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夢的vlog
-
2 # 那意思圖的
1.劉邦征戰天下,當時的環境就是很多起義軍一同起兵。到了最後的“決賽圈”,劉邦與項羽共同征戰,結果劉邦勝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建立了西漢。換句話說,劉邦前面的人已經把江山打的差不多了,到了後來項羽和劉邦征戰的時候,天下就剩下他倆了。楚漢之爭後,劉邦勝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才能夠建立西漢。也就是說劉邦建立西漢,不是一個人征戰的結果,是當時很多起義軍共同抗敵的結果。2.曹操所要面對的情況要比劉邦難很多,首先曹操面對的對手多,其次很多門閥士族的人心在漢室,這就導致了人心不齊。後來劉備和孫權的江東集團開始出現,這時候曹操想要一統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了。曹操經過了征戰之後,統一了北方,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
-
3 # 曹宗國
曹操的雄才大略本來是可以統一天下的。他和劉邦比,主要是劉邦在幾個重大的關鍵戰役上沒有失敗,而曹操在赤壁大戰這一關鍵戰役上失敗了。
曹操在統一北方後,只剩下西蜀劉璋和荊州劉表以及東吳孫權,如果能解決東南問題,最後拿下西蜀是不成問題的。而且當時劉表一死,荊州輕易到手,劉備勢單力薄,實際上只要把東吳拿下,就大局可定,所以如何進擊東吳,是關鍵戰役。
但是曹操沒有把這一戰役打好,而且在赤壁一戰大敗,喪失了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而且讓劉備趁機雄起,造成長時間三方鼎立。
-
4 # 南山一段雲
曹操比漢高祖劉邦差在“臉皮沒有那樣厚”。曹操並非小說《三國演義》寫的那樣是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而是一個大大的忠臣,竭心盡力維護漢朝的統治。他曾總結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無奈漢朝氣數已盡,曹操也無力迴天。
反觀劉邦,本就是一個鄉間的無賴之徒。“鴻門宴”上也是耍盡詭計才得以脫身。即便自己的父親被項羽擒拿,也能說出“當年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這樣的話,臉皮之厚可知。
曾聽人說過一句話:“政治無道德。”
-
5 # 戀上開啟的窗
兩相比較,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回報,儼然是天差地別,一位輕鬆定了江山,當上大漢開朝之君。一位只是得到最大那三分之一,最高稱號也只是混到“魏王”。
從我看來,是因為兩人所面對的大勢、對手、甚至是運氣都有很大差別。才有這樣大的差距。
1、秦末和東漢末年天下形勢大有不同 劉邦所在的秦末,像樣的勢力不多,最先起事的陳勝,成功地吸引了秦朝大部分火力。他的部將周文,率領幾十萬義軍氣勢洶洶的逼近了咸陽,被章邯痛打一番。已經有出頭鳥,劉邦所受的壓力要小多了;而看曹操的時代:他所面對的局勢要混亂得多,曹操剛露頭的時候各方割據勢力火候已足。先是董卓,等董卓垮掉又有袁紹、袁術、劉表,以及各地郡守如公孫瓚之流,苦心經營多年,哪一個都比曹操有勢力。再加上一個黃巾軍,亂的不能再亂了.
