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傲嬌原罪

    劉基(故稱劉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元至順間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其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洪武四年,賜歸。洪武八年去世。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

  • 2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劉基劉伯溫,是處州青田人,現在流傳在世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並且這些故事都和朱元璋有直接,又或者間接的關係。由於劉基點子高,謀略多,經常被後人比作諸葛亮、張良那樣的人物。

    劉基比朱元璋大了差不多17歲,劉基從小出身在書香門第家庭,很小時就顯示出了他與眾不同之處,看書速度快且又記憶力十分強,向來有“神童”的稱呼,長到十七歲時,就已在書院裡攻讀讀書了。在此對,他對於經史詩賦都做了許多深層次的探究,他的獨特見解讓他的一眾同窗,就連老師都自嘆不如。不僅如此,劉基趕對醫卜星相做了許多的探究。他最喜歡的是關於兵法類的書。

    根據民間的一個傳說,因為劉伯溫對兵書的熱愛和痴迷,他的誠心感動了神仙。一天,劉基上山有事情,路中的山石竟然為他打開了一道縫,劉基很好奇,進去了以後,竟然發現眼前有一石頭的屋子,上面赫然寫著“此石為劉基所開”。劉基將石門這麼一開,隨著響聲,石屋裡有一方白石匣子,劉基走進裡屋,只見白石匣子裡竟陳列幾部兵書。劉基如獲至寶,於是精通各種用兵以及排兵佈陣的方法。但這只是傳說。話說明朝其實也有隆中對,那是朱元璋和劉基。朱元璋詢問劉基怎樣看待當時自己已經打下的江山,並且請教如何平定天下時,劉基就向他呈上了時務十八策,並且把天下的時局向朱元璋作了透徹的分析,而且還指出了怎麼去解決。大致意思是說主公你從不濫殺無辜,做事情英明,也分析了陳友諒佔有荊襄之地,也還有一系列優勢,但他軍紀不行,不得民心,此是致命傷。再分析了張士誠,說他早已失去了民心。劉基對朱元璋說,首位的應先消滅掉陳友諒,並且要密切注意張士誠的一舉一動,將他作為一個長期鬥爭的目標,才更加合適。劉基的時務十八策中,把陳友諒當作戰略的第一目標,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提議。

  • 3 # 大黃扯點歷史

    如西漢開國名臣張子房和蜀漢丞相諸葛亮一樣,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也是個被神化了的人物。

    燒餅歌神化劉伯溫

    民間傳說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應答朱元璋的“燒餅歌”,就是一個神話故事。這故事說,一日朱元璋正在大殿上吃燒餅,忽報劉伯溫求見。朱元璋心血來潮,便將咬了一口的燒餅放回碗中,將碗蓋上,待劉伯溫進來後,便問道:我聽說你有通神的本事,那麼你知不知道我碗中是些什麼東西呢?劉伯溫也想在皇帝面前露一手,於是掐指一算,答道:一半像太陽,一半像月亮,被金龍咬了一口,所以缺了。朱元璋一聽,吃驚之下,佩服得不得了,就向他請教自己百年之後,會出現什麼情況。劉伯溫說天機不可洩露。朱元璋不答應,非聽不可。劉伯溫無奈,只得說如果一定要講,我將犯萬死之罪。朱元璋馬上賜予他一塊免死金牌,讓他講,於是就有了神乎其神的燒餅歌。這歌詞很晦澀,恐怕也只有目睹了歷史的後人方才明白,其大意就是說朱棣將會奪權,京城將會北遷之類。

    當然,劉伯溫是人不是神,這“燒餅歌”也許是後人為了神化劉伯溫的附會之作。那麼,真實的劉伯溫是何等樣人呢?讓我們一起回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走近他吧。

    出身官宦之家

    劉伯溫,名基,伯溫是其字,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生於青田(今浙江文成縣)一個官宦人家。他的曾祖叫劉濠,在南宋朝廷當過官員。劉濠就是個很有頭腦、處事果斷、機敏過人的人。南宋祥興二年(1278),南宋被元滅國。南宋初亡時,有劉濠的老鄉林融起兵反元,事敗,元朝派了使者來登記參與過林融起兵的人。參與的人還不少,這份名冊若報上去,後果不堪設想。正好,這位使者事畢借住在劉濠家。為了保護名冊上的人,當晚,趁使者睡熟後,劉濠一把火將自家的房子燒了,使者隻身逃出,名冊卻葬身火海。使者無可奈何,只得在劉濠的幫助下,重新編造了一份名冊,那些參與了林融起事的人因此得免。

    劉伯溫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家教自然非一般人家可比。除有良好的家教外,劉伯溫年幼時就表現得聰明機敏。我們的先人們有“從小看大、三歲看老”之說。劉伯溫的老師叫鄭復初,很看重他,在他小時就曾對他的父親劉煸說:你祖上積的德大,所以你有這麼個好兒子,他將來必然會光耀你家門庭。劉伯溫聰明機敏,先天條件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後天非常努力。他從小酷愛讀書。只要能到手的書,無所不讀。他既通經史,又好象緯之學。這象緯之學就是古代的天文學。不僅神秘化了,而且禁止私學。劉伯溫何以能學到這門禁學,不得而知。及至成年,他已是經綸滿腹的學問家了。

    出仕元朝與第一次歸隱

    元明宗至順年間,劉伯溫小試牛刀,高中進士,分配到江西高安縣當了個縣丞,官職雖小,但他在任期間就獲得了廉政的好名聲。省裡聽說了他的政績,要將他調上去,他謝辭了。後來,任命他為江浙儒學副提舉。元時各處行省皆設儒學提舉司,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吧,提舉司設提舉一人,從五品;副提舉一人,從七品,副提舉也就是現在的一個副處級。正副提舉掌管所在地學校的祭祀、教育諸事。劉伯溫偏不因自己位卑,要去議論御史失職之事,結果開罪了權臣,只得辭官回家。當時的人們議論到江南一帶的人物時,都會提到劉伯溫,而四川的名士趙天澤則將劉伯溫排為江南第一號人才。認為他相當於三國時的諸葛亮。

    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方國珍在臺州起兵,拉開了反元的大幕。方國珍的軍隊迅速佔領了台州、溫州、慶元(今寧波)等地,當地官員奈何不得。省裡面只得將劉伯溫召出。劉伯溫同事黃伯生在其《誠意伯劉公基行狀》一文裡說,省裡將劉伯溫召出後讓他當了個浙東元帥府的都事,仍是個從七品的小官,而元帥府即宣慰司,是省裡的一個派出機構。劉伯溫到任後,獻計築城抵禦,果然使方國珍受阻。

