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niperGao
-
2 # 小傷聊史
公元263年魏國鄧艾偷渡陰平,繞過劍閣姜維大軍奇襲成都 ,蜀主劉禪派諸葛瞻率兵抵禦,結果諸葛瞻戰敗死於綿竹,原因就是諸葛瞻有名無實不會用兵,結果關鍵時候錯失良機才被鄧艾擊敗。
諸葛亮在諸葛瞻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諸葛瞻並沒有受到諸葛亮的多少教導,而諸葛瞻在少年時就開始擔任要職,蜀漢的人因為懷念諸葛亮,所以都對諸葛瞻另眼相看,而且都爭相誇讚諸葛瞻才能。因為人們過分的吹捧,所以諸葛瞻的真實才能就名過其實了。
因為諸葛瑾的名聲太好,所以鄧艾奇襲成都,劉禪想到派諸葛瞻率軍迎敵。當時鄧艾率三萬軍隊從景谷道攻入,諸葛瞻率軍抵禦結果到了涪城猶豫不前,尚書黃崇建議諸葛瞻快速佔領險要不要讓鄧艾進入平原,結果他猶豫不前被鄧艾長驅直入,蜀漢前鋒也被打敗,諸葛瞻只能退守綿竹。後來鄧艾寫信勸降諸葛瞻,諸葛瞻怒斬鄧艾的使者,和鄧艾在綿竹決戰。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擊敗後與兒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趙雲之子趙廣一起戰死在了綿竹。
-
3 # 公元前
謝邀,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1)雙方的軍隊人數、(2)諸葛瞻的軍事能力、(3)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綿竹之戰的戰前形勢:
公元263年,曹魏發兵18萬,兵分三路,征討蜀漢。鄧艾率三萬之眾,從隴西出發,擊敗姜維後駐紮在陰平橋頭。而此時的姜維退兵到了劍閣關把守,與鍾會十多萬兵馬相持了近一個月。鍾會因為糧草不足,打算退兵,但是鄧艾卻決定偷渡陰平,打算繞過姜維,直逼蜀漢都城。
鄧艾翻過崇山峻嶺到達江油之後,與田章匯合並強迫江油太守馬邈投降。而此時的諸葛瞻在綿竹列陣,以逸待勞,綿竹之戰一觸即發。
一、作戰雙方的軍隊人數1、曹魏到達綿竹之後被分成了有兩股部隊,一股是鄧艾所率領的部隊,另一股是田章所率的部隊。鄧艾出發時帶領的部隊不超過三萬人,加入路上減員5000人,那麼他到達綿竹時也救剩下一萬五千人左右。因為田章擊潰了江油太守馬邈的三校兵馬,一校的兵馬大概有1000人。那麼算下來鄧艾在綿竹之戰前大概有2萬人左右。
2、我認為雙方的兵力持平,諸葛瞻的部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御林軍和囚徒。因為諸葛瞻的軍職是衛將軍,所以御林軍歸他統領。囚徒來自於當時蜀漢為了抵擋曹魏進攻而進行全國的大赦,諸葛瞻的部隊中有一部分是由囚徒拼湊的。而諸葛瞻的最大優勢就是以逸待勞。
二、諸葛瞻的軍事能力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生子,綿竹之戰時他才34歲。諸葛瞻是從當騎都尉開始的,騎都尉是御林軍的最基層的軍官,衛將軍是禁軍最高的職位,也就是說諸葛瞻是從御林軍當中成長起來的,他對蜀漢的御林軍非常瞭解。但是諸葛瞻在綿竹之戰前並沒有什麼實戰性的經驗,綿竹之戰成了他的第一次大考驗。
三、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其實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並不高,主要是因為這支部隊缺乏實戰經驗。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御林軍曾經參加過一次戰鬥,而且在這場戰鬥中,御林軍的最高統率向寵卻陣亡了。
向寵是蜀漢的中領軍,中領軍的職能就是統率御林軍。公元240年,向寵率兵討伐漢嘉蠻夷叛亂,這次在戰鬥中卻陣亡了。由此可見,御林軍的戰鬥力非常低,這次戰鬥結束以後,御林軍就再也沒有參加過戰鬥。
總結所以在綿竹之戰時,雖然御林軍是以逸待勞,佔據了大部分優勢,但仍然還是敵不過身經百戰的鄧艾所率領的曹魏軍隊。蜀漢御林軍在這次戰役中全軍覆沒,從此蜀再無漢御林軍。 -
4 # 東山求是
鄧艾率領偷渡陰平少數精銳擊敗諸葛瞻部,原因如下:(1)鄧艾率領少數精銳偷渡陰平,直達今四川江油,直插空虛的蜀漢腹地。讓蜀漢一片驚慌亂成一團而倉促應戰,達到了出奇制勝的目的。(2)鄧艾所部人數雖少,卻是精選出來的精銳,加上執行偷襲任務乃是破釜沉舟沒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戰方能絕處逢生。所以鄧艾所部自然人人奮勇所向無敵。(3)諸葛瞻抵禦鄧艾時應對有誤,棄險不守出城而與鄧艾野戰,終致被全殲。(4)歷史的必然趨勢。蜀漢割據一方,而蜀主又昏庸無能,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負面因素,被滅是必然的。
-
5 # 段亦明
鄧艾、諸葛瞻簡介
鄧艾,本名鄧範,三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在蜀漢戰爭中功勞很大,後因被司馬昭猜疑關押入獄,直到秦始九年時,才被司馬炎平反。
諸葛瞻,諸葛亮的兒子,三國時期蜀漢的大臣,其才能和他父親諸葛亮相比那就差遠了,但還算是忠義之臣。
羅貫中對其的評價是:“蒼天有意絕炎劉,漢室江山至此休。諸葛子孫皆效死,成都卿相盡添愁。智謀雖不扶危主,忠義真堪繼武侯”。
事件背景炎興元年(263年),魏國司馬昭於發動了滅蜀之戰。在魏滅蜀之戰中,司馬昭派遣諸葛緒、鍾會、鄧艾、分三路攻打漢蜀。
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鄧艾在此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鄧艾親率部隊繞道陰平,奇襲江油。在綿竹之戰擊敗諸葛瞻後,鄧艾進逼成都,兵臨城下,逼得蜀漢後主劉禪投降。
對於鄧艾來說,在偷渡陰平後,其率領大軍可謂疲憊不堪了,與他對戰的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的是蜀漢御林軍,且人數多於鄧艾。
那麼,為什麼鄧艾可以擊敗諸葛瞻呢?主要原因有下。
(1)出兵佔奇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63年冬,魏國徵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
諸葛瞻帶領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督率軍隊前往抵禦。
諸葛瞻率領的是蜀漢“羽林軍”,“羽林軍”是正史中的稱呼,後人 把“羽林軍”也叫“御林軍”。
御林軍作為蜀漢的禁軍,自然是比較精銳的。御林軍的數量是多少,沒有記載,不過,但從御林軍護衛的職能看,其數量應該在萬人以上。
相比諸葛瞻的御林軍,鄧艾率領的魏軍經過主場戰鬥下來,糧草已經缺乏,再者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已經是非常疲憊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結果給鄧艾的疲憊軍打敗了諸葛瞻的御林軍。
鄧艾能拿下諸葛瞻,佔了用兵之法的“奇”字,可以說是奇襲成功。倘若,讓諸葛瞻提前得知,做好準備,鄧艾就未必能贏了。
鄧艾繞開了諸葛瞻認為不可能繞過的姜維防守,成功偷渡陰平進入蜀漢腹地。當諸葛瞻的御林軍,面對突然從天而降的魏軍時,亂了分寸。
(2)佔“氣勢”第一種氣勢,先聲奪人之勢。
在鄧艾和諸葛瞻對戰前,鄧艾就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蜀漢守將馬邈。馬邈一敗,附近的不少蜀漢守將,也跟風投降了。
蜀漢逐漸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這無疑讓諸葛瞻的御林軍感到害怕。還沒打,就聽聞鄧艾魏軍的勇猛了。
第二種氣勢,一鼓作氣之勢。
鄧艾的魏軍一路凱歌,儘管是疲憊,但鬥志並未減退,反而提升。偷渡奇襲成功,就能打進敵人總部,這是關鍵性的戰鬥。
它意味著的不僅僅是打贏一場戰,而是征服一個國家,功勞是最大的,因此魏軍在這一戰中爆發出超人的能量。
(3)指揮水平有限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沒有繼承其父親的足智多謀,他臨危凌亂了。
當鄧艾的魏軍到來時,諸葛瞻沒有接受部下佔領險要地勢的建議,武斷的選擇了平原地區和鄧艾開戰。
從地利來說,諸葛瞻本來佔據了易守難攻的地型,結果變成平原血拼,自然也就輸了。
倘若,諸葛瞻死佔住險要地型,等待著援兵到來,敗的可能就是鄧艾了。
