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野草的沉思
-
22 # 豹眼看歷史
這是一個表面的現象,事實上鄧艾率領的部隊人數並不少,雖然諸葛瞻以逸待勞,但不是精銳部隊,同時,諸葛瞻遠非鄧艾的對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這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這也是鄧艾敢於冒險,偷渡陰平的主要原因。
第一,鄧艾偷渡陰平所率領的部隊,既是精銳,數量也不少。
景元四年(263年),魏軍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由狄道進軍,以牽制蜀國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統率三萬餘人,進攻武都,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欲乘虛進入漢中,然後直趨成都。
這就是伐蜀的魏軍兵力以及軍事戰略部署。
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的機會,率軍偷渡陰平,鍾會派遣部將田章等跟進。
鄧艾本部人馬三萬多人,田章等起碼也有一萬以上,因此,鄧艾與諸葛瞻在綿竹對抗時至少有四萬以上的兵力。
第二,諸葛瞻以逸待勞,究竟有多少兵力呢?
鄧艾出其不意抵達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蜀國衛將軍諸葛瞻從涪城撤退,回到綿竹列陣,以逸待勞,等待鄧艾。
蜀漢投降時,在冊兵力是十萬二千人,姜維是大將軍,曹魏又是主要的對手,因而,姜維直接統帶的兵力,不僅是精銳,而且數量也最多。包括漢中守軍,大約在四到五萬人。
永安、江州、漢中都需要有兵駐守,有資料說,劉備臨死時在永安留了兩萬兵力,諸葛亮一直沒有動用。但四十年後,是否保持這個規模不得而知,但在東吳方向,蜀漢絕不敢掉以輕心。這三處駐軍至少在三萬人以上。
除掉益州各郡縣的守軍以及成都的衛戍部隊,能夠派遣給諸葛瞻最多就是兩萬人馬。
這就是說,蜀漢真正經過戰爭考驗的精銳部隊都在劍閣、漢中前線,歸姜維統領,而諸葛瞻率領的人馬都是從後方調集,缺乏直接軍事經驗的二流部隊。而且在人數上,也遠遠少於鄧艾進攻的兵力。
第三,諸葛瞻遠非鄧艾的對手。
大將軍姜維,應該是蜀漢後期最出色的軍事將領,與鄧艾對戰五次,四敗一平。唯一沒有出現敗績的情況,還是鄧艾堅守不出,姜維無奈退兵。
諸葛瞻仰仗其父諸葛亮的聲望,做到了衛將軍、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但諸葛瞻並沒有直接帶兵打仗的經驗,他哪裡是鄧艾的對手。
鄧艾派遣其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其左翼,均告失利。
二人退回後,對鄧艾說:“賊兵堅守牢固,很難擊破。”
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之際,在此一舉,還說什麼可與不可。”大聲斥責二將,並要將其斬首。
二將話不敢說,策馬奔回,拼死再戰,鄧艾親自督戰,大破蜀軍,攻克綿竹,斬殺諸葛瞻父子及尚書張遵等人。
如果諸葛瞻謀略得當,鄧艾想攻克綿竹,應該是費點勁。
第四,蜀漢一幫紈絝主將帶領一群貴族子弟,能有多少戰鬥力?
當初,鄧艾偷渡陰平,迫降江油守將馬邈。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城後盤桓不前。
諸葛亮、張飛、黃權、李恢那都是蜀漢名相名將,但其子孫卻沒有那麼智謀、勇猛,大多都是些紈絝子弟。其所帶領的軍隊,也是之前軍士的子孫,可謂貴族子弟兵。
將領沒有戰爭經驗,軍士長期守在後方,也沒有戰場經歷,如何跟鄧艾率領的久經沙場的虎狼之師對戰。
尚書郎黃崇多次建議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其意見,黃崇為此失聲痛哭。
鄧艾長驅直入,將蜀軍前鋒擊敗,諸葛瞻退守綿竹。
由此看來,諸葛瞻毫無謀略可言,關鍵是已經怕了,失去了戰勝敵人的信心。
鄧艾派遣使者勸降諸葛瞻,諸葛瞻大怒,斬殺使者,而且悲憤地說:
"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於是,諸葛瞻堅守綿竹,準備與鄧艾決戰。黃崇也激勵將士決一死戰,李球臨陣授命,率軍與鄧艾展開了魏蜀最後一戰。
其忠可嘉,但戰爭還是需要依靠謀略、實力說話。
