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印象影視策劃

    商鞅變法在前期為秦國的富強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逐漸增長,變法30年就收復了河西大片土地,後來就繼續東出,打敗了強大的趙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為統一六國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統一六國後,商鞅的法家治國開始發揮副作用,嚴刑峻法讓很多老百姓害怕,讓國內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提心吊膽,這也為後面的陳勝吳廣起義埋下了伏筆!

  • 2 # 御前帶刀侍衛

    我們都知道,使秦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秦朝在經歷春秋戰國大亂世之後,全國上下,國力大減,百姓都渴望安定,可秦朝卻制度不改,依舊輕氾重刑,依舊像戰爭時重徭役,賦稅,這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而這秦朝的苛政,起源於何時呢?他便起源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中有意向便是增加連坐法,如何增加呢,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這產生了什麼後果呢,人人自危,戶戶自保,百姓之間可以說是互相防備的狀態,為了自保甚至於會無中生有。就這樣刑法繼續發展,這樣到關係狀態也繼續發展。到了秦朝後期,法律已經是苛責至極,正如陳勝吳廣他們,僅僅是因為天氣原因,遲到就要被殺頭,不僅僅是他們這一隻,還有無數百姓也都是這樣,誰不珍惜生命,誰都不願這麼輕易死去,最終釀成了農民起義,所以說商鞅變法,也是秦滅亡的一大原因。那麼問題也來了,商鞅變法的弊端如此之大,為什麼當初,還要採用商鞅變法。因為他快呀,商鞅變法可以很快的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秦朝當時國內動盪不安,如果不很快的解決國內的問題,那麼明天,齊國,楚國的大軍可能就兵臨城下了。而如果你是百姓,在商鞅偷東西都可能會被殺頭的法律下,你還會去搶劫嗎。所以說商鞅變法可以很快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但這不是長久的辦法,說到這同時也要談到法家和儒家,在解決周文疲弊問題上的不同了。其實商鞅變法的本質,便是法家的思想,他們是想用嚴格的法律控制住百姓的行為,可哪怕社會安定了,這終究只是控制的結果,如周厲王之行,無法使人心安定。而儒家不同,儒家就是從人心安定,如果人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麼不需要控制,社會自然就安定下來了。這便是法家和儒家對待問題本質上的不同。

  • 3 # 快看電影NEW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是秦孝公時期的人物,而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是秦莊襄王之子。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繼位後,廣納賢士,變法圖強。而離開魏國的商鞅來到秦國後,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商鞅作文秦孝公的謀士,提出了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按軍功授爵,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的統治制度;鼓勵農桑,多生產可減輕徭役等一系列變法的戰略,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因此,在商鞅擔任左庶長期間,他按照他提出的主張,開始施行變法。

    而正是由於他的變法,使得秦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為秦始皇日後的統一全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同時,商鞅的變法侵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並且施行嚴酷的律法也使得民生怨天載道。在秦孝公死後,沒有後盾的商鞅也很快被以企圖謀反的罪名被施行車裂而死。

  • 4 # haoshise

    我覺得秦的滅亡跟商鞅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需要看商鞅在秦的政治上的表現有哪些,秦的滅亡原因是什麼?

    一、商鞅變法

    商鞅總結了前人李悝和吳起變法失敗的教訓,在秦國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援開始了他的變法之路。他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除井田制鼓勵開荒,來增加經濟收入;獎勵耕戰,種田種的好的獎勵,打仗立功的獎勵;取消大夫世襲制;設立法律來維持封建秩序。秦國經過變法之後奠定了基礎,趁機奪取河西,然後逐步吞食其他國家,最終一統。這裡有一個思考的問題,為什麼秦惠王殺了商鞅還接著實行商鞅變法的法令。

    二、秦朝滅亡的原因

    1.秦始皇死亡,秦二世昏庸無能。趙高弄權。

    2.導火索,陳勝吳廣起義。

    以上是淺層次的

    深層次的原因:

    1.始皇帝為抵抗匈奴,修建長城並派兵駐守邊關。到後來章邯沒兵用,解放了幾十萬勞役。

    2.修建宮殿陵寢。耗費不少國力。

    3.六國貴族復辟。從張良這些不滿滅亡的舊臣陰謀刺殺秦始皇可以看出來,六國貴族還是在下面暗暗的想要傾覆秦國,更何況項羽一家。

    政治上經濟上的就不說了。自己去研究。

  • 5 # Oo否極泰來oO

    商鞅不需要為秦國的滅亡負責,為什麼這麼說?

    一、變法初成,朝局紛爭。

    面對戰國七雄的大爭之世,秦孝公與商鞅確實是千古難遇的君臣,在秦孝公答應商鞅變法之時,商鞅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法不容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必須奉行遵守。第二個問題:法無二心,君王必須對變法大臣深信不疑,不受挑唆、不中離間。第三個問題,自古變法之人,通常不得善終,願君上永不相負。秦孝公做的很好,這點我們不否認,然而後繼秦國之君做的如何?贏駟繼位之初,各方面勢利面對新君繼位,為贏得切身利益,都在暗地裡做足了文章,準備處死商鞅,嘗試推翻新法。贏虔沉默獨處20年,觀察朝局各方面的情況,看到嬴渠梁病危不壽,自己可能會性命難保,不惜假死騙過所有人。秦孝公歸天以後,立即出面干涉朝政,名為贏駟出謀劃策,實為公報私仇。他深知甘龍為首的老氏族必反,又擔心秦國新法深入民心商鞅功高震主,多次建議先籠絡老氏族除掉商鞅,再集中力量除掉老氏族。贏駟幾經贏虔的威逼脅迫,面對甘龍的左右勸諫,為了平衡各方面勢利,不得已下定決心除掉商鞅。

    二、兔死狗烹,五馬分屍。

    商鞅為了秦國付出了一生心血,國外各國君臣看到秦國日漸強大羨慕嫉妒,國內各方勢力利益受到損失恨之入骨,商鞅沒有退路。行為上力行新法,沒有謀反的任何跡象。職務上位高權重,從不貪利徇私舞弊。如果商鞅只為剪除政敵,把持朝政,他不會留下甘龍和老氏族。如果商鞅考慮富貴長久,安於享樂,他不會處置贏虔和贏駟。既然商鞅為秦國強大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贏駟何必還要懷疑可昭日月的忠心將其五馬分屍?固然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可只從秦國皇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不顧當初承諾,已經有失信義在先,何必再將秦國覆滅的罪責歸於忠臣義士?商鞅本是衛國人,又是秦國駙馬,他一生的目的就是施展胸中理想,不辜一身才華,確定自身價值,贏得後世傳頌。贏駟可以完全遵守當初承諾,將商鞅遣返封地圈禁,讓其安享晚年即可。若是出現法治漏洞,也可以隨時請教,便於後世逐一矯正。要知道師傅教徒弟還留一手,更何況商鞅對秦國還不防一招?

