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光名字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10
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都是國民黨高階將領。不過他們出身不同,經歷也大不一樣。

    張自忠,字藎臣,漢族人,1891年生於山東臨清,中國國民黨高階將領,抗日名將、民族英雄,1940年在棗宜戰役中,被日寇包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不幸犧牲。

    張自忠1911年即秘密加入同盟會,1915年,經同鄉介紹,加入馮玉祥部隊。從此在馮玉祥部隊中歷經排長、營長、團長,1930年,波及全國參與兵力一百多萬的中原大戰爆發,張自忠任馮玉祥西北軍第六師師長,率部參與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灰飛煙滅,張自忠隨宋哲元編入東北邊防軍。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張自忠率部第一次參與對日作戰。張自忠率部奮勇殺敵,多次擊退擊敗日寇,但由於此時蔣介石仍以“攘外必先安內”為中心,張自忠等部隊最終不得不撤退,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張自忠率部始終在抗戰第一線,與日寇奮勇廝殺。1940年,為控制長江交通線、切斷對重慶運輸線,日寇發動了棗宜會戰。時任第五戰區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率部與日寇激戰。張自忠率1500人,被日寇6000餘人包圍,張自忠率部與敵寇激戰,最終戰至一兵一卒,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將軍壯烈犧牲。

    而張治中則比張自忠生前的官銜大很多,觀念也更加亨通,張治中是黃埔系骨幹,始終受到蔣介石的重用。

    張治中,字文白,他比張自忠大一歲,1890年生於安徽省巢縣,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張治中任第五軍軍長,率部與日寇作戰。抗日戰爭期間,張治中歷任湖南省主席,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等職。1949年,張治中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並留在大陸。1969年,張治中將軍在北京逝世,張治中始終堅持國共和平,有“和平將軍”之稱。

  • 2 # 國平軍史

    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不太熟悉軍史的讀者,確實很容易搞錯,特別是從人口中說出時,“中”與“忠”同音,“自”與“治”,一個不翹舌,一個翹舌音,普通話不準,或不仔細聽,就容易混淆,妥妥的分不清楚,當然看文字時,就一目瞭然了,有時也會張冠李戴。

    張自忠,是抗日名將,在第5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任上犧牲,生前是陸軍中將,為國捐軀後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二級上將,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張自忠陸軍中將追授陸軍二級上將))

    張治中,也是抗日名將,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8年,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淞滬會戰,生前本身就是陸軍二級上將。

    就軍人生涯而言,作為西北軍高階將領,張自忠顯得更鐵血,是典型的職業軍人,曾在北平任職期間,被國民汙為漢奸,備受各界責難,心情及其鬱悶,就抱定“只求一死”之決心。

    (在延安時的張治中)

    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自率部出擊作戰,但張自忠已抱必死之心,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于徐州,四戰於隨棗,五戰於棗宜,終換得將軍陣前亡,馬革幗屍還。

    而張治中將軍,儒雅文質彬彬,具學究氣質,本人對政治也特敏感,發動長沙“焦土政策”後,轉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皖南事變後向J委員長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曾多次代表國民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

    (張治中陸軍二級上將)

    解放戰爭時,張治中將軍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國民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與共產黨代表在北平簽訂和平協定,遭國民政府拒絕後,遂接受了中共周恩來的懇勸留在了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宣告》。

  • 3 # 工農之友

    張自忠和張治中都是國民黨的軍事將領,抗戰時期軍銜都是中將,張自忠是西北軍體系,張治中是蔣嫡系,張自忠是抗戰中犧牲的國民黨最高軍銜的人,犧牲後追封為上將。張治中將軍是國民黨內最受蔣介石信任的心腹,對共產黨一貫主張和平,新中國成立後,被周恩來絕妙留地在了北京,參加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 4 # 大將軍威武K

    先說張治中

    安徽籍著名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進入保定軍校,追隨革命派。後來擔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因戰功卓著位列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

    1932年初,日軍進犯上海,張治中擔任新組建的第5軍軍長,率部進入上海與第19路軍並肩作戰,重創日軍。全面抗戰爆發後,時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的張治中首先打響淞滬大會戰第一槍,給予日本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以毀滅性打擊。只可惜由於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際調停企圖限制中日戰爭規模,對於淞滬戰局一再幹涉,以至於原本兵力兵器都佔有優勢的中國軍隊打的異常艱難。等到日軍從國內調來援兵,中國軍隊完全喪失了先機,只有靠著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以頑強的戰鬥意志與佔有陸海空火力優勢的日軍殊死相拼。眼見敗局已定的張治中憤而辭去軍職!

    辭去軍職的張治中後來主政湖南和新疆,特別是在主政湖南期間維護國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後來三次長沙會戰大獲全勝,這和張治中在湖南奠定的良好的群眾基礎密不可分。後來因為錯誤的執行了國民政府下達的“焦土政策”令,導致省城長沙遭到嚴重的人為破壞,張治中被迫承擔下大部分責任。

    主政新疆期間釋放大量在押的中共黨員,為維護國共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49年初,張治中順應時代潮流,毅然脫離他曾經忠實效力數十年的國民黨政權加入新生的人民政權。

    再說張自忠

    同樣也是一位抗日名將!

