,面對解縉一系列的昏招也只是謫貶而已,但後來解縉為求寬赦竟然趁朱棣“掃北”去私會太子,將自己和朱高熾都置於意圖謀反的境地,還好朱高熾不傻,閉門不見,否則險些被連累。

    只能說解縉政治敏感性太差,死不足惜。

  • 6 # 歷史痴

    首先說一句,在封建社會家天下時代,皇帝掌握著天下所有人的生殺大權。皇帝要處死誰,並不需要多麼具體的罪名,一句沒有實質性的“欺君”、“大不敬”就能要你的命,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是為不忠。在儒家禮法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臣子背上不忠的罵名,那可是比死還要難受的。

    神童解縉

    再來說說解縉其人,解縉是在洪武二年出生於江西吉安的一個書香門第。那是朱元璋剛剛鼎鼎天下沒多久的時候,社會重新安定下來,大家又能安安穩穩地讀書考功名了。

    解縉自小就有神童的美稱,他也沒有辜負神童這個稱號,18歲參加鄉試就中瞭解元,次年又考中進士,同年入翰林,深受太祖朱元璋的賞識。

    但是在做官這一塊,嫉惡如仇的解縉並不擅長,屢次得罪大臣,而且是那些他得罪不起的重臣。連朱元璋親自定案的李善長案,他都被人當槍使,代別人上奏摺為人求情,好在有太祖的庇護,他才能在遍地仇人的朝堂中安然無恙。

    得罪皇子

    到了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解縉的官最終做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已經是位極人臣了。但是解縉仗義執言的脾氣還是沒有改,還被捲進了立儲的漩渦之中。朱棣更喜歡在各方面更像自己的次子朱高煦,而對長子朱高熾不是很滿意,想要立朱高煦為太子。

    解縉一力勸阻,諫言朱棣應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這樣就得罪了當時最受寵的朱高煦,被他懷恨在心。朱高熾雖然順利地被立為太子了,但其表現始終不是很出彩,皇帝朱棣還是更喜歡次子朱高煦。而朱高煦乘機搬弄是非,報復解縉,最終將解縉貶斥到了交趾(今越南)。

    幾年後,解縉進京述職,正好碰上朱棣御駕親征去了,還沒回來,只好去見當時留守京城監國的太子朱高熾,然後就直接回交趾去了。

    這下又被朱高煦抓住把柄了,說解縉這是趁著皇帝不在,私下會見太子,又不在京等候皇帝回來,這是“無人臣禮”,屬於大不敬之罪。

    “無人臣禮”入獄,慘死雪中

    於是皇帝大怒,下令錦衣衛前去追捕解縉,將他打入昭獄(錦衣衛私牢,進去不死也脫層皮,很少有大臣能完好無損地出來)。好死不死,這時候又接到解縉等人的奏章,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以解贛江兩岸旱情。這時候皇帝朱棣就更氣了:這是完全不把我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啊!

    這次被捕入獄的除了解縉自己以外,還有多名官員被株連,其中好幾位病死在獄中。或許是解縉還年輕,生命力足夠頑強,在獄中待了5年還好好地活著。

    有一次冬天,錦衣衛指揮使照例把昭獄的花名冊給皇帝御覽,朱棣突然想起解縉,問了一句:“縉猶在耶?”

    心領神會的錦衣衛指揮使瞬間會意,馬上就把解縉灌醉,拖到雪地裡埋起來,解縉很快就被凍死了,享年四十七歲,他的罪名只有一個“無人臣禮”。

  • 7 # 史海小白丁

    有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還有句話叫著:伴君如伴虎,解縉的性格加上他伴君的身份,決定了他的命運。儘管他是不可多得的才子,然而,他因為性格原因觸犯了皇家的忌諱,終究還是被皇權無情的拋棄。

    一、解縉的才氣

    解縉是明代有名的才子,洪武21年,不到20歲的解縉便考中進士,被授予中書省庶吉士。

    解縉文采蓋世,文章、詩詞、書法無一不精,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一生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然而解縉一生,卻始終未能施展政治抱負,一生遭際坎坷,最終死於非命。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享年四十七歲。

    二、解縉的性格

    解縉有詩曰“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而解縉的性格,正是鄙薄那種“牆上蘆葦”“山間竹筍”式的人。

    解縉的性格耿直如一、敢於直言,加之才智極高,更使他有一種傲視群雄的感覺。

    明太祖朱元璋評價他:“縉以冗散自恣耶。”明仁宗朱高熾評價到:“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

    《明史·解縉傳》載:“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藏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解縉這種性格,是絕對不受那些蠅營狗苟、獻媚取寵、投機鑽營的人歡迎的。他可以毫無顧忌地評論自己的同僚甚至上司,對他們的缺點直言不諱。也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很多人。

    早在太祖朱元璋時期,年輕的解縉就給朱元璋上了《萬言書》,內容全部是批評朝政的意見和建議,文章言辭犀利,矛頭直指朱元璋,尤其是對“連坐株族”這一苛刑的指責,更是將明朝與暴秦橫元相類比。既體現出解縉初出茅廬的勇氣,也說明了他性格的耿直。隨後又寫了《太平十策》,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治國思想和方略,然而朱元璋並未採納其言,雖並未處罰解縉,但內心已對其不滿。洪武23年,解縉救因為大膽進言,為李善長申辯,惹惱了朱元璋,把解縉趕回老家,還表示十年內不用解縉。

