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朱元璋出身平民,後來因為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在這樣的局勢下,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他的手下也起兵推翻明朝,這簡直令他不寒而慄。因此,如果不處理掉這些人,他會覺得非常不安心。其實,我們也可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形容朱元璋的這種做法。

    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非常喜愛,並給予厚望,無奈朱標早逝,因此,朱元璋就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皇位。因為朱允炆天性太子仁厚,朱元璋考慮到一旦自己去世,朱允炆會管不住這些悍將,因此,在他看來,自己在世時就替朱允炆除掉這個隱患顯得尤為重要。

    朱元璋出生於窮苦家庭,因此從小就非常痛恨貪官汙吏。而有些開國功臣因脫離了原本的貧困生活,從被壓迫者,搖身一變,成為了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就開始奢侈度日、欺壓百姓,更甚者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威脅到了新生的大明政權,被誅殺的藍玉、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如此。而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需要用民心治國,用重典治吏。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從開國功臣頭上動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讓官民信服的作用。

    首先,大臣確實有謀反之心和僭越之舉,他們威脅到了朱家王朝的統治,也觸犯了老朱的底線,老朱可不是憐憫之人,一個殺!如胡惟庸等。

    其次,功臣居功自傲,雖然沒有謀反的言行,但是他們功高震主,他們活著就是對老朱家的威脅,等老朱咯嘣一下,難免有些人會出來振臂一呼,有這種可能的老朱依然舉起屠刀殺殺殺!如李善長等。

    再者,老朱的結髮夫妻馬皇后和大兒子朱標的過失,讓老朱性情大變,當他想把皇位給孫子的時候,凡是對他孫子構成威脅的功臣一概殺掉!如藍玉等。

    朱元璋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開國王朝的皇帝,建朝之初,便誅殺功臣,終是為了想要江山永固、國祚萬年。從最底層走向雲端,看透人間冷暖,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

  • 2 # 大芊世界

    五代的時期是中國大混亂的時代。

    很多當權者都是武人出身,來爭霸天下。所以宋朝帝國的開創者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制度。趙是一位很有政治頭腦的帝王,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兵權,並且也沒有亂殺功臣。

    明朝在中國人眼中屬於反抗外族統治的戰爭。

    朱本身文化程度低,是從底層奮鬥到帝王的人,見慣了底層人民的慾望,而且手下戰將多是厲害角色,並且大部分都有不錯的政治頭腦。所以必須殺功臣立威名好給後代的繼任者以和平的交接權力。

    所以,朱好殺,但是明朝皇帝們個人能力強。趙不殺,但是宋朝皇帝們除了當皇帝治理天下很差勁以外,其他方面如繪畫,寫字都是帝王級別的存著錢。

  • 3 #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帝王,但是兩個人在國家平定之後,做了孑然不同的兩種方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天下。主要還是與他們兩個人的社會閱歷,人生經歷,接受程度,思考角度,認知,心理,獨立人格等等有關。

    趙匡胤,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祖輩輩都有官職。吃的好,喝的好,教育好,從小培養,獨立人格,只因為了有更大抱負,投靠郭威,沒有想到,人長得帥,人格也棒,處處貴人相助,處處兄弟關照,很快飛黃騰達,當郭威病逝,他有些不對就是奪取郭家的天下,但是沒有殺孤兒寡母柴榮子氏,後來擔心自己步後塵,所以冥思苦想,又不傷害別人的好辦法,就是讓手下出生入死的將軍們帶著金銀細軟回家養老,就是我們所說的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從奴隸到將軍,人生經歷坎坷,人格分裂,不識字,餓殍遍野的骷髏裡爬出來,受過如此苦命的人拿著什麼都不捨的。朱元璋從小受苦,從軍後,一直在刀尖上過日子,不在戰場上被敵人砍死,就會隨時被自己人殺了,知道人性的扭曲,也在這樣的經歷裡,更加敏感和多疑。建國後,為後世江山永固,於是就開始了自己的殺戮。

  • 4 # 狐羊樹

    這與兩個人的出身,經歷,性格,心態有關係:

    趙匡胤為涿郡人,於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 他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縣令;曾祖趙珽,於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趙匡胤為趙弘殷次子。趙匡胤可以說用和平手段當上皇帝,他出身較好,雖然隨郭威和柴榮征戰,都是中級軍官,太殘酷的內鬥沒有經歷,性格特徵並不突出,心態不分化,從前朝及五代十國之亂象中吸取教訓,武力可以取得政權,也是亂政奪權的根源,國家需要文治,人民需休養生息,重文輕武由此而生,既然文治重要,解決問題也要文明些!

