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娘娘說
-
22 # 陳嵐的女拳
寶寶有自私,很正常啊!說明寶寶的自我意識已經發育,而且開始捍衛自己的權益了。自私是人自我保護的前提,沒有人不自私,世界的發展是建立在人人自私而人人互利的基礎上的,所謂善,就是惡的制衡。
楊朱有句話,叫理想的社會是“人人不拔一毫而天下治。”大家都不需要犧牲自己的哪怕一毛錢的利益,(都恪守邊界,做好自己)就能把社會治理得很好了。
這句話很有意思,就是承認了世界最好的方式,是不需要過度犧牲,各自管好自己,不侵害別人,蠻有現代法治社會的情境的。
話扯遠了。說說寶寶的自私。
她嘟嘟嘟地走來我這裡,拿著花生給我剝,我給剝開了,逗她,三個花生米,給媽媽吃一個好嗎?她起初拼命點頭,是真誠的,可是花生米一到手裡,又變卦了,一把全塞自己嘴裡了。(題外話,我不主張孩子二歲前是這樣的堅果啊,很容易噎到)再後來,我們每次都逗她,她最後就不叫我們剝花生了,自己抱著花生坐在那裡啃皮,用嘴巴把皮撕開了,自己把米叼出來吃。
自力更生了!寶寶這是自私嗎?是。當然是。對嗎?對。她是天性的自由表達,對於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她尚且沒有那麼複雜的道德和情感關係的判斷,她愛媽媽,想和你分享是真的,可是饞了,也是真的。起初說給你吃,也是真的,可是到了嘴邊,饞的自己全吞了,是真實的感受。再長大一些,她開始有更高階的互動,會學會更多的分配方式,但在三歲前,不用束縛孩子,不用把愛附加條件。
不要逼迫孩子很早就虛偽地剋制自己的天性和慾望,讓她自由地表達自己。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自私——那是真實慾望的表達。這個階段,她的欲求表達得越充分,得到的滿足越真誠,她對世界的安全感越充足,之後的分享也會越真誠、自然。並不是被迫的,受壓的,或者表演的。
說到底,又要回到我一直在傳遞的一個育兒資訊。在早期階段,育兒,無為而治,是最好最自然的方式,父母親陪伴她,愛她,引導她,身體力行就好。不要過早地強調孩子要犧牲天性,表演孝道。孝順和愛都本來是天性,分享和愛也是天性。
越是充滿滿足的孩子,越是慷慨大方,慷慨裡不帶著有附加條件:你看媽媽,我都讓梨了,你會誇我很乖對不對?你會愛我多一些對不對?
被迫不自私的孩子,那種表現出的不自私,是期待著家長的其他獎賞的,不自私底下是不自信。唯有相信自己充分被愛的孩子,才是自信的,分享給別人的時候,也是真誠的。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一點兒也不自私的人”,不停的無條件付出的,付出型人格的人,其實就是被逼迫出來的人格,雖然“不自私”,但內心充滿了壓抑的自我攻擊。
讓孩子在應該自私的年齡,自由自在的自私吧!
