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媽育兒

    這個問題首先你要去觀察,尋找孩子最近情緒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4歲的孩子生活並不複雜。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既不是阻止他發洩也不是任意放縱。如果孩子扔東西可以把孩子抱過來用同理心去感受,並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造成了現在的這種情緒?鼓勵讓孩子去表達,透過表達把不良的情緒做一部分釋放。如果這樣不行孩子繼續一味的哭鬧,那麼可以在旁邊陪伴並告訴孩子 如果你覺得這樣可以讓你舒服一點的話,那麼爸爸或者是媽媽在旁邊陪著你等你覺得好一點了,你就過來找我。等孩子鬧夠了,那麼幫孩子去洗洗臉,收拾一下,喝點水。然後認真的跟孩子來聊一聊,剛才他鬧的過程中,他的感受如何?對他所想要表達的情緒有沒有幫助?並且引導孩子如果再碰到類似的情況,想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是需求的話,應該選擇的方式方法。

  • 2 # ca跳跳偶

    在沒有造成很大影響的前提下我一般會讓他先發洩,但在他發洩的時候我不會理他,讓他覺得發洩沒意思,如果有造成影響例如傷害到他身體或者破壞傢俱等,就會兇他。等他安靜下來了就問他為什麼要發脾氣,如果發脾氣有道理就及時給予擁抱和安慰,並開導他。如果他發脾氣是沒有道理的,就用他聽得懂的話來跟他說他這樣是不對的,如果還有下一次就會受到懲罰。再有下一次就直接兇,也提醒上一次已經說過這樣是不對的,還犯!平時也要跟他解釋媽媽兇你不是不愛你,而是你還小還不懂對錯,媽媽及時兇你是要告訴你你這個行為是不對的,媽媽 依然愛你。

  • 3 # 春天媽媽生活錄

    大家好,我是春天媽媽。我覺得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本身四歲的孩子到了一個小叛逆期,而且他們的世界很簡單,發脾氣肯定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想引起大人的關注,或者是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首先我覺得家裡人得統一意見,不能有的制止有的妥協,這樣很難管理好孩子,其次看看孩子發脾氣的原由,能不能轉移一下注意力,看看是否能好,多關注關注他,多陪陪他,應該能夠緩解。

  • 4 # 玲玲老師說育兒

    你好,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其實“孩子發脾氣”應該是困擾過很多家長的問題,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不理不睬冷處理,孩子哭得更傷心;對孩子妥協,又怕驕縱了孩子,使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其實啊,不用太擔心,孩子發脾氣也不是啥壞事,關鍵在於家長的處理方式。而家長要做的關鍵是:促進理智腦和情緒腦間的連線,加強理智腦的工作。

    當孩子發脾氣時可以先引導孩子描述情緒,讓孩子分析發脾氣原因,並引導孩子反思行為。孩子發脾氣,看似讓人頭疼,其實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漸發育的表現。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當孩子孩子發脾氣,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勝過苦口婆心地說理;

    一句“我也會”,勝過簡單粗暴地壓制;

    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地安慰。

    最後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中,獲得成長的最強力量。

  • 5 # 今年31

    我家寶寶已經六歲了,還是會生氣發脾氣,我覺得這個跟大人的情緒是分不開的,從小孩子就會學習大人的處理方式和方法,你的處事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已經被他學習了,我覺得我在控制情緒方面做的就不好,一遇到孩子解決不了的事情我就忍不住自己的情緒去吵他,去發火,導致他現在遇到不想寫的作業或者不會的題,首先得解決方法就是發脾氣,。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寶寶,我們都得在生活中慢慢磨合跟成長,做父母應該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再慢慢引導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是需要了解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像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寫作業,引起的每次生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寶寶把脾氣發洩出來,你再慢慢的引導,下次遇到同樣問題,孩子就可以自己去控制情緒,自己去處理了。寶寶都是很聰明的。