    “大器晚成,若以子而歸,蓋令其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時朝廷眾多官員被殺,人才空缺,急需填補。解縉被朱棣提拔為侍讀,與黃淮、楊士奇、楊榮等人並列文淵閣,參與國家政策制定。

    期間,他主持總編《太祖實錄》,即朱元璋傳記。還主編了《列女傳》,後來成為婦女識字必讀書之一。再後又主編了《永樂大典》,也因此多次受到朱棣的表彰和賞賜。

    然而,進入權力核心的解縉,在其性格支配下,快速奔向生命的盡頭。尤其是插手皇帝立太子的家事,引起了朱棣的不滿,同時也得罪了漢王朱高煦,朱高煦一心一意的要置他於死地。

    三、插手皇帝家事

    朱棣稱帝后,未第一時間立太子,世子朱高熾因性格仁慈,早在太祖年間就深得朱元璋喜愛。但是,朱棣卻與自己性格極為相似的二子朱高煦。當朱棣徵詢意見時,解縉推薦了朱高熾,曰“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了不以為然,默不答應,解縉又說:“好聖孫,”朱棣才點頭答應立長子為太子,因此惹惱了次子朱高煦。從此,朱高煦與解縉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常在朱棣面前詆譭解縉,朱棣認為解縉離間他們父子之情,從此不再重用他。

    後因科考事件,朱高煦汙衊其不公,解縉被降職為廣西布政使參議,不久貶到交趾,命其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解縉回到南京。因朱棣在北方打仗,他拜見太子後即南歸。此事被朱高煦偵知,向朱棣報告,說解縉趁皇帝不在京城的時候,偷偷去拜見太子。朱棣果然大為震怒,下令逮捕解縉。入獄後,受盡酷刑,長期監禁。

    永樂十三年冬天,解縉已在獄中待了5年,一天,朱棣在錦衣衛上報的在押犯名單上見到解縉的名字,說解縉怎麼還活著啊。紀剛聽到皇帝這樣說,回去便將解縉灌醉,拖出去埋在雪中,活活凍死。

    一代才子,就這樣死去。歸根結底,解縉之死,死於其性格,因其性格觸犯皇家,遂死。《明通鑑》曰:“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於任事,然好臧否,無顧忌。”“縉以不謹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禍。”

  • 8 # 文史並蒂

    首先來說,在封建社會,貪不貪、壞不壞、有沒有才華與會不會被處死沒有任何關係!在解縉之前,“洪武四大案”中死在朱元璋手中的幾十萬人不貪、不壞,還有才華的並不在少數,再往前說,岳飛也是不貪、不壞,還有才華,不也是以“莫須有”罪名被殺掉了嗎?往後說,于謙關鍵時刻挽救國家與危難之際,夠有才吧,作為帝國首屈一指的大人物,被抄家時竟然家徒四壁,夠清廉吧,但也是被處死了,而且還是很殘忍的那種死法。

    既然貪不貪、壞不壞、有沒有才華與會不會被處死沒有任何關係,那解縉被處死是何緣由呢?一句話,他用自己最不擅長的一面去幹了帝國最危險的事。

    解縉是明朝最有才華的人之一,由他編纂或修訂的《太宗實錄》《烈女傳》深受朱棣的喜愛,主持編撰的《永樂大典》更是成為不朽的傳世佳作,以解縉的才華以及朱棣對他的喜愛,他本可以將生命的燦爛時光維持的更長一點,但是他卻執意要插手帝國最敏感的事情——選太子,而這恰恰正是他最不擅長的事情。

    作為一個靠造反上位的皇帝,朱棣本就十分敏感,就怕有人也覬覦他的位置,結果解縉被朱棣誇了兩句之後,就腦袋發熱,先是在是否出征安南的問題與朱棣唱反調,引得朱棣非常不爽,結果他又在立誰為太子上橫加干涉,雖然他最終保住了朱高熾太子的位置,但是也被朱棣扣上了“離間骨肉”的帽子。將其逮捕入獄後,以一句“解縉尚在否”結束了他的生命。

    總結來說,解縉是個大文人,才華橫溢,不過也正是因為才華橫溢導致書生氣過重,不能正視自己的位置,以為朱棣說了一句“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無解縉”,自己就徹底進入了朱棣的核心世界,成為了朱棣的絕對心腹。殊不知在家天下的模式下,大明王朝除了朱氏,誰的地位都一樣——都是一個可以隨時捨棄的卒子。

  • 9 # 董方位

    解縉可以說是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編《永樂大典》, 才華橫溢,風光無限。可是他不善自保,戰錯了隊。管了不該管的皇傢俬事。死的是非常的冤枉!

  • 10 # 江湖小曉生

    解縉被稱之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專門負責各種史書的修訂。從小就被人稱之為神童,可是在47歲那年,卻被朱棣殺害。他是否擔得起才子的名頭呢?這位才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得罪了朱棣?