    三、是非對錯,後世評說。

    有人也說商君之法是苦民之法,只符合統治者的利益,這點說的也不完全正確。秦國變法之初,秦國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軍隊賞罰不明戰力低下,國家窮困潦倒民不聊生,女兒嫁人能找一個沒有殘疾的都行。商鞅變法以後,百姓有田靠耕戰得爵做官,軍隊不分貴賤按功領賞,國家四處通商蒸蒸日上。如果完全是苦民之法,秦國能夠統一六國嗎?商鞅針對秦國民風彪悍、野蠻粗獷、刑法盤整過細確實苛刻,但是亂世當用重典,不然不足以強秦。秦國新法本身就是弱民強國之策,任何法制在定製之初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隨著時局反覆不定變化無常,法治也要推陳出新不斷完善,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蓬勃發展。

    如果總結秦國滅亡的原因?應該有二點,一是秦國後繼之君,沒有領會法治精髓,不能因勢利導因時而變。二是商鞅曾經預言,力行法制縱然遇到兩代昏君,政府機制正常運轉,秦國不亡。除非昏君奸臣同時出現,法制國策受到破壞,秦國可能會滅。如果有一代明君,秦國可統一天下。

  • 6 # 網事如絲19153617易

    成也衛秧敗也衛秧!商鞅變法是以法制為理論基礎和實施準則,所以他在一定歷史時期奠定並制約了秦國的國家和民眾行為,平民貴族包括君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政令貫通和生產力打下堅實的演繹平臺,試想提供了正確姿勢的平臺軌道,再有一個果敢睿智的君主(君主和平臺缺一不可,春秋戰國時代不乏英明神武的君主和改革政策,但兩者總是不能完美匹配……)國家潛力發展的還不健康有序的進行?!

    但是當蕩平四海清平世界後,依然使用苛刻殘酷的法制治國不黯民情加之各國貴族復辟思潮……法制體系變異並最終崩潰。商鞅作為一個改革者並不是先知預言,歷史責任功績功利心和遺憾是有的,每個歷史時期都必須選擇適用的改革策略這是公認的事實!比如我國五十年代實行的公私合營政策和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戰略!

    每個時期都需要不同的歷史人物或偉人去書寫去鋪排,他們只是歷史發展的促進者作用者,隨意評判定論歸罪他們的責任這本身就是不負責任!

  • 7 # 一天沒事瞎胡扯

    商鞅變法從變法之時就已經說了這是戰時法則,意思就是戰爭時期適用,和平時期就不適用了,變法前秦國國弱民窮,秦國君贏渠梁已經看出來了,秦國要強大就必須要不破不立,必須廢除就治,變法圖強,這時他遇到了想大展拳腳的商君,二人一拍即合,秦君從頭到尾一如既往的支援商鞅,而商鞅也不負眾望,使秦國變成了戰時強國,二人缺一不可,商鞅有才華,秦王舉全國之力支援,正如變法成功後商鞅說的那句【君為青山,我如松柏】一樣,正是變法的成功及延續,才使秦國最終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到秦始皇統一後,商鞅的法律就不適合,需要英主名臣來修改法律,可惜秦始皇突然暴斃,權臣霍亂朝綱,最終使得秦帝國走向滅亡,而滅國的罪並不是商鞅的錯,錯在後人未及時做出調整

  • 8 # 娛樂小醫生

    亂世當用重典,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富國強兵,一統六國。然而,變法的過程中觸及到貴族階層的利益。而後遭到迫害。正是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從弱小的國家,變成了強大的秦國一統六國。秦國一統後時局變換,商鞅的法已不再適合當時秦國的證據。應當順應時局再次修訂律法。人當時商鞅已故與秦國滅亡有何干系?純粹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9 # 老樂新視界

    商鞅實際上施行的是酷法,是苛政。秦人雖對商鞅恨之入骨,但卻對商鞅之法情有獨鍾,因為它確實使秦國強大了。秦在統一六國之後,未顧及當時的社會現實,沒有采取溫和的政治制度讓人民生息休養,而是繼續奉行商君之法,實行苛政。終於讓民眾揭竿而起,又讓曾經輝煌過的帝國大廈頃刻倒塌。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秦帝國的興亡竟系一人

  • 10 # 瀟瀟愛筠

    秦國沒有商鞅變法的時候已經延續了500年。雖然有過輝煌的穆公稱霸,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積貧積弱,混亂的狀態。這種狀態正好說明了民力的強大,君權的弱小。民強即是老百姓生活的很自由,雖然窮,但是貧窮而自由;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政府管不到他們,即使管我不買賬,你能把我咋地;他們不高興了,就會鬥毆鬧事,政府沒有能力干涉,非要干涉我連你一塊兒揍!這時的秦國大地上的民眾充滿活力,思想自由,行動自由,啥都是自由的,民眾自由就會按照個人意志行事,不會聽命於國家,國家政令就寸步難行。沒有賦稅就沒錢,窮;沒有兵源就沒有軍隊,弱。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如此積貧積弱的秦國,面對山東六國的輪番爆揍,居然還挺抗揍的,不但沒被打死,還越打越勇;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面對外敵入侵,平日裡野慣了的秦國老百姓再也不鬧了,全民皆兵,跟隨國君奔赴戰場。於是才有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家國情懷。自由的秦民更懂得如何愛國,老百姓沒文化但並不蠢,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就是懷著對腳下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的熱愛,粗野無知的老秦人選擇為國赴死,他們知道自己是為自己而戰,為自由而戰。所以,弱秦能擊退山東六國的百萬雄兵。靠著無數老秦人的浴血奮戰,雖然歷經慘敗但秦國就是亡不了。

    商鞅變法以後,老百姓失去了人身自由,他們一輩子被禁錮在土地上耕種;老百姓失去了言論自由,他們不能在像以前一樣撒野放肆;老百姓失去了財產自由,秦國收走了每一塊土地、山林,湖泊,老百姓再也不能任意支配它;最可怕的是老百姓連自由思想的權力都被剝奪了,他們一輩子只能想兩件事“種地”“打仗”。民弱換來了秦國兵力的強大,國庫的富有,君權的強大,使秦國的實力空前強大。秦國的老百姓卻變成了沒有思想,只會種地打仗的戰爭機器。在秦國瘋狂的兼併戰爭的道路上全速運轉。秦的統一是用血與肉堆築的。完成統一大業的秦沒有休養生息,而是收天下之兵,橫徵暴斂,嚴刑峻法,商鞅之法推向了極端。最後,天下萬民被逼的活不下去了,起來造了反。六百年的秦,六國都沒有把它滅亡,到二世卻亡了。