    出身於西北軍,參加過國內軍閥混戰,全面抗戰爆發前擔任駐平津的第29軍第38師師長。和他的上司宋哲元一樣,此時的張自忠頭腦裡殘留有一定的軍閥割據思想,面對日軍的挑釁,生怕輕啟戰端將丟掉平津這塊來之不易的地盤。直到副軍長佟麟閣在南苑壯烈犧牲後,張自忠才得知戰爭已經開始,而所部第38師在天津已經被日軍擊敗。29軍撤出平津後,張自忠作為全權代表與日軍談判,因此一度被國人罵為漢奸賣國賊。

    在戰友的鮮血和民眾的唾罵聲中,張自忠徹底醒悟,於1937年秋親自去南京向蔣介石請罪請戰。後來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幫助下,張自忠擔任了由原38師擴編而來的第59軍軍長,加入第五戰區。感激涕零的張自忠隨即率部加入徐州會戰,第一個對手就是曾在華北戰場橫衝直撞的日軍第5師團。在臨沂之戰中,張自忠率部經過反覆拼殺,一舉將其擊潰。

    徐州會戰後,張自忠率第59軍參加武漢會戰,在河南潢川,飽受瘧疾折磨的張自忠指揮部隊死守潢川,與日軍第10師團持續拼殺12個晝夜,殺敵3000餘人,為後續主力部隊集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武漢會戰後,日軍傷了元氣,同時調整整個亞太戰略,用於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兵力變得極為有限。已經升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參加自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戰略攻勢作戰——冬季攻勢,一舉殲滅日軍一個旅團,打掉其第3師團指揮部,極大的震撼了日軍。同時被當地軍民稱之為“活關公”。

    1940年5月,棗宜會戰爆發,張自忠率部在運動殲敵中與日軍遭遇,因為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 5 # 黃增祥526

    張治中是中央軍的在上海和日本人幹過仗,反對打內戰,最後沒有去臺灣而是留在了大陸。張自忠:早年跟馮玉祥混。做過天津市長和38師師長。有一段時間留在天津和日本人周旋而被誤認為漢奸,之後在外國人的幫助下逃離天津,被任命為59軍軍長。為了洗刷恥辱每一戰都是身臨前線。直到在宜昌南瓜店戰死沙場。

  • 6 # 霾都之戀

    張治中,國民黨中央中常委,二級上將,任過集團軍司令。

    張自忠,在世時,中將加上將,集團軍司令,追授二級上將。

    因此,張治忠行政、軍級,高於張自忠。

  • 7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武漢有張自忠路,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在第5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任上犧牲。張治中呢?被稱為和平將軍,我主要來介紹下他:

    張治中將軍是為國共兩黨的合作出力最大的國民黨要人。他曾多次參加國共兩黨的會談,不辭勞苦,三上延安,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1945年12月,美國馬歇爾以杜魯門特使的身份到中國來,調停國共兩黨爭端。張治中作為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共同組織了軍事三人小組。

    1946年,三人小組曾到延安,毛澤東主席舉辦盛大歡迎晚會表示出對和平的熱情。會上張治中講了一番話,最後一句是:“你們將來寫歷史的時候,不要忘記寫‘張治中三到延安’這一筆!”會場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掌聲。1 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同年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受毛澤東委託,致電新 jiang軍政首腦促成xin疆和平解放。

  • 8 # 賽門之略

    張自忠和張治中兩位將軍都是對國、對人民赤膽忠心的英雄,都是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學習的榜樣。其中,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早年出於愛國情緒選擇了投筆從戎,加入到了馮玉祥部,中原大戰後被國民政府收編後,從此走上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張治中是安徽巢縣人,保定軍校第三期畢業,後入黃埔軍校任職,是正兒八經的中央軍出身,不僅是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也是深得蔣重用與信任的將領。

    精忠報國,取義成仁——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出生於書香門第,不僅善於帶兵,而且還從事過基層軍官的教育工作,為西北軍培養了不少中下級軍官,其治軍和練兵的才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時代已經為人稱道,馮玉祥中原大戰慘敗後,西北軍樹倒猢猻散,只有張自忠第六師部是西北軍殘部中保留最完整的部隊之一,可見張自忠的還是有一定的帶兵才能。

    馮玉祥下野出走後,蔣介石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西北軍殘部的善後工作,於是全權交給了張學良負責整編,決定將殘部縮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張自忠自願擁護資歷最高的宋哲元為軍長,自己擔任第38師師長,不久後國民政府整編陸軍時,第三軍番號該為了第29軍,張自忠發揮自己的長處開始大力著手練兵。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將侵略的腳步伸向了關內,張自忠也實現了精忠報國的願望,在長城抗戰之喜峰口戰役張自忠一戰成名,率部組織敢死隊將大刀砍到日本侵略者的頭上,受到了蔣委員長的盛情款待。雖然長城抗戰失敗,但張自忠打出了軍人應有的威風,是民族的驕傲。

    七七事變第29軍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當軍長宋哲元率部撤出北平後,交給了張自忠一個艱難的任務,出面與日軍周旋,令張自忠沒想到的是因此而烙下了謾罵聲。於是,滿懷一腔熱血的張自忠決心取義成仁,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自己正名,從此持續馳騁抗日疆場,三年多的時間裡所向披靡、威震敵膽,最後壯烈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

    和平將軍——張治中將軍

    張治中和張自忠將軍年齡相仿,保定軍校畢業不久後便加入到了黃埔軍校,曾擔任學生總隊長及軍官團團長等職,可以說是國民黨中央軍的嫡系,參加過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在蔣介石單方撕毀雙方合作後,近十年的時間裡,張治中一直致力于軍事教育工作,為國培養軍事人才,所以人稱黃埔軍校的“紅色將軍”。

    雖然政治理念和蔣介石不同,一貫主張和平與團結、槍口一致對外,除了痛擊日本侵略者外,在幾十年的內戰衝突裡從未親手放過一槍一彈,所以人稱“和平將軍”。但這也不妨礙蔣介石對其的信任與重用,主要是張治中將軍一生不貪戀軍政大權,作為心腹,每次領兵作戰完後都主動交卸兵權,置身於國民黨最高決策曾,因此對其格外的放心。抗戰勝利後,張治中將軍一直致力於和平建國,為國、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9 # 使用者創維

    張自忠與張治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張自忠是犧牲在抗日戰場的民族英雄,是偉大的英雄。