    反觀朱元璋,祖宗八代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經過多方艱苦奮鬥打拚出江山,有極強自卑和自大的雙重性格,從他統治明王朝時期的事例看,他不僅殺功臣,對吏治方面也下狠手,因為以他的出身,經歷而言,打出的江山,比別人難千萬倍,所以他倍加珍惜,萬分小心,時刻防範功臣宿將亂他的政權、奪他的政權,由此可見:他嚴勵或殘酷才算正常!否則不是他了!

  • 5 # 宸亮說歷史

    有兩點原因,一是出生不同,二是環境不同。

    首先分析第一點:趙匡胤後周大將,權力和金錢都有,苦日子那是沒有經歷過的,好日子那是天天有的。而朱元璋不同,從小出生在一個不知道多少代貧農家庭,父母兄弟餓死都是因為貪官汙吏所造成的。很小的時候,就被這群人在內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可以這麼說,沒有那些貪官,他不會失去父母,也不會對官員有那麼深的仇恨。

    第二,趙匡胤能夠杯酒釋兵權,朱元璋也是試過的,只不過老朱的難兄難弟們發達了,就不捨得放下權力,老趙的將領們處於混亂時期,很多國家也不見得打的過,放棄兵權可以保命,還可以獲得榮華富貴,而老朱時期的環境就完全不同了,老朱時期主要敵人是蒙古,而蒙古當時完全打不過明朝,上陣殺敵危險係數低,自然不願意放棄權力。

    第三,趙匡胤的皇位是黃袍加身的,朱元璋的皇位是自己拿下來的,也就是說老趙的皇位不是太穩,老朱的皇位確實實打實,因此老朱對待功臣與自己爭權那是絕不手軟的。

    第四,老朱時期功臣持功自傲,很多開國功臣貪汙成風,老朱又最看不得官員爭權和貪汙,遇到這類事,那自然絕不手軟。同時,老朱的兒子死的也早,為了孫子能夠順理繼位,只能幹掉一批開國功臣,保證老朱家的皇位萬世流傳。

    因此,對於朱元璋和趙匡胤的不同做法,我認為是基於上述幾點的。

  • 6 # 般若自在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對開國功臣進行的一次清洗事件,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同樣做著對開國功臣的直接誅殺,歷史上為什麼這樣的開國皇帝都會這樣重蹈覆轍呢?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漢朝劉邦如此,宋朝趙匡胤如此,明朝朱元璋如此,隋朝楊堅如此,放眼望去,幾乎每個朝代這樣的事情或多或少都莫能例外,難道那些功臣都該殺嗎?也許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開國帝王的侷限性和人對權力巔峰的一種排它性,能開創一番事業的都是能人豪傑,情商,智商都是沒得說,可是為什麼依然跳不出這個怪圈呢?難道是皇帝坐穩了江山就變了,還是功臣們變了,變得不服從皇帝管理了,有貳心了……歷史真的是光怪離奇,無法一語中的,這也許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

  • 7 # 華夏長河五千年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和朱元璋誅殺功臣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其結果都是為了保證皇權的穩定。但同是開國皇帝,為什麼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呢?

    首先,出身不同,趙匡胤本身就是北周的高階將領,而在陳橋驛發生兵變順利的接管了北周的政權,對北周皇族也是極盡保護。而朱元璋則是草根出身,經過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才登上皇位的。出身不同,容人之量自然不一樣。

    其次,取得天下的方式不同,趙匡胤是皇帝年幼,內部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皇位的。而杯酒釋兵權就是把武將的權利給沒收掉,避免再次發生即可。而朱元璋則是從一個小兵起家,經歷水裡火裡的戰爭,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最後推翻元朝,統一天下的。而其手下都是能征善戰之人,在朱元璋看來,他們活著就是對自己皇位的威脅。

    再次,性格不同,趙匡胤性格寬榮,深得眾將和皇帝信任,自然有足夠的容人之量和識人之能。對於駕馭之術可以是輕車熟路。而朱元璋性格嚴厲,而且經歷過親信將領的背叛。所以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人難免會對別人保持足夠的警惕,對戰爭中的人來說,只有消滅敵人才是對自己最安全的。