    這時,左丞相招安方國珍,劉伯溫認為招安不妥,因方國珍是第一個起兵反元之人,應乘勝一舉將方國珍剿滅,否則後患無窮。從起義反元這一面來看,劉伯溫這一計確實很毒,若得逞,元王朝將再苟延殘喘一陣也說不定。方國珍聽說後,忙用重金賄賂劉伯溫,希望劉伯溫改變觀點。為他接受招安說點好話,但劉伯溫不受。方國珍便派人從海上帶重金到京城,賄賂當權者們,終於打通了門路,朝廷決定招安方國珍,一面授方國珍官職,一面反而斥責劉伯溫霸道。方國珍受招安不久,等到喘過氣來後,再次起兵反元,而此時的劉伯溫,雖又被省裡重新任用負責剿捕之事,卻又見疑,不給兵權。至此,劉伯溫對元王朝心灰意冷,乾脆辭官回家了。劉伯溫回到老家青田後,專心著書,寫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張的傳世之作《郁離子》。

    追隨朱元璋,逐鹿中原中屢次獻計

    劉伯溫已經看出元王朝末日迫近,天下勢將大亂,便在老家青田讀書,著作,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不久,群雄四起。朱元璋打下浙江金華後,得知劉伯溫、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禮聘,劉伯溫賣關子,沒有答應。朱元璋手下總制孫炎又親自寫信邀請劉伯溫,劉伯溫才同意出山。劉伯溫和朱元璋見面後,即向朱元璋陳述了時務十八策。十八策的主要內容是滅陳(友諒)去張(士誠)、滅方國珍、屯兵自養、勿過度擾民、嚴肅軍紀、招納賢士等等。朱元璋讀後非常高興,即將劉伯溫視作心腹。朱元璋初起兵時,奉紅巾軍頭領韓林兒為首。

    至正十五年(1355),韓林兒在毫州(今屬安徽)稱帝,國號大宋,朱元璋得到訊息,即表祝賀,到了新年,還令中書省為韓林兒專設御座並叩頭禮拜。群臣皆拜,獨劉伯溫不拜。問他為什麼不拜,他說:韓林兒不過是個放牧的小孩子而已。我拜他幹什麼!顯然,劉伯溫是以這種方式表明他只忠於朱元璋。朱元璋心知肚明,便召見劉伯溫,請教平定天下大計,於是有了一次著名談話,後人稱之為朱劉之間的。“隆中對”。劉伯溫向朱元璋分析了群雄形勢,陳述了征討天下大計。劉伯溫說:張士誠目前不過自保而已,不足為慮。陳友諒篡奪了紅巾軍領導權,名號不正,但他佔據了上流之地,又時刻想消滅我們,是我們的大敵,因此應當首先消滅他。一旦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自然勢單力薄,就可以一舉將其滅掉了,然後揮師北上,佔據天下!朱元璋聽後大喜,對劉伯溫說:先生有了什麼好的計策,都一定要告訴我啊!

    在元末群雄中,陳友諒確實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脅。陳軍攻陷太平後,準備揮師東下,一時形勢非常緊張。朱元璋手下將士驚恐萬狀,有主張投降的,有主張逃到鐘山去的,只有劉伯溫不說話。朱元璋見狀,即將劉伯溫召入內室請教。劉伯溫憤憤地說:凡主張投降的主張逃跑的,都應殺。朱元璋問:先生有什麼好計呢?劉伯溫答道:陳軍小勝就已經產生了驕傲情緒,驕兵必敗,我們設下伏兵待其深入,就能很容易打敗他們。要成就帝王之業就在此一舉了。

    朱元璋採用了他的計策,果然大破陳友諒軍。論功行賞時,朱元璋要重獎劉伯溫,但劉伯溫堅決謝絕了。後來,陳友諒軍攻破安慶,朱元璋率軍親征,在劉伯溫的幫助下,又將陳友諒打得大敗而逃。此時,鎮守龍興的陳友諒部將胡美見陳友諒大勢已去,便派了自己的兒子到朱元璋軍前請降,但條件是不要遣散他的隊伍。正當朱元璋面現難色,不知是否該同意這一條件時,劉伯溫在後面踢了一下朱元璋的座位,朱元璋一下子醒悟過來,答應了胡美的條件。胡美一降,江西各地都跟著投降。劉伯溫在關鍵時刻為朱元璋平定江西立下大功。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最後的鄱陽湖決戰中,劉伯溫更是居功至偉。朱、陳兩軍相戰於鄱陽湖,第一天便激戰數十仗。朱元璋坐在船上為他專設的胡床上督戰,劉伯溫則侍立一旁當參謀。激戰正酣,劉伯溫突然大叫一聲,一把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外一隻船上,朱元璋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一發炮彈飛來,將他原來乘坐的船炸得粉碎。而陳友諒及其部下只見炮彈擊中了朱元璋的座船,卻不知朱元璋已經被劉伯溫救出,因而大喜,不料換了船的朱元璋又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一個個大驚失色。兩軍大戰了三天三夜,一時難分勝負。劉伯溫請求分兵拒守湖口,並與陳友諒軍相約於金木相剋的那一天決戰,結果,陳友諒敗死。陳友諒死後,朱元璋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張士誠,北取中原,終於成就帝業。而這一成就帝業的過程,全如劉伯溫與朱元璋“隆中對”所獻的策略。

    大明王朝建立後的劉伯溫

    劉伯溫不僅是個謀略過人的軍師,也是個鐵面無私的執法官。大明王朝建立後,劉伯溫與左丞相李善長共同輔佐朱元璋。朱元璋巡幸汴梁(今河南開封),就讓劉伯溫和李善長留守京都。劉伯溫對李善長說:宋、元二朝,就因為法紀鬆弛而失天下,因此,我們應整肅法紀。於是,令御史糾劾不要有什麼避諱,該查誰就查誰。宿衛宦官有了過錯,就上報太子然後按法處置。如此一來,無人再敢藐視法紀。有個叫李彬的人,任中書省都事,犯下了貪贓枉法之罪。此人一直追隨李善長,和李善長很好,李善長就要包庇他,便與劉伯溫商量,希望看在他的面子上,放李彬一馬。要是放在今天,第一丞相親自出馬,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知能有幾個清官敢於不給面子的?劉伯溫雖與李善長為朝夕相處的同事,但就是不給李善長這位第一丞相的面子。他將李彬罪行上報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

