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講歷史

    1.朝廷救濟,在地方設立醫學博士

    2.防患於未然,唐律疏議上寫道: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意思是亂扔垃圾,亂倒廢水會捱打的。

    3.隔離傳染病人,《高僧傳》裡說:“收容癘疾,男女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意思是被隔離在這些醫院裡的傳染病人,男女要分開入住,按時給他們藥和食物。

  • 2 # 六等三侯說歷史

    古時由於醫學的不發達,對瘟疫的防護也比較低,每次瘟疫的來臨都會造成大面積的死傷。而且由於儒家文化的盛行,對於家中長者和幼童染病,都要在床前伺候,導致一人染病,全家感染,再往後的左鄰右舍,直至全城。

    再者古時戰爭頻繁,有些屍體來不及掩埋便會滋生瘟疫,對瘟疫無防護措施的附近居民便會是場災難。

  • 3 # 將xin比心

    1、隔離防止傳播

    2、藥物防疫

    3、燻蒸消毒

    4、飲食衛生

    5、清潔環境

    6、驅蚊防蠅

  • 4 # 戰鬥大黃蜂

    醫者首當其衝,抗疫名醫輩出

    在中國曆代抗瘟疫的鬥爭中,醫生經總是戰鬥在抗病的第一線上,治病救人,不計較個人安危和利益,為窮人提供免費服務。歷史上醫家就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美德。很多名醫佚事都是有關治療瘟疫的故事,而透過抗防治瘟疫也同時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張仲景因此被稱為“醫聖”,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至今還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

    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

    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接種減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疹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

    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說是用輕型天花來預防重症天花。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

    現在很多傳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減毒活病毒作為疫苗。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痺(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國古代醫家在2000多年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既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帝王承擔責任,官方免費抗疫

    古代的許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時,曾發出詔書誠坦執政失誤,承擔責任,以安撫眾官吏和平民百姓,並下令各級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如漢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宋朝期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康熙根據皇室家族親身經歷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這是一個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廣防疫方法的例證。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我國關於“隔離”疫情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計程車兵也會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

    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於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

    睡虎地秦墓出土《封診式》竹簡(部分

    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護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護要參加治療。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檢視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

    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個人清潔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並提倡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

    明代人已十分講究飲水衛生,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有一個水部,其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水質量的判斷和分級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

    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藥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改善環境條件,藥物預防消毒

    透過環境衛生的改善以減少瘟疫的傳播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相當的重視。

    秦漢時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飲水池的記載,還認識到患病的動物和牲畜可以傳染疾病,切不可讓其汙染水源。秦國時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於道者”要被處以罰款。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製,逐節相連,可以排洩汙水。這種裝置已經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系統。漢代時已有專門裝糞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廁所。當時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

    清代銀鍍金壽字痰盂

    唐宋時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種樹以綠化環境,並設有嚴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損”。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間古代人還用藥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以防止瘟疫。

    普及醫學知識,加強教育書刊

    普及疾病知識加強醫學教育是預防瘟疫的重要環節,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

    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藥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藥書籍例外,儲存了下來。元代政府機構中有專人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同時還以書坊、書院、私宅刻書等多種出版形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盛世修典”,而醫藥書籍毫無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醫藥書籍都經過數代的再版和註釋才能流傳至今為今人所用。

    官方免稅減租,疫區施財賑災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響民眾的健康和生存,還會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所以,抗擊瘟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防治疾病。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在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

  • 5 # LHC否極泰來

    古人預防疫毒的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鑑 隔離

    在古代經書、史書、地方誌等文獻之中,記載了很多預防與治療溫疫疾病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最佳的預防疫病辦法。 艾灸

    前人重視艾灸防疫。前人已經認識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趁未病時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預防永遠大於治療,今人知道,古人也知道。 藥囊

    古人認為,疫毒是一種偏性極重的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剋制疫毒的偏性。比如,可用藥物懸掛或佩戴的方法,或懸掛於門戶、帳前或佩戴於手臂、頭頂,可以有效預防疫毒感染。 消毒

    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針對病人用過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進行高溫滅菌。

    古人還燒中藥煙霧給空氣消毒,全身泡在中藥水裡洗浴,預防疫病,保持健康。

  • 6 # 陳小二do

    在家這一段時間就只能追劇了,看到古裝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一些瘟疫場景,那麼當時的古人可是連細胞是什麼都不懂,那他們又是如何安全度過瘟疫的呢?

