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臨石觀海

    解縉是明朝大才子,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作為朝廷重臣確實不貪不壞,那麼為什麼最後會被處死呢。這跟他剛直的性格有關,太過口無遮攔,政治覺悟太低,得罪朱高煦和很多大臣,也犯了朱棣的忌諱,最終在雪地中凍死。

    才華橫溢,直言不諱

    解縉,明初大才子,自幼聰穎,其詩詞書法造詣極深,之後考中進士,成為庶吉士,之後任翰林學士,由於才學過人,且敢於直諫,深受朱元璋的喜愛,但由於鋒芒畢露,得罪了很多人,朱元璋也覺得這位才子太過剛直,為了保護他,讓他先回家修身養性。

    而朱棣繼位後,解縉憑藉自己的才學,奉命編撰永樂大典。之後更是入閣參與政事。然而解縉才華橫溢,但他的政治水平卻不大高明。他一心想成為一位直言不諱的名臣,這還不說,他還光明正大的參與立儲,而參與立儲自古以來都是個高風險的事情。

    “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明史》參與立儲,埋下隱患

    在他對朱棣說了“好聖孫”後,一舉堅定了朱棣傳位給朱高熾的心,但他同時也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他連他哥朱高熾都不放在眼裡,何況一個小小的解縉。

    於是多次誣陷解縉,而解縉缺乏政治敏感性,渾然不知,還是多次向朱棣表示應該立長,讓朱棣也心生不忿,加上各路官員彈劾,而他政治鬥爭能力太弱,從而次次中招,官位也一降再降。

    “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於任事,然好臧否,無顧忌。”—《明通鑑》處處受制,下獄慘死

    永樂八年,朱棣北伐,解縉入京後只能向太子朱高熾彙報工作,這下可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上報朱棣舉報解縉私下見太子,這下慘了,解縉以“無人臣禮”被關入詔獄,從此職業生涯終結。

    然而解縉的苦難還沒結束,在詔獄裡生無可戀的待了五年,朱棣突然想起了他,但不是下令放了解縉,卻是一句“縉猶在耶?”。皇帝都發話了,主管詔獄的紀剛馬上會意,把解縉灌醉之後埋入雪中,實行凍決。大明才子解縉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縉以不謹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禍。”—《明通鑑》總結:綜上所述,解縉因才華橫溢,敢於直諫受到朱元璋喜愛,但也由於太過剛直,不懂變通,得罪了很多人,雖然他不貪不壞,但最後還是因為政治覺悟太低,不懂權變,被朱高煦等人一擊斃命,落的慘死的下場。

  • 22 # 漫步史書

    一般提到明代才子,最不能忘記的就是解縉。此人很有才氣,但事實上為人也有缺點,這一點也正是他的取禍之道。解縉的聰明體現在小時候,據說他們家是書香世家,母親從小就抱著他識文斷字,等到年紀稍長,只要是父親教過一遍的詩文,解縉就能立刻背誦,“七歲能文,十歲誦千言且終身不忘,十二歲就能通曉四書五經的道理”。不過實際上怎麼樣呢?讀書雖然能明理,但也要與實際結合,解縉就是那種典型的讀書讀出來的才子,這一點後來的考試成績都能看出。解縉雖然後來中瞭解元,但是在殿試的時候,只是中到三甲第十名。我們都知道一甲只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接下來才輪到三甲。這個二甲若干名,實際上不知道具體數目,但可以肯定絕對不在少數,少了說有幾十人,多了一兩百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在所有中進士的人裡面,解縉並無突出的才能。但從解縉為官的經歷來看,解縉並非是有才,而是聰明。我們如今常常將有才能和聰明混淆,事實上聰明的人未必有才,而有才的人也未必聰明。毫無疑問,解縉足夠聰明,當官不到一年,就得到了朱元璋的喜歡,並且還時時刻刻帶在身邊,朱元璋也鼓勵解縉:“你應該知無不言。”結果就這一句話,差點沒害死解縉,接下來他開始四處挑毛病,是他的工作,他挑毛病,不是他的工作,還挑毛病,皇帝很滿意,同僚就不滿意了,所以朱元璋認為他: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洪武二十四年,解縉被趕回家閉門苦讀十年再出來,並告訴他父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建文帝上臺以後,這些人仍然不斷對解縉攻擊,直到建文四年以後,解縉才有被重新啟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解縉入閣,成為首任內閣首輔,風光一時無限。只可惜雖然閉門苦讀十年,解縉雖然稍顯圓滑,但仍不夠收斂。算起來,朱高熾雖然佔據了名義,但不要忘了皇帝仍在,對於朱高熾,朱棣雖然想要廢黜,但事實上想要動太子之位,仍然需要小心翼翼的衡量。太子不是沒有自己的班底,如黃淮、楊士奇、胡廣等這些內閣成員,事實上都是太子黨的忠實擁躉,但表現卻十分低調,只有解縉一個人跳著高的為太子搖旗吶喊。永樂四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事實上已經是在傳達一個訊號,但解縉仍然不知所以,永樂八年,解縉由地方入京面聖,但朱棣恰好在征討蒙古沒有回來,解縉竟然蠢到私下裡去見太子,結果被朱棣詔獄,連累了一大批太子黨成員。事實上朱棣時時刻刻都在敲打太子,低調的黃淮、楊士奇等等後來基本上都活下來了,只有出頭的解縉後來遭到厄運,這不能不說,在平常為人處世的時候,還是要多注意一下。

