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鬥大黃蜂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大敗

    夷陵之戰是一場以積極防禦成功扭轉戰局的著名戰役,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過後,三國鼎立的平衡局面維持了數十年之久,而也為東吳和蜀漢後來聯手滅魏做下了鋪墊。經此一戰,蜀漢的劉備元氣大傷,經丞相諸葛亮領導休養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復,可見在這場戰役中,劉備輸的有多慘,敗得有多重。

    劉備以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為名,親率五萬大軍,挾威而來,軍心振奮,氣勢熱烈,信心滿滿,志在必得,戰役的結果卻是如此反轉,可見劉備在這場戰役中並沒有佔得天時,人和,地利的全面優勢,首先,出師之名不正,以報兄弟之仇陷國家於戰爭中,這不是一個明君該有的胸懷,也許有人說,劉備不僅僅是報關羽被殺之仇,他是想借這個名,重新奪回荊州,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蜀漢太過重要了,不管怎樣,劉備出師之名不正,而且,面對剛剛稱帝的蜀漢,百姓尚未安居樂業,國庫尚未充實,這樣的國內儲備不足以支援打這樣一場聲勢浩大,日曠持久的戰役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時,劉備沒有聽取大家的意義,在戰爭開始,趙雲,諸葛亮都曾勸諫過劉備不要打這場戰,可他們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並沒有打消劉備的念頭,從一開始,群臣反對的戰役就沒有好的結局。而且在戰役指揮上,劉備也算不上軍事才能卓著,並犯了兵家大忌,讓軍中的營帳連綿四百理駐紮,這給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全滅蜀軍提供了機會。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描寫夷陵之戰中的甘寧之死,是這樣的寫的“夷陵之戰時,甘寧帶病出徵,甘寧見其勢大,不敢交鋒,拔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顱。寧帶箭而走,到於富池口,坐於大樹之下而死”,意思是在夷陵之戰中,甘寧是帶病出徵,在交戰中遇到沙摩柯大軍,被沙摩柯射中頭部後,他帶著箭走到富池口的一棵樹下,坐著死去了。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繹小說,並不能當作歷史史傳來考究。真實的歷史中,甘寧何人也,他年少成名,少有痞性,喜歡遊俠俠盜之事,糾集一幫狐朋狗友,專事搶奪地方過往商隊,自已平時愛好錦衣華食,人稱錦帆賊。雖然當過賊,但並不妨礙日後他官運亨通,18歲時在蜀地當過郡丞,但後來因不受劉表和黃祖的重用,而後率部投奔孫權,才開始嶄露頭角,聲名漸盛,在蜀時期,還幹過一件糊塗事,就是曾經射殺過凌操,凌操乃淩統之父,就憑這點,甘寧在蜀軍也不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投奔到東吳算是明智之舉。甘寧武藝了得,算是智勇雙全的將領,在對抗曹操的幾場戰役中,戰績卓著,勇猛非常,令孫權十分滿意,對此,在《三國演義》中,孫權還說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這樣的誇讚甘寧的話,可見他在東吳一眾將領裡的超群地位。

    那甘寧到底是怎麼死的呢?真實歷史已無從考證,在《三國志》裡只有一句“寧卒”,可見應該是生老病死,人之常態吧。

    夷陵之戰中東吳的統帥是陸遜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當時劉備為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東吳孫權還派使者求和,消極備戰,不想劉備心意堅決,怒氣興盛,大感壓力,果斷任命當時還是新人的陸遜擔當東吳一方的最高軍事統帥大都督

    事後證明,這個人選是多麼正確,陸遜的高超軍事才能在夷陵之戰是展露無遺,面對氣勢洶洶,志在必得,軍威日盛的蜀漢大軍,陸遜決定採用以逸待勞的對策,避免兩軍直接接觸,這在前期很好的儲存了實力,而且面對蜀方的三番四次的營前挑釁,都閉門不戰,狠狠的打擊了蜀軍的軍心,雙方前期駐紮在長江兩岸,分江對峙。

    而後,陸遜觀察軍情,後退江岸二百里,放棄對自己不利的駐守地形,蜀軍趁勢追擊,深入到吳地崇山峻嶺安營紮寨,在等待和東吳開戰的半年時間內,蜀軍的軍心已不像剛開始那樣自信滿滿,志在必得,軍中紀律開始渙散,人心不穩,而且劉備也不是一個有經驗的軍事將領,他錯估了雙方的軍事實力,盲目自信,更犯軍家大忌,把蜀軍的戰營連綿四百里紮在水溪邊,這直接導致了陸遜發現全殲蜀漢大軍的突破點,他命人準備火把和茅草,在當時的下風口點燃的蜀軍的營寨,大火藉助風力,把連綿四百里的戰營全燒了,蜀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只能敗逃,而陸遜經此一戰,名滿天下。

  • 2 # 方天霸

    劉備引軍五萬屯於吳蜀邊境,當地山高林木。劉備沒有向三國演義裡那樣,催軍前進,而是一直屯於此地。至於為什麼?劉備不是傻子,他不做虧本的買賣。他不希望自己與東吳血拼,而讓曹魏撿便宜。所以他屯兵邊境,給東吳造成壓力,然後希望曹魏南下進攻東吳。(曹魏一統天下之心是三國之中最強的,且曹丕初登帝位,他需要戰功,所以劉備認為曹丕會出兵的)

    很遺憾的是,曹丕很聰明,他在魏吳邊境屯軍,卻不南下。這時的東吳處於風雨縹緲,稍有不慎,便舉國覆沒。

    孫權不善軍事卻善用人,關鍵時刻啟用了陸遜。陸遜仔細分析了魏蜀吳三國心理,認為魏國必不出兵南下,至少在吳蜀之戰結束之前不會。於是他做了一個一場大膽的行動。

    陸遜利用東吳多水軍且位於夏季,水量充沛之時,將魏吳邊境的軍隊秘密調至吳蜀邊境,以絕對優勢之兵力擊潰蜀軍,然後立即返回。等到魏軍反應過來時,吳軍已回防。

    征戰多年的劉備敗在了陸遜手裡,氣不過來,病逝白帝城。(不否認諸葛亮是傑出的軍事家,但劉備,關羽的軍事才能並不弱於諸葛亮,曹操,其具體體現於漢中之戰中,此戰,劉備為絕對主導,諸葛亮在後方負責後勤。)