    綜上所述,二人的出身不同,經歷不同,獲得皇權的方式不同,造就了對待功臣的方式不同。

  • 8 # 一切都付笑談中

    謝邀!歷代開國統治者在建立新政權以後,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都會清洗一批功臣,從而達到穩定政權的目的,但是從歷朝歷代的清洗方式來看,還是有所不同的,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型別,第一型別就是透過血腥的方式對功臣進行殺戮,例如劉邦、朱元璋,第二型別就是透過和平的方式,誘導有功之臣自動放棄權力,給以豐厚的財富,頤養天年,例如趙匡胤。

    從歷史的程序來看,大部分開國統治者都傾向殺戮的方式,這種方式粗暴簡單,而且能夠剷草除根,永絕後患。而第二種方式比較溫柔,這就需要統治者的智慧和權謀,處理的好,大家都好,處理不好的話,則後患無窮。現在我們來具體探討一下趙匡胤和朱元璋對待功臣的方式和原因。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加強皇權,而朱元璋則透過誅殺功臣加強皇權

    宋朝的建立者是趙匡胤,他本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手握兵權,公元960年,趙匡胤趁後周幼主年少沒有親政,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宋太祖,得到政權的趙匡胤,整天憂心自身皇位得來不正,為如何避免被屬下也來次“黃袍加身”愁眉不展,在宰相趙普的建議下,透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階將領交出兵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

    而朱元璋建立明朝沒有多久,就開始採取大肆屠殺功臣,明初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這每個案件都牽連甚廣,很多涉案者或誅殺或流放判獄,很多跟朱元璋闖天下的功臣幾乎屠殺殆盡,像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馮勝等,到朱元璋去世的時候,僅留下湯和一位開國功臣了,其結果是建文帝鎮壓朱棣的造反,竟然無大將可派。

    朱元璋對開國功臣誅殺的原因分析

    其一、主要是為了確保大明千秋萬世考慮,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做到萬人之上的皇帝,中間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好不容易做到的皇位,肯定不能輕易丟掉,而且還要保證自己的子子孫孫統治大明萬年不倒。這些跟朱元璋打拼過的功臣,個個手握重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一些大將開始驕橫跋扈,目無法紀,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裡,如果不採取措施,日後就是尾大不掉的禍患,所以,朱元璋必須要對這些開國功臣下手,殺戮雖然殘暴,但是也是最有效的。

    其二、朱元璋自身的性格問題,他自尊心太強,好猜忌,極端殘暴,缺少寬容,這些性格特點應該跟他童年的經歷有關,小時候的朱元璋生活貧困,吃了上頓沒下頓,遭人歧視,經歷很多社會陰暗的一面,這些都會對他的性格養成有決定性的因素。

    結尾

    “狡兔死,走狗烹“,統治者都會為了自己的皇位,不擇手段,剷除功臣,只不過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成為千古美談,而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後世爭議不斷,落得個暴君名聲。

  • 9 # 歷史外撰

    應該不是隻對大臣殘暴,朱元璋本人對大多數人都殘暴。他的確做了些殘暴的事,胡藍案,牽連被殺3萬人,藍玉案,殺15萬人。其中胡藍案就把開國大臣們殺了大多數。 原因1,朱元璋的奮鬥史相當的艱苦,從社會的底層爬上去,迫使他做事要做絕,性格要狠,不然我們不會知道明朝。做皇帝前的生活就已經形成了他的性格。就是殘暴。朱元璋不僅屠戮功臣,也注意嚴肅整頓吏治。這與他來自底層,看到元朝因吏治腐敗導致滅 亡的教訓有關。他在明初實行以猛治國的政策,認為亂世須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況很嚴重 ,遭到懲處的官吏很多。 原因2,通常而言,開國皇帝與功臣之間產生矛盾不乏先例,關鍵是皇帝如何化解這種矛盾。漢代的 劉邦心存猜忌,大殺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氣量宏大,處理較為妥當;宋太祖趙匡胤則採取了 另外一種模式,即“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權。朱元璋的情況與劉邦有些相似, 卻又不同。朱元璋之所以大 開殺戒,史家通常認為是他為繼位者掃清障礙,永保大明江山。

  • 10 # 隨心熱亦涼

    個人認為,跟兩人的出身不同有關,宋太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祖皆為高官,雖然成年後有落魄了一段時期,但對他個人與其說會造成心理扭曲,還不如說是一場磨練,使得他為人更加成熟,圓潤,登皇位也是身居高位後由手下擁戴黃袍加身,造成了他登上皇位後"杯酒釋兵權"的行為。而明太祖世代貧寒,從小收盡屈辱,心理必然受影響,說好聽些叫眼裡揉不得沙子,說難聽些就叫心理扭曲。一起奪取天下的那些功臣對他稍有不敬,必然心生殺意,再考慮到這些開國功臣將對繼承人權力的影響,就更是大開殺戒!為了太子朱標殺了一拔功臣,等太子位置穩了,收手了一段時間,不料朱標早逝,為了皇太孫,乾脆就把功臣全殺光了!