2、曹操與劉邦的對手不一樣
劉邦的主要敵人只有項羽,項羽哪都好,就是缺心眼。崇尚暴力,不愛籌劃,不愛思考。上天給劉邦安排了項羽這樣的對手,只能說高祖洪福齊天,再無二話。來我們看看曹公孟德,自身各方面條件不比劉邦差,比才幹、比用人、比智謀決斷,甚至還有多的。拿下中原後躊躇滿志都準備一統了,結果在赤壁被燒了個精光,劉備手下諸葛亮、五虎將,個個不好惹。另一位隔著江,虎踞東吳,魯肅、周瑜、程普,均非泛泛之輩。雖然這點不是很關鍵,但也要算一筆。
假如將曹操與劉邦換一個時代,劉邦也不見得比曹操做的更好,或者說曹操在劉邦時代也能統一天下,此我愚見。
-
6 # 半生智慧被偷
曹操軍事政治能力只在劉邦之上,但劉邦能一統天下而曹操卻不能,這個問題不是太複雜。劉邦的最強對手項羽性格上的缺現,導致身邊沒有超級智囊團隊,以致於軍事和政治謀略都不夠。武力上的強大迷惑了自己,迷信自己是無敵的存在。所以聽不進謀士的謀略和不會識人善用導致了人才流失,智囊團隊的弱雞必然會失敗。劉邦因為能知人善用聚集了大量的人才,這就為成功創造了必然的條件。三國時期的曹操面對的兩個強大的對手,都有強大的智囊團隊並且軍事實力也不弱。蜀漢政權有諸葛亮那是用兵如神的神人,東吳政權有周瑜和魯肅也是對區域性戰爭有絕對掌控力的超級大腦。當時曹操雖然最強,但要同時吞併吳蜀還是力不從心,但個個擊破必然會導致吳蜀聯合攻擊。所以不要以為,曹操沒有一統天下就比劉邦差。成事者都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只有這些條件才能為成功創造必然的保障。
-
7 # 奇文笑譚
劉邦是爭霸天下,曹操是平息割據勢力。
二人所處社會環境不同劉邦是漢王,在劉邦爭奪天下時候,是在諸侯征戰的背景下以漢王名義為楚懷王復仇,這時並無正統的皇帝,出兵名正言順,有道德的支援,民心所向。
而曹操用了一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是作為漢丞相,代替天子去攻打不服管束的諸侯,他最多能稱王,稱帝就會被人戳脊梁骨了,使得自己的政治集團離心離德,也不得民心。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弊端。當然也是因為這一策略曹操前期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盟友。想想要是曹操稱帝,這不是就第二個王莽嗎。正所謂是名不正,而言不順。
二人實力不同,對手實力有差距。劉邦爭天下時候,勢力是當時數一數二的,除了項羽就屬他比較流弊了,更何況,劉邦身邊一群治國大才,韓信和陳平更是智謀無雙,你就拿韓信來說一個人滅了三秦六國。這時候的項羽身邊卻無可用之才。
而曹操起兵雖有一定實力,但前期也是誰都打不過,中期靠著一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發家了,到後期想爭天下了,就要開始為之前的策略還債了。當時漢室還是正統,曹操自己集團內部重視漢室的人不在少數,偏偏還是汝穎士人集團之首的荀彧。這內部不一心,就容易出么蛾子。你再看看劉備五虎上將臥龍鳳雛之流的頂級人才,東吳孫權的四大都督十二虎城,一時半會也打不死,一步小心還容易被反殺。
總結:劉邦所面對的舊有政治社會諸結構,比曹操所面對的要脆弱得多,也就是說,在漢末,打破舊結構建立新結構的難度要高得多。還有根本上反對帝國本身的,多是下層民眾。而帝國上層,一開始多是維護這個帝國,包括曹操本人。後來隨著形勢發展,才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漢室已不可再興。 -
8 # 舊夢難尋MAX
曹操沒能統一天下不是因為他不夠強,而是因為他的對手太強了,以至於一次關鍵性的失敗,使他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一 首先從個人能力上來說,曹操是不遜色劉邦的,性格聰明,狡詐,知人善用,招賢納士,人才濟濟,文有郭嘉,程煜,荀彧,賈詡等;武有張遼,張頜,于禁等一流統兵名將,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一點不為過。
二 民心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並起,人心離散,曹操雖然迎取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佔了大義名分,但很多心存漢室的有志之士,都稱其為漢賊,民心不附啊。
三 對手孫劉聯盟
相比較劉邦的對手為項羽,一個性格殘暴,自負,不能任人唯賢的西楚霸王而言,曹操面對的對手更為強大。劉備雖然在三方勢力中最弱,但是他胸有大志,待人隨和,知人善用,文武兼備,仁義知名天下皆知,在曹操取荊襄準備攻打劉備的時候,劉備被迫棄守樊城,城中二十萬婦女老幼都願意追隨於他,可謂深得民心。
孫權,承起父兄遺志,經略江東六郡,雖當時年少,但得能人之士輔佐,頗有帝王之氣,其部文武兼備,軍民一心,又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實力較強。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的情況下,悍然發動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爭是極其不理智的,雖挾百萬之眾,大勝之勢,但仍然被孫劉聯軍用火攻大敗於赤壁,狼狽的逃回許昌,自此以後,劉備先後取得荊襄,川蜀等地,實力愈發強大,三足鼎立之勢以成,曹操被孫劉兩方強大的勢力的牽掣,再難一統天下了。
-
9 # 聊天哥
劉邦運氣好,碰到項羽是個一介武夫。手下又有眾多謀臣悍將。曹操生不逢時,遇到的是一個堪稱人精,十分擅長扮豬吃老虎的劉皇叔,加上另一個不讓人省心的孫權。十八路諸侯豈有軟碴?更何況是十八路諸侯拼殺後剩下的其中兩家,剩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吳蜀兩家人才濟濟,其中不泛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周瑜,陸遜,頂級英才。面對這樣頂級對手,曹操雖心智過人,縱有五子良將,荀彧,郭嘉超級智庫,也只能此生空留遺憾,因為對手,實在太強。
-
10 # 北大縱橫閆國永
曹操到底比漢高祖劉邦差了什麼?