  • 6 # 晨曦東潔

    首先說下我的孩子,男孩,剛剛過完四歲生日,最近也是脾氣特別大,不如意或不讓他乾的事情,不願意就會撒潑、摔門、扔東西,嘴巴里老嘟囔著:“壞爸爸、壞媽媽,不理你們”的這些話,我聽完也確實很生氣,昨天因為吃飯的時候跑掉,最後我就把碗收了,沒有給他吃,他不是因為餓,而是覺得你們都吃飯了,就我沒吃,為什麼把碗收走了.然後各種鬧脾氣,我剛開始沒有理他,覺得他要發洩下自己的情緒,緩和了一會我把他叫到房間,問他剛剛為什麼要說那些話,為什麼扔玩具,他不說話,我知道他心裡已經清楚自己犯了什麼錯,就是不說,我又問他:你今天沒有吃飯是因為什麼?他半天說:因為我走掉了,所以媽媽把碗收走了!聽完我覺得孩子是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所以他是以這種情緒和行為來讓爸爸媽媽妥協,去哄他,結果我們都沒有理會!他也明白自己錯了!跟我和爸爸道歉了,結果今天他第一個把飯吃完,還高興的說自己得了第一名!聽完我想父母都明白,三四歲的孩子其實心裡已經明白自己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所以孩子鬧脾氣要找出原因在哪,不能無底線的去放任不管,長此下去孩子會養成這種撒潑的習慣,覺得自己一哭二鬧三耍賴,爸爸媽媽就妥協了,沒有他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這樣下去孩子會沒有責任感,長大一點就更難管教了!

    其次,孩子鬧脾氣也不是家長要立即阻止,有時候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心裡可能會不耐煩,比如孩子在拼樂高,拼了半天沒有拼好,脾氣就上來了,家長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做一件事沒有做好會有點小脾氣,但要適可而止,偶爾發洩一下情緒也並不是壞事,消除心裡不好的情緒,緩和壓力!孩子也一樣,發脾氣扔東西,家長要了解孩子為甚麼出現這種行為,找出原因讓孩子發洩出來之後再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跟孩子溝通,告訴孩子要怎麼做,這樣孩子的心裡才會慢慢平靜,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好!

  • 7 # 培培的生活vlog

    你好,很高興也很榮幸來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我感覺孩子發脾氣是很正常的,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不要馬上制止,這樣他會感覺很委屈,有火發不出很憋屈的感覺,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大人也是這樣的,如果你馬上制止他,他會出現一種錯覺就是他會覺得你不愛他了,孩子是很單純很好哄的,當他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選擇傾聽,等他發完脾氣了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他會瞬間覺得我雖然發了很大的脾氣,爸爸媽媽還是很愛我的,他的火氣瞬間就降下來一半,我們再去找他發脾氣的原因,在慢慢的和孩子說,他就會聽進去了

  • 8 # Share優質內容

    首先,我認為孩子最近容易發脾氣,扔東西,不管是讓他宣洩情緒,還是防止他生氣,這些都是一種方式,最主要的是我們要尋找原因,為什麼孩子到這個時間段容易發脾氣呢?

    我認為家長可以嘗試從這幾個方面尋找原因。

    1.因為現在孩子已經快4歲了,應該已經上幼兒園了,我們可以從幼兒園這個方面找一找原因,給孩子的老師打一個電話,詢問一下最近的情況,是不是幼兒在園所發生了什麼事情,是和其它小朋友鬧矛盾了麼?不知道如何解決,還是在園所小朋友相處比較難等等,可以從幼兒老師那裡瞭解一下情況。(最近疫情狀況,幼兒應該沒有開學,所以應該沒有這種情況,但是以後可以做個參考。)

    2.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有一種行為是模仿,媽媽可以參考一下家裡最近是否有家庭成員發脾氣,幼兒進行模仿,另外家裡是否有一些負強化行為,之前對幼兒沒有過多的關注,或者說現在疫情期間,有些家長在家沒事一直玩手機,有些家長開始在家辦公,非常忙碌,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孩子,但是當幼兒還是發脾氣,亂扔東西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開始關注幼兒的情緒狀態,看見他,或者說吵他,雖然說吵幼兒,有些時候幼兒覺得你即使在吵他,也是在關注他。

