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涼城讀歷史

    張自忠是西北軍的名將,張治中則是中央軍的將領,兩人一個屬於軍閥部隊,一個屬於中央軍,有很大區別。張自忠是山東人,出生在當地大家族。他的父親張樹桂曾任江蘇省贛榆縣知縣,英年早逝。張自忠雖然幼年喪父,但家族勢力很強,生活是比較富裕的。他和普通農民子弟不同,一路求學到高中,畢業於濟南法政專門學校。

  • 22 # 歷史攻略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國之英烈。棗宜會戰中以集團軍總司令之尊,親上火線持槍殺敵,最終血灑疆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戰場上犧牲的最高階將領。

    張治中安徽巢湖人,歷經反清起義、辛亥革命、護法戰爭、東征北伐、抗日戰爭,是國民黨核心要員。但同時也是“國共合作”的堅定擁護者,有“和平將軍”之稱。

    張自忠

    1891年8月11日,張自忠出生于山東臨清唐元村的一個官宦之家。在其14歲時其父病逝,在其母的主持之下,十六歲的張自忠與臨清縣諮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十七歲的李敏慧完婚,獲一生之摯愛。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此時的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裡他接觸到了革命思想,並由此加入中國同盟會走上民主革命之路。

    1914年張自忠與好友奔赴奉天省(今遼寧省)新民縣,投奔同鄉車震,因其現為陸軍第二十鎮(師)第三十九協(旅)第八十七標(團)標統(團長),由此張自忠初涉軍旅。

    1916年車震卸甲歸田之時,將張自忠引薦給了老友,時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的馮玉祥,至此張自忠真正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至1924年春,張自忠已為學兵團團長,並移駐豐臺,驅逐在此的英軍,收回國家主權。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時任第6師師長的張自忠與時任第2師師長得張治中在戰場相遇,兩張相爭,此戰張自忠更勝一籌。

    中原大戰因張學良東北軍的入關,而宣告了蔣介石的勝利。1931年6月張自忠部被整編為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張自忠為師長。

    隨著九一八的一聲槍響,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打響,張自忠將迎來自己最為輝煌的時刻。

    1933年3月7日張自忠與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共同阻敵與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晝夜而陣地不失,迫使日軍轉向,此為張自忠與日軍初戰。

    1938年臨沂之戰中,時任59軍軍長的張自忠率軍三次打退日軍衝鋒,保證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而他的對手則是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其指揮官為日後的甲級戰犯板垣徵四郎。

    1939年,中日在鄂北展開隨棗會戰,張自忠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擊潰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敵人放棄進攻襄陽;在同年12月的冬季攻勢中,親率第38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打響。日軍以第11軍為主力總兵力約有12萬人,其目的在於佔領宜昌,威逼重慶國民政府。迎戰的是第五戰區李宗仁部,共有54個師約有38萬人,張自忠為右翼兵團總司令指揮第33集團軍作戰。戰至最激烈時,張自忠親率2000餘人東渡襄河,將日軍第十三師團攔腰截斷。後因密電被日軍截獲,張自忠軍事部署洩露,日軍隨即集中兩個師團另加四個大隊奔襲而來。14日張自忠所部與數倍於己的日軍遭遇,戰至5月16日下午四時許,張自忠戰死沙場,時年49歲。同日夜間,第三十八師師長黃維剛率領數百敢死隊,奪回張自忠遺體。

    1940年5月28日晨,張自忠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重慶軍政要員、數十萬群眾前往迎靈,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釋出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追授張自忠二級上將銜。

    當初七七事變之時,張自忠奉命在北平與日軍周旋,試圖和平解決事件,但最終被國人誤解為是“漢奸”,現在終於洗刷汙名,後世敬仰。

    張自忠的妻子李慧敏,聞知將軍以身殉國,悲痛不已,絕食七日隨夫而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周總理曾評價道“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張治中

    1890年10月27日,張治中出生於安徽巢湖洪家疃村一戶農家小院,少時家貧四處漂泊,做過學徒、當過警察,參加過反清起義,最終在辛亥革命後得以入保定軍校就讀,從此踏上從軍之路。

    1917年張治中南下廣東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駐粵滇軍各級要職,最終於1924年入黃埔軍校。同年12月任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代理總隊長、軍官團團長,在此與周恩來、惲代英等人密切合作,結成深厚友誼;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參謀長、廣州衛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又是之成為蔣介石所信賴之人。由此張治中成為了橫跨國共兩黨的特殊存在。