  • 11 # 好奇觀古今

    商鞅變法為什麼會讓秦朝強大,他將秦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讓戰爭的財富可以流到秦國每個人手中,但是也要看當時環境,商君這套可使秦國強大,可不能使秦朝強大

    秦國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不斷髮動戰爭掠奪六國財富的基礎上。而在商鞅變法之後,實行軍功封爵制度,使得掠奪而來的戰果在大部分歸於秦國貴族階層的前提下,秦國百姓也能分享些湯湯水水。這種利益分配又為秦國的掠奪性戰爭提供了比較充足的國內民意基礎,進一步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和戰爭的勝率。在秦滅六國時期,軍功封爵和掠奪性對外戰爭是相輔相成的,本質上來說和納粹前期執政時期靠發動對外掠奪戰爭換取國內民意支援是一個道理。

    另外,戰國時期物資匱乏,秦國將掠奪而來的勝利果實分享給老百姓一部分,為平民提供一個可以透過軍功改變階層的上升通道,可以削弱老百姓對於商君法嚴刑峻法高壓統治的不滿情緒,畢竟在當時,能吃飽穿暖還是第一位的,人身自由肯定要向後靠靠。

    但是秦滅六國以後,對外發動掠奪性戰爭的物件沒有了,這時候秦國貴族依然可以依靠壓榨治下百姓來獲取財富,但是沒有了戰爭,對原來秦國老百姓的利益分配渠道和透過軍功平民上升通道也被堵死了。而秦國統治者卻沒有意識到這點,也沒有意識到原來秦國疆域下的老百姓是自己統治的基本盤。而是把秦國老百姓和六國老百姓不加區別的進行壓榨,對自己的統治基礎幾乎是毀滅性的。

    從商君變法以來,秦國老百姓就如同身處在一個假扮成國家的大監獄中,監獄看管人員要求你承擔很繁重的體力勞動,甚至需要你獻出性命,不過可以給你提供一定的食物和衣物,如果你幹得好還有機會從犯人轉變成看管人員。老百姓雖然有怨氣還可以忍受,但是有一天,監獄看管人員宣佈:以後勞動強度加倍,食物衣物減半,而且你再沒有任何身份轉變的機會。老百姓還能忍受多久?

    現在有不少電視劇如《大秦帝國》之流誤導觀眾,使得很多人以為秦國上下當時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想基礎,民族主義是在近代才逐漸深入人心的,在古代根本不可能作為一種從上到下的主流思維。

    在滅秦戰爭的時候,秦國老百姓(包括老百姓組成的秦軍)對於本國實際上比六國還要憎恨,因為他們比六國老百姓還壓迫的更慘,時間還更長:

    章邯鉅鹿之戰後率全軍投降項羽,秦軍計程車卒因為不堪楚軍折辱而議論:“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秦兵成了楚國的俘虜,受到楚軍的欺辱,按正常劇本不應該是思念秦國把仇恨埋在心底準備伺機復仇嗎?而秦兵事實上普遍的心理活動是,如果秦國要能就此滅了,那是最好不過了。秦兵擔心的是如果秦國要不能就此滅亡他們的家眷要因為這個被秦法誅殺。一個國家的軍隊都說自己國家亡了最好不過,多麼可怕?

    劉邦進入咸陽以後,僅靠約法三章就換取了秦國老百姓的充分支援,要知道劉邦可是秦國的老對手楚國人,秦國老百姓對於接受一個楚國人當他們的王毫無心理障礙,只要這個王對他們比以前好些就可以了,可見秦國老百姓盼望秦國覆滅到了什麼程度。

    哪怕秦國統治者稍微聰明些,在滅亡六國以後把秦國老百姓和六國老百姓區分對待,讓他們感受和享受到一些作為征服者的勝利成果,那麼秦朝應該還是很快會維持不住統一形勢,但是憑藉崤山之險函谷關之固守住老秦國的基本盤還是沒太大問題。但是當時,最希望秦國滅亡的其實不是劉項、不是六國貴族,而正是秦國老百姓本身。

  • 12 # 謎GE

    我認為秦帝國的滅亡跟商鞅的關係不大。

    首先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些舉措對於當時秦孝公領導下的秦國可以說是起到了脫胎換骨的作用。並且他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型社會的轉型。而到了秦始皇統一之後,商鞅的法制基本沒變,是秦國掌控天下的利器,之所以秦至二世而終,我認為是當時民眾剛剛經歷了連年戰亂,需要修養生息,而秦始皇在此時卻大量徵調民力鑄金人,修長城,徵百越,踏匈奴。使得民眾怨聲載道。再加上此時六國中的大部分人還沒有帝國的概念,都在想著如何恢復諸侯制。等到始皇帝亡,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餘黨紛紛響應,這才使得秦帝國滅亡。所以說秦帝國的滅亡與商鞅無關。

  • 13 # 愛自學的羊先生

    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創了華夏曆史上的一次大統。可是秦二世而亡。說讓商鞅負責,他是負不起責了,原因有二。一,秦孝公去世,商鞅也被秦惠文王車裂而亡,滅三族;一個前代死人能負什麼責呢?二、秦朝是嬴氏的家天下,人家商鞅一個姓姬的,只是一個打工的,作為宰相,他盡的是一個臣子的本分,至於如何決策,還不是秦王說了算麼。所以說,讓商鞅負責,是不對的,但是作為最早的秦法立法人,他的法給秦的滅亡留下了禍患是客觀存在的。

    為什麼說商鞅的法給秦滅亡留下了禍患的伏筆呢?因為商鞅的法律內容,使得國家和民眾成為了對立面,只有對立沒有統一,過於片面,使得民眾生活太艱苦了。最終對立,對立就是矛盾,矛盾的演化必然造成衝突,衝突的不斷升級就是農民起義,就是各種地方勢力造反,推翻壓迫統治。最終,秦王朝被推翻。不信,我們透過現象看看商鞅之法的本質,可以看出:

    1、商鞅之法的本質就是威逼加利誘。商鞅之法,輕犯重刑,有一點違法,就有可能受到殘酷的責罰。這就是威逼,王法王法,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是法,一旦觸犯,犯法成本無比高昂,逼得人們沒有敢不按秦法行事。利誘體現在,殺敵立功以人頭計,在未統一之前,有連年征戰,基層的百姓可以透過殺敵立功,改變社會階層,從而為擺脫命運和改善被剝削的程度進行努力。有了軍功,就可以步入統治階級。秦統一六國以後,沒有戰爭,試問,最基層面的,最苦的百姓除了被永遠奴役,敲詐勒索,他們還有什麼出路?國內矛盾得不到釋放,矛盾就會積累和演變。

    2、商鞅的輔佐之道是法家之道。法家講究亂世用重典,有利於變革,推動發展。是在大亂大治之時,需要的鐵腕和強權。而秦統一天下之後,外在矛盾消失,內部矛盾顯現。再加上和平時期,統治階級催生的腐敗。使得內部統治的法,腐敗的統治官僚,相互結合,使得苛政更暴。暴秦暴秦,就是暴力統治,一個暴字,將當時的社會環境,形容得淋漓盡致。所以,秦統一以後,沒有調整法度,還用戰時法管理和平年代,刺激了階級矛盾。

    所以說,商鞅在那個年代,為秦孝公設定的法,富國強兵。他是有功的!但是,秦統一以後,需要的是修養生息,富國富民,發展生產和經濟,鞏固邊疆和國防。此時,商鞅已故,秦王已換。針對當時的國家如何長治久安,應該有新的方略。商鞅的法,是戰時法,不適合統一天下的秦朝。所以,依舊行他的法的內容,是帶來了後患。究其根本原因,作為君王,應該時移世易,進行變法,才能長治久安。

    後世百代皆行秦政法,證明商鞅的立法精神和策略是對的。從此處看,商鞅無過。有過的是,後來的統治階級,統治者,沒有根據時代的現實情況,調整法律內容和刑罰、獎勵。

    以上謹代表個人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導!

  • 14 # 老袁講歷史

    興也商鞅,敗也商鞅。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這其中要數商鞅變法最有成果。因為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從一個關西弱國一躍成為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強國,正所謂“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是在秦國推行法制,主要內容有:一是廢除井田制,擴大畝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二是實行分戶令,獎勵小農經濟,鼓勵墾荒 ;三是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四是嚴禁百姓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五是改法為律,厲行法制,實行連坐制度。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是法家學說的代表,他在秦國的變法實踐,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因為法家厲行法制的理論符合秦國當時的具體情況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秦國的生產力。而秦國統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之後,社會矛盾已經發生轉化,商鞅之法的弊端也開始暴露出來了。

    商鞅之法過於嚴苛,對百姓壓迫過重。賈誼在《過秦論》中直接指出了這一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易也”。

    商鞅之法帶給秦國強大的力量,也成為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說,任何制度的使用都應該建立在適宜的環境之中,當社會發展變化後,制度也要及時調整。

  • 15 # 滷麵影視匯

    商鞅是衛國王孫公子,複姓公孫,打小喜歡刑名之學。刑名之學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是刑學和名學的綜合。法自古就有,並非從商鞅開始就說是法,也並非商鞅而終,

    商鞅存在與否,法依然都存在。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根基,卻也埋下了禍根。

    商鞅的變的法的是“形式”,比如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 (貌似土地國有的只有新中國,其他朝代和國家都是,這點不算是商鞅的功勞吧)

    2.獎勵耕戰,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貌似沒有商鞅的其他國家,都能做到這點)

    3.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貌似沒有商鞅的其他國家,都是這樣)。

    這些,都是法的皮毛,很難說對法產生多大重要的影響。

    商鞅的“法”仍然是“人治”,並不是作者所說的“法治”,依靠君主強力支援才能維繫的法本質就是典型的“人治” , 而作者美化成“法治”,秦朝末期的滅忙, 其實就是這種“人治“暴力維繫的最大惡果,把人民關進牢籠太過,導致秦朝成為最短命的王朝。

    而現在意義上的“法治”,就算是換了任何君主,國家社會都不會亂,因為法律的制定需要大多數人的投票才能有效果,單憑君主一個人是無法亂的。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成果就是這就是把君主關進籠子,這就是“法治”。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

  • 16 # 史海鉤沉

    歷史環境是在發生變化的,一個國家的治理方法也需要適時而變,在商鞅變法的那個時代,商鞅的變法對當時的秦國來說,是一劑猛藥、良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商鞅的變法不再適宜一統天下的秦國也是事實。

    可惜,秦國的統治者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從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秦國因商鞅變法變的富強,也最終因為商鞅變法而王國。

    我們一直在說商鞅變法,那商鞅變法到底變的是什麼呢?

    查閱歷史資料,我們知道: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不得不說,商鞅重農桑講軍工的做法確實使得秦國變得富強,特別是秦國的軍功制,極大的提升了秦國的戰鬥力,使得秦軍的戰鬥力一躍成為七國之首。

    但是商鞅施行的連坐之法確實太過嚴苛,以連坐之法規定來看,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親戚犯了法,儘管你可能快幾十年沒跟你親戚有過聯絡了,但是如你的親戚犯了法,你也會被牽連坐牢,重者可能會被殺頭。

    大家想想,這可真是人在家中做,禍從天上來。

    在戰國時期,此為亂世,用重典是對的,有效杜絕了秦人軍政隊伍,但是,秦朝統一六國後,本應該適當放寬法律,但秦國的統治者不僅沒有以寬仁治國,反而法律愈發嚴苛。

    特別是是連坐制度,最應該廢除,但秦朝統治者並沒有認識到。連坐制度和嚴苛的法律最起碼在秦國危亡時刻給了秦國以當頭一擊。

    1、我們都知道秦末第一次農民起義是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為什麼要造反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失期,失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晚到了、遲到了。以秦法來講,遲到了就要殺頭。我們想一下,如果遲到了不是殺頭而是罰款或者打板子,陳勝吳廣還會冒著掉腦袋的危險造反嗎。

    2、嚴苛的法律背後,比如是人情淡泊。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朝代滅亡後,都有一群人想著復國,你們聽說過有人想為秦國復國嗎?