綿竹之戰是魏蜀最後一戰,也是最慘烈的一戰,就在這幫紈絝主將率領一群貴族子弟兵的頑強防禦下,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蜀漢就此滅亡。
-
23 # 大國布衣
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部隊人數並不多,僅數千人,卻是魏軍精銳中的精銳,鄧艾用兵有方,出奇制勝。而諸葛瞻沒有聽從黃崇堅守不戰的建議,貿然出戰,結果綿竹丟失 ,諸葛瞻父子全戰死,魏軍長驅直入直撲成都。
蜀漢在經歷了諸葛亮的北伐之後,執掌朝政的蔣琬、費禕採取休養生息、保境安民的國策使蜀漢有過一段難得的太平時期。而大將軍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連年用兵北伐曹魏,導致兵不思戰、民望太平,在這種大環境下,執掌曹魏大權的晉公司馬昭,抓住時機,整軍備馬準備伐蜀,並自信的說“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徵四方之兵十八萬”,兵分三路大舉伐蜀。以徵西將軍鄧艾,領兵三萬多人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多人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十萬魏軍主力,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三路魏軍,三路進發 ,欲一戰而平蜀。
不過,魏軍雖計劃周密,但姜維卻巧妙的用計使諸葛緒離開陰平橋,並聯合北上增援的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死首劍閣,擋住了鍾會的十餘萬大軍。兩軍在劍門關相持不下之際,徵西將軍鄧艾欲聯合諸葛緒避開劍閣,走涪城直取成都,諸葛緒準備在白水與鄧艾會合硬槓姜維,拒絕了鄧艾的要求。曹魏伐蜀大軍幾乎全部被擋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外,進退兩難,糧草殆盡,運糧困難,鍾會一度想過退兵,而一旦退兵,伐蜀大業將前功盡棄功歸一簣。而要想兵進成都,劍閣卻是魏軍難以逾越的必經之路。
這個時候,徵西將軍鄧艾巧妙的另闢蹊蹺,提出了“偷渡陰平,從涪城走左儋道進攻綿竹”的冒險計劃。之所以說冒險,是因為陰平小道人跡罕至,根本沒有路可走,且到處都是懸崖絕壁,這條小道知之者甚少,蜀漢也並沒有派兵把守,鄧艾雖統率三萬多人馬,但陰平小道只能容一人透過,顯然三萬多人不能全部從小道走,因為這麼多人一旦被蜀軍發覺,則必定會被封死在裡面。因此,鄧艾留下大部人馬,挑選數千精銳,自己身先士卒,史載鄧艾鄧忠父子:
“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就這樣靠著這種不怕死的精神,鄧艾和他的幾千精銳魏軍在鬼門關外走了一遭,終於筋疲力盡、傷痕累累的走出陰平小道,猶如天兵下凡出現在涪城。而涪城守將馬邈,面對突然間出現的數千魏軍疲勞之師,竟不思據城死守,反而心膽俱怯,開城投降。涪城的淪陷,使得蜀漢的形勢急轉直下,鄧艾的軍隊從死亡的邊緣被拉了回來,涪城成為了魏軍整頓恢復的重要補給站,透過涪城,魏軍進可取成都,退可與鍾會大軍會合。如果說歷經九死一生走出陰平小道是魏軍邁向成都的一小步,那麼意外收取涪城,則就是魏軍邁出的一大步了。
兵不血刃佔領涪城,與其說是一種運氣,倒不如說是鄧艾出奇制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涪城一佔,魏軍在這裡得到了補給休整,數千疲勞之師很快就成了虎狼之師。很快,這支魏軍就打到了成都外圍的最後一道防線綿竹。鎮守綿竹的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父子。
諸葛瞻有足夠的自信與鄧艾軍對抗,就在不久前諸葛瞻已經擊敗過鄧艾之子鄧忠和將軍師纂率領的前鋒部隊,面對區區幾千魏軍,諸葛瞻並沒有表示膽怯,成都已經危在旦夕,而要想保住成都等待援軍,就絕不能讓魏軍透過綿竹,諸葛瞻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穩定人心。而魏軍這邊同樣沒有退路,只能死命拼殺,進退都是死,不如死的壯烈點,拿下綿竹,成都便指日可下。 諸葛瞻拒絕了黃崇據城死守,等待援軍的建議,與兒子諸葛尚出城迎戰,令蜀軍意想不到的是,這支魏軍彪悍勇猛,個個都能以一當十,蜀軍很快陷入崩潰,諸葛瞻父子全部戰死陣前,鄧艾率領魏軍進入綿竹,成都,已經及目可見。