遺憾的是,諸葛瞻這關鍵的一敗,失去的就是整個蜀漢。
因此,綜上所述,鄧艾率領偷渡陰平的部隊雖少,但擊敗了諸葛瞻以逸待勞精銳的原因了。
-
6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並不準確,鄧艾偷渡陰平的部隊人數並不少,可能還超過了諸葛瞻的兵力,而且在戰鬥力和指揮能力上來說,魏軍更是佔據了絕對優勢,諸葛瞻敗了很正常。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增加自己威望,決定向蜀漢發起進攻。司馬昭命鍾會率主力10餘萬攻打漢中,而鄧艾率軍3萬進攻沓中,牽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維,諸葛緒率軍3萬進攻陰平、橋頭,切斷姜維退向漢中的退路。
鍾會的進攻很順利,除了漢城、舒城的蜀軍據城死守外,漢中大部分都被順利攻佔。而鄧艾雖然擊敗了姜維,不過姜維還是成功的突破了諸葛緒的堵截,和劉禪派來的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所率的援軍匯合,一起退守劍閣。劍閣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鍾會雖然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但是還是屢攻不克,一時陷入了僵局。
鄧艾見劍閣南下,決定另闢捷徑,從陰平小路進攻成都。鄧艾率多少兵馬偷渡陰平在《三國志》中沒有提到,只寫了他“簡選精銳”,那麼肯定少於他的總兵力3萬。《晉書 ·段灼傳》則提到鄧艾所部不足兩萬,和《袁子》中記載鄧艾率部萬人入川接近,所以可知鄧艾大約選了一萬多精銳偷渡陰平。
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袁子》蜀地阻險,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滿二萬。《晉書 · 段灼傳》然而這不是魏軍的全部兵力,在鄧艾偷渡陰平時鐘會又命將軍田章等人率軍從劍閣出發,出江油,和鄧艾匯合。鄧艾於是命田章為先鋒,向成都進軍。
《三國志·鍾會傳》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三國志》中雖然沒有提到田章等人帶了多少部隊,但是田章既然身為將軍,還能一路擊敗蜀軍前進,起碼有幾千兵馬,所以鄧艾在和諸葛瞻交戰前,部隊應該在2萬以上。
諸葛瞻所率的蜀軍有多少《三國志》中同樣沒有記載,不過在《三國志·鍾會傳》中提到姜維統帥的蜀軍主力部隊大約有4、5萬人,這還包括了劉禪派去的廖化、張翼、董厥等援軍。在魏國大舉伐蜀的情況下,劉禪肯定把手裡能派的部隊差不多都派上了前線,這樣姜維還只有4、5萬人,諸葛瞻手下能有多少部隊是值得懷疑的。
另外從戰鬥力上來說,在劉禪把主力部隊都派到劍閣一線以後,蜀軍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都已經在姜維手下,在成都周圍的部隊估計也就是一些州郡兵,戰鬥力不會太強。諸葛瞻唯一可以依靠的,大約是閻宇所率原本駐守白帝城的部隊。
公元257年,因為東吳內亂,閻宇率5千軍進駐白帝城以防萬一。在魏國伐蜀以後,閻宇留下羅憲率2千人守白帝城,自己率軍趕回。這支部隊後來的去向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有一定可能加入了諸葛瞻的大軍中。相比留守成都附近,缺乏實戰經驗的衛戍部隊,閻宇這支部隊駐守邊疆,訓練和戰鬥力相對要好一些。
但是鄧艾長期駐守邊疆,和姜維統帥的蜀軍野戰軍主力多次交鋒,他的部隊久經沙場,戰鬥經驗豐富。而鄧艾在偷渡陰平前,又從所屬部隊中挑選精銳組成,其部隊戰鬥力明顯要強於蜀軍。
此外鄧艾也是三國時期屈指可數的名將,諸葛瞻雖然自幼聰明,但是畢竟沒有上過戰場,初次領兵就面對鄧艾這種名將,指揮上不如對方也很正常。
兵力不如對方,戰鬥力不如對方,指揮能力也不如對方,魏軍又是身陷絕地,死命奮戰,諸葛瞻還能一度擊退魏軍已經算是表現不錯了。 -
7 # 譜寫歷史長歌
魏國滅蜀戰略動用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將近二十萬軍隊。鍾會統率魏軍主力十多萬人攻取漢中,鄧艾和諸葛緒各領三萬多人合圍駐軍在蜀漢西北沓中的姜維。
姜伯約又豈是等閒之輩?立刻分析出魏軍意圖,慌忙撤往漢中,半途聞訊漢中失守,與北上支援的廖化、張翼等部隊合軍退守劍閣天險。
十多萬魏軍就被姜維堵在劍閣,後面糧草又不繼,眼看精心策劃兩年的滅蜀行動就要告吹。
鄧艾從蜀國疏於防範的陰平偷渡進入川蜀平原,攻克涪城,敗諸葛瞻於綿竹,兵臨成都城下,蜀國君臣慌亂。在考慮多條選擇後,劉禪出城投降,鄧艾得以滅蜀。
鄧艾帶的兵少嗎?既然是走陰平險道偷襲,帶的軍隊不可能太多,帶太少也造不成威脅,還要考慮後繼糧草補給,從三萬部隊中挑選精銳大致在萬人左右,必然是精銳中的精銳。
《袁子》: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
《晉書 · 段灼傳》 :蜀地阻險,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滿二萬。
陰平道這段長達七百里的無人區,山高谷深,極為艱險。鄧艾率軍“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後面的糧運已經跟不上了。
摩天嶺北麓,上萬魏軍砍伐樹木,趴著木頭從山上滑下來,至於鄧艾本人,以毛氈自裹,推轉而下。這支魏軍宛如神兵天降,逼近劉備爭奪漢中時期建立的江油關。
鄧艾的部隊已經連續幾天高強度行軍,可謂精疲力竭,腹中無食。
如果江油關守軍死守,鄧艾這上萬人就成了孤軍深入導致全軍覆沒的典型反面教材。
這裡要說一個被演義和川劇嚴重抹黑的人物——江油關守將馬邈,世人都以為其是望風而降之徒。其實他是作了應有的抵抗了。
被姜維堵在劍閣的鐘會,也派遣部將田章率兵繞過劍閣向西支援鄧艾,直抵江油。可能也是條山路,鍾會大軍肯定過不了,田章帶的是千餘百戰精兵。
而且在江油關百里處,探知魏軍來犯的馬邈在兩側埋伏下關內全部守軍“三校”。按照漢律,朝廷會在每個關隘設定關都尉,一校為一千士兵。
內地的蜀國士兵久無戰事,缺乏訓練,大半老弱病殘。在兵力佔優加偷襲的情況下馬邈被田章殺的大敗,率領殘部退守江油關。鄧艾和田章會師在關下,馬邈自知無力再戰,獻關投降。
《三國志·鍾會傳》:“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三國志·鄧艾傳》:鄧艾“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
名過其實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身後,永遠有他父親諸葛亮的光輝照耀,蜀國上下也給了諸葛瞻過高的期望,希望諸葛瞻能帶領他們光復漢室。
年僅十七歲的諸葛瞻就迎娶後主女兒,當了駙馬爺,被授為騎都尉。之後就是一路火箭式的提拔,官場平步青雲,毫無壓力。歷任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等要職,官至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實際上他壓根沒上過戰場,沒有戰爭實戰經歷。
後期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共同執掌朝政。
在蜀漢民間,諸葛瞻名聲很大,也是因為有父親的光環加持,很多人都把一些朝廷頒佈的政令加在諸葛瞻的頭上,說是他提倡頒佈的,“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江油關失守的訊息傳來,成都震恐,鄧艾所率的魏軍直奔重鎮涪城而來,而涪城距離成都不過三百六十里。
蜀國的老將張翼、董厥、廖化等都北上支援姜維了,朝廷上下的目光,挽救國家的重任都落在衛將軍諸葛瞻身上。
蜀漢全國兵力不過十萬,張翼等人帶走上萬宿衛精銳,蜀軍主力都集結在劍閣。在漢中的漢、樂兩城還有一萬邊軍被魏軍包圍,南中、永安兩地也有數千邊軍。
在成都的守軍,就剩下部分宿衛部隊以及臨時拼湊的郡縣兵,用以正面抵擋鄧艾的百戰精兵,未免有驅犬羊與虎豹鬥之嫌,若有閃失,成都即暴露無遺。
諸葛瞻確實及時趕到涪城,可是並沒有選擇守城,只是“盤桓未進”,對下一步行動猶豫不決。黃權兒子黃崇頗有其父之風,勸他急行軍搶佔險要,讓魏軍進入平原地區就大勢已去,說的聲淚懼下,諸葛瞻依然不聽。
涪城附近,僅僅在前鋒戰敗,主力未損的情況下,蜀軍就放棄涪城這座水陸交通發達、極為富庶的城池,直接使得鄧艾暫時沒有了後勤補給的顧慮。
蜀國之殤——綿竹決戰諸葛瞻退守險要綿竹,綿竹是座堅城,足以固守,鄧艾寫信激諸葛瞻出戰。
這一刻,父輩的熱血在諸葛瞻的體內甦醒,這位沒有打過仗的將軍,毅然不顧勸阻,列陣決戰!