    當然,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秦朝皇族被秦二世殺了一部分,待項羽進咸陽,盡滅始皇一族。這個臥室不太信的,皇族人員廣闊,就算秦始皇一直近親被殺完了,表親堂親呢,能夠真正被殺盡嗎,恐怕不會。另外,在某些朝代,即使皇族人員都死完了,也會有心腹將領或者臣子想要復國。

    而秦朝滅亡後,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其復國,為什麼呢,這就是秦法嚴苛的後遺症,法律嚴苛,導致人情淡泊,大家之所以為秦國二戰,是因為法律而不是因為對秦國的認同。

    3、秦國法律規定,沒有國君下令,外將禁止帶兵入京。這也是為什麼秦朝滅亡時,邊境地區還有近百萬軍隊,他們並沒有趕回國都馳援的原因。因為依據秦法,私自帶兵回京是死罪,而當時咸陽已經被圍,國君手令出不了咸陽。邊疆將領就算有意救援,但礙於法律也不敢動身,只能眼睜睜看著秦朝王國。

  • 17 # 跪射俑

    我不認為商鞅應為秦亡負責。分析秦帝國滅亡的原因:

    一、移民政策:

    多年多次遷移民眾、罪犯到邊境和關中等地方,導致關中人口結構變化:舊秦人被搬空,原六國人佔領關中。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秦帝國在面對東部叛亂時,無法有效徵發士卒,組成精兵鎮壓。

    秦始皇遷移人口的次數有:1、公元前219年遷移3萬戶(大約15萬人)到琅琊,遷移戶獲得免除12年徭役的獎勵;2、公元前212年,遷移3萬戶(大約15萬人)到咸陽旁的驪山,5萬戶(大約25萬人)到章臺和雲陽,遷移戶獲得免除10年徭役的獎勵;3、公元前211年,遷移3萬戶(大約15萬人)到現在的鄂爾多斯地區。

    這些是有記錄的平民人口遷移記錄。另外還有在公元前217年剛完成統一時,強制性遷移六國被廢的王族、貴族等12萬戶(以每戶5人算,人數就達60萬人)到咸陽。

    下面這些是遷移罪犯的記錄,人數雖然沒有確切的數目,但也不在少數:1、公元前214年遣送罪犯到蒙恬新徵服匈奴的土地陰山一帶,充實新建立的34個縣;另外遣送逃亡者、奴僕、商店主等到南海百越地區;2、公元前213年遣送貪官汙吏去修長城或到南海百越地區;3、公元212年,再次遣送罪犯到邊境地區。

    僅僅計算平民的遷移記錄,就已經有14萬戶(大約70萬人)的遷移記錄。明確遷移到關中的就有20萬戶人。這些大規模的移民,改變了關中的秦人基礎,導致了秦帝國無法像以往戰國時那樣迅速凝聚關中國人,形成戰力,從而抗拒叛軍的入侵。劉邦輕輕鬆鬆的就從武關進入咸陽。

    二、常備軍的缺乏:

    秦在統一後,原有的秦國軍隊主要分散在南邊的南海百越地區和北邊邊境抗擊匈奴,還有關鍵城市的宿衛。另外,出於已經統一,秦帝國沒有保持或訓練精兵,以防鎮壓國內叛亂。在反叛形成大規模情勢時,秦帝國無法迅速召集精英部隊鎮壓叛亂。在陳勝的張楚軍進發到離咸陽不遠的戲地時,贏胡亥震驚,並要調兵時,咸陽附近無兵可調,只能把驪山、阿房宮的罪犯編組成軍,由章邯帶領,作為秦軍主力鎮壓張楚。可見秦國兵力的缺乏。

    在秦滅的記錄上,秦帝國的主要兵力主要有兩處:一是由驪山罪犯組成的章邯軍;二是包圍鹿角的王離軍——應該是蒙恬所率領守衛長城的秦軍,蒙恬自殺後,歸屬王離統領。其他的主力並不見。南海百越的秦軍由於山長水遠就算了。東部並無重兵駐守。東部叛亂之所以能夠判斷成功,就在於郡守的秦軍並不多,也非主力,只是一般性的防衛。秦帝國主力軍隊的缺失,也是劉邦輕鬆進入咸陽的關鍵。

    三、秦帝國的內鬥:

    秦帝國的內鬥,最大的責任是秦始皇嬴政。由於嬴政沒有確定太子,而死前也沒有明確指定繼位人。這導致了各個皇子對帝位都有合法性訴求,也讓繼位人沒有政務處理經驗和威望。

    第一個內鬥:皇帝繼位爭鬥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秦始皇有二十幾個兒子,面對這樣龐大的帝國皇位權力,哪個皇子能說自己不想登上皇位。能和贏胡亥競爭帝位的,不僅僅是贏扶蘇一個皇長子,至少其他八個皇子有資格威脅贏胡亥的帝位。

    贏胡亥繼位後,逮捕了三個近侍郎,殺死六個兄弟(說明這六人對贏胡亥帝位的威脅最緊迫),又逼贏高、贏將閭三個兄弟自殺。

    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兒子們對於皇位的爭奪一點也不遜色,激烈程度一點也不低。這也在另外一個程度說明,為什麼嬴政在長子贏扶蘇被貶北方後到死,都沒有辦法指定繼位人的原因,也就在於各個公子對於帝位爭奪的激烈。

    另一個驗證嬴政兒子們爭奪帝位激烈的事例就是:嬴政死後,李斯因為“上崩於外”秦始皇在外面死了,“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怕嬴政的兒子們公開武力爭奪帝位及東部發生叛亂,因此覺得秘不發喪。

    贏胡亥殺了10個兄弟,有名字的只有兩個:贏扶蘇、贏將閭,才能穩固自己的帝位。

    若以《史記 李斯傳》中的記錄,贏胡亥殺的兄弟就不是這個數目了:12個兄弟被殺,10個姐妹被殺,公子高自殺,加上贏扶蘇,和《史記 秦本紀》中自殺的贏將閭3兄弟自殺。那麼贏胡亥就殺了16個兄弟、10個姐妹,以嬴政二十多個兒子來算,殺死的兄弟有一半多。

    這個帝位爭奪的殺人記錄,有哪個朝代的爭奪可以相比?簡直可以用血流成河來比喻。

    這是繼位權的內鬥。除了以秦始皇嬴政16個兒子的死的代價之外,還連帶了蒙恬、蒙毅的性命。蒙恬的死,導致了秦帝國失去了最後的名將,導致在未來的鎮壓叛軍上,人才短缺。蒙毅的死,導致了秦帝國中央架構的失衡:丞相和內廷直接對抗,失去了蒙毅的緩衝,從而導致秦帝國政治路線的內鬥。

    如果蒙恬、蒙毅不死,秦帝國對於東部的叛亂和政治路線的內鬥的解決都輕鬆很多。但蒙恬、蒙毅對贏扶蘇的忠誠,導致了贏胡亥為了帝位的穩固,不得不殺蒙恬、蒙毅。

    秦帝國的第二個內鬥就是趙高和李斯政治內鬥

    李斯是最後的法家大家,自然堅持在秦二世贏胡亥下繼續進行法家治理。趙高從其言論來看,似乎是儒家。另外,作為趙高的學生贏胡亥應該也有很強的儒家觀念。

    也就是說,在秦二世贏胡亥的帝位穩固後,就面臨著選擇政治路線的選擇:是選擇老師趙高的儒家道德治理路線,還是繼續推進丞相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線。