    當時,京城久旱,正在築壇祈雨,劉伯溫一拿到朱元璋的批准文書,就在祭壇下將李彬斬了。這一來,劉伯溫和李善長也就結下了冤家。而這個第一丞相李善長偏又是個外表謙和,內心卻忌恨刻薄之人,劉伯溫不給他面子,他也就處心積慮要報復劉伯溫。朱元璋一回到京城,李善長就告了劉伯溫一狀,說劉伯溫在祈雨的祭壇下殺人,是對老天爺的大不敬,加之那些因劉伯溫鐵面執法而損失了利益的人,也幫著李善長敲邊鼓,盡說劉伯溫的壞話,而求了十多天的雨,也一滴未下。朱元璋原本就是個三花臉,便對劉伯溫由高度寵信轉而產生了不滿。

    劉伯溫自然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正好自己老婆身體欠佳,便以此為由請假回家了。劉伯溫請假回家之時,正是朱元璋商議定都之時。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成帝王之業,畢竟沒有多少文化,只為光宗耀祖,竟然想將其老家鳳陽定為都城。劉伯溫不想自己幫助朱元璋好不容易才打得的天下輕易失去,臨走時,還是誠懇地勸告朱元璋,說:鳳陽雖然是您的老家,但那裡卻不是建立都城的地方。王保保(漢人,元朝將領)還活著,不可輕視啊!果然,朱元璋平定西邊的戰事進展得不順利,便又將劉伯溫召回京城。這次,朱元璋要給劉伯溫重賞,準備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提高劉伯溫的爵位,但劉伯溫都堅決地謝絕了。由此可見,劉伯溫和那些利慾薰心之輩畢竟不同,他始終保持了頭腦的高度清醒。第一丞相李善長就缺乏這種清醒的頭腦,結果不僅自己不得善終,還害了自己一家70餘口人。

    劉伯溫性格剛正,處事公允。朱元璋曾因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伯溫並不落井下石,相反,他客觀地向朱元璋勸道:李善長是您有功的老部下,他很能調和將領間的矛盾,是應該重用的。朱元璋聽後嘆道:他曾多次陷害你,你卻如此幫他說話!後來李善長罷相,朱元璋準備用楊憲為相,徵求劉伯溫意見時,劉伯溫堅決反對。劉伯溫說:楊憲有丞相之才卻無丞相之器量。當丞相的,應持心如水,以義理為判辨是非的標準,楊憲是做不到這些的。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可否為相。劉伯溫說此人比之楊憲更差。又問胡惟庸可否為相。劉伯溫說:這好比讓胡惟庸駕車,我擔心車轅會被損壞。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朱元璋大約不高興了,說道:如此說來,我的丞相就只有你才能擔任嗎?劉伯溫答道:我疾惡如仇太過,而且也承受不了繁重的工作,若我為相,會辜負了您的恩德。天下這麼大,哪裡會沒人才呢?希望您仔細查訪。但目前這些人,確實都不適於當丞相。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劉伯溫的評論將這些人都得罪了。

    謹小慎微卻又結下仇敵

    劉伯溫真能預知未來,那就不會說這些話,或者,會換個說法。劉伯溫被後人神化,除了他在幫助朱元璋打天下過程中的神機妙算被過分渲染以外。顯然還和他超凡脫俗的性格有關。他料事準確,性格剛正,疾惡如仇。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劉伯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劉伯溫被封了這麼高的官,卻不貪戀富貴,洪武四年,便告老還鄉了。劉伯溫回到老家後,除了下棋喝酒之外,從不提起自己建功立業之事。當地知縣幾次求見,劉伯溫都不答應,這位知縣無奈,只得化妝成老百姓去拜見他。劉伯溫正在洗腳,便叫自己的兒子將化了裝的縣令領了進來,並準備設便飯招待。到此,縣令才說明我就是某某人,劉伯溫一聽是知縣,馬上驚恐失色地站起身來自稱草民,並禮送知縣出門,不復再見。

    劉伯溫回家後雖慎言謹行,但對胡惟庸等人的評價,還是給他招來了麻煩。早些時,劉伯溫曾告誡道:甌(今浙江永嘉一帶)括(今浙江台州一帶)之間有塊空地名日談洋,往南直達福建地界,是鹽盜出沒之地,方國珍就是憑據這裡複雜的環境起事的,因此,應設巡檢司守護。一旦設巡檢司守護,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就不方便了。後來茗洋逃軍反叛,這樣的大事當地官員竟敢隱匿不報,劉伯溫就叫他的大兒子劉璉報告了此事,可是又沒有透過中書省,而中書省就掌握在他認為會損壞車轅的胡惟庸手中。胡惟庸正恨找不到機會出氣,一看劉璉居然繞過了中書省奏事,這不是公開瞧不起我胡惟庸嗎?新仇加舊恨,胡惟庸便指使手下官吏誣告劉伯溫,說劉伯溫精通陰陽學,看出談洋這塊地方有王氣,因此想佔為已有,以便將來作為自己的墓地,但當地百姓不願給他,所以他才請求設巡檢司驅逐老百姓。

    胡惟庸這一著真是暗藏殺機,你劉伯溫想死後葬在有王氣的地方,不是想讓子孫當皇帝嗎?朱元璋得到報告,雖然沒有就降罪劉伯溫,但心裡還是起了疙瘩,畢竟,劉伯溫是知天文地理的,說不定談洋真有王氣呢!於是,朱元璋便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是知道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的,害怕了,趕緊到京城去請罪,而且就留在京城,不敢再回老家。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為相,劉伯溫吃驚之餘長嘆道:我真希望我說的話得不到應驗,那就是老百姓的福分了!由於擔憂和氣憤,劉伯溫得病了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終於派人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時年65歲。劉伯溫去世得如此之快,據說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料事如神不是神

    我國古代,天文這門學問因有“觀星象而知未來”之類的內容,因而嚴禁私學,主要原因,當然是統治者害怕老百姓一旦懂得天文就便於造反了。劉伯溫是天文學大家,他之被誣和被奪去俸祿,也就是因他通曉天文之故。他曾著有《天文書》,臨辭世前,他將《天文書》授予長子劉璉,並囑咐道:你趕快把它交上去,後人千萬不可學習。他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之道,寬猛相濟,互為迴圈,而目前則應減省刑法,創造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全國各險要之地,應與京城聯絡起來。我準備了一份奏章,但現在是胡惟庸當權,送上去沒有什麼用處。胡惟庸肯定是要敗的,他敗後,皇上一定會想起我來,你再將它密奏上去。劉伯溫對胡惟庸的預言果然應驗,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誅。

