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胡影評說
-
22 # 經典影視片段OB
你好,我是影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梅子雞之味電影唄定義為喜劇影片,主要講述了看到男主決定結束生命時,內心暗自唏噓,以為是和《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類似題材,歐維想自殺,最後因為愛而打消這個念頭。但這部影片卻以輕鬆詼諧加以漫畫的形式展示出男主自殺的前八天。
-
23 # 愛生活5008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愛情故事,小提琴家納薩爾在妻子摔壞自己的琴後,想要自殺,不吃不喝八天,最終把活活自己餓死的故事。這八天的時間裡,他回顧自己的一生。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生命中的兩段愛情。
後來,命運讓納薩爾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瑪蘭姬,從少女時代就迷戀納薩爾的瑪蘭姬為了他等成了老姑娘,在納薩爾母親的撮合下,他們最終結婚了。他不愛瑪蘭姬,甚至在彌留之際也向她強調,我從來沒有愛過你。
因為有一個“藝術家”丈夫,瑪蘭姬獨自一個人承擔家庭的重任,昔日伊蓮父親用來拒絕納薩爾的理由,都實現在了瑪蘭姬的身上。生活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嫁給了像納賽爾這樣的藝術家之後。她既要每日工作,回家照顧兒女,還要忍受丈夫的無所事事和怪異脾氣。
但實際上,瑪蘭姬聰明能幹又獨立,她為他生育了兩個孩子,會為他做他最喜歡的梅子雞,她甚至能聽懂他的音樂,她明白他琴聲中那聲嘆息從來不是為了自己。其實用世俗的眼光看,瑪蘭姬算得上是一個好妻子了。但在納薩爾的眼中,她暴躁粗魯,俗不可耐。影片的名字叫梅子雞之味,可讓人惋惜的是,納薩爾從沒有品嚐到梅子雞真正的味道。
那這兩者,究竟哪一種才是好的愛情,或者說,究竟什麼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其實愛情無分好壞,愛情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了。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呢?納薩爾深愛伊蓮,所以看不到瑪蘭姬的好,因為深愛伊蓮,所以他一生的琴音裡,都有伊蓮的身影。瑪蘭姬深愛納薩爾,所以甘心為他等成老姑娘,因為深愛納薩爾,即使受盡生活的磨難也不離不棄。或許,真正的愛情就是如此,在面對別人時,他們甘願蒙上雙眼,關緊心扉,從此只對深愛之人開啟。
-
24 # 一起看影視劇
阿里:“伊蓮?”伊蓮:“嗯?”
阿里:“你不認識我了嗎?”伊蓮:“對不起。坦白說,一點也不記得。”
愛情最悲傷的結局莫過於此。但事實上更讓人悲傷的不是我不記得你,而是我把對你的愛放在心裡一輩子,被無情分開的幾十年,好不容易讓自己不再想起,不再憂傷,卻不經意間遇到你。我該怎麼來面對你?對伊蓮來說,那段間斷的對話禁受了莫大的隱忍,轉角處的哭泣沒有讓阿里看到。如今年華逝去,愛又能怎樣?