    兩次參與淞滬抗戰,當屬張治中一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

    1932年1月28日,日軍為轉移國際對於東北九一八事變的關注,悍然對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發起進攻,第一次淞滬抗戰打響。張治中於2月16日,率領由第87師、第88師和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合編而成的中央軍第五軍,接防廟行陣地,以支援奮戰在次的第十九路軍,並擔任中國軍左翼總指揮。

    1932年2月20日,日軍以第九師團為主,對廟行鎮發動全線進攻,張治中坐鎮88師,指揮各部通力反擊。以88師做正面反擊,以87師一部繞敵側背,同時調動各部從左右各方夾擊日軍,至22日日軍敗退,取得“廟行大捷”。廟行一役,中國軍隊犧牲1421人,日軍遺屍3000餘人,中國軍隊將日軍第九師團和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殲滅殆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打響,張治中重上戰場,後又轉任湖南省主席。從1937年11月20日至1939年1月17日,在任一年零兩個月,與中共合作無間,共同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迅猛發展,為正面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思想、組織和群眾基礎。

    1938年11月13日,因軍情失誤,實行“焦土政策”,致使長沙大火,張治中作為政府主官難辭其咎,被革職留任,此為張治中一生之痛。後轉任政治部部長,謹言慎行,努力工作,頗得蔣介石的好感。

    在此之後,皖南事變中力陳國共合作、抗戰勝利後營救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監禁多年的100多名共產黨幹部,在歷次國共和談、新疆和平解放都發揮過重要作用。

    張治中作為唯一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

  • 23 # 歷史總探長

    筆者中學時候的教科書上,就同時有張自忠和張治中兩個人的故事。

    一些不瞭解情況的同學會問:“張自忠已經在抗戰時期犧牲了,為什麼新疆和平解放的時候還會有一個張治中?”其實張自忠和張治中是兩個不同的人,他們都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兩個人的年齡僅僅相差1歲,軍銜也都是二級上將。

    當然張自忠和張治中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張自忠的主要成就在軍事方面,張治中的主要成就在政治方面。

    先來說一下的張自忠將軍的生平,張自忠出生於1891年,他的父親是清朝的五品官員,在張自忠14歲的時候,張自忠的父親因病去世,張自忠和母親一起遷居到了臨清縣。

    青年時代的張自忠非常喜歡看書,他21歲的時候加入了同盟會,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馮玉祥的西北軍。馮玉祥對張自忠十分的器重,中原大戰的時候,三十多歲的張自忠已經是西北軍的師長,而同時期的張治中也是中央軍的師長。

    張自忠帶領的軍隊是西北軍第六師,屬於一支普通的地方軍隊,張治中帶領的是國民黨教導第二師,屬於中央軍的精銳勁旅。兩支部隊在中原大戰中進行過短暫交手,張自忠打敗了張治中,保住了西北軍剩餘不多的武裝力量。

    中原大戰結束後,馮玉祥被迫下野,西北軍被張學良收編成為了著名的二十九路軍。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後,張自忠帶領38師在三屯營抵抗日軍數日,戰後獲得了獎勵勳章。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自忠出面與日本人談判,試圖透過和談來解決爭端,一度被國人誤會為漢奸。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張自忠帶領軍隊南征北戰,參加了臺兒莊戰役、隨棗會戰等戰役,為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0年張自忠率部參加棗宜會戰,面對著數倍日軍的圍攻,張自忠帶領士兵奮勇抗擊,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也戰死沙場。張自忠將軍戰死後,大後方為張自忠舉辦了盛大的葬禮,日軍為了避免傷害到張自忠的遺體,特意暫停了轟炸計劃。

    張治中出生於1890年,他幼年的時候家境貧寒,成年後做過一段時間的警察。清王朝滅亡之後,張治中考上了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擔任過黃埔軍校第三期軍官團的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治中帶領軍隊參加了兩次淞滬抗戰,在抗戰前期立下了不少的戰功。不過受到長沙大火事件的影響,張治中在抗戰後期主要做的都是政治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張治中一直為國家和平努力奔走,他沒有跟解放軍打過一次仗,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解放戰爭後期,張治中代表國民黨前去北京談判,接受周總理的邀請留在了北京。1949年9月,張治中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為國家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