    而張治中是個內戰主義者,一看到敗局已定,就當起了牆頭草,當起了國民黨的叛徒。張治中是國民黨的軍事重要領導人之一,在多年的國共內戰中,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無疑是國家罪人。

    一些人不懂得什麼叫真理,什麼叫歪理,在本平臺上胡說八道,吹噓張治中是什麼偉大的人物,對中國作了多少貢獻之類的。

    評價一個人,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從本質點出發,光說馬屁話,奉承話,只能誤導別人。

    張自忠也是二戰時,盟軍中犧牲的最高將領,犧牲後追晉為陸軍上將。重慶國民政府為其舉辦了國葬。

  • 10 # 張永科38

    此二人都是國民黨高階將領,抗戰愛國留美名。〇張治中(字文白),淞滬抗戰中任左翼軍總指揮。他曾以何香凝的五言詩,"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的詩句鼓勵官兵,激勵鬥志!在祭奠陣亡將士時曾寫下116字的四言詩,足見其愛國之情。此後,又給白崇禧出謀劃策攻打上海日軍。1946年重慶談判中,為保護毛主席,促成談判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國共談判破裂,張治中終於棄暗投明,投靠共產黨,參加到新中國的建設。〇張自忠,抗日愛國將領。在長城會戰中,他統38師居中守喜峰口。在救臨沂時,他任第五十九軍代理軍長,浴血奮戰,終解臨沂之危!在襄陽決戰的棗陽戰役中,張自忠為右集團軍,奉命反攻,在棗陽西峪山黃龍一線,惡戰數日後,日本第39師趕到,張自忠身邊只剩兩個團,被困在垓心,孤軍奮戰,最後被日寇刺刀刺前胸陣亡。日軍見張勇敢,盛殮遺屍,舉行軍祭,且置靈牌,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七字,準備運往武漢。訊息報至重慶,蔣介石大慟,令三十三集團軍全力搶回張自忠屍身。將土惡戰兩晝夜,殺敵數百,搶回遺屍,在宜城祭悼三日。在轉運重慶的路上,千萬軍民,皆到路口迎祭。五月二十八日,到重慶後,舉行國葬,列入忠烈祠首位。感謝悟空問答緬懷英烈之類的探討!

  • 11 # 是阿維啊

    馮玉祥的西北軍大戰中央軍,張自忠對陣張治中,張自忠的兵比張治中的兵能吃苦,把張治中揍跑了。

    後來全域性潰敗,張自忠手裡還有幾千兵,昔日同僚紛紛投降蔣介石接受改編,他寧可北渡黃河接受張學良的改編也不投降蔣介石,算是對老長官馮玉祥盡到了一個“忠”字。

    後來全面抗戰,他的部隊實際上是被歧視的,他殉國後,馮玉祥披露張自忠的部隊拿到的給養只有中央軍嫡系的五分之一。

    事實上抗戰初,張治中被認為是抗日英雄而張自忠則被認為是賣國賊,從七七事變之後的口碑是很差的,被罵漢奸的次數不要太多,但是棗宜會戰用生命洗刷了漢奸的罵名,而且蔣為了抗戰士氣大加褒獎。

    張治中軍事上可以說平庸、沒有什麼亮點,日軍進犯上海初期的時候,幾萬人的部隊硬是拿不下日本一、二千人指揮部。

    不過張治中為人還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的,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他在任職國民黨高官時曾數度諫言蔣介石,離開國民黨後則從不批評蔣介石,這也可以看出他的德行。

  • 12 # 我淡如菊

    張治中將軍是蔣介石的嫡系,曾任國民黨中央軍校教育長。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曾率領國軍德械師組成的第五軍馳援淞滬前線,與十九路軍一起抗擊日軍侵略。1937年淞滬會戰中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作為戰役的準備者和指揮者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給日軍以重大打擊。

    11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因長沙大火在1938年被革職。1940年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他積極支援國共合作抗日。抗戰勝利後任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以和平談判方式處理了新疆的伊寧事件,維護了國家統一。

    重慶和談時張治中與主席合影

    1946年與周恩來、馬歇爾組成軍調部三人小組。1949年作為國民黨和談代表赴北京參與和談,因談判破裂在周恩來勸說下留在北京。49年6月致信新疆的陶峙嶽和包爾漢,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張自忠將軍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抗戰時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國軍將領。提到張自忠將軍就不能不提五十九軍,提到五十九軍就不能不提三十八師,提到三十八師就不能不提到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不能不提到盧溝橋。

    1930年蔣馮閻爆發了中國近代史最大規模的新軍閥大戰,隨著東北張學良易幟,東北軍進入華北支援蔣介石,馮玉祥和閻錫山戰敗。這時候馮玉祥的西北軍四分五裂,一部分投靠蔣介石,一部分不願投降蔣介石的部隊退入山西由張學良整編,先編為東北邊防第三軍,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下轄馮治安的37師和張自忠的38師。張學良給了五十萬元安家費。都知道閻錫山老摳,29軍在山西日子過得窮困潦倒。後張學良舉薦宋哲元任察哈爾省主席,29軍駐防察哈爾。

    29軍軍長,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宋哲元

    那時候,大戰新敗後的29軍混得比較慘,全軍僅有十幾門山炮,每連僅有兩挺機槍。於是,宋哲元帶著29軍依靠夜行軍(怕白天被人看見被當做土匪)移防地瘠民貧的察哈爾。不過好賴有了處落腳之地。

    29軍長城抗戰一戰成名

    29軍來到察哈爾不到半年,已經佔領了東北的日軍以古代中國與滿蒙以長城為界做藉口,開始把侵略的魔爪伸向熱河省(1956年撤銷)。張學良在行政院長宋子文的支援下,頂著蔣介石不抵抗命令,制止了熱河省主席湯玉麟降日,東北軍熱河抗戰開始。然而,在日軍優勢火力打擊下,承德在1933年3月4日失陷。日軍繼續向長城沿線進攻,於是,長城抗戰爆發。