看人評物,首先要把人物放在當時大環境下,還得動態的來看,人都是成長的,物都是演進的,以此而具有中正的歷史觀。
1 大環境。合久必分的大環境,東漢經桓靈二帝迷昏淫虐,董卓暴力殺伐,天下已無共主之心。沒有了太陽,芳草也不知所向。人心不能共向,分裂也就成為共識。所以袁紹的沮授,曹操的郭嘉,孫權的魯肅,劉備的諸葛亮,都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謂知世。而劉邦所處年代,秦朝苛政,四海皆怨,以至於陳勝吳廣揮臂一呼,天下莫不攘攘而起,再加上六國沒落之貴族煽風點火,軍閥割據。從滅秦之戰到楚漢之爭,戰火連綿,百姓更是民不聊生。人心思定,已成共識。但老天最終選擇誰君臨天下,就看誰不犯錯誤。
2 德行。從早年的忠君愛國,立志朝堂扶危定傾,曹操可謂是熱血青年,這也是他前期比袁紹仁正的地方。中後期的曹操經過多年的殺伐磨鍊,更務實了,一招“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但也從此背上了“漢賊”的抬頭。立身先求志,志不正則難以正身,不足以正身則不足以號令天下。後期的曹操雖然名義上為漢臣,實際上天子無異,只是差了那一身黃袍。縱然孫權小人之心以勸進,曹孟德還算知己,保留了最後一層君臣底線。志不能恆伸,德不足配天,這也是曹孟德之命。劉邦創業沒有曹操的家底,可謂白手起家,依靠幾個酒肉朋友,就這樣也跟著大潮流一擁而上。只不過劉邦的運氣出氣的好,能撿到張良,淘寶到韓信,可謂天助也。雖然看上去一副流氓德行,吃飯不給錢,見美女眼睛就亮,見財寶腿腳就走不動,但也能聽樊噲之言,信張良之計,任韓信之能,釋百姓之困。可謂是小德不修,大德不失。大德小德恐怕是曹操和劉邦的最大區別。
3 團隊。曹操官宦之家,雖沒有袁紹家族四世三公之淵源,但也有宗室家族的眾多兒郎之鼎力。況且佔據了中華之中原大地,廓天下英才於一身,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等當世頂級英才來投。再加上打敗袁紹後,坐收河北之兵將,又重挫烏桓少數民族。可以說兵強馬壯,盛勢凌人。這麼好的條件,最終也沒拿下劉備和孫權,一方面確實是天險阻隔(劉備有劍閣,孫權有長江),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曹操的性格導致他的團隊只有將而無帥(有資格成為帥的司馬懿則是曹操死後,而最終被司馬家篡位恐怕也是因為這個)。曹操本身多謀善戰,自己就是一個帥,多次大戰也是親自掛帥,自然無法培養其他的元帥。本身又好猜多疑,郭嘉早歿,荀彧逼死,賈詡默然,文臣不敢多言,武將不擅帥兵,曹操的團隊存在缺陷,靠曹操一個人的文韜武略,天下大一統不現實。而劉邦則不同,太有自知之明瞭。知人者勝,自知者明。劉邦知道自己啥都沒有,自身能力也不足,只能依靠別人的才華成就事業。所以能用好老鄉蕭何樊噲,也能用好沒落貴族張良,還敢於放權給叛逃而來的韓信,投降而來的盜賊彭越,最終共成天下統一之大事。
4 對手。孫子兵法雲,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曹操之所以打敗袁紹,正是袁紹自己犯了重大錯誤,沒有拿下劉備和孫權,同樣也是因為劉備和孫權基本沒有犯原則性重大戰略失誤。而作為劉邦的對手項羽,則是拿了一手好牌,昏招接連出,哪怕是最後過江東山再起,也能給劉邦帶來麻煩,可惜性格的缺陷註定項羽只是個悲情英雄。
成事者在修德,成大事者在修大德,大德不猜,大德惠及天下,方能有天下。曹操不及劉邦,在德而不在能。
-
11 # 胡淼解說
我10歲,沒在學校學習過歷史,但我對歷史的瞭解等於大學二年級歷史的瞭解
。
曹操,字孟得,三國時期魏國皇帝。當時天下分為‘‘魏、蜀、吳”三國,魏國勢力最龐大,但是“兇猛的野獸總是獨行,而牛羊往往成群結隊,”蜀國劉備和東吳孫權聯盟攻打魏國,後來東吳又與魏攻打蜀國,最後魏滅吳,曹操病逝,被司馬炎建立晉朝,三國就此滅亡。
而劉邦統一天下是由項羽打下基礎,正是因為他的“狠心”才有了漢朝。本人還要吃飯,背憲法,時間寶貴,不說了。
-
12 # 3思而後行
曹操與劉邦都是一代梟雄,劉邦統一天下開創了大漢江山四百年,而曹操止於赤壁。二者的時代背景不同,性格因素也有差距。
