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泊的浮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豪放,其詩詞也先顯露其豪放的性格。

    蘇軾一生仕途不順,在朝廷中也是鬱郁不得志,遭人排擠,多次被貶。

    這首詩是是寫在蘇軾人生生涯中,最後一次被放逐,地點為海南儋州。當時他的年齡已高達62歲,一葉孤舟,把蘇軾送到了徼邊十分荒涼的地方,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當時的宋朝,放逐海南的刑罰僅次於是滿門抄斬,可見其輕重。

    儋州,可謂蘇軾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非常喜愛這個地方,當然換來的也是當地人民的熱愛,其美譽,在當地歌頌至今。

    詩詞字面意思為最後兩句說,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雖然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

    詩詞表達了蘇軾的樂觀主義精神。

  • 2 # 翕張文章耕耘者

    此句出自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詩: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數次被貶,為何發出感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公元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調任湖州知府,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的好友沈括,兩人把酒言歡,互評詩作,好不痛快。同年五月,蘇軾因所呈奏摺中隱含對朝廷不滿的言論遭到皇帝查問,很快,有人揭發蘇軾早已在詩作中數度譏諷朝廷,對皇帝不忠,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沈括。

    原來他藉著蘇軾醉酒,借閱其詩作,並不是為了欣賞,而是斷章取義,尋其錯處加以陷害。就這樣,蘇軾在好友的背叛和政敵的構陷之下鋃鐺入獄,幾度瀕死,最終還是王安石出面相助,他才得以平安出獄。

    這件事對蘇軾影響極大,原本一帆風順的人生徹底扭轉,意氣風發的激情蕩然無存,接二連三的貶謫讓他的內心既痛苦又絕望。但蘇軾就是蘇軾,別人走不出的逆境他能走出,歷經磨難後的大徹大悟方見其本真。詩豪放,人也真性情,如此絕境,竟然唱出如此慷慨激昂,積極向上,不屈不撓,豁達振奮的詩歌,令人不得不敬佩之至!

  • 3 # 江湖夜雨92

    這兩句話出自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詩人接到聖旨,從海南乘船北歸途中寫的一首詩,詩歌概述了自己三年的海南生活,表示了對險惡的境遇和卑劣政敵的不以為然,表現了東坡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原詩如下: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詩人寫完這首詩後,在北歸途中因病而停止了歌唱,怎樣欣賞蘇軾這首晚年的絕唱呢?

    其一,連降四級,一貶再貶的不幸遭遇。蘇軾晚年間,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重用蘇軾的太后去世了,蘇軾教誨五年的哲宗親政了。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哲宗很厭惡太后身邊的人,重新起用新黨人士,以章惇為宰相的新的內閣,開始瘋狂報復元祐黨人。

    新黨仍以以前蔑視皇帝的罪名,彈劾蘇軾,蘇軾由三品要員,河北定州知州,被連下四道聖旨,降為惠州別駕,不得簽約文書,為九品文官,比上一次貶謫黃岡更慘。由北方到荒蠻的嶺南,行程幾千裡,蘇軾到惠州生活了四年,覺得很舒服,準備終老此處,可惜剛建好的房屋才住了幾個月,又被貶為瓊州別駕。這一次被貶到天涯海角了。據說,章惇看到了蘇軾的詩句,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皺著眉頭恨恨地說,到了嶺南還這樣快活,那就讓他到海南吧。一個年邁之人,被貶的如此遙遠,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其二,前面四句,既描繪了眼前實景,又暗示了自己的人生處境。參橫鬥轉,寫了星座的位置變化,古人以此,來判斷時間的變化。詩人乘船在穿越風高浪急的瓊州海峽,三更天醒了,一看,滿天星斗,天氣放晴了。苦雨終風終於過去了。自己被赦免北歸,苦日子也熬到了頭。烏雲散去,月光皎潔,哪裡還需要雲朵點綴?大海和青天本來就很純淨。前句用到了《世說新語》中的典故,司馬太傅讚歎天月明靜。後句頗有佛家意味,六祖慧能和上座師神秀爭論的焦點就在於此,六祖認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心和天容海色一樣,本來就是澄清的。不管經受什麼磨難,只要不住於心,終究會過去的。看來,蘇軾能隨緣自適的秘密就在這裡了。