    此戰由東北軍、西北軍、晉軍和中央軍參加,總兵力三十萬,面對五萬日軍的進攻。

    29軍接張學良命令增援喜峰口,負責防守喜峰口。長城抗戰以中央軍裝備最好,東北軍次之,而29軍裝備最寒酸,不過他們多了一樣裝備,每人身背一口鑌鐵大刀。

    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29軍奮勇作戰。張自忠與馮治安商議,認為面對日軍優勢火力,29軍應發揮近戰夜戰的特長。於是,分別從37師和38師各抽出一個團,每團挑選五百名戰士,腰插手榴彈身背大刀,在109旅旅長趙登禹指揮下趁夜摸向日軍陣地。

    一隊摸到了日軍騎兵陣地,一隊摸到了日軍炮兵陣地。日軍做夢也沒想到中國軍隊會夜襲,很多日軍在睡夢中做了刀下鬼,驚醒的日軍先是遭到手榴彈的打擊,接著大刀隊衝入日軍群中砍殺。日軍雖然經過嚴格的刺殺訓練,但是在夜晚不敵29軍的大刀。由於雙方戰在一起,優勢的日軍火力也無從發揮。周圍的日軍紛紛趕來增援,與大刀隊混戰。在29軍其他部隊的掩護下,大刀隊將日軍的大炮裝甲車炸燬、錙重糧草燒燬,安全返回陣地。

    這就是《大刀進行曲》的由來。喜峰口抗戰的勝利是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場大勝。殺傷日軍五千餘人,但是29軍也付出了一萬多人的傷亡。

    由於古北口被日軍攻陷,堅守長城沿線兩個多月的國軍被迫撤退。國民黨與日軍簽訂了《塘沽協定》,等於變相承認了偽滿洲國。

    盧溝橋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

    在馮玉祥組織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兩路軍的總指揮分別是吉鴻昌和方振武,方的孫女現在南方挺出名的)被蔣介石瓦解後,29軍接納了同盟軍的失散人員以及湯玉麟部的部分部隊,實力有所擴充。至1937年時,駐防平津二十九軍編有四個師十萬兵力。張自忠率38師駐天津並任天津市長。

    “七七事變”爆發後,駐守宛平城的37師何基灃旅吉星文團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日軍發現29軍實力強大,於是趁著停戰積極調兵,意圖擴大沖突。而宋哲元卻判斷錯了日軍企圖,以為只是如同以前一樣是普通摩擦,29軍沒能引起足夠警惕。日軍在調派了十餘萬大軍後向29軍發動了全面進攻。由於漢奸告密,29軍軍部和132師遭日軍伏擊,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殉國。

    宋哲元在率29軍撤離平津時,安排張自忠代理北平市長留守,要求他與日軍談判停戰,為29軍收攏部隊爭取一週時間。張自忠當時就對秦德純(29軍副軍長北平市長)說:“你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日軍佔領平津後,輿論譁然,都認為張自忠做了漢奸,一時間舉國聲討“張逆自中”。張自忠是自尊心榮譽感非常強的人,經此打擊生出了以死明志的念頭。

    忍辱負重奮勇抗敵

    後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轄37師和132師擴編的77軍,38師擴編的59軍,143師擴編的68軍。三個軍的番號個位和十位相加都是十四,即為紀念七七。

    之後,59軍被調入徐州戰場。在臺兒莊戰役中,張自忠率59軍將士在臨沂戰役中不計犧牲的向板垣師團發動了頑強進攻,最終擊敗板垣師團,粉碎了板垣師團與臺兒莊日軍第十師團的匯合的企圖,保證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隨後,張自忠率59軍又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

    後第59軍,77軍和55軍合編為第33集團軍,張自忠任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任副總司令。39年5月,率部參加了隨棗會戰,給予日軍重創,迫使日軍放棄進攻襄陽。39年12月,作為右翼兵團總指揮,率部參加冬季攻勢,這是抗戰期間正面戰場國軍發動的唯一一次戰略進攻戰役。

    第33集團軍雖然有三個軍番號,但是由於是雜牌軍,難以獲得補充,兵力只有三萬餘人。

    血戰南瓜店壯烈殉國

    1940年5月,日軍集結30萬重兵發動了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命令各將領出戰。當時,第33集團軍在襄河西岸僅有兩個團兵力,但是,張自忠不顧部下再三勸阻,留下副總司令留守總部,7日,張自忠率部東渡襄河。在其於6日留給馮治安的信中,已經流露出慷慨赴死的決心。

    14日,張自忠率領兩千人的部隊將日軍攔腰截斷,日軍集結六千多人加以圍攻。張自忠指揮部隊奮勇衝殺,戰至16日,二千人全軍覆沒,張自忠在湖北宜陽南瓜店英勇殉國。

    湖北宜陽的張自忠將軍和二千將士殉國處

    日軍早就多次領教過張自忠的打擊,但是日軍上下對這位曾給予他們沉重打擊的將軍禮敬有加,尊為支那第一猛將,並找來棺木,立牌位“支那大將張自忠”,準備運往漢口。就在張自忠將軍殉國的當天,第38師師長黃維剛親率敢死隊夜襲南瓜店,終於在17日搶回了張自忠將軍遺體。而日軍也命飛機停止了轟炸,防傷及張自忠遺體。

    運回後方後檢視遺體,張將軍共受兩處彈片傷,五處槍傷,一處刺刀傷。在得知張將軍殉國後,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悲痛欲絕,絕食而死。國民政府為張將軍舉行了國葬,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