  • 11 # 陸一說歷史

    答:趙匡胤出身貴族,朱元璋出身草莽,這導致了二人的性格、心態的差異。

    其實,縱觀歷史,出身不好的草根皇帝都喜歡濫殺功臣,出身好的皇帝都對功臣比較好;比如說李淵和劉邦也是一個對比。

    我們來說下趙匡胤和朱元璋。

    趙匡胤

    趙匡胤是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的次子,放在現在也是一個妥妥的官二代。

    趙匡胤在948年,21歲的時候開始從軍,屢立奇功。959年,32歲的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同年接受後周恭帝禪位,登基稱帝。

    朱元璋

    從小差點餓死,為了活命當過和尚幹過乞丐;25歲時參加郭子儀的起義軍,一步步從底層幹起,最終在40歲的時候在應天府稱帝,後統一全國。

    二者的差別

    趙匡胤從小是官二代,自己的能力出眾,一路開掛升級。縱觀他的一生都比較順利,心理肯定不會陰暗狠毒,放在現代就是陽光的二代黨,天下計程車族將領也都和自己家族有聯絡。他“把酒釋兵權”是正常做法,要是他濫殺給他黃袍加身的功臣,自己一家子的臉上都過不去。

    別說功臣了,連後周皇族他都厚待有佳。古代的大家族是一夥,趙匡胤就是大家族裡走出來的佼佼者;跟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國王們一樣,戰爭點到為止就行,沒必要動刀子。

    反觀,朱元璋不一樣。他是從社會最底層慢慢爬到了皇帝這個位置的。先不說他的能力如何,只要是人,完成從乞丐到皇帝的轉變後,他的心理一定會膨脹,並且多疑害怕自己的地位失去。換句話說,他沒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了他喜歡推行暴政。

    朱元璋是草莽,他不是士族,沒有自己的基本盤,走錯一步自己和全家的命就沒了,所以他必須得狠。

  • 12 # 文史並蒂

    說白了都是一種豪賭,朱元璋賭的是明朝此後無戰事,朱氏子孫不造反,所以他瘋狂殺戮功臣,又倒行逆施恢復封藩政策。趙匡胤賭的幾大頭目不會造反,所以他選擇以最溫柔,而又最直接的方式實現集權。

    從風險程度上來看,其實朱元璋做法的風險是遠遠高於趙匡胤的,對趙匡胤而言,失敗了也無所謂,無非就是提前暴露自己的心思而已,對朱元璋來說就不同了,一旦失敗就面臨江山易主的風險。

    從機會成本上來看,朱元璋頗有點畢其功於一役的感覺,收益自然也就最大,趙匡胤收益也不錯,但是留者這些頭目,始終都是一個威脅,風險依然存在。

  • 13 # 凌雲子說歷史Vlog

    其實之所以會有這種不同的操作,我認為原因在於趙匡胤出身比朱元璋高,趙匡胤是武將世家,而朱元璋則出身草莽之中,如果說趙匡胤的謀略趕不上朱元璋,但是他的格局一定比朱元璋大。所以,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的一波操作,將軍權收歸中央的同時又給這些武將個個榮華富貴,穩定了軍心又加強了對軍隊直接控制的權利,一舉兩得!在看朱元璋,手下的這些哥們弟兄拼死拼活賣命打下的江山,到頭來卻落得個斬盡殺絕,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就是老朱的疑心太重,覺得誰都有可能奪走他的皇位!總之,意識形態不同,做後的結果也會不同!

  • 14 # 堅強的北極熊

    趙匡胤為涿郡人,於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 他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縣令;曾祖趙珽,於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趙匡胤為趙弘殷次子。趙匡胤可以說用和平手段當上皇帝,他出身較好,雖然隨郭威和柴榮征戰,都是中級軍官,太殘酷的內鬥沒有經歷,性格特徵並不突出,心態不分化,從前朝及五代十國之亂象中吸取教訓,武力可以取得政權,也是亂政奪權的根源,國家需要文治,人民需休養生息,重文輕武由此而生,既然文治重要,解決問題也要文明些!