    3.因為現在是疫情期間,很多幼兒在家特別無聊,沒事可做,精力發揮不出去,比較難受,所以看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比較急躁,如果是這個情況,我們孩子一定要在家裡帶著幼兒多運動,發洩一下體力,或者尋找一些親子類遊戲,現在網上超級多,家長可以做一個借鑑,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並且可以增強親子關係。

    4.幼兒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最近是否幼兒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被家長忽略了,忽略之後,並沒有給有兒解釋和交代,使幼兒內心比較煩躁。

    最後,如果幼兒有情緒,家長可以先幫助幼兒識別自己的情緒,然後將情緒發洩出來,因為不良情緒一直積壓,會對幼兒性格的養成也會有影響,會孤僻,鬱悶。不能保證他不生氣,如果幼兒真正做錯事,家長還是要給予指導,適時介入是最合適的。

  • 9 # 小喬治恐龍爸爸

    你好,這恐怕是很多爸爸媽媽 日常經常遇到的問題,尤其我的孩子最近也是三歲多,對你所說的問題,也或多或少的深有同感。正如你問題所說的,究竟是他宣洩情緒還是防止他生氣呢?就我的經驗來看,一刀切似的宣洩情緒還是防止他生氣都不好。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很多家庭面對這種情況,往往會出現一刀切的情況,要麼是家長長輩的退認,又或者是大聲的斥責控制寶寶發脾氣。可是家長往往會發現一個問題,這樣處理下去往往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引起下次更為猛烈發脾氣,這就使得很多家身心俱疲。那麼不妨試試從以下找原因:

    一、孩子內心的變化:

    3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會達到一個完全的階段,已經可以完全表達自己的意願,而且他們受情緒支配的作用很大,因為他們還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動,而且行為受情緒支配,更多是無意性的。

    二、瞭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個人認為孩子發脾氣必然是因為自己某項意願沒有達到,他就往往會透過發脾氣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達到的目的,因此就需要了解孩子的訴求,分清孩子真假脾氣。個人的經驗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停下來手中的事情,可以先等一等,等孩子情緒過去以後,尋問孩子為什麼發脾氣還是隻是想引大人的注意。

    三、放下架子耐心對孩子

    由於缺乏關心導致很多孩子發脾氣次數越來越多,這也使得很多爸爸媽媽到最後都沒有了耐心。也就往往出現了大聲斥責。家長這個時候更多應該多點耐心,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和孩子說:“爸爸媽媽不該和你發脾氣,我們下次注意”。這樣容易讓孩子感到尊重,也容易讓他們調整情緒。

    四、爸爸媽媽態度要一致

    意見分歧,一個管一個護,這可能是很多家庭面臨現實問題。這也往往就會使得孩子有持無恐,變得越來越難管理。因此想要控制住孩子亂髮脾氣,那麼爸爸媽媽統一管理標準是基礎。

    綜合以上所述,孩子亂髮脾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為家長想要改變這一現狀,也要做好長期準備。尤其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只要他的要求是合理的,那麼爸爸媽媽一定會滿足的。如果孩子要求不合理,那麼爸爸媽媽也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合理,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拒絕。

    最後孩子發脾氣也可能是與父母交流存在一定困難,父母需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引導孩子,幫助他將他心裡想的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孩子慢慢的,就學會用溝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學會有耐心的面對孩子,也是父母的功課。

  • 10 # 鄰家均姐姐

    不到4歲的寶寶最近特別容易鬧脾氣,是不是他有點上火了?一般情況下孩子上火了,他心裡面會覺得煩躁,有時候忍不住會想鬧脾氣。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吃點兒清熱的沖劑,吃兩包就好了,孩子就不會鬧脾氣了。

    如果不是這個原因,那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加強,想被大人認可以及遷就,我認為,不管是讓他繼續發脾氣,還是阻止他發脾氣都太片面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疏導。

    首先,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要清楚孩子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不應該滿足的需求,如吃零食,不講衛生。我們應該滿足的,想和大人一起玩耍,看自己的小人書,大人要區分開來再區別對待。

    其次,對症下藥

    對於孩子不應該滿足的需求,比如說吃零食、不講衛生,那麼我們就堅決不能姑息,而且還要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這樣子是不對的。比如想和大人一起玩耍,想和大人一起看自己的小人書,這些我們就不能武斷的阻止。如果大人確實是因為現在丟不下手上的事情,就應該給孩子說明情況,然後在有時間的時候,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看小人書。

    總之,孩子鬧脾氣也要分情況,有的是我們應該阻止的,有的是我們不應該阻止,不管是阻不阻止,我們都要疏導孩子的情緒,然後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是對的還是錯的,應該怎麼來解決?