《三國志•諸葛亮傳》: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
《三國志•黃崇傳》: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黃崇臨陣發表慷慨激昂地演講,為了大漢軍團的榮耀,這仗要是再輸,國家就真的完了。
《三國志•諸葛瞻傳》: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
《三國志•鄧艾傳》: 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
懷著這種信仰,諸葛瞻等人奮勇殺敵,鄧艾的行軍司馬師纂進攻蜀軍左翼,兒子鄧忠進攻右翼,戰不利,並退還。
這仗對於鄧艾來講也是不能輸的一戰,外無援軍,深入敵境,只能死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鄧艾怒斥二人,甚至威脅斬首,二人只能還軍拼死再戰,大破諸葛瞻。
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之侄李球、張飛之子張遵全部在這場慘烈的綿竹戰役中陣亡,為保衛先輩們浴血奮戰建立起的基業而英勇犧牲。
鄧艾的兵不少,而且都是精銳。綿竹戰役時,雙方兵力應該差不多,蜀軍的精銳都調到前方去了。諸葛瞻方面是極度弱勢,哪來的精銳啊?
在明顯不利的敵我差距下,諸葛瞻竟敢在平原上列陣決戰。馬謖雖然失街亭尚且知道搶佔高處險要,就是忘了取水道路被切斷這一層。
身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連兵書都沒讀熟。
-
8 # 泛湖幽客
我來簡單的闡述下一些個人看法:
首先看看當時的大背景,當時為三國時代的末期,在魏國國內司馬氏已經牢牢地控制了政權,蜀漢方面因姜維連年北伐導致民生凋敝,孫吳方面自孫權後期開始也是逐步政治混亂。就是當時曹魏政權在司馬家族的手裡開始展露頭角,逐步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形勢與實力。
在司馬昭的策略中,首先進攻的就是當時比較混亂且實力更弱一點的蜀漢政權,所以於公元263年開始數路大軍伐蜀行動。大概過程就是剛剛開始的時候趁著蜀國疏於防範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很快攻下漢中地區,但是姜維很快率領部隊跳出曹魏大軍的包圍圈而退防劍門,守住了蜀中的北大門,將鍾會的大軍擋在了外面。
這時候鍾會雖然人數佔優,但是蜀道艱險,姜維牢牢的控制住險要地段,所以鍾會無法按預期方案順利前進。而原本作為偏師的鄧艾則看到了陰平這一條人跡罕至但防禦力量薄弱的通道,鄧艾在仔細分析後毅然決定偷渡陰平。這一路叢山峻嶺,險峻異常,幾乎九死一生。但是蜀漢在這一路基本沒有像樣的兵力部署,所以鄧艾成功偷渡,直插蜀漢的心臟地區。
鄧艾偷渡後直下江油等地,迅速修整了部隊,所以軍隊雖少但是士氣較高,且戰鬥力較強,屬於精銳部隊。這時候蜀漢群臣基本是人人喪膽,一日數驚。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由諸葛瞻率領蜀中最後的部隊出戰迎擊鄧艾。個人認為但是蜀漢精銳部隊全在漢中,是姜維統帥的一直進行北伐的部隊,戰事經驗豐富,而諸葛瞻率領的大部分都是成都後方留守的部隊,這些部隊在蜀漢後方駐守為主,對於實戰等並沒有那麼在行。所以從軍隊戰鬥力上來說肯定是鄧艾的軍隊佔優。但是當時大環境是鄧艾孤軍深入敵後作戰,無戰略補給線,如果鍾會無法迅速解決姜維南下,而成都方面又死守無法迅速攻下的話,很有可能鄧艾要遭到全軍覆沒。
但是諸葛瞻及蜀漢方面並沒有堅定頑抗的意志,朝中群臣一片慌亂,沒有好的戰略計劃及指導思想,只是想讓諸葛瞻帶軍隊出去做最後一搏,沒有考慮到當時死守的效果更好。而鄧艾方面屬於置之死地而後生,除了向前沒有其他路子,所以迅速擊破諸葛瞻的軍隊,並進抵成都城下。
這時候蜀漢君臣的尿性又出來了,慌慌張張,毫無禦敵之策,主動開門投降。其實從後代史學家及軍事研究者來看,當時蜀漢並沒有滅頂之災的場面,當時鍾會的主力部隊一直在劍門外被姜維死死抗住,時間久了肯定缺糧疲憊然後撤退。鄧艾雖然入蜀,但是孤軍深入,各地只要堅壁不戰,一段時間後鄧艾軍士氣下降且缺乏補給,很容易被困死蜀中。
蜀漢滅亡只能說蜀中後期確實人才缺乏,政治混亂,民心向背已經逐漸改變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9 # 牡丹梅花鑫森淼
鄧艾偷渡陰平,打到江油,江油太守馬邈投降,江油軍馬全部由鄧艾收編,接著涪城軍民投降鄧艾,鄧艾接著收編涪城軍馬。收編了江油和涪城軍馬的鄧艾大軍就不止兩千人。
-
10 # 姑且說
綿竹防禦戰的失敗,要從戰場與戰場外兩個方面來考慮。諸葛瞻的戰略失策、鄧艾的高明的指揮、魏蜀吳三國平衡打破等都要納入考慮範圍內。
綿竹大戰的具體過程
公元263年,偷渡陰平成功的鄧艾成功攻陷江油,旋即全軍向成都方向進軍。蜀軍方面則派遣諸葛瞻、張遵、黃崇、李球等前往抵抗。但是諸葛瞻率領軍隊到達涪縣後邊不再前進。黃崇多次勸誡諸葛瞻搶佔險要地形,阻擋魏軍進入平原地帶。但諸葛瞻沒有采納。
在此情況下,鄧艾長驅直入,打敗蜀軍,攻佔涪縣,獲得部分補給。蜀軍被迫退入綿竹關。綿竹關是拱衛成都的最後一道關口。鄧艾曾寫信招降諸葛瞻,惹的諸葛瞻大怒。
面對氣勢正盛的魏軍,諸葛瞻放棄堅守,選擇與魏軍進行決戰,先後兩次擊敗魏軍的前鋒部隊。但是在鄧艾的率領下,蜀軍戰敗,綿竹關失守,諸葛瞻、張遵等蜀漢元老的子弟們全部戰死。成都丟掉了最後的防線,赤裸裸的展現在魏軍的眼前。
綿竹大戰蜀軍失敗的原因:
戰場上的原因一、諸葛瞻的戰場決策的失誤
諸葛瞻在與鄧艾的對決過程中,存在兩個致命錯誤:一是在涪縣未能及時據守險要,組織魏軍進入平原;二是放棄堅守綿竹,選擇決戰。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錯誤。險要的地勢一直是蜀軍據守抵抗魏軍的有力武器。魏軍雖然偷渡陰平,但是還處在崇山峻嶺的邊緣地帶。再加上孤軍深入,偷襲蜀漢,軍心必然忐忑。如果蜀軍能及時據險,節節抵抗魏軍,一方面能有效阻止魏軍的進攻,另一方面對於魏軍的軍心亦是一種打擊。
再來說第二個錯誤。綿竹關作為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至關重要。其時,蜀軍連連失敗,軍心不穩,士氣低落;而魏軍長驅直入,成功就在眼前,必然人人誓死一戰。其時,最好的辦法便是堅守綿竹關,依靠綿竹地利優勢,消耗魏軍的軍心士氣。蜀軍本土作戰,後勤補給可以保證,魏軍孤軍深入,長時間必然糧草不濟。再加上,那時姜維已經率領五六萬軍隊回師支援,可以說,只要堅守住綿竹關,蜀漢還有翻盤的希望。
但諸葛瞻偏偏沒有據險節節抵抗,放棄堅守綿竹,讓鄧艾有了可乘之機。可以看出,諸葛瞻並不擅長軍事,言過其實!