    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是農業為主國家,在科學文明發展速度緩慢的當時,存在很多鬼神傳說。所以,很多人都將很多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都歸咎於鬼神和各種自己的想象。為了緩解心中恐慌,古人將祭祀作為重中之重。造塔、造廟、燒香拜佛,最多也就是求個心裡的安慰。

    古籍中瘟疫記載還是挺多,特別大規模的倒是沒有出現,最主要還是古時候交通不便,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病毒缺乏傳播的載體,因此不會大規模爆發。但是古人一旦出現瘟疫,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封城,有官府派人進行封鎖,並派醫術高超之人,以中醫之法進行救治。再加上交通工具的限制,可能攜帶病毒的人還沒有到達目的地,疫情早已經過去了。

    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現代,交通便利,交通工具非常先進,生活節奏加快,區域之間流通非常簡單,增加了病毒傳播的機率。希望大家也能像古人一樣,安安靜靜的在家裡避險,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做好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快樂,毀掉我們堅持的這麼多天。希望我們能安全的度過這次劫難,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 7 # 文史知識局

    這些天有很多的疫情防控的科普,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防護的方法和知識,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曾發生過多次疫情,古人稱之為“瘟疫”,那麼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古代,是如何控制瘟疫的呢?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

    瘟疫的歷史

    瘟疫的出現可追溯於殷商時期,甲骨文中有關於“蟲”、“蠱”、“瘧疾”、“疾年”等相關文字的記載

    《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對瘟疫有了比較深的認識了。

    《黃帝內經》中也記載::"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

    "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溼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幹引飲。"

    這可能是我國最早對瘟疫比較詳細的描述,指出其傳染性、流行性等特點表現。

    歷史上幾次比較大的瘟疫大致發生在漢平帝時期、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二年、晉惠帝時期、隋朝開皇十年、唐朝代宗時期、北宋慶曆八年、南宋嘉定元年等等,而後的元朝、明朝、清朝都有比較大規模的瘟疫發生,耿哥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可見,我國古代瘟疫發生的頻次還是比較高的,分析其原因,基本上有兩個:一是大水或其他比較大的災害之後容易爆發瘟疫;二是大規模戰爭之後也容易爆發瘟疫。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古人是如何防治的。

    隔離法

    前文中已經提到過瘟疫其特點就是傳染性和流行性,那麼古人在觀察其特點之後創造出了隔離法防疫。比較重視法治的秦朝就透過立法來規定,設立“癘遷所”將所有感染瘟疫的病人集中隔離起來,來達到控制瘟疫的目的。西漢、晉朝時期也都效仿採取隔離措施,應對傳染。值得一提的是,晉朝時如果官員家庭成員染病,那麼官員也不能上朝,需過了隔離期後,才能繼續上朝,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醫學觀察期,確保安全,才能放心。

    “免費醫療”

    我國古代推行仁政,基本上大規模疫情發生的時候都會推行“免費醫療”即派出官員和隊伍救治民眾。例如

    《後漢書》中記載:“建寧四年三月大疫,使中渴者巡行致醫藥。”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會定期免費給民眾提供醫書和藥方,來提高民間醫療水平。而到了宋朝直接推出了“特效藥”由官府發放給民眾,以控制疫情。當然不僅僅有“免費醫療”,朝廷還會根據災情的情況,發放賑災的物資,例如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粥廠”,就是當時的產物。

    疫苗法

    可能有些朋友會不太相信,是的,我國古達就已經有疫苗的使用先例了,其起源於北宋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宋朝發生的大型疫情有32次,所以宋朝時期對於疫情的防控十分的重視,所以其在規劃城市時為了衛生條件,而設定了下水道、專門的集糞場所等等,從衛生條件上杜絕疫情的發生,而當時就有了接種“天花”疫苗的案例。

    《肘後方》中記載:“仍殺所咬犬,取腦傅之,後不復發。

    ”這種“以毒攻毒”的方式,可能是古人接種疫苗的雛形。而到了清朝為了防治天花,人們則發明了“痘衣法”,來避免後面感染的可能。

    “不食病肉”

    我國古代以農業為主,牲畜家禽在人們生產生活中佔重要地位,古人已經意識到,某些瘟疫可能會與家禽、牲畜有關,人和牲畜分開,不能混住就表現了古人在環境衛生和飲食安全方面的重視,不能吃病死牲畜、家禽已經是古人的常識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記載:“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說明牲畜如果是自己無緣無故死的,那麼肯定是病死的,不能吃,吃了會傳病的。

    結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我國古代先民積累了無數的寶貴經驗,“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體現了預防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總結先人的經驗,結合現代醫療的科學,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我相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肯定會贏。相信我們自己,一定可以戰勝疫情!

