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三人行必有我師

    小人不能以出身條件而定,心裡陰暗,目光短淺,行為鄙劣才是小人特點。劉邦不是,排除已己,鞏固權力,誅殺功臣,是歷代王朝貫用手段。只有宋太祖例外!

  • 22 # 良式

    在帝王的心裡:萬般皆下品,只要江山穩。誰對他的江山不利,不管任何人必除之。是帝王不可有凡心,常人之心成不了帝王

  • 23 # 大秦鐵鷹劍士

    開國帝王誅殺功臣,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確保自己的安全;其二、緩和社會的矛盾。誅殺功臣雖然對功臣有所不公,但是對天下百姓公,因此劉邦誅殺異姓王不算是小人,那叫帝王之術。功臣一般擁兵自重,有造反的可能,功臣一旦造反,不僅威脅帝王安全,還會導致天下戰亂,百姓流離失所。所以殺數十名功臣,保數百萬百姓,是十分划算的事情。

    劉邦建立漢朝後,採用郡國並行制度,也就是郡縣制跟諸侯制並存。漢初的諸侯跟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相比,雖然權力被大副度削減,但依然是一方諸侯,有造反的資本。劉邦考慮到周王朝分封諸侯的弊端,因此下定決心消滅異姓諸侯王,將異姓諸侯變成劉姓諸侯,再將劉姓諸侯轉變成一般勳貴,進而實現完全的郡縣制。韓信、彭越、英布三位名將,皆是威震天下的諸侯,劉邦不殺他們,就難保天下不改姓。

    帝王的眼光跟常人不一樣,常人講情義,講哥們義氣,帝王則考慮天下百姓的安危,帝國的長治久安。劉邦誅了異姓諸侯王,站在異姓諸侯王的位置看,確實對他們個人不公平,但是站在歷史進步的角度看,他們有必亡的理由。劉邦當了皇帝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消滅異姓諸侯王,這些異姓諸侯國被滅後,大部分土地歸中央直管,少部分土地分封給了劉姓子弟。後來漢朝的七國之亂表明,諸侯制已經不適合時代的要求,諸侯的存在就是戰亂的根源。

    秦朝建立後,丞相王綰要求郡國並行,史書記載為“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

    李斯則要求全國通行郡縣制,史書記載“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最終秦始皇曰認為諸侯制是天下動盪的根源,必除之。“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 24 # 阿康同學

    導言:

    何為“小人得志”?小人得志是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了權勢。這句話是出自南朝何承天的《為謝晦檄京邑》,那劉邦建立大漢朝後,誅殺異姓王算不算小人呢?

    當然不算,劉邦誅殺異姓王,是因為有項羽前車之鑑,所以劉邦不得而已殺之。

    前車之鑑

    秦末,二世的統治已近於崩潰。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消耗著秦軍的有生兵力,從起初的陳勝、吳廣,到後期的項羽、劉邦,分封異姓或同姓諸侯王一直是當時採取的,也可以說是唯一的政治權衡策略。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很多,地方勢力強大,項羽作為義軍的盟主,自然會想到依地分封這一點。在接下來的與秦戰鬥中,項羽分封出大半的天下,諸侯們卻仍然有不滿情緒。有人曾評論說,項羽封王,乃是一次重新洗牌,打擊了“破秦無功”的各地故王勢力,即天下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項羽這種分配方式,違背了各地昔日君臣名分,而致天下再次大亂。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橫山王吳芮等都是項羽的老部下,卻在楚漢之爭時反叛,合併圍攻,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留下霸王別姬的美名。

    權宜之計--分封異姓王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在楚漢之爭時,他任用張良、蕭何等謀臣,將項羽的左膀右臂(黔布、臧荼)策反,使之不能來援助被困的楚軍,韓信統兵打敗項羽僅剩力量,以一己之力,結束戰爭,助力劉邦稱帝。西漢建立過程中,劉邦根據戰鬥形勢需要,出於策略考慮,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漢書》記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性而王者八國。張耳、吳芮、彭越、英布、盧綰、臧荼與兩韓信,皆徽一時之全變,以詐力成功,鹹得裂士,南面稱孤。

    由此可見,漢初八王除盧綰之外,其餘七王已在劉邦稱帝前被漢立為諸侯王,來吸收兵力,對抗項羽,以多敵寡。借分封為策略最為明顯的事例是韓王信之立,劉邦看重他的身份,由此派他去安撫韓地軍民,防止生亂。

    為鞏固統治--削弱或誅殺異姓王

    劉邦既然可以不受傳統意識和規範的約束,根據政治上的需要來進行分封,當然也可以用同樣的原因來削弱那些曾經受封的諸侯王。項羽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劉邦在皇位如履薄冰。韓信功高蓋主,劉邦自愧不如,此時的他就像當時的楚懷王熊心一樣,項羽連破三秦,聲望達到頂峰,自持功高的他毫不猶豫地殺害了楚懷王,自立西楚霸王。

    劉邦內心也起了嘀咕,韓信是否也會效仿項羽,奪取皇位。其他諸侯王呢,英布和臧荼原是項羽最重要的部將,被一些小利益就策反了,今後會不會也被某些心懷不軌之人利用,來威脅自己的統治,都是有可能的,劉邦不得已、也不得不開始殺那些曾經跟著自己打天下的異姓諸侯王。

    加強君主專制是古代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秦始皇時期,就已經不再採用分封制,君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項羽和劉邦所採取的分封,在我認為可以認定為類似於軍事同盟的分封,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這種分封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意義和標準不同,不存在血緣關係,只看是否具有利用價值。

    總結

    劉邦出身卑微,在起義前一直是一個潑皮無賴的形象,這種視角讓我們對劉邦的認識帶有一些偏見,項羽的光輝與劉邦的狡詐、韓信的能幹與劉邦的妒才、張良的謀略與劉邦的為之奈何等等,都是我們的單方面看法,劉邦作為開國皇帝,自然要為自己的後代來考慮,比如如何保證劉姓子弟能夠世代繼承皇位,同姓諸侯王還無法拱衛王室,更何況是那些嗜殺成性,野心極大的異姓諸侯王。

    因此劉邦很果斷,也很猶豫,他才能並不出眾,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小人。

  • 25 # 鄒忠偉2

    為了鞏固家屬權力的永固傳承,為兒孫繼位掃除陰患,獨撐大權,滅功臣是不仁不義,這是人性中由私念而生的惡行!有這種行為的品質,無論你是如何的雄才大略,都屬於小人得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攝影如何拍出高大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