二、軍隊數量以及質量上存在差距
鄧艾偷襲陰平,所率領的兵力一共是三萬人,其中一萬人在前方開路,其餘兩萬人運輸糧草跟進,滿打滿算,鄧艾的可戰之兵是三萬人。而蜀漢的主力部隊則由姜維率領,在劍閣抵禦鍾會率領的魏軍;同時,在魏軍進攻漢中時,劉禪已派遣廖化、張翼和董厥率領部隊支援姜維。蜀漢國力衰弱,兵力受困,精兵在外,此時防禦軍隊的數量與質量必然不足。已老弱病旅對抗百戰精兵,正面對抗必然失敗。
三、蜀漢已成哀兵,哀兵必敗
其時,魏軍已經佔據陰平,十幾萬大軍陳兵於劍閣,突然一支精兵出現在蜀漢腹地,必然使蜀國陣腳大亂。再加上蜀漢後主劉禪昏庸,國政混亂,蜀漢人心惶惶。在這樣的因素下,劉諸葛瞻在守綿竹時都悲憤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連主帥都喪失了信心,何況是其麾下蜀軍。可以說,蜀漢上下,已然失去了抵抗魏軍的信心,由此可見蜀軍已然成為一支哀兵。而魏軍卻並非疲憊之師,陰平重鎮江由不戰而降後,魏軍已經獲得休養。且滅國大功就在眼前,魏軍士氣如虹,自然不是蜀漢哀兵能夠抵抗的!
四、鄧艾的軍事謀略
鄧艾能文能武,兵法嫻熟,常年與蜀漢作戰,在兵法謀略、帶兵打仗方面遠遠超過諸葛瞻。一方面其精準的找到了蜀軍防線的突破點陰平,成功偷渡,出其不意,使得蜀國大亂;另一方面偷渡陰平後,鄧艾以孤軍直入蜀漢腹地,採取了正確的戰略。其迅速拿下江由、擊敗諸葛瞻的前鋒、突入平原地帶,在綿竹關寫勸降信激怒諸葛瞻,激起與之決戰等,無一不見證了其高明的軍事指揮能力。
戰場之外的因素
一、魏強蜀弱,江東內亂,打破平衡
蜀漢佔據益州一地,與曹魏相比,本來就相差甚大。更何況,蜀漢後期以來,宦官黃皓亂政,致使蜀國政局混亂,奸臣當道,國事不振,內部矛盾重重,民心已然向背;再加上姜維連年北伐,損耗國力,蜀漢國力依然衰弱至極點,朝局早已不是政通人和的景象了。恰逢江東的東吳,在孫權死後,陷入內亂,已無法對曹魏進行牽制。而魏國此時,司馬昭牢牢掌握曹魏大權,並且大力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招募人才,曹魏社會穩定,政局平穩,國力日增。三國之間的平衡在此時已然被打破,曹魏得以抓住良機,討伐蜀國;再加上魏國蜀漢兩相對比,國力差距太大,蜀漢已無挽救之勢。
二、蜀國君主昏庸,武備孫馳
魏國為滅蜀大戰,進行了精心準備。一方面以先攻吳迷惑蜀漢,讓其放鬆警惕,另一方面,在關隴地區積極調兵遣將,籌措糧草,為攻打蜀漢做準備。而在魏軍準備之時,姜維已然提醒劉禪進行準備,但劉禪聽信黃皓讒言,並不理會,繼續沉迷享樂。同時,對於陰平,諸葛亮在世時,已然提出"全蜀之防,當在陰平"的舉措。但是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朝廷武備鬆弛,還是忽視了對陰平的防禦。由小見大,由此可見,此時的蜀漢已經病入膏肓,敗亡是遲早的事情了。
-
11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鄧艾率領的部隊人數還是非常可觀的,主要原因在於諸葛瞻計程車兵不行。
那個言論是自從三國演義讀多了,好像每一個人都讀懂三國曆史了。三國演義和真正的三國曆史有著很大差距,我們沒有辦法把三國演義拿來當作正史,也沒有辦法把正史和三國演義混為一談。
在三國演義當中,鄧艾率領的部隊人數是2000人,而諸葛亮率領的部隊人數可能達到了2萬,這還不包括後勤補給部隊以及後續可能到達的部隊。
所以就有了最開始提出的疑惑,2000人打2萬人怎麼打也打不過呀,除非那2萬個人把脖子都伸出來,讓這2000個人砍,即便這樣沒有三五炷香也打不贏這場戰役。
真實的歷史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鄧艾偷渡陰平其實冒了很大的風險,他所能夠統率的部隊接近2萬人。
但是因為陰平地勢險要,真正到達陰平的時候,部隊恐怕也就1萬多人,這個時候鄧艾的部隊是氣喘吁吁的,沒有錯。
而三國演義針對於這一段歷史,僅僅是虛化了鄧艾所率領的部隊,可是問題的最關鍵一點是三國演義忽略了諸葛瞻的能力。
諸葛瞻的能力不強,但也不弱,屬於中等偏下的狀態,這樣的一個狀態守住陰平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陰平地勢險要,根本就不需要什麼能工巧匠,也不需要大將軍,僅僅是來一個平庸的人就可以守住。
但是諸葛瞻率領的軍隊是小白菜。
什麼是小白菜呢?簡單講,諸葛瞻率領的這一批部隊僅僅是隨便拉過來的一批人,他們連大規模的戰役都沒有見過,甚至都沒有進行私下的培訓,他們僅僅是剛剛加入部隊就被拉過來的人。
這樣的人不要說打仗了,能站在這裡等敵人,別敵人砍過來的時候不逃,就算是給諸葛瞻面子了。
雙方原本勢均力敵,而鄧艾的部隊全都是歷經過大風大浪,什麼戰役都見過的,諸葛瞻的部隊卻連最常見的操練都沒有,這樣的一支部隊怎麼能夠勝利?