曹魏滅蜀之戰,十幾萬魏軍被阻擋在劍門關外。而徵西將軍鄧艾,另闢蹊蹺,只率數千精銳之師,偷渡陰平小道,置之死地而後生,佔領涪城後休養整頓,在綿竹大破諸葛瞻,鄧艾能成功,除了自己有膽有謀,其眾雖少,卻是魏軍精銳中的精銳,深入蜀境後,進退都是死,故而作戰非常勇猛。諸葛瞻沒有聽取黃崇的意見,過度自信,輕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綿竹的丟失,使得成都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
-
24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上,鄧艾偷渡陰平的部隊都不是“很少”,從數量上與諸葛瞻所帶的成都部隊大致同一檔次。而鄧艾所部都是精銳的隴右老兵,加上本人的軍事才能,所以擊敗了諸葛瞻所部人馬。
題主說鄧艾偷渡陰平部隊“很少”,是誤讀了三國演義的記載。按三國演義,鄧艾從陰平道偷渡,一路分兵把守,最後只帶著二千人翻越摩天嶺,攻克了江油城。因此,題主認為鄧艾只有這二千人,面對諸葛瞻率領的成都部隊當然是少數了。
然而實際上三國演義明確記載,鄧艾在攻克江油之後,派人把“諸軍”都調了過來會齊。所以這時候鄧艾手下已經不是第一波翻山的二千人,而是其數萬大軍了。按三國演義,鄧艾最初參戰時的部隊是9萬人,包括諸葛緒等4個部將各1.5萬和本部3萬人,之後和姜維爭奪橋頭損失不大,諸葛緒的部隊被鍾會收編了,那麼鄧艾還剩下的兵力在7萬人左右。而諸葛瞻的兵力,演義中也明確說了是7萬人。雙方從數量上是大致相當的。
這從後面的戰爭過程也看得出來。雙方交戰,前兩陣都是諸葛瞻得勝,殺了魏軍萬餘人馬。之後鄧艾用埋伏之計打敗了諸葛瞻,諸葛瞻退守綿竹。接著魏軍四面圍攻,演義明說了魏軍多,蜀軍少,諸葛瞻父子壯烈戰死。由此可知,如果鄧艾真的只有二千人,他是不可能兩戰就被殺萬餘人,也不可能反過來用優勢兵力包圍諸葛瞻的。
相反,假設雙方初始兵力是7萬對7萬,鄧艾前兩陣損失萬餘人,第三陣用埋伏計殺蜀軍4萬,自損數千,那麼接下來魏軍5萬對蜀軍3萬,可以達成包圍效果。
至於歷史上,鄧艾在初出征時兵力為3萬餘人,經過沓中之戰後,入蜀的軍隊估計在2萬到2.5萬之間。而諸葛瞻的兵力,歷史上並未記載。但是戰前蜀漢總兵力只有10.2萬,在漢中已經至少有小2萬人被殲滅或包圍,姜維的主力在劍閣擋住鍾會約有4-5萬,再加上東部的永安軍團和南部的南中軍團至少又要佔去萬餘人,所以留在成都平原和守城池的兵力最多也就是3萬左右,而諸葛瞻帶出去和鄧艾拼命的隊伍頂多2萬出頭,和鄧艾基本相當。
這裡說的只是數量。從質量上來說,鄧艾帶的是精選的隴右兵,是他自己一手帶出來的精銳,經驗豐富,士氣高漲。諸葛瞻帶領的則是養尊處優缺少磨鍊的成都部隊。更別說鄧艾本人是六十多歲的老將,而諸葛瞻則是年僅39歲沒有什麼戰爭經驗的駙馬爺。這種情況下,諸葛瞻能在初戰中擊敗鄧忠,已經算表現很不錯了。之後對陣鄧艾本人,戰敗身死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25 # 帝國烽火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起魏國之兵18萬,南下滅蜀。大軍分為三路: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其中東路軍為主力,但是東路軍進攻漢中的時候,被姜維阻擋在劍閣關外,不得前進。此時鄧艾獻計,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心臟。
鄧艾的建議得到了鍾會的同意,鄧艾率領3萬人馬在蜀地的崇山峻嶺中,連續數月穿梭在七百餘裡無人之地,並且最後到成都平原與諸葛瞻決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按照道理而言,諸葛瞻是以逸待勞,並且是佔據地形優勢,為何最終失敗了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諸葛瞻並非精通兵法,不能局險而守,而是尋求決戰,最終失敗。當蜀漢得知鄧艾大軍偷渡陰平之後,朝廷派遣諸葛瞻率領三萬大軍抵擋,當諸葛瞻上前線的時候,尚書郎黃崇(黃權的兒子)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卻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要知道鄧艾偷渡陰平之後,部隊是非常的疲勞,按照《三國志》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也就是說鄧艾連續行軍部隊已經非常疲勞,並且後勤是跟不上,這種情況下,只要諸葛瞻佔據有利地形,即使拖也能將鄧艾拖死。