  • 11 # 洋蔥媽媽的小可愛

    你好,寶寶4歲了容易鬧脾氣扔東西,說明什麼?說明你的孩子已經習慣了用過哭鬧發脾氣來達到他想要的事情。如果是小孩子哭鬧那很正常,孩子還小隻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那如果孩子大了2歲以上了還是這樣每天哭鬧十幾次,那家長就要反思自己平時是不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就滿足他的任性行為,一哭就去滿足,一哭就去妥協。一來二去孩子已經習慣了用過哭鬧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他想要的東西。教你幾個妙招應對熊孩子的哭鬧,慢慢地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變得乖巧懂事不動不動就哭鬧不止。第一,如果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鬧,家長要學會冷處理的方法,就是冷卻孩子一段時間,讓孩子自己去哭一哭,一會感覺沒意思了,也就不會再哭了。第二,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鬧時,家長不要直接的滿足孩子,採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透過和孩子對話或者做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而放棄原先想要的東西。比如說孩子想要爬高,告訴寶寶這樣做很危險哦,然後抱孩子下來一起跳舞一起轉圈圈。小孩子挺喜歡跳躍的。我兒子就喜歡聽著我唱歌在那邊跳來跳去。第三,當孩子出現打滾的情況時,家長要儘量穩住自己情緒,不要打罵、訓斥、恐嚇孩子,因為這時候孩子失控,家長要保持理智。對任性的孩子,家長啊,注意給孩子學會周旋,比如在哭鬧的時間,家長可以衝著孩子笑,打消孩子的無理要求。第四,不管孩子哭鬧到何種嚴重程度,父母都要先抱抱孩子,溫柔地勸說孩子,當孩子停止哭鬧就記得誇誇孩子。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也不是罵出來的。這樣孩子下次會知道不哭不鬧媽媽會誇獎自己,孩子也會心情愉悅,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啦!

  • 12 # 大朵小兜媽咪

    在孩子沒有很大的破壞性,沒有傷害到自己的情況下,建議先讓孩子宣洩一下自己的情緒。孩子發脾氣時很難聽進去別人的話的,尤其是才四周的孩子,更應該等孩子情緒穩定一點了再進行教育。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我們這一生都會有各種情緒,但情緒的表達一定要適當。從孩子一出生我們就應該教孩子指認和理解情緒,直到慢慢地解讀和理解他人的感受。當孩子有情緒問題時,父母一定不能動氣,捲入孩子的情緒風波之中,正確的引導和示範才能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養成好習慣。

    小孩子更容易發脾氣,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生理發展有不同階段:①3歲之前,突然大發脾氣,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成長髮育過程中的正常副產品,慾望強能力弱,遇到的艱鉅任務、困難,無法用語言表達,從而引發脾氣 。思維能力超越了語言和行動能力,又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這就需要家長去猜測,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試著用語言來解釋他的行為,幫助孩子去表達出來。②3歲以後愛發脾氣,是孩子的肢體運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可以讓孩子把他的要求用行動做出來,我們再用簡單的語言給概括說出來。之後再次營造類似的場景,讓孩子進行表達練習,進步了就毫不吝嗇的表揚。③0-6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不合邏輯的思維,不撞南牆不回頭,因為對於常識的預料不足對事情又有自己的想法而形成的矛盾衝突。儘量事前避免,事後解決。透過閱讀繪本表達情緒,進行預演和學習,效果會不錯。

    向您推薦一本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我家寶貝挺愛看的。抽象的情緒概念,變幻成呆萌可愛的情緒小怪獸,告訴孩子什麼是快樂、憂傷、憤怒…

    其實孩子每次發脾氣,情緒失控其實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當孩子發脾氣時首先要認同孩子的情緒,其次選擇方法來解決才是重點。不應該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要幫助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分析情緒發生的原因,再引導孩子。

    知易行難,希望我們都多點耐心給孩子,包容孩子的小脾氣,和孩子一起進步,一起成長!