    劉伯溫長得修長,滿臉鬍鬚,一表人材。朱元璋一般只呼他“老先生”而不叫其名,又常對人說:劉伯溫就是我的張子房(劉邦高參張良)啊!他要問計於劉伯溫時,愛在密室之中,而劉伯溫又懂得那個時代極少有人懂得的天文學,於是,被神化了的劉伯溫以精於象緯之學名世,其滿腹經綸反而被掩蓋了。

  • 4 # 酒徒影視

    1、初入仕途:

    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

    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

    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2、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當時稱南京為鐘山)。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

    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

    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

    3、勸君買善: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4、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

    ”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 5 # 種花知興衰

    世上常說"諸葛亮劉伯溫在世"這句話,那他的謀略肯定是非比尋常的,除了謀略其他還有什麼呢?今天我將從幾方面去分析:施政,法制,學術,文學。

    主要成就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透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文學成就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劉基為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重視文學之於社會的能動作用,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掃蕩元季文壇纖弱之風,為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在理論上起了開道的作用。

  • 6 # 十點烏托邦

    《明史》載,“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意思就是說,劉基博通經史,無書不讀,見多識廣,尤其精於天文,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西蜀的趙天澤把劉基比作諸葛孔明,朱元璋更是稱其“吾子房也”。從此看來,劉基確實是個有才幹之人,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認可和稱讚他。

    可是,劉基的存在並沒有像神一樣,而且民間傳說過分誇大!比如,一首“燒餅歌”說盡明朝兩百年曆史,從靖難之役一直到崇禎守國門,預知未來,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後也證實是後人所作。

    這是後人神化劉基,但之所以神化劉基,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劉基在詩文、軍事、政治上的很有威望,一首《郁離子》名揚千里。

    二是劉基得民心,受百姓愛戴。比如說,在未歸順朱元璋之時,劉基就在家鄉青田助百姓抗敵;在歸順朱元璋後,又多次勸諫朱元璋不可亂殺人,應實行仁政,而且朱元璋還因劉基之功勞,免了青田的賦稅,無疑增加了老百姓對劉基的好感。

    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在知道劉基被神化後,我們來看看劉基到底有什麼非凡的功績!軍事

    說到劉基的功績,首當其衝的是“平定江南之策”。當時,劉基歸順朱元璋,立即就陳時務十八策,得到讚賞,在營中當了個軍師。一次,劉基與朱元璋在討論天下大勢,劉基提出了他的觀點:“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最終,朱元璋就根據劉基之策,先後打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統一了江南地區。而且,在整個戰爭進行時,朱家軍處於劣勢時,將領無心再戰之時,劉基總能站出來穩定大局。

    政治

    在政治上,以耿直著稱,更是不畏權貴,一個與淮西勳貴集團較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朝廷的穩定,沒有讓某一方獨攬大權。而在劉基去逝後,再也沒有人制衡淮西勳貴,以至於淮西勳貴集團勢焰熏天,危及皇權!

    其次,劉基在擔任御史中丞一職時,不徇私情,堅決以法治國的思想,讓明朝的官場風氣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當時李善長所寵愛的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亂作為,被劉基所抓。李善長一再求情,請從輕發落,而劉基不顧私情,直接殺了李彬。這也得罪了淮西勳貴集團,後期的命運也悲慘不已。

    第三,施仁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朱元璋也認同劉基的思想,對官吏雖然是嚴刑峻法,但對老百姓卻是仁政,實行教化。

    詩文

    劉基亦以文名,《明史》本傳稱其“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劉基在文章方面強調的諷諫作用,所作《郁離子》,就是“矯元室之弊,有激而言”。

    劉基的詩文言簡意賅,短小精悍,既揭露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弊端,同時也抒發了憤世嫉俗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救世濟民的大志向。比如,《賣柑者言》假借賣柑者之口諷刺了官場上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小皮】

  • 7 # 鄉間小路609

    劉基劉伯溫,是處州青田人,現在流傳在世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並且這些故事都和朱元璋有直接,又或者間接的關係。由於劉基點子高,謀略多,經常被後人比作諸葛亮、張良那樣的人物。

  • 8 # 東方絲綢1812

    在與陳友諒的幾次關鍵戰役之前,劉基都作出精準判斷,以及具體戰略部署。朱老闆戰後的勝利,在戰前,他都分析客觀正確。神就神在他看問題仔細透徹,從而使他對關鍵部署拿捏精準。(以前聽說他是至正二甲進士)。

  • 9 # 俊哥正能量分享

    劉伯溫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施德政、得民心是劉伯溫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伯溫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透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伯溫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伯溫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伯溫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伯溫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 10 # 傳奇歷史影視

    劉基(故稱劉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元至順間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其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洪武四年,賜歸。洪武八年去世。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

    搜尋

  • 11 # 愛生活愛挖趣事

    《明史》載,“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意思就是說,劉基博通經史,無書不讀,見多識廣,尤其精於天文,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西蜀的趙天澤把劉基比作諸葛孔明,朱元璋更是稱其“吾子房也”。從此看來,劉基確實是個有才幹之人,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認可和稱讚他。

    可是,劉基的存在並沒有像神一樣,而且民間傳說過分誇大!比如,一首“燒餅歌”說盡明朝兩百年曆史,從靖難之役一直到崇禎守國門,預知未來,這自然

    是不可能的,後也證實是後人所作。

  • 12 # 姜佔平

    出生於書香門第,才高八斗;輔佐朱元璋,力挽狂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料事如神、未卜先知;正氣凜然、解民倒懸;詩以言志、文采風騷;虎口餘生、仙逝雁蕩。

  • 13 # sddz以書潤心

    劉伯溫是神一樣的人物,歷史上有"第二孔明"之稱。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的功績主要是因為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

    劉伯溫出山之後一心一意的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他為朱元璋制定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

    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後如虎添翼,先後將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消滅。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劉伯溫作為開國元勳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明朝初期,又為國家的建設出謀劃策。

  • 14 # 絕塵的時光

    大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被民間傳的如神一般,傳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預測能力通貫古今。他不僅頗為精通兵法戰術,謀略更是堪比諸葛孔明,朱元璋在打天下時,劉伯溫為軍師,輔佐他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明朝開國後,劉伯溫成了大明朝第一個宰相,其後把大明朝治理的國富民強。

    劉伯溫的高超能力讓民間百姓把其當作神一樣的存在,把劉伯溫比作天上的神仙下凡,甚至在劉伯溫死後,民間普遍都認為他終於羽化登仙了,那麼劉伯溫到底有什麼人格魅力或強大功績,讓民間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