政治與藝術就像兩個天生的宿敵,永遠無法統一。瑪嘉·莎塔琵喜歡在電影里加入政治元素,《我在伊朗長大》尤為明顯,儘管《梅子雞之味》挖掘了愛情中的美好與悲傷,但主角阿里仍有一個共產主義者弟弟。其實也許並非瑪嘉·莎塔琵要在電影中加入政治元素,而是她生在了一個全民政治化的國度。這種政治化在阿里決定去死,弟弟來勸解他時,爭吵中矛盾仍在擴大,似乎永遠也無法調和。音樂與槍炮又怎麼可能相愛相親?弟弟從小受老師歡迎,而阿里卻不得不面對著內心深處的藝術被喚醒。
音樂家阿里就像所有落魄的藝人,有著天賦異稟的音樂才華,可卻無人賞識,落得在小學校教小孩拉小提琴。一場愛而不得的愛情,在阿里的學琴期給予了點睛的一筆。
直到阿里遇見伊蓮,他們深愛著對方卻被伊蓮父親無情的拆散。阿里的音樂在悲傷中抓住了那聲來自愛情的沉重的嘆息。正是那場轟轟烈烈而又悲悲慼慼的愛情,成就了阿里的音樂,最終也終結了阿里的生命。當靈魂感受了最巔峰的喜悅,從巔峰跌落低谷似乎所有的一切都顯得索然無味。
《梅子雞之味》作為影片的名字,它究竟是什麼味道?是生活!生活的味道意味著阿里帶著親情和責任娶了他不愛的女人,而他深愛也深愛他的伊蓮被迫嫁給軍官,滿懷深情卻蕭郎陌路。阿里的妻子就象徵了生活中的現實主義,摔破了浪漫主義的提琴,也摔破了阿里心中那段美好的記憶。阿里在尋找一把完美的提琴,他仍沒想到死去。而伊蓮的陌路迴應,終結了阿里的希望。最動人的一聲嘆息,成了生命的惋惜。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該影片的名字《梅子雞之味》的呢? -
25 # 影片大燴
靠譜答案:《梅子雞之味》最直白的翻譯就是《依戀在生命的最後8天》是改編自導演瑪嘉·莎塔琵的繪本作品,講述了一位孤芳自賞的音樂家,苦於沒有靈感,當妻子無意中摔壞他心愛的提琴之後,便決定不吃不喝,八天後把自己餓死的故事。 主人公原型是導演的伯父,是伊朗一位著名的音樂家。
納塞爾·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近來卻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他的妻子無意中摔壞了他心愛的小提琴。沒有音樂的生活,對他來說一刻也難以忍受,而再也沒有那把小提琴,能像以前那把給他帶來靈感,沒有了它,他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樂趣。在這八天裡,躺在床上的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與弟弟的小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想起了自己失敗的婚姻,想起了母親臨死前的場景。當然,他還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摯愛——伊蘭娜。年輕時的他,音樂造詣並不高,被老師評價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鐘錶店邂逅了美麗的伊蘭娜。從此他的命運改變了方向,他與伊蘭娜經歷了一場難忘的戀愛。然而,命運弄人,他與伊蘭娜最終還是分開了…
納塞爾躺在床上,他開始想象各種死亡的方式:臥軌,跳崖,或者乾脆一槍爆頭,又或者吞安眠藥,他越想越覺得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嘗試,作為音樂家的自尊不允許他這麼做。於是納塞爾選擇了一個更有挑戰性的方式:把自己餓死!他開始不吃不喝,8天之後,他終於等到了死亡天使的來臨。
漫畫風格的景緻融入真人表演的電影中,伴著柔美的小提琴樂曲,細膩而優雅的在結束生命的8天裡追憶似水年華。“多年後,你已不識我,我便再無繼續在塵世漂泊的理由。”
最後猜測一下影片為什麼以《梅子雞之味》命名?梅子雞共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納塞爾決定自殺的第四天,妻子法瑞吉斯想和他和好特意準備的,第二次是法瑞吉斯在做梅子雞時的回憶。納塞爾在兩次梅子雞出現時反應截然不同,第一次納塞爾對生活完全失去了興趣,同時解答片頭為何需要買小提琴,為何想要自殺,音樂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拉小提琴是他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而妻子法瑞吉斯因為生活中瑣事壓力積聚爆發摔破了他的琴,也正因此剝奪了納塞爾·阿里的寄託。
對於妻子法瑞吉斯而言,這個可憐的女人她所知道唯一能讓納塞爾露出微笑的東西只有梅子雞,甚至她都不知道如何去討好納塞爾。可想而知,他們倆之間差異有多大,法瑞吉斯作為普通的家庭婦女,又怎能走進心裡裝有觸發他音樂靈感女神的納塞爾·阿里心中呢,家庭悲劇必然存在。而梅子雞就像他們的婚姻,分量對於小提琴,顯得毫無吸引力。
回覆列表
故事內容分兩種。
一是一昧流於形式卻不知所云。
二是削弱內容,但用表達手法詮釋出儘可能多的內涵。
可以說,形式、內容、感情內涵、感覺,都屬於不同的範疇。
迷戀杜拉斯小說的人關注的大多不是情節,那是被刻意削減的部分。感覺的表達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動,失手了便空洞。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無論這個物的著陸處是點還是面。不是所有簡潔的內容都有力,也並非所有簡約的情節都能隨意透過藝術形式來挖掘內涵。「合情合理」才能使「無聲勝有聲」的感覺不顯得矯情。但同時「合情合理」這件事情實在是既含糊又曖昧,它呼喚「共鳴」。所以觀看法國電影其實是屬於很個人化的體驗。懂得內涵併產生共鳴的會覺得深刻,喜愛形式的會覺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覺得不知所云、沉悶、天馬行空卻空洞。喜歡和不喜歡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千萬別扯上藝術欣賞能力。《梅子雞之味》講了些什麼內容呢。