  • 8 # 詩雨花魂

    第一種方式,採取隔離措施。

    在秦漢時期,人們已經都疫病的傳播有了認識,也開始對病人採取一定的隔離措施。到了三國時期,據《晉書》記載:

    “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這裡的“家有時疾”能夠同時感染三人以上,也就是類似瘟疫了。而一旦有這種情況,將百日內不允許進宮。

    到了明朝時期,更是建有專門的醫療場所,朝廷安排相應的醫官對患瘟疫的百姓進行治療。這個時期,醫官已經懂得佩戴口罩遮面來降低被患者感染的機率。

    第二種方式,用艾草煙燻屋子。

    老祖宗的醫學積累經驗還是很豐富的,關於艾草的記載和應用就是很好的體現。古人在疫病流行期,常用艾草燻屋子,達到驅邪的目的。其實,從現在醫學角度出發,就是用艾草燃燻所產生的特殊物質來殺死病菌,從而達到預防的目的。

    第三種方式,綜合運用中醫針灸、藥酒等預防治療。

    相傳,神醫華佗發明了屠蘇酒,後來人們在春節會引用這種酒,來驅除疾病和瘟疫。在瘟疫的治療上,人們除了採用湯藥治療以外,還會採用針灸。同時,也會綜合運用火罐、刮痧等技術,驅除體內瘟疫之毒。古人對細菌病毒並沒有什麼概念,在中醫看來,人得瘟疫便是陰陽失調,感染風寒溼毒,疫毒侵入肺部五臟,便出現一系列症狀。

    古人因為並不能迅速抓住瘟疫的本質,因此,一旦某個地方流行瘟疫,湯藥等治療手段往往顯得滯後。一場瘟疫可能會造成某個地區人口急劇減少,甚至因為疾病出現村落的空蕩無人現象。

  • 9 # 小眼睛啊董

    個人感覺主要有三種方式:

    1.古代交通不便利,人員流動性不大,所以有瘟疫傳播範圍相對不大。

    2.古代中醫比較發達,針對瘟疫產生的原因也有一些針對性的藥物,比如“蓮花清瘟顆粒”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3.靠自身的免疫力,能活下來算自己命大,活不下來18年後再是一條好漢了。

  • 10 # 麻雀美食

    一則,隔離

      在古代經書、史書、小說、筆記、地方誌等文獻之中,記載了很多預防與治療溫疫疾病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最佳的預防疫病辦法。

      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在漢代政府就要求做好隔離工作,以預防人與人的傳播。

      《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又如,《晉書•王彪之傳》亦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說明晉代對傳染性疾病的隔離要求更加嚴厲,只要有病人接觸者,均需採取隔離措施。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防疫”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

      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上溫疫之人。隋朝與蕭齊類似,專門為麻風病人設立“癘人坊”。

      由此可見,今時我們知道病毒是透過飛沫傳播的,但古人對於疫毒的認識並不比我們差多少。

      二則,養正

      《內經》明確地講:“……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告誡人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並要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以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

      古人重視內求,認為正為本,邪為標。預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則邪不能侵。這個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從這幾天的資訊中可以見到,不少醫護人員感染了疫毒。但是他們已經穿好了防護服,為什麼還會感染呢?根本原因是正虛。

      因為臨床工作壓力大,飢飽失常,過度勞累,導致正氣偏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扶正才是關鍵。

      三則,艾灸

      前人重視艾灸防疫。

      前人已經認識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趁未病時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預防永遠大於治療,今人知道,古人也知道。

      比如,唐代大醫孫思邈提出:“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這是用灸法來預防瘟疫感染。

      《扁鵲心書》裡講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強調,艾灸能保命,不但可用於治療,亦可用於預防。

      對於平常人沒有生病,也可以艾灸嗎?當然可以。扁鵲認為:“人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明確地說,不病之人可以施灸,灸能延壽。

      此次疫毒以溼為主,或兼熱,或兼寒。若能灸足三里,使脾胃中焦氣機健旺,溼濁得化,疫毒自然不能傷人。古人的經驗是,要令區域性灸後膿水流離,則正氣健旺,邪不能侵。

      四則,藥囊

      古人認為,疫毒是一種偏性極重的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剋制疫毒的偏性。比如,可用藥物懸掛或佩戴的方法,或懸掛於門戶、帳前或佩戴於手臂、頭頂,可以有效預防疫毒感染。

      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

      同時現代研究發現,中藥香囊的作用可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預防流感,防治疫毒:中藥香囊可以在預防普通感冒、甲型H7N9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可減少人們受汙穢之氣或毒氣的汙染;

      2.避穢化濁,清新空氣;

      3.吸汗、提神:“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芳香走竄,開竅提神;

      4.驅蚊蟲毒蛇。

      注意事項:孕婦和易過敏者不宜。

      五則,藥浴

      透過中藥藥浴來避邪,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內經》提出:“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洩汗。”又如,清代劉松峰在《松峰說疫》一書中記載:“於穀雨以後,用川芎、蒼朮、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洩其汗,汗出臭者無病”。