    一、在大明江山的建立過程中,劉伯溫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1360年,朱元璋請劉伯溫出任謀士,劉伯溫深入分析天下局勢,以敏銳的目光向朱元璋建議避免兩線作戰,採取逐個擊破的方法,後來朱元璋採用了他的方法,先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再逐步脫離小明王韓林兒,並以大明的國號來招攬人心。

    時陳友諒攻佔了太平之後,氣焰一度極為囂張,想直接滅了當時實力還不強大的朱元璋,朱元璋手下見狀頗為擔心,有人提議向陳友諒投降,有人提議暫時離開避其鋒芒,朱元璋此時心裡猶豫不決,而此時的劉伯溫沉默寡言,朱元璋見此知其心中有數,於是劉伯溫和他說:"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

    劉伯溫對朱元璋說:"此時的陳友諒氣焰囂張,驕傲自滿,目空一切,我們應該利用他的這種聽不進任何意見的心理,率軍攻打他,他一定會認為我們雞蛋碰石頭進而放鬆警惕,我們再集結重兵一路殲滅他",劉伯溫的短短几句話讓大家茅塞頓開,同時也穩定了己方軍心。

    後來劉伯溫一路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每每出言必解困局,朱元璋很是依賴他。

    二、為官之後對百姓有仁慈之心

    劉伯溫任太史令的時候,熒惑心出現在正中位,預示著將有災難發生,劉伯溫請求朱元璋下罪己詔,請求上天的原諒。朱元璋處決犯人時,劉伯溫勸其不要做過多殺孽,劉伯溫有一顆仁愛之心,所以才能夠在民間獲得那麼高的威望。

    結論

    劉伯溫在民間有極高的威望,除了他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和為官後為百姓做的事,還和他的後人為他著書立傳宣傳他的事蹟是分不開的,所以劉伯溫才能越傳越神,最後在民間就如神一般的存在了。

  • 15 # 讓你吃帶毛豬

    他有沒有功勞不知道,反正誠意伯是朱元璋封的。是不是朱元璋是個傻瓜,讓劉伯溫蒙了?或者大家比朱元璋厲害,可以懷疑劉伯溫?

  • 16 # 復仇女神Z

    主要有四個

    1、初入仕途:

    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

    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

    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2、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當時稱南京為鐘山)。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

    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

    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

    3、勸君買善: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4、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

    ”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擴充套件資料:

    劉基被神化的原因:

    因為朱元璋起兵時,為掩蓋出身卑微,大量編造個人神話,自稱外祖父是宋朝皇帝的隨扈,通巫術,以凸顯自己才是反元的正宗。為了稱帝,他自稱此前一年曾受道教天神指點,受贈“絳衣、冠履、寶劍”等神物,理當得天下。

    為了讓這些神話變得更豐滿,朱元璋進一步將“劉邦與張良”的故事也搬了過來,而劉基曾仕元,在江浙名聲甚大,當時流行讖緯之學(一種迷信),劉基恰好是此中高手,種種因素,使他最接近張良的角色,恰好能襯托朱元璋真命天子的形象,而劉基也善於就坡下驢,經常編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給朱元璋打氣

    。在朱元璋釋出的詔書中,經常引用相關語言,並刻意突出劉基的“先見之明”,說他是當代的諸葛亮,表面看,二人已是如膠似漆。

    但事實上,劉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勞不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並無劉基,後來他只是被封了個象徵性的“誠意伯”。

    打天下時被大樹典型,坐天下時卻靠邊站,因為朱元璋對劉基的威望頗有忌憚,唯恐對皇權構成威脅。朱元璋為政過苛,群臣敢怒不敢言,往往轉而讚頌那些已經逝去、尚未被汙名化的名臣,如徐達、常遇春等,劉基因此得利,加上劉基後代又是編文集,又是找名手立傳,使劉基身後的名聲越來越大。

    朱棣篡位後,對朱元璋時期的政策多有否定,後來明孝宗賜給“誠意伯劉公廟”一塊“翊運祀碑”,讓劉基神話從此有了皇權的加持。

    明清是中國小說、戲劇特別發達的時期,既然皇帝都同意宣傳劉基,民間藝人們自然會把平時不太敢說的內容統統附加到劉基的身上,劉基的故事越傳越神,變成了全能型的人物,甚至還位列仙班。

  • 17 # 小白說華史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前言

    六百多年來,民間一直流傳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公元1360年,天下的局勢與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頗為相似。北方還在元朝控制之內,而在長江流域勢力最強的徐壽輝、陳友諒控制了長江中上游,鹽梟出身的張士誠控制了下游,朱元璋夾在中間,雖然佔據了南京,但形式十分嚴峻,極有可能被其他豪強所吞併,那麼在這危機關頭,是誰向朱元璋獻計獻策,來扭轉這一局面呢?

    這個人就是神機妙算的劉伯溫。

    二、劉伯溫其人

    劉基,字伯溫,號犁眉,浙江省文成縣南田武陽村人。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明洪武三十年封誠意伯,武宗正德九年贈太師,諡號文成。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伯溫是像諸葛孔明一樣的人物。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之計。隨後,輔佐劉備奪取了三分天下。

    又有人認為,劉伯溫的才能超過了諸葛孔明,因為他輔佐朱元璋奪取了天下,統一了江山。

    另外,劉伯溫不僅有謀略,而且還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所以,人們又把劉伯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偉人。

    三、劉基前半生,備受挫折,隱居山中著書

    劉伯溫才氣縱橫,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從師習春秋經。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

    元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基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可當他步入官場後,卻屢受打擊,四次辭官。他深切感受到元朝的腐敗,決定退隱山中,閉門著書。此時的劉伯溫,已年近半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似乎離他越來越遠。而與此同時,大元帝國也到了分崩瓦解的地步,民怨沸騰,天下大亂,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揭竿起義。

    劉基曾說:“抱大器者,必擇所投。”懷抱遠大志向的人,一定要選擇自己的方向,一定要選擇好自己去投奔誰。

    元末群雄起義,比較有勢力的有朱元璋,張士誠,徐壽輝,陳友諒,方國珍等人。

    那麼,劉基該選擇誰作為他輔佐的物件呢?

    朱元璋從眾多群雄中脫穎而出,已經成了氣候。朱元璋部下有一個飽讀古籍詩書,善於言談的奇士——孫炎,他專門負責替朱元璋招攬人才。孫炎親自到劉基隱居的山中拜訪劉基,請求他出山,輔佐朱元璋成就大業。

    但,劉基不會輕易出山的,因為:

    1.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很重氣節,他原本是元朝的命官,一出山就投奔反賊?這個思想該怎麼轉換?