    在贏胡亥的登位和穩固上,作為老師的趙高出力最多,最積極主動,背後的原因無非是想以儒家道德治理大秦帝國,緩和法家治理的嚴苛(與儒家道德對比的嚴苛)。

    但贏胡亥在帝位穩固後,面對東部起伏的叛亂,採納了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線。

    李斯上書,提出了“明君獨斷,行督責之術”的辦法,以解決秦國官吏瀆職、執法不嚴等現象,被贏胡亥採納。

    這就意味著贏胡亥採取了丞相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線:商君之法、申不害、韓非子的術治。

    這對於趙高的儒家道德治理路線是一個嚴重的挫敗。自此,趙高和李斯內鬥正式開始。

    趙高給秦二世贏胡亥的第一個建議是建立皇帝威望。

    趙高對秦二世贏胡亥的儒家治理建議是:建立皇帝威,理由是:秦二世贏胡亥年輕,又剛繼位,沒有政務處理經驗,如果天天和大臣們討論政務,皇帝能力不足就會被大臣知道,反而被大臣看不起。皇帝治理天下,下命令即可,不用天天和大臣們混在一起,才能建立威望。

    建立皇帝權威,震懾大臣,這就是趙高給贏胡亥的治理政策。

    為了離間秦二世贏胡亥對李斯的信任,趙高利用自己中書郎掌控內廷的資訊優勢,知道李斯想要面見贏胡亥要求停止修建阿房宮。

    趙高就去見李斯,鼓勵李斯面諫贏胡亥。但趙高都在贏胡亥休息玩樂時,才安排李斯面見。

    贏胡亥的休息娛樂時間都被李斯多次打擾,自然不滿,認為李斯專門在他休息娛樂時來見他,是覺得他年輕,看不起他。加上趙高的誤導:李斯功高,想要做王;李斯的兒子李由讓叛軍(進軍到戲的周章軍)進入關中,很可能和叛軍勾結。

    贏胡亥想要李斯調查李由,又怕李斯徇私,於是就暗中派使者前往三川郡調查。

    李斯聽到趙高的詆譭後,上書贏胡亥,要求贏胡亥防範趙高。但由於贏胡亥有了趙高的先入之言,加上因為李斯的多次打擾而產生的信任縫隙,對於李斯的上書就沒有采信。

    贏胡亥認為自己年少,“不習治民”,沒有治國經驗;而李斯年歲又高,沒多久可能都去世了,輔助自己的時間不長了;趙高品德挺好,做事也積極,自己還是能夠信任的。

    面對東部叛亂形勢越來越嚴重,而派出的關中士兵越來越多,於是李斯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一起進諫贏胡亥,要求停止修建阿房宮。贏胡亥表示:作為皇帝,想要修建一個皇宮,住好一點,一點也不過分;再說修阿房宮是先帝的作為,你們要停止修建,對得起先帝嗎?我登上帝位不過兩年,反叛到處都有,你們又鎮壓不下去,你們還有什麼面目做丞相、將軍呢?

    於是贏胡亥下令關押李斯、馮去疾、馮劫三人下獄。馮去疾、馮劫覺得受到侮辱,不肯入獄,自殺而死。李斯認為事情還轉圜的餘地,於是甘心去監獄。

    贏胡亥派趙高以謀反罪審訊李斯。李斯忍受不了嚴刑拷打,只得詐認謀反罪。認罪後,李斯上書給贏胡亥,以反說方式自陳自己的功勞,希望秦二世贏胡亥能夠赦免自己。但李斯的上書,被趙高阻攔,沒有呈給贏胡亥。

    趙高設計讓李斯承認謀反罪。贏胡亥於是腰斬李斯於咸陽,夷三族。

    李斯死後,趙高如願當上了丞相,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當時是公元前208年8月。一年後秦滅。

    李斯、馮去疾、馮劫三人的死,對於當時的秦國政局,絕對是一個崩潰式打擊。兩個丞相、一個將軍的死,對於秦國官吏的震動非常的大。不說士卒徵發、糧草徵運、官署的正常運作,即使有趙高做丞相,運作很難順暢。這就為鉅鹿之戰王離軍敗、章邯投降提供背景說明:後勤供應和人心浮動。

    對於官吏和民眾的人心震動,更是關鍵。王離軍敗、章邯投降項羽、武關守將想和劉邦共同攻打咸陽,都是因李斯死後人心浮動、帝國機構空轉的表現。

    贏胡亥在李斯死後,基本上所有的政務都交付給趙高處理。但面對戰爭各種紛繁複雜的政務,沒有政務處理經驗的趙高,又能做出什麼呢?

    因此說,李斯的死,對於秦帝國的滅亡有著最直接最關鍵的影響,是秦帝國滅亡的轉折點。

    第三次內鬥,是趙高和贏子嬰的信任問題。趙高殺秦二世贏胡亥的原因:贏胡亥不聽諫言,贏子嬰更適合做秦王;怕被贏胡亥問責處死。

    但贏子嬰認為趙高立他為秦王,只是暫時性,加上聽說趙高和劉邦約定分王關中,懷疑趙高想自立為王,就更不信任趙高,於是刺殺趙高。

    趙高死後,秦國再無主心骨,而贏子嬰也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秦軍在藍田被劉邦打敗後,贏子嬰選擇了投降,而非西撤隴西,或者進入巴蜀,繼續對抗。

    死守巴蜀,或者西撤隴西,秦國也許不會滅亡。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進入關中後,軍隊的將士們就想著回家了。只要六國聯盟佔領了關中,秦軍再能抵抗一兩次六國的進攻,六國聯盟必然會解散(至多3-6個月),各自回國。就算項羽再勇猛,士卒的歸心不可擋。

    在鴻門宴事件中,劉邦左司馬曹無傷告訴項羽的訊息:劉邦想要稱王關中,以贏子嬰為丞相。這就表明了當時滅秦諸人中,除了項羽,無人想要對秦國趕盡殺絕——因為這是三代(夏商周),甚至春秋、戰國一直以來的慣例:滅國不殺貴族。秦滅六國,也只是遷移六國貴族到咸陽,並沒有殺害。

    贏子嬰的投降,掐滅了秦國的最後一絲火光。

    四、贏胡亥對叛亂的處置能力不足

    秦國地圖

    秦二世贏胡亥在繼位前逼贏扶蘇自殺,繼位後,為穩固自己的帝位,又殺贏高、贏將閭等十幾個兄弟姐妹。雖然血腥慘烈,但作為帝皇,手段無可厚非。

    調5萬人宿衛咸陽,更是平常得不得了的行為。至於咸陽內畜養的狗、馬、禽獸等吃的糧草不夠吃,贏胡亥下令其他郡縣運送糧草過來餵養,並要求押運人員自帶糧草供養。這也算不上暴政。無非是在咸陽養馬,能有多大的罪呢?