  • 13 # 小鬍子式吾空

    4歲寶寶,最近容易發脾氣、扔東西,父母應該讓他宣洩情緒還是防止他生氣?彆著急下定論,不妨先試著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孩子發脾氣時,實際是想表達什麼?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是在找麻煩,或者已經養成了壞的習慣。4歲的寶寶已經可以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看坦誠的與孩子交流,直接問他:“你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發完脾氣後,孩子會比較輕鬆和快樂麼?

    很多家長不太會注意這一點,大概是孩子發脾氣實在是令人煩惱。

    一個育兒專家曾經說過:“當孩子發現他的意願被更大力量阻礙而無法實現時,他別無選擇,只能發脾氣。他還能做什麼?”

    讓孩子自然的把脾氣發完,父母要做的只是留在孩子身邊,認真傾聽。

    孩子發脾氣時,你們家通常的反應是什麼?

    大多數家庭的反應,要麼是妥協,要麼是絕不妥協。妥協是我們的立場不夠堅定,在孩子的軟磨硬蹭下投降了。絕不妥協是即使父母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不是很充分,也絕不更改,孩子將獨自面對惡劣的感受。

    你是如何讓孩子停止發脾氣的?

    很多父母會意識到以前的做法有不少是無效的,也能發現有的方法卻是對症良策。

    我經常會用這樣的方法來防止孩子發脾氣:當情況即將失控時,我就興致勃勃的說:“看來現在必須有人尖叫才行,是我來,還是你來?”或者“大家都不開心了,我們來個哈哈大會吧”,類似這些傻乎乎的話可以幫助大家恢復心情。

    所以,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選擇讓他宣洩,還是防止他生氣,根本還在於我們父母之前的教育和引導方式。透過這幾個問題的反思,再用最正確的方式去引導。

  • 14 # Xin精神領地

    孩子在3歲左右萌發出自我意識,這個發育階段,孩子會強烈地需要透過說“不”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這也是很多人所說的“叛逆期”,但我更願意稱它為“自我意識萌芽期”。

    處於這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因為他們有強烈地渴望透過表達自己的意願,行駛自己的自由意志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存在。只有透過這一階段的實踐,孩子才能慢慢發現原來不用說“不”,也能表達自己的意願,行駛自己的自由意志。然後就渡過了這個時期。

    這階段的孩子還同時兼有一個特點:追求完美,追求現有的狀態不能改變。很多孩子會因為圓形的餅乾缺了一小塊哭泣;會反覆拉緊鞋帶,無法出門;甚至有的孩子還會突然因為沒有通知他們就關燈而大哭。這些都不是無故發脾氣,而是孩子所處的發育階段所必經的。

    三四歲的孩子也處於“肛欲期”,他們需要透過探索自己的身體,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以及感知自己的身體。

    所以這個階段的父母需要富有極大的耐心與積累足夠的硬知識才能完全理解並承接孩子的情緒與感受。這不是簡單地說宣洩與否能解決的。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同時也需要家中其他成員一起學習配合,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因為這也是孩子與異性父母相處的關鍵時期。規則要有,但切不可太過於粗暴。

    推薦題主看看幾本書《善解童貞》《傾聽孩子》《孩子成長曆程》。

  • 15 # 伊可媽媽

    三四歲的孩子,一會是天使,一會兒是惡魔,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

    我老家有一句俗話叫:三四歲,鬧人才會。孩子這個年齡段發脾氣很正常,關鍵是合理引導。

    1.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愛發脾氣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3-4歲左右的孩子特別的難管,對家長安排的事情不再完全聽從,很多時候會表現明顯的拒絕,當家長執意要寶寶配合時,孩子很容易大發脾氣。

    我家大寶也是四歲多的時候,常常挑衣服穿,你給她準備好的衣服怎麼都不穿,有時候她喜歡的衣服洗了,穿不了,她會這件事大哭一場,聲嘶力竭,怎麼哄都哄不好。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跟孩子這個階段的頭腦發育有關。

