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探索歷史

    目的:

    大概有以下幾個看法:

    1. 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2. 宣揚明朝國威,顯示中國的富強

    3. 發展海外貿易

    4. 包抄帖木兒帝國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Nautilus。

    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在主題為《人類歷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報告中提出,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鄭一鈞說,由於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東西方交通為之大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逐漸打破了全球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這對人類社會與國際關係,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導致人類社會日益具有世界性,從此進入一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軌時期。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發生於東方的鄭和航海壯舉,讓大批華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臺上,以偉大的和平實踐,譜寫了十五世紀初人類文明史上的壯麗篇章。臺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王桂巖與鄭一鈞觀點相近。王桂巖說,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闢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專家們認為,與同時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鄭和為代表的華人大航海,推動大批華人以空前的規模走向海洋,是為了以華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一鈞說,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是以“仁”、“恕”為核心的價值理念。鄭和使團在海外努力傳播中華文教,與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大同”與“和諧”的理想,也是各華人民嚮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種表現,反映了海外各華人民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儒學會會長林義彪從自己家鄉人民對鄭和的崇拜來表述鄭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義。林義彪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外關係的豐碑。鄭和航海圖也被以後的西方Nautilus所利用。他說,鄭和下西洋,向各國推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傳播了文化文明,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鄭和下西洋,固然有其貿易上的貢獻,因為當時明代的陶瓷、絲綢、錢幣等,多為東南亞各地人民所喜愛及需要;而產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為國內所需要,這種各取所需的現實,使鄭和的遠航彰顯了貿易的重要性。但專家們認為,鄭和遠航影響之持久深遠的,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洲悉尼大學海洋科技系教授瓊斯把鄭和下西洋傳播東方文化的旅程稱為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稱其比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影響更為深遠。王桂巖則認為,一方面,就中華文化的西傳而言,鄭和所到之處,往往立石紀功,宣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西洋基督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階官員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 22 # 小白說華史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在600多年以前的永樂三年(1405年),三寶太監鄭和率領由二萬七千餘人組成的龐大船隊下西洋,前後總共七次,歷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和非洲,總共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並鞏固了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了和平友誼的種子,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

    關於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比較有影響力的有兩個,一是明成祖朱棣懷疑他的侄兒建文帝可能流亡海外,所以派鄭和率人去尋找他的蹤跡;二是說明成祖是為了“耀兵異域,展示中國之富強”。其實,就小編看來,以上的這些說法是不對的,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是另有原因的。

    (1)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經濟目的

    我們知道,朱棣是透過持續三年之久的“靖難之役”才當上皇帝的,當上皇帝后,他又將大明的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這一系列的事件都耗費了巨大的財力,使得國家財政出現了危機。為了解決當時財政上的危機,明成祖朱棣才不得已派遣鄭和下西洋,對海外的一些國家開放政策,透過輸入大量的海外物品來盈利。朱棣的這種“派出去,招進來”的辦法,不僅解決了當時財政上的危機,而且還使得百姓可以從轉販土物中得以營生。

    (2)和平外交,爭取長治久安的和平局面,政治目的

    明成祖時期,大明周邊的國際環境並不穩定,東南亞地區的各個國家呈相互猜疑、互相爭奪之勢。它們有的對外擴張,欺壓周邊國家;有的攔截訪問中國的使團,甚至還有的殺害大明使臣;再加上海上海盜的猖獗,使得海上交貿易通線得不到一個安全的保障。而這些不穩定的因素直接影響到大明南部的安全,繼而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所以,明成祖就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而鄭和下西洋就是當時對外政策的一個重大舉措。

    所以說,鄭和七下西洋帶有明成祖的兩個任務,一是進行商業上的貿易活動,用大明的手工業商品換取海外各個國家的土特產品,從而發展經濟;二是發展與各國之間的關係;三是贈送禮物,表示願意與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係的善意。二、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航海史上的一個奇蹟

    (1)船隊龐大

    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是由240多艘船隻組成的一支聯合艦隊,船隊的主體船舶由寶船、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船五類海船組成,包含了指揮、作戰、補給、交通等功能。

    其中,寶船的船體最大,可乘坐上千人,非常豪華壯觀,是鄭和等重要官員乘坐的船隻。馬船為中型寶船,是一種運輸船隻。糧船規模比馬船略小,用來裝運糧食或食物。戰船是船隊用來自衛的船,不僅能防海盜襲擊,而且還有作戰的效能。坐船則是隨行士兵所乘坐的船隻。

    另外,關於鄭和七下西洋的具體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四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可知,鄭和每次下西洋的人數都在27000人以上。而對比當時西方哥倫布(90-1500人)、達伽馬(170多)、麥哲倫(265人)航海時的人數,兼職無法與鄭和相提並論。

    而船隊的規模、船隻的大小等方面,這三位歐洲Nautilus更是無法與鄭和一較高下。航海時,哥倫布船隻3-17艘;達加馬4艘;麥哲倫5艘。

    (2)航海技術高超

    定位,鄭和船隊將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即是“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透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地文航海技術,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國地名多達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並且均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

    該圖與同一時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製圖的範圍更廣,內容更加豐富,並且其性用性遠勝波特蘭海圖。

    通訊方式,鄭和下西洋所率領的船隊非常龐大,船與船、分船隊與分船隊之間需要聯絡、指揮、排程,在當時還沒有現代化的通訊方式時,在茫茫大海上,他們晚上是如何聯絡的?遇到颳風下雨霧天怎麼辦?