時代背景不同
劉邦處於秦朝末年,秦朝統一時間過短,二世而亡。加上項羽暗殺了義帝楚懷王,這對劉邦而言,已經沒有了任何束縛,爭奪天下時,更能全身心的投入。
曹操處於東漢末年,大漢四百年的天下已經深入人心,曹操只能“狹天子以令諸侯”,以大漢的名義招攬四方人才,逐鹿中原時還要防止後方不穩,總是束手束腳。
性格方面
兩者類似,優點都在於重視人才,胸懷寬廣,缺點是多疑好色。
劉邦豁達大度、平易近人招攬四方人才,同時也貪歡好色、陰狠猜忌,但並沒有影響他的王圖霸業。“鴻溝為界”後也沒有得意自滿,畢其功於一役,使項羽自刎,最終贏得天下。
曹操則更為突出,他的多疑,無端殺害呂伯奢全家八口,導致陳宮與之離心;華佗救他也被懷疑殺害,自己的病無人可醫。 曹操好色, 因納張繡的嬸嬸導致張繡反叛 ,導致自己戰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戰死。 曹操驕傲自大,明知劉備是梟雄,沒有趁機殺之,還要試圖去收服,最後導致劉備龍歸大海,成為最終的對手。赤壁之戰時已經不可一世,聽不進任何意見,最後功虧一簣。
人才方面
雙方謀臣內政方面的人才相差不大,但是軍事方面相差甚遠 。
劉邦與項羽對峙時,韓信卻能獨當一面,平定後方。
曹操攻打劉備,平定呂布,亦或者決戰袁紹,偷襲烏巢,無論大小戰役幾乎都是自己領兵出征。沒有給下屬機會,導致自己始終首尾不能兼顧,一直疲於應對。
名聲方面
劉邦入主咸陽之後“約法三章” ,贏得民心。而項羽坑殺士卒,火燒阿房宮等行為失去民心,使得劉邦成為了正義一面。
曹操多次屠城,無論是什麼用意,都帶來了負面影響,給了對手的可趁之機。
綜上所述,曹操比之劉邦還是稍有不如。 -
13 # 躬耕牧野
現在歷史背景不一樣,漢高祖劉邦的時候,秦始皇剛剛通統一中國。六國的老臣貴族都有復國的心情,很多人有強烈的復仇心理。項羽劉邦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成功的擊敗了貌似強大的秦國,加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開始了聲勢浩大的修長城的工程,還有趙高等一幫奸臣擋道,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不僅掏空了秦國,而且把秦國引向了滅亡之路。但是曹操的時候背景就不一樣了。西漢東漢近400年的根基,深深的紮在了人們的心中。各方諸侯反董卓、反袁紹、反曹操,但是沒有人公開的反對漢朝的皇帝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能得到各路諸侯的認同。他們把曹操貼了個奸臣倿賊的標籤兒。所以曹操雖然勢力強大,但是在道義上站不住腳,雖然曹操個人能力也很強,但是反對的聲音也非常大。曹操是奸雄還是梟雄的爭論,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間斷過。所以一個人是否成功,關鍵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
-
14 # 本艾生活
歷史人物之間做比較,的確很難;難在沒有一個標準,最後只能以“成王敗寇”來界定。
就曹操與劉幫來說,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如果僅從個人能耐講,曹操無論從政治、軍事、文釆、格局都不在劉幫之下。
如果說曹操與劉幫相比差在哪裡?個人認為,是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使兩個人的使命有所不同,從而造成了一個為梟雄、一個為君王。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都屬各自所處時代的天之嬌子。
歷史,正因為這樣的英雄存在,更顯得波瀾壯闊,豐富多彩。
-
15 # 海南土地資訊