再慢慢地引導孩子去感知分享的樂趣,共有的樂趣。不要強迫,不要道德審判。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和渴望強加在一個幼小的孩子身上。
-
23 # 孕媽學堂
首先,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會有一些“自私”的現象發生,只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會有所不同,有些寶寶會顯得有些偏激,有些會慢慢的淡化這部分的心理想法, 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會存在的因為這是他們“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開始在逐漸形成了,作為家長我們其實不必太過擔心,但是絕對不能置之不理喲,這時候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他們,才可以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心裡價值觀,對於他們以後的人生都是有好處的。
另外,如果我們的孩子如果出現所謂的“自私”心裡的話,第一步就是要給他們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也就是家長們要經常透過故事或者道理給他們講分享的意義,讓他們在心理形成這個基礎概念。第二步就是要投入社交活動,家長們可以以身作則,跟著他們一起玩耍的時候試著把玩具分享出去,告訴寶寶這樣做是一種很好的交朋友方式喲,而且大家互相分享可以玩到更多的玩具,一起玩也會更快樂。最後,就是引導孩子做出相同的舉動,然後讓他們意識到分享的好處,共享的成就感喲。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想讀ide比較漫長,家長們也需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千萬不能批評寶寶,或者給寶寶貼上“自私”的標籤,比如當中責怪寶寶是“自私鬼”等等,這些都會給寶寶心理造成一個不好的影響,可能一句話會給寶寶留下一個比較特殊的印象。
-
24 # 積木育兒
寶寶有點自私,這不是說孩子長大後也是這樣的孩子,而是他正處在物權意識的發展時期,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物權意識。
物權意識是寶寶自我意識建構的關鍵時期,初期孩子表現出來的是獨佔性和排他性,基本表達方式就是經常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絡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很好的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幫助他自然度過,孩子也就能自然的和共情能力相平衡,而產生對他人想法的思考,分享和互助也是自然發展出來的行為,不需要家長刻意去引導和提示了。因此,我們儘量不要評價孩子“自私”,而是清晰的協助孩子去掌握物權的意義,陪伴孩子度過物權意識的時期,這個時期,可以給孩子分享自己沒有得到分享後“失望”的心情,尊重孩子不願意去說的話,不願意去分享的食物和玩具。
經過爸爸媽媽的耐心引導,透過與小夥伴朝夕相處共同遊戲中培養的情感,漸漸地,孩子就會走出自我中心的不利因素,同時還保留了因擁有“物權”而獲得的自尊和安全感。
-
25 # 惜情惜緣惜福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自私的概念: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衝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此外,自私者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
與其說寶寶自私不如說是自我意識萌發,比如我家兒子三歲時和小夥伴一起玩耍,自己的玩具不願意借給別人玩,這算不算是自私?當然不算,充其量只能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物權意識。分享是美德,但也要在尊重寶寶的前提下。
總之,人的天性就是自私成人都是如此何況孩子,這一切出自本能;只要這自私沒有達到‘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程度,就沒有啥好教育的,只需要在平常生活中注意引導孩子樂於分享,分享玩具、交換食物就皆大歡喜。當然,前提是父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三觀,孩子在你們的影響下也不至於會成長到自私自利危害社會。
回覆列表
自私是大人世界的概念,學齡前的孩子,特別是3、4歲以前的孩子,大多數時候並不是“自私”,也不是不懂得“分享”。而是,他們根本沒有充分地融入社會,也沒有發展出足夠的社交需求,因此自私也好,分享也罷,這類社會的概念在他們身上很難work。
所以,寶寶並不是“自私”,他只是還弄不明白,為什麼“我的”東西要送給、借給別人。有一個實驗,說的是讓幾個寶寶在一起玩耍,互相調換玩具,A寶寶的玩具借給B寶寶用,B寶寶玩到一半時,A寶寶要搶回來,A媽媽試圖說服寶寶,雖然玩具的物權是A的,但現在的遊戲規則是,使用權在流轉中。但A寶寶完全不接受這點,因為在學齡前孩子的心目中,物權是至高無上的,其他的所有規則、道德,都見鬼去吧。
更重要的是,學齡前孩子不應該被過分強調“分享”,因為他透過所謂的“自私”,確立的安全感,是日後他大方分享的基礎。因此,想要讓自己的寶寶將來是個樂於分享的人,最基礎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自私”。只有當他內心有堅定的信念,確定外界不會總有人,試圖來搶走自己的所有物後,他才能有足夠的自信,去嘗試社會化的分享。
在此基礎上,所謂的“教育”,最好的就是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父母平時可以多和身邊人分享東西,讓孩子發現分享帶來的好處。並逐漸認識到,物權的佔有,並不是透過實際物品的“牢牢在手”來得到確認和體現的。使用權的分享,不影響物權的佔有,同時自己也能分享到他人物品的使用權。
回到根本上,你也許該問問自己,為什麼希望孩子不自私、會分享?人類作為一種動物,為什麼會發展出分享這種“美德”?說到底,不也是從利益出發的考量嗎?所以,尊重孩子在每個階段的特點,讓他們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發現分享的好處,自然而然地接受,這才是真正事半功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