    3-4歲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階段,孩子對所接觸的事物以及外界環境有了一定的學習和了解,並且在此基礎上逐漸有了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然而受到自身認知能力的限制,孩子的看法並不成熟,在大人看來是極其可笑的,當得不到正確的理解時,他們就容易發脾氣。

    2.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怎麼辦

    我們最經常看到的一個例子就是,一個孩子摔到了,如果家長沒發現,他可能自己站起來就就繼續玩了,如果家長跑過去問疼不疼,他會瞬間大哭。

    家長的關注會影響孩子。當孩子大發脾氣時,我們可以先冷處理,可以離開孩子一會,他哭累了鬧累了,自己就冷靜下來了,冷靜下來以後,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到晚上或者隔天再給孩子聊這件事,他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另外就是,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指責孩子,指責只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是哪裡出了問題,他只知道自己錯了,但不知道下一次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孩子冷靜下來以後,我們可以問他,是不是你不喜歡這樣做才發脾氣?孩子點頭後,你可以告訴他,你不喜歡的畫可以告訴媽媽,媽媽理解了你的感受就不會那麼要求了。就這樣孩子學會表達後,發脾氣的次數就會慢慢減少。

    我家大寶大發脾氣後,過一段時間,我忽然發現她好像長大了許多。這就是成長的煩惱吧!

  • 16 # 醫者仁心閆新輝

    這種情況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有肝火旺盛了。孩子肝火旺盛的症狀有:孩子愛發火,脾氣暴躁,有眼屎,晚上睡覺時煩躁不安。肝火和胃火是有聯絡的,建議少給孩子吃肥甘厚味不好消化的食物及油炸膨化食品。

  • 17 # 米特紫302

    有自己的想法了,4歲的孩子已經知道仇恨、討厭、這些負面情緒了。孩子要正確引導,你可以給她道歉試試看,我家孩子只要我道歉,她就好了

  • 18 # 吃熱狗早教育兒

    欣欣媽媽留言說到,自己家欣欣一歲了,最近有一個毛病,總是愛扔東西。一開始爸爸給欣欣買了一個小球,欣欣扔到了地上。開始爸爸還以為欣欣喜歡玩球呢,後來發現欣欣開始把奶瓶也扔到了地上。媽媽很嚴厲的告訴欣欣不可以往地上扔東西,可是欣欣就是不聽。

    最新發現欣欣變本加厲了,開始把自己將能碰到的東西都往地上扔,面對這個調皮大王,欣欣媽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看到欣欣媽媽的煩惱,我也是深有體會的,寶寶扔東西,媽媽一定不要批評孩子,這是孩子發育的一個必經階段,我家墨墨也曾遇到過。

    孩子扔東西不是調皮是在學習

    1、手部能力的提升

    寶寶到了一歲左右,手部動作協調能力大大提升,手部肌肉的力量和協排程更加成熟。寶寶可以輕鬆攥緊和鬆手、也可以把東西扔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2、認知能力和好奇心

    隨著寶寶大腦思維的發展,以及手部能力的提升,寶寶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球的去留。很多寶寶喜歡看著東西落地發出不同的聲音,然後開心的大笑,根本沒有注意媽媽表情的變化。寶寶可以透過看東西掉落地上,對物體進行觀察和區別。

    寶寶扔東西,該不該制止呢?

    透過上面說的,其實該不該禁止,已經很明確了。肯定不能禁止啊,不過我們不能讓寶寶想扔什麼扔什麼。媽媽可以吧毛絨玩具、皮球或者其他不易碎的玩具給寶寶扔。

    當媽媽發現孩子扔東西時,媽媽的反應不要過於激烈,因為這樣只能適得其反。寶寶會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更加樂此不疲的扔東西。媽媽只要換掉危險物品,給一個不怕摔的讓寶寶摔個痛快。這時候很需要爸媽的耐心,我們可以把危險品收好,拿著毛絨玩具和寶寶對扔,不但鍛鍊了寶寶,還增進了親子感情,何樂不為呢?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9 # 至尚學邦

    不能出門的這些日子裡,最崩潰的恐怕是老母親了吧。什麼追劇、讀書、運動、美食似乎都與媽媽們無緣,因為整天面對一個熊孩子就夠了啊!