    01解縉飽讀詩書,卻沒有忠義可言。

    明惠宗朱允炆時期,也不是每個人都像鐵鉉、方孝孺這些忠臣,為了故主捨身就義的。解縉就是其中一個,當時解縉是朱允炆的首輔大臣,雖然是剛剛被提拔上來,卻也已經有了輔佐朱允炆的石錘。

    既然是建文帝的舊臣,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大臣,解縉按道理應該要向朱允炆誓死效忠才對。

    可是解縉毫不猶豫地就投入了朱棣的門下,一點也沒有留戀朱允炆的意思。我覺得從這件事就能看得出,解縉縱然才華蓋世,卻沒有任何忠義可言。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縉即日上封事萬言,略曰: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復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明史》

    很多人故意忽略這個歷史細節,可是我覺得這件事不應該被忽略。當時解縉到底是什麼態度?為什麼朱棣一進城,解縉就成了朱棣的大臣?他到底有沒有反抗過呢?

    讓一個文人反抗,的確是有些為難了,可是他的氣節在哪裡?我們看不到任何記載。如果他曾經反抗過,我認為歷史上不可能沒有留下一點記錄。

    由此我們可以相信,解縉肯定是主動投降了朱棣。可以說他在政治上是一個沒有什麼主張的人。

    儒家講究忠君愛國,既然解縉是大才子,這些道理應該是讀得滾瓜爛熟了?可是解縉卻沒有任何忠君愛國的表現,實在是可惜。

    我認為解縉此刻的表現,其實跟他的死也是有關聯的。正是因為他現在沒有任何氣節,所以才會被朱棣所看輕。

    我們看李世民是如何對待魏徵的呢?魏徵當年可是李建成的部下,後來寧死不降,在李世民的多番勸說下,才變成了李世民的諫臣。而解縉壓根就沒打算成為魏徵這樣的人,也就享受不到魏徵的待遇了。

    02朱棣嗜殺如命,跟他老爹一個德行。

    朱棣完美地遺傳了朱元璋嗜殺如命的性格特點,我們會發現,那些在南京曾經阻擋過他的人,全部被他給誅殺了。

    曾經寫過討伐朱棣檄文的方孝孺,全家十族都被朱棣殺得一乾二淨。鐵鉉曾經在濟南保衛戰多次擊敗朱棣,迫使朱棣繞道而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以後,回過頭來把鐵鉉全家誅殺,鐵鉉本人更是遭受酷刑而死。

    可以說朱棣殺的人,完全不比朱元璋少,他也相當於是個開國皇帝了,這個江山也算是他一手打下來的,難免會沾染不少血跡。

    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明史》

    對於解縉,我很難找到一個理由,朱棣會不殺他。因為他稍微觸怒了朱棣一下,被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時朱棣認為解縉是在挑撥他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的關係,所以將他關進了大牢。過了足足五年時間以後,朱棣忽然想到了解縉,就順口問了一句,解縉還活著呢?

    結果他的手下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頭把解縉給做了。難道是手下人會錯了意?當然不是,其實朱棣殺解縉,跟捏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這就是朱棣的本色。

    他完全沒有必要為解縉這種人大發慈悲,可以說朱棣壓根就沒有所謂的慈悲心腸。解縉這是撞到了朱棣的槍口上,給他多活幾年已經是萬幸了。

    03解縉本以為站好隊了,結果出了事。

    經歷了建文帝以後,解縉似乎明白了政治是怎麼一回事,跟對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解縉進入朱棣集團以後,立刻就站在了太子朱高熾這一邊。

    可是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朱棣居然更加偏愛皇子朱高煦。因為朱高煦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是個優秀的皇子。

    這個時候解縉發揮了他站隊的水平,他告訴朱棣,太子朱高熾是個賢德的人,而且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將來可以成為下一代優秀的君主。

    朱棣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也就確定了讓朱高熾登基的打算。可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件事被朱高煦給知道了,解縉也就成了他的眼中釘。

    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又以定儲議,為漢王高煦所忌,遂致敗。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明史》

    當時朱棣將朱高煦的待遇提拔得跟太子朱高熾一樣高,這是那些善於玩弄權術的皇帝,都喜歡做的一件事。

    解縉得知以後,立刻再次發揮了自己站隊的水平,跑到朱棣面前嚴厲斥責朱高煦不應該這麼做,應該比太子待遇低才符合規定。

    幾次牢騷過後,朱棣實在是忍受不了了,就把解縉打發出城了。等到解縉下次回來以後,卻直接去太子府上彙報工作,隨後才到朱棣這裡來。

    這件事被朱高煦給得知了,他立刻去告解縉的狀。一告一個準,解縉就這麼被朱棣給關進了大牢,後來就悲慘地死去了。他沒有等到太子登基的那一天,實在是可惜。

    總結:解縉最大的錯誤,就是捲入了繼承人之爭。

    我們看看解縉日常的工作是什麼,負責編纂《永樂大典》,修補歷代史書,基本都是跟文字打交道的事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人。