  • 3 # 將傑傑

    夷陵之戰是關羽在荊州戰敗身死後劉備傾全國之兵伐吳之戰。天時地利人和皆不佔,是劉備激情之下的復仇出兵。魏蜀吳三國鼎立,蜀吳結盟破裂,此時應該結盟曹魏共同出兵東吳。蜀軍孤軍深入糧草運輸很是不便,地勢不利於己而利於人。東吳國家危難人人奮力,趁西蜀軍鬆懈,火燒連營大敗蜀軍。劉備兵敗退守白帝城!

  • 4 # 小民學歷史

    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 兵力沒有絕對優勢,根據史料記載,劉備總共兵力才有8萬多,而東吳有五萬兵力,沒有佔據絕對優勢,而且沒有東吳水軍優勢第二 將才無能,我們可以看看劉備都帶了什麼人,張南,馮習,沙摩柯,東吳一個陸遜完全秒殺他們,陸遜是周瑜之後有一個謀略大家,也是東吳士族代表第三 劉備沒有準備充分,而且驕傲輕敵,看不起陸遜

  • 5 # 趣談歷史五千年

    夷陵之戰劉備的失敗使得蜀漢元氣大傷,機動兵團幾被全殲。劉備的失敗原因有很多。第一,劉備以給關羽、張飛報仇為目的討伐東吳,氣勢洶洶,過於焦躁,而在初期打過幾場勝仗以後,劉備本人和手下將領都開始驕傲起來,輕視東吳軍隊的實力,又驕又燥,安能不敗?其二,後勤補給困難。劉備率大軍深入吳境,補給線拉長,後勤運輸難度加大,東吳又實行堅壁清野,劉備士氣受到影響。其三,劉備採取了錯誤的戰略戰術。東吳統帥陸遜採取持久戰的方針,遍立營寨,吸引劉備大軍攻城,將戰爭時間拖到了炎熱的夏季。劉備大軍為避暑,將軍隊營寨都移到了山林茂密之處,為吳軍的火攻取勝提供了條件,導致劉備軍大敗。最後,北方的曹魏蠢蠢欲動,也使得蜀漢有後顧之憂,需要分兵防禦。

  • 6 # 狐羊樹

    兩個原因,

    第一陸遜用了誘敵深入之計,讓劉備深入吳地的腹地,造成蜀兵後勤供給困難,地形不熟,氣侯難適應,瘟疫流行,大大消耗蜀兵計程車氣,兵力下降!

    第二陸遜火攻之湊效!

  • 7 # 阿君趣說歷史

    原因有三點

    首先:師出無名,打著替關羽報仇的旗號發動戰爭屬於因私廢公,吳蜀〈孫劉之間有聯盟,破壞了孫劉聯盟共抗曹的大局。其次,蜀漢伐吳屬勞師遠征,補給線戰線拉的過長,打成持久戰,蜀漢政權在三國中國力是最弱的(人口,軍力,財力,疆域面積)不能支援長久戰爭。反觀吳國(孫權〉以逸待勞,有水軍可用。

    其三,蜀漢政府對伐吳內部意見不統一,諸葛亮,趙雲等文武不贊成。益州豪強士族在蜀漢後方作亂,造成劉備出師氣勢洶洶,但實則後勁不足,最後伐吳失敗,最後死在白帝城

  • 8 # 伴讀歷史

    題主你好,劉備在前期氣勢洶,但是他在這次戰役上我覺得有以下6個方面,導致了夷陵之戰失敗的原因:

    1.利慾薰心,他急於奪回荊州五郡。關羽襄樊戰役失敗後,吳國奪回荊州南部,關羽本人也在臨沮被俘後被處決。劉備與關羽之間的兄弟情誼比君臣之間的兄弟情誼更為重要。即使這是為關羽報仇的口號,也說不過去過去。關羽是誰?是蜀國官員而已。因為一個官員破壞聯盟友誼。這是一個私人方面。荊州對蜀很重要。當時是借的,就像借款,既然是借款,就必須有還款期,這是借款關係的基本常識。不過,劉備佔領漢中後,實力有所增強,他不打算把荊州送回東吳。吳國武力奪取此地,吳國也想生存,這是這個沒有辦法的事情。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這也可以說是失敗的開始。沒有開始,就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

    2.戰士們疲憊不堪,戰鬥力嚴重下降,戰鬥效果不理想。劉備在這裡沒有充分理解士兵的感受。大部分士兵是劉備從荊州帶到益州的。在益州和漢中打仗多年後,他們顯然很累了。蜀軍計程車兵們厭倦了戰爭。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為關羽報仇。他們對於報仇沒有太多意願這是個人恩怨。他們被迫跟著劉備去打仗。在這樣的心理狀況下,戰鬥力比吳軍差得多。

    3.內部成員未能統一戰線。關羽被殺時,劉備曾計劃進攻吳,但在趙雲、諸葛亮等的勸阻下,劉備沒有出兵。劉備要考慮大家和自己站在對立面的原因的,也要考慮一意孤行的後果。劉備完全拒絕了內部成員的意見,用權力控制。最後,劉備只能獨自行動。由於時間不夠,劉備甚至沒有組建參謀團。帶個黃權還要防禦魏國偷襲,這仗打的本身就很困難。更何況,前線戰場處處被封鎖?