      藥浴後不再次沖水,直接擦乾穿衣即可。唯洗浴後要馬上擦乾,以免毛孔開啟後易受風寒。

      另外,古書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預防疫病,保持健康。

      六則,粉身

      身上抹粉,也能預防溫疫邪毒。

      比如,晉代大醫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赤散方,以“牡丹五分,皂莢五分(炙之),細辛、乾薑、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珍珠四分,躑躅四分,搗,篩為散。初覺頭強邑邑,便以少許納鼻中,吸之取吐,溫酒服方寸匕,覆眠得汗,即瘥。晨夜行,及視病,亦宜少許以納粉,粉身佳。牛馬疫,以一匕著舌下,溺灌,日三四度,甚妙也。”該方以各種祛邪辟穢的藥物組成,既可納鼻中吸之取吐,亦可外粉周身以御時行邪氣,甚至還可以用於治療牛馬疫病。一方而兼多用。

      《肘後備急方》亦記載了“姚大夫粉身方:芎?、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篩,奈米粉中,以塗粉於身,大良。”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粉身散、《外臺秘要》治溫病粉身散方與此方同。

      抹粉防疫,這個思路值得我們學習。而且,《肘後備急方》所用的這三味藥比較平和,甚有可效可法之處。

      七則,服散

      今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間,不少中醫人及中醫院都提供了預防藥方。其實,古人也有預防方。

      比如,晉代大醫葛洪《肘後備急方》就記載了一個度瘴散,“闢山瘴惡氣。若有黑霧鬱勃及西南溫風,皆為疫癘之候方。麻黃,椒各五分,烏頭三分,細辛、術、防風、桔梗、桂、乾薑各一分,搗,篩,平旦酒服一盞匕。闢毒諸惡氣,冒霧行,尤宜服之。”此方中烏頭辛熱有毒,切記不可濫用。但此方甚是高明,多取辛溫通氣諸藥,能宣暢人體陽氣,使邪氣不能著人。

      再舉葛洪書中的兩個內服藥方:“闢天行疫癘:雄黃,丹砂,巴豆,礬石,附子,乾薑,分等,搗,蜜丸,平旦向日吞之。一丸如胡麻大,九日止,令無病”、“常用闢溫病散方:真珠,肉桂各一分,貝母三分熬之,雞子白熬令黃黑,三分,搗篩,歲旦服方寸匕,若歲中多病,可月月朔望服之,有病即愈,病患服者,當大效。”

      葛洪的預防藥方中諸藥皆偏溫,取溫能通陽,陽旺則邪不著人之意。而連翹、板藍根、金銀花、黃連等等苦寒傷陽中藥正常人越服越陽虛,越服越容易感染疫毒。

      八則,燒煙

      古人面臨疫病時,不但有隔離、養正、服散等等方法,還有空氣消毒法。古人是用中藥燒煙給空氣消毒,這樣可以干擾病毒,祛毒祛疫,調和環境,使人不病。

      明代大醫李時珍謂:“張仲景闢一切惡氣,用蒼朮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疹。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朮以辟邪氣。”

      清代的《驗方新編》有空氣消毒方,以“蒼朮末、紅棗,共搗為丸如彈子大,不時燒之,可免時疫不染。”古人重視用蒼朮燒煙避穢。蒼朮味道芳香,內可化溼濁之鬱,外能散風溼之邪,燒煙亦有空氣消毒之功。廣西每年入春後會出現回南天,室內用蒼朮燒煙,既可祛溼,又可避穢,是個不錯的方法。

      《太病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蒼朮、細辛、川芎、甘草、棗組成,謂:“此藥燒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內燒之可避穢氣。”

      九則,消毒

      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針對病人用過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進行高溫滅菌。

      比如,李時珍使用的,是蒸汽消毒法。而這個方法在清代也有記載,賈山亭《仙方合集•闢瘟諸方》說:“天行時疫傳染,凡患疫之家,將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古人沒有一次性衣服,更沒有防護服。這種衣服蒸煮消毒的方法很有價值,遠比今人的方法經濟、實用,減少浪費。

      由此可知,古人非常重視疫毒的防範,古人所採用的預防疫毒的方法多種多樣。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以上這些預防疫毒的方法仍可借鑑。

  • 11 # 海洋情感小屋

    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雖然每次瘟疫都會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但這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

    綜合中國各朝代官方和民間的防治瘟疫的史料,可以看出中華民族三千年防治瘟疫的歷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正邪相爭的歷史,每一次病魔的攻擊都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創傷,人類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戰勝病魔,生存下來,可是時過不久病魔還會改頭換面捲土重來,人類再一次面臨另一場正邪之戰。那麼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古代中國人是採用何種方式來防治瘟疫的呢?