劉邦固然厲害,但曹操一點也不比劉邦差,劉邦只不過運氣好些,在對的時間進場,遇上了對的人(漢初三傑的韓信、蕭和、張良)。劉邦沒有靠山,全靠識人用人(這點很重要);尤其是初期屢屢失敗,最終靠韓信指揮的亥下之戰才挽回戰局,這裡面他的用人固然重要,韓信的軍事才能在亥下之戰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一舉將楚霸王項羽擊潰,從而奠定了漢朝三百年的基業。更深層次來講,從周朝末年春秋戰國數百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因為秦始皇的暴政最終秦朝只有三十餘年二世而亡。接著又是連年的戰爭,黎民百姓早就想安定統一不要戰亂這個是基調,所以劉邦當時所處的局面比曹操好得多(也就是順應天時,順勢而為,更容易水道渠成而獲得成功),不能說他比曹操厲害。
反觀曹操,雖然是官二代登場,但卻具非凡的文才武略,是著名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歷史上罕見的),有勇有謀(前期敢於刺殺董卓,後期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當時漢獻帝尚在,百姓也對劉氏漢朝頗為不捨,以致民間稱呼他為漢賊,曹操也有諸多顧忌而沒有取而代之。作為三國鼎立時期最強大的魏國,佔據了當時中國大半的土地,曹操也先後擊敗了呂布、袁紹、袁術、劉表等實力強勁的軍閥,除了依靠郭嘉、荀彧、荀攸等軍師和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徐晃、張遼、張郃等名將之外,也有他自己軍事和政治上的非凡才能展現。雖然他沒像劉邦一樣統一中國,但有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要看天意的。而且當時蜀國和吳國都有自己的依靠,蜀國有諸葛亮和蜀道難的屏障;吳國有長江天險和一眾文臣猛將,都是易守難改,所以有這諸多因素也致使曹操這樣有雄才偉略的人遺憾的在有生之年沒能統一中國。
-
16 # 蠡水窮桑
劉邦能一統天下,而才能出眾的曹操卻不能。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時勢不同。秦失其鹿,眾人逐之。項羽透過鉅鹿之戰而冠軍諸侯,劉邦因先入關中而得王諾。二者在滅秦之戰中相輔相成,但秦滅後卻矛盾凸顯。最終,劉邦認慫,被髮配漢中。而項羽,走的是六國的老路子,在分封上出現了失誤,以至於各地反叛勢力此起彼伏。更加上沒有處理好楚王問題,在道義上失了先機,被劉邦抓住機會暗度陳倉,取關中,據滎陽,與項羽對立。韓信先後取魏滅趙降燕詐齊,後合諸侯而十面埋伏,逼得項羽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其實是兩個陣營的對決,也是兩種統治方式的角逐。
而曹操奉天子而令諸侯,是中央政府消滅割據勢力的戰爭,是一對多的戰爭。發跡在兗州,地理位置上並不優越,前期面對勢力強大的呂布和袁紹。最終仗著智謀武力統一黃河南北。但西涼益州荊州東吳,留下來的都有幾把刷子。這樣就為統一增加了難度。實質上,在劉邦名義上統一後,仍有不少異姓王地方勢力。這也是後來劉邦不斷平定叛亂,消滅異姓王的原因。這種戰爭,一般要持續很長時間。這也是曹操不能快速統一的原因之一。
第二,戰略選擇不同。劉邦的戰略選擇是劉邦據滎陽敖倉一線牽制項羽主力,韓信偏師下魏滅趙降燕詐齊,連橫英布彭越,先弱後強,蠶食鯨吞,最終決戰垓下,一戰而亡項羽,淹有天下。
而曹操面對的都是強敵,最初袁術呂布劉備,後來的董卓軍團和楊奉張揚,以及盟主袁紹,烏丸匈奴,都是不得不打的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防禦戰,或者是被迫而戰。在曹操戰勝袁紹後,由弱變強,由被動變為主動時,卻沒有及時更改策略,沒有從整個大局思考,眼光侷限於東南一隅,貪得荊州之利,小看了孫權劉備,致使赤壁一戰,功敗垂成。後來雖然及時改變策略,先弱後強,奠定了未來統一的基礎,卻喪失了自己統一天下的機會。
第三,階級基礎不同。秦末年間未形成大量世家豪強,項羽代表的是沒落的貴族勢力,而劉邦代表的郡縣制度下日漸強盛的平民地主階級。