    4.輕視對手,過於自信,不分析敵人將軍的實力,對敵人的防禦能力不足。劉備在進入吳國邊界時,順利攻佔了幾個要塞,有點自大,驕兵必敗嘛。陸遜來到戰場上,劉備應該想到當時陸遜參與了對荊州的突襲,但他並沒有重視陸遜。劉備和關羽的心態是一樣的。他認為吳除了周瑜沒有人,吳也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按照這種心態,不可能勝利的。而且,陸遜的軍隊大約有五萬人,和蜀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沒有差距,就要看自己的能力了。

    5.戰況惡化,行動方式未能改變,部隊部署未能及時調整。在蜀軍攻打夷陵前夕,參事馬良看到陸遜不是戰敗撤退,而是把蜀軍引誘到吳國腹地。劉備對此完全否認。劉備的想法是陸遜被打的無力還擊才會逃跑退出了。陸遜退到夷陵以後,就不再退了。劉備認為陸遜是不敢退了,因為過了夷陵就是長江防線。經過幾個月的僵持。吳軍沒有開戰,蜀軍也不能繼續推進。這時劉備還不想改變戰術。這樣,吳軍就有時間準備反攻了。陸遜在積極考慮如何應對,改變作戰部署。

    6.部隊的分散,兵營的錯誤部署,導致蜀軍進入了一個萬劫不復之地。劉備在夷陵地區幾個月沒有前進。當時,蜀軍並沒有開始進攻吳國。夏天在35度的高溫天氣下,劉備分兵到各地區的山林區,紮營圍攻吳軍。以自己為首的主力進入山林區避暑,打算與吳軍長期作戰,但他沒有考慮進山林的後果。吳軍一發動進攻,劉備就沒時間集中兵力反擊。如果樹林裡用火呢?這些劉備都沒有考慮到。如果他有顧慮,他會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顯然,陸遜的軍隊是有準備的。當陸遜發現蜀軍已經進入森林,他已經準備好了進攻的計劃,陸遜用火攻燒燬了蜀軍的主要營房。事實上,向敵人放火檔次最低,但效果最好。蜀軍的避火場面也是混亂的,不是有序的避火。曹丕聽說劉備是這樣作戰的,就指出了不利的一面,根本沒有幾百裡結營作戰的道理。

  • 9 # 江濤濤歷史

    三國演義中劉備攜70萬大軍為復仇氣勢洶洶攻打東吳,應該來說是師出有名,且人馬眾多,幾乎傾巢而出,帳下也匯聚了一時的多位豪傑為將,應該來說是勝算很大的,為什麼失敗了呢?原因有許多,例舉幾個。

    一是軍中缺乏頂級軍師,臥龍不在,龐統已犧牲,謀劃欠缺,運籌帷幄,方能決勝千里。蜀軍盛夏屯兵密林就是缺乏軍事智慧的明證。

    二是打仗不僅僅是軍事實力得較量,更是經濟實力較量,蜀軍遠道而來,供應線必然有問題,跟不上,即使跟上,也肯定跟人家東吳的主場作戰沒法比。

    三是雖師出有名,卻也過於欺人太甚,東吳的呂蒙,潘璋等害死關公的都得到處罰或報應,害死張飛的範疆,張達也被綁縛送達蜀軍,東吳得多座城池也被蜀軍攻佔,蜀軍還不知足,要滅人家宗廟社稷,人家能不拼命嗎?

    四是經過富池口一戰後,吳軍遭重創,名將程普鬥陣亡了,但是蜀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蜀軍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反而驕傲自滿,羞辱東吳。

    五是演義中說劉備70萬軍,其實多數是被糾集而來,還沒有過較好的整合,內部山頭眾多,有荊州系,有益州系,有蠻族等等,各有心思,順利時沒事,一旦攻擊受挫,必然人心各異,請看富池口大戰後,面對一退再退的吳軍主力,苦於無法決戰的蜀軍開始有各種厭戰情緒開始狂躁不安。

    六是吳軍主場作戰有地利,孫權起用陸遜且絕對信任,吳軍敗無可敗,不能再敗且是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佔據人和。蜀軍千里迢迢,此時遇炎熱的盛夏進密林紮營,給吳軍火攻提供了天時,天時地利人和都被吳軍佔據,即便諸葛來了,也最多隻能保個平局,至於劉備,必敗無疑了。

  • 10 # 小雨衣褲

    夷陵之戰的起因從歷史書籍上看主要是劉備為二弟關羽復仇,但從劉備這個人的性格特點而言,他做事謹慎不可能衝動的舉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主要還是為統一大業而為之。

    我們都知道夷陵之戰東吳主將為陸遜,歷史有名的火燒連營就發生在此戰之中,表面看主要是劉備一方用兵失誤造成的。在兩軍僵持不下的階段把永軍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準備秋後再發起進攻,給了陸遜有機可乘。但實際的情況還是龐大的蜀漢軍隊補給線出了問題。沒有強大的水軍,後方的物資補給和兵員的補充更全部依賴長江的情況下,故而劉備不得不把賭注全押在陸戰上。

    反過來孫吳依靠強大的水軍,隨時能夠威脅蜀漢的後方和補給線,完全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從而能夠從容的先擇決戰的時機和地點。

    所以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東吳完全掌握主動權,劉備也是被迫將水軍當陸軍使用,劉備的失敗也是時間的問題。兵家有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保障對於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

    綜上所述劉備失敗的原因1、後勤出問題2、保障後勤的水軍太弱,不是東吳的對手3、其次才是排兵佈陣的失誤。

  • 11 # 重生的精靈

    蜀漢軍隊進入吳境作戰,首先缺乏足以與孫吳匹敵的水軍,所以經過初勝之後再無進展,拖延時間優劣勢易位,喪失戰機;其次,時至盛夏,軍隊飢渴難耐,水土不服易發疾病,特別是把軍隊移駐林木茂盛地帶極易惹敵火攻,火攻突襲之下難脫險境,兇險異常。其時諸葛亮留守成都,得知蜀軍佈防,大驚,急忙遣人致信敦促劉備調整軍隊部署,但其時陸遜指揮吳軍發起火攻已降臨蜀軍頭上,救猶不及,劉備大敗,經部下拼死護衛才得以脫身,狼狽逃至白帝城,不久病逝,可嘆!從根本上說,劉備伐吳違背聯吳抗曹的大戰略,戰略失誤,勝亦敗也,敗愈敗也,結果大敗也!