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經質事實上卻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滿嚴厲以及愛意。與活潑單純的兒子去尋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戳破女兒對玩偶劇的純真想象。兒子、女兒甚至孫女未來的命運。與弟弟的關係,小時因弟弟的優秀受到的屈辱。與母親的臨終對話以及與墳墓旁出現的神秘人的對話。與死神的相遇。提琴師傅的指點。所有的這些或許會使觀眾想「靠,一個臨死之人回憶他的一生很有意思麼!」嗯。在很後面的時候,伊蓮出現了。我們現在來看。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閃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麼意義。寫兄弟童年時的差距,我們以為會等來個兩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結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寫與兒子、女兒的相處,我們以為慈父形象的他會對這種血緣溫情感到留戀,結果他倆就像是兒子放出來的一個屁,沒啥作用。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節能夠推動情節的,始終還是與提琴相關的部分。長途跋涉只為了想得到心愛的提琴,這其中孩子、鴉片、金錢都不重要。夫妻生活間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爭吵、飲食,砸壞了提琴這件事很重要。所以後來我想這齣戲之所以叫「梅子雞」,大概是因為梅子雞代表了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溫存及喜愛的一部分。那些影片中並非完全不重要,但對情節又沒什麼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卻無心享用,可以被捨棄的。所以這個標題可能代表的是一種「選擇」,而這出影片主要在談論的都是他的「決定」。決定死亡,決定死亡的理由。(個人理解,不過可能過度解讀了。)他為什麼要死? 有三個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蘇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親密集的靈魂物化為墳墓上方的煙霧,以及提琴師傅說的生命是場嘆息,都透露了「走」是為了「留」這個主要命題。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們需要「抓住那聲嘆息」。而對於阿里來說,這聲生命的嘆息就是伊蓮。當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時候,伊蓮的身影出現了。這是個對死亡有畏懼卻依舊堅持尋死的人。弟弟以他喜愛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愛的梅子雞為誘餌,他不為所動。深夜兒子的祈禱也無法奏效。似乎向觀眾說。看吧。這人心意已決。可是面對死神的出現,他逃跑,躲藏,最終問出那句“現在挽回是不是有點遲了”。“不,是太遲了。”死神回答。無論最終決定走還是留,再堅定的決定還是會有鬆動的瞬間。這是人間。阿里決定自殺,並不是因為這場無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為這聲嘆息的消失。分手後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結婚生子,都只是因為「他的迷失存在於每一個音符之中」。他把這場嘆息抓住了,甚至賴以生存。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當時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間。他試圖彌補,去找尋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載舊的回憶。他失去了。20年日日夜夜,內心的苦痛和憂愁,所有飽滿的情感,對伊蓮的愛及傾訴。失去了。換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個聲頻。正如重新找回當初的摯愛,也無法相認的無奈。哪裡還有什麼意思。試想20年的執念到頭來一場空,以為留住的東西卻再也無法重來。好幾年前。我的初戀送給我一束花,花束綴有粉色的羽毛,花與感情畢竟會凋謝,我一直儲存著上面的羽毛長帶,掛在房門門柄上。上大學以後住宿舍,有一週回家發現它不見了,原來父母整理房間時把它丟掉了。那種傷心和難過現在想想鼻子都酸。那麼你們能理解嗎。理解阿里那20年。影片中有許多舞臺戲劇式表演。戲劇性的效果,戲劇性的人生,入戲的人才能明白內心的曲折。再誇張都不為過,當你成為其中的演員。20年後,阿里擁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蓮已經成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舊年輕,而她早已滿頭蒼白。她假裝他認錯人,然後走過轉角開始痛哭。深愛他的妻子經過含淚的掙扎,走進去申訴,在始終無法得到回聲的感情中她搶過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兇悍及嚴厲只是因為承擔了太多,也是可憐的角色。女兒莉莉在情人的車禍以後無法忘懷,以遊戲,酒精和香菸治療傷痛,死於心臟病。在別人的勸說中,她這樣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麼看生命嗎?然後她吐出了一口濃煙。生命是一場嘆息。我們抓住我們想要的。不需要考慮它對其他人有什麼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