    為將軍復仇的是共產黨

    張自忠殉國後,其部下高呼:“誰殺死了我們的總司令,此仇不報不為人”

    棗宜會戰開始前,時任179師師長的何基灃正被扣在重慶,調查他通共嫌疑。雖然李宗仁一再發電報告知重慶日軍已集中六七個師團將要發動進攻,要求重慶放人,但是為了反共重慶堅決不放。張自忠渡過襄河後一直聯絡不上179師,這也是造成張自忠孤軍被圍的原因之一。

    在老長官馮玉祥和周恩來的幫助下,加之前線需要得力戰將,何基灃終於官復原職。

    日酋橫山武彥因殺害張自忠,由大佐晉升少將。1943年3月17日,何基灃獲悉橫山武彥將於次日從當陽去荊門巡視。18日,何基灃親率部隊埋伏,全殲了護衛部隊,擊斃橫山武彥,為張自忠將軍報了仇。

    棗宜會戰後,馮治安接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之後,由於失去了張自忠,且為雜牌部隊,33集團軍日子更不好過,得不到補充,戰力逐漸下降為二流部隊。

    英雄部隊再立奇功

    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何基灃、張克俠脫離馮治安控制,率領第59軍,77軍戰場起義,使得華東野戰軍得以快速透過運河防線,將黃百韜兵團包圍。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年59軍與渤海軍區部隊合編為人民解放軍第33軍,77軍與江淮軍區部隊合編為第34軍。這兩支抗戰的英雄部隊繼續奮戰在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第一線。

    曾經有部很有名的電影《佩劍將軍》就是講的何基灃張克俠將軍的故事。

  • 13 # 蕭郎君

    理科男答歷史。

    我們來說一說抗日英雄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宦官家庭裡,父親是當官的,在張自忠14歲時不幸去世,後來就一直跟隨母親生活。

    16歲時,母親讓他和17歲李敏慧結婚。

    17歲,再次進入學堂深造,直到19歲出了學堂。在這期間,張自忠身上的忠義浩然之氣暴增。

    20歲,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張自忠在年底進入了北洋政法學堂,接觸到了孫中山提出的政綱。

    這些對張自忠是有深遠影響的,也從此改變了張自忠的生活。

    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25歲,經老鄉介紹,加入了馮玉祥的陣營。

    27歲,馮玉祥讓張自忠進入自己的軍官指導團學習,馮玉祥有意在培養張自忠。

    33歲,馮玉祥任命張自忠為學兵團團長。

    39歲,蔣馮閻中原大戰開始,張自忠為第6師師長。

    40歲,西北軍殘部編成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同年,第三軍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

    42歲,張自忠第一次和日軍對戰。

    46歲,也就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張自忠臥病在床,日本武官和張自忠會面,無功而返。後來蔣介石議和,張自忠莫名成為“漢奸”。

    同年,辭掉所有職務,北平淪陷,張自忠離開北平。

    49歲,日軍發動棗宜會戰。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張自忠主要的成就都是在他46歲之後,也就是辭掉所有職務之後。

    1938年臨沂戰役,張自忠和日軍對戰幾天幾夜,最終粉碎了日軍增援戰略,同時還把日本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

    1939年,中日隨棗會戰,張自忠全殲日軍輜重軍隊,讓日軍攻擊襄陽的計劃破滅。

    同年,張自忠參加冬季攻勢,率三十八師殲滅了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並穩定戰線,進行反攻。

    1940年,張自忠殉國當天,三十八師的師長冒死搶回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遺體上總共有8處傷痕,炮彈傷2處,刺刀1處,槍彈5處。

    最終遺體被運回了重慶安葬,當時在運回的路上,數萬軍民集體送行。

    在這過程中,令人震驚的是,當時日軍飛機在空中盤旋,然而卻無人躲避,毅然決然的為張自忠送行。

    到達重慶碼頭後,蔣介石、馮玉祥等國民黨官員早已再此肅立等待,護送的人足足擠滿了重慶全城。

    國民黨還發布了國喪令,將張自忠牌位送入忠烈祠,排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張自忠的妻子竟然因此絕食而死。

    張自忠一生就這一個妻子李蕙敏

    張自忠真是當之無愧的抗戰軍人之魂。

  • 14 # 歷史軍魂

    多數人對這二位國民黨將領傻傻分不清楚,今天簡短地介紹一下這二位將軍。

    張自忠將軍是山東人,生於1891年,字藎忱。畢業於北洋法政學堂,後入馮玉祥的西北軍當兵。中原大戰之後,馮玉祥的西北軍被改編為第29軍,張自忠為第29軍第38師師長。參加過1933年的長城抗戰,盧溝橋事變之後不久第29軍番號撤銷,第38師擴編為第59軍,張自忠為軍長。抗戰全面爆發後,張將軍為了洗刷自己“漢奸”的罵名,積極抗日。在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已經是第33集團軍上將軍銜(中將加上將銜)的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在南瓜店壯烈殉國。日軍非常敬重張自忠將軍,張將軍的部下拼死從日軍手中奪回了將軍的遺體,國民政府對其進行了國葬,後葬在重慶北碚梅花山(現西南大學旁邊)。

    張治中將軍是安徽巢縣人,生於1890年,字文白,畢業於保定軍校。曾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是蔣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剛”之一,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參加過淞滬抗戰和淞滬會戰,當過湖南省政府主席。皖南事變後,上書蔣介石要求繼續實行國共合作抗日。解放戰爭時是唯一一位沒有與解放軍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1949年代表南京國民政府在北平舉行和談,和談失敗之後留在了北平。

  • 15 # 西府趙王爺

    張自忠和張治中,雖然讀起來都差不多,但這是兩個不同的人;而且都是咱們近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

    大家一定要分得清楚,認識和記住他們!