  • 12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劉備氣勢洶洶地發動伐吳的戰爭,為什麼會失敗,有以下幾點:一,在夷陵之戰時,劉備有點被前期的勝利衝昏頭腦,對自己估計過高,有些飄飄然。他顛沛流離半生,諸葛亮到了他身邊之後,劉備擁有了兩川之地,打敗曹操,夷陵之戰前期又把孫權的東吳打得閉門不出,劉備這時候很驕傲,連諸葛亮的話都聽不進去。所謂驕兵必敗。

    二,劉備發動的這場戰爭,不得人心。蜀軍出發前,眾臣就反對伐吳。孫權兩次求和,答應把荊州還給劉備,把殺死張飛的範疆、張達交給劉備處置,縛還降將,送還孫夫人。蜀國眾臣苦苦請柬,求劉備答應孫權的求和。但是劉備不同意,發誓要殺了孫權,再滅了曹魏。

    三,劉備滅東吳、殺孫權、滅曹魏的戰略意圖,有些不現實,有點操之過急。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的國力都超過了蜀國,三國中蜀國最弱,逼急了,曹丕和孫權如果再次聯手,劉備會輸得更慘,曹魏這邊怕的是諸葛亮,所以曹魏暫時還在坐山觀虎鬥,東吳和蜀國拼個你死活,曹魏最樂意。驕傲、憤怒的劉備這時候管不了那麼多。

    四,劉備沒有想到的是,東吳竟然冒出一個名不經傳的陸遜。陸遜接任東吳的大都督,劉備沒把他放在眼裡。更讓劉備沒想到的是,劉備每天派士兵去罵陣,年輕的陸遜竟那麼沉穩,面對蜀國士兵的百般辱罵,可以充耳不聞。

    五,劉備勞師遠頓,巴不得快速推進戰事,陸遜堅守不出,拖垮了蜀軍的銳氣。劉備氣勢洶洶,陸遜卻不理,加上蜀軍的文臣武將出發前就反對伐吳,孫權求和,蜀國眾臣更是苦苦請柬,反對繼續作戰。所以劉備發動的這場戰爭,並不得人心,所以士氣並不高昂,再加上東吳閉門不出,蜀國軍心更是懈怠。

    六,東吳幾個月不出戰,拖到了天氣炎熱的夏天,酷暑難耐,長江中下游正是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的地帶,這樣的天氣,在野外作戰,那是異常艱難。所以,蜀軍也就顧不了什麼兵家大忌了,先對抗酷暑炎熱的天氣要緊。所以蜀軍在山林紮營。山林紮營,最怕的就是火攻。陸遜一看機會來了,火攻計劃立刻進行。蜀軍大敗。

    綜上所述,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犯了至少六次兵家大忌。

    一,《孫子兵法•計謀篇第一》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劉備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都不利,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孫子兵法•作戰篇第二》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劉備勞師遠頓,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這也是劉備失敗的原因之一。

    三,《孫子兵法•作戰篇第二》說:故殺敵者,怒也;……孫權兩次求和,蜀軍已沒有了怒氣,所以,蜀軍士氣不高。火攻後,蜀兵死者無數,很多蜀兵投降東吳。

    四,《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者,每戰必殆。

    劉備對陸遜毫無所知,盲目樂觀,孫權看過陸遜的作戰計劃,稱陸遜為異人,劉備卻不在乎他。這說明劉備在瞭解敵情方面,功夫做得不夠,不知彼,必然導致失敗。

    五,《孫子兵法•九變篇第八》說:合軍聚合,圮地無舍,……。圮地無舍,意思就是:在山林、險阻、水草雜生的地方,不要紮營駐軍。劉備在山林七百里連營,就是犯了這條兵家大忌。

    六,《孫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說: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戰,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劉備發動伐吳戰爭,起因是失了荊州,孫權殺了關羽。當孫權求和,答應歸還荊州,縛還降將,送回孫夫人時,當時呂蒙已死,從國家利益方面,沒有多大的必要發動戰爭,能兵不血刃重新擁有荊州,是最大的國家利益,想要一舉滅了東吳和曹魏,時機還不成熟。所以,劉備發動伐吳戰爭,只剩下個人恩怨。這種情況下,發動戰爭,對國家利益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孫權第二次求和的時候,蜀軍眾臣苦苦請柬劉備罷兵休戰時,劉備如果能順坡下驢,罷兵退軍,蜀軍的聲威大震,荊州又得到了,這對蜀國有利而無害。

    所以劉備因怒而興師,不考慮國家利益,這也犯了兵家大忌。

    劉備犯了這麼多兵家大忌,所以敗得這麼慘,敗得這麼徹底。

  • 13 # 不澀甜柿昭哥

    劉備千里長途拔涉,勞累疲憊,又無軍師陪同指揮,吳國有陸遜軍師指揮,以逸待勞,守城待時機,劉備速戰取勝無望,最後劉備士氣耗盡,最後被陸遜出擊大敗而歸。

  • 14 # 語文張己千老師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此戰過後,三國鼎立的平衡局面維持了數十年之久,而也為東吳和蜀漢後來聯手滅魏做下了鋪墊。經此一戰,蜀漢的劉備元氣大傷,經丞相諸葛亮領導休養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復,可見在這場戰役中,劉備輸的有多慘,敗得有多重。

    咱們回顧一下劉備為何要伐吳。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 。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 。這下就更使得劉備惱怒孫權,發誓非要滅亡東吳。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個人分析劉備失敗原因:

    一、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

    二、劉備"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

    三、劉備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自入絕境;

    四、劉備在面對吳軍的頑強抵禦時候,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

    五、過於輕敵,瞧不起沒有名氣的陸遜;

    六、剛愎自用,出兵前不聽文臣武將勸諫,一意孤行;戰時不聽馬良忠告,覺得自己天下無敵;

    七、天氣原因,導致士兵水土不服等原因

    綜上所述,其實劉備伐吳失敗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不過還是挺遺憾“本來很快就一將功成”,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天意裁決,哀哉惜哉!