    反觀朱元璋,祖宗八代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經過多方艱苦奮鬥打拚出江山,有極強自卑和自大的雙重性格,從他統治明王朝時期的事例看,他不僅殺功臣,對吏治方面也下狠手,因為以他的出身,經歷而言,打出的江山,比別人難千萬倍,所以他倍加珍惜,萬分小心,時刻防範功臣宿將亂他的政權、奪他的政權,由此可見:他嚴勵或殘酷才算正常!否則不是他了!

  • 15 # 子修工作室

    因為朱元璋時期,他採取的是內閣制度,皇帝的權利不再像宋朝時期那麼集中。明朝時期相對宋朝來說,北方少數民族的戰亂更大,所以武將的權利也很大,會對皇帝造成更大的影響。再者,朱元璋後期,長子主標病逝 ,朱元璋已經決定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由於朱允炆年輕,所以朱元璋不得不為朱允炆掃清障礙。

  • 16 # 秋天裡的稻田

    應該有各個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有主客兩方面原因。

    一、客觀:獲得皇位的方式不同。

    眾所周知,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被手下的軍官兵士“推舉”出來的。不管自己是不是主謀,趙匡胤都欠手下大將們一個很大的人情。同時也表明,趙匡胤手上的兵權其實並不集中,而是分散在諸位大將手中。在當時的情況下,趙匡胤很難做到對手握實權的諸將斬盡殺絕。說白了,趙匡胤得到皇位,沒有一般開國皇帝那麼來的正。歷史上主要朝代的開國皇帝,無一不是親率兵馬,與舊朝進行了生死決鬥才得了天下。而唯獨他趙某人,是被眾兄弟拱著,在人家孤兒寡母手上,搶來了江山。所以於忠於義、於國於民、於將於兵,趙匡胤都不是很有底氣。他很類似於現在江湖老大這麼一個位置。如果貿然進行誅殺功臣的運動,很大的可能是殺了一兩個人之後,整個國家政權就立刻散了,甚至很有可能自己被反噬。

    而朱元璋則不同。朱元璋從起兵之日起就自己緊握兵權。成為紅巾軍統領時,雖然也得到義父所扶持,但更多靠的是自己在戰場上的領兵衝殺,運籌帷幄。手下的將官雖然不少是幼年時的夥伴、成年的朋友,但一直和朱元璋保持著明確的上下級關係,在心裡和現實中都是奉朱元璋為主公的。大明江山可以說是朱元璋領著眾人一池一城打下來的,所以朱元璋在軍中民間,致具有極高威望的。以至於後期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時候,幾乎毫無阻力。

    二、主觀:兩人性格的不同。

    雖然趙匡胤搶了孤兒寡母的皇位,相當不厚道。但說到底他還是一個性格慈善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結識了以石守信為首的眾兄弟。也正因為他的性格慈善,所以被尊為大哥,也被眾兄弟心甘情願地“推舉”為皇帝。宋朝之前,是剛剛結束的五代十國。按理說經歷過政權不斷頻繁更迭,各路叛將紛紛自立為王的紛亂時代,當上了皇帝后第一件事,應該剷除異己、消除威脅、加強皇權。趙匡胤也是這麼做的。但他的做法非常溫柔,不帶一點血腥。杯酒釋兵權還在宗廟裡留下了“不可殺大臣”的石碑。這也證明了他這種做法,並不是完全因為外界因素。

    而我們的大明天子對這個問題卻是另外一種回答了。天下是朱元璋帶兵一刀一槍打下來的,俗話說慈不掌兵,他老朱又是一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主。什麼血雨腥風、什麼九族滅門,在老朱面前不過是過眼雲煙。特別是在他長子朱標早亡,皇太孫年幼,大明江山隨時可能會被替換的預期下,老朱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清君側”運動。何敢不服,唯伏首而已。

  • 17 # 小眼睛啊董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很好的解除了開國功臣對皇權的威脅,這是因為五代十國期間有武將造反比較頻繁歷史背景。杯酒釋兵權是在趙匡胤當皇帝不久的操作,與之匹配的另外一個軍事舉措就是“強幹弱枝”,在中央設定禁軍人數遠超地方武裝力量,若有戰事中央派兵參戰,透過重文抑武的措施皇帝睡覺睡的穩了,但是間接造成兩宋武力孱弱,備受異族侵擾!