    這麼一個文人,其實對政治的敏感程度,壓根就不高。所以解縉根本就不可能感受到爭奪皇位的殘酷程度。

    歷朝歷代,但凡參與奪嫡的臣子,一般都沒有好下場。其實朱棣時期皇子的爭鬥,跟孫權的兒子們爭鬥是很相似的。

    孫權也是立了太子,又把魯王孫霸給扶持得地位很高,跟太子相抗衡。結果陸遜摻和進來,為太子說話,被孫權被逼死了。

    解縉自然遠沒有陸遜的能力強,不過解縉也是遭遇了相同的政治危機。他誤以為效忠太子那就是效忠朱棣。其實朱棣所需要的就是兩個皇子之間的平衡,也就能夠達到朝中大臣們的一種平衡。

    解縉這個只會讀書的傢伙,當然看不懂朱棣的這波操作,最終掉進這個政治旋渦之中,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解縉當初就一心修訂史書,可能會成為司馬光那樣的史學大家,可惜好才華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參考資料:《明史》

  • 11 # 愛好變成事業

    明朝洪武年間,江西吉水出了個神童才子,他自幼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十四五歲就中瞭解元,長大後經過殿試又做了京官。解縉為官清廉,脾氣率直。

    解縉的性格嫉惡如仇,且光明磊落。曾經得罪過錦衣衛頭目紀綱,被他壞恨在心。錦衣衛頭目紀綱為人險惡,愛告陰狀,朝中文武百官都怕他,只有解縉不買他的帳。又因解縉在立太子的事上得罪了朱高煦。永樂帝朱棣在兩個兒子朱高治和朱高煦之間搖擺不定,難以定奪。解縉說了一句話,皇帝還有一位好皇孫朱瞻基,朱棣的天平就歪向了皇長子朱高熾。這事讓朱高煦狠死了解縉。

    還有解縉入京謁見太子的事被朱高煦知道了,他向朱棣報告說“解縉私謁太子,亂君臣之禮。”而定罪入獄。

    解縉入獄五年後,解縉在紀綱騙他喝的酒中摻入蒙汗藥,待解縉昏迷不醒時,把他拖到雪地裡,就這樣,一代天縱奇才在冰天雪地凍死了。死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 12 # 一憶一

    縱觀古之帝王,伴君如伴虎,

    解縉才華橫溢,深得朱元璋喜歡,也是常伴其左右。

    樹大招風,解縉自以為深的朱元璋喜歡,先後獻上了《太平十策》、《論袁泰奸黠狀》等大論,侍朱元璋的厚愛。在朝中樹敵無數,自恃清高。解縉漸漸變成眾矢之的朱元璋為了保他,讓他閉門讀書。殊不知這就是古之帝王,用人之道

    朱元璋骨子裡看不起這些酸文人,他喜歡文人聽話,卻不喜歡文人指手畫腳,自我感覺良好。

    後來朱棣上位,對他太過重視,導致解縉又有些忘乎所以,

    開始對朱棣的家事指指點點,尤其是在立太子這件事上,解縉犯了大忌。

    後又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朱棣忍無可忍,以“無人臣禮”的罪名把他下了大獄,而且一關就是5年。

    最後被凍死在雪裡!實在是可悲。可嘆

  • 13 # 惜緣小歷史

    由老父從朝堂帶走的第一人

    說起解縉這個人,我的第一感覺是口無遮攔。人人盡皆知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低,在認識李善長之前,是屬於那種扁擔倒了不知道是一的文盲。至正十二年,在定遠人李善長的悉心教導下,這才知曉漢高祖劉邦是自己隔壁縣的人,這才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榜樣!

    ——有明代蕭何之稱的李善長

    洪武二十一年,解縉以進士的身份,有幸得到庶吉士的職位。在其位不謀職則是尸位素餐,這一點與解縉不僅無緣還是對面。有一日他在御書房,看到書桌上放著《說苑》、《韻府》等娛樂書籍。一股恨鐵不成鋼的怒氣噴薄而出,苦諫朱元璋道:“《說苑》是西漢劉向所寫,內容為戰國陰謀家的言論,《韻府》為元代陰姓人所編,記錄的是妖魔鬼怪。均對治國毫無用處,如果陛下想看書,我願意蒐集明君良將的故事給您看。”

    ——口無遮攔的解縉

    對朱元璋他都是毫無顧忌,至於其他的大臣則是隨心所欲。他曾去兵部拿人,與兵部尚書沈溍吵得是面紅耳赤。其後又膽大包天竟用王國的身份,為李善長寫了大部頭的辯白。那時的明朝規定,天子近臣的父親皆能入宮朝覲。長期為解縉口無遮攔所累的朱元璋,藉口他屬於大器晚成之人,十年後再來必定堪任國家棟梁。最終只得臉上無光的與老父回鄉,不想這一走就是八年!