  • 23 # 魏青衣

    恃才傲物,向來都是才子的標配,解縉身為大明王朝官網認定的三大才子之一,自然更是傲上加傲,解縉有才不假,但解縉卻也是因才而亡。

    解縉出身世家,自小就以神童之名聞名四方,解縉的才華不是一般人比得上的,但解縉也因為太有才了,對看很多人都看不慣,一生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上書。

    早在朱元璋時代,解縉就一直是朱元璋寵幸的臣子,但因為解縉實在是太過口無遮攔,連朱元璋都忍不得解縉了,因此,一向恃才傲物的解縉第一次被打發回了老家,閒居數年,一直到建文帝上臺,解縉才慢慢的尋到了機會。

    早在解縉被第一次打發回老家的時候,就應該知道,自己之所以不受寵,不是因為才華不足,而是因為太過驕傲了些,解縉的恃才傲物讓做君主的都看不下去。

    等到明成祖登基,解縉才又一次得到了重用,其實換個人,在閒居了數年之後應該瞭解到自己的缺陷了,但解縉卻並非如此,即使是被貶謫回家,解縉依舊沒有認清自我定位,儘管一度成為了內閣首輔,但解縉的脾氣卻一直不很好。

    說解縉不貪,不壞,確實如此,解縉不屑於做那種貪汙魚肉百姓的事情,但這不代表解縉就算得上一個好官了。

    宰相劉羅鍋,劉墉,算是一個好官了吧,但劉墉卻並非視一切罪惡為眼中釘,劉墉與和珅從未有過正面對抗,正相反,劉墉不僅沒有與和珅硬剛,反而是適時的討好和珅,意圖保護自己,在嘉慶皇帝正式上臺時,劉墉也很合時宜的站了出來列舉出和珅的一項項罪證。

    解縉不貪,不壞,卻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官,太過耿直,意氣風發讓解縉敢於與任何人為敵,恃才傲物便是講的這個。

    不僅是恃才傲物,解縉更是敢於參與設立太子,解縉因為一句好聖孫成就了朱棣的長子朱高熾,但也因此得罪了朱高煦,但與奪嫡從來都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可想而知,若是解縉堅持到了朱高熾上臺,或許又會是另一般局面。

    若是換作其他人,或許會在兩子相爭時作壁上觀,不加參與,但解縉很明顯的站在了朱高熾這邊,於是乎,解縉成為了朱高煦的眼中釘,也成為了朱棣的肉中刺。

    按理說但從才華上來說解縉的確是人上人,但解縉因為恃才傲物,參與立儲得罪了朱高煦,也得罪了朱棣,因此最終被朱棣暗中殺害。

  • 24 # 薛白袍

    我小時候最喜歡聽單口相聲大王劉寶瑞的兩個長篇單口,一個叫《官場鬥》講劉墉和和珅的故事,一個叫《解學士》講的是大明朝的聰明人解縉的故事。

    我總覺得的解縉和劉墉一樣,一樣的才華橫溢,年輕時一樣很楞,為官剛猛,明史中對解縉的記載是: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

