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歷史方位
-
22 # 叄牛不讀書
我把題目稍微改一下,改為為啥歷史上的朝鮮王朝特別忠心於明朝?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名詞概念-“藩屬國”。
藩屬國,是指名義上保有主權,實際上在內政、外交、經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從屬或受制於他國的國家。連朝鮮王朝的國號,都是明朝選定的。朝鮮王朝自建國開始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就連“朝鮮”這個國號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所選。1392年,朝鮮王朝的開國君王李桂成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新王朝,在選擇國號時,李桂成擬定了兩個備選名稱,“朝鮮”以及“和寧”。並將兩個備選國號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注意了是“上奏”。
所以朱元璋選用“朝鮮”作為李桂成新王朝的國號,是有深意的。大概是說你李桂成不要忘了本,你的新王朝,是有著我們中國的基因的。
明王朝與朝鮮王朝的宗屬關係如果這世界上要選定一個宗主國與藩屬國關係的優良範本,那麼明王朝和朝鮮王朝必將當選。明王朝對於這個新建立的朝鮮王朝可謂是關懷備至。
同樣,朝鮮王朝自建立始,便是明王朝北方最忠實的藩屬國。
可以這樣形容,朝鮮王朝除了有一位國王和使用一種跟明王朝大同小異的文字外,事實上可以說是明王朝的一個省。
明王朝是他們的保護者和宗主國,但和世界上其它宗主國不同的是,明王朝基本上從不過問他們的內政。這種只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國家關係,只有明王朝對朝鮮王朝的宗屬關係。
明王朝應請求發動朝鮮王朝保衛戰時間來到了十六世紀,在明王朝和朝鮮王朝的東面日本,產生了一個著名人物,他就是平民出身的大將豐成秀吉,他統一了全國後,成為了日本最高執政官。豐臣秀吉統一了面積不大的日本三島後,野心逐漸膨脹,他決定征服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得到訊息後,一開始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認為日本一定是被狂熱衝昏了腦袋,難道日本不知道朝鮮王朝的背後宗主國是那個巨大的明王朝嗎?
朝鮮王朝慎重起見,向日本派出訪問團,想真切瞭解一下日本的想法。這個舉動在我們現在看來也是愚蠢之極,向一個強盜打探訊息,怎麼樣看上去都不可靠。
更加不可靠的是朝鮮王朝派出的訪問團團長,他回到朝鮮王朝後報告說,日本絕對不可能發動戰爭,他形容豐臣秀吉“雙眼像老鼠一樣毫無威嚴”。
第二年(1592年),長著“老鼠眼”的豐臣秀吉發動海陸軍十五萬人,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半島的釜山城登陸。朝鮮王朝不堪一擊,日軍長驅直入,直抵首都王京(現首爾市),王京陷落,朝鮮王朝國王李昖先是逃到開京,再逃到平壤,平壤繼續陷落後,李昖於是逃到和明王朝一水之隔的鴨綠江畔,義州。
日本兵團自四月在釜山登陸,到六月奪取平壤,只不過三個月時間,朝鮮王朝全國八個道(省)全部失守,只剩下義州一個孤城。
李昖嚮明王朝告急,說明即將亡國的現狀,並請求舉族遷往明王朝境內。明王朝正式開始進行朝鮮藩屬國的保衛戰。
保衛戰前的談判明王朝此時並不太平,王朝主力軍隊正在寧夏平叛,要從西面將軍隊調遣到朝鮮王朝。當時兵部尚書石星,便先派遣懂得日本語的沈惟敬,作為明朝使節前往平壤,瞭解情況。
沈惟敬到了平壤後,日本大將小西行長表示,日本無意與明朝為敵,並且提出來和明朝共同瓜分朝鮮王朝,以大同江為界。如果明朝同意,日本就退出平壤,退到大同江以南。
沈惟敬回報明王朝,明王朝拒絕,認為必須維持朝鮮王朝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的獨立。這一年的九月,明王朝在西部平叛完成,大將李如松率領軍隊援朝。
