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歷史紅塵
-
22 # 過去即歷史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抄家,是他生前改革得罪了太多的權勢人物,不是跟萬曆有什麼過節;
網路配圖
在張居正權勢正盛那會,他們選擇隱忍,但他們時時刻刻盯著張居正準備反撲,只要一有點風吹草動,他們立馬蜂擁而上、落井下石。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已經長大,他要跟過去切割,展示自己是實權皇帝。再者萬曆皇帝看到這麼多官員反對張居正,在萬曆看來,張居正的對錯已經不重要了,那些反對張居正官員們的團結,比死去的張居正要重要,那些反對者並把張居正改革的弊端誇大了說,因為張居正已經死了,萬曆皇帝最終只能犧牲張居正的家族,進行抄家,團結官僚集團;有些反對者還建議開棺鞭屍,但被萬曆皇帝拒絕,同時警告那些反對者,事情不要做的太絕。
網路配圖
改革就是得罪人的事,尤其在古代封建社會,那些反對者的報復是殘忍、血腥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成功改革,最後卻被被五馬分屍,被秦惠王把頭借了去,團結貴族勢力了。張居正的改革也是非常成功的,徹底扭轉了國庫虧空的局面,張居正死時,國庫有萬兩白銀,這是張居正的功績,但張居正怎麼也沒想到在死後,自己傾力培養的小皇帝抄了自己的家。
可以說張居正死後被抄家,那是改革的副作用,並不是說張居正跟小皇帝有什麼過節。改革成功了,得益的是大明朝,改革完了,萬曆皇帝為了團結更多的官員,只能抄了張居正的家。這就跟曹操要糧官作弊,之後官兵們不滿伙食,曹操再把錯推到糧官頭上,借糧官的頭一用是一個道理。
網路配圖
張居正的改革為什麼這麼遭人恨?!因為他觸犯了太多權勢人物的利益了。張居正的改革其實是打的一套組合拳,這麼打下來,幾乎很難作弊少交稅或者不交稅。張居正改革的核心跟王安石變法一個目的,就是理財。王安石變法所有的改革措施全靠舊官僚去執行也就是反對者去執行,那還不往歪了執行。改革的成效沒有收到,最終失敗告終;而張居正執行一條鞭法的同時,也執行了內閣管理言官制度和考成法。這是改革的主要內容。一條鞭法其實就是稅收貨幣化,那個內閣管理言官制度就是在京的言官們權下放到地方去監督地方改革的情況,不要他們再隨意指點江山了。考成法就是內閣把每個官員的任務給記錄下來,完成了去內閣報備下,完不成降級。其實有點想今天的量化考核制度。這樣官員們為了保住官位,也會盡力去完成。這樣原來的偷漏稅辦法,就不好使了。中央收上來的稅收就增加了。張居正改革本質上沒有增加稅收,只是屬於中央的稅收,原來收不上來的給收上來。可這都為那些反對者不容,他們早將那部分屬於國家的稅收看成自己的了。張居正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那些反對者迫不及待的給廢除的那些,就是考成法和內閣管理言官制度,至於一條鞭法是不重要的,沒有廢除。
萬曆皇帝其實是張居正教育長大的,萬曆皇帝還是很感激這位張先生的;可是身為帝王,大明朝官員的團結遠比張居正一個人重要,最後萬曆皇帝只能用抄了張居正的家來安慰、團結那些反對者,沒有開棺鞭屍,是因為張居正有功於大明朝,沒有什麼錯。一些個人生活上的小問題,只是被反對者大而化之說給萬曆皇帝聽,萬曆皇帝只是對這些話一時氣憤而已,坐在皇位上的萬曆皇帝還是清楚張居正的功過的。
在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就下旨給張居正平反,因為張居正確實是對明朝有功的。
-
2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居正去世以後,朝中大臣紛紛上書,指責張居正的各種錯誤。於是萬曆皇帝上書對張居正進行嚴查。奪去了萬曆皇帝曾經賜給張居正的各種璽書、四代誥命,甚至還一度準備對張居正進行開棺鞭屍。
雖然最終沒有開棺鞭屍,但是查抄了張居正的所有家產,把張居正的所有親屬加以流放。有的餓死,有的病死,遭遇都極其悲慘。對張居正所提拔起來的那些官員,都紛紛給予奪官、降職、處死等各種處罰。
(張居正)
那麼,萬曆皇帝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對待張居正呢?
