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香菸544939
-
22 # BMLGGZSGCS秋水長天
誰告訴你崇禎不是亡國之君?他可是地地道道的亡國之君!
秋水君就長話短說,大略概括一下這位漢人王朝的最後一位正統亡國之君吧,至於什麼朱由榔之類"湊風景"的就算了。
崇禎,朱由檢(1611一1644),在位十七年,最後被李自成攻破京城,他上吊煤山,明亡。
明王朝早在萬曆時期就現衰象,到崇禎手裡時已是千瘡百孔,但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經營得當,還是有"中興"之望的。很顯然,他並非明主,雖有雄心卻也難挽狂瀾於即倒,倒是便宜了滿清。
下面我列一下明亡的幾條關鍵因素,我勸諸君仔細閱讀:
一,災荒(旱災)
他繼位不久,案頭就擺了一份《備陳大飢疏》,陳述崇禎元年陝北的饑荒,請看: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崇禎元年)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味苦澀,以延不死。至十月,蓬草盡,則爭剝樹皮以充飢,以求不死。迨年終,樹皮又盡矣,則掘山中石塊(觀音土)以果腹。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最可憐者,如安塞城(延安城北約25公里)有翳城之處,每日必有一,二嬰兒被棄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門便無蹤跡。後見門外之人,析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之前之人,皆為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肉發臊熱而死矣!
由是也,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幾許矣!
我問們這個慘不慘?更令人髮指的是,當時的官吏不但不發救濟,反而強逼賦稅,以致民多為盜搶者,殺官吏云云。崇禎看到這個奏疏是什麼表現呢?他也沒辦法,他自己作出一個"偉大"的決定:不吃肉了,節約點。他也呼籲士紳們多作好事……然並卵!有民謠為證:
老天爺
你年紀大
耳又聾來眼又花
你看不見人
你聽不見話
殺人放火的享著榮華
吃素唸經的活活餓殺
老天爺
你不會做天,你塌了吧
你不會做天,你塌了吧
以上是崇禎元年的民情,他沒有有效的治理救濟,於是乎:
二,農民起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翻天覆地的農民大起義首先在陝北爆發了。陝北一呼,黃河中游的幾百萬饑民蜂擁響應,其勢有如黃河潰堤,一瀉千里。
當時農民起義的總部名稱三十六營,各營的領袖大多是陝北人。後來有張獻忠,李自成等。比如著名的領袖闖王高迎祥,就是那個《備陳大飢疏》中的安塞人。週期性的土地危機是封建制度的不治之症。任何一個帝王將相也不可能去根治它。同樣崇禎也不可能有所作為,他雖然不甘心明帝國就這這樣危亡,面對洶湧的起義大軍,雖然一度也剿也安撫,可農民吃飯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再伴隨一些不恰當的政策,他最終也只能坐以待斃。
三,滿清的崛起
這一節就省略了,大體歷史背景大家也知道,嚴格點說是後金的崛起。他殺了那個炮轟努爾哈赤的鎮邊大將袁崇煥,從此對滿也就無能為力。這裡順帶提一下崇禎其人:剛愎自用,猜忌心極強,無論忠奸都不予信任。短短十七年,換了59位首輔!以致他最後上吊煤山時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陪他"殉國",可悲可嘆啊。
下面秋水君給這位題主認為不是昏君的亡國之君來個總結,順帶抖點料,讓你看看他亡的究竟冤不冤?
1644年3月19日凌晨,崇禎又返(原本跑路未果)回宮中召集百官,結果再沒有一個人上朝了,這位大明皇帝此時此刻,眾叛親離,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於是登上萬歲山,在壽皇亭畔的一棵老槐樹上自縊身亡了。他在位17年,年僅34歲,大明王朝就此完結。
他死後,發現在他自己衣帶上寫下了一份遺詔,其中有言曰: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大明王朝有一句很著名的廣告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家看到崇禎的遺言是不是很感動?是不是覺得他是一位明君呢?臨死還不忘"憐憫"百姓?如果你真的這樣認為就錯了……
過了沒多久,義軍發現了封閉了220多年的皇庫,是永樂年間封存的鎮庫銀,總計有白銀3700萬錠,總重十八億五千萬兩。明朝晚期大約5100萬人口,一戶平常五口之家就可以得到銀子150多兩啊!如果把這金庫開啟,用以賑濟災民,救荒救貧安民,他也就不用撤樂(不許娛樂),減膳(自己都不吃肉了),下罪己詔(模仿漢武帝),也不會有那麼多農民造反,更不用吊死之前還說那些"憐憫"百姓的空話了……
我是漢人,也不存在故意去抹黑他,這些都是有史籍記載的事實。
大家認為崇禎這個亡國之君亡的冤麼?
-
23 # 平凡人讀史記
崇禎在位時,大明已經崩潰,崇禎只是一個很勤政努力的亡國之君罷了,結果就是結果。
大明朝要亡,總要個人出來背鍋,崇禎無非是不像其他朝代的末代皇帝那麼昏庸而已。
都說明朝亡於流民明末流民四起,天下百姓被整得無法生存,只能四處逃竄,那裡有一口吃的就沒命地向那裡跑。明朝的腐朽統治,加上滿清的屠殺,全國人口下降了40%,8000多萬人死於非命。
這樣的情況,誰做皇帝都要亡國。
國庫空虛,名存實亡崇禎繼位之後,明朝國庫已經被前幾任皇帝折騰到空空如也,只留下了一丁點發黴的金銀。甚至,崇禎皇帝要向大臣去借錢,用借來的錢給守衛邊疆計程車兵們發放軍餉。不發軍餉,軍隊就要譁變,誰也鎮壓不住,皇帝悲催到這個份上,不亡國沒天理。
明朝的經濟體系早就已經崩潰,勤政愛民、發憤圖強的崇禎皇帝,只不過是揹著最後的黑鍋,走向了朝廷覆滅的墳墓。
皇帝英明卻朝廷昏暗不可否認,崇禎是個相對英明的皇帝,但是那時候的明朝,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沒人願意當官,無論官位大小,甚至內閣成員都湊不齊人數。
為了湊齊內閣人數,只得採用抓鬮的方式,誰抓到了就必須上任,當官成了一種苦差。崇禎時代出現了歷史上非常奇怪的現象,皇帝英明,卻百官昏庸,朝廷昏暗,一片暮氣沉沉。朝廷百官都成了尸位素餐之人。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早市收攤的時間已經到了,城管已經來了,收攤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了。崇禎就是那個拖著不肯走,還賣力吆喝了一陣子的攤主,吳三桂引城管入關,崇禎的攤子都丟掉了。
-
24 # 知興替丶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因為萬曆時幾十年不上朝,使朝政荒疏,權力機關幾乎停滯,作為一國之君他還貪財如命,巧設名目,大肆搜剮,使民苦商窘,經濟日益困難。張居正十年新政留下的大好局面很快蕩然無存,三大徵又使國家財力不逮,國力消耗很大。萬曆的任性胡為給後世留下個爛攤子,繼位的崇禎帝雖有治國之心,卻無治國之才,最終使大明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
-
25 # 三關雄鎮ABC
據說崇禎帝比較倒黴,先是天災,不是旱就是澇,百姓流離失所,餓殍滿地,才有後來的闖王李自成,內亂還沒有平復,又有了吳三桂引兵入關,導致大明的敗亡。
回覆列表
大明朝有兩個國都。崇禎只是丟了其中一個,另一個首都還在,在那裡還有內閣三省六部,三分之二的江山還在,思宗崇禎帝殉國後,大明沒亡啊,憑什麼說大明亡於崇禎手裡?