  • 15 # 開開心心就挺好

    一、首先,倉促出兵,內政外交軍事都沒有做好,戰略方向上出現失誤。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旗幟起兵,但這樣違背了“東和孫權,北拒曹魏”的戰略國策,伐吳只能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二、兵力並不佔優勢且其手下缺乏將才。

    三、後勤供應

    四、水軍戰鬥力不足,力量薄弱

    五、未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六、恃勝而驕,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情緒

  • 16 # 影視職員

    在歷史的長河中,百餘年的三國曆史是最為耀眼的一段時期,不只是三國出現了許多名垂青史的人物,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亂世中的三國,出現了許多經典的戰役。比如官渡之戰,梟雄曹操憑此戰擊潰強敵,從而一統北方;再比如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僅憑藉著數萬精兵,便戰勝了強大的曹軍,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被稱之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偏安西南一隅的蜀漢昭烈帝劉備,舉全國之兵對東吳發動的一場為關羽報仇的戰役。這場戰役雙方都投入了全部國力,劉備旨在滅吳,而孫權在求和不成後,便下決定心派年輕的陸遜掛帥應戰劉備大軍。這場戰役,最終在東吳陸遜的出色指揮下,皇叔劉備敗的十分慘烈,幾乎全軍覆沒。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那麼,這場由劉備辛辛苦苦發動的滅吳之戰,為什麼會敗的這麼慘烈呢?這場戰爭又改變了什麼?

    在大軍伐吳前,劉備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稱帝建立蜀漢,延續大漢王朝;第二件事就是動員全國軍事力量籌劃伐吳,其目的就是滅吳為關羽報仇。可能很多人覺得,劉備之所以不顧丞相諸葛亮以及趙雲的勸阻執意興兵伐吳,其目的僅僅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外,那就大錯特錯了。當時的劉備,可能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奪回戰略要地荊州。荊州市蜀國的門戶,是蜀國可以直接出兵一統天下的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直接導致了北伐困難係數的提高,這一點可參考後來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之戰。

    因此,不論是從私人感情還是國家政策來看,劉備都咽不下這個窩囊氣。作為劉邦的後人,漢室後裔,蜀漢皇帝,他內心那顆流著大漢先烈的血,告知他必須要興兵伐吳,不光是奪回荊州這麼簡單,如果順利的話則一舉滅掉東吳,為之後的一統天下打下紮實的基礎。所以,經過自己一番深思熟慮後,劉備最終舉全國之力,還是對東吳孫權開戰了。

    不管怎麼說,劉備還是經過充分地準備,率數萬大軍踏上了伐吳的征程。當時兩國的國界已移到巫山附近,此次伐吳,劉備所帶的武將和謀臣如下:大都督馮習,大將軍吳班,前部統帥為張南,一同前往的還有鎮北將軍黃權和關羽之子關興。謀士主要由馬良、尚書令劉巴等。面對殺氣騰騰地蜀軍,孫權在求和無望的前提下,拜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帥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計五萬士兵開赴前線,抵禦劉備大軍。

    再看劉備這邊,雖說此次出征沒有帶名將趙雲和馬超,但還是靠著吳班、馮習等將,於戰爭的初期,將駐守宜都的東吳陸遜打得大敗,致其連退有千里之遠。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這才利用地形安營紮寨,轉入了戰略防禦態勢。公元222年,劉備大軍在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面對吳軍扼守要地、堅守不出的情況,劉備縱使百般挑戰,即便就連孫權的親侄子孫桓被困,吳軍諸將紛紛請戰救援,陸遜也不為所動,毅然堅守夷道,以待時機。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相持不決,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圖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就這樣被陸遜化解了。六月江南,正是酷暑時節,天氣非常炎熱。面對炎熱的高溫天,蜀軍將士逐漸失去了鬥志,為了躲避高溫,劉備無可奈何之好下令全軍將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待到秋後氣溫涼爽時再發動進攻。而陸遜則迅速抓住戰機,認為此時反攻時機已然成熟,於是在徵得孫權同意後,用一把火大敗劉備大軍。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鎮北將軍黃權不得已投降了曹魏,劉備僅率少數人馬狼狽逃回白帝城。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重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終以劉備的慘敗、東吳的勝利而結束。劉備之所以慘敗,原因大體有以下幾點。

    一、戰場佈局

    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面對堅守不出的吳軍,再加上為了躲避高溫,劉備竟然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的深山密林裡,設立了幾十個營寨,連綿七百里。雖說紮營的地方是高處,有著一定的地理優勢,但是紮營的地方是雜草叢生,容易被火攻。就連曹丕得知蜀軍的紮營方式後,向大臣說道劉備畢竟不懂軍法,劉備必備東吳所敗。果不其然,劉備的這個破綻被陸遜看穿,陸遜僅用了一把火便打敗了劉備。

    二、三國形式

    劉備伐吳是在稱帝后,此時的曹丕早已稱帝,三足鼎立的形式已經形成。作為劉備的頭號敵人,兵強馬壯的曹魏時刻在虎視眈眈的盯著弱小的蜀國。為了伐吳大業不出意外,劉備在興兵前曾派遣使者出使魏國,目的就是講和。另一方面,東吳在戰爭初期也因為擔心兩面受敵,便派使者出使曹魏,向曹魏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三方都是各懷鬼胎,曹丕則是選擇觀望。但為了防範魏國,蜀國把伐吳將軍裡最優秀的黃權安置在了長江北邊,目的就是防範曹魏乘機襲擊。本來所帶的大將就不夠優秀,還要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在形式上說,劉備的機率很小。