    秦二世贏胡亥的對叛亂的處置措施的評價:

    中性的措施:1、下獄報訊陳勝以贏扶蘇名義反叛的使者;

    2、聽從趙高建立威信建議,與大臣隔離,減少面見;

    3、疑心李斯,派人調查李由三川郡私通叛軍案;

    4、拒絕李斯關於提防趙高的建議,認為李斯年老、能夠輔助自己時間不多,繼續信任趙高。

    良性的措施:1、聽從章邯建議,赦免罪犯,組建成軍,鎮壓叛亂;

    2、採納李斯的“督責之術、明君獨斷”的建議。

    惡性的措施:1、車裂原陳勝降將陳留,斷絕招撫降軍之路;

    2、怒言並下獄羞辱將相,馮去疾、馮劫自殺;

    3、對李斯謀反案沒有認真稽核,過於輕信趙高,輕率殺死李斯,致使人心動盪,趙高為相後,無人制衡;

    4、任用趙高為丞相,又不監督;

    5、指令章邯北上會合王離滅趙,致使楚地叛軍有休整時機(推測);

    6、章邯、王離圍城鉅鹿四個月無進展,沒有撤軍回防;

    7、殺死因敗軍而退守的楊熊;

    8、叛亂尚未平定,又開始修建阿房宮。

    最嚴重的錯誤是二馮自殺、處死李斯。秦二世贏胡亥明知自己“不習治民”,在東部大亂的形勢下,卻侮辱、處死富有經驗的兩個丞相和將軍,造成了對秦帝國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是贏二世最大的錯誤。

  • 18 # 萬里公子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但商鞅不必為秦亡負責。

    在普遍的認知中,很多人認為秦亡於暴政,正因秦國一體奉行法家治天下,嚴苛而殘暴,致使百姓不得已揭竿而起,推翻暴政。那麼追根溯源,此法從何處起?自商鞅變法開始,故而將這個罪名扣在了商鞅的頭上,潛臺詞就是如果沒有商鞅制定出嚴苛的律法,秦怎麼會亡?

    我常說這樣一句話,研究一段歷史,一定要站在那段歷史的大背景之下,去分析人或事,而不是站在現在的角度去批判前人。

    眾所周知,商鞅所處的時代,是為戰國時代。那是貴易賤、上易下的大變革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為了生存,都拼盡全力、絞盡腦汁,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整個中原大地上,僅留下十餘個諸侯國,其餘的諸侯不是被吞併,就是被悉數滅盡,而在這十餘個諸侯國之中,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稱之為“戰國七雄”。

    可是,戰國七雄中唯有秦國,地處西戎,與少數民族混居,為其餘六國所蔑視。六國曾聯兵欲將秦瓜而分之,於此之時,秦孝公力行變法,商鞅感求賢令之誠,隻身入秦。

    在史書中,曾記載商鞅數次覲見秦孝公,述之以不同的治國方略,最後秦孝公選擇了稱霸之道,即以法家治理秦國。

    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唯有法家可救秦國,也唯有法家可以跟上時代之潮流。

    透過商鞅頒行的耕戰法、連坐法、私鬥治罪法等一系列法令,才使整個秦國煥然一新,讓原本尸位素餐的老貴族不再吸食國家,讓低賤的奴隸、國人也可以憑藉本領吃飯,從而將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

    此外,商鞅頒行的廢井田之政策,一改土地國有制的弊端,讓土地成為了民眾手中的私產,這些舉措都是符合歷史演變程序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正是這些鉅變,讓秦國這一潭死水,化作奔湧的長河,衝出函谷關,爭雄天下。商鞅如同秦國的總設計師,為秦國一統之偉業,締造了藍圖與切實可行的方案。

    因此,商鞅不僅是秦國的功臣,而且是華夏一統的奠基人之一。

    誠然,商鞅變法是符合當時時代潮流的,然而商鞅不是神人,他無法預估到一統之後的局面,更不可能將一統之後所應推行的方案提前寫出來。

    那麼,一統之後該奉行何種治國之策,這一歷史課題,並非是商鞅需要回答的,商鞅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所以商鞅不必為秦亡負責。

  • 19 # 趙雷955

    治亂世必用重典!

    天平盛世需要與民休息!

    沒有不變的法則!

    只有不變的歷史!

    歷史的錯誤總是重複的出現,管好我們自己就足夠了!

  • 20 # 歷史方位

    導語: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嬴政取三皇五帝之名自稱為“皇帝”,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秦始皇只用了短短15年的時間,幾乎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先後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秦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紛爭。其實,統一六國並非只是秦始皇一代人的功勞,而是連續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強大的秦國。秦國的強大,離不開戰國時代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才能做到六世君王,六代霸業。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承皇位。但是與秦國六代明君不同,秦二世胡亥卻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秦二世胡亥寵信宦官趙高,對於苛刻的秦法,非但不加以整改,而且變本加厲。秦二世在位期間,秦朝大興土木建造宮室,肆意榨取在秦始皇時代就已經透支的民力。整個秦朝,在嚴苛的秦法和濫用民力的影響之下面臨崩潰。終於,不堪暴政的秦朝農民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起義彷彿星火燎原一般席捲整個帝國。秦朝最終滅亡,隨著悠悠歲月掩埋進歷史的塵埃。

    從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到秦始皇一統天下1.夾縫之中求一隅之地

    一百多年前的秦國,非但沒有秦始皇時代強大,而且是一個西陲弱國。西有義渠連年騷擾,東有大魏虎視眈眈,南有楚國枕戈待旦。秦國終日在西北邊陲與戎狄爭奪土地,此時的秦國真可謂在夾縫之中求得一隅偏安。

    秦獻公時代,秦國與魏國為爭奪河西之地而戰火連連。在河西之戰中,魏武卒大敗秦軍,魏國奪得河西全部土地,秦孝公受重傷而退。秦獻公因心聲憤恨,加之重傷不愈,不久便溘然長逝。