顯然,這是由於萬曆和張居正有非常多的矛盾,他們之間有不少過節。那麼,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過節呢?
萬曆皇帝和張居正之間的過節,確實非常多。由於萬曆皇帝只是一個小皇帝,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小孩兒。一個小孩子,顯然什麼事兒都不會做。所有的事情,都只能是張居正來做。這樣一來,萬曆皇帝必然和張居正之間,要產生權力之爭的矛盾。
也就是說,這個小皇帝他自己想做主,自己想表態。但是張居正又不肯同意他的那些表態。因為他的那些說法,都是不成熟的。可能只要別人在他面前攛掇一句,他就會表一個態。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以後,他會更加逆反,這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徵。如果這個孩子是皇帝,他的逆反會更加強,更加不會聽張居正的話。
所以說,在萬曆皇帝成長過程中,他和張居正之間發生的矛盾,肯定是不少的。
除了這一點以外,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也加速了萬曆皇帝和張居正之間的矛盾。為什麼說他加速了萬曆皇帝和張居正之間的矛盾呢?因為萬曆皇帝這個人有些貪玩好耍,不好學習。這一點,也符合所有小皇帝的性格。如果這個孩子只是一個皇子,甚至太子還沒有確定。那麼這些皇子肯定會積極向上,認真學習,努力奮鬥。目的就是要用自己優異的表現,來征服皇帝,讓皇帝立他為太子。
(萬曆皇帝)
但假如這個孩子已經是小皇帝了。她已經獲知,她具有無邊的權力。那樣一來,他肯定就覺得自己不用再爭奪了。不用再爭奪了,他也就不想積極進步了。所以就更容易貪玩好耍。
同時,小皇帝身邊的那一大幫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前途,也會積極迎合小皇帝,討好小皇帝。小皇帝想玩了,他們就會積極地配合他去玩。總之,小皇帝是很不容易把精力放在學習上的。
萬曆皇帝恰恰是這樣一個貪玩好耍的皇帝。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當年完全管不住他。管不到他,就用張居正來嚇唬他。說,你要不好好學習,我就把張居正喊來,讓張居正收拾你!而實際上,他也是這樣做的,好多次都把張居正喊來,讓張居勸說萬曆皇帝。
張居正只是一個大臣,他所謂收拾,其實也就是跪在地上,反覆不斷地求情,喋喋不休地說。用古代那些成功的皇帝,來激勵萬曆皇帝。
張居正這樣喋喋不休的說,肯定讓幼小的萬曆皇帝非常討厭張居正。
這樣一來,張居正和萬曆皇帝的矛盾越來越多。
儘管如此,在萬曆皇帝已經成年,準備親政的時候,張居正卻在這個時候去世了。張居正既然已經去世,他其實也就不存在和萬曆皇帝之間的權力之爭了。就算之前他非常憤恨張居正,但是張居正已經去世,這種憎恨應該就消失了。而且,如果這時候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話,則顯得他作為一個當皇帝的人,非常小氣。總之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似乎是沒有必要的。
但說沒有必要,可萬曆皇帝卻清算了張居正。我認為,萬曆皇帝這樣做,必然有他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李太后)
那麼張居正在已經去世的情況下,萬曆皇帝還要清算他,目的何在呢?
要理解萬曆皇帝的這種行為,我們得回過頭去看看,歷史上有一個人和他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這個人就是漢宣帝,漢宣帝在當時的權臣霍光去世以後,他殺掉了霍光的一家人。他為什麼會殺掉霍光一家人呢?原因就在於,霍光的一家人當時已經把持朝政,把整個朝廷都控制起來了。同時,由於漢宣帝對他們把持朝政這件事表示不滿,因此他們蠢蠢欲動,想要對漢宣帝不利。而漢宣帝也借這個機會,把他們一網打盡。
萬曆皇帝和漢宣帝所面臨的情況是差不多的。雖然張居正的子孫後代、張居正提拔的那些官員,形成了一個比較龐大的勢力。雖然張居正的確已經去世了,但實際上由於這些人的存在,萬曆皇帝不會活得很痛快。
萬曆皇帝當然不願意生活在張居正的陰影裡,他當然想要自己做主。但如果是一個一個地打擊,顯然是不太容易的。如果先打擊張居正,把張居正的影響消弭到最小,再收拾張居正的家人及追隨者們,顯然就容易得多了。
顯然,萬曆皇帝的做法,依然是權力之爭。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等)
-
24 # 三少yun
嘉慶帝繼位後,抄了大貪官和珅的家。明神宗親政後,抄了死去的首輔大臣兼恩師張居正的家。
張居正不是貪官,為什麼也被抄家了呢?