    另外,誰點綴,和他詞中的,月明總被雲妨一樣,暗示了自己總被小人讒言,陷害的遭遇。

    其三,後四句寫內心的感受,顯示了詩人儒,釋,道兼修的超然與豁達。我現在年紀大了,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已消磨,只餘下,孔子的道不行,乘浮浮於海的感嘆了。好在,我已粗識了黃帝對奏樂的解釋,能夠契合大道,冥合於自然之中了。後句運用了《莊子》中的典故,表明自己已領悟了深刻微妙的道家思想,已經能從濤聲中領悟人生了。

    最後兩句極為豁達之語,是對三年海南生活的精妙總結。九死南荒,寫盡詩人從北方到海南,奔波數千裡,遭遇無數激流險灘,九死一生的經歷。嶺南被稱為文明未開化的充滿瘴氣的荒蠻之地,更何況海南呢?然而我並沒有恨意。這也許是蘇軾真實的心理寫照,蘇軾曾說,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寺院乞丐,我認為這世上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蘇軾不但不怨恨,還慶幸,我這一次到海南,真是不虛此行,這一次的海南壯遊,真是冠絕平生啊。真不知道,章惇看到這首詩,不知會作何感想?

    這就是蘇軾,於人生的低谷,還能看到絕妙的風景。這就是蘇軾,一個質樸的詩人,一個敢於直言的高官,一個知識淵博的道學家,正如林語堂所言,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 4 # 殘陽暮裡酹江月

    東坡自提金山畫像,曾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少年成名,二十歲就高中狀元的蘇軾,當時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如此的悲慘。

    早年還能當一個州的父母官,得罪了變法派,更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類似民兵隊副隊長)。

    好不容易守舊派當政,被招回京,又再次引言獲罪與守舊派。把兩邊都得罪了。結局可想而知。

    此後是一路貶貶貶。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這時他已經五十九碎了。三年後,更是再次被貶,這次是儋州。現在的海南島。儋州是蘇軾仕途的終點,被放逐到儋州時他已經六十二歲。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來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寫於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遇到大赦,自海南北還時所做。這首詩回顧了被流放南方的經歷,抒發北歸的興奮之情,更是在詩尾表達了九死不悔的傲然和豁達。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首聯: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參橫鬥轉,是所見的星空,欲三更點明時間。雖是半夜,可是黑夜已過大半,就像舟行一樣,前面雖然經歷了苦雨終風,總算是要見晴了。

    頷聯: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從技術上來說,以“天容海色”對“雲散月明”,從上到下觀察,形象生動,連貫而靈動。句內還有對仗:前句以“月明”對“雲散”,後句以“海色”對“天容”。雲散開了,月亮明朗了,是誰點綴的呢?晴天碧海本來就是澄清明淨的。看似自問自答,卻以物喻志,言物而明理。這本也是宋詩的特點。看似簡單的描寫,卻點出不少哲理。同時也藉此說明自己本來就是清白的,那些渾濁和黑暗終會像烏雲一樣散去。

    這兩句其實還涉及一個典故。《晉書·謝重傳》載:謝重陪會稽王司馬道子夜坐,“於時月夜明淨,道子嘆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道子戲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頸聯: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蘇軾聯想到自己也提出過改革弊政的方案,因言獲罪,最終被流放到海南,雖然開啟了海南的文化事業,但畢竟作為罪人,可能談不上行道的把。《莊子·天運》:“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蘇軾用這個典,以黃帝奏咸池之樂形容大海波濤之聲,與“乘桴”渡海的情境相呼應。“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也和他的經歷心境相呼應。