可惜諸葛瞻並不精通兵法,讓鄧艾長驅直入,將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
鄧艾是奇襲,對蜀漢朝廷造成了很大的衝擊,而蜀漢的精銳部隊在姜維手中;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經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但實際上蜀漢後期由於國內政治混亂,國外連連用兵,對陰平的防衛完全沒有關注,當鄧艾率領軍隊出現在蜀國地界的時候,蜀漢已經慌亂,蜀漢的涪陵太守馬邈投降,給了鄧艾踹息的機會。
此時成都的朝廷內,匆忙組織3萬大軍交給諸葛瞻,而實際上蜀漢的精銳部隊都在姜維手中,諸葛瞻所率領的三萬部隊是後方的守護部隊,戰鬥力本身沒有野戰軍強,是臨時組成的大軍。
鄧艾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收效非常明顯,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出其不意逼迫諸葛瞻必須透過勝利來激起蜀漢的勇氣,所以諸葛瞻放棄了堅守城池,而選擇了決戰,最終被鄧艾打敗。
生死之戰,鄧艾毫無退路,死戰取勝;鄧艾與諸葛瞻的第一次交鋒在涪陵,但是當諸葛瞻到達涪陵的時候,鄧艾已經佔領涪陵,所以諸葛瞻退回到綿竹布陣。鄧艾也率領軍隊向綿竹進發,並派遣鄧忠和師纂做為前鋒,但是二人都被諸葛瞻打敗。
他們返回鄧艾的軍營時,鄧艾對他說“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也就是說對鄧艾而言,他們是死戰,若不能取勝就是滅亡,所以他們只要抱著必死的決心,打敗諸葛瞻才會唯一的出路。
在鄧艾死亡的威脅之下,鄧忠和師纂重新殺回前線,斬殺了諸葛瞻父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鄧艾軍隊毫無退路,他們將戰士的戰鬥了發揮到極致,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所以他們能打敗諸葛瞻。
鄧艾偷渡陰平是滅蜀戰爭中重要的一環,而也是極其危險的一環,但是當鄧艾軍隊佔領涪陵的時候,蜀漢的防線就已經鬆動,滅蜀戰爭基本就已經註定結局。因為即使諸葛瞻能阻擋鄧艾一陣,鄧艾可以側擊姜維後方,也可以進攻諸葛瞻給姜維製造壓力,迫使姜維棄守劍閣,放鍾會大軍入川。
諸葛瞻的失敗,是面對鄧艾的偷襲,不能以急行軍搶佔有利地形,使蜀漢防線鬆動,而最終被迫以後備力量與鄧艾精銳之師死戰,所以失敗也正常。
回覆列表
人們時常喜歡談論名將。而名將之所以為名將,都是身經百戰,經過反覆淘洗而成名。蜀漢滅亡前的綿竹之戰,便是極好的證明。
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歷千辛萬苦,竟至成功。他初去時帶三萬兵馬,沿途留人,過摩天嶺時,只剩二千人馬。攻下江油城後,鄧艾把後面的人馬召來。至綿竹之戰時,鄧艾應有兵馬2一3萬人。
蜀漢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奉命率七萬人馬至綿竹拒敵。
兩軍人數,蜀軍是魏軍的二倍,又是在本國作戰,蜀軍有充分勝利的條件。但結果卻戰敗,全軍覆沒。
究其原因,主要是蜀軍主將諸葛瞻遠遠不是魏軍主將鄧艾的對手。
當時魏軍優勢在於,懸師遠征,深入他國,已處死地,必全軍一心,死戰求生,而主將鄧艾又英勇善戰。弱點在於糧草運輸困難,難以持久。故須速戰速決。
而蜀軍優勢在於,軍隊數量多,又在本土作戰,有堅固城池,糧草不成問題。弱點在於主將諸葛瞻武藝和謀略都不及鄧艾。在此情況下,蜀軍宜堅溝高壘,堅守不戰,俟敵糧盡兵疲,再尋機殲敵。
但諸葛瞻卻選擇了與魏軍決戰。結果全軍覆沒,父子捐軀,蜀漢滅亡。
由此可見,諸葛瞻是在戰略上犯了錯誤,才導致失敗的。
在當時蜀漢,唯一能對付鄧艾的,只有姜維。當時姜維在劍閣抗禦鍾會大軍。如果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初,蜀漢第一時間通知調回姜維,那麼,死的就一定是鄧艾,蜀漢就不至於滅亡。沒有及時通知姜維,反映了蜀漢內部,尤其是諸葛瞻和姜維之間,是有矛盾的。所以蜀漢滅亡,與蜀漢內部的矛盾,也是有關係的。
偷渡陰平,是歷史上著名戰例。鄧艾因此一戰成名。他確實是一位素質極高的將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