我是三少,為你答疑解惑。
少年的張居正,天質聰慧梁啟超先生說,張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這位天才的大政治家,公元1525年出生在人傑地靈的湖北江陵縣,一位秀才的家裡。
江陵縣,就是現在的荊州市。他的乳名叫“白圭”,是他的曾祖父給起的名字,寓意著將來他能夠光宗耀祖。
在他的少年時期,有兩個人對小白圭的影響非常大。
一個是荊州知府李士翱。
小白圭自幼聰穎過人,1536年,12歲的白圭參加童試,得到了荊州知府李士翱的垂青。知府大人替他改名為“居正”,並囑咐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
小小的巨正當然不太明白盡忠和報國的真正含義,但他知道,把書念好才可以按照李大人說的話去做。
一年後,張巨正參加鄉試,遇到了自己人生第二位特別的老師,他就是湖廣巡撫顧璘。
本來,張居正這次考的不錯,是可以上榜的。但是,顧璘想在他年少氣盛的時候,給他增加困難,多加磨礪。所以,顧璘刻意在那年的舉人榜上,刷下了張居正的名字。
三年後,張居正順利通過了鄉試,這位從小聞名荊州府的小神童,成為了一名少年舉人。那年,顧璘對他說:
“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
這一次大人的話,張居正有了更深的感悟。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成了他前進的動力!他沒有在神童和舉人的光環下怠慢,而是以一頭紮了進去。
1547年,23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開始一步一步走上了政治舞臺。
明朝初期,為了加強君主的專制,特別設立了內閣。這個內閣就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就稱為首輔。
當時的朝廷,為了這個內閣的權力,一些人明爭暗奪,搞得烏煙瘴氣。
1549年,冷眼旁觀的張居正寫一篇《論時政疏》,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可是,當時的皇帝明世宗卻把這位才子寫的文章,束之高閣,根本就沒有當會事。
第二年,鬱悶的張居正以病假為由,回到了故鄉。
在故鄉的山水中游覽,他忘卻了朝廷的紛擾,也忘卻了自己的不快樂。三年的遊山玩水,這個看是在遊玩的青年,一邊遊玩,一邊卻陷入沉思。
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
他的耳邊,又想起了顧璘說的話 “不要只做個少年舉人”!
1557年,張居正回到了翰林院。
10年後,張居正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入閣後的張居正,在真正的執政的時候,做了很多利於國家的好事。
鞏固國防,整頓史治,改善財政,實行稅賦改革等等。這些舉措雖然不盡完美,卻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積極地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所以,在中國歷史中,張居正是被歌頌的。
1582年6月20日,為國事日夜操勞的張居正病逝。
4天后,明神宗下令抄家,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張家被抄,家人有的死,有的被流放,結局甚是悽慘。
改革,動了很多人的乳酪。歷史上,誰誰誰被抄家,無外乎就是得罪了人,無論是真有罪,還是假有罪。
那張居正得罪誰了呢?
當然是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你看,張居正本來是靠學問一路升上仕途的,他的骨子裡難免會有些書生氣。在他大刀闊斧地改革的時候,對於阻攔新政者,一直是嚴肅處理。
政績是有了,政敵卻不少,更為重要的是動了很多人的乳酪。
尤其是在他去世的時候,有些改革正在進行,改革不徹底,很多不完善。人亡政息,張居正的新政,是他們重點攻擊的物件。他生前得罪了大量的朝臣,死後牆倒,眾人推!
眾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萬曆六年,張居正用了大約2年的時間,對全國的土地進行清丈。
簡單地說,就是把土地擁有者的土地,整個重新丈量,重新登記,杜絕漏報少報。這個改革無疑會給國家的財政收入,帶來積極的意義。
毋庸置疑,張居正的這個改革,給自己找了天大的麻煩!
