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文都楊稼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裡空城計這一段,心裡覺得諸葛亮足智多謀,善於臨場發揮,讓敗局化險為宜。隨著後來對看問題的成熟,覺得這是司馬懿的精明所在。

    司馬懿何許人也?他在赤壁之戰後被曹操發現他有軍師天才之時,已在基層蟄伏多年,他為何不象有的人急功近利,攀附君王迅速發跡呢?善於應變的司馬懿看到了曹操身邊有許多謀士,荀彧、荀攸、程昱正在受寵,自己過早參與進來,不出名肯定受同行排擠,若喧賓奪主出名?曹操是何許人也,伴君如伴虎,槍打出頭鳥。進一步解釋,曹操是喜愛人才,但又怕超過自己智商的人才,所以司馬懿釆用的是冷處理“耗時間,等機遇”。

    司馬父子的第二次復出是曹丕已逝之後,曹真領兵打了幾次敗仗之時,前線軍情告急,此時的曹氏集團才想到了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知道可以展露鋒芒了,很快就解決了“孟達兵變”,挫敗了諸葛亮計襲魏國長安大營的預謀。

    “空城計”是諸葛亮一生的敗筆,街亭兵敗,馬謖被誅,並不能挽救蜀兵一敗塗地的局面,諸葛亮在兵馬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只得收攏區區三千傷兵敗卒玩起這雕蟲小技。

    時司馬懿有精兵強將十五萬人馬,軍前大將張郃有萬夫不當之勇,還有郭淮、曹遵都是一流戰將,司馬懿只要一聲令下,別說用箭射死諸葛亮,就是衝進城門,捉拿諸葛亮還不如同縛雞抓鳥一樣容易。

    為何司馬懿選擇了退兵,其考慮有二:

    第一,軍人無私仇,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何必要將人家趕盡殺絕,司馬、諸葛雖有仇怨,但不至於私下致對方於死地。

    第二,雙方都有利用價值,司馬懿更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 沒有了諸葛亮,他和誰去玩貓貓?他如果真的滅了諸葛亮大不了能提高身價,可他存在感的價值就低了,司馬懿可能會第二次遭到彈駭,孰輕孰重?司馬懿心中比誰都清楚,聰明人處事之舉就在這裡。

  • 22 # 一介布衣鼕鼕哥

    這個問題一部動畫片可以解釋,那就是《貓和老鼠》,司馬是貓,諸葛是鼠,雙方打打殺殺,司馬對魏國而言,就有存在價值,如果他把諸葛一戰滅了,曹魏政權還留他何用?

  • 23 # 青林223646642

    在這裡,我只想以最簡單的說幾句,司馬懿是一個成府極深的陰謀家。他內心深處也是一個謀天下的主,他並不甘為人臣下,所以每走一步,都是有計劃有預謀的,這才是老謀深算。《三國演義》中曾寫到司馬師司馬炎有對朝庭不滿言論時,遭到司馬懿嚴厲呵斥,用現代語說當時司馬懿思想還是蠻進步的,這就是藏得越深,陰謀越大。

    由此可知,司馬懿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當時他的策略是即阻止西蜀統一中原,又不失三國對立的局面,這樣他才是最安全的。所以他不會過早地掃平天下。

    更何況,諸葛亮也是他又敬又怕的人,同是歷史重量級人物,如用暗箭傷人,傳出去好說不好聽吧,就像現在兩國開戰總統會面,表面上總得保持點文明禮貌吧。

  • 24 # 御賜金樽

    當時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前線馬謖街亭失守的訊息傳到孔明處,當時孔明就長嘆一聲,知道這次出山的進攻又打不下去了,於是力馬吩咐餘下部隊,主要的方針就是撤退。部隊全部出行之後,孔明身邊沒有一個武將,只有一群文官,兵力還有二千五。就在這個時候,前方探子回報,司馬引大軍蜂擁而來。

    孔明於是就吩咐這些人,在城門處掃地的掃地,在城上崗棚站崗的站崗,都不允許發出聲響。自己就在城上帶2個書童,焚香彈起琴來了。

    以上是演義所描述的當時情況。之後,司馬就帶著部隊趕到了。接著,司馬自己看了看,不多說什麼,直接“撤”!那麼,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說,司馬為什麼不繼續探下虛實呢?(如有人提出來的派弓箭手射他)我覺得理由很以下幾點:一.部隊中沒有弓箭。