    平常要面對調皮的娃也就算了,畢竟不會24小時整天黏在一起,就算黏在一起,也可以出去溜達偷得清閒,現在好了,以往面對的問題現在全部一股腦出現在面前:

    ● 動不動就哭鬧;

    ● 吃飯磨磨蹭蹭,非要看動畫才肯吃;

    ● 一讓練樂器就不情不願,東張西望;

    ● 寫作業不專心,教了好幾遍都學不會。

    想象一個場景。

    一位媽媽,上了一天班,本來就已經很累了,推開家門,家裡亂作一團,丈夫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看電視,早上沒來得及洗的碗仍然擺在水池裡,再看一眼孩子,拿著手機熱火朝天地打著遊戲,根本沒注意到媽媽回來了。

    其實根本不用想象,這就是很多中國媽媽每天必須面對的事實。

    此情此景,作為媽媽的你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脫口而出“為什麼不寫作業!為什麼不洗碗!”,可壞情緒的閥門一旦開啟,這些氣話和傷害就像洩洪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

    跟孩子發脾氣的父母們,有很多未必真的是脾氣多麼暴躁,也許只是負面情緒被點燃了。

    拿著垃圾的手,是無法騰出來迎接禮物的,裝滿了負面情緒的內心,也無法照顧到孩子的需求。

    有一位媽媽是這麼做的,她說自己的孩子很喜歡看電視,經常看動畫片怎麼都停不下來。每每孩子霸佔著電視,她的第一反應一般是衝過去把遙控器奪過來,關掉電視並狠狠數落孩子一頓,但是冷靜一點後,才會想起應該制定好規則,後悔不應該大動干戈。

    後來,當孩子再次不停地看電視時,這位媽媽剋制住自己沒有發火,而是給孩子定了規則,休息日的固定時間可以看電視,孩子很珍惜這個可以理所應當看電視的機會,漸漸地,孩子做得很好,媽媽也沒有了大發脾氣的機會。

    為什麼會對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真正的共情。

    作為每天都在學習育兒知識的新一代父母,對“共情”兩個字一定不陌生。如果孩子不聽話,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傾聽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就能收穫一個通情達理、乖巧聽話的好孩子。

    但是想要做到真正的共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也不是雲淡風輕地說說而已。

    你有沒有過類似下面的經歷和體驗。

    當孩子和我們說:

    “媽媽,上學真的好累啊,我不想上學了”。

    “我今天心情不好,可不可以跟老師請個假啊”。

    家長的回覆通常是:

    “小屁孩有什麼好累的,有本事你來上兩天班,累不死你”。

    “行了行了,別磨蹭了,趕快收拾東西去學校”。

    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心情不好可能是因為生病,不想上學可能是因為這次考試沒考好,當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作為大人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太矯情了,去了學校自然就好了,大家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以後他就會明白我是真的為他好了。

    當孩子真正渴望和父母溝通的時候,卻發現爸爸媽媽並不關心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是趁機說教。於是孩子變本加厲地不聽話、發脾氣,父母們依然不能理解,還把錯全部歸結在孩子身上。

    一次兩次三次,孩子的情緒在父母這裡得不到正向反饋,孩子與父母之間自然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

    和孩子在一起的這些日子裡,當孩子哭鬧不聽話發脾氣,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

    孩子為什麼會哭鬧,是在家的時間久了想出去玩兒,還是得不到父母很好的陪伴?

    孩子寫作業總是出現錯誤,是粗心還是真的不懂這個知識點?

    孩子不好好吃飯,是肚子不餓,還是飯菜不合自己的胃口?

    搞清楚真正的原因所在,並對孩子感同身受,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就可以減少表達負面情緒的機會。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所有父母都在想,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就好。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想要的也越來越多,想要孩子聽話,想要孩子考到第一名,想要孩子成為人上人.......