    三、感情用事

    之所以這樣說,不是不考慮劉備、關羽的兄弟情誼,大家都知道,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是被世人稱讚的一段佳話。在關羽被東吳從背後捅刀子殺害後,劉備的怒氣一直沒有減少。他恨孫權的背信棄義,怒呂蒙的小人行徑。但此時的劉備不再是一個皇叔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身上有著光復漢室的重任,他不應該喪失了頭腦,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勸阻,不顧一切為兄弟去報仇。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冷靜,自然也會錯失了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劉備“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下,劉備焉能不敗。

    夷陵之戰結束後,新建的蜀漢受到重創、不僅損失了大量計程車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軍陣亡。在劉備死後,蜀漢境內叛亂四起,國力大受影響。反觀吳國這邊,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自身損失也是不小。為了共同抗擊魏國,兩國再次修好,三國局勢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對峙態勢。

  • 17 # 壹零壹肆

    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三點:一、孫權有備無患;二、劉備一意孤行;三、陸遜指揮若定。

    第一點:孫權有備無患

    荊州爭奪戰之後,原本就很脆弱的孫劉聯盟公開破裂。

    孫權很清楚劉備:於利,他要奪回荊州;於義,他要為關羽報仇雪恨。一場大戰勢所難免,孫權不能不未雨綢繆。

    因此,孫權在政治和軍事兩方面都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在政治上做的工作,主要是積極靠攏曹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孫權派人向曹操“請降”,曹操則投桃報李,表示要再次和孫權通婚。這才有荊州爭奪戰時雙方的勾結。戰後,孫權繼續靠攏曹魏。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劉備集團反應強烈,口誅筆伐,痛罵曹丕,孫權方面則保持沉默。等到曹丕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伐吳時,孫權便在一個月後向曹丕上表稱臣,並在十一月接受了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次年建元黃武。這時,曹丕、劉備均已稱帝,孫權也成了獨立王國的國王,三國鼎立的形勢正式形成。

    孫權接受曹魏封號,不過權宜之計。實際上,孫權在作政治準備的同時也在作軍事準備。據《三國志·吳主傳》,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后,孫權就把自己的指揮部從公安遷到了鄂城,改名武昌,並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在劉備出兵之後,在長江沿岸佈下道道防線。可見,孫權一直在提防劉備。也可見,孫權打的是有準備之仗。

    相比較而言,劉備的準備則是不足的。荊州之戰後,劉備雖然又氣又恨,卻既沒有沉下心來總結經驗,也沒有休養生息厲兵秣馬,而是匆匆忙忙稱帝。曹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公元221年5月15日),劉備在成都西北之武擔山即皇帝位。六月調兵遣將,七月御駕親征,並且命令張飛到江州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張飛之死對於劉備無疑是重大損失。關羽已在荊州爭奪戰中被殺,黃忠也於一年前病故。張飛一死,剩下馬超防魏於北,趙雲不受信任,東征的隊伍中,竟沒有像樣的將領。另外,龐統已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戰死,法正也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去世,諸葛亮鎮守成都走不開,因此東征的隊伍中也沒有一流的謀臣和軍師。可以說,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是匆匆忙忙的,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第二點:劉備一意孤行

    對於劉備的稱帝,東征,當時是有不少人表示反對的。比如費詩,尚書令劉巴和主簿雍茂,便都不贊成劉備稱帝。反對東征的則有翊軍將軍趙雲和從事祭酒秦宓。

    據《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趙雲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何況只要滅了曹魏,東吳就不成問題。因此“不應置魏,先與吳戰”。

    但是劉備並沒有接受他們的諫言。結果,費詩被貶,雍茂被殺,秦宓“下獄幽閉”,劉巴嚇得從此不敢說話,趙雲則不受信任,不得隨行東征。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東征呢?一般人都說是要為關羽報仇。但這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呢?第一,像劉備這樣意志堅定堅忍不拔的人,是不會感情用事的。第二,關羽被害後,劉備並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追諡其為壯繆侯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後主劉禪所為。第三,劉備起兵時,關羽已經死了一年半,哪裡還會情感衝動?只能說是既定方針。

    但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劉備的既定方針應該是聯吳抗曹,趙雲也說“當因眾心,早圖關中”。那麼,劉備為什麼不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行事,也不接受趙雲的意見?因為,曹魏是勁敵,擁有大半個天下,哪裡是一口吞得下的?所以,劉備則認為孫權好欺負。

    因此,綜上所述,劉備伐吳,原因有三:第一,關羽和他情同手足,生死與共,此仇不可不報。第二,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劉備作為弱者,必須以攻為守;而曹魏太強,能攻的只有東吳。第三,就是荊州非奪回不可。

    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浮躁”。

    據《三國志·黃權傳》,時任偏將軍的黃權擔心長驅直入有風險,曾經建議劉備穩紮穩打。黃權說,吳軍驍勇善戰,不好對付;我軍順江而下,進易退難。因此,為臣請求擔任先鋒,為陛下試探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指揮就好。

    劉備不聽,把黃權打發到江北,自己則不顧一切地繼續向前推進。

    第三點:陸遜指揮若定

    相對於劉備的“浮躁”,陸遜在這場戰爭中確實“指揮若定”。

    據《三國志·先主傳》,蜀章武二年,即吳黃武元年、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夷陵(故城在今湖北省宜昌市東南)。二月,劉備到達猇亭。當時,吳軍將領紛紛要求出擊,陸遜卻不同意。他下令大步撤退,把數百里的崇山峻嶺都讓給劉備,自己堅守在猇亭前線,拒不應戰。劉備無奈,只好命令蜀將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