    尾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兩句也是千古名句。被貶海南雖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卻不遺憾,只把它當做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歷。我看到了海內看不到的“奇絕”景色,雖然這些經歷是被迫的,我卻把它當做寶貴的經驗。吾不恨是豁達,可能也是調侃。

    這首詩可以說是能代表蘇軾一生的一個總結。

    題外話:可惜這此北歸,蘇軾麼有到達終點。在次年七月,他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 5 # 阿蠻你好呀
    一、老規矩,讀古詩詞,第一步肯定要了解它的寫作背景

    這是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詩中的最後兩句,全詩如下: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21歲中進士,此後幾十年一直在當地方官,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全國到處跑。43歲,蘇軾在湖州任上。他寫詩嘲諷朝廷新政,就被新黨的人收拾了一頓,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之後,宋哲宗即位不久,蘇軾被赦還;58歲那一年,章惇等人又編了什麼藉口,再次收拾了蘇軾一頓,這次貶到了惠州(今天的廣東惠陽),但是還沒完,幾年後,前後兩年半左右的時間,蘇軾再次被貶。這次被貶到了海南儋州。非常悽慘,這一年蘇軾已經62歲了。蘇軾在海南呆了三年的時間,直到宋徽宗即位,朝廷大赦,蘇軾也在被赦之列。在他收拾好行囊北歸的路上,就寫了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蘇軾大概不會想到,明年的差不多這個時候,自己就要告別人世了。

    二、小阿蠻講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題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有時間,有事件。時間就是六月二十日,晚上;事件就是蘇軾坐船渡海離開海南返京。

    首聯: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第一句,就是呼應題目中所寫的“夜”,在晚上。參,參星;鬥,北斗星。天上的星星,除了亮晶晶,還是古人判斷時辰的依據。參橫鬥轉,意思是參星和北斗星的位置移動。按理說,這是天要亮的時候。但是蘇軾這裡說是“三更”。三更是現在的幾點?我們經常說半夜三更半夜三更的,三更就是半夜,晚上十二點前後。為什麼蘇軾既說“參橫鬥轉”是天要亮的時候,又說是“三更”半夜的時候?時間對不上?《蘇軾詩集》裡面有個注,說“海外測星與中原異“。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海南和中原地區的時區不同。當然說時區可能大了點,說時間更合適一些:咱們咱們用的是北京時間,這是國際時區中的東八區,其實範圍非常廣。北京已經天黑了,雲南還可能豔陽高照呢。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句,渡海時的氣候環境。苦雨終風也解晴,天晴了,雨停了,風也停了。南方是長時間的下雨天氣,這就是”苦雨“;終風出自《詩經》,整天都颳風,就是終風,後來也代指大風。解晴的”解“,是會、懂得的意思。這句話有畫外音,要多留意。蘇軾就說,老天爺再狠,也不至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下大雨刮大風,它也會有放晴的時候。什麼意思?其實還是說自己的命運。自己起起落落,經歷了無數次波折坎坷,但終究會有云霧散盡苦盡甘來的時候。這就是蘇軾的樂觀主義精神。要換作別人,估計早頂不住垮了。

    頷聯: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這兩句是接著首聯所寫到的”晴“來說的。風停雨住天晴了,就是雲散月明的好天氣。這時候,還需要誰來點綴呢?天空啊,大海啊,本來就是澄澈清明的好氣象。和首聯一樣,我們仔細辨別蘇軾的語氣,他還是另有所指的。自己此前的”罪名“是被壞人給誹謗陷害的,如今天晴了,那些天空大海上的雲啊霧啊都消散了,天下終於澄清啦。各家註釋,在這裡都說蘇軾有用典。即《晉書·謝重傳》所載:

    謝重陪會稽王司馬道子夜坐,“於時月夜明淨,道子嘆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道子戲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什麼意思呢?有一天夜裡,會稽王司馬道子看到天上好乾淨,萬里無雲,月夜明淨,心情特別好;謝重就說,要是有一片雲彩點綴一下可能會更好呢。司馬道子就說,我看你這是心思不乾淨,才想著用幾朵雲彩來點綴這澄澈清明的夜空呀!