    醫者首當其衝,抗疫名醫輩出

    在中國曆代抗瘟疫的鬥爭中,醫生總是戰鬥在抗病的第一線上,治病救人,不計較個人安危和利益,為窮人提供免費服務。歷史上醫家就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美德。很多名醫佚事都是有關治療瘟疫的故事,而透過抗防治瘟疫也同時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張仲景因此被稱為“醫聖”,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至今還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

    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

    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接種減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

    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說是用輕型天花來預防重症天花。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

    現在很多傳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減毒活病毒作為疫苗。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痺(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國古代醫家在2000多年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既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帝王承擔責任,官方免費抗疫

    古代的許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時,曾發出詔書誠坦執政失誤,承擔責任,以安撫眾官吏和平民百姓,並下令各級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如漢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宋朝期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

    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康熙根據皇室家族親身經歷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這是一個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廣防疫方法的例證。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我國關於“隔離”疫情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計程車兵也會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

    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於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

    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護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護要參加治療。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檢視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

    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個人清潔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並提倡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

    明代人已十分講究飲水衛生,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有一個水部,其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水質量的判斷和分級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

    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藥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改善環境條件,藥物預防消毒

    透過環境衛生的改善以減少瘟疫的傳播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相當的重視。

    秦漢時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飲水池的記載,還認識到患病的動物和牲畜可以傳染疾病,切不可讓其汙染水源。秦國時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於道者”要被處以罰款。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製,逐節相連,可以排洩汙水。這種裝置已經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系統。漢代時已有專門裝糞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廁所。當時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

    唐宋時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種樹以綠化環境,並設有嚴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損”。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間古代人還用藥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以防止瘟疫。

    普及醫學知識,加強教育書刊

    普及疾病知識加強醫學教育是預防瘟疫的重要環節,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

    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藥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藥書籍例外,儲存了下來。元代政府機構中有專人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同時還以書坊、書院、私宅刻書等多種出版形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盛世修典”,而醫藥書籍毫無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醫藥書籍都經過數代的再版和註釋才能流傳至今為今人所用。

    官方免稅減租,疫區施財賑災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響民眾的健康和生存,還會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所以,抗擊瘟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防治疾病。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在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

    如公元前67年,漢宣帝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後來還有官方規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補貼,中央政府透過地方政府將賑災糧款發到災民手中。各個朝代都有過在發生大疫後,政府官員還到疫區巡視,安撫百姓,或開倉賑濟,或派遣醫生施藥救之。地方官府辦的“蕙民藥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妥善安葬亡者,救濟撫養遺孤

    歷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致使妻離子家破人亡,出現“萬戶蕭條鬼唱歌”的悲慘狀況。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所以西漢時期,平帝曾下詔,按每家死於瘟疫的人數賜與不等的安葬費。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屍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屍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其間下令,死者屍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唐文宗時規定,患瘟疫家庭留下來的遺孤,如不滿12歲,一定要由親屬負責養育,官府提供兩個月的口糧救濟,孤兒名單要上報官府。這些措施和做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護生命,還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會的作用。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是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綜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學技術和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預防現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異。近百年來,隨著社會文明和科學發展的不斷進步,人類對付瘟疫的辦法愈來愈多,手段也逐漸提高,其結果是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明顯升高。但是,瘟疫向人類的進攻從來沒有停止過,瘟疫不時還會伺機發動反擊,值得警惕。

  • 12 # 浪裡白條不再白

    瘟疫,不管是在當今社會還是在歷史上都是時常出現的,當今諸如非典、埃博拉、今年的新冠病毒都屬於瘟疫。而如今因為科技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我們在防控瘟疫上有了相對完整的防控體系。而在古代,醫學和科技並不發達的時期,古人是如何防控瘟疫的呢?

    古代瘟疫的嚴重性

    其實,在古代,瘟疫一旦流行開來,人類並沒有有效的手段來防控它,就比如,古代時常流行的鼠疫,算下來就奪走了2-3億人的生命。天花更是奪走了4億人的生命,甚至很多文明酒因為一場瘟疫而遭到滅頂之災。所以在古代,由於對瘟疫的認識不足,真正有效的防控瘟疫的手段並沒有。

    古代中醫對瘟疫的防治

    當然了,在長期與瘟疫的鬥爭中,古代中醫也是總結出了一整套的防控措施。其一,就是隔離。早在漢代,就設立有專門的“病遷坊”,用以隔離麻風等病人。其二,就是注意衛生,我國講衛生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早在秦朝就對生活環境的衛生規定十分的嚴格,那些敢在街道上亂扔垃圾的,都是要處以鞭刑的。大城市都是有著配套齊全的汙水管道和下水道。而此時的西方還都是露天廁所。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那麼多整座城市因為一場疫情而全滅的情況發生的原因了。其三,較為有效的消毒措施。古人對瘟疫隨不甚瞭解,但是,這消毒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早在秦朝,若有疫情爆發,就會使用醋和石灰來消毒,日常中也是會使用煙熏火燎來進行消毒,即使是放在現代,這些消毒手段也是十分有效的。