朝鮮王朝保衛戰過程李如松十二月渡過鴨綠江,和朝鮮王朝國王李昖會合。1593年正月,開始向日本進攻,日軍大敗。援朝軍隊追擊日軍三百公里,克復平壤。再繼續追擊一百五十公里,克復開京。
日軍節節敗退,在王京北十五公里碧蹄館,佈置埋伏,由間諜向李如松報告,說日本人已經放棄王京,向南逃竄。
李如松於是率軍急追,在碧蹄館陷入重圍,戰馬跌倒,李如松頭部受傷,幸好援軍到達,擊退日軍,但這一戰損失不小,失了銳氣。
日本同樣也無力反攻,而且隨時要擔心後防線被明軍切斷,不久就放棄王京,撤退到朝鮮半島南端最初登陸的釜山。到此為止,除了釜山以外,朝鮮王朝全境光復。
明王朝並沒有乘次機會將朝鮮王朝一口吞併,這個連朝鮮王朝國王李昖都表示意外,他不敢想象除了保住他一家人的性命外,居然連王朝也同樣保住了,於是大喜過望,再次發誓只要他李氏王族存在,朝鮮王朝將永遠效忠明王朝。
日本退守釜山後,明王朝軍隊在外圍佈防。明朝兵部尚書石星主張好日本進行談判,朝鮮國王李昖也向明朝請求如此。於是開始進行和日本的談判。
戰役中的談判這次談判依然由沈惟敬負責,最後明王朝允許加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同意與日本進行貿易,日本則撤出朝鮮王朝全境。
1596年,明王朝派遣使節團前往大阪舉行豐臣秀吉的冊封大典,朝鮮王朝也派了一個使節團陪同觀禮。
然而,兩國都沒有想到,日本之前的和平談判完全就是一個騙局。豐臣秀吉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同意明王朝的冊封,因為日本本身就存在一個國王。這一點明王朝似乎並不知道,奇怪的是就連朝鮮王朝似乎在之前也不知道日本原本就已經存在一個國王。
於是等到明王朝和朝鮮王朝的使節團到達大阪後,豐臣秀吉指責兩國代表團的代表官職太低,禮物太薄,像是有意看不起日本。更是要求明王朝懲罰朝鮮王朝,同時卻集結兵力在釜山發動第二次攻擊。
朝鮮王朝第二次保衛戰豐臣秀吉的突然背信,讓明朝皇帝朱翊鈞大為光火,首先倒黴的是兵部尚書石星和談判代表沈惟敬,這兩位被下獄處決。
朱翊鈞再命令楊鎬、邢玠兩位大將對日本軍隊圍堵。楊鎬在釜山北部被日本軍隊擊敗,明王朝軍隊死傷慘重,楊鎬隻身逃脫。幸好邢玠率領軍隊堵住日軍,並用海軍騷擾日軍的海上補給線,日軍不久便岌岌可危。
1598年,豐成秀吉在大阪去世,遺令撤軍,留在釜山的日本軍隊於是撤退。其實在當時即便豐臣秀吉不死,日軍因為海上補給線被切換,也必將撤退。
後記面對日本赤裸裸的侵略,朝鮮王朝在短時間內就全部淪陷,連國王都要捨棄國家逃到大明王朝的保護傘下,眼看著亡國已成必然。
但大明王朝在自身困難的情況下,依然不惜派出軍隊迎戰,是對藩屬國朝鮮王朝宗主義務的標準實施。
這次日本對朝鮮王朝的侵略,自1592年到1598年,歷時七年。日本軍隊撤退後,大明王朝軍隊也跟著撤退。這是世界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最完美的無私援助。中國大明王朝戰士的鮮血,灑遍朝鮮半島。
這就是朝鮮王朝為什麼特別忠心於大明王朝的原因。
-
23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為什麼韓國特別忠於明朝?當然是因為明朝給了韓國足夠多的好處。
一、明朝對韓國的影響。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我們結合在明朝時韓國的發展方向,就不難發現它的整體處於一個非常迷的狀態。
迷到什麼地步了呢?敵人一打過來他們就抓緊時間跑來跑去,就跑到大明朝這邊來了。
當然,至於這一次是什麼戰爭就不多說了,畢竟倭寇在那邊已經磨刀霍霍。
最開始的時候,萬曆皇帝壓根就沒想管這個事,畢竟就是從海上飄過來的,幾個人給人家趕下去就行了。
但是沒有想到,韓國那邊實在是不爭氣,看到敵人來了撒丫子就往這邊走,一直走到了咱們這邊。
萬曆想了想,不行這個時候如果放任自己的好兄弟不管的話,可能接下來倒黴的就是自己了。
請注意這個時候才是整件事情發展最為精彩的一點。
但萬曆皇帝已經派遣了大量的精兵強將去韓國那邊幫助他們維護統治的時候,大家猜一猜韓國在幹什麼?