而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則得益於諸葛亮和姜維數次出師討伐所帶來的國內困境。
-
12 # 鹹魚閒聊
公元263年,魏國發動滅蜀之戰,司馬昭命鄧艾,諸葛緒,鍾會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鄧艾領兵三萬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領兵三萬出祁山攻武街,橋頭切斷姜維的後路,東路鍾會率十萬主力從斜谷,駱谷出祁山攻漢中諸地,然後揮師劍閣,直取成都。
可以說,魏國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勝之決心的,而且獲勝的機率非常大,因為相比於四十多年前的漢中之戰,此時的魏蜀兩國的國力差距更加明顯,魏國國力日益強盛而蜀國則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說漢中之戰劉備還有與曹操一戰的實力,甚至可以主動發起對曹操的進攻,那麼此時的蜀漢甚至連防守都難以為繼了。
魏國三路大軍攻蜀,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障礙就是沓中屯田的姜維了,作為此次攻蜀的最高指揮官,鄧艾決定親自對抗姜維,可是令鄧艾沒有想到的是,姜維因為擔心劍閣安危,他並沒有與鄧艾糾纏,而是直接退守劍閣,劍閣是漢中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此處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守住劍閣便可保成都安危,鄧艾沒有想到姜維能全身而退,畢竟姜維的後路還有諸葛緒,可是令鄧艾更加沒有想到的是,諸葛緒被姜維設計所騙,沒能成功阻擊住姜維。所以當姜維退守劍閣的時候,鄧艾的內心是有些崩潰的。
但是隻會崩潰不會思考的將領算不上名將,而鄧艾畢竟是三國晚期一代名將,大軍既已出動,他可不會輕易喪失信心,既然劍閣有姜維據守,打通劍閣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麼只有另想他法,名將之所以是名將,就在於名將不會因循守舊抱守殘缺,而是會根據戰場的形勢不斷的做出改變,在不利的局面下以奇取勝。曾經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既然劍閣不通,那就另尋別路。
鄧艾的計劃是,由鍾會進軍劍閣,牽制住姜維,自己偷渡陰平,直取涪和綿竹,最後兵臨成都城下,最終亡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的想法是,當自己率領大軍偷渡陰平成功的話,駐守劍閣的姜維就騎虎難下了,繼續守劍閣則成都不保,棄守劍閣則鍾會的十萬大軍會源源不斷的馳援鄧艾,最終還是不免失敗。但若想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就在於鄧艾能否偷渡成功,因為擺在鄧艾大軍面前的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那時候的陰平小道根本不能稱之為道,大家試想一下姜維文武雙全,足智多謀,連他都沒有想到魏軍能偷渡陰平,可見當時的陰平小道根本不足為慮,那麼陰平小道究竟有多難走,以至於連姜維都忽視了它的存在?我們可以從鄧艾實際行軍的情況中去體會:
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小編認為,當魏軍面對這條“邪徑”的時候,他們的內心一定是非常沮喪的,他們可能根本沒想過能成功到達,而蜀軍也沒想到,所以當鄧艾率領的三萬大軍出現在江油的時候,蜀軍以為那是天兵天將下凡,沒做任何抵抗便棄守投降,隨後鄧艾大軍進擊涪城,後主劉禪急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支援涪城阻擊鄧艾,但諸葛瞻行動遲緩,沒有及時守住涪城,致使這一險要之地失陷,諸葛誕不得不退守綿竹。
綿竹是通往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諸葛瞻以逸待勞兵力也在鄧艾大軍之下,但最終綿竹一戰,諸葛瞻還是戰敗而忙了,最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出城投降,蜀漢滅亡。
很多人不理解,諸葛瞻為何會戰敗,畢竟他是諸葛亮的兒子,可是諸葛瞻並沒有遺傳他父親的智慧,這從他的此次作戰表現中就能看出來,首先諸葛瞻奉命出兵的時候,隨軍的黃崇等人強烈建議他急行軍搶先守住涪城,可是他沒有,最終讓鄧艾早先拿下,隨後他沒有固守綿竹而是主動出擊與鄧艾決戰,雖然鄧艾大軍過陰平小道後已成疲兵,且兵力損失非常大,三萬大軍最多隻剩下一萬,但江油投降後,這支疲兵已經得到極大補充,況且這支部隊不僅是疲兵還是一支不得不背水一戰的絕兵,所以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誓死而戰,而且諸葛瞻的實際兵力也並不多,當時蜀漢全國兵力不過十萬餘人,除去駐守各地,成都和姜維手中的兵力,能夠供諸葛瞻調動的兵力最多一萬,因此雙方的兵力其實是相差無幾的,在士氣及主將計謀能力上,蜀軍都遠不及魏軍,而兵力蜀軍也並不佔多少優勢,所以諸葛瞻敗亡已成定軍。
鄧艾成功打到成都城下,可能有的人對此產生疑惑,姜維去了哪裡呢?其實姜維一直被鍾會困在劍閣,由於鄧艾是出其不意的出現在姜維的後方,所以當姜維得知鄧艾大軍偷渡陰平並擊敗諸葛瞻後已為時已晚,因此姜維不得不撤出劍閣,為避免被前後夾擊,他率部退到巴中,而鍾會則派人繼續追擊姜維,在得知劉禪投降後,姜維才不得不向鍾會投降。
以上便是魏滅蜀之戰以及諸葛瞻為何會敗亡的經過及原由。
-
13 # 洞察舊機
有兩個原因。
第一,鄧艾部隊的人馬雖然不多,但是都是精銳計程車兵。這些士兵跟著鄧艾翻越摩天嶺,歷經九死一生,才出其不意的出現在了成都城下。能來到成都城下計程車兵就好比經歷了長征的紅軍戰士一般,同生共死,不僅精銳,而且上下一心。
第二,跟著鄧艾計程車兵人數雖然不多,只有兩千餘人,但是他們都是捨棄了後方,翻越摩天嶺,到了成都城下的,那就好比當年韓信的背水列陣,只有拼死一戰,才有活路,否則一個都活不了。
這樣計程車兵能不勇猛嗎?
反觀諸葛瞻的人馬,雖然有七萬之眾,而且有以逸待勞的優勢,倒不如說是被鄧艾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的劣勢。《孫子兵法》上說過,在本土上作戰計程車兵最是容易潰散,何況還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呢?
還有一個大機率的可能性,就是諸葛瞻的這支人馬是臨時拼湊起來的,以前或許就沒有經歷過戰陣,哪裡會是鄧艾兩千人馬的對手呢?
鄧艾的這種戰例在我國曆史上也不是孤例,比如南北朝時候梁朝的陳慶之。
陳慶之率領七千人北伐,在滎陽城下面對三十萬北魏軍隊,梁軍上下都感到恐慌,陳慶之為了鼓舞士氣,他解下馬鞍並且餵了馬,對將士們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北魏將領)計程車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七千人,敵人有三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於是親自擂鼓攻城,一舉破敵。
冷兵器戰爭有這樣戰例,現代戰爭中也有。
我軍在一次自衛反擊戰中,四名士兵,勇猛向前,靈活穿插,一舉端掉了敵軍的一個炮兵營,無一傷亡。戰鬥結束後,這四名士兵說,敵軍看見了我們不繳械投降,竟然還敢反抗!
一個炮兵營少說有好幾百人吧,可是硬生生的被四名戰士給打敗了。
這才叫正面硬鋼!