    首先張自忠將軍,是民族英雄、是抗日烈士,是需要我們銘記且不容抹黑的歷史人物。

    張自忠將軍字藎忱,1891年出生在山東臨清一個官宦家庭,家境還算不錯。

    1911年張自忠考入北洋法政學堂,並在那裡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為了革命黨。

    當然,他真正發跡還是在西北軍!

    1916年,他在同鄉車震的介紹下,跟了馮玉祥。張自忠在馮玉祥麾下,從一個小排長做起,一路摸爬滾打,經歷了包括直奉大戰、中原大戰等多次軍閥混戰,一步步成長為西北軍的主要將領。

    31年整編之後,張自忠在29軍任師長!

    29軍咱們都熟悉,當年在宋哲元將軍的率領下,一直都是抗日的先鋒,大刀隊更是威震天下。所以張自忠將軍算得上是與日軍交手最早的那一批軍人。

    而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揭開序幕,張自忠將軍作為29軍代表和日軍在談判。結果咱們都知道,談判沒成功,平津失陷,佟閣將軍與趙登禹將軍殉國,談判的張自忠將軍成了眾矢之的,一度被輿論誤解為“漢奸”。

    離開北平之後,張自忠將軍率部先後參與了臨沂戰役和隨棗會戰,戰果頗豐,他也因此被任命為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棗宜會戰,張自忠率領第33集團軍參戰,他以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親臨前線,並率領部隊上戰場。要知道他這個級別完全是在後方坐鎮,可是他沒有。

    最終張自忠將軍被日軍包圍,面臨絕境!

    可是就算是這種時候,張自忠將軍他沒有選擇突圍撤退,而是堅守!

    最終全軍覆沒,張自忠將軍也以身殉國。

    張自忠將軍是戰死的,他在最後一刻,子彈都打光了,卻依然還端著步槍與日軍搏鬥。據檢驗,張自忠將軍身上功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可想而知,他在戰場上是何等經歷。

    許多人說張自忠將軍這一次是懷著必死的決心去的,他要用鮮血來洗刷當年那扣在他頭上的汙名,他要用他的死,來激勵國人。

    張自忠將軍死後,日本方面對其也是極其敬佩,對其屍首也是小心收殮,沒有一絲損壞。後來將軍屍首被奪回,其在被運回重慶途中,日軍停止了空襲,以便將軍忠魂能夠順利到達重慶,更防止傷害到將軍的遺體。

    當時將軍靈柩要經宜昌上船,由水路運往重慶。當天在江岸,十萬軍民恭送之,期間日軍飛機三度飛臨,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而到重慶之後,政府高層悉數到朝天門碼頭迎接,1940年11月16日,張自忠被以國葬之禮葬於重慶梅花山(其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也葬於此),至今烈士陵園仍在,供後人祭奠瞻仰。

    張自忠將軍是二戰盟軍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是民族英雄,是真正的軍人。

    然後咱們說說張治中將軍,他也是國民黨高階將領。不過他是中央軍出身,屬於黃埔系高層。抗日戰爭前期他擔任過一年多的湖南主席,後因“11·13長沙大火”被革職,此後一直是擔任文職較多,並沒有直接參與對日戰爭。

    解放戰爭後,他加入了新中國!

  • 16 # 歷來現實

    民國亂世,前有北洋軍閥搞得華夏大地分崩離析,一盤散沙。後有日本入侵,金甌殘缺,神州陸沉。

    幸運的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有無數的愛國志士挺身而出,中國又一次經過涅槃,走向新生。這其中就有張自忠和張治中兩位將軍,二人因為名字讀音近似,有時會讓人分不清楚。但瞭解了兩人的生平之後,卻會發現他們的人生軌跡完全不同。

    張自忠隸屬於西北軍,張治中屬於中央軍。從這方面來比較,前者是軍閥部隊,後者是正規的中央軍,兩人的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張自忠被人記住主要是因為他的抗日事蹟,張治中被人記住更多的是因為他為和平做的貢獻。不過二人有一個相同點,二人都是偉大的愛國者。

    張自忠,1891年出生。他出身山東當地臨清的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曾做過縣令。在那個國無完土的年代裡,父親希望兒子能成為忠志之士,故取名“自忠”,並根據詩句“王之藎臣,無念爾祖”,取了表字藎臣。從後來他的表現來看,無愧於這個名字。

    早年的張自忠和現在的人一樣,也是讀書上學,從臨清高等小學堂畢業之後的次年,便爆發了辛亥革命,時在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學習的他於當年年底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面對瓜分豆剖的局面,張自忠投筆從戎,加入了老鄉車震的隊伍。1916年,二人見到了馮玉祥,馮玉祥見張長的高大威猛,帥氣逼人,於是收下了他。自此,張自忠開始在第29軍嶄露頭角。

    1931年,張升任為第29軍38師師長。張自忠治軍嚴格,因此有了“扒皮”的外號,但同時他又十分關愛下屬。有一次一位士兵要輸血,張自忠毫不猶豫的挽起袖子給這位士兵獻血。

    1933年3月,日軍在攻佔熱河之後,無法取得進展,只能往羅文裕方向退卻,張自忠指揮軍隊在羅文裕打敗日軍。但迫於形勢,29軍只能往西南方向退卻。

    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此時的張自忠正在日本與敵談判斡旋,國人不解,認為他是漢奸。很苦惱的張自忠決定參加對日作戰來消除國人對自己的誤解。徐州、武漢、隨棗等戰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期間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此次會戰,張自忠部損失慘重,但他依然堅持戰鬥。16日下午,在激戰中,張自忠不幸被敵軍擊中,壯烈殉國。為紀念張自忠將軍,北京、天津、武漢至今都各有一條“張自忠路”。