    想要孩子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沒有錯,但一定要記得隨時停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在愛的力量裡不斷前行。

  • 20 # 京媽說

    孩子在3-4歲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會進入一個不穩定的時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他們會希望在父母之外有一個獨立、自由的自我,當父母要求他們做不太情願做的事情,或者是孩子要求的事情,做父母的沒有滿足他們,那孩子就會表現的非常不配合,有時候就鬧脾氣,扔東西。

    不到 4歲的孩子,最近發現容易鬧脾氣,扔東西,是該讓他宣洩情緒還是防止他生氣呢?

    我覺得孩子鬧脾氣,扔東西的時候,做父母的應該去制止或者無視他,不應該為了讓他停止哭鬧就去哄、去抱,這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鬧脾氣是有效果的,以後就容易養成這種壞習慣了,而且還會變本加厲。

    說個我朋友家女兒的例子:她跟我兒子同樣都是5歲,有時候她來我家裡,看到我兒子的玩具想要佔為己有,但是我兒子不肯給,她就哭鬧,甚至把自己封閉在某個角落不理人,這時候我朋友就過去哄她,承諾給她買個一模一樣的玩具。

    當時我以為孩子媽媽只是不想孩子在別人家裡哭鬧而想出的對策,沒想到這孩子下次來我家時,就是帶了一模一樣的玩具來了,還在我兒子面前展示她的“戰利品”。

    這位朋友的做法明顯是錯誤的,她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就滿足了孩子的要求,讓孩子的無理取鬧得到了“好處”。

    由於這是個人的育兒方式,我也不好過多幹預,只希望我這位朋友改變這樣的育兒模式,對孩子多點耐心和疏導。

    4歲孩子鬧脾氣、扔東西時,家長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鬧脾氣、扔東西的時候,家長不妨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1. 多一些理解和耐心

    做父母的首先要認識到孩子在這個時候發脾氣、扔東西、鬧情緒等,其實是正常的,這是他們叛逆期的一個表現,也是孩子成長中一個轉型的時期。

    在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家長不能跟著煩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是幫助孩子改善脾氣的第一步。

    2. 轉移孩子注意力

    爸爸媽媽控制好自己情緒後,就能理清頭緒,想到合適的辦法去解決孩子發脾氣了。

    當感覺到孩子開始煩躁不安準備扔東西的時候,媽媽們就要轉移孩子即將爆發的情緒,比如告訴寶寶“今天媽媽看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你快點過來,媽媽講給你聽”或者對著某個地方,突然做出驚奇的表現,自言自語的說“這是什麼小動物呀,怎麼這麼可愛,是小壁虎還是小螞蟻呀”。

    在孩子聽到媽媽說的這些話時,通常都會忘記自己在發脾氣,而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媽媽所說的事情上去。

    3. 不去理會

    如果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是帶著試探性質的,那麼爸爸媽媽越是表現的在乎,他就越有可能得寸進尺,所以在不涉及到安全,也不會影響到別人的情況下,就讓孩子自己鬧個夠,等他安靜下來以後爸爸媽媽再去處理。

    這裡要提到的是,美國家庭通常習慣把突然發脾氣的孩子放到另一個房間裡,等他冷靜下來之後,孩子就像沒有發生過什麼事情一樣繼續玩著。

    但我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我們的孩子獨立性沒那麼強,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如果把孩子自己放一個房間,孩子容易感到害怕,無助,對將來身心健康會有所影響。

    4. 向孩子顯示好脾氣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的性格、生活習慣等都和父母有很大的聯絡,一方面是先天遺傳,一方面是後天的耳濡目染。

    教育孩子就是影響孩子,就是用每一個日常的生活細節來塑造孩子,與其等孩子出現性格問題的時候再來補救,不如起好帶頭作用,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好性格、好習慣。

    多在孩子面前展示樂觀、積極、有耐心的一面,要明白孩子正處於叛逆階段,作為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去引導孩子,而不是跟著發脾氣或者為了讓寶寶停止哭鬧就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只會影響孩子日後的生活態度。

    無論孩子處於何種情況下發脾氣時,父母都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幫助他們理解對錯,疏導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不能一方面把他們當成小寶貝一樣寵小,一方面又期待他們能夠像個成年人一樣成熟懂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和劉邦這麼厲害,為什麼他們的後代子孫超越不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