    2. 出來該投奔誰?這麼多的英雄豪傑,誰可以成就大事?怎麼樣識別那個將要扭轉乾坤的人?

    等到孫炎第三次請劉伯溫出山的時候,劉伯溫還是不願意出山,最後還是他的母親看清了大勢,勸說劉伯溫,要出去做一番事業,至少可以保護一大家子的安全。於是劉伯溫就聽從了母親的話,跟隨孫炎一起到南京去。

    四、後半生,重新出山,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建立大明王朝

    劉伯溫一到南京,朱元璋大喜過望,親自出來迎接,向他詢問計策:“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

    劉伯溫就為朱元璋提出了平定天下的八策,給朱元璋出了很多注意。

    他跟朱元璋說,“張士誠雖然富裕,但他眼光短淺,他沒有什麼更大的志向。如果我們去打陳友諒的話,他會在一旁觀戰,他不會有所動作。他是自守奴,不足畏懼。反觀陳友諒,他人多馬壯,無一日不想亡我。如果我們往東打張士誠,他從西邊就來了。這就給了敵人可乘之機了。”

    所以,劉伯溫獻計“先陳友諒後張士誠”,一定要先把強敵給收拾掉,後面的張士誠也就不在話下了。

    劉伯溫此計甚合朱元璋之意。

    (1)“龍江之役”,劉伯溫獻計朱元璋,大敗陳友諒

    果然,事態按照劉伯溫的判斷在發展。在“龍江之役”中,陳友諒自恃人多地廣,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率領數十萬大軍浮江而下,攻佔了南京外圍的重鎮太平。

    劉伯溫對朱元璋說,“陳友諒順流而下,乘勢奪取了太平鎮,雖然氣勢很大,但他們千里行軍,必然疲憊,而且其內部也不穩定。我們也把握這個機會,給他來個出其不意。等待他們深入,以伏兵擊之,必勝。”

    劉伯溫分析的很有道理,朱元璋採取了他的謀略。在劉伯溫的指揮下,大將常遇春在大雨中設伏兵,襲擊陳友諒,徐達率兵匯合,大敗陳友諒。朱元璋於是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

    在龍江之戰中,劉伯溫小試牛刀,展現了非凡的謀略。

    (2)劉伯溫獻計,突襲江州,將陳友諒趕到武昌。

    逃亡九江的陳友諒不甘心失敗,在龍江之戰的第二年七月,再一次發動攻擊,奪取了安慶(皖南重鎮)。朱元璋很惱怒,想率兵親自奪回安慶,這個時候,劉伯溫對朱元璋說,“陳友諒的老巢江州此時必定空虛,我們應該先放棄安慶,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直接攻打江州。打下江州,不僅可以使安慶得到收復,整個江西的戰局也會改變。”

    朱元璋依計而行,在老虎卡擊潰了陳友諒的巡邏舟師,乘勝進逼江州,陳友諒毫無防備,以為神兵從天而降,倉促之間,無機可對,結果潰不成軍,大敗。只好帶著老婆孩子撤退,連夜跑回武昌。

    此戰,朱元璋奪取了江州,其周邊的城池也被朱元璋軍隊所佔領。至此,朱元璋攻克了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3)鄱陽湖大戰,劉伯溫獻策“移軍湖口”,大敗陳友諒

    1363年,陳友諒圍攻洪都,朱元璋從安豐支援洪都,雙方在鄱陽湖展開大戰,打到第四天仍舊不分勝負,兩軍僵持不下。這時,劉伯溫獻計“移軍湖口”,封鎖鄱陽湖通向長江的通道,截斷敵人的歸路。

    如此一來,陳友諒的軍隊陷入了困境,不能前進,也不能後退。於是陳友諒被迫冒死突圍,朱元璋揮軍截擊,用火筏衝擊敵艦,在混亂當中陳友諒中流矢而亡,其五萬多部下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在劉伯溫的輔佐下,消滅了陳友諒,將長江中游收入囊中。四年後,朱元璋又徹底擊敗張士誠,一統江南。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王朝。第二年揮師北伐,攻克大都,結束了元朝對中國的統治。

    作為開國第一謀臣,劉伯溫一直被朱元璋視為“當世之張良”,那麼天下平定之後,如何治理這個嶄新的王朝?一直以“帝師王佐”自許的劉伯溫,又為朱元璋的大明基業立下了哪些豐功偉績呢?

    五、朱元璋建國後,劉伯溫陳綱立紀,輔翊太平

    在明朝建國初期,戰爭並未結束,北方的蒙古人依然對中原構成威脅,此後三十年間,朱元璋先後八次發動北伐,才基本上消除邊患。

    洪武元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太史院使”,“資善大夫”,“御史中丞”。劉伯溫肩負編定曆法,新法律,監督糾察各級官員之責任。

    (1)劉伯溫和左丞相李善長共同編訂律令(法律)——《大明律》雛形

    《大明律》繼承了唐宋以來的法律的優秀成果,經過增刪、斟酌輕重,形成了一本完整的法典。它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劉基和李善長他們所編訂的律令就是《大明律》的雛形。

    (2)利用天象知識,阻止朱元璋濫殺

    劉伯溫雖然執法嚴明,認法不認人,只要有官員犯法,哪怕是皇帝身邊的宿衛也要堅決處罰。但是,他同時又主張寬嚴相濟,經常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制止朱元璋濫殺。

    有一次,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劉伯溫為了防止朱元璋藉此大開殺戒,對朱元璋說,“現在的天象是在警告你不要大開殺戒,應該下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使上天迴心,改變這個天象。”朱元璋很迷信天象,就聽從了劉伯溫的話,下詔檢討自己。

    (3)以儒家思想來開導朱元璋

    朱元璋:“節次隨朕徵行,每於閒暇,數以孔子之言開導我心,故頗知古意。”

    劉伯溫每次跟隨朱元璋出征,每當有閒暇的時候,他給我(朱元璋)講解孔子的話,因此我(朱元璋)也瞭解古代聖賢他們的意圖和道理。由此,我們知道劉伯溫要用儒家的這種仁愛思想來引導朱元璋,幫助他治理天下。

    (4)推動恢復學校建設,恢復被元朝中斷多年的科舉選士制度,科舉制度的恢復與完善對明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影響尤其深遠。向朱元璋建議實行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伯溫在朱元璋建國以後,嚴明法紀,不徇私情,以“施德政,得民心”為治國思想核心,採取各種措施來幫助朱元璋治理天下,讓朱元璋施行仁政,勤政愛民。可以說,劉伯溫對明朝初年政局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六、結言

    劉伯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各地勢力,幫助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勞。