    解縉是內閣預機務的第一批

    接上文的說,掰著指頭數日子,總算是熬過了八年能回京城,可惜的是母親不幸走了孝服還沒脫,再加上老父已是九十歲高齡的人,委屈的被貶謫到了河州擔任衛吏一職。話說當時明惠帝的身邊有一人叫董倫,早年與解縉是掏鳥捉蝦的玩伴。抓住空閒時間寫了分奏疏,內容有兩點:一自己願意為國奉獻,二指出削藩必須抓緊。董倫將奏疏轉交給了朱允炆,看完奏疏的那一剎那,茅塞頓開的感覺飄向全身,大筆一揮將解縉提拔為翰林待詔。

    ——明成祖朱棣

    文淵閣早先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主要負責列印檔案等事項。可在永樂二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一年首先是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其次是他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俱被賜文淵閣大學士,並加入了權力決策圈。

    冰天雪地凍死大學士由他始

    可謂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此話用來形容解縉相當準確。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是朱高熾大腹便便,二子是朱高煦身材魁梧,三子是朱高燧無甚名氣。永樂朝的太子爭位主要發生在長子與二子之間,靖難之役時朱高熾屢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勝利後曾表示想立朱高煦為儲君,只因解縉的一句好聖孫而落空,從此兩人的樑子就算結下了。

    ——漢王朱高煦

    畢竟外人不間骨肉親情,在朱高煦的讒言轟炸下,朱棣越發覺得兒子們的不合,都是解縉從中挑唆的緣故。永樂八年,朱棣北征是給了朱高煦報復的機會,他汙衊解縉見太子不跪拜無人臣禮,怒火中燒的朱棣將解縉打入了死牢。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首領紀綱將在押犯人的名單交朱棣稽核,不想看到了解縉,責問他怎麼還活在世上,紀綱遂將他灌醉埋入雪裡凍死,年四十七歲,家人被髮配遼東為奴!

    綜上所述,解縉之死原因有三點:一說話口無遮攔,二捲入奪嫡之爭,三朱棣粗枝大葉。如果他在向朱棣建議立儲問題是,注意分寸不留話柄給朱高煦,說不定還能撿一條命!

    ——END——

  • 14 # 刪繁就簡347

    明朝學術家謝晉,其豪傑性格敢直言,寫文章議論無所顧忌,謝晉的死主要因他是修訂《太祖實錄》總裁。

    朱棣登基,這位皇帝很注意鍍金宣傳,朱棣需要謝晉這樣學術權威的人才為他鍍金。所以把解縉遷為翰林侍讀學士。下詔二次重修《太祖實錄》,以大才子解縉為總裁。以兩個降臣李景隆和茹瑺為正、副監修官。

    朱棣對《太祖實錄》重新修訂中,對不避朱棣忌諱的,如葉惠仲,族誅;對有意袒護朱棣篡改史實的,如胡廣、黃淮等人獎勵,僅一年不到的時間就重新修訂完《太祖實錄》。還好謝晉這次順利過關。

    第二年謝晉因為朱棣想改立太子的問題,得罪了朱棣。多疑的朱棣心想:從立太子這個事情上看,謝晉還是豪傑敢直言的性格,因此對謝晉總裁的《太祖實錄》不放心起來。朱棣開始疏遠謝晉,並且藉助朱高煦進的讒言,朱棣下詔以"無人臣禮"罪把謝晉關進監獄。

    朱棣第三次修訂的《太祖實錄》,他不想讓豪傑敢直言的謝晉看到,礙於謝晉天下聞名的才華,朱棣沒有公開下詔賜死謝晉,而是暗示錦衣衛統帥紀綱私下對謝晉下了毒手。

  • 15 # 愛上古典文學

    有才華,不等於懂政治。

    我認為正是因為他有才華,他自認為皇帝非常器重他,但是他是政治上的白痴,根本不明白官場上面的險惡,認不清時事,胡亂站對,這是他最終導致被處死的原因。

  • 16 # 西門不帶刀

    明朝有官方認證的三大才子,也有民間自封的江南四大才子。奇怪的是到現在,幾百年過去了,我們提起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大部分人都能很快的說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還有周文彬。

    但是對於明朝政府官方認證的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和渭卻很少有人能一口氣說出來。是不是很奇怪。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敢稱大明第一,那就是真有大才。大明第一才子解縉 ,《永樂大典》的主編。大明王朝第一任首輔。

    最後結局:得罪了永樂帝朱棣,被扔到了雪地裡凍死了。

    博覽群書是個褒義詞。有這麼個牛人,他看了太多的書,以至於他獲得了“明朝博覽第一”的光榮稱號,他叫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主要功績:官二代,他爹是楊廷和(大明首輔),後來得罪了嘉靖帝,被貶官,後來就博覽群書了,72歲的善終。

    文武雙全:大明第一軍師徐渭。配合胡宗憲,戚繼光等人幹挺了倭寇。

    最大特點:能文能武。寫字畫畫,出謀劃策。都有自己不凡的建樹。

    大明三大才子,除文學外,在政治上都很有建樹。在朝堂上,聲望頗高。 今天不多說,只說說這個大明第一解縉。

    解縉在明洪武年間是極受太祖朱元璋重視的。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依然收到重用。他做主編修了《永樂大典》。解縉也對朱棣忠心耿耿,他不貪財,不擅權,還有才華。按理說這樣的恩寵是不應該被朱棣殺得了。

  • 17 # 圖文繪歷史

    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江西吉安人,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並展現出非凡的才華,有“神童”美譽,18歲中鄉試第一名,洪武21年進士,朱元璋很器重他,常侍左右,由於年輕得寵,解縉有點目空一切,狂妄自大,逮事就奏,遇人就參,且言語帶刺,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一語中的“縉以冗散自恣耶”,認為他年輕氣盛,缺乏涵養,打發他回家了。