    或許覺得這理由很牽強,但必須是考慮的一點。回顧全文,司馬部隊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況?他們剛拿下街亭,是火速追擊的。按照文中很描述,那是蜂擁而來,人煙四起的氣勢。這來勢力,讓蜀軍很是膽顫,為什麼?因為魏軍的行速實在太快了。因此,當時司馬部隊肯定是精銳騎兵,而不是弓箭手。(當然這理由確實牽強,玩過遊戲的,可能還會說騎兵不還有騎射的嗎?我也沒話說,我只能做這一猜測)二.沒有那個必要。

    當時的情況,司馬在城下就能看清楚孔明瞭,那麼如大家所說,彼此之間的距離那是相當近的。真倘使派個兵打算把孔明射下來的話,你是孔明你會無動於衷?就好比,你在路上走,有人拿刀要砍你,你不會跑,傻站著給人砍?因此,司馬很清楚,這樣近的距離,我看清楚他的同時,對方也十分明白,自己的舉動,對方也是清楚的。即使我找人射他,他也是會躲的,但躲了又能說明什麼?城門照舊開著,裡面有沒有伏兵,我還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人家又不是瞎子,射有什麼用?

    三.司馬料孔明不玩冒險。

    司馬撤退的話,說的相當明白。孔明一生謹慎,沒把握的事不會幹的。他現在在城上彈著琴,彷彿在笑著說:“仲達,come,寶貝,進來嘛,快進來嘛,我等你。”我就傻傻的跑進去被捉?我腦子還清醒,孔明怎麼會是冒險家呢?街亭拿下,是馬謖無能,只會紙上談兵。可孔明那是什麼人?再說,後方的補給,兵力,我們什麼都不清楚,只能撤了。於是司馬的追擊的情況下,還是覺得撤退吧。

    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會問。既然要探究城中到底有無伏兵,為什麼不考慮派個偵察兵進去呢?這也是易中天在對於演義中,空城計造假提出的質疑。易最後說,空城計的發明權,是曹操。當時曹操帶部隊出城收麥子,而呂布來攻城了。曹操就大開城門,類似孔明所佈的空城類似。呂布一來,慌了。他說曹操這人奸詐狡猾,肯定有埋付,就撤了。

    根據以上史實,我們可以綜合2者的相同點。易中天既然質疑司馬不找射手射孔明,和偵察兵進去看看來推翻孔明的空城計是不成立的。那呂布又為何不派偵察兵去看看曹操的城呢?將心比心,派個偵察兵並不需要高智商,呂布也沒那麼傻吧?

    因為,易中天說呂布知道曹操這人狡猾,因此有伏兵,就撤了。同樣,司馬因為知道孔明一生謹慎,不玩這冒險的事,也撤了。請問,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以上曹操版的空城計活生生證明了,心理上的思維確定了行為。因此,呂布撤軍了。而演義裡的司馬也撤軍了。智謀高的人都是想得很複雜,因為他們要洞悉人性,而司馬這一退軍,是因為孔明這一生都是謹慎的人性。只是,孔明在突然時機,違背了一下所謂的謹慎。

    綜觀全文,司馬之所以不射之,不察之,是因為他了解孔明。因此他覺得沒必要那樣做,如同呂布的思維一樣,就覺得曹操狡猾,就撤了。

  • 25 # 麟開祥趾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載:“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其情節為街亭失守,司馬懿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禦敵,卻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司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後以空城計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 ,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

    真正的空城計發生在南北朝時代,西魏的守將王思政。他一直為宇文泰堅守桓農糧倉,邙山之戰,宇文泰敗歸,王思政聽說西魏軍大敗的訊息,不僅不逃,反而讓人大開城門,自己解衣躺在城樓上,慰勉將士,以激勵士卒,表示自己的膽略。幾天後東魏兵殺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又知道王思政的名聲,心中大怯,竟不戰逃走。諸葛亮的空城計乃演義所為,王思政的空城計實為正史所載。

    既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實為演義,而非正史所記,司馬懿為何不用箭射掉彈琴的諸葛亮?這一問題就失去了如何回答的依據,如果按著演義推演下來,這是一種心理戰。孔明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實者實之,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瞭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徵。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瞭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之所以司馬懿沒有射箭,就是怕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而且諸葛亮也不可能完全暴露,充當司馬懿的箭靶子,與其打不住狼反惹一身騷,不如抽身退去,留個謹慎的好名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樂視超級汽車品牌定名LeSee,你對這車期待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