    所以蘇軾這裡的言外之意,很可能就是,那些害他的人,比如章惇等人,都被處理了,沒有了那些心機壞壞的人在,天下又重新回到了”澄清“的本來面目。真好~~~

    頸聯: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這兩句都有用典。

    前一句,空餘魯叟乘桴意。魯叟就是孔子,魯國的老頭,哈哈。《論語》裡記載,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什麼意思?孔子一生很狼狽,沒人願意採納他的政治主張,所以他就想坐著小船,去海外找別的人看看能否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蘇軾呢,他被貶儋州,恰好就是在海外,就是坐著船來回的。到了儋州,蘇軾並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繼續著書立說,懷著和孔子一樣的行道化民之心繼續戰鬥。

    後一句,粗識軒轅奏樂聲。軒轅就是黃帝。黃帝奏樂的事情出自《莊子·天運》。有一個人在聽了皇帝演奏的《咸池》之樂之後,說他開始聽的時候怎麼樣,很害怕;之後又怎樣怎樣,又放鬆又迷惑等等。這說的是什麼呢?黃帝就說,這不怪你,因為你還沒參透天地輪迴,宇宙無窮的大道理呢。

    在這兩個典故的前面,蘇軾分別加了”空餘“和”粗識“。前一句,說的是蘇軾在海南的幾年時間,雖然也盡力去行道化民了,但是做的還不夠,成績還不理想。後一句呢,蘇軾說他海南這幾年的時間,每天聽著黃帝之樂一般的風聲雨聲海浪聲,總算理解了一點點關於人生、關於天地萬物的道理了。很明顯,這兩句都是蘇軾的自謙之詞。蘇軾在海南幾年,對海南當地的文化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他本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這從最後兩句詩可以得出結論。

    尾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這兩句,就是蘇軾在海南三年的最大收穫。

    ”九死“是個虛數,表程度,說的是被貶到蠻荒之地之後所面臨的處境極為艱難,極為惡劣。但是即使是在如此條件之下,蘇軾他也”不恨“。為什麼不恨呢?原因就是頸聯所說,他在海南期間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還悟道了人生大道理,所以不恨;不僅不恨,蘇軾還他把這段經歷,看成是他人生當中最精彩、最寶貴的一筆財富,這就是最後一句詩所說:茲遊奇絕冠平生。茲遊,意思就是這次被貶海南的經歷,真是非常奇絕。平生之中,這段經歷一定得排在第一位。從這兩句詩我們看出,蘇軾真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呀~~~~~

    蘇軾樂觀曠達如此,難怪千百年之下,有無數人為他所折服。——我就是其中一個,哈哈。

    好了,我的回答終於結束啦~~~~雖然花了一整個晚上的時間,雖然不能確定這麼長的文章有沒有人願意看完,但我還是很開心愉快的。我把自己想說的話都說了出來,這就足夠啦~~~

    我是熟讀古典詩詞的小阿蠻,期待和更多人交朋友。麼麼噠~~~~

  • 6 # 金色聖山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意思是,即使在南方那種蠻荒那種蠻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這裡能遊覽到平生所見最奇異與險峻風景,足以使我的人生充滿精彩。

    蘇軾一生大起大落,後半生大多在被貶的遷謫中度過了。此句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中描寫他被貶至海南七年,遇赦免北還時的情景。遇到政敵的迫害,雖“九死南荒”,但是使自己領略了人生最奇絕的景色。表現了蘇軾一生豁達,豪放的品格。