曹操卻相反,世家名士豪強的強盛,使得欲以猛濟寬的方式治理天下的閹醜出身的曹操,不得不對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打擊。導致難以得到地方豪強世族的支援,增加了統一難度。實質上,曹丕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實施九品中正制,與世家名士豪強妥協,晉在此基礎上,得以統一,但這種妥協得來的統一,也導致政權的不穩定,為晉朝的沒落埋下了禍根。
第四,將士心志。劉邦的功臣集團大都是來自於關東,卻被分配在漢中。這些功臣心念的都是打回老家,根本不用劉邦做動員。這是上下同欲。而項羽在秦滅後,回師彭城,其將士心志已經喪失打天下的動力。雖然項羽很猛,但也抵不上失敗後將士逃亡的命運。但劉邦不一樣,劉邦的手下是無處可逃,要想回家,只能不斷的進軍。
而曹操也與項羽有類似的弊端。那就是將士統一天下的心志不強。曹操起兵於兗州,根本也在兗州。如果曹操要統一天下,就必須以絕對實力財力進行動員。勝利則皆大歡喜,一旦失利,就回軍心沮喪,欲求回軍。後來的漢中之戰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第五,內部問題。劉邦內部統一,沒有掣肘的利益集團。而曹操集團內部有不穩定因素。首先就是漢天子劉協及其附庸勢力,其次是曹操不斷打擊卻又不得不依靠的世家名士豪強,第三,一些擁漢重臣,如荀彧之類。這些情況,越到後期愈發顯著,導致曹操後期在一些戰爭中不得不半途而廢,也導致曹操不得不加速稱王。
-
17 # 歷史天平
曹操和劉邦都是所處,當時時代的英雄,令人敬佩和尊敬。雖曹操沒統一全國,就說比劉邦差,這是比較片面的,只能說二人之間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
曹操與劉邦所取的成就不同‘,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
形勢不同:雖然二人都處於亂世,但當時的形勢還是有差別的,1,自從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秦國後,但原六國子民非常不服,再加上後來秦國治國手段非常暴力,最終使人民大眾暴發了,大批反抗起義隊伍,最終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這期間人民大眾 並未形成固定統一固定的思想觀念,比如忠君,忠,孝,禮,智,信等理念。大眾都想推翻秦國,於劉邦是順應了時代潮流。‘而曹操時代是從漢朝分裂過來的,經過幾百年大漢朝的管理,人民大眾愛國愛民思想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並形成了一套以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道統,而曹操所倡導的理念與儒道釋有所偏離,所以不容量統一。
性格不同:比如劉邦,寬厚,大度人格魅力強,.善得人民大眾 有才之人愛追隨(如張良,韓信等)使得民心都.指向劉邦,從價奪的天下。曹操:聰明,有才。但愛玩弄權術。使其大眾有才之人不追隨於他(如關公,諸葛亮等)
當然,曹操雖未統一全國,但他應該比劉邦,更獲得後人的喜歡,從後世人對他的評價中有所知曉。而劉邦雖統一了全國,後世歷代對他的印象不怎麼好 ,令人厭惡。古人先輩們雖己離我們還去,但所做所為都是咱們後人的一面鏡子,好的智慧讓人受益。
-
18 # 南公懿
1:曹操的才能不但不比漢高祖差,在一些方面甚至超出高祖不少。
2: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全國是有其歷史原因。
3:曹操打敗袁紹時,孫權已經在江東建立了穩固的統治,國險而民附。
4:曹操攻打孫權時,孫劉聯軍相抗,北方馬騰韓遂張魯公孫氏等割據勢力依然存在,使曹操不敢傾巢全力南征。
5:曹操征服公孫氏、馬韓後,孫權實力愈加強大,劉備也在南方站穩了腳跟,孫劉聯盟更為紮實。
6:曹操陣營中尚有忠於漢室的謀臣。
7:東漢末年中原連年征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急劇減少。