沒錯,韓國在內鬥,他們相互之間還有派系。
要是說起來這個韓國真不是吹的,人家打仗不行,骨頭倒有幾分,而且更加經典的是他已經完全學會了當時明朝的內鬥程式。
但是明朝的內鬥和韓國的內鬥是不一樣的,明朝這邊是閒著沒事兒,文臣和皇帝懟一下,武將和文臣懟一下,也就是這個樣子了,一旦有了什麼事,完全都是聽皇帝的統一排程的。
國家有什麼困難,有什麼為難,短時間之內所有的臣子都會摒棄之前的偏見,手拉著手一起往前跑。
可是韓國不行啊,韓國遇到了困難,第1個想的是抓緊時間把對方給鬥下去。
就這樣鬥來鬥去,把明朝的大將軍們都給鬥頭疼了。
二、韓國也很夠意思。明朝對韓國其實很好,好的不能再好了,小兄弟有什麼困難這邊招呼一聲,馬上就給人家辦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韓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咱們的一個附屬了。
那個時候的韓國是不承認清朝的,你清朝勢力再強大,我就是效忠明朝,明朝滅亡了,我也是效忠明朝。
但是沒有辦法,一條胳膊擰不過8條大腿,韓國慢慢的被擰過來了。
而在韓國被擰過來的過程中,也不乏一些悲曲悲壯之事。
整體來看,韓國對明帝國絕對意義上的忠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明朝有事沒事就幫人家韓國一把。
兩個國家就跟好朋友好兄弟一樣,只不過沒有想到自己這個小國家還沒事呢,清朝老大哥就來了,而且一下子就把明朝給撅折了。
-
24 # 歷史的發生
需要更正的是朝鮮忠於明朝,並非韓國,1897年高宗李熙稱帝后才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明朝初期,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所到之處紛紛派使者來華朝貢,一時風光無限。來華朝貢者中,朝鮮最為特別,同明朝關係密切,休慼與共,明朝滅亡後朝鮮在特定場合仍使用崇禎年號,稱之為“崇禎後紀元”。
我認為朝鮮忠於明朝有以下原因:
朝鮮向華夏稱臣是為傳統我們所說的朝鮮指的是朝鮮王朝,在此之前是高麗王朝,由王建於918年建立,歷經數百年,掌握政權的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王朝,自立為王,改國號朝鮮,李氏朝鮮正式拉開序幕。
李成桂對明朝俯首稱臣,是從高麗手中接過衣缽。王建在建立高麗之初就向華夏政權朝貢,923年高麗向五代中的後唐朝貢,932年高麗太祖王建正式受到後唐明宗的冊封。
而後,高麗分別向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遼、金、元、明朝稱臣。到了明太祖時,李成桂建立朝鮮,對於向華夏政權稱臣已經是為傳統,李成桂也只是效仿前朝的做法來維護外交關係。
朝鮮外交關係的政治需要華夏文明是東亞文明的起源,在以農業為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農業、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領先發展,是決定周邊國家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一直領先周邊國家,國與國之間關係的維護非常重要,要麼被征服,要麼稱臣成為宗藩關係。實力較弱的小國在面對大國強大威懾力時,稱臣的做法是維護政權存在的必要性。
背靠大樹好乘涼,朝鮮出於政治考量,忠於明朝是維護自己政權的重要因素。
明朝對朝鮮有再造之恩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擬定國號“朝鮮”、“和寧”,還專程上奏朱元璋裁定,朱元璋最後選定“朝鮮”作為李氏政權的國號。
明嘉靖“大禮議之爭”,朝鮮新任君主中宗李懌專程派使者向嘉靖皇帝表示祝賀,以加強宗藩之間的外交關係。
朝鮮同明朝加強宗藩關係的各種努力沒有白費,萬曆年間日本勢力擴張入侵朝鮮,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明朝本著唇亡齒寒的原則,派重兵入朝作戰,終將豐臣秀吉侵吞朝鮮進而滅亡明朝的夢想擊碎。
後金政權建立後,皇太極派兵欲征服朝鮮,以瓦解朝鮮對明朝的宗藩關係,意圖與朝鮮建立新的宗藩關係,爆發了“丁卯之役”,明將毛文龍也參與其中。
明朝對於朝鮮而言,有再造之恩。
結語朝鮮政權忠於宗主國明朝,既有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又有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還因明朝有恩於己。幾種因素相互疊加,造就了明朝和朝鮮的特殊情愫。
-
25 # 明明見史
韓國和明朝的歷史沒有重合,所以,我覺得你想問的是李氏朝鮮為啥忠心於明朝。
歷史上,李氏朝鮮確實象小弟一樣是對明朝這個大哥高山仰止,無限依靠。縱觀他們重合的200多年,小弟確實老老實實,沒有對大哥不敬;而大哥在小弟需要幫助的時候,也不講條件的付出。所以,關係確實鐵,以至於明朝亡國後,李氏朝鮮還是念念不忘,不願承認這個現實。
那為什麼他們的關係如此和諧呢?