  • 7 # 草木一秋蟬

    恨而不恨,不恨而恨。若不恨,恨不會出現詩中,若真恨,不會寫下不恨。似多年後回憶前任,只一種淡淡心緒縈繞,似飛花輕煙,去而不念。

  • 8 # 凌霄居士

    蘇軾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雖然是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因為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

    [出自] 北宋 蘇軾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七言律詩。1094年,宋哲宗親政,蔡京、章惇之流執掌朝政,專整元祐舊臣;蘇軾更成了打擊迫害的主要物件,一貶再貶,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後遠放儋州,前後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還。這首詩,就是1100年六月自海南島返回時所作。詩中回顧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經歷,表達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曠達豪放的襟懷。

  • 9 # f夢飛翔f

    這兩句話出自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詩人接到聖旨,從海南乘船北歸途中寫的一首詩,詩歌概述了自己三年的海南生活,表示了對險惡的境遇和卑劣政敵的不以為然,表現了東坡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原詩如下: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詩人寫完這首詩後,在北歸途中因病而停止了歌唱,怎樣欣賞蘇軾這首晚年的絕唱呢?

    其一,連降四級,一貶再貶的不幸遭遇。蘇軾晚年間,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重用蘇軾的太后去世了,蘇軾教誨五年的哲宗親政了。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哲宗很厭惡太后身邊的人,重新起用新黨人士,以章惇為宰相的新的內閣,開始瘋狂報復元祐黨人。

    新黨仍以以前蔑視皇帝的罪名,彈劾蘇軾,蘇軾由三品要員,河北定州知州,被連下四道聖旨,降為惠州別駕,不得簽約文書,為九品文官,比上一次貶謫黃岡更慘。由北方到荒蠻的嶺南,行程幾千裡,蘇軾到惠州生活了四年,覺得很舒服,準備終老此處,可惜剛建好的房屋才住了幾個月,又被貶為瓊州別駕。這一次被貶到天涯海角了。據說,章惇看到了蘇軾的詩句,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皺著眉頭恨恨地說,到了嶺南還這樣快活,那就讓他到海南吧。一個年邁之人,被貶的如此遙遠,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其二,前面四句,既描繪了眼前實景,又暗示了自己的人生處境。參橫鬥轉,寫了星座的位置變化,古人以此,來判斷時間的變化。詩人乘船在穿越風高浪急的瓊州海峽,三更天醒了,一看,滿天星斗,天氣放晴了。苦雨終風終於過去了。自己被赦免北歸,苦日子也熬到了頭。烏雲散去,月光皎潔,哪裡還需要雲朵點綴?大海和青天本來就很純淨。前句用到了《世說新語》中的典故,司馬太傅讚歎天月明靜。後句頗有佛家意味,六祖慧能和上座師神秀爭論的焦點就在於此,六祖認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心和天容海色一樣,本來就是澄清的。不管經受什麼磨難,只要不住於心,終究會過去的。看來,蘇軾能隨緣自適的秘密就在這裡了。

    另外,誰點綴,和他詞中的,月明總被雲妨一樣,暗示了自己總被小人讒言,陷害的遭遇。

    其三,後四句寫內心的感受,顯示了詩人儒,釋,道兼修的超然與豁達。我現在年紀大了,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已消磨,只餘下,孔子的道不行,乘浮浮於海的感嘆了。好在,我已粗識了黃帝對奏樂的解釋,能夠契合大道,冥合於自然之中了。後句運用了《莊子》中的典故,表明自己已領悟了深刻微妙的道家思想,已經能從濤聲中領悟人生了。

    最後兩句極為豁達之語,是對三年海南生活的精妙總結。九死南荒,寫盡詩人從北方到海南,奔波數千裡,遭遇無數激流險灘,九死一生的經歷。嶺南被稱為文明未開化的充滿瘴氣的荒蠻之地,更何況海南呢?然而我並沒有恨意。這也許是蘇軾真實的心理寫照,蘇軾曾說,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寺院乞丐,我認為這世上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蘇軾不但不怨恨,還慶幸,我這一次到海南,真是不虛此行,這一次的海南壯遊,真是冠絕平生啊。真不知道,章惇看到這首詩,不知會作何感想?