    張治中,1890年出生在安徽巢縣一個普通的家庭。從私塾畢業之後,因為家境貧困,曾到處流浪,後來也做過警察。

    1916年從保定軍校畢業,此後張治中參加了多次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活動,如護法運動、北伐戰爭等。黃埔軍校成立之後,他曾到軍校任職,由此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黃埔系的重要骨幹。

    1932年,日軍對上海發起進攻,張治中率軍與日寇展開激戰,敵方遭受重創。全面抗戰爆發之後,擔任了湖南省主席,直至1939年1月17日離任。他離任的原因是因為在任期間,採用了“焦土政策”,結果造成了舉世震驚的“文夕大火”。張治中只能引咎辭職。

    張治中在軍事方面的能力也許差點,他主要的功績在於促成和平方面。早在西安事變之時,他就力主和平解決。在內戰期間,他主張和平解決兩黨的紛爭,重慶談判就有他的功勞。

    1949年9月,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解放後,張治中留在了大陸參與新中國建設,於1969年逝世。

    二位將軍已逝,但他們的功績猶存,人們不會忘記他們。二人都是偉大的愛國者,他們的名字和功績將恆久地閃耀在中華大地上。

  • 17 # 洞悉觀史

    在民國時期,有兩位高階將領的名字聽起來非常的相似,他們就是張自忠、張治中。這兩位身上的相同點很多,加上名字又如此相似,所以很多人常常會把他們弄混。那咱們今天就來看一看這兩位愛國之士的區別在哪?他們曾經做過哪些事情?

    先來說張自忠將軍,他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民族英雄,當初在抗日之時,曾經戰死在了沙場中。而且,他是在所有中國戰場犧牲的將領中級別最高的那一位。當初抗戰爆發,這位將軍就一直守在前線,從未有一刻離開。他用自身的血肉、用自身的行動告訴了人們,他是多麼的愛這個國家。

    他參加過很多場大型的戰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襄陽會戰,這場戰爭發生在1940年,當時他帶領自己了軍隊和日軍開展了血戰,直到打完了最後一顆子彈,之後他被日軍的子彈打穿,死在了這場戰爭中。

    這一場戰爭讓所有人都銘記,參與這場戰爭的戰士們都全部犧牲了。而除了這場戰爭之外,他在武漢會戰、臨沂保衛戰、隨棗會戰等多場戰爭當中表現突出。

    而毛澤東雖然知道這是一場危機四伏的宴會,但為了不落下話柄,所以他還是選擇去了。而他來到重慶,接待他的人就是張治中,他知道蔣介石有意在此期間除掉他,但他不希望再有戰爭發行。所以在會談的40多天中,他都貼身保護著毛主席,並且在他居住的周邊都安置了自己的心腹。

    就因為他的這番努力,最後雙方才簽訂了和談條約。不過後來這個條約被蔣介石單方面毀約了,可即使如此,張治中將軍愛國的心也是天地可鑑。他雖沒有站在共產黨的這一邊,但是一直為民族考慮、為國家考慮。

    總之,這兩位將軍都是有名的愛國人士,是應該受到我們所有人敬仰的人。

  • 18 # 探索百科揭秘

    在國軍高階將領中,有兩個張姓將軍,他們名字相近,年齡也相當,而且都官至上將,還都在抗日戰爭中與日寇血戰,這兩人,就是張治中和張自忠。

    乍一看,還真容易搞混了,不熟悉的人還誤以為是一個人呢。今天,咱就來簡單區分一下這兩位抗日名將。

    先來看看兩位將軍早年的經歷。

    首先說張治中將軍。張治中,1890年出生於安徽巢湖,因家境貧困,早年四處顛簸,1916年考入了保定軍校,隨後赴廣東追隨中山先生參加“護法運動”,是中山先生忠實的追隨者。隨後在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總隊代理總隊長,此後一直是蔣介石的黃埔系骨幹。

    後來,張治中參加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一直都是蔣介石的得力干將,備受蔣介石的信任,位列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並長期擔任中央軍校教育長,培養了大批軍官。

    不過,雖然張治中一直深受蔣介石信任,但他並非絕對忠於蔣介石本人,他一直追隨的是中山先生的遺願,擁護孫中山確立的三大革命政策,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因此早在黃埔軍校時期,就與周恩來、惲代英等人密切合作,結下了深厚友誼,被譽為“紅色將軍”。

    再說張自忠將軍。張自忠比張治中小一歲,1891年生於山東臨清一個官宦家庭,1911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校期間加入了同盟會,之後投筆從戎,投入了馮玉祥帳下。

    從1916年開始,張自忠追隨馮玉祥將軍十幾年,從直奉戰爭,到北伐誓師,一直到中原大戰,張自忠逐漸成為一員虎將,一直率領著馮玉祥最精銳的部隊。

    更巧的是,這兩位張將軍還在戰場上交過手。那是在中原大戰期間,兩位將軍分屬於不同的陣營,張治中是蔣介石嫡系教導2師師長,而張自忠是馮玉祥西北軍王牌第6師師長,王牌對王牌,結果張自忠在高賢集擊敗了張治中。

    再來看看兩人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

    兩位張將軍都是抗日名將,而且跟日軍作戰的時間都非常早。張治中將軍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就率領第五軍馳援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重創日軍。而張自忠將軍,則在1933年率領大名鼎鼎的二十九軍,在長城喜峰口大敗日軍。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治中將軍率領第九集團軍87、88師率先進攻日本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拉開了淞滬會戰的序幕。但由於跟蔣介石的作戰理念不同,張治中被調離淞滬戰場,擔任湖南省主席,之後沒有再親臨抗戰一線,一直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

    抗戰勝利後,張治中因在國共兩黨的聲望,又被蔣介石委以重任,負責與我黨方面的聯絡,與周恩來一起,為中國的和平大業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張自忠將軍的情況則更加讓人感嘆,七七事變後,由於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曾與張自忠會面,再加上蔣介石主張議和,平津輿論界一度認為張自忠為“漢奸”,讓他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帶著“漢奸”的罵名,張自忠率軍誓死抗戰,在臨沂戰役中,他指揮59軍與敵鏖戰七晝夜,將日軍號稱“鋼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臺兒莊戰役的偉大勝利。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身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親臨一線與日軍血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身上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足見其犧牲之壯烈!