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士氣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古代將軍提高部隊士氣的辦法無非兩種,一種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種是將士兵逼入絕境,讓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死決一死戰;現在將軍提高部隊士氣的辦法除了變通著使用古代將軍的辦法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就是讓部隊中的每一個士兵為信仰而戰,為國家而戰,為人民而戰。
信仰的力量>重賞+生死。這已經在我軍的歷史上得到無數次的證明。
-
14 # 歷史解說
在鄧艾偷渡成功之後,到了江油關,那個時候他的大軍處境其實是非常不好的,人馬都是非常疲倦的,不管是在吃喝,還是在保暖問題之上都是沒有辦法保證的。這個時候如果江油關的守將能夠堅守自己的要塞,那麼最多不過幾日,鄧艾等人的大軍就會完全失去作戰能力。可誰知道這個江油關的守將是一個貪生怕死的無能之輩,一看眼前突然出現了這麼的人馬,嚇得是腳直打哆嗦,馬上就開門投降了。
這個時候的鄧艾就佔領了江油關,得到了所有物品的補給,他的大軍馬上就從一個疲憊不堪的軍隊變成了一個虎狼之師。面對當時蜀國的垂死掙扎,這時候的鄧艾明白了,必須前進,不然就是一個死,不僅僅是他鄧艾知道,手下的軍隊裡每個戰士都知道,所以在之後的戰事裡都是奮勇向前,個個以一敵百,所到之處,必是得勝,加上鄧艾這個一代名將,這隻大軍真是一隻鋼鐵之師。
然而當時的蜀國,他的統領是諸葛瞻,這人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打過仗的書生而已,沒有帶過兵,更是沒有戰場上的對敵經驗,帶的大軍又是所謂的御林軍,只是一些挑剩下計程車兵而已,這種軍隊怎麼面對鄧艾的虎狼之師?蜀國真正的軍隊是在姜維的手裡,之後又被廖化帶走了三萬,這些精銳都在北方對抗鍾會的大軍呢。雖然他諸葛瞻讀過很多的兵書,但是也是明白的,他這一戰,必死無疑的,但是他也不能辱沒了自己父親諸葛亮的名聲啊,只能用死來捍衛自己對蜀漢最後的忠誠了。
其實很多人不能明白為什麼這麼大的蜀國會輸在鄧艾這樣一隻深入敵國的偏師呢?而且當時的鄧艾只是帶著僅僅三萬人而已。在第一次交戰之中,鄧艾大敗,但是他已經是沒有了後路,就跟將士們說了,退就是死,只能前進。
在之後的一次較量之中,取得了勝利並砍下了諸葛瞻的頭,正所謂是衰兵必敗的,諸葛瞻當時也是抱著必死的心,和當時親自擂鼓,為大軍鼓舞士氣的鄧艾來比,是兩個概念,其實只要諸葛瞻好好的穩定軍心,以自己的要塞死守,鄧艾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攻下的,可是天意就是如此,還是他諸葛瞻不如鄧艾啊,最終鄧艾擊破了蜀國最後的防線,迎接他們的則是劉禪的投降了,鄧艾的這隻部隊真是立下了無可磨滅的大功啊。
-
15 # 安定郡小書生
公元263年,曹魏在司馬昭的主持下開始伐蜀,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東路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蜀軍在大將軍姜維支援下,出川抵抗,之後敗退,拒守劍閣。此時鄧艾建議,從陰平繞小道攻涪城,切斷姜維後路,直取成都。之後鄧艾挑選精兵,聯合諸葛緒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結果諸葛緒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與鍾會軍會合。不久,諸葛緒被鍾會以畏懦不前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根據史書記載,鄧艾與其子鄧忠帶領三萬人馬,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行軍300多公里,最後出其不意到達江油。蜀漢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從天而降,不戰而降。
鄧艾乘勝進攻涪城,蜀漢派衛將軍諸葛瞻督率諸軍拒敵。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這個共同出征的還有張飛之孫尚書張遵、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之侄羽林右部督李球以及諸葛瞻之子諸葛尚。
諸葛瞻率軍到達涪城後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就曾多次勸其迅速搶佔險要地形,阻止敵人敵人進入成都平原,然而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其意見,黃崇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鄧艾的魏軍在沒有阻擋的情況下長驅直入,很快與蜀軍前鋒遭遇。雙方接戰,蜀軍前鋒很快被打敗,諸葛瞻只得退守綿竹。
鄧艾遣使者勸降諸葛瞻,諸葛瞻大怒,斬殺使者,雙方開始準備進行決戰。戰爭最開始,諸葛瞻擺好陣勢嚴陣以待,鄧艾採用左右包抄戰術,分別是鄧忠從右、師纂從左,但很快被諸葛瞻擊退。面對困局,鄧艾大怒,令二人再次出戰。此戰,蜀軍很快被擊垮,蜀軍諸葛瞻父子、張遵、黃崇、李球全部戰死。
諸葛瞻在抵禦鄧艾時率領多少軍隊,史書沒有記載。但是鄧艾的部隊在經歷崇山峻嶺之後,疲憊之師依然能夠擊敗諸葛瞻嚴陣以待的部隊。這裡有幾種可能,一是諸葛瞻確實言過其實,在軍事才能上缺乏戰略眼光,放棄搶佔險要地形,給鄧艾軍隊以喘息修整的機會;二是諸葛瞻的軍隊是在曹魏軍隊進入蜀地後,倉促組建的,從將領來看,估計部隊戰鬥力很弱;三是蜀漢軍隊面對鄧艾從天而降軍隊,軍心大震,怯戰心態在全軍蔓延;四是鄧艾部隊都是精挑細選的精銳部隊,雖然在穿越陰平小道受到很大損失,但是進入蜀地之後,很少遭遇蜀軍抵抗,士氣正盛。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魏國一共出動了18萬大軍,分別由鍾會、諸葛緒、鄧艾率領,其中諸葛緒和鄧艾分別統率3萬軍隊,而鍾會作為主帥則統領12萬大軍。
當鍾會以諸葛緒畏戰為名,奪去了諸葛緒的兵權時,直接歸屬鍾會手下的魏軍則有15萬人,而鄧艾仍然是統領他的3萬人,並且偷渡陰平的,也就是這3萬人的軍隊。
當魏軍大舉南下進攻蜀漢時,蜀軍主力由大將軍姜維率領駐紮在沓中屯田,這部分軍隊大約有4萬左右,是蜀漢的主力野戰軍團,也是蜀漢最精銳的部隊,一直由大將軍姜維率領,並在此前多年的時間中隨姜維北伐,身經百戰。
除了姜維率領的主力之外,蜀漢在漢中前線還有1萬人左右的守軍,分別駐紮在漢城、樂城、黃金城、陽平關等險要關隘之中,駐守漢中的蜀軍除了蔣舒投降,傅肜之子傅僉英勇戰死之外,直到劉禪投降,漢、樂二城的蜀軍仍然堅守城池。
當魏軍進入漢中時,包圍了漢樂二城,留下圍城部隊,主力仍然由鍾會率領繼續南下,姜維在得到魏軍進攻的訊息後,一邊上報朝廷請求援兵,一邊虛晃一槍,繞過諸葛緒,搶先到達劍閣關擋住了鍾會南下的道路。
蜀漢朝廷在得知魏軍進攻之後,急忙派出左車騎將軍廖化、右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率軍北上救援姜維,廖化、張翼、董厥派出去救援姜維的軍隊應該是成都最後的衛戍部隊,人數應該有2萬人左右。
在這裡來大概估計一下蜀漢全國軍隊的部署,蜀軍的4萬主力在姜維手中,蜀漢的北部重鎮漢中是蜀漢的北邊門戶,守軍至少1萬人,蜀漢的東部重鎮永安和江州是東邊門戶,守軍也有1萬人,蜀漢的南部是南中,整個南中的蜀軍至少也有1萬人。
再加上蜀漢所屬22個郡的郡縣兵加在一起至少也有1萬人,而蜀漢首都成都的衛戍部隊應該有2萬人左右,合在一起,蜀漢的全國軍隊總數量就是10萬人左右,這也符合劉禪投降之後交出的蜀漢戶口冊所記載數字。
也就是說,當劉禪派出廖化、張翼、董厥率領蜀漢最後的中央軍出戰之後,成都實際上已無兵可用,當鄧艾率領3萬精士越過七百里無人區,直到繞過劍門關到達成都北部的江油時,江油守將馬邈大驚失色,不戰而降。
就算是馬邈想戰,也基本上不可能戰勝,鄧區率領的可是3萬虎狼之師,是長期和姜維進行北伐攻守戰的魏軍精銳,雖然長途跋涉,精疲力盡,但面對馬邈的郡縣兵,簡直如狼入羊群一般,江油守將馬邈無論是戰是降,都免不了江油的失守。
江油一失守,魏軍繼續南下到達涪城,再往下就是綿竹,只要拿下涪城與綿竹,鄧區的魏軍將兵臨成都城下,形勢非常危急。
當鄧艾大軍拿下江油後,訊息傳到成都,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都非常驚訝於魏軍的突然出現,如天降神兵一般繞過劍門關,直接出現在了成都的北邊,蜀漢朝廷的第一反應就是派兵抵抗。
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是建議極力抵抗魏軍的人,雖然此時蜀漢朝廷中投降派已經佔了上風,但由於諸葛瞻頭頂父親諸葛亮巨大的光輝,被主戰派及皇帝劉禪寄於厚望,所有人都希望諸葛瞻能力挽狂瀾,如同當年諸葛亮一般,拯救蜀漢於火之中。
而成都最後的衛戍部隊已經被廖化、張翼、董厥帶走了,諸葛瞻拿什麼拿魏軍戰鬥呢?