我們想想,土地在誰手中?誰會有土地?
當然是地主官僚,皇親國戚!那些老百姓又不會有什麼土地!
張居正此舉無疑是挖了這些人的肉肉!
我相信,被清算土地的人沒有一個不恨張居正的!土地越多的人,越是恨他。所以,張巨正一死,朝臣便開始了群起報復,上折彈劾。
那些恨他的人,你一句我一句,有冤的喊冤,有仇的報仇。加上一些吃瓜的群眾,在一旁看熱鬧,或者是起鬨。
張居正,一個已經死去的人,怎麼鬥得贏呢?
最大的吃瓜人在這些吃瓜群眾裡面,有一個特殊的人,他就是明神宗朱翊鈞。
張居正除了是首輔大臣,還有另一個身份,他還是皇帝的老師。
張居正作為小皇帝的老師,十分嚴厲。
有一次小皇帝唸錯一個字,老師立即糾正他的發音,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漸漸長大的小皇帝,卻認為這個大臣不給自己面子,傷了他皇帝的自尊。
後來,無聊的小皇帝又愛上了喝酒,喜歡上這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老師多次勸他,你越是不讓我喝,逆反心理的皇帝偏要喝。
結果,有一次喝得不知東南西北的時候,皇帝命人把太監馮保的養子再次痛打了一頓,馮保告訴了皇太后,皇太后告訴了老師張居正。
老師很生氣,楊言要學習東漢的霍光,廢掉這沒有志氣的皇帝。
當然,這只是老師虛張聲勢,小皇帝明神宗卻被嚇的要死,趕緊哭著磕頭認罪。
從此,在小皇帝的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在日漸成熟的皇帝心裡,漸漸滋生出仇恨的種子。
慢慢地,這位嚴師,隨著改革的政績越大,他的威信越高,權力越來越大,幾乎到了攝政的地步。
這個時候,已經長大卻還沒有親政的皇帝,心裡更沒有底了!他感覺自己被架空了!
朝臣們只知道張居正,皇帝的意見,可有可無。日積月累,這種情況讓萬曆小皇帝非常的不滿,他對老師的感情,也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張居正死後,明神宗為之輟朝,並賜諡號“文忠”,贈“上柱國”。他的葬禮辦的很是奢華,在另一個世界裡的張居正,仍然享受在世間的一切富貴。
然而,幾乎就在下葬的同時,朝廷掀起了一鼓彈劾張居正的暴風!
翻開成堆的奏摺,皇帝發現了許多指控張居正的檔案:貪汙受賄,沉溺女色,打擊同黨等等。
年輕的皇帝根本沒有仔細想想,這些事情的真實性!
他突然感到極端的失望,他沒想到對自己要求嚴厲的老師,卻是個言行不一,虛偽的人。老師的形象在萬曆皇帝心中崩塌,再想一想他對自己的種種教育,就覺得特別可笑。
那麼多年,他心裡對老師的累積的不滿,就這樣被點燃,傾刻爆發!
於是,下令抄了張居正的家。
據說,還真的抄出了很多銀子。
三少說:
生前風光無限的張居正,絕對不會想到,自己一手扶持的皇帝,居然在自己死後無情地抄了他的家。
世事的無常啊!