    圖為解縉畫像。

    在老家閉門8年,解縉並未思過,他後來的結果也因此而致,洪武31年朱元璋去世,時解縉的母親去世未葬,他父親也年近90,可解縉冒著不孝之身進京為太祖皇帝弔喪,以展示自己忠君獲得新皇帝認可,結果以守喪未滿為不被建文帝貶到甘肅,4年後才回到翰林復職。

    解縉自書詩卷。

    朱棣登基後,解縉來拜,一代才子表忠心,朱棣當然高興,升他為侍讀學士,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可見才華橫溢,2年後解縉晉升為內閣首輔,火速提拔的解縉忘了官場的虛心謹慎,在立太子一事上,朱棣喜歡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詢問解縉的意見,解縉直言長子朱高熾,於是得罪了次子朱高煦,從此朱高煦一直把解縉視為眼中釘。

    圖為江西吉安解縉墓。

    起初朱棣還不以為然,誰料不知哪根筋搭錯的解縉跑去檢舉朱高煦,說他的禮秩超過了嫡親標準,有僭越行為,其實朱高煦的待遇都是朱棣給的,這完全是打朱棣的臉,要知道朱高煦是皇子,就算有荒唐行為,也輪不到一個臣子去管,朱棣大怒,認為解縉挑撥骨肉親情,被扔到了廣西,朱高煦看準機會找些不痛不癢的問題嫁禍解縉,再被貶到化州。

    幾年後,解縉進京述職,恰巧朱棣北征未歸,解縉覲謁太子朱高熾後,就回去了,這下被朱高煦逮到了機會,再次猛參解縉一把,原因是朱棣北征,雖然由太子監國,但不允許官員私見太子,旁邊必有其他官員在場才行,解縉私見太子,然後不聲不響就回去了,把朱棣放在哪裡了,無君臣之禮,為此朱棣震怒,以“無人臣禮”將解縉下獄,幾年後解縉死於獄中,總的來說,朱棣是看不慣恃才傲物的解縉,認為才子只配乖乖服務君主,編編書,改改歷史即可,敢有非分之想,直接打入谷底。

  • 18 # 青鑑

    大才子解縉被處死的原因在於,身陷儲位之爭,在朱棣的暗示下,錦衣衛灌醉解縉後,殘忍地將其埋在大雪中凍死。

    01.解縉是一位有才華、耿直的人,這樣的人書生氣太重,在官場上通常不受人歡迎。在洪武年間被攆回家了。

    古代的文人受治國平天下的薰陶,喜歡在皇帝面前賣弄治國之道,遇見李世民那樣的明主還好,遇見朱元璋父子這樣的人就倒黴了。解縉就是這個倒黴蛋。

    解縉在洪武21年中進士,受到太祖朱元璋倚重,曾對解縉說:

    “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明史·解縉傳》)

    解縉以為遇到了明主,犯了讀書人的毛病,先後《上萬言書》和《太平十策》,建議朱元璋要實行仁政,不要濫用刑罰。他還對朱元璋將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認為將來會重演漢朝七王之亂的悲劇。公平的講,解縉的這些建議很中肯,後來的靖難之役的發生也證明了他獨到的眼光。

    當時朱元璋並沒有介意他尖銳的言辭,認為都是書生之見。但是後來的事引起了太祖的不滿。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的牽連,一家70多人都被處死。解縉上書為李善長鳴冤,朱元璋認為他不識時務,書呆子氣太多,不打算繼續重用他了。

    於是,朱元璋和解縉的父親解開聊天時說,大器晚成,你這個兒子還應該讀書、學習,10年之後再回來,再重用也不晚啊!解開理解了皇上的意思,和解縉談了此事,解縉很有眼力見的主動請辭,回老家讀書去了。

    02.在建文帝時期,解縉的存在感並不多,只掛了一個從九品的翰林待詔的小官。

    解縉回家讀書的第8年,太祖朱元璋駕崩,解縉從家鄉到南京向太祖一體告別,結果有人彈劾他母親去世後還沒下葬,離家遠行是不孝的行為。結果被貶到河州衛(今甘肅臨夏)做一個小吏。後來經過董倫的舉薦才被召回,任命為翰林待詔,這只是一個掌應對的從九品小官。從他的年譜可知,在建文帝時期解縉並沒有得到重用,幹一些雜活,如建文2年,在科舉考試的時候,他只是受卷官,負責試卷的收發,也就是相當於後世的監考老師。

    因為沒有受到重用,解縉對建文帝的歸屬感並不強,所以在朱棣進入南京時他才會作出歸附朱棣的選擇。

    對於解縉的這一舉動,有人認為他不忠君愛國,沒有節氣,應該向朱允炆誓死效忠才對。對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對於解縉的行為,我認為他恰恰深得先秦儒家的精髓,從孔子的行為看,他經常將政見不一的君主炒掉,孟子主張社稷重於君主。至於“忠臣不事二主”那是宋明理學的愚蠢之見,真正的讀書人忠於天下而不是忠於一家一姓之人。