    張自忠是二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國共雙方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蔣介石親自扶靈,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數十萬百姓齊聲痛哭,聲震林嶽。國民政府也釋出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併入祀忠烈祠首位。

    這兩位張姓將軍,雖然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但卻殊途同歸,值得我們所有後人敬重。

  • 19 # 大林看影視

    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不太熟悉軍史的讀者,確實很容易搞錯,特別是從人口中說出時,“中”與“忠”同音,“自”與“治”,一個不翹舌,一個翹舌音,普通話不準,或不仔細聽,就容易混淆,妥妥的分不清楚,當然看文字時,就一目瞭然了,有時也會張冠李戴。

    張自忠,是抗日名將,在第5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任上犧牲,生前是陸軍中將,為國捐軀後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二級上將,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張自忠陸軍中將追授陸軍二級上將))

    張治中,也是抗日名將,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8年,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淞滬會戰,生前本身就是陸軍二級上將。

    就軍人生涯而言,作為西北軍高階將領,張自忠顯得更鐵血,是典型的職業軍人,曾在北平任職期間,被國民汙為漢奸,備受各界責難,心情及其鬱悶,就抱定“只求一死”之決心。

    (在延安時的張治中)

    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自率部出擊作戰,但張自忠已抱必死之心,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于徐州,四戰於隨棗,五戰於棗宜,終換得將軍陣前亡,馬革幗屍還。

    而張治中將軍,儒雅文質彬彬,具學究氣質,本人對政治也特敏感,發動長沙“焦土政策”後,轉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皖南事變後向J委員長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曾多次代表國民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

    (張治中陸軍二級上將)

    解放戰爭時,張治中將軍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國民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與共產黨代表在北平簽訂和平協定,遭國民政府拒絕後,遂接受了中共周恩來的懇勸留在了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宣告》。

  • 20 # 琅琊俠隱

    首先,在寫這個問答之前請讓我先表達對此二位將軍的敬意。二位將軍都是民族功臣,國民革命軍陸軍中的英才,有膽識,有謀略,為民族的獨立解放事業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關於二位將軍的名字,確實很相似,不注意的話很容易混淆,尤其是發音上,讀起來都差不多。

    更為有趣的是,二人的生辰也極為接近。張治中生於1890年10月,張自忠生於1891年8月,前後僅相差10個月,可以說是同齡人了。

    二位出生於同一時期,都生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投身於清末革命的浪潮,歷經過北伐和中原大戰的硝煙烽火。不幸的是,在1940年的抗日戰爭中,張自忠將軍英勇捐軀,殺身成仁,成為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之一。而張治中將軍後來領銜了國民政府與我黨的談判,並及時棄暗投明,於1969年病逝於北京。由於其在國共內戰期間堅持和平主張,並促成了新疆地區和平解放,故也被稱為“和平將軍”。

    下面具體列寫一下二位將軍生平的大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將軍年輕時照片

    張自忠,山東省臨清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抗戰中任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中將,身後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新中國成立後,也被追授為革命烈士。

    張自忠兒時最喜愛的讀物是《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精忠傳》。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註釋,關雲長、嶽武穆和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對他影響頗深。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自忠考入天津法政學堂,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此後以此確立為自己終身奮鬥的目標。

    1916年,張自忠經友人推薦進入馮玉祥軍中服役,從見習排長一路幹到師長,並在中原大戰中表現優異,成為西北軍軍中的一員猛將。

    抗戰爆發後的1933年,張自忠任第二十九軍38師師長,率部開赴喜峰口參加長城會戰。其指揮軍隊在遵化三屯營和羅文峪方面與日軍展開持續激戰,日軍無法獲勝,最終狼狽撤退。這是抗戰前期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之一。

    在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張自忠率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了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中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從而保證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

    1940年5月,日軍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其志在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陪都重慶的運輸線。1日,張自忠領軍出戰。7日拂曉,其部東渡襄河,繼而北進。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將軍所率領的指揮部及衛戍部隊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裡村。激戰至5月16日下午,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將軍英勇戰死。

    戰後,張自忠被國民黨追授為陸軍上將,入忠烈祠。1982年,被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張治中將軍生平履歷。

    張治中將軍年輕時照片

    張治中,安徽巢縣人,其父親是手工業者,少時家貧,六歲入塾,讀書十年,然後被迫中斷學業,隨後六年四處流浪,入商鋪為學徒。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在揚州參加起義。後於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參加過護法運動和北伐戰爭,1928年升任北伐軍教導二師師長,該部被認為是蔣介石的嫡系精銳部隊,其後率部參加了1930年代那場規模空前的中原大戰。

    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釁,張治中將軍任第五軍軍長,率部與日軍激戰於上海,成功打擊了日軍,有效制止了其戰略企圖,是為“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8年張治中作為湖南省軍事最高指揮官執行中央抗戰的“焦土政策”,結果將令被誤傳搞錯了焚火區域,釀成了一場千古奇冤的“11·13長沙大火”,致古城長沙完全被毀,因此張治中難辭其咎,被革職留任處分。

    1941年皖南事變後,其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1945年,張治中與毛主席在延安會談。

    抗戰結束後的1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共和談,談判結果遭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後,其接受了周恩來的懇勸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宣告》。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並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歷任多個高階職務,於1969年逝世於北京。因其在國共內戰中堅持和平的主張,故也被稱為“和平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能講述一個你身邊的民間故事嗎?或者道聽途說的奇人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