    總結

    古代並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瘟疫的手段,多是以預防為主。並且,古代人口流動並不複雜,若是瘟疫及早發現,控制在一村,一縣之內。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 13 # 蟻史為諫

    17年前我國出現了非典,今年出現了新冠;說明病毒總是會過一段時間出現一次的。

    古代曾多次發生瘟疫。我們熟悉的有: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漢中出現瘟疫,三國時赤壁之戰時曹操的軍隊由於水土不服出現瘟疫,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長安時、長安已經被瘟疫困擾多時。

    對於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總結來說就兩個方面“避與殺”。

    一,“避”。01,躲避瘟疫的高發季節。

    採取避的方法來防禦病毒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曾經就有這麼一個皇帝在該躲避天花的時候沒有躲避,最終英年早逝。

    清朝入關之後的一個皇帝“順治”6歲繼位,15歲搞定多爾袞、掃平南明王朝、擊敗鄭成功、開科取士,重用漢人為官。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他必定能夠將功績不斷放大成為一代明君。

    可是他卻因為一個女人的死而傷心過度,最後染上了天花而死。

    董鄂妃也是他搶來的女人,不過他對董鄂妃確實是情有獨鍾;後宮佳麗三千他唯獨只寵愛董鄂妃。

    春冬交際之時,順治都要去南苑行宮“避痘”,可是這一年他最愛的女人去世了所以並沒有去南苑行宮。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董鄂妃因病去世。順治親自為她操辦葬禮,傷心過度加上操勞過度又沒有去“避痘”;終於在正月初三出現了“逗症”。

    避是古代防禦瘟疫的一種方法相當於現在的隔離,如果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染上病毒並且失去生命。

    二,注意生活衛生,避免飲食可能帶走瘟疫的家禽。

    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家禽如雞鴨之類如果是得病而死的是不可以食用的;父母一般會找個地方將它們埋去土中。

    又一位英年早逝的人才,因為病疫而死。

    漢武帝時期的名將霍去病傳說就是在進攻匈奴時染上瘟疫而死的。

    匈奴在水源上游埋下病死的牛羊,導致霍去病染上瘟疫。

    二,人道毀滅。

    所謂sha是指疫情已經發生時,將疫區隔離治療;如果治不好就人道毀滅所有疫區的人口牲畜以此來終止疫情的傳播。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一般在疫情發生時大部分人員是沒有外出的;所以要隔離與控制相對容易。

    所以古代的病毒一旦發生,sha是最為簡單粗暴並且最有效果的方法,這是防瘟疫蔓延最終選擇。

    慶幸吧!生在盛世的我們疫情出現時雖然隔離的晚了一些,卻亡羊補牢的及時。市場、超市正常營業,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滿足,沒有因為疫情而出現其它變故;國家依然穩定,人民都很自信――我們終將戰勝病毒!

  • 14 # 佐鄰佑社

    對於古人防疫,我們可以分歷史階段來看。

    殷商時期,我們已能看到早期對疫病的記載和所採取迴避等措施。在殷墟還發掘出了完善的下水道,說明城市已有公共衛生設施,有利於減少疫病產生。

    周王室定期舉行驅逐瘟疫的儀式活動,還設立了負責處理疫情的官員。《山海經》載有燻草等7種治療瘟疫的藥物。

    秦漢以後,中醫藥學趨於成熟,《黃帝內經》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們應該在發病之前加強預防,或者在發病早期及早治療,治療後防止復發。

    其他中醫經典如《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則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證處方與藥物知識。東漢末年,瘟疫肆虐。名醫張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間死亡了2/3,他在哀傷之餘寫就《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典範之作。他強調醫生要有“上以濟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的擔當精神,在研究醫學中貫徹“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嚴謹態度,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晉朝已經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政府規定朝臣家有病人,感染三人以上者,雖然自己沒病,但百日不得入宮。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第十五》中記載:“一家合藥,則一里無病,此帶行所遇,病氣皆消。”說的是老君神明白散,全方用藥辛溫芳香,能驅逐疫氣。

    隋代人認識到傳染病是感“乖戾之氣”得病,有其特殊病因。

    唐代廣泛應用香藥來預防疾病。唐代名醫孫思邈,收治被社會歧視的慢性傳染病麻風患者600多人,要求醫生在救治病人時“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樹立了中醫的醫德規範,其醫德醫術深為後世敬仰,有藥王”之稱。

    宋代注意對染疫死者的屍體儘快處理和火化。兩宋時期,發生了多次疫病流行,政府經常派醫官到地方發放藥物救濟。宋朝設立安濟坊,管理人員有病房和醫生,有病例記錄病人痊癒和死亡情況,安濟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統一管理的瘟疫隔離機構