    之後張治中一直在新中國任職,一直到了1969年去世。從張自忠和張治中的生平來看,兩個人都是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都是十分值得尊敬的人。

  • 24 # 史不知味

    張自忠和張治中兩位將軍雖然不是同一個人,不過,兩位張將軍皆是讓人尊敬的愛國將領,也皆為祖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自忠,自忠,自然當然忠於中國。

    治中,治中,心中所想是治中國之疾與弊也。

    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二人之一生,沒有辜負過他們自己的名字,他們都應該為歷史所銘記。

    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生於1891年8月,他的字也很有寓意——藎忱,他正是要將自己一腔拳拳熱忱之忠心盡數報與國家!

    實際上,他原先的字是藎臣,乃是忠臣之意,他後來覺得藎臣是一人之忠臣,如此不免顯得自己過於迂腐,遂更臣為忱。

    張自忠原本是在北洋法政學堂讀書,可是讀著讀著突然覺得時局動盪,國家滿目瘡痍,還不如當個丘八,那樣還能用自己手中的刀和槍將來犯之敵趕出去,所以便在車震將軍的介紹下,投入了馮玉祥所部。

    1930年馮玉祥中原兵敗之後,所餘殘部為小張收編為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張自忠則任第38師師長一職。

    1937年日本蓄意製造了“七七”事變之後,當時因蔣為了將精力用於對付我方,所以寄希望於所謂的“政治外交方法”,讓宋哲元率領第29軍撤出北平,宋令張自忠暫時留在北平,又恰好日本人曾去見過張自忠,於是舉國為之譁然,輿論一度認為張已投敵成了“漢奸”,紛紛攻擊他。

    張自忠有沒有投敵呢?當然沒有!他為了避開日軍的搜捕,躲進了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好不容易才逃出了北平。

    只是張自忠還是得證明自己,他可不想揹負那樣的罵名,他是要當英雄的人。

    1940年5月日本發動了棗宜會戰,此時張自忠將軍正率領所部駐守於襄河西岸,負責抵禦日軍。

    他曾經做過這樣的宣誓:“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他說到了,也做到了,為了阻擋日軍渡河,他親率兩千多人渡過襄河和日軍打了起來,終因不敵而陷入了日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他怕揹負罵名,他怕別人誤會他,但他卻不怕死,雖然已經陷入了日軍的包圍之中,可他仍然沒有一點畏懼之色,也沒有想過退縮,他仍然率領部下和日軍作戰,一直戰鬥到他人生的最後一秒。

    張自忠當時雖然是集團軍總司令,但是為了能夠扭轉陷入低迷的軍心,為了鼓舞士氣,他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衝鋒陷陣。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倒下了,但卻死得光榮,被周總理譽為“軍人之魂”。

    英雄,永遠也不會倒下。

    張治中是安徽巢縣人,生於1890年10月,年長張自忠將軍一歲,被稱為“和平將軍”。

    許多人將張治中視為蔣之嫡系,實際上這並不準確,他出身於保定軍校,雖說在1924年受蔣之所邀而南下廣州參與建立黃埔,可他卻從來沒有唯蔣馬首是瞻,他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主見。

    也正是在黃埔,張治中結識了時任政治部主任的周總理,二人不僅結為了好友,張在思想上也頗受周的影響,所以對我方很有“好感”。

    只不過1926年蔣製造了“中山艦”事件之後,周總理被迫離開了黃埔,張、週二人這才斷了聯絡。

    這一斷便是十幾年,一直到了雙方再次合作的時候,張、週二人作為雙方各自的代表才又恢復了聯絡。

    他對我方的好感和善意也一直存在,從沒有因為蔣的政策而發生過變動,蔣手底下的將領不知有多少是靠和我方打仗爬上去的,可是張將軍呢?他是唯一一個從來沒有和我方軍隊打過仗的將領!

    可他仍然能夠迅速地往上升,這也足以證明了他的能力。

    他從來沒有將自己當成死忠、愚忠於蔣的顧、祝之流一樣的角色,所以他後來才會出於為國家和民族考慮的角度做出當時最妥當的決定。

    張治中將軍為何能夠被稱為“和平將軍”?

    他在雙方和談的時候,為了能夠儘快達到國家與民族的和平穩定,他一直試圖說服蔣接受對我方具有一定傾斜的條件,所以才會被氣上頭的蔣罵了句“文白無能”,他真無能嗎?