    03.成祖時捲入了一場皇儲之爭,被陷害致死。

    明成祖因為解縉是第一個歸附的文臣,大加重用,與黃淮、楊士奇等人在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內閣參預機務自此而始。

    永樂2年(1404),朱棣與大臣討論立誰為太子的問題。當時武將大多支援立下了赫赫戰功的朱高煦,文臣則傾向於長子朱高熾。明成祖朱棣徵求解縉意見時,解縉並沒有像有些奸猾之輩那樣,以這是皇帝的家事不敢妄言來推辭。其實古代皇儲的廢立從來不是家事這麼簡單,它關係著國家的興旺,歷史上廢長立幼導致國破家亡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正直的臣子從來不會迴避這個問題。所以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後來又強調“好聖孫!”來打動喜愛孫子朱瞻基的朱棣。

    有一次,明成祖要群臣為《虎顧眾彪圖》提詩,解縉見畫中一隻大老虎在回頭看一群可愛的小老虎,便題詩曰: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朱棣知其題意,最終下定決心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2月,朱棣冊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徹底確立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

    解縉引起朱棣的反感是因為他多次勸說朱棣,稱朱棣寵愛二兒子朱高煦這個做法不恰當,容易引起兄弟之間的爭端。好心引來的不是好報而是猜忌,他開始受到冷落。加之對解縉懷恨在心的朱高煦有機會就說他的壞話。永樂5年(1407)朱棣藉口解縉廷試閱卷不公將他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第二年改任交趾右參議,發配於當時新納入明朝版圖的越南北部地區任職。

    永樂八年(1410),解縉回南京彙報工作,當時朱棣正在北伐蒙古韃靼部,解縉於是向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彙報後返還交趾。朱高煦向朱棣報告說,解縉借皇帝離京之際私見太子,無人臣之禮。朱棣大怒,下令將解縉逮捕下獄嚴刑拷問。

    此時解縉在幹什麼呢?

    “睹南安府旱情嚴重,上《請鑿贛江疏》,修贛粵運河。”(《解縉年譜》)

    他在南歸的途中在廣東看到南安府旱情嚴重,上《請鑿贛江疏》書,建議修贛粵運河,緩解當地的旱情。可見解縉的心中沒有私利只有百姓和國家。

    第二年六月解縉被逮捕下獄。

    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上報犯人名單,朱棣見後稱:“解縉還活著呢?”紀綱遂將解縉灌醉後,埋在積雪中凍死。時年四十七,其家族流放遼東。

    04.結束語

    解縉的悲劇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外因是朱高煦的陷害,內因是他本身的性格。率真、坦蕩本是明清文人中難得的一種操守和品格,但是如果遇見流氓皇帝,這種操守和品格通常會給自身帶來傷害,解縉就是如此。

  • 19 # 鄧壇拜將

    解縉雖有才學,但不懂為官之道,性格過於耿直,致使自己下場悲慘。

    朱元璋時期,一日朱元璋對解縉說:“你我實為君臣,但感情上卻像父子,你對朝政有什麼見解,可以知無不言。”之後解縉就上了《萬言書》和《太平十策》,對朝政做了一番批判,因此得罪了朝中官員。

    不久李善長因罪被殺,他又上書為他辯冤。同時還彈劾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朱元璋一看,這不就是一毛頭小子嘛,這樣四處樹敵,遲早被群臣圍攻啊。於是讓其回家閉門思過,這一待就是八年。

    朱棣靖難成功後登基為帝,不久解縉就做到了閣首輔的位置。朱棣召解縉進宮,詢問其對立誰為儲君。朱棣當時的意思是想要立二兒子朱高煦,解縉旗幟宣明的支援長子朱高熾,一句“好聖孫”打動了朱棣,確定了朱高熾太子的位置。所謂沒有不透風的牆,訊息隨即傳到了朱高煦的耳朵裡,至此恨上了解縉。

    朱棣命朱高煦率軍討伐安南,解縉以不能讓朱高煦再立軍功,不然會對儲君形成威脅為由進行勸阻,朱棣沒有同意他的勸阻,後來朱高煦打了勝仗歸來,朱棣親自迎接,遠超規格,他又上疏勸導,惹的朱棣很是不快。

    永樂四年,朱棣賜二品紗羅衣給黃淮等人,而獨獨沒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洩露,朱高煦卻嫁禍解縉,後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還沒去赴任,就被禮部郎中李至剛再次誣陷,最後被貶到交趾。

    四年後,解縉進京奏事,朱棣正好北伐不在,於是到太子處拜見。事後他就回歸任地,途徑贛江時,見兩岸旱情嚴重,便又上書請求疏通贛江南北,引水灌田。

    朱高煦知道解縉進京的事情後,就向朱棣誣告,說解縉私自進京,秘密拜見太子,無視臣下之禮。正常解縉的上書也到了朱棣的手中,對此朱棣大為震怒,遂命錦衣衛將其抓捕下獄。最終在紀綱的策劃下,將其灌醉,拖到雪中,活活凍死。

    總結:解縉的性格只能做一名學者,政治不是他這個小白能夠玩得轉的。賦閒在家的八年,他並未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失,最終慘死。

  • 20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分解。

    最近熱播的大劇《大明風華》之中為我們展示了諸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其中解縉就是這麼其中一位。雖然他出場不多,但是編寫《永樂大典》,畫《猛虎圖》點化朱棣等情節均能顯現出這位才子的大智慧,那麼如此一位大才子為什麼最終下場悲慘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解縉的下場是怎樣的?