    因為才高,做事一往無前,因為才高喜歡品評人物優劣,說話口無遮攔無所顧忌。

    這無形中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因為朱棣喜歡他,大臣也拿他沒辦法。

    劉墉略有不同,他早年在地方為官很剛猛,但是到了京城任職後,變得世故圓滑,甚至故意犯一些小錯誤,故意讓皇帝抓住自己的小辮子。

    解縉一直很直,開始朱棣喜歡他也是因為他的這種爽直性格,後來他送命也是因為太直了。

    解縉取死之道就是得罪了漢王朱高煦。

    朱棣向他徵詢太子人選的問題,解縉推薦了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朱棣其實心裡想的是讓漢王朱高煦繼承皇帝,解縉給他一個不可拒絕的理由,必須選擇嫡長子朱高熾,朱高熾有個好兒子。

    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朱高熾很仁義,把江山傳給他不會太差,而他兒子朱瞻基更好,選擇朱高熾是買一送一的好買賣,您看朱高煦的兒子都是歪瓜裂棗,要預防富不過三代,必選朱高熾。

    朱棣聽了解縉的建議,但是解縉也得罪了漢王朱高煦。

    高煦由是深恨縉。

    深恨有多恨呢?就是時不時的在朱棣面前給解縉穿小鞋。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好像朱棣很不待見朱高煦,其實對這個兒子朱棣很喜歡,因為朱高煦和他很像,朱高煦沒能當上太子,朱棣心裡有愧,時不時的想著補償一下這個兒子。

    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

    給朱高煦的待遇比太子還要好,好太多了,解縉覺得皇帝不應該如此偏心,於是向皇帝進言:

    是啟爭也,不可。

    說皇帝寵幸漢王會引發漢王和太子的爭執,這話其實是好話,但是朱棣卻覺得他這是在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對他越來越冷落

    恩禮浸衰。

    朱高煦繼續在中間挑事,甚至把別人的過錯都加諸到解縉身上,導致朱棣對解縉越來越不滿,後來找了個機會把解縉攆出京城。

    謫廣西布政司參議。

    這是個從四品的官,要知道解縉可是做過內閣首輔的。這官職下降的速度比坐過山車還猛,但是他的厄運才剛剛開始。

    解縉還沒上任就有人向皇帝上奏,說解縉對自己這個參議的官職很不滿,口出怨言。

    這是典型的破鼓萬人捶啊,你春風得意時身邊全是好人,一旦失意,那些壞人們才露出崢嶸。

    朱棣一看奏摺二話不說,再貶解縉,讓他改交阯,命督餉化州。

    這是永樂四年的事。

    到了永樂八年,朱棣北征,解縉進京述職,皇帝不在就去找太子唄,這本是正常的操作流程,但是朱高煦再次向皇帝密報,說解縉趁您出京私自覲見太子,這也太不懂禮數了。

    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而朱棣竟然以“無人臣禮”這個罪名把解縉拿下詔獄,關了五年。

    我想了半天,唯一能和無人臣禮這個罪名相匹配的,大約只有莫須有了吧。

    錦衣衛把解縉捉拿下獄,也不知道怎麼處理,解縉這麼大的才子,皇帝沒有明示,誰也不敢動他。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循例把詔獄犯人的名單呈上,朱棣特意找到姓解的這一欄,問了句:

    “縉猶在耶?”