    在朱元璋建國後,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初年的法律和社會秩序,輔佐朱元璋治理天下,使得天下太平。

    朱元璋曾評價劉伯溫:“讞獄,審刑罰之中,議禮,新國朝之制。立標準於百司,為模範於諸道。”

    劉伯溫審理刑獄案件,很適度,合情合法,另外他幫助朱元璋的新朝建立了新的禮制;給各個衙門都訂立規矩、標準,是百官學習的楷模、榜樣。

    就這樣,朱元璋在劉基的輔佐之下,明朝初年形成了一個“紀綱振肅”的局面。

    劉伯溫所做的種種,都是希望皇帝能夠以仁治國,施行寬嚴相濟的政策,直到他臨終時,他還叮囑兒子一定要轉告朱元璋“修德省刑”才能“祈天永命”。

    果然真一代謀臣,為國鞠躬盡瘁。

  • 18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謀士,明朝開國元勳,他也是明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那麼他在明朝有什麼功績呢?主要是三方面的功績:

    1.政治方面明朝建立後,他建議朱元璋施德政,得民心是劉伯溫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他德政的出發點。劉伯溫還建議實行衛所制度,加強皇帝對軍隊的控制,鞏固了中央集權。劉伯溫認為要對民眾教化,讓他們懂法,因此劉伯溫制定了《大明律》。

    2.軍事方面劉伯溫在朱元璋打天下時,就跟隨了朱元璋,他向朱元璋提出哥哥擊破的策略,於是朱元璋先後滅掉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然後劉伯溫又建議朱元璋脫離韓林兒自立,以大明為國號招攬民心。他還參與了制定滅元的計劃,並予以實施,他參與軍機達八年之久,統籌全域性,可以說,劉伯溫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智囊。

    3.文學方面劉伯溫是朱元璋開國元勳中為數不多的有文化的人,他在文學方面也非常有成就。他的詩文以諷刺為主,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他為明朝晚年時期的諷刺文學起到了先導作用。他還將詞作為抒情言志的工具,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而且善於用典。他的寓言文學闡明瞭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倫理,道德等觀點,體現了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他主要的文學作品有:《春秋明經》,《活水源記》,《百戰奇略》;詩詞有:《蜀國弦》,《梁甫吟》,《五月十九日大雨》等。

  • 19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大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在民間被稱之為“神人”,他不僅頗為精通兵法戰術,而且謀略和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相比毫無遜色,他是明朝開國元勳,也是明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劉伯溫,名基,於公元(1311生於青田(今浙江文成縣)一個官宦人家。因為家境好,劉伯溫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導致他從小酷愛讀書。

    元明宗至順年間,劉伯溫高中進士,成了元廷官員。但在黑暗的元政府為官,劉伯溫非但不能一展才華,而且還處處受挫,因此,他最終選擇了歸隱山林。劉伯溫回到老家青田後,專心著書,寫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張的傳世之作《郁離子》。

    公元1360年,朱元璋以“三顧茅廬”的方式把歸隱山林的劉伯溫請出山,劉伯溫給朱元璋的見面禮是——“隆中對”,他深入分析天下局勢,向朱元璋建議採取逐個擊破的方法對於陳友諒和張士誠兩位梟雄。

    特別是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最後的鄱陽湖決戰中,劉伯溫居功至偉。朱、陳兩軍相戰於鄱陽湖,第一天便激戰數十丈。朱元璋坐在船上為他專設的胡床上督戰,劉伯溫則侍立一旁當參謀。激戰正酣,劉伯溫突然大叫一聲,一把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外一隻船上,朱元璋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一發炮彈飛來,將他原來乘坐的船炸得粉碎。而陳友諒及其部下只見炮彈擊中了朱元璋的座船,都大喜不以。隨後,劉伯溫請求分兵拒守湖口,並與陳友諒軍相約於金木相剋的那一天決戰,結果,大意的陳友諒戰死。陳友諒死後,朱元璋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張士誠,北取中原,終於成就帝業。

    此後,劉伯溫一路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常常幫朱元璋解困於危難之時。然後劉伯溫又建議朱元璋脫離韓林兒自立,以大明為國號招攬民心。最後,在滅元時,劉伯溫是主參謀。計劃,並予以實施,他參與軍機達八年之久,統籌全域性,可以說,劉伯溫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智囊。

    朱元璋一統天下後,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了三大建議。一是建議朱元璋施德政。朱元璋處決犯人時,仁愛的劉伯溫總是勸其不要做過多殺孽。二是建議朱元璋實行衛所制度,加強皇帝對軍隊的控制,鞏固了中央集權。三是建議朱元璋對民眾教化,讓他們懂法,因此劉伯溫制定了《大明律》。

    大明王朝建立後,劉伯溫與左丞相李善長共同輔佐朱元璋。結果李善長和劉伯溫水火不容。當時李善長有個親信叫李彬,他的職務是中書省都事,犯了貪贓枉法罪,李善長自然想出麵包庇他,於是主動張劉伯溫,希望他能放李彬一馬。按理說劉伯溫總得給朝夕相處的李善長這個面子,然而,劉伯溫卻將李彬罪行上報給了朱元璋,最終李彬這被斬了。而李善長卻和他決裂了。

    之後,李善長處處找劉伯溫的刺。而也劉伯溫也知道前途兇險,於是以身體有羌為由辭職回家了。

    劉伯溫回到老家後,開始“閉關”,據悉,當地知縣幾次求見,劉伯溫都給他吃了閉門羹,後來化妝成老百姓才見到他。結果交談時,當縣令露出自己的身份後,劉伯溫馬上驚恐失色地站起身來自稱草民,並禮送知縣出門,不復再見。

    劉伯溫回家後雖慎言謹行,但依然難以保身。李善長一手培養出來的親信胡惟庸等人對劉伯溫發動了強烈的反擊。結果朱元璋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為相,劉伯溫長嘆不已,由於擔憂和氣憤,劉伯溫病倒了。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終於派人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時年65歲。劉伯溫去世得如此之快,據說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十後後,也就是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誅,當真是善惡有報啊。

  • 20 # 禪悟淨慧

    在歷史長河裡有三位蓋世奇才,姜尚姜子牙一部《封神榜》,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國詐。蜀丞相諸葛孔明鬥其一生,終了還是初出茅廬的三分天下。唯劉基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亂世滅韃虜,成就一代王朝。

    青年時代顯巨才,年少萬卷露崢嶸。

    劉伯溫浙江青田人氏,生於元至四年(1311年)六月十五日,據說在他出生之際,母親夜夢白鶴翱翔屋脊之上,不時的歡舞鳴叫,也就在此時,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劉伯溫降生了。