    既然說到了下場悲慘,那麼就要具體地說一下解縉的下場究竟是什麼樣子了。史書上如此寫的:

    “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

    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請解縉喝酒,解縉喝著喝著就酩酊大醉,然後紀綱將解縉埋在了雪地之中,不久後解縉就凍死了。大家想想,北京那個冬天如此寒冷,下了大雪將你埋在雪地之中,那種感覺真的是太讓人崩潰了。

    就這樣,才47歲的才子解縉就這樣死了。死後他的家產被抄,妻子宗族也被髮配遼東,一代才子淪落到如今的下場真是令人感慨。那麼為什麼解縉會淪落到如此一個下場呢?

    原因一:解縉得罪了權勢滔天的朱高煦

    說實話,從《大明風華》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立嫡之爭是多麼激烈。其中以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兩派更是爭得不可開交。解縉作為太子黨,必然是不可避免地捲入了這場戰爭之中。在這種戰爭之中,解縉既然要幫助朱高熾當上太子,就難免要得罪朱高煦等人。

    例如說下面此事:

    “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

    在立太子的時候,一開始朱棣是猶猶豫豫的,直到解縉說了一句,皇太孫十分優秀。然後朱棣馬上改口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就這樣朱高煦就忌恨上了解縉。朱高煦這個人說實話肚量極小,既然忌恨上了解縉那就要去報復他。

    而且朱高煦常常自詡為李世民,不得不說朱高煦此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或許真的就像李世民一樣。史書上記載:

    “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

    也就是說朱高煦非常受到朱棣的喜愛,甚至享受的待遇超過了太子。這簡直就是一個李世民的翻版啊。隨後朱高煦的報復就來了,朱高煦先後給解縉網羅罪名多樣,具體如下:

    解縉曾經將自己和朱棣的聊天內容洩露出來;朱棣當科舉考試的考官之時多有不公正的時候;朱棣對於皇上有怨言……

    這些罪名一出來,馬上解縉就被流放到了交州一帶。被流放了還不說,漢王朱高煦要繼續補刀。這一次的罪名簡直就是大殺器,是歷代皇帝最不能容忍的,那就是:

    “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也就是說,朱高煦狀告解縉私自覲見太子,眼中沒有皇帝,只想著巴結太子。要知道解縉無論怎麼是太子黨,他的最終身份還是朱棣的臣子,朱棣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臣子這樣,於是將解縉關進大牢之中,最終解縉慘死。

    在朱高煦的這一套組合拳之下,解縉毫無還手之力可以說是。

    原因二:解縉失去了朱棣的寵愛

    說實話,最後能決定解縉命運的人還是朱棣,只要朱棣不想讓解縉死,不論朱高煦使出什麼手段都沒有用;但是如果朱棣想要解縉死,那麼解縉就絕對沒有活命的餘地。這個事情還是要看朱棣的意思。

    解縉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朱棣的寵愛的呢?最開始解縉投靠朱棣的時候,朱棣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朱棣對於解縉的那種情感如何了。當時的朱棣可以說是對解縉言聽計從,也因此朱高熾的太子位置雖然搖搖晃晃但是一直沒有倒下。說實話,皇帝信任一個大臣,一定不是因為什麼私人友誼,而是皇帝覺得這個大臣有利用價值或者能夠討好自己,一旦這個大臣失去了價值,那就沒什麼用了。

    後來朱棣想要出兵安南,解縉堅決反對,結果出征安南大獲全勝。如果你是朱棣的話,我想你這個時候也覺得解縉這個人不太行。此後湧現出了二子奪嫡,解縉雖然在其中極力周旋,但是給朱棣留下來的印象就是:

    “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

    說實話,朱棣這一生趕走了自己的大侄子,違背了自己父親的意願,自己的生母還不敢認,對於朱棣來說最為珍重的就是親情就是和自己的幾個兒子的感情了,因此朱棣就想像李淵一樣儘可能地一碗水端平。但是卻給了朱高熾和朱高煦兩個人錯覺,一個認為父親不喜歡自己,一個認為父親偏愛自己,實際上都是錯覺。

    因此朱棣不允許別人再來摻和自己父子間的最後一點感情了。但是這個時候解縉偏偏還要摻和進來,拼命說朱高煦的不好,這在珍視父子情的朱棣的眼中是不被允許的,因此解縉也逐漸失寵。可以說解縉沒有讀懂朱棣的潛臺詞,以至於觸犯了朱棣。

    因此要我總結的話,那就是解縉一方面捲入了立嫡之爭,最終成為了這場爭鬥中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就是解縉雖然懂政治,但是解縉不懂人心,不懂潛藏在朱棣心中那最後一絲不能觸碰的紅線。“龍有逆鱗,觸之必死”,朱棣的紅線就是自己的親情了。

    可惜解縉一代才子,如此慘死,真是令人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50斤土豆,大家用土豆能做出哪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