在李氏朝鮮建國前,朝鮮半島是由王氏高麗控制的,高麗王朝建立在五代,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動盪時期,高麗會發現鄰居們經常變換,今天是後唐,明天就是後晉,過幾天再來個後漢,契丹,金,蒙古等等都是接踵而來,真是今天上了床,不知明天碰到誰。這些傢伙不但來去匆匆,而且脾氣還不好,經常來騷擾和攻打高麗。修了個千里長城當大門吧,也擋不住這些人的滾滾鐵騎。特別是蒙古,反反覆覆地打了9次,打了還不佔領,就是搶人搶東西,真是虐得高麗懷疑人生。打吧,打不過,跑吧,後面就是大海。所以,高麗的日子就是在不斷地捱打,反抗,求饒,短暫歇息,再捱打…中度過的,孩子苦啊。而且,國內還動不動有些不老實的人,也想要拉個幫,結個派,打打皇帝的主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氏朝鮮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樣的歷史經歷在他的腦袋裡已經有了深深的烙印。
高麗時期地圖
想想以前高麗總被欺負的樣子,再看看眼前的形勢,明朝已經搬來了隔壁。而且,勢力非常強大,就連以前難以戰勝的蒙古都給趕跑了。所以,開國皇帝李成桂和群臣們合計了三天三夜,再也不能總在背後畫個圈圈詛咒別人吧,咱也得主動找個靠山當大哥。先表表態,大哥一聲往前走,我就跟著永遠不回頭。大哥有文化,給選個名字吧,朝鮮就這樣閃亮登場了。大哥也高興,這孩子懂事啊。對於不聽話的,當然是要往死打;對於聽話的,就收點費得了。於是,他們就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明朝和李氏朝鮮地圖
鄰里關係搞好後,也可以派人到大哥家裡學習一下治國之策。政治,經濟,軍事,科舉制度,選拔幹部啊等等都借鑑借鑑;農業,技術,醫學,文化啊,都可以照搬照搬。嚐到甜頭後,更是對大哥言聽計從,從內心生出無限的崇拜。最重要的是,大哥真的不是白叫的,關鍵的時候是真給力啊。日本這個小個子,曾經兩次來家裡鬧事,皇帝都讓人家給攆出去好幾百公里,大哥二話沒說,自己掏錢出人就給擺平了。你說這樣的大哥好不好,應不應該尊敬,應不應該忠心!
萬曆朝鮮戰爭(16世紀日本攻打朝鮮)
雖然說有個好大哥,但自己的家事,也不能總麻煩人家。家裡經常有些子孫為了皇位把人腦袋打成狗腦袋的,比如發生了兩次王子之亂;又或者政治腐敗,出現了黨派之爭。也無形中讓李氏朝鮮忙於內政,無暇有挑戰大哥地位的想法。
王子之亂時情況
縱觀歷史,李氏朝鮮對明朝特別忠心有以下幾點:1.明朝足夠強大,但大而不暴,不隨便欺負他。2.朝鮮半島的歷史就是中原歷史的縮影,重複不斷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們要管好自家的事,需要很大的精力,財力。
3.李氏朝鮮的各個皇帝本身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並沒有攻擊的主動性,他們只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只有當別人欺負到頭上時,才被動得抵抗。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李氏朝鮮對明朝的忠心終其一點是利益的需要。但是,不能否定的是,處長了,是真的會產生感情的。
回覆列表
導語:
歷史上的朝鮮對明朝有很大的依賴性,不僅國名需要朱元璋欽定,而且要對明朝稱臣納貢。那麼為什麼朝鮮對於明朝如此依賴呢?因為當時的朝鮮政權的建立者在建立政權之後,在政治上,急需要得到明朝的承認,以維持自己的合法地位。在軍事上,身處中日兩國之間的朝鮮,經常遭到日本倭寇還有北方女真族的騷擾,朝鮮政權需要依靠明朝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護自己。朝鮮在文化上,對於中國的依賴性特別大,戰國時期漢字就已經傳入朝鮮,並在朝鮮廣泛應用,朝鮮文化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支撐作用。在經濟上,朝鮮寄希望透過與大明王朝的藩屬關係,來是自己的經濟得到發展。