    這就是蘇軾,於人生的低谷,還能看到絕妙的風景。這就是蘇軾,一個質樸的詩人,一個敢於直言的高官,一個知識淵博的道學家,正如林語堂所言,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 10 # 費玉山

    被貶他鄉當旅遊,

    遊山賞海志已酬。

    蠻荒瘴氣無所懼,

    心若安時勝王侯。

  • 11 # 貫求

    面對仕途挫折不順,蘇軾表現了,沒有氣餒,頹廢。而是極盡享受青山綠水風光,沐浴純樸民風,自得其樂的良好心態。

  • 12 # 明月詩馨

    蘇軾一生的坎坷經歷,練就了他看淡一切的平和心態。年輕時的恃才高傲,中年時的官場沉浮,打磨成他獨俱的人生魅力。

  • 13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終不悔,滋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的詩意境是天相,李白是參星,蘇軾是鬥星了。李白與蘇軾才華的意境真是陰魂不散,三更了,也使讀者難以忘懷呀。參橫鬥轉欲三更。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誰為此者,天地,何況於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皇帝的誠信不足夠讓詩人苦雨終風,也解晴,說明詩人離皇帝很遠地方,詩人鬆了一口氣,苦雨終風終放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不出戶而知天下,點綴二字,詩人內心寧靜致柔能如嬰兒乎,詩人有外其身而身存感覺。

    天容海色本澄清。色字色色的,用進了靈魂中,看得見摸不著就很牽掛了。本字畫龍點睛。本是一本無字天書,天得一以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說明地老天荒,連船上只剩長壽的一人,魯叟是曠古神仙呀。

    粗識軒轅奏樂聲,粗字表達了山高皇帝遠,詩人粗製濫造的高貴待遇詩人讓人尊敬,粗變為細,那就是精緻的皇帝待遇,詩人苦中做樂。

    心情不高興,還能皇帝給錢帶薪休假,詩人九死南蠻終不悔。

    滋遊奇絕冠平生。最奇最絕還是蘇軾在南蠻做有意義的事情,地方教人讀書。蘇軾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滋遊奇絕冠平生。

  • 14 # 求魚哲說

    寫作背景

    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被貶謫海南三年之久的蘇軾遇赦北歸。這首《六月二十日渡海》就寫在離開海南,渡海途中。這一天正好是六月二十日。

    詩文解析

    大海的那面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中原大地,沒想到自己有生之年還能重新踏上故鄉的土地。蘇軾心中百感交集,一夜未眠,倚著船艙欣賞夜景。

    參橫鬥轉欲三更,

    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

    天容海色本澄清。

    夜空中參星橫空,北斗西垂,差不多快三更了。雨霽風停,天空終於晴朗了。雲散月明沒有多餘的東西來襯托點綴,因為天空和大海本來就是澄明清澈的。

    前兩句蘇軾以寫景開篇,透過風停雨霽,雲散月明,直接表達了自己被貶三年的沉冤終於昭雪。喻景於情,貼切自然。

    空餘魯叟乘桴意,

    粗識軒轅奏樂聲。

    看著微波起伏的海面,蘇軾一會兒想起孔子說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一會兒想起莊子裡寫的: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的樂曲。

    第三句蘇軾在船中思緒連篇,他多麼希望自己的餘生能夠扁舟散發,歸隱田園,能夠履行跟弟弟子由的約定,“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九死南荒吾不恨,

    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謫到九死一生的海南,我沒有什麼可怨恨的,這樣的經歷讓我得以飽覽奇景異俗,不也是平生難逢的快事嗎?