8:南方及川蜀戰事少,經濟好於北方。
9:南方政權素得民心,統治日漸穩固。
10以上是曹操不能完全大一統理想的原因。
-
19 # 下沙莫
曹操受正統觀念影響太重,性格里有太多條條框框。劉邦卻是小混混心態,能屈能伸。在亂世,小混混的性格往往是很有優勢的。劉邦起義之後就只有成王敗寇,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成就了後來的一方霸業,到後來東漢末年的三足鼎立的局勢。然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很大的弊端,身邊的人願意和你一塊為漢朝打工,如果曹操想要做老闆,就會有很大要丞反對,這種戰略也是有很大的侷限性。
-
20 # 別山居士
時代不同,所處對手也不同。劉邦當時大局面先面對的是秦,秦剛統一六國,政權未鞏固,施用暴政,民心皆失,六國框架仍在,陳勝,吳廣起兵,讓六國遺老遺少,舊夢復發,劉邦投機取利,項羽勇而少謀。他揀了個大便宜。曹操目的並不是為個人出發,還是以匡扶漢室為主旨。也是出身官宦世家子弟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也不是劉備,孫權有多強。曹操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在當時都認為曹操會敗,後來一口氣消滅所有不聽漢獻帝的割據勢力。可見曹操軍事才能。
為什麼沒消滅劉備呢?當時的劉備是自稱皇叔,得到漢獻帝信任,寄託。在當時只是漢的官,蜀漢是後來人為區別來分的。曹操以漢相自居,沒獻帝旨意,劉備不稱帝,不明確反對漢是不是消滅的。曹操主張行有義之師,師出無名。很多人說,關羽,張飛,五虎上將歷害,關羽,張飛,根本沒什麼帶兵能力,憑武藝有屁用,戰場不是比武場,關張也出身貧寒沒學武藝。憑曹操後來實力滅劉備易於反掌,劉備沒袁紹有實力吧!後來的曹操實力不用說。
孫權不朝貢,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可惜北方兵到江東水土不適,遇上瘟疫流行,水軍薄弱沒成功。也沒有小說中說的敗的一敗塗地,真那樣東吳乘勝追擊不就完蛋了。
還有一點是:曹操兼顧整個朝廷大事,百姓生存,政治弊端,地方矛盾都是他注重的。沒過多時間專心滅孫、劉。
回覆列表
曹操和劉邦都是歷史上的梟雄,劉邦最後打敗了項羽,開創了漢朝,統一了天下,但曹操一世英勇卻並沒能統一天,這並不能說明曹操比劉邦差,只能說是時代造就而成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秦二世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暴政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群雄紛紛響應。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原泗水亭長劉邦亦於沛縣(今江蘇徐州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勢力只剩下劉邦項羽兩方最為強大,處於你死我活的局面之下。而項羽的兵被稱為有"四十萬精兵",但真正屬於自己的親兵的卻只佔有不到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著,對於一個大將軍,一個領導人無疑是一種威脅。這也直接導致了項羽最後的失敗。
而曹操所在的時代就不一樣了,因為當時劉備孫權的勢力相對來說都比較強,三方勢力相對均衡,曹操更強一些。為了能夠自保,孫劉兩方都不希望任何一方滅亡,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下是最安全了,所以才會出現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面。所以曹操不能夠統一全國。不是曹操弱,是敵人太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