    朱元璋自己就是馬上得天下,對軍隊具有絕對的掌控力,對積貧積弱的兩宋政策肯定不屑一顧,稱帝后前期主要是株滅北元,後期主要是因為太子突然暴斃,後繼之君無從資歷還是能力方面無法掌控淮西勳貴,所以建立錦衣衛搜捕官員是否有謀反或者其他不法舉動,結果一查還真有不少人心懷二心,所以朱元璋在自己統治期間進行大規模清洗和打壓,一方面維護皇權統治,另一方面確保沒有人可以威脅新皇帝的順利繼承大統!

  • 18 # 歷史的天空下

    承接的前朝不一樣,趙匡胤接的是後周的位子,陳橋兵變的得位過程有些不明不白,沒有縱橫南北取得天下的無敵威望,是一種密室合夥政治,手下將領沒有出彩過程。朱元璋接的是元朝位子,元朝本身是外族奴役中原,又失心於天下,朱元璋是靠一點一點打下的天下,尤其是透過自古以來難度係數很高的北伐擊潰元朝,君臣體系沒有立國就已存在,一系列戰役出現了很多將領。

    立國之後皇帝考慮的始終是權利的鞏固問題,趙家天下很顯然權威性不夠,又是合夥性質,撕破臉殺人可能會事與願違,得不償失。而且得國過程將領沒有出生入死的過程,所以屬於將領的權威性也不夠,所以對消權的安排沒有那種生死感。再加上五代十國亂殺之氣盛行,而後周卻緩和了這個趨勢,兩代君王都得以善終。趙家更不可能再開這個頭,如果趙匡胤真要殺功臣,那麼以前可能第一個要殺的就是柴家子孫,如果殺的話天下怎麼交代,會不會又是一個短命王朝,讓五代成為六代。

    朱元璋很顯然是到了強無敵的地步,手下將領也是虎狼之師,強烈的立國過程造成了皇帝的無敵權威,朱元璋的得國過程非常的正,法統性很高,對手下有著輕鬆的生殺權。這本身不是將領太弱,這和趙匡胤是反向的,趙權威弱,將領也弱,朱元璋強,將領也強,但是皇權始終是頭一位的,這相反的兩種態勢就造成了兩種結果,留下權臣,後世蒙羞的例子太多了,而且殺功臣這事是從權利的後世安排而來的,並不是上來就幹掉了所有。

    最直接的說的話就是朱元章殺人要容易些,而且必修這樣做,對權利影響幾乎可以忽略。而趙匡胤殺人要難,而且不是必須這樣做,對權利影響還很大。

  • 19 # 五行之外的妖精

    什麼功高震主,殺開國功臣等等,都是廢話、屁話,是一個人無知的表現。

    任何朝代,都不存在功高蓋主和妄殺開國功臣的事情。

    有些所謂的名臣、功臣被殺掉,是因為這些人在權力在手後,在社會地位更變後,施政方略和治國理念與主公完全不同,甚至思想意識和行為上,成了主公的敵人,成了主公的政治敵人。這樣的二臣,換任何人當主公,都要殺掉的。

    換作一個公司也一樣,你是總裁,如果下面有部屬認為他很有能力,總是跟你唱對臺戲,你指向東,他偏要向西,與你對著幹。

    這樣的人,你不撤掉他?

    換到囯家政治層面,這些政治敵人是必須要殺掉的。

    所謂的“杯酒釋兵權”也不存在,因為那些職位一直存在,兵權一直在主公手裡,主公只是換一批思想意識和治國治軍理念和主公保持一致的人去掌握兵權而已。

    就是國家管理者撤換一批人,換一批與最高統治者一條心的人去管理國家和軍隊而已。

  • 20 # 愛無恨35

    我個人認為朱元璋也是一種無奈之舉,這多多少少與太子朱標有一定的關係。

    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後對皇子的教育尤為重視,因為他出身布衣深知創業之艱難和百姓之疾苦,而太子朱標就在此脫穎而出。據史料記載太子朱標為人謙和仁義且文治武功均屬一流,且與屬下廣識恩德緣備受全朝文武之官員的擁戴,在諸位兄弟之間也頗受愛戴就連燕王朱棣也對其心馳神往。曾被稱之為古往今來太子之中第一人。就連朱元璋也曾嘆道有兒如此朱家天下可安這樣的話。

    太子朱標的早逝曾令朱元璋痛心疾首幾次昏厥,對於對太子朱標的疼愛,朱元璋幾經思量終於決定將皇位傳給其孫朱允炆,但新帝孱弱而大臣強悍必將成為大明朝一大危機,所以朱元璋為了給新帝鋪平道路不得不痛下殺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河公主落難,被富家女買下恢復身份後,富家女為何會被滿門抄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