    蜀軍順江而下,來勢洶洶,恨不得一口吞了東吳。然而,他們來到夷陵、猇亭前線時,卻被吳軍死死地堵在那裡,一連幾個月找不到決戰的機會。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不足,天氣漸漸炎熱,蜀軍的鬥志越來越渙散,士氣越來越低落。這時,陸遜宣佈,反攻的時機到了。

    據《三國志·文帝紀》,陸遜決定反攻是在這年的閏六月。據《三國志·陸遜傳》,他命令士兵每個人都帶一把茅草,到了劉備的軍營就放火,在放火的同時進行攻擊。一旦火勢形成,諸軍同時出擊。這一辦法果然成功。於是,在陸遜的號令下,吳軍主力齊集猇亭,大戰劉備,連拔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猝不及防,焦頭爛額,逃到馬鞍山(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陸遜再接再厲,督促各軍從四面逼進。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只有劉備帶著少數隨從連夜逃往白帝城。他的舟船、器械、軍資“一時略盡”,他的部隊則“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一敗塗地的劉備既羞愧又憤恨,仰天長嘆說:“朕居然被陸遜打擊羞辱,只怕是天意吧!”也許,在劉備眼裡,陸遜不過一介書生,不足為慮。其實,陸遜不是書生,而是儒將,是東吳方面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成功也不是什麼“天意”,而是“人謀”。陸遜曾向孫權上過一道奏疏。在那篇疏文中,陸遜首先向孫權闡述了這場戰爭的重要性。“長江三峽最東邊的是西陵峽,西陵峽的東口就是夷陵縣。所以陸遜說,夷陵是戰略要地,也是我們東吳王國的西大門。這個地方,容易佔領,也容易丟失。一旦丟失,不僅會損失一郡之地,就連整個荊州的安全也會變得十分堪憂。因此,這場戰爭,不能失敗,只能成功。”這就是陸遜成功的第一個原因——高度重視,志在必得。陸遜向孫權陳述了劉備的三大弱點。一是劉備違背常規,不守巢穴,勞師遠征,這是自來送死;二是劉備征戰一生,敗多勝少,由此推論,這回也不足為慮;三就是他的“舍船就步,處處結營”。這是陸遜成功的第二個原因——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第三個原因是“沉著應戰,後發制人”。據《三國志·陸遜傳》,就在陸遜和劉備相持不下的時候,孫桓被劉備的軍隊包圍在夷道。孫桓是孫權的同族侄輩,時任安東中郎將。所以,孫桓向陸遜求援,諸將都說應該出兵,陸遜卻按兵不動。陸遜說,安東眾望所歸深得人心,夷道金城湯池糧草充足,無可憂慮。等到本帥計謀施展,夷道之圍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孫桓那邊就解了圍。而且,據《三國志·孫桓傳》和《陸遜傳》,解圍之後的孫桓還逢山開路遇河搭橋,抄近路去攔截劉備,害得劉備翻山越嶺才得以倖免。事後,孫桓則對陸遜說:“孫某求援不得時,確實怨恨將軍,現在才知道將軍實在是排程有方啊!”

    正是由於陸遜的鎮定自如和排程有方,尤其是他能夠一忍再忍後發制人,保證了吳軍的一舉成功和大獲全勝。

    擴充套件資料

    夷陵之戰對於劉備是個沉重打擊。

    據《三國志·先主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兵敗退回巫縣,後駐蹕白帝城,不久就染疾在身,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劉備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召諸葛亮到永安,安排後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關注呦!

  • 18 # 夢語獨斷

    公元221年,在關羽死後約兩年,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並奪回荊州,劉備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求和不成,一面向曹魏稱臣求和解決後顧之憂,一面任命陸遜領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蜀漢幾乎全軍覆沒,精銳盡喪,自此完全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劉備逃回白帝后一病不起,最終亡故。

    大部分人從小深受《三國演義》影響,對作為正統的蜀漢充滿哀嘆與惋惜,每每閱讀於此,總是暢想蜀漢該如何如何獲勝,但自年齡日長,接觸正史後,才曉得,雖然夷陵之戰劉備氣勢洶洶,但卻註定了這場戰爭蜀漢必敗。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細細分析。

    劉備不顧一切攻打東吳,除了急於復仇,奪回荊州外,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更是一場堵上一切的豪賭。

    關羽與劉備情同手足,按《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如今關羽被殺,劉備不但失去了最親密的兄弟,還失去了蜀漢唯一一位能夠單獨鎮守並具有帥才的將領。此外,荊州被奪,諸葛亮《隆中對》自漢中,荊州兩地夾擊曹魏的戰略構想自此擱淺。要知道此時漢中自兩漢以來地質變化極大,從漢中進攻雍涼關中的難度更大,萬難再重現漢初韓信“明修棧道,暗度成倉”的情形,失去了荊州這個天下之腹,失去了直搗曹魏政治中心許昌戰略要地,也失去了漢中-上庸-荊州這一進可攻退可守的完美戰線,如不將荊州奪回,劉備不但將失去奪取天下的可能,更是隻能困守蜀漢,等待中原恢復後也是難逃滅亡的結局。另外,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也是劉備的人才庫,劉備在此經營多年,手下眾多文臣武將,如諸葛亮,魏延,黃忠,蔣琬等等都是屬於荊州派,而劉備的統治之基便是荊州派,作為客軍為了維持統治,劉備不得不以荊州派打壓益州士族,失去了荊州,失去了根基,劉備再益州的統治將極其不穩,大部分荊州派也將人心浮動,迫切希望奪回荊州。失去兄弟,失去大將,失去進取天下的可能,失去根基和人才庫,劉備迫切的希望打敗東吳奪回荊州,此時難免心情急切,心浮氣躁,急於求成,這也為後面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另外對比兩軍實力,蜀漢在6萬左右,東吳軍力差不多,兩者實力相差不大,而蜀漢更是深入吳境,戰線拉得極長,崇山峻嶺間補給很難供應,而東吳則主場作戰,以逸待勞,再加上劉備輕視東吳主帥陸遜,以後世角度來看陸遜足智多謀,能征善戰,是少有的良將,此消彼長之下,蜀軍焉能不敗,劉備焉能不敗?