    首先,鄭和船隊配有交通艇、音響訊號、旗幟等通訊裝備。另外,根據相關文獻記載,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的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的具體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時,則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等工具,用於通訊聯絡。

    (3)航程橫跨三大洋

    鄭和七下西洋,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南端的好望角,也即是抵達了大西洋,涉及到了三大洋,開創了中國航海史之先河,同時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居於領先地位的。

    鄭和下西洋超長的航線,讓中國的遠洋航行實現了實質性的突破,開闢了一些新航線,從而形成了多點交叉的海上交通網路。其中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達到了15000英里。

    從以上這幾個方面來看,鄭和下西洋不僅展現了中國先進的航海科技,而且還反映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它在各個航海各個領域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性,比如航海的船隻、人數,以及航海所用的技術,都遠超前代以及同時期的西方;另外,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它是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鄭和下西洋在航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三、鄭和下西洋,充當了和平使者的責任

    雖然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是一支龐大且強大的海軍艦隊,他們從來沒有過侵略擴張的行為,反而是傳播友誼、實現和平。他們透過各種形式和方法,調解、緩和海外諸囯之間的矛盾,平息他們之間的衝突,消除隔閡,並且威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從而保障海上安全。

    鄭和下西洋前後航行長達28年之久,足跡遍佈亞、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儘管官兵眾多,力量強大,但他們從沒有在海外建立過一塊殖民地,更沒有對他們到達的任何地方聲稱擁有主權。

    他們宣揚的只有“和平”。從而密切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和平交往,增進了華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友誼。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鄭和七下西洋期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達318次,幾乎是平均每年十五次。並且東南亞四個國家的九位國王曾八次來華進行訪問。他們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將“體魄託葬中華”,這至今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正如李約瑟所說的那樣:“東方的Nautilus華人從容溫順,不計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所以,“宣揚和平,給海外諸囯帶去和平”,這又是鄭和下西洋的另一創舉。四、結言

    鄭和,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洲際性的航海大家,他揭開了世界航海史從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成為西方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先行者。

    鄭和七下西洋時,龐大的船隊規模,高超的航海技術,並且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風運用和航海氣象預測等眾多航海科技方面,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這對中國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發展,對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完善,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和英雄。

    再加上,鄭和下西洋時所宣傳的“和平”精神,不得不說,它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 23 # 楓葉舞流星

    你好,鄭和下西洋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下面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詳細敘述其帶來的影響。1.政治  

    ①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幹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有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而這種政治秩序由於是基於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故總體上是非侵略性的。  

    ②拓展朝貢體系   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後到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線。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蹟。   在這些航行中,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充套件。 這種朝貢體系是非霸權(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還是宗教、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強國國際政治體系。 鄭和也被視為明朝的和平使者。  

    2.經濟  ①開拓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朝貢貿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為大宗,甚至有學者認為尋找海外香料、滿足國內需求,是促成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根本原因。   官方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下展開,遵循平等自願、等價交換等原則,其使用的“擊掌定價法”傳為美談;民間貿易則由私人自發展開,例如據考證鄭和船隊的官兵便可以攜帶商品在沿線國家展開貿易。  ②改進國內生產   學界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例如,性堅質細的海外硬木因鄭和下西洋而進入中國,使中國匠師們對於硬木操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陶瓷生產方面,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而進口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為呈色劑 ,形成了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產生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和新紋樣。一說,景泰藍的發展也與鄭和下西洋有關。  ③引發財政危機   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政治掛帥”而忽視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 ,從而也使得遠航難以為繼。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引發了帝國的恐慌,僅耗費銀兩一說即達600萬兩, 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由於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錢幣的大規模貶值。

    3.文化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紹沿岸國家、地區情況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  ①宗教文化   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傳播。 在伊斯蘭教的輸入方面,鄭和船隊的分船隊曾經到達天方國,帶回了該國大清真寺的寫真畫本, 加強了中國和伊斯蘭教文化區的聯絡。 鄭和船隊也在海外傳播佛教,《佈施錫蘭山佛寺碑》就是這方面的例證。還有推測稱,以天妃信仰為代表的道教也隨鄭和船隊在海外傳播。

      ②地理著述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航海的參 與者中,馬歡留有《瀛涯勝覽》 ,費信有《星槎勝覽》 ,鞏珍有《西洋番國志》,介紹下西洋途徑諸國的情況。 在地理認識上,鄭和下西洋後,“西洋”一詞的含義更為擴大,有了泛指海外諸國、外國之意。   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明代中晚期茅元儀將之收錄在《武備志》中,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製圖的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BAT三巨頭年終裁員,30歲以上先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