在這個時候,諸葛瞻也只有集結宮中所有侍衛、部曲以及臨時招募的預備役士兵參與最後的成都保衛戰,諸葛亮瞻能夠集結的軍隊人數應該不會多,估計在1萬人左右。
由於是保家衛國的戰鬥,所以儘管諸葛瞻手下這批士兵軍事素質不高,但是戰鬥意志還是相當強的,由於鄧艾搶先佔領了涪城,佔領了險要地勢,而諸葛瞻因為猶豫不決和遲疑,直接導致失去了涪城的先機。
首戰諸荀瞻失敗是因為鄧區搶先佔領了地勢,兩人的第一戰諸葛瞻輸在地利上,涪城之戰失敗後,諸荀瞻退守綿竹,這可是成都最後一道屏障,諸葛瞻明白,他手下那下匆忙湊起來計程車兵也明白,所以綿竹一戰,蜀軍上下群情激奮,都抱著必要的信念要與魏軍決一死戰。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氣是打贏戰爭的前提,所以首戰,毫無戰鬥經驗的蜀軍擊敗了精銳之師的鄧艾軍隊,憑的是士氣,必死的信念,和保家為國的勇氣。
可魏軍必定是精銳部隊,而鄧艾又是身經百戰,很快就發現了一群沒有戰鬥經驗的蜀軍,在一個沒有戰鬥經驗的將領諸葛瞻的率領下,打了一場沒有戰爭常識的綿竹之戰,鄧艾這個數次擊敗姜維的老將,終於憑藉自己正確的指揮,以兩路包抄之勢擊敗了諸葛瞻的軍隊,蜀軍包括主將諸葛瞻、張遵(張飛孫子)、黃崇(黃權兒子)全部戰死,蜀軍全軍覆沒。
綿竹之戰是一場慘烈的成都保衛戰,諸葛瞻以1萬雜牌軍面對鄧艾率領的3萬魏軍精銳,能夠在首戰中取勝已經很不容易了,諸葛瞻當時毫無戰鬥經驗,儘管他是諸葛亮的兒子,儘管他流著諸葛氏的血脈,卻沒能繼承諸葛亮的才能,面對虎狼一般的魏軍,面對狡猾如狐狸一般身經百戰的名將鄧艾,諸葛瞻寧願戰死,也不願意苟且偷生,這一點來說,他不愧是諸葛亮的兒子。
所以,綿竹一戰,世人都誤解了諸葛瞻,並非諸葛瞻能力不行,也並非諸葛瞻不堪一擊,只是當時的形勢如此,蜀漢已無可戰之兵,已無可領兵之將,就算諸葛亮轉世,也難以扭轉局勢。
-
17 # 冷月鉤沉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透過陰平荒無人煙的地方,奇襲江油。
蜀漢皇帝劉禪非常震驚,他沒想到魏軍會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
之所以震驚,是因為當時成都守備空虛,城中除了守衛皇宮的禁衛軍萬餘人,再沒有別的武裝力量。
而鄧艾卻有3萬的虎狼之師,經過長期的戰爭磨練,戰鬥力非常強悍。
劉禪一開始主戰,因為成都如果陷落,自己皇帝做不了不說,身家性命可能也保不住。
於是,他詢問大臣們該如何退敵,這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站了出來,提出了到綿竹去抵擋鄧艾。
諸葛瞻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
他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兒子,因為這個光環受到劉禪的器重,被封為都護和衛將軍,統領蜀國軍政大事。
但諸葛瞻這個人的能力,和他父親諸葛亮相比,確實差距太大。
他帶領1萬禁衛軍來到綿竹,抵擋鄧艾的大軍,手下建議他佔領優勢地形,以逸待勞,等到姜維和漢中的援軍趕到,成都之危機自然化解。
可諸葛瞻並沒有理睬,他鼓勵士兵英勇殺敵,為蜀國而戰。
戰爭初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打敗了鄧忠來犯的大軍。
俗話說,一而勝,再而衰,三而竭。
等到鄧艾親自領兵出戰,諸葛瞻不敵被殺。
綿竹陷入魏軍手裡,成都沒有了任何的屏障,加上蜀中早已經厭倦了戰爭,所以老百姓和各地軍政長官都選擇了投降。
劉禪在譙周的建議下,開城們迎接鄧艾大軍,存在了40餘年的蜀漢宣告滅亡。
筆者認為,蜀國被滅不是諸葛瞻的能力不夠,而是益州地處偏遠的西南地區國力衰微,加上諸葛亮和姜維的不斷北伐,讓蜀國更加的空虛。
所以說,即使諸葛瞻以逸待勞也沒有打退魏軍,反而身死國滅,辱沒了諸葛亮的一世英名。
—End—
-
18 # 青史回聲
諸葛瞻手下那叫精銳?事實上,蜀國在後期,基本上所有的精銳都已經被前線的姜維給調走了,調到哪裡了?就是劍閣。沒錯,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關。
事實上,鄧艾偷渡陰平,是招險棋。為此,鄧艾連自己人都沒透露半句話,比如和他一起伐蜀的鐘會。他為啥這麼做呢?原因很簡單,偷渡陰平是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策略,若是讓蜀國一方知道此事,別說偷渡陰平會失敗,就連鄧艾本人也會身死。
言歸正傳,雖然說鄧艾偷渡陰平帶的軍隊人數比較少,但打仗可不僅僅只是靠人多就能取勝的,如果是這樣,那麼也就沒我在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了。鄧艾此次偷渡陰平的部隊,勝在精銳,加上奇襲,只要鄧艾兵臨成都,就能夠取得重大成果。
雖然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後人,但是論本事,諸葛瞻還不如姜維,加上姜維為抵禦鍾會,已經調集大量蜀國精銳,成都周圍已經沒有多少精銳人馬,僅僅靠十幾年沒有上過戰場的“御林軍們”,怎麼可能抵得過鄧艾的兵馬呢?加上劉禪這個不經嚇的主兒,只要一敗,就會立刻開城投降。
所以鄧艾這步棋,走得十分精妙,他賭對了。
-
19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先說下結論,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軍隊人數不少,諸葛瞻所率領的也不是所謂的精銳。要說精銳,身經百戰的鄧艾之師才是精銳。偷渡陰平時鄧艾到底帶了多少人?保守估計不少於兩萬兵力鄧艾是三國末期曹魏非常厲害的名將,在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伐蜀,作為西路軍的統帥鄧艾率所部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鍾會取得漢中後,直奔劍閣,卻遇到了姜維憑藉劍閣的險關的抵抗,鍾會久攻不下,糧草不濟,準備撤軍。這時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計策,具體的戰略意圖就是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鍾會大軍即可前進;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見《三國志鄧艾傳》。從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蜀漢認為不會有人能從這裡走出來,也就未在此設防。陰平這個地方並沒有路,鄧艾稱之為“邪徑”,就是這樣一條不能稱之為道路的路被鄧艾給走出來了,他是怎麼走的呢?鄧艾本想邀請諸葛緒與自己一起避開劍閣下江油,諸葛緒不認可鄧艾的做法,自己去與鍾會匯合去了。
公元263的冬天十月,鄧艾自陰平小道行走三百多公里,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山高谷深,兇險萬分,加上糧食不濟,鄧艾前面的路就是一條死路。但面對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鄧艾率先做出表率,裹著草蓆從山上往下滾,剩餘將士緊跟其後,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象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
陰平小道這一條本沒有路,卻硬是被鄧艾走出一條路,後世稱之為軍事上的奇蹟。鄧艾本部過了陰平小道,正史並沒有記載有具體的人數,但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計策時,是要直搗成都,可見能帶的精銳都要帶了,加上鍾會還派田章去支援鄧艾,所以到達江油之前,鄧艾所部的軍隊除去路上的傷亡,有戰鬥力的兵力應該還不低於兩萬。
諸葛瞻所率領的並非是精銳 而是臨時組建的戰鬥力一般的軍隊蜀漢最精銳的部隊主力在姜維那裡,包括劉禪曾派廖化、張翼和董厥去增援姜維。霍戈在鎮守南中,羅憲駐紮在江州。鄧艾到達江油後,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拿下江油得到補充和修整後,鄧艾要再下涪城,之後綿竹,再到成都。面對鄧艾的長驅直入,作為最高統帥的劉禪支援了以諸葛瞻為首的主戰派,以諸葛瞻父子為統帥率領了數萬御林軍(諸葛瞻能調動的也就是守衛成都的兵力包括臨時招募的男丁)去涪城抵擋鄧艾,在涪城失利之後,退守綿竹。
在綿竹一戰中,諸葛瞻擊敗了鄧艾的前鋒鄧忠和師簒的進攻,鄧艾惱羞成怒,重新鼓舞士氣,與諸葛瞻在平原決戰,此戰諸葛瞻父子戰死,鄧艾成功拿下綿竹,最後逼近成都。鄧艾此時已無路可走,勝利了滅掉蜀國就是天大的功勞一件,敗了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只能拼命決一死戰。
-
20 # 唐朝的長老
鄧艾率領偷渡陰平的部隊雖然很少,但是在和諸葛瞻決戰的時候後續部隊應該都是跟上去的,所以鄧艾的部隊人數並不少;諸葛瞻率領的都是御林軍或則一些百姓,蜀國的精銳都在劍閣跟隨姜維阻擋鍾會十萬大軍,所以諸葛瞻率領的大軍雖然以逸待勞,但是並非精銳!