    明代吳又可敏銳地指出“氣即是物,物即是氣”,病因可能是某種不可見的物質,這是非常接近於微生物病原學的假說。明代流行焚燒蒼朮來淨化空氣。明朝中期,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在民間出現,後來一些外國使臣也來學習,並把這一技術帶回歐洲,英國醫學家貞納在此基礎上發明牛痘接種術,為最終全球消滅烈性傳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礎。

    清代宮廷中設“避痘所”隔離感染天花者,規定在隔離九日後親人才可探視。清朝時期,在蘇州、江寧、杭州、上海等地,每一次疫情鄉賢和慈善機構會參與救療活動;清代瘟疫學大家輩出,石膏法、疫疹法、清瘟敗毒飲等相繼發明出來。

  • 15 # 曹城少年

    面對瘟疫,古代和現在的防止方法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第一設立隔離區

    在漢朝的時候就有選擇空置的房子,集中放病人,統一治療。就像現在的雷神山、火神山及各個方艙醫院一樣。這樣可以集中管理,有的放矢。不僅是為了有效治療,更是進一步的控制傳播源。

    第二設立檢查點。

    若發生瘟疫,官府會組織人力物力,封鎖整個區域,防止人員流動。和現在的封村,封城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減少人員流動,防止病毒擴大化。

    第三中醫在前,在古代也只有中醫了,不像現在有西醫。古時候比較有名的就是扁鵲、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等等,中醫的傳承都是一代一代總結經驗,起點大概就是從神農嘗百草開始的。中醫根據以往經驗,斟酌各藥草的用法用量,救治病患。現在可以說是中西醫結合,在這次疫情中,中醫治療的有效率很高,以山西為例,有效率高於90%,真是可喜可賀。

    第四處理染病的衣物的方式。

    有兩種處理方法:焚燒和沸煮,火可以消滅很多東西,無論是病菌、細菌全部可以消滅,和現在的處理方法一樣。煮沸衣物也是為了消滅病毒,而現在的處理方法就更多了,除了上述兩個之外,酒精消毒,乙醚,醋啊好多方式。

    第五種痘,

    和現在的打疫苗是一個意思,天花是個令人恐怖的病毒,曾經在中國大地上肆虐,康熙是小時候出過天花,等他登上帝位,下令種痘。

    第六帝王下詔自省,百姓向上天祈福。

    帝王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的德行不夠,受到上天的懲罰,下詔自省是自我審視的過程,更是安撫民眾的良方,民間的祈福多是和尚唸經,以現在來看多少有些迷信,而這些祈福活動正好能平復民眾的恐怖的心裡,讓他們心裡相信瘟疫不可怕,心態變了,瘟疫就更好解決了。這次中國的疫情發生了,說句實在話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只是按照專家的要求進行科學防護,因為我相信中國政府的力量。

    第七帝王下詔免租。

    遇到這樣的事情,免租可以說是對下面百姓莫大的良藥。還有地方官員巡視,廣設粥棚,救濟百姓。現在國家也是積極的尋找方法減免賦稅,儘可能的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一面復工,一面防疫。

    第八撫卹病亡者,

    政府出錢撫卹,積極防瘟疫贍養因病而成的鰥寡孤獨。也是為了更好的做好災後工作的恢復。

  • 16 # 長春柳五

    古今差不多,重點是隔離,封村,死人燒掉。醫療上分幾種,一是中醫中藥,二是作法驅邪,三是皇帝下詔安天撫民,敬事鬼神。

  • 17 # 粵西讀史

    關於古代的人們如何防疫,我想人們在清末庚辛鼠疫時的所作所為可為我們提供一份詳細的回答。

    一是確定瘟疫的性質和來源。1910年,中國東北爆發瘟疫。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一場瘟疫的起源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防範才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派遣官員和醫療人士進行調查和防範。首先就要確定瘟疫的來源和性質。伍連德經過解剖之後發現,此次瘟疫是鼠疫。得知瘟疫是鼠疫,以後人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捕捉老鼠和殺老鼠。但是,伍連德隨後的調查證明瘟疫的來源是旱獺。

    二是切斷傳播路線。當時中國東北鐵路交通十分便捷,主義透過鐵路傳到各地。因此對交通的控制就十分重要。在村莊主要是透過挖溝好進行一家一戶的隔離;在城市則採取劃分市區的方式進行隔離,4個區域的居民分別佩戴不同的顏色標誌,不同區域的居民不可跨區域走動,警察日常檢查。

    三是進行隔離觀察。當時學校旅館車站等公共建築已經關閉,並被徵用為防疫辦公室、檢查站和隔離室。

    四是消滅病菌。一方面號召人們進行清潔,並組織隊伍對房屋進行消毒。圖片就記錄了1911年對長春的房屋進行消毒的歷史。另一方面採取火葬的方式火化因寒冷而無法掩埋的屍體。