    衛鞅是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下弟子,早年曾經求學於鬼谷子,研習法家、兵家等等學問。他特別喜歡與人辯論天下大事,在魏國民間小有名氣。公叔痤知道衛鞅的才華,但是由於嫉賢妒能一直不肯向魏王舉薦商鞅。公叔痤在彌留之際,終於向魏王舉薦了商鞅,但是魏王卻不重用商鞅。於是,商鞅在接到秦國《求賢令》之後,便決心赴秦另謀高就。

    商鞅入秦之後,遍訪秦國山山水水,結合自身所學,制定了一套時下對秦國行之有效的法律。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下,商鞅在秦國進行轟轟烈烈的變法。商鞅變法主要在“耕”和“戰”兩大主線上進行,“以嚴苛殘酷的嚴刑峻法貫穿其中。“耕”服務於“戰”,戰爭才是商鞅變法的主題,因此,商鞅變法是一個臨時戰時法律。

    為了服務於戰爭,商鞅廢除分封制,改為更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並下設縣、鄉、裡等。將五戶人家編為一伍,十戶人家為什。一旦有一家犯罪,假如伍和什都不舉報的話,也要收到相同的處罰。就這樣因為連坐法,秦人人人自危,一人犯罪爭相舉報。

    在“耕”這條主線上,廢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井田制”,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獎勵農民開墾荒地,史稱“開阡陌”。土地產量高,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產量低要收到懲罰。商鞅變法廢除了沿襲已久的奴隸制,使得已經淪為奴隸的人重新成為自由的國民,極大的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在“戰”這條主題上,商鞅建立軍功授爵制,以斬獲敵人士官的頭顱數來獲得爵位,這也就是“首級”的來歷。斬獲一個首級,作為奴隸的家人可以成為平民,斬獲兩個首級,犯罪的家人可以被釋放。一個首級就能夠晉升一個爵位,改變家境,首級越多地位越高,甚至一個奴隸也可以透過戰爭升級為將軍。因此,在戰場上秦軍在利息的驅使下才可以毫無人性的廝殺,這也就是“虎狼之師”得來歷。

    商鞅透過新法,把整個秦國捆成一團,更利於統治。並且,一旦有戰事開始,秦國可以全民皆兵精準地投入戰場。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更像是一部戰車,他將全國的各個階層都有效的組織起來,為戰爭服務。

    秦孝公和商鞅二人,可算是千古君臣的典範。秦孝公將整個國家的治理託付給衛鞅,他們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秦國。以至於在十年之後,秦國便可以迅速發展起來,在河西一雪前恥。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3.縱橫捭闔,逐漸崛起

    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嬴駟即位,這位年輕人剛一即位就面臨著重重危機,在內:公伯贏虔和太傅甘龍一直想要推倒新法,維護貴族利益。在外:魏國經過河西一戰仍然想重新奪回河西的全部土地。於是,秦惠文王為了穩定國內,在贏虔和太傅的威逼之下,以謀反為名車裂商鞅。穩定了局面之後,秦惠文王嬴駟便開始對以甘龍為首的老貴族進行了清洗。秦惠文王不但沒有推倒新法,而且更加擁護商君之法。秦惠文王在商君之法的框架下,任用張儀、贏疾、司馬錯等人,收復了秦國故土,在諸侯之間逐漸崛起。

    4.掃清六合,一統八荒

    秦惠文王之後,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成為和趙國、楚國並列的三大強國。白起攻打楚國,水淹郢都,致使楚國國力一落千丈。後來的長平之戰,秦昭襄王以白起為大將軍殲滅趙國主力,坑殺了趙國舉國男丁。自此,山東六國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抗衡阻撓秦國東出大策。

    秦始皇秦政之後,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他幾乎以一年滅一國的速度,先後拿下韓、趙、魏、楚、燕、齊。除了楚國有些費勁之外,秦始皇幾乎不費力氣就拿下了其他五國。以至於,六國之君俯首系項,臣服於秦。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有人說,百年之前的商鞅要為秦朝的滅亡負責,這是為何?

    我認為,商鞅變法對於秦朝的滅亡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商鞅變法是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臨時戰時法律,他雖然能夠極大調動戰爭動員力量,但是當封建王朝建立起來以後就不再適合秦朝實情了,它存在著一定的歷史缺陷。我認為商君之法與秦朝的不適應在以下幾點;

    1.土地制度的不適應性

    商鞅變法規定,土地需要按軍功來授予,那麼統一六國之後沒有仗可打。而秦朝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繼承權,那農民便沒有機會再獲得土地。而在民間,由於土地私有,一些地方的鄉紳便開始了土地兼併,這更加重了土地危機。

    對於土地制度,秦始皇也並不是沒有改革,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糾正戰時土地制度,秦國就滅亡了。秦始皇對於原來六國封地實行“令黔首自實田”的政策,就是維持原六國百姓所有的土地不變。秦始皇想透過這一政策收攏六國百姓人心,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政策,能夠很好的維護百姓的利益。但是有一些原來六國的貴族,想要製造混亂,便進行一系列暗中操作,使得六國糧食價格飛漲,百姓苦不堪言,反秦情緒高漲。

    2.秦法過於苛刻

    商君之法的很大弊端,就是過於苛刻,缺乏彈性。假如秦法不那麼苛刻有一些彈性,也許陳勝吳廣就不會起義。《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天下午導致路面泥濘,而誤了工期,但是僅僅因為誤了工期就會導致所有的民工面臨斬首的處罰。這對於原六國遺民來說肯定難以承受,那麼造成反秦的情緒肯定在所難免。

    秦法中還規定著許多嚴苛的法律,比如連坐、腰斬等等。而秦始皇又是忠實的法家信奉者,他希望六國遺民都能夠遵從秦法,於是也沒有對苛刻的秦法進行適當寬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反秦情緒,促進了秦朝的滅亡。

    3.商君勞民、苦民之法

    很多人都會說秦始皇橫徵暴虐,大興土木,不管百姓死活。但是這追根溯源還是商鞅的勞民、苦民之法。而秦始皇是法家的信奉者,是商鞅的追隨者。對於商鞅這樣的錯誤觀念,秦始皇卻是認同的態度。於是,秦帝國建立以後,秦朝本應開始休養生息,但是卻開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工程。對於阿房宮、秦始皇陵、兵馬俑等等巨大的工程,本不能在短時間完成,秦始皇卻不惜透支全國人力要在短時間內建成。這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出自商君之術。

    總結:綜合以上,我認為,商鞅對於秦朝的滅亡是有一定關係的。但是中肯的來說,如果要商鞅一人為秦朝的滅亡負責,未免過於偏頗。假如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能夠從各個方面改變以往商君之法的苛刻之處,使它更適合於統一後的秦朝,那秦也不會以極短的時間迅速崩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臟不好怎麼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