    父親劉燴對夫人道:此娃乃劉家的基脈,他的名字取為“”劉基,夫人問道:“字”什麼呢?劉燴想了想說:你夜夢白鶴臨門,就叫他“白翁”……!白翁是不是太老了吧!夫人趕忙反回道,也是啊!小小年紀稱翁不妥,“白翁”的諧音“伯溫”,就叫“伯溫”吧,於是名劉基,字伯溫。

    劉基自幼聰穎過人。六歲的時候父親就教他“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先秦的諸子百家,兵書韜略無不涉獵。泰定四年(1327年)十七歲的劉伯溫在青田石門書院深造,這時的劉伯溫接受程朱理學(程穎、程頤、朱熹),對朱熹的《太極圖解說》和《周易讀本》等爛熟於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劉伯溫又涉及到了對自然奧秘、世界起源、天文氣象、占卜兵法等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並且觸類旁通,心領神會。一天朋友拿來了一部《開元佔經》,劉伯溫如獲至寶,捧在手裡一讀茶飯不思。

    為了學習術數,劉伯溫前往進賢縣向天文、占星、卜卦大師鄧甫祥請教,鄧甫祥向劉伯溫秘受了《靈棋經》,利用靈棋經占卜吉凶禍福。劉伯溫在此深造了一年之久,靈棋經的奧秘對他來說,盡已收入囊中。

    入仕無趣輔新主,力王狂瀾著英名。

    劉伯溫正式成為朱元璋的幕僚時,朱元璋已經坐鎮應天府(今南京)。傭兵二十萬,佔地數百里,成為義軍中一股的勢力。但此時有兩股勁旅比他還強大,一為陳友諒二是張士城。

    陳友諒於至正二十年,親率鉅艦千餘艘順流而下,向朱元璋發起了主動進攻,陳友諒攻下太平後,在九江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漢,並與張士城結盟,兩面夾擊朱元璋,氣勢洶洶,形勢對朱元璋非常危急。

    朱元璋的賬下籠罩著一片頹喪悲觀的氣息,主和的主降的主跑路的聲音此起彼伏。朱元璋也是一籌莫展,看到此刻劉伯溫終於開口道:欲破二敵,先擊其一路,不能讓二者合謀。利用詐降引陳友諒孤軍深入,在應天門一帶將其殲滅。

    朱元璋一聽頓時來了精神,因為這一仗關係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按劉伯溫吩咐,朱元璋率兵正面迎擊陳友諒來軍,命徐達抄其後路。果不其然陳友諒上了劉伯溫的圈套,在沒有和張士城取得聯絡的情況下,孤軍冒進幾乎全軍覆滅,一戰大敗乘船逃往江州。

    朱元璋興奮之餘,忙問劉伯溫張士城怎麼辦呢?劉伯溫淡然一笑道:張士城乃(守財奴)也,陳氏敗北張必孤立無援,我們乘勝追擊一舉剿滅之。然後北上與元軍決戰到底,王業可成。應天府大捷是劉伯溫提出的戰略方案,對朱元璋的王業奠定了百分之五十的基礎。

    至正十五年(1335年)六月,朱元璋在長江南岸與元朝兵馬大元帥貼木兒遭遇了,此時的朱元璋讓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趁元軍不穩之際,殺它個措手不及。劉伯溫深知貼木兒是有謀略之人,加之又有個乾兒子王保保也非是等閒之輩,其中必有詭計多端。

    劉伯溫的勸阻無濟於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個性就是不一般。勸也無用,劉伯溫呈上兩封密函道:若遇險境,立刻拆開。

    朱元璋帶三萬精兵長驅直入,殺進元軍陣地。元將王保保一馬當先直奔朱元璋的隊伍衝來,兩軍陷入了焦灼混戰,也就此時貼木兒帶領大批元軍從後面兜底掩殺。朱元璋顧頭顧不了尾,知道中了敵人的奸計,自己已到了絕境,全軍覆沒必死無疑了。

    朱元璋趕忙拿出劉伯溫的密函,開啟一看只有十六個字:“欲退先進,欲進反退,先置死地,然後求生”。

    朱元璋心想此刻我軍已經是絕境,退的話兵敗如山倒啊!後果不堪設想。先生的意思是“置死地而後生”,明白了。朱元璋飛馳戰場大聲疾呼道:朱家軍的兄弟們聽好了,我軍已陷絕境,必死無疑,若能拼死向前,雖死猶榮光照日月。

    軍士聽了主帥的豪言壯語,立刻熱血沸騰,跟隨朱元璋常遇春一路衝殺,直奔元軍大營殺去。王保保一看不好,怕大營被攻破慌忙派各路人馬圍追堵截,一時亂了陣腳。朱元璋大軍剛殺出重圍,貼木兒的十萬精兵又圍了上來。

    正在朱元璋驚駭之時,常遇春提醒他拆開先生的第二封密函:只見劉伯溫寫道:“身臨絕境,務必沉穩,但聞鳴金,立刻進軍”。又是一個十六字真言,朱元璋領會了劉伯溫的意思。就是現在陣前拖延時間,等待時機。

    兩軍陣前朱元璋同貼木兒口角相交,罵的正歡的時候,朱軍戰將湯和鄧玉率領五千生力軍,突然殺到戰場。一時間元軍大亂,朱元璋終於衝出了重圍。待貼木兒王保保重新反撲時,燕子磯的鎮樓上飄揚著“”字大旗,旗下劉伯溫仙風道骨神采奕奕。

    面對十餘萬元軍,劉伯溫早就布好了“九宮天龍陣”,將元軍分割數段,然後一塊一塊的吃掉。貼木兒和王保保拼死一搏,從空隙裡逃了出來,跑回大都。那曉得此時朱元璋手下的元帥徐達已經攻佔了大都,貼木兒和王保保只好亡命天涯。

    最後一戰即是鄱陽湖大戰,陳友諒糾集了三倍於朱元璋的兵力,苦戰了四個多月,譜寫了戰爭史上最激烈、最殘酷、最悲壯的篇章,最終以陳友諒兵敗身亡而告終。朱元璋徹底的掃清了一切障礙,建立了大明王朝。

    劉伯溫用兵如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最關鍵的問題是他遵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則,他博覽群書,諳熟諸子百家,精通戰略戰術理論,豐富的地理的知識,為他選擇戰場捕捉戰機創造了條件。

    劉伯溫為朱元璋打敗元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同時在平定亂軍上發揮了卓越才智,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勳。劉伯溫是人不是神,但是他所作的一切神乎其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怎麼養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