    五是進行治療。

  • 18 # 名人史海觀心閣

    古代人在對抗瘟疫的時候,通常用健身、隔離和藥物等方式。

    據史料載,周代時期的人們把流行病稱為:疫、疾疫、癘等,一般統稱為“疫”,也合稱為“疾疫”。以現代的醫學知識來說,這些疾疫分別是瘟疫、瘴氣、流行性感冒、痢疾、麻風病等病症。

    古代人應對瘟疫有這些方法:

    健身

    古代郎中認為瘟疫發生的原因多與“戾氣”有關。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認為瘟疫是一種戾氣所致。所謂的戾氣,就是邪氣或者說混雜著汙穢的氣攻入人體造成的。明清之時的吳有性在《瘟疫論》中就提到:瘟疫是靠“氣”傳播的這一觀念。

    《黃帝內經》中曾指出,為了杜絕瘟疫的傳染:“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

    因此,為了對抗瘟疫,古代人一般用健身的方法,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也就是從自身根本上增強體質,不要縱慾過度,不要勞累。

    在具體的實踐中,古人的健身防控手段基本可以歸為登山和通風。

    隔離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疾疫發生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從而,才開始重視起公共衛生事業來。“隔離”這種方法,曾被人們批評不仁道。因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甚至遭到極大的反對。然而,除此之外,再無更好的方法。

    南宋後期大臣、理學家真德秀在泉州任職期間,在《開溝告諸廟祝文》中記載:

    “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

    文中的“蒸為癘疫”是指隔離的意思。而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方法,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又如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監察御史吳芾知隆興府時,當地“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溝洫不通,氣鬱不洩,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以居。”

    晉時就有記載:如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不得入宮。但是人們很少有人自覺地採取這種“隔離”的措施。所以,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數並沒有隨著醫學的進步而有所減少。

    漏澤園制度

    為了避免疫死者的屍體再次成為傳染源,據《周禮》所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集中處理無主疫死者屍體的做法。從此,每遇大疫,官府都會集中掩埋死者屍體。如南朝梁武帝時,郢城大疫,全城十餘萬口,死了近八成的百姓。朝廷下令給死者賜棺器盛殮,以防止疾疫傳染。

    到了宋代,每次災害過後,朝廷都要招募僧人掩埋屍體。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帶大疫,眾多寺廟的志願者,掩埋屍體達200人者,官府則給度牒一道作為嘉獎。

    從北宋末年開始,各地便普遍設立漏澤園制度,以掩埋那些無主屍體。後來的朝代,官府也都效仿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漏澤園,減少了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的機會。在很大範圍內,控制了病毒的蔓延。

    藥物

    除了以上的方法,人們也在研發治療疾疫的藥物,包括內服和外用(消毒)兩種方式。

    在《與王敏仲書》中蘇軾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

    《宋史·外國·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穀吐蕃的鐸督部族發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藥物為白龍腦、犀角、硫黃、安息香、白石英等76種。

    《靖康紀聞》中記載的治疫藥方為黑豆湯,其方為:“黑豆二錢(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黃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盞,時時服之自愈。”

    中醫在古代就已經有消毒的意識了,在疾病爆發的區域,人們會使用醋或者石灰進行處理。

    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

    到了宋代,人們還用艾蒿等藥物燃煙,不僅能驅趕蚊蟲,還有預防瘟疫的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人還運用草藥、針灸、艾灸、砭石等手段來對抗瘟疫。這些手段以中醫系統的理論觀念為指導,在應對瘟疫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作用。

    事實證明,直到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在應對疫情的時候,也還在繼續用祖先傳下來的許多方法。但願這次疫情早日結束,恢復正常生活。

  • 19 # 開著布加迪威航滅蟑螂

    古代防止瘟疫主要有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隔離,古代不像現在,但是,古代發生瘟疫,也有隔離區,把瘟疫重災區隔離起來,禁止重災區的人們來回走動,導致疫情擴散。

    2、高溫、藥物消毒,古代把草藥放鍋裡熬,熬好後,把草藥倒進缸裡,待溫度適宜後,人進入缸裡浸泡。

    3、戴口罩,明朝末年,曾有人發明口罩,當時的口罩是布,把水燒開,把布放進開水裡泡一會兒,撈出來晾,待溫度適宜後,把布擰乾戴上,捂住口鼻。

    4、焚燒,把重症病人用過的東西集中起來燒燬。

  • 20 # 一隻奇奇怪怪的Mia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很難不想到都鐸王朝的著名君主亨利八世。亨利八世生平最害怕的事就是傳染上瘟疫,他的防範措施就是不接觸傳染源。汗熱病曾在倫敦爆發,他為此離開了倫敦長達一年之久!甚至遠離自己當時的情人,等到瘟疫結束後才見她。現在看來,這種做法依然有效。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2020 KPL春季賽QGhappy開賽四連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