就其原因,張巨正犯了個大錯誤。
在皇帝面前,他永遠的皇帝的大臣。
作為老師,張居正的身份,首先是大臣,其次才是老師。
作為大臣,張居正的身份,首先是大臣,其次還是大臣。
-
25 # 十分之七君
從歷史經驗來講,改革者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必然遭記恨,一旦失勢肯定被清算。
君不見商鞅輔佐秦孝公變法,為秦國霸業奠定基礎,孝公死後商鞅依然被繼位的秦惠文王車裂,全家被殺。而且秦惠文王並不是昏庸之主,他清楚商鞅的功勞,殺商鞅後還是繼續施行商鞅制定的強國措施。殺商鞅是為了穩固朝局,平息眾怒。
同樣,張居正也是如此。
他的變法為明朝續命,使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起死回生。行變法改革必定要打破現有制度,肯定會得罪現有制度的擁護者,這些人肯定是當前制度的得利者,而且靠著這些成為權貴。要動他們肯定需要絕對的權利,要有強硬手腕,不然制定的措施無法執行。
這樣一來必定得罪很多人,
變法改革遭忌損害舊實際利益,得罪權貴。地位猶如漢代霍光,皇帝擔憂被廢,心中自然不喜歡。而且作為帝師,在太后支援下對幼年皇帝管教頗嚴,皇帝感覺君權旁落,得罪皇帝。把持朝政,左右朝局,受到有野心又未能上位人的嫉妒。明朝第一起學生彈劾老師的奏章就是張居正的學生弄出來的。當時就有人出對聯諷刺張居正“張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張居正死後那些記恨張居正的人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群起攻之。皇帝被張居正管教多年,好不容易可以放手大幹了,既可以證明自己能行,又能打擊報復張居正,所以有人彈劾便順勢清算張居正後人,整個張家被查封,死的死散的散。
回覆列表
張居正之所以死後會被抄家,別無他故,無非就是“龍有逆鱗,觸之必死”
張居正觸碰到了萬曆皇帝的逆鱗,其實被抄家也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逃脫的必然,而且從種種跡象表明,萬曆皇帝已經忍他很久了,此舉也是為了洩憤,如果真的是因為政治緣故,也不至於讓諸多旁觀者都看不下去。
張居正一手促成萬曆中興的局面是不假,但是呢這一切也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皇帝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與決策,如果皇帝想要他做的,當然完全由他代勞也無可厚非,但恰恰就在於,張居正過分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甚至有點想越殂代皰的意思,看似是為皇帝著想,實際上他這樣的行為,恰恰是讓皇帝極為不爽的 。
沒有人願意被指指點點,皇帝也不例外,皇帝終究是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正當權益的
從當時萬曆皇帝給張居正定得罪來看:“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其實也就很能理解當時身為萬曆皇帝的苦衷了,簡直沒有一點皇權威嚴呀,處處被掣肘不說,有了功勞也是張居正的,彷彿皇帝就是個擺設,這能忍?
錯就錯在本應該有治國之志的張居正,當了皇帝的老師,確實不可置否,張居正已經盡到了一個老師的職責,不失為一個好老師,而且他嚴師的風範,確實讓萬曆皇帝不得不服,但是也僅僅限於師生之間,直到萬曆皇帝上臺之後,張居正仍舊沒有完成角色轉換,先前是師生關係,但是現如今儼然成為君臣關係,這一下可就截然不同了。
儘管貴為帝師,但是也僅限於萬曆皇帝還未登基之時
真正等到萬曆有決斷權時,張居正大可不必處處干涉,做好自己該做的,諫言獻策便是,哪裡還需要他親自出面,再給皇帝指指點點呢,儘管自己的經驗再豐富,但是往後的帝王之路,還是要萬曆皇帝親自熟悉更好,這也就與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存在的一點缺陷有關,老師為了避免學生少犯錯,所以很多時候會選擇親自代勞,但卻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犯錯的機會,當然也就不會進一步剖析錯誤發生之後的原因了。
其實萬曆對於張居正,已經忍耐很久了,從剛開始跟隨他學習,儘管貴為皇子,但是這位嚴師卻絲毫不給面子,只要稍微犯錯,便是大聲呵斥,只有對錯與否,毫無感情可言,這無疑是對那個年紀的孩子最為殘酷的,本來出生帝王之家的萬曆皇帝,就因為親情的淡薄,體會不到人情冷暖,而自己的師傅,也對自己嚴正苛責,哪裡會對這位老師充滿好感呢?有可能將來有一天,他會明白這張居正的用心良苦,但是也僅僅限於感激,絲毫沒有師生感情可言。
對於萬曆而言,張居正無非就是自己手上的一個把柄而已
只要張居正一死,自然後續的事情也就變得簡單多了,張居正生前是一位迫於那無形的老師威嚴,而在張居正的死後,這一切也徹底解脫了,儘管張居正的改革頗有成效,但是這讓萬曆皇帝沒有一點當皇帝的體驗,彷彿自己成了張居正的一個傀儡,哪怕推翻整個大明王朝的未來,也在所不惜,毫無疑問,萬曆皇帝的這一舉動,強烈的帶有主觀色彩洩憤之意,但是在當時又有誰能夠阻止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