    當然不是,他只是想讓雙方能夠儘快達成一致而已,因為誰都不肯讓步的話,接下來的便只能是戰爭手段了。

    後來張治中將軍又為新疆的和平解放貢獻了不可磨滅的一份功勞,所以“和平將軍”這個頭銜確實也挺適合他。

    1969年4月,張治中去世。

    總理曾經這樣評價將軍:“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 25 # 楊朱學派

    張自忠是西北軍麾下的將領,是馮玉祥器重的戰將。張治中是中央軍的將領,是蔣介石的心腹。

    一、張自忠。張自忠原本追隨馮玉祥。馮玉祥下野後,宋哲元成為西北路統帥。張自忠成為宋哲元麾下。因奉命與日本人談判。被國人唾罵為漢奸。之後被削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張自忠任59君軍長。因在臺兒莊會戰中立下戰功。被晉升為三十三集團軍司令。

    張自忠戰死的背景有三:

    一是自己當初奉命與日軍談判。揹負漢奸罵名。

    二是西北軍投敵做漢奸的將領最多——石友三、龐炳勳、吳化文不可勝數。

    三是張自忠參加的戰鬥連戰連敗。雖然取得的一些戰鬥、戰役的勝利。但在大規模會戰中,無一勝利。

    這使張自忠與大漢奸殷汝耕齊名。就如同《天龍八部》中的北喬峰南慕容。

    然後再說張自忠殉國的棗宜會戰。日軍集結主力猛攻國軍防線,第五戰區傷亡慘重,即將崩潰之時。第三十三集團軍命令弱旅不足三千人74師與59軍匯合一起強攻日軍後背。這一任務九死一生。張自忠親自率領74師突襲日軍後路。

    張自忠作為集團軍司令。通常是派遣師長帶領74師執行這一危險任務。他為何親自前往?原因有二:

    1、在整個棗宜會戰中,74師執行的是最最最危險的任務。將士們有人願意主動為國捐軀,也有人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專門送死做炮灰。集團軍司令親自參加最危險的任務。會使將士打消疑慮。同仇敵愾。

    2、張自忠此戰已經抱著必死的信念。用自己的死來洗脫漢奸的罵名。才親自帶著74師。執行這一最危險的任務。

    日軍得知後路被抄,派重兵圍剿74師。大大緩解了國軍正面戰場的壓力。

    張自忠率領的74師被日軍包圍於宜城南瓜店十里長山。張自忠親自用手槍與日軍近戰。張自忠壯烈犧牲。74師全軍覆沒。

    張自忠犧牲後,國民政府追授二級上將。以國葬之禮下葬。蔣介石等人參加葬禮。

    抗戰時期,74師與74軍是兩支不同的軍隊。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為了表彰74師的功績。把抗日鐵軍國民革命軍第74軍改編為整編第74師。原74師殘部也併入整編第74師。

    二、張治中。

    張治中是蔣介石的心腹。也是親共的代表。

    張治中指揮淞滬會戰。之後指揮長沙會戰。因文夕大火被免職。有薛嶽代替。

    張治中是抗日英雄,戰功赫赫。一生最大的汙點是文夕大火。

    當時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連戰連敗。在長沙會戰之前。日軍渡過了新牆河。但在資訊傳遞過程中,誤把新牆河說成了新河。

    新牆河距離長沙120多公里。而新河距離長沙只有6公里。

    依照邏輯,日軍不可能有這麼快的行軍速度。但由於連戰連敗。中國軍隊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倉促之下,警備司令部縱火焚城。

    原計劃讓百姓徹底後。實行焦土抗戰,縱火焚城。卻因在資訊傳遞過程中,漏掉了一個‘新’字。由於過於倉促,百姓尚未撤離,就倉促焚城,致使生靈塗炭。

    文夕大火被稱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慘案。

    蔣介石下令嚴懲責任人。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湖南警察局長文重孚被槍決。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因“用人失察、防範疏忽”被革職留任。

    由於張治中是蔣介石心腹。又是親共派。國共內戰後期。蔣介石故意讓他代表國民政府談判。讓張治中留在共產黨一方。以備國民黨撤退至臺灣後,作為國共兩黨溝通的橋樑。

    經過張治中的穿針引線。周恩來與蔣經國還在某海島上有過一次秘密會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能講述一個你身邊的民間故事嗎?或者道聽途說的奇人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