古朝鮮原名為高句麗(李成桂建立政權之後成為朝鮮),是活躍在今天朝鮮半島的一支政權力量。元末明初,高句麗國王企圖趁著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政局未穩之機,出兵明朝東北地區。高句麗國王派遣大將李成桂,傾盡朝鮮全國的兵力五萬餘人,出兵明朝東北。但是,大將軍李成桂卻是心知肚明,如此出兵,相當於以卵擊石。李成桂率軍行至鴨綠江邊,發現河水暴漲,渡江過程中糧草供應不足,大軍中人心動搖。李成桂心想,如此攻打明朝,怕是沒有見到明軍就已經葬身江底。大軍之中士氣發生了嚴重的問題,很多士兵哭喊著要回家,李成桂卻覺得自己的良機到來了。
此時的朝鮮已經是無兵可用,無險可守,因為李成桂帶的五萬士兵是朝鮮全部的兵力。李成桂此時已經打好了倒戈相向的準備,只差一個士兵計程車氣。李成桂派人在軍中散播明軍強大的訊息,不斷的動搖軍心,最後許多士兵們都提出來乾脆反了算了。李成桂一看時機到來了,於是宣佈起兵造反。李成桂大軍回京一路,完全沒有遭遇任何阻攔。李成桂回京之後,逼迫高句麗國王退位,另外擁立高句麗國王的兒子王昌即位。高句麗王位在李成桂手中幾番更易,當李成桂解決掉自己的政敵之後,便將傀儡國王一塊葬送了。
李成桂登基之後,因為自己謀權篡位的原因,國內一直人心不穩。李成桂對高句麗王室成員進行了殘酷的清洗,許多王姓氏族紛紛被李成桂誅滅,留存下來的王姓紛紛改姓。頓時間,高句麗國內人心惶惶,人們都懼怕於李成桂的殘忍,民間反對的言論四起。在在政治上,李成桂急需尋求大明的承認。
李成桂篡位登基之後,如果北方的女真人部落以及日本倭寇,想要進犯高句麗的話就有了很大的藉口。因此,在軍事上,李成桂很希望得到明朝強大軍事力量作為後盾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他希望成為大明的附庸,透過大明國東北地區的軍事力量來保障自己的國家不被侵犯。
文化上,在戰國時期,中國漢字就已經傳入高句麗。高句麗文化上的發展一直依靠中國,隋唐時期,高句麗派遣大量使節學習中國文化。直到元朝時期,在元朝的窮兵黷武下,高句麗的文化也一直得不到發展。
“及今四年。瑤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暱比讒邪,變亂是非,謀陷勳舊,諂惑佛神,妄興土木,靡費無度,民不堪苦;子奭痴佁無知,縱於酒色,聚會群小,謀害忠直。又其臣鄭夢周等潛成奸計,欲生亂階,乃將勳臣李成桂、趙浚、鄭道傳、南誾等譖於權署國事,令有司論劾以致謀害,國人憤怨,共誅夢周。權署國事尚不悛改,又謀殺戮。舉國臣民實慮社稷生靈俱被其害,惶懼失措,無可奈何,鹹以為若所為難以主斯民奉社稷。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竊念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擇於宗親,無有可當輿望者,惟門下侍中李成桂澤被生靈,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歸附。於是一國大小臣僚、閒良、耆老、軍民臣等鹹願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趙胖,前赴朝廷奏達,伏啟照驗,煩為聞奏,俯從輿意,以安一國之民。謹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號聞達天聰,伏望取自聖裁。”李成桂的這封表文,首先對高句麗原統治者的行為進行痛斥,再寫美化了李成桂的謀權篡位的行為,將他的行為美化成順天應人之舉。並祈求朱元璋向高句麗起名。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接到這份表文之後,立即明白了李成桂希望歸附的用心。於是,朱元璋批准了李成桂建國的主張,並且還為高句麗選定古已有之的新名“朝鮮”。於是,朝鮮這個國名沿用至今。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朝鮮歸附大明之後,朝鮮得到大明軍事上的保護,文化上、經濟上的幫助。另一方面,朝鮮為表示對大明的忠心,每年都向大明國稱臣納貢。直到清朝,中國與朝鮮也一直維持著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朝鮮對大明的忠心耿耿,皆出於以上利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