    解縉還活著啊。

    紀綱立刻就明白了,當太夜裡陪解縉喝了頓大酒,解縉酩酊大醉,然後紀綱把他埋到雪中,解縉當夜就因病去世了。

    解縉不壞,眼光也很毒,他原來勸朱棣的一些話,後來都應驗了。

    但是他太直了,他覺得自己問心無愧,很多話都可以拿出來,放到陽光下說。

    但是顯然他跟錯了老闆,朱棣不是李世民,不喜歡這樣的直臣。

    而在繼承人問題上,解縉一再試探朱棣的底線,也是他的取死之道。

    朱棣崇信漢王,其實就想用漢王制衡太子的權勢。

    古代帝王雖然立了太子,但是不到閉眼那一刻,他們對太子都像防賊。

    很多皇帝立完太子,再培植另外一個皇子,用來制衡太子的權利,兩派斗的越狠,皇帝的位置越穩固。

    但是解縉顯然沒有看到這點,他一次次的為太子爭取利益,就等於一次一次向皇帝證明,自己是鐵桿的太子一派。

    朱棣肯定在心中嘀咕,你解縉想幹嘛,是不是盼著我早死,好在太子哪兒謀得高官厚祿。

    為啥朱高煦告解縉,一告一個準,因為朱棣早就想整治解縉了,只是缺少一個機會。

    朱高煦等於在老爹想睡覺的時候,遞上一個枕頭。

    解縉不貪、不壞,卻早死?為啥?

    他判斷形勢是把好手,但是對人心的把握卻未必。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和珅的例子。

    有人問過一個問題,和珅明知道嘉慶遲早會掌權,為啥不提前替自己鋪路。

    答案是:不敢。

    既然他上了乾隆皇帝這條船,他的眼裡只能有弘曆一人,只要他表現出一點對嘉慶的諂媚,那麼和大人就不是死在嘉慶四年了。

    解縉死時47歲,和珅死49歲,這倆人還挺有緣。

  • 25 # 雲端上的風兒

    解縉做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自小被稱為神童,傳說七歲就能寫文章,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不負眾望的解縉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之位,次年中進士,從此踏入明朝官場。他一生經歷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三朝,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才高且位高的解縉卻最後被錦衣衛用酒灌醉扔到雪地中凍死,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這和解縉本人的直言、不理會官場規則以及捲入皇儲之爭都有很大的關係。

    20歲到到就能陪伴在明太祖朱元璋身邊,且獲得朱的寵愛,朱曾與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於是年少膽大的解縉就洋洋灑灑寫下了《大庖西封事》和《太平十策》。而這兩篇當中都對當時朝廷政策方案以及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進行了詳細明白的闡述,而這些都是當時官場老油子們知道卻不說也不敢說的事,就被解縉這麼洋洋灑灑的寫了出來。而後在丞相胡惟庸案件中,解縉為李善長辯冤奏疏,又撰文彈劾都御史袁泰,終於惹怒朱元璋,被打發回家。當時朱元璋對其父說了這麼一句話:“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此時距離解縉踏入官場才不到三年的時間。

    在家裡呆了八年之久的解縉因朱元璋病逝進京弔唁,又因之前得罪的袁泰乘機進誨言,稱其“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於是建文帝又將他貶為河州(今甘肅蘭州附近)衛吏。

    解縉在建文帝期間不受重用,可謂是做了好幾年冷板凳。到明成祖朱棣時,解縉卻迎來了人生的高峰期,一下子由從九品的翰林待詔升為正六品侍讀,連升了好幾級,在這整個明朝歷史中都是很罕見的。並讓解縉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歷史車輪滾滾而去,多少風流人物消逝於歲月的長河中,但朱棣和解縉卻因這部偉大的著作而被世人銘記,解縉也走上了人生的頂峰。福兮禍兮,做為朱棣的紅人,最後卻因為皇儲之事惹來大禍。當時明成祖遲遲未立太子,朱棣不喜長子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解縉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但這引來了朱高煦的深恨。在之後的歲月中,只要有機會朱高煦就在朱棣前面給解縉上眼藥,最終惹得朱棣大怒,下到獄中。幾年後,朱棣見到錦衣衛紀綱呈上的囚籍上,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揣測聖意,用酒將解縉灌醉扔到雪地中凍死,享年四十七歲。真的想說一句:成也朱棣,敗也朱棣。解縉死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也都被流放到遼東。直到明英宗朱祁鎮赦還所抄家,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

    解縉一生視李白為偶像,在為人、作詩等方面都有詩仙李白狂傲的一面,但這是不適用於官場當中,人生起起伏伏,這性格卻為他埋下了禍端,正如明朝另一才子楊士奇對解縉的評價“平生重義輕利,遇人憂患疾苦,輒隱於心,盡意為之。篤於舊故及名賢世家後裔,而襟宇闊略,不屑細故,表裡洞達,絕無崖岸,雖野夫稚子,皆樂親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50斤土豆,大家用土豆能做出哪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