    第四句直抒胸臆,雖然經歷萬難艱險,心中依舊平和無怨,表現了蘇軾寬闊樂觀的胸懷。

    生命絕唱

    作此詩時,蘇軾已經65歲。得到朝廷的赦免,他的那種興奮和歡快,在這首詩中很好的表現出來。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始終平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人。冤情得以昭雪,他又暢想著自己的未來,歸隱田園是他的夢想。但是他不知道,他的生命已經開始倒數,一年以後,他將死於這次北返的途中。所以這首《六月二十日渡海》的確是他晚年七絕中的絕唱。

  • 15 # 小豬非豬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北宋 · 蘇軾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從風格上來說,現而今的大部分老幹體都是這種調式,用非常老氣的意象堆壘,不舒展,不明亮,沒意境。

    格律詩,做為短平快的典範,最忌意象過密,理應如唐詩:疏曠而致遠,簡明而達深。蘇的大部分詩,缺乏水潤,顯得乾巴,老氣橫秋,與蘇軾講求在詩中堆壘人生哲理有關,功利性太足。一旦有了功利性,詩歌就不再是自然生髮,而是強行建築。

    追本溯源,從蘇軾的扁平的書法風格,從蘇軾的仕途理念,知其本質不是一個浪漫恣意大開大合之人,而是中庸者,中庸者的作品可能有部分神品,但整體缺乏激情,缺乏昂揚向上的東西。最終詩歌成了他向世人講人生道理的工具。

    很顯然,我批判蘇詩,但絕不否定其詞上的成就。特別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種,在極嚴的格律中,還能做到語言自然無痕,情感流動順暢,是非常高的境界。

  • 16 # 雨夢木涵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是北宋詩人蘇軾晚年所寫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七言律詩中的後兩句。全文如下: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首詩的意思是,參星橫北斗轉已經快到三更時分,雨綿綿風不停老天爺也應該放晴。雲忽散月兒明用不著誰人來點綴,長空淨滄海色本來就是澄澈清明。雖乘船渡海空杯孔子救世之志,彷彿聽到了黃帝成池優美的樂聲。被貶南荒雖九死一生吾不悔恨,這次遠遊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歷。這首詩寫於紹聖元年,宋哲宗親政,蔡、章等執掌朝政,專整元祐舊臣,蘇軾更成了受打擊迫害的主要物件,一貶再貶,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後遠放儋州,前後七年,直到哲宗病逝,才被赦北還。這首詩就是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島返回時所作。詩人回顧了被流放到南方的經歷,表現了他北歸的興奮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堅強自信、曠達豪放的襟懷。全詩多次運用了“比”的手法,韻味深遠。

  • 17 # 學而時

    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此詩乃元符三年(1100)蘇軾北渡瓊州海峽時所作。參橫鬥轉,夜近三更,詩人仍然心潮起伏,十分興奮。因為,今夜渡海後,謫居生涯已經結束,如同久不止息的風雨,此刻已經收斂放晴。政敵橫行猶如蔽月浮雲,終於消散。自己一生清白,正如這天容海色,一片澄清。點綴,此處有遮蔽,玷汚意。典出《晉書謝重傳》“月明夜淨,道子嘆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不如微雲點綴。透子因戲重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

    對這前四句,清紀昀評曰:"純是比體,如此措辭,自無痕跡。"比體即是以景擬情,情見象外,詩人將豐富的情感貫穿其間,因而顯得景情相融無跡,氣韻雄渾生動,自然天成,而無堆垛滯澀之感。

    空餘二句,以典寫意。乘桴,典出《論語公治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奏樂,典出《莊子天運》“黃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意謂我既渡海北歸,就不必再生孔子乘桴浮海的感嘆了,大海濤聲猶如黃帝奏樂,令我粗知老莊忘得失,齊榮辱的哲理。

    末二句是全詩抒情重心。九死,語出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政敵小人,百般迫害,致詩人"九死南荒"。然而,詩人對此非但不悔,反而更視為平生最奇妙的遊歷。如此怡然坦然,無怨無怒,恰與作者艱難坎坷的遭遇形成強烈的對照。這種反差,正顯示出詩人超然曠達,高尚磊落的人品修養。