    其實,劉備還是知道以自己此時的實力不足以吞併或者說大敗東吳,他寄希望的是曹丕能夠出兵,要知道曹魏在荊州,淮南兩線布有重兵,荊州兵團,淮南兵團就像兩把利劍懸於東吳頭上,只是沒想到的是,孫權居然能夠臉皮厚到為了解除曹魏壓力,舔著臉向曹魏稱臣,要知道此時劉備,曹丕已稱帝,孫權還只是名義上曹魏的吳侯,可想而知他有多憋屈。而曹丕更是因為剛稱帝國內局勢不穩,再加上不想蜀漢佔便宜,居然按兵不動,錯失良機。失去了曹魏這一潛在的外援,以劉備的實力想擊敗集中力量對付自己的東吳,是萬萬不可能的,這也算是劉備的一個失敗的原因吧。

    綜上所述,劉備在實力,在心態,在外援,在能力上,在天時地利上對東吳並不佔優,儘管看起來伐吳浩浩蕩蕩氣勢洶洶,失敗也是註定的。

  • 19 # 臨石觀海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最終以劉備慘敗告終,那麼為何氣勢洶洶的劉備會失敗呢,個人認為此戰劉備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決策失誤導致放棄水陸並進,舍船就步,還有就是陸遜是智勇雙全的帥才,劉備卻沒有重視。

    夷陵之戰的背景

    劉備打贏漢中之戰後,蜀漢基本完成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形勢一片大好,但緊接著關羽失荊州,蜀漢遭到重創,不僅失去了上將關羽,更重要的事丟失了門戶荊州,劉備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在稱帝后馬上發兵東吳,夷陵之戰爆發。

    我們知道這一次“老炮兒”劉備遭遇了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不僅沒有奪回荊州,更是損兵折將,國力再一次遭到重創,劉備也因此頹廢,不久便鬱鬱而終。

    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傅子》

    那麼身經百戰,氣勢洶洶的劉備為何會遭此慘敗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備放棄了水陸並進的戰略,舍船就步

    劉備率領眾將伐吳,開始頻頻得勝,但大軍到達夷陵後,卻突然放棄水陸並進的勢頭,棄船就步,劉備親自率領大軍挺進猇亭與陸遜相持,之後更是在密林中建立營寨。

    而我們透過陸遜的話可以得知,東吳忌憚的正是水陸並進的蜀漢大軍,而劉備放棄水軍無疑為失敗埋下了隱患。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三國志》

    陸遜是智勇兼備的帥才,但劉備卻沒有重視

    陸遜雖然是文武雙全的一位帥才,但當時的他還是籍籍無名,在劉備看來乃黃口孺子,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此時的劉備犯了當時關羽一樣的錯誤,沒有足夠重視陸遜,而在多次挑釁未果後,被陸遜看出破綻,一戰功成。

    兩人第一次交鋒是劉備派吳班帶數千人在平地結營,自己帶兵埋伏于山谷之中,要是碰到一般人可能會上當,但陸遜沒有,劉備只能尷尬的自己走出來了。

    漢主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吳將帥皆欲擊之,陸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漢主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資治通鑑》

    而就在陸遜堅守不戰的策略下,隨著時間的流逝,作為主攻方的劉備大軍欲戰不得,疲弊不堪,而劉備因為輕視陸遜,連營七百里,而正是這一舉動被曹丕吐槽劉備不會打仗。

    而陸遜之後又派兵攻打劉備軍營,試探了一把,找到了破蜀之法,於是便用火攻一舉大敗劉備。

    總結:綜上所述,氣勢洶洶的劉備之所以敗給東吳陸遜,是因為其戰略決策失誤,放棄了水軍,加上輕視陸遜,犯了大意的毛病,而陸遜作為一位優秀的帥才當然不會放過如此良機。而其結果就是成就了陸遜威名,而劉備則名聲掃地。

  • 20 # 遊子dream

    引言

    眾所周知,關羽失荊州兵敗被殺,未過多久劉備便在成都稱帝,自立漢中王。僅僅數月時間,就集結了五萬軍隊,準備討伐東吳。

    夷陵之戰的由來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屬於大規模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防禦成功的戰役。為了給被東吳所害的關羽報仇,剛稱帝三個月的劉備集結大軍,揮師東下,欲滅東吳。孫權得知後,求和未成,便做了兩方面打算:

    1、向曹魏稱臣,免去後顧之憂

    2、任命陸遜擔任都督率兵與蜀軍對抗

    起初,劉備大軍一路過關斬將,打得東吳軍隊節節敗退,眼看就要直搗黃龍,蜀軍將士各個心潮澎湃,劉備更是覺得東吳無大將。然而事與願違,中途出來個陸遜,阻斷了蜀軍前進的道路。這一相持就是大半年,即便劉備多次挑戰,陸遜就是閉門不出。面對高溫環境的惡劣,糧食的短缺,蜀軍將士們都已精疲力盡,無心再戰。

    劉備犯了兵家大忌,導致夷陵之戰慘敗

    劉備見狀,便將兵力分散到各區域的叢林裡,形成對吳軍的包圍趨勢,其則親率主力軍進入山林地區避暑,準備長期作戰的計劃。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此佈局正中陸遜下懷。叢林之處,兵力分散,一把火攻,蜀軍慘敗。此戰是繼關羽失荊州後,蜀漢面臨的又一大損失。劉備也因此戰病死白帝城。

    總結

    夷陵之敗源於劉備的剛愎自用,出征前軍師諸葛亮及大將趙雲就曾力諫,不宜出兵,可劉備固執己見,不聽勸阻。後因打了幾場勝仗便輕視東吳兵將,最終又做出錯誤決斷,吳軍火燒連營,致使蜀軍夷陵之戰大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動漫是你心目中的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