鄧艾決戰諸葛瞻的時候部隊很可能有三萬大軍司馬昭令鄧艾、鍾會、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的時候鄧艾和諸葛緒分別率領三萬大軍,而鍾會自引十二萬大軍,所以鄧艾最開始的部隊是三萬人。但是鄧艾曾經大敗姜維,所以部隊也會有所折損,這時候鄧艾的部隊應該是兩萬多人。
緊接著就是鄧艾偷渡陰平了,雖然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率領的只是部分精銳,人數應該不是很多,但是渡過陰平之後後續大軍必定也是跟上的,這時候鄧艾的部隊至少也在兩萬以上。而且當鍾會知道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流派了田章去接應鄧艾,等田章和鄧艾合兵一處的時候鄧艾的部隊即便是沒有三萬人,應當也是差不多的。畢竟鄧艾這時候已經是破釜沉舟了,肯定是要率領全部部隊和蜀軍決一死戰的。
諸葛瞻率領的大軍大多都是沒有上過戰場的御林軍蜀漢人口本來就少,部隊自然也少,所以姜維在劍閣抵禦鍾會的十萬大軍的時候蜀漢基本上都把老底給壓上了。當鄧艾突然出現在蜀國的時候蜀國臨時湊了三萬大軍,其中大多都是駐守蜀國的御林軍,他們根本沒有上過戰場,戰鬥力自然也是遠不及鄧艾率領的精銳部隊的。
畢竟鄧艾曾經帶領他的三萬大軍大敗姜維,這不但可以說明鄧艾的軍事能力卓越,他的三萬大軍也是戰鬥力爆表的。而諸葛瞻帶領的都是挑剩下的,所以和姜維率領在劍閣計程車兵是不能相比的,連姜維都打不過鄧艾,所以諸葛瞻敗的並不丟人。
諸葛瞻的統兵能力也遠不及鄧艾鄧艾是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了,從他大敗姜維,偷渡陰平就可以看出來,他帶兵打仗的能力甚至要勝過姜維和鍾會,這可能也是他居功自傲的原因。若不是鄧艾居功自傲,恐怕鄧艾也不至於全家被殺了。
而諸葛瞻不過是一個書生罷了,從來沒有出過徵,更沒帶過兵,諸葛瞻能一度擊退鄧艾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戰績了!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諸葛瞻要求太過苛刻,一個書生帶領一幫沒有上過戰場的兵輸給了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將,真的是一點也不丟人!
回覆列表
蜀漢丞相諸葛亮,他一生豐功偉績,為蜀漢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自先帝三顧茅廬以來,諸葛亮無時無刻不在為了匡扶漢室而努力!並且在劉備集團擔任至關重要的機要軍師,聯吳抗曹,火燒赤壁,巧取荊州,謀取益州,無不在諸葛亮的神算之下!當然了也離不開《隆中對》的正確指引!
在諸葛亮正確的戰略之下,劉備集團很快實現了《隆中對》戰略形勢,劉備佔據“荊州,益州”擁有了和曹操孫權一爭天下的資本!公元219年,劉備漢中大勝打敗了生平宿敵曹操。不過在古代有一句古話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是福禍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時候是福也會變成禍!正如此言所講,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孤軍犯境,雖然起初大勝,不過後來敗在孫權與曹操的聯軍之下,身死於臨沮。
關羽的戰死,至少減少了蜀漢三分之一的戰力!此時,劉備在眾多大臣的建議之下,在成都稱帝與曹丕分庭抗禮!不過劉備當上皇帝之後下的第一道詔令就是“東征孫權”,由於劉備的固執,加上不懂戰略及軍事,劉備大敗而歸!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由於劉備與關羽的慘敗蜀國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當然了,此時能收拾殘局的也就只有諸葛亮了,同時諸葛亮也擔任起了興復漢室的大任!
公元228-234年,諸葛亮5次北伐,但由於實力懸殊,加之蜀道難於運糧,都以失敗而告終!在諸葛亮臨死之前,委託姜維繼續北伐,並且將他生平所學盡數傳授於他!當然了,姜維畢竟歸降蜀國不久,加之剛剛得到諸葛亮的傳授,一時間還沒有能力擔任起北伐曹魏的大任!公元253年,費禕去世!姜維才能放開手腳與曹魏相爭!一直到公元262年,姜維一共發動過11次與曹魏之間的戰爭!勝利次數將近一半,由此可見姜維確實是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
對於姜維來說,他同樣面臨之前諸葛亮的問題,那就是蜀漢的國力及糧草的問題!然而此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此時他身為駙馬!不但不支援姜維北伐,而且還暗地裡向劉禪上表,要求廢除姜維的兵權!如此一來,諸葛瞻與姜維的關係就非常的糟糕!倘若此二人同心,蜀漢結局或許會改變!另一方面蜀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姜維幾次上書要求殺掉黃皓,均被劉禪拒絕!姜維為了避禍,前往沓中屯田!
對於蜀漢的這一情況,司馬昭早已看在眼裡,謀在心裡!公元263年,司馬昭與鍾會等人共同制定滅蜀大計!鄧艾與鍾會分別率領軍隊圍攻蜀漢各處城池!由於兵貴神速,加之實力懸殊,並且漢中蔣舒投敵,曹魏兵士可以說是節節勝利,鄧艾也正向沓中殺來!不過此時老將廖化已經在支援的途中張翼與董厥也在支援陽安關口。然而此時鐘會卻是大勝,為了保住蜀漢最後的屏障,姜維與廖化只得退守劍閣!劍閣地勢非常險峻,易守難攻,鍾會雖然有兵力上的優勢,但依然佔不到什麼便宜!
在姜維與鍾會對峙期間,鄧艾卻繞過了蜀軍防禦範圍,突襲陰平,直插蜀中腹地!劉禪得到訊息之後迅速派諸葛瞻帶領萬餘人前往阻擊!當諸葛瞻到達涪縣後,停止進兵!黃崇多次建議他佔據險要地勢,不讓敵人踏進平原半步!不過諸葛瞻始終沒有采納黃崇的建議!也正是由於諸葛瞻的遲疑,導致蜀軍前鋒被鄧艾率領部隊打敗,最後諸葛瞻,張遵,黃崇都死於此次戰役之中!不難發現,倘若諸葛瞻一早就聽取了黃崇佔據險要的戰略,結局肯定不會敗!當年,陸遜策劃的石亭之戰,最終能夠取勝也只是佔據了險要地勢而已!諸葛瞻之所以有此敗,經驗不足是其一,不過還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不聽良言,相比他爹諸葛亮來說,確實是差得太遠太遠!難怪諸葛瞻的“字”叫“思遠”,死遠!!!黃崇堪稱蜀漢第二王平,奈何諸葛瞻偏偏又選擇做馬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