    蘇軾渡海後是他一生創作是最高峰,這首七律說它是高峰中的高峰,也是可以的。

  • 18 # 秋季紅楊

    九死未悔也。總覺得應將蘇東坡與李太白比較一番,但蘇軾比李白閱歷更豐富,蘇公比李公高壽。兩人祖籍蜀都,出川,入朝,放逐,入囚,遊歷,遇赦,在黃河長江,嶺南【軾】間賓士!李白遇赦在奉節白帝城,白廟留詩處,某得幸遊;軾先生遷瓊島,居儋州市三年左右,似樂在其中!某曾因送子赴瓊就學,數乘火車,經輪渡跨海,或乘空中巴士飛越海峽。體味海島之濤波,幸甚矣!

  • 19 # 趣文社

    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以“烏臺詩案”為節點,他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堪稱傳奇,以“樂觀,豁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特點詮釋瞭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這首詩便是蘇軾一貶再貶直到貶到最遠的當時的瓊州,(今海南島)並呆了四年之久。當時的(海南島)被稱為“南荒”之地,且民風彪悍。

    蘇軾的到來,開辦學堂,並打破長期以來沒有人中科舉的現實,並親自採藥,製藥為當地百姓看病。去除了當時人們生病就以祭祀的方式來祈求老天的保佑。還帶去了糧食種植技術,提高糧食的產量等等。

    時間一長,蘇軾也打算就長期在這裡生活下去,所以蘇軾也在詩中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三年之後朝廷大赦,蘇軾接到聖旨返回京城,這首詩便是在返回途中所作。此時的蘇軾已經六十四歲,詩的前兩句,作者以景抒情,以“苦雨終風”來形容自己被貶的處境,天空中一輪明月掛在天上,不需要任何的點綴。所謂“清者自清”不需要任何的洗刷。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蘇軾本來打算學“乘桴”不再參與官場上的爭鬥,孔子的那些思想對現在的蘇軾來說是用不上了。隨著當時朝廷的人員的變動。政治也相對來說平穩了許多,也可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在“南荒”這片土地上雖然是九死一生,但是我沒有絲毫的後悔,也算是一段從未有過的,見過的體驗。

    整首詩恢宏大氣,流傳千年,“豁達”就是蘇軾的智慧,也正是因為這種智慧,使得蘇軾成為了人們萬口相傳,歷久而不衰的人物。

  • 20 # 詩詞桃花源

    語出蘇軾著名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是蘇軾在哲宗死亡,徽宗上位後,偶遇天下大赦,從海南北歸途中所作。時在公元1100年。此時蘇軾已經在海南謫居三年,加上之前惠州的三年,一共在嶺南六年,比之在黃州的五年,條件更惡劣,職權更小,但詩人心態反而更好,完全達到了他所說“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海南三年,蘇東坡成了海南文化奠基人。在“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的環境下,他不僅與當地人一起種田、修橋、修路,還興辦學堂,教書育人,使海南不通教化之地,成為文明禮儀之鄉。僅在他離開兩年後,海南就誕生了歷史上第一個進士。有宋一代,海南共走出進士12人。對於不毛之地的海南,蘇軾撕下了人才與文化的種子。後世鼎鼎大名的清官海瑞,就是海南人。

    蘇軾對海南影響之深,以至於處處都能找到他的影子。流傳至今的就還有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乃至於東坡話。海南人一直將他看作當地文化的開拓者。

    由此,我們可知蘇軾寫這首詩的心緒。“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透露出遇赦的大好心情。眼底明亮,一片開闊。“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則是將貶謫海南的六年,視作“茲遊”,一次長期限旅行,而其風景無比“奇絕”,即使死在途中,也無遺憾。蘇軾已經完全是“